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生态系统理论的思想渊源

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1917—2005)于1979年提出了著名的生态系统理论。在这之前,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儿童心理,社会学家研究家庭和社会,人类学家研究社会中的人类,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实况,政治学家研究政治结构,布朗芬布伦纳的开创性研究,使所有这些环境,从家庭到政治结构,都被认为是人类发展过程的影响因素。

布朗芬布伦纳在介绍人的心理发展时非常强调生态心理学领域对其思想的影响,而生态心理学是植根于格式塔学派的。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经验大于部分之和,即各个部分的经验和刺激对人的影响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每增加一种刺激或经验可能导致整体的个性模式受到影响,这就是格式塔学派的整体观。

另外,勒温在1943年提出了生态心理学,他建议建立一门专门研究个体行为界限或群体行为界限是如何依赖于环境因素而变化的学科。他提出了心理学的场论,运用拓扑学和物理学的概念描述了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并通过公式 B=f(P,E) 说明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的函数。勒温的学生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将研究重点放在生态环境上,于1968年开拓了生态心理学,提倡在真实的环境中研究人—环境系统中的心理与行为。

以上整体观、场论、生态环境等成果都是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思想的重要来源。

拓展阅读

图2-1 布朗芬布伦纳

布朗芬布伦纳,著名心理学家,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同时也是美国问题学前儿童启蒙计划的创始人。

布朗芬布伦纳曾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并取得心理学和音乐双学位。之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取得发展心理学硕士学位,并于1942年取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

他曾以心理学家的身份任职于美国陆军部队。

1948年受康奈尔大学邀请,任职教授。1960年到1970年任康奈尔大学董事会成员。

布朗芬布伦纳是第一位关注“儿童研究和儿童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在政策鼓励自然研究和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时将促进对儿童的研究。

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在1979年出版了《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心理发展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认为我们应该在活生生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个环境不仅包括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环境,还包括了学校环境、父母的工作环境以及影响儿童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发展观将环境看成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变化,这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限定的局限性。他强调人的发展既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单独取决于个人的内部力量,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

布朗芬布伦纳的环境系统包括五个层次,分别是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间系统。

(一)微观系统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观系统,是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即成长中的儿童直接接触和产生体验的,与之有着直接而紧密联系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大多数婴儿来说,微系统主要是指家庭。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到幼儿园、学校和社区,因此,幼儿园、学校、社区、同伴关系等也纳入儿童的微观系统中来。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说,家庭和学校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微观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强调微观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且这种关系是双向的。即环境会影响到儿童的发展,反过来,儿童本身的一些生理属性或者能力人格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他所生存的环境。比如,在不同的家庭,由于家庭的文化氛围和教养方式不同,相应的个体的发展机会和状况也不同,而个体在这个环境中所习得的行为方式或人格特点又会进一步巩固、强化或者改变家庭的教养方式。再比如,在学校班级中,教师正确的教学引导方法和班级良好的风气会给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而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构成班级这个环境的一部分,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又决定了整个班级的环境特点。当个体与其生活的微观环境之间建立持久的良好的关系时,就为个体的身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中介系统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介系统,它是指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彼此作用。比如学校和家庭、家庭与邻居之间的相互关系。换句话说,中介系统就是由微观系统环境所组成的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中介系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微观系统之间发生的相互联系的数量、质量和程度。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着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微系统之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比如爱泼斯坦19世纪80年代关于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表明,家长与教师的共同积极参与和双向沟通交流,促进了小学生进入中学后的表现,他们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这说明家庭和学校的相互作用过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家庭和学校的单独影响。但如果家庭和学校等微观系统对儿童的教育方式或要求上存在差异或矛盾,又不能通过有效沟通来解决的话,会使儿童无所适从,对家庭和学校的要求产生困惑,从而对社会产生迷茫。再比如,儿童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可能会影响到他在学校中与同学的相处模式。如果在家中儿童处于被溺爱的地位,一旦去学校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可能会产生不平衡,跟同学建立关系时可能会出现问题。

(三)外层系统

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它是指那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影响的环境系统。它包括父母的工作单位、学校的领导机构、邻里社区、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等。比如父母的工作单位能够给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和充足的休息时间,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进而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再比如,父母的朋友圈子聚集了一些无所事事、喝酒赌博的人,父母长期跟这些人接触,或者经常将这些人带进家中,也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宏观系统

第四个环境系统是宏观系统,它是指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组织、机构、文化和亚文化背景,比如整个社会长期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法律、社会伦理、价值观等,它涵盖了前面的三个系统,并对它们发生作用,施加影响。比如中国社会的集体观念和美国社会的个人主义,分别作用于两个社会体系的其他三个系统,进而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宏观系统。再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时代特征造就了那一代人勤劳、吃苦和节约的个性特征。

(五)时间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的模型还包括了时间系统,或者叫时间纬度或历史系统。它是把时间作为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指个体的生活环境及其相应的种种心理特征随时间推移所具有的变化性以及相应的恒定性。这些变化既可以由外部环境如兄弟姐妹的出生、父母离异、亲人死亡等引起,也可以由个体内部如青春期、患重病等引起。不管是由什么引起,这些变化都改变了儿童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引发儿童心理上的发展性变化。

布朗芬布伦纳将时间划分为微观时间、中间时间和宏观时间。微观时间指正在进行中的活动的连续性;中间时间为活动在较长时间内间隔的周期性;宏观时间关注的是在更广阔的社会中(既包括代内,也包括代际)的预期与事件发展,反映了不断变化的具体历史事件与跨越生命全程的人的发展过程和结果是相互影响的事实。在这三个时间系统的作用下,一方面,个体本身随着年龄而发展;另一方面,其所处的环境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布朗芬布伦纳将环境的变化称为“生态转变”,每次转变都是个体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比如,升学、结婚、退休等。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时间系统关注的正是人生的每一个过渡点,他将转变分为两类:正常的(如入学、青春期、参加工作、结婚、退休等)和非正常的(如家庭中有人去世或病重、离异、迁居、彩票中奖等),这些转变发生于个体毕生之中,常常成为其发展的动力,同时这些转变也会通过影响家庭进程对个体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启示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在强调个体发展时,不但要求必须考察诸如家庭、学校、社会等所有可能的子系统,还特别注重要全面细致地把握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种系统化的观点,无疑对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发展有所启示。

(一)父母应正确认识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教育和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导者。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和相互作用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父母或是家庭成员,首先应当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其次,父母要采取统一的、民主的教养方式,既不过分放纵、溺爱,也不过分严格,阻碍孩子的发展;第三,家庭要与学校做好沟通工作,教育观点保持一致,教学行动上跟学校配合;第四,如果可能,父母应该选择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区环境,建立健康有益的朋友圈,避免外层系统的不利环境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二)幼儿园或学校应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幼儿园或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与儿童紧密接触的有两类人群——同伴和教师。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对儿童自身的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通过跟同伴之间玩亲社会行为的游戏活动,会对同伴关系质量和后继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老师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的教学活动中的言传身教,还体现在组织和引导儿童与同伴的关系的建立。另外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班级的氛围和规章制度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创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充分发挥教师与同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跟学生家庭密切交流与合作。

(三)社会应为儿童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很多行为和习惯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特别是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年幼的儿童对这些扑面而来的媒体信息缺乏辨别力,从而会不自觉地吸收很多负面信息,模仿很多负面的行为。因此,社会和各大部门应加大对媒体的监督力度,倡导媒体制作和播出有利于儿童情感、认知、行为模式发展的影片、歌曲等作品。同时,社会还应当鼓励和发展对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机构,组织相关的活动等,比如心理咨询机构、青少年成长训练营等。

(四)积极倡导建立家庭、学校及社区的一体化机制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为了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应当积极倡导家庭、学校及社区的一体化机制,各个环境系统密切合作,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TShMvBLGJSafIWNDNXBBVrTj6yTbhxL8UY+g5KuKjHvBgOkqGut4MC6ZCuSih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