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属性和基本特点

一、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教育心理学是兼具教育学与心理学两种属性的一门科学。自教育心理学诞生以来,一直存在心理学和学校教育两个取向。前者主要研究个体和群体在教育活动和学习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并用心理学中的理论进行解释;后者则侧重于在预设情境下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身心行为的改善为目的。

持心理学取向的人很容易认为教育心理学只是在心理学已有的原理中寻求对教育问题的解释,或者等待普通心理学或者实验心理学建立新的原则后再去借用。无可否认,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都是以人的心理及行为为研究对象,然而心理学中以动物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规律未必适合人类的学习,同样,在实验室中所进行的人为的学习跟自然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也是迥然不同的,因此这种简单地认为教育心理学就是将心理学的原理运用到教育中去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反之,赞成学校教育取向的人则容易将教育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教育技术学混谈在一起。比如,课程与教学论主要研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教育心理学在这几个方面几乎都有涉及。教育技术学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都研究学习过程及其促进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问题和技术等。他们认识到,教育心理学不只是从普通心理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它还有自身的理论、研究方法。其中的内容涉及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理解,以及如何从各方面改进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因而,他们走出实验室,设计了种种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实验研究,也做了大量的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试图从一些现实资料中总结出原理、规律,从而建立起教育心理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在这些研究中,既要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也要研究如何教学生。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特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

图1-1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模式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直没有定论。关于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很多,其中对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受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以及各国的教育背景与文化的影响,往往难以统一。实际上,教育心理学终究是为各国的教育事业服务,所以这种因社会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界定方式也有其积极意义。下面将主要介绍国内外几种主要的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

教育心理学起源于国外,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 P. Ausubel,1969)认为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在学校情景中的教学与学习的心理学规律的探索,且这一情境下应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这一观点也受到台湾地区张春兴教授的认可,他认为学校的一切教学设计及规章制定都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个体差异,并以学生的“全人”为对象。然而,由美国教育学家盖奇(Gage)和贝尔林纳(Berliner)等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则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情境下的主体作用,全书以教师的视角展开。

国内的教育心理学家结合了这两种看法。潘菽于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将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变化”。不过这种看法太过宽泛,皮连生于1987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则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习与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这一提法不仅强调了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渊源性,也突出了其研究对象的内涵,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肯定。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在明确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后,下一步则需明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或者说研究任务。研究任务是研究对象的具体问题和方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对这些规律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展开。

1. 关于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的研究

(1)学生心理

学生心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与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有所重叠,主要侧重点包括认知、情感、道德和人格发展水平的研究。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所能接受的教学活动是受到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制约的。如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都是研究学生心理的著名理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和发展。其二是不同群体和个体之间差异的研究。由于每个人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和遗传物质不同,所以个体间的差异和群体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只有充分把握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干预。其三是特殊学生的心理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特殊学校也纷纷建立,关于在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或落后的学生的心理研究也划入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2)教师心理

教师心理的研究一直是当前国内教育心理学忽略的环节,近些年来,社会道德形势颇为严峻,教师不再如以往受到尊敬,经常爆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有所下降。在教师心理方面,往往注重职业必备的心理品质的研究而忽视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和维护,特别是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研究。

2. 关于学习的研究

学习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包含学习过程和结果。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围绕学习过程和结果展开的。如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习有哪几种类型,学习过程分为哪些阶段,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学习结果的性质以及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估等。这些都是教育心理学家所要解决的问题。

3. 关于教学的研究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关于教学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学行为的开展和教学活动的评估两方面。总的来说,关于教学的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包括探讨教学媒介的使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课程的设计和授课方式,以及如何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估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对以上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的回答。

(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发展。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学规律充实了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的理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2. 教学实践意义

(1)教育心理学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2)教育心理学为教学实践提供研究方法和角度,教师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4)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有助于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还可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5)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6)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进行实际教学的创新。

案例分析

案例1:如此对联

刚下数学课,老师就拿着一张纸来找班主任。那纸条上是学生上课时写的对联,上联是“分不在高60分就行何苦夜以继日”,下联则是五花八门。如“女不能丑60分不行但愿……”,让人看不下去,批语是“妙哉”!也有人唱反调,“分不可低60分哪行还得焚膏继晷”,批语却是“笨猪”!看样子参与的人数不少,花费时间也不短。老师们见了火冒三丈,连声要求严惩。班主任心中有数,始作俑者十有八九是刚转来的一个男生,他很有才气。班主任不露声色,把事情弄明白之后,第二天没有开班会,也没有在班上公开批评此事,只是请语文老师上了一节对联评析课。该男生在课上评析了对联,更评析了自己。

案例2:中小学生回答阅读理解材料中的问题正确率低的原因

某些中小学生考试过程中回答阅读理解的问题正确率低,但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他们却能很好地回答这类问题,说明这个问题不是智力障碍造成的,而可能是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观察研究发现,这类学生阅读过程中带着唇动(唇读),没有形成先看需要回答的问题,然后再阅读内容的习惯,不能很好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这样就可以做出解释:某些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困难不是由于脑功能障碍导致的智力低下,而是缺少快速阅读训练,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案例3:上课时学生反复擅自离开座位,教师应该怎么办?

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如果凭直觉行事,那么每当学生站起的时候,教师都应该提醒他留在座位上,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记住这条纪律。如果听之任之,学生会以为教师对待这条纪律的态度并不是严肃认真的。

科学研究表明:在低年级,当学生离开座位时教师越要学生坐下,学生就越要离开座位;当教师置这些学生不顾,转而表扬那些坚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的学生时,学生的离座率反而下降;而当教师反过来又要求离座的学生坐下时,离座率再次上升。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一番分析,就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了。如果学生是为了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那么,教师的批评或者提示正中其下怀,强化了他的不良行为;如果教师表扬其他遵守纪律的同学,则可强化好的课堂行为,抑制课堂不良行为。

(转引自:李新旺.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 ouNE0EXMKa8JImaHzYNcwcappzsVuzudz3pmHt6FIpKGU6xWG4bLFXYSg/WH8QJ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