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学生的个性和性别的发展

一、个性的发展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舞台上的演员所戴的面具,观众可以根据演员所戴的面具来判断演员的个性特点,现代心理学借助这个词,来表示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

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一词具有广阔而丰富的内涵,是人们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综合形成的系统的心理结构。个性是一个系统,一般认为由三个子系统组成:个体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倾向,决定着人追求什么;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自我意识,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方面,如自尊心、自信心等。

(二)个性发展理论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来的,并迅速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所有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性本能,并提出人的本能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两大类。他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处于生物水平,包括内驱力和反射,由原始的欲望和冲动构成,遵循快乐的原则;自我从本我进化而来,开始根据环境的现实性来限制基本冲动,按照现实的原则来满足个体的需要和冲动;超我以公认的道德标准来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遵循着道德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这三者处于相互平衡的状态。

弗洛伊德的发展观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受力比多的支配,根据不同时期力比多在身体所在区域的不同将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时期。他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存在着可能引起冲突和矛盾的来源,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些矛盾,个体会从成功走向成熟,否则,会对个体的人格造成久远的消极影响。

(1)口唇期(0—1岁)

这一阶段的性感区域是口、唇和舌。婴儿通过吮吸、咀嚼等动作或行为来获得快感、寻求乐趣。成人断奶的要求和儿童吮吸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是本阶段的主要冲突。这一阶段发展不良或者冲突未能很好地解决的儿童可能会发展为口部类型的人,表现为不成熟、过分依赖他人。

(2)肛门期(1—3岁)

这个时期的性感区域是肛门,排便会给儿童带来快感,本阶段的冲突来源于便溺训练造成的儿童与父母的冲突。这种冲突可能造成两种类型的人格:一种被称为肛门排泄型人格,其特征是敌意的、桀骜不驯的并难以与上级相处,生活无条理;一种被称为肛门便秘型人格,表现为过分遵守法规和呆板的常规,有强迫性的倾向和小气、吝啬的特点。

(3)性器期(3—6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通过把玩生殖器来获得快感。冲突的来源是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表现为男孩爱恋自己的母亲而敌视自己的父亲,由于害怕受到惩罚而产生一种“阉割焦虑”,于是转而模仿自己的父亲。女孩的情况与之相反。这种冲突的结果之一就是形成被同性父母所赞同的价值观并内化为超我。冲突的不良后果就是可能产生成年期的性无能、性冷淡或同性恋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无能为力等。

(4)潜伏期(6—11岁)

本阶段儿童的性冲动处于潜伏状态,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潜意识中压抑、嫉妒和不安的结果。这一阶段的儿童没有明显的性感区,进入学校,男女界限分明,对性缺乏兴趣。

(5)生殖期(青少年期)

本阶段的儿童进入青春期。潜伏期被压抑的恋父恋母情结这时转移到了同龄异性身上,表现为对异性充满好奇,乐于寻求与他人建立长期的异性关系。

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看做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相互依存,后一个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他认为每一个阶段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早期阶段中问题的不良解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在后期的阶段中得到修正,但却往往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间接而深远的影响。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1.5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本阶段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家庭以母亲为中心按社会文化要求组成育儿方式,使婴儿获得舒适及安全的感觉。如果此时缺乏来自护理者的爱抚,或照料无规律,那么婴儿就会产生基本不信任感及不安全感。

(2)自主对羞怯(1.5—3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意志的实现。由于在此期间肌肉和神经系统具有了更大的整合能力,而增强了自我力量。这期间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要注意掌握分寸,既要给予其自主权,让儿童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有所控制。这样才能养成儿童宽容和自尊的性格。此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可为今后儿童的遵纪守法做好准备。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这阶段由于知觉和肌肉运动更加精确化,加上语言能力的增进,大大激发了儿童的独立性。本阶段儿童有更多的自由,社会也向他们提出了行动要有主动性和目的性的要求。此阶段儿童的社会关系已从家庭中的三角关系(儿童、父母)扩充到社会同伴中去。儿童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模仿成人的社会生活,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发展。

(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此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进入社会,意识到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社会任务,也必须勤奋学习以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此阶段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也由家庭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同一感和克服角色的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如果此阶段不能很好地解决自我同一性,则产生角色的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即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或形成了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以及社会不予认可的角色。这一阶段是青少年追求性别、职业、信念和理想等方面同一性的标准化时期。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同一性。埃里克森也注意到前期各个阶段冲突的健康解决会成为本时期的良好基础,这样有助于个体更自信地面对各种选择,从而使个体成功地获得角色同一性。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这一个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这时青年男女已具备能力并自愿准备着去开始相互信任、工作调节、生儿育女和文化娱乐等生活,以期最充分而满意地进入社会。这时,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巩固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得到亲密感,但由于寻找配偶包含着偶然因素,所以也孕育着害怕独身生活的孤独之感。埃里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这一阶段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时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这里的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是指关心建立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因此,有人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也能达到一种繁殖感。缺乏这种体验的人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之中,只一心专注于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这一阶段主要为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个体的发展受前面几个阶段发展的影响很大,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顺利,则在这一个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受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满感;相反,没有获得完满感的个体将陷入绝望,因而害怕死亡。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心理学研究及教育实践都有着较大的启发意义。第一,埃里克森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他不仅考虑了自我概念的出现、同一性的获得,而且强调了个体一生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并具体阐述了性格、兴趣、动机等带有社会性内容的人格特征在社会背景中的产生和发展。第二,他还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上,考察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形成发展,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它们的发展历程。第三,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阐释了个体从一出生到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一生的发展,体现了研究人的终生发展观念,比较符合人的发展实际,也是最早研究人的一生发展的心理学家。但是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其理论过于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发挥的作用;他把许多社会问题如人的人生目标的选择等归结为心理发展过程的某一特殊阶段的心理任务与危机,是否恰当;此外,其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否合理,都是引起争论和深入研究的焦点。

(三)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1. 自我意识

个性的核心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主我和客我。主我是指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比如自我的性格、能力和行为等;客我是指被觉察到的我。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部分组成。

自我认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知和评价。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判断。在认知过程中,个体不断地调节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个体的需要、动机等也伴随其中。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如自信、自尊、满足感、自豪感和自卑感等。其中自尊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对学生的自尊有重要的影响,不要伤及学生的自尊。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活动自觉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自我控制包括激发作用和抑制作用两个方面。激发作用是指驱动自己去从事某项活动,抑制作用是指根据实际情形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为。

2.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理的自我;二是心理的自我;三是社会的自我。

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婴儿最初能辨认客体的属性,而后才逐渐认识自己。一岁前的儿童全然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更不能分辨主客体的区别。他们经常摆弄自己的手指,并把它们放进嘴里吮吸,但并不知道手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把它们当做玩具。

一岁左右的婴儿,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加以区别,意识到自己的手指与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

一岁半左右的儿童,从成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表明他们能把自己和别人相区别。儿童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

两岁以后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代词“我”“我的”,由此实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即从把自己看做是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这标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幼儿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上,其中以自我评价为主导标志。

童年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评价出现了新的飞跃,乃至以后进入少年期、青年期,自我意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日益复杂,直至达到成人的成熟的自我意识水平。

二、性别的发展

(一)性别的概念

1. 性

性是指男女在生物学或解剖学上的差异,是生理上的差异,这是由遗传、内分泌和基因等生物因素决定的。

2. 性别

性别是指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或者说是男女在心理上、社会上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这种性别上的差异。

性与性别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是以生物学为基础,是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后者则指男女两性在行为及性格上的差异,大多数是由于社会化的历程及旁人的期望而得来的。简而言之,性与性别的差异就像先天与后天、自然与人文的差异。

3.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女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它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由于生物的“性”的不同,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男女会出现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这是社会化的结果。

(二)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1.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的生物取向

生物论者认为性别角色的差异是由基因及生物的程序决定的。不可否认,男女不仅在生理结构上有差异,同时在生殖作用上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此外,进化论者认为每一物种的成员与生俱来有一些“生物决定”的特质与行为,这些特质与行为来自进化及生物适应的结果。

2.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的精神分析取向

弗洛伊德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小孩对于同性父母认同的结果,而这种认同是恋母或者恋父情结的结果。比如,男孩对自己的母亲有强烈的占有欲,但害怕父亲的权力,进而产生阉割焦虑,这个时候男孩就开始认同自己的父亲以消除恋母情结。在这个过程中,男孩将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性的行为、观念等内化为自己超我的一部分,从而获得自己的性别角色。

3.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的社会化取向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模仿等社会化的学习过程是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途径。儿童通过观察同性楷模,如父母、手足、教师和同伴等的行为模式,进而模仿,从而习得相应的性别行为。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权威形象的力量是促使儿童模仿的原因之一。在两性角色的学习过程中,儿童模仿与自己同性别的成人的活动,就会获得成人的赞同,得到强化,反之,模仿异性成人的行为时,则会遭到反对,这样久而久之,儿童就获得了社会所期望的相应的性别角色。

(三)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的认知取向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尔伯格,他认为,儿童的基本的性别角色认同是在发展初期产生的男女自身认同的结果,其性别恒常性对认识与了解性别起着组织和调节作用。性别恒常性是指对基于生物属性的不变特征的永久性认知,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不会随着人的发型、衣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儿童性别恒常性的获得分为三个阶段。

性别同一性阶段(2—3岁):儿童能够正确标识自己的性别,认识他人的性别。

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此时儿童知道性别不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认识到性别是固定的特质,现在是什么性别,长大后也是什么性别。

性别一致性阶段(5—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性别不会随着外在条件(服装、发饰、参与活动、肤色等)的变化而变化,一个人的性别是恒定的。

(四)性别教育

1. 性别角色教育

(1)童年早期的性别认同教育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和接纳,理解性别的恒常性,做一个符合自己的性别期望的人。许多成年人的性变态,如同性恋、异性服装癖、异性别癖等性心理和行为异常,与个体童年时性别认同发生混乱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对个体进行科学的性别认同教育成为性别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幼儿时期是儿童获得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幼儿活动教育中要表现出合理的性别取向。由于成人的性别行为会给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因此,幼儿教师既要有女教师还要有男教师,这样让不同性别的儿童都有认同的对象,有利于他们性别认同的发展。

(2)双性化教育

双性化人格是指同一个人身上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根据情况需要而做出不同的表现。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人,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他们身上都潜伏着一个异性形象。“阿尼姆斯”是女性心灵的男性的一面,而“阿尼玛”则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一面。在发挥好本性别的优势的情况下适当表现出异性的特质,对于更好地适应社会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消除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帮助孩子了解传统性别角色的优缺点,进一步加强双性化教育。

2. 性别平等意识教育

性别平等意识教育并不是指盲目地追求男女一切机会平等或者说所有事物都平等对待,而是在理解男女已有的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消除性别歧视,促进性别地位的实质平等。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希望不同性别的个体通过教育可以公平地发展潜能,不因生理、心理、社会及文化上的性别因素而受到限制,促进不同性别个体在社会上享受机会均等;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教育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性别问题,以促进不同性别的理解和包容,通过相同的潜能发展机会培养相互尊重的性别态度,进而构建理性和谐的多元社会。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对不同性别的价值持有科学、客观的态度,拒绝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要平等,加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改变父亲在外挣钱养家、母亲在家照顾教育孩子的传统观念,营造两性平等的家庭氛围。 SGs5hlKVEwG8B44OE8vESTBf2QzgDPNFew/StLvipvRquThXUo1Yn8OWytgx8G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