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弘扬廊桥建筑的特点和先人的智慧

什么是廊桥?顾名思义,即是在桥梁之上加盖桥屋,其屋如廊,可通过道,故称廊桥。以往各地称呼不同,有因它是木质结构而称柴桥,有因其外形似蜈蚣而称蜈蚣桥,有因其可避风雨而称风雨桥,还有因为建筑华丽、装饰讲究而称花桥,等等。至于碇步,专家认为它是原始桥梁,称谓:堤梁式桥。

从廊桥的形式看,有编梁木拱廊桥、伸臂梁木拱廊桥、石拱木平廊桥和八字撑木平梁廊桥四大类型,其中以编梁木拱廊桥价值最高。当代桥梁专家们根据它的结构特征指出它是“由直木穿、插、别、压、编织组合而成的曲形拱桥”。在诸多桥梁的大家族中,编梁木拱廊桥也是最具科学与文物价值的。

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在浙、闽边境一带有这种编梁木拱廊桥,让中国乃至世界古桥研究学者为之震惊。文物工作者先在庆元、泰顺等地发现类似“虹桥”结构的编梁木拱廊桥,引起桥梁专家和艺术人士的极大关注。特别让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的刘杰教授等赞美,认为这是世界桥梁史中绝无仅有的木拱廊桥。

本人在自己创办的廊桥文化展厅中工作了十一年,为百万游客讲解廊桥文化,也接待过众多专家、学者。他们普遍认为,木拱式廊桥之所以能得到高度评价,名扬天下成为国宝,其原因在于这种建筑物的营造工艺方面有着高超的艺术价值。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世界营造学社筹委会主席、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杨鸿勋先生,于2005年来泰顺考察廊桥,在展览厅中题词写道:“编木拱结构,是运用木材发挥其性能到了极致!这是人类木构的登峰造极之作,说是世界遗产当之无愧。”杨先生一语道出了这类廊桥的精华所在。早在清朝,泰顺县进士张天树在看过仙居桥后,对编梁木拱廊桥仿佛横空出世般飞架在溪流两岸的雄伟气势给他的强烈震撼,作了一首诗,诗第一句就是:“凌虚千尺架飞桥,势控长虹挂碧霄……”可见,人们共同地评价其核心价值都在于营造工艺的巧妙。我在宣讲廊桥文化十多年中,也是把这些知识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的。

虽然各地编梁木拱廊桥千姿百态,精彩纷呈,但其桥梁的结构却是基本一致的。编梁木拱廊桥是由拱架和桥屋两个部分组成,而拱架结构部分才是一项更有价值的创造。对这种营造技术的理论,书刊中主要是按桥梁专家、教授们的科学语言来解释。

“由于是拱桥,其结构主要是受压的,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就会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采用传统榫铆技术,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构件,别、压、穿、插编压而成。从力学角度分析,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摩擦力使得横梁不能滑动,结构简单而巧妙,这种结构整体受压,不会产生弯矩,就每一根部件来说又是最简单的简支架,承受两种集中荷载。拱式结构有很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个端部固定,桥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近二十年来,对廊桥考察研究的专家学者数以百计,上面这段讲法也基本一致,但各家发表的论文著作,运用的专业名词术语之多,对我们一般老百姓实在是像“鸭子听雷声”一样,难以领会和理解。

专家教授们对廊桥的高度评价,牵动了上层人物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也引来了许多好奇的游客,他们带着观赏的心情慕名而来。可是到现场桥上一看,很多游客当场反应:“不稀奇,只不过是一座木头旧房子架在水面上,没有名堂!”游客们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好像给我头上泼了一瓢冷水,让我感到失望。我想这问题是由于游客们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编梁木拱结构廊桥的奥秘和营造技术的科学价值所致。要想让广大游客都能懂得这些道理,并不是一件易事,必须把专家教授们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和通俗化。为此我动了很多脑筋,甚至彻夜不眠。经过一个多月演练,集思广益,并采纳行家们的意见,提炼出廊桥建造“三无四要”讲解要领,进行讲述;同时还借用曾家快师傅制作的廊桥模型作为直观讲解教具。这样动静结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述,并在模型上指指点点示意。用这种教学方法向广大游客解释编梁木拱廊桥的制作程序和原理,使得游客容易接受和理解,果然效果满意。

我创立的“三无四要”讲解法中,“一无”是指桥的主体桥架部分没有用钉子(毛竹钉和铁钉);“二无”是桥架木梁的搭接不靠榫卯的套力;“三无”是纵然越过三四十米宽的水面,桥的中间也不用桥柱支撑。当我讲完了这“三无”后,游客们就会以高度的好奇心理听我讲“四要”了。所谓“四要”:第一步“要顶”,先将那纵向三组(每组九根)粗大的木梁(土话叫桥苗,又称三节苗)一头顶在岸边基石上,另一头顶在横向的大牛头梁上(见图2),顶进去的燕尾榫只有十多厘米深,而不是像其他榫卯的制作要深深地套进去。第二步“要编”,也叫“别”,用8根较短小一点的杆件,从大牛头梁的下方纵向穿插过去。看来这一步制作是“别”,其实就像是编篱笆一样上下编织起来(见图3,图5)。做好这道工序,则使杆件的上、下、左、右四面都受压而不会滑动。第三步“要撑”,就是在桥架两头的三角空间,用4根木杆件作三角剪刀式支撑起来(见图4),从力学原理讲,就是利用三角的稳定性来加强桥的横向力作用,使桥身不会左右摆动。通过这三步搭接,桥架主体就基本完成了。第四步“要在桥架的平台上加盖桥屋”,以桥屋自身木料、瓦片和砖块等几十万斤的重物向下加压,使所有的构件同时受压,越压越紧,越压紧越牢固。然后在桥架的两侧加盖风雨板,再在桥架平台上钉上两层厚厚的木地板,使内部木质结构的主架避免风吹雨淋,延长桥的寿命。泰顺的木拱廊桥就是采用了这种型式,桥面上建屋非但不是负担,反而增强了桥身的稳定性。这就是“三无四要”讲解方法。十一年来通过二万多次对百万游客的讲述,游客们普遍反映良好,都说“你这么简单扼要地讲解,把廊桥内在奥秘都呈现出来了,不但体现了廊桥的科学价值、文物价值,提高了廊桥的知名度,也让我们来参观的游客学到了一些重要知识”。很多专家也认为,我讲解时不离原理,简明扼要,易懂易记,切合实际。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这种利用搭接的方法,实现了大跨度的拱形构架,摆脱了木材本身长度的限制。运用这种巧妙的构架方法,内部搭接扎实,外部包装合理,桥面可以通过行人和牛马。经过几百年多次超强的洪水考验,至今仍然安然无恙。故而国外友人称它是地域文化与传统美学的结合,是高科技的建筑。

有人问:架桥用的是什么材料?我说,少数用杉木、松木,主架部分全是用柳杉(土话叫榅木)。柳杉形体粗大笔直,架桥时只需剥去厚厚的外壳,不劈一斧,不刨一刨,保留其原有坚韧带油质的外表保护层,故而长久不腐。如筱村镇的文兴桥,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原始桥架至今已157年,三年前因故重建,重建时全部木料仍然可以利用。可见,这种木料加上这种科学合理的制作方法,确实可以延长廊桥的寿命。

有人问:这种制作工艺技术是从哪里学得或是本地传统继承?

对于这种制作工艺技术的来源,也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种木拱廊桥的营造工艺与《清明上河图》上虹桥的建造极其相似,可能是宋室南迁时从北方带过来的技术。但后来很多学者持不同意见,如泰顺文物博物馆馆长张俊等,拿出很多理由证实:泰顺编梁木拱桥的发展是从多柱式到逐渐减少桥柱和逐渐把桥柱往外移的过程,然后再发展到完全不用桥柱的“飞桥”。上海交通大学刘杰教授也认为,编梁木拱桥并非北方传入,而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产物,是本地先民的创造。他们经过反复考察,已找到完备的发展脉络体系,而北方至今没有这种完备体系。吴松弟教授认为,泰顺有很多姓氏是从福建迁来,是当时移民带来的文化,在泰顺入土扎根演变为具有本土特色的个性文化,要追踪溯源,仍然要到福建去。我从来没有学过桥梁文化,但经过十多年的边学边讲,也获得了一些知识,除了同意上面几位教授们的意见外,也用我现实的观点提出三点意见:第一,宋朝开封城外的汴水虹桥,其桥面露天,没有建造桥屋来保护桥身,而浙、闽一带的木拱桥加盖了桥屋,既有重压力的加固作用,更可避免日晒雨淋,使桥不易腐朽。第二,据资料介绍说,汴水虹桥的木梁交接点是用棕绳绑扎技术,时间一长就烂毁了,而浙、闽廊桥用顶、别、撑、压的力学原理制作,非常稳固,更具科学价值。第三,汴水虹桥的跨度只在18米左右,而浙、闽廊桥单跨跨越水面最长有达42米(即当年的三滩桥,现已不存在),2012年建的龟湖桥长达40.3米。根据这三点制作工艺的完全不同,证实泰顺廊桥是本地先民经过千百年长期实践,按照各地地形特点优化组合,不断完善、不断改良而成,亦非一人之创举,更不会是宋室南迁带来的技术。

至于建造廊桥有哪些功能作用,我把它简单地概括为五点:一是建桥是为了交通,因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二是为风水功能,古人认为风水就是财富,建一座桥留住风水,不让财富流失,可让村子里家家过上好生活;三是在桥面上立神龛让村民烧香拜佛,保佑一方平安,这也是村民的精神寄托;四是利用桥的两头做商业活动,古时山货洋货就在这里做交易买卖;五是作为村民休闲活动、避风躲雨以及山洪暴发时在桥面较高处避难的场所等。 32wl4nHEZMJwXwXgPQlYJwk0ber/hcITryThVdDHAYoSooUo9/l00+scFhWfDM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