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历史:由海洋孕育的民族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古希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因为,当时不仅并不存在统一的国家,而且人们也没有统一国家的概念。因此,古希腊指的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所有使用古希腊语的民族都包括在内。这样古希腊历史主要是指使用希腊语民族所创造的历史。

古希腊文明史的最初发源地是爱琴海一带以及邻近的希腊半岛。那是一个由众多礁石、岛屿、半岛、海湾、港口组成的区域。根据文明出现的地理位置,这一时期被称作“爱琴文明”的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100)。作为地中海的一部分,爱琴海地区与地中海沿岸,特别是近东地区联系紧密,最早受到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影响。该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发生过民族大迁徙,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我们今天所说的希腊人并不是最早在爱琴海地区创造出文明的人。在希腊人之前,已有两个生活在那里的民族先后创造出两个样式鲜明的文明: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这两个文明尽管没有能够得到延续,为历史所湮没 ,但还是或多或少地在随后发展起来的、被称为“希腊文明”的文明身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成为描述希腊文明的最初对象。

米诺斯文明

位于爱琴海最南端的克里特岛以其特殊的位置成为“爱琴文明”的发祥地。克里特岛是爱琴海的第一大岛,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约12至60公里,其形状宛如一条锚在地中海上的大船,横亘在希腊与北非之间。隔海相望,它的东面是孕育出人类最早文明的两河流域,南面是伟大而古老的埃及,小亚细亚则与之隔海湾相邻,地理上的优势使其成为希腊,乃至欧洲最先受到近东文明影响的地区。那里的气候温和湿润,植被茂盛,拥有数个良港。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克里特岛就成为地中海地区最为活跃的商路汇合之地,生活在克里特岛上的居民在与埃及、赫梯、两河流域诸民族接触和贸易过程中,受到他们文明的影响,学会了文字和新的生活方式,从而导致文明生活的初始。

在克里特岛诞生的文明史称米诺斯 文明。记录和反映这一文明的是一种类似埃及象形文字、被称为“线性文字A”的文字。遗憾的是,人们至今无法解读这一文字,这使得我们对其文明的了解受到极大限制。但不管怎么说,考古发现仍以明白无误的方式表明公元前 3000年就已存在的米诺斯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已开始步入繁荣,并在公元前1700年至 公元前1500年期间达到鼎盛。米诺斯的繁荣从人们发现的形象而生动的壁画、精美的黄金装饰品和华丽的服饰得到映证。米诺斯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它的社会以王权为中心,王宫建筑群成为米诺斯社会的核心,大小城市无一不是围绕王宫而建,从而形成了一个以王宫为中心的城市文化圈。在众多王宫中,克诺索斯王宫的规模最为宏大。据考古测量,该王宫占地达25000平方米,相当于英国的白金汉宫,真可谓规模宏大。

米诺斯王宫之一

米诺斯文明作为一种海洋文明(这一点可以从其艺术中清楚地看出。它的陶器多以海洋中的动植物为装饰,壁画中海豚和鱼类也是常见的内容,海洋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跨海贸易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其产品销往希腊大陆各地。通过贸易米诺斯文明对希腊大陆文明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推动作用。自由和平恐怕是米诺斯文明的重要特征,这反映在构成米诺斯文明的诸城市都没有城墙围护,人们自由往来,显然在克里特岛上生活的人们能够和睦相处。而考古发现从未找到凶器这一现象,似乎进一步佐证了克里特岛上的人民是热爱和平的。

迈锡尼文明

米诺斯文明的繁荣大约维持了两个多世纪,很可能是由于附近的火山爆发或其他形式的天灾人祸,米诺斯文明突然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而开始衰落。来自希腊大陆的迈锡尼人趁机入侵克里特,成为该岛和爱琴海地区的主宰。迈锡尼人被视为讲最早形式希腊语的印欧语系的一个民族。他们在与米诺斯人的交往中开创了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5世纪至14世纪迈锡尼文明发展到巅峰。其影响北达中希腊的底比斯,南到伯罗奔尼撒的南端,爱琴海中的基克拉底斯群岛,小亚细亚,以及埃及和意大利等地区。由迈锡尼人创造的文明通常被视为青铜文化。

迈锡尼的狮子门

迈锡尼王国的社会制度类似东方君主制,社会仍然以王宫为中心,王宫同时具有宗教、政治、军事、行政和经济的作用。与具有分散、流动特征的米诺斯文明不同的是,迈锡尼文明更多地表现集中和专制,在迈锡尼王宫行政机构的每一个级别上都有一种个人效忠的关系把显贵与国王联系在一起,他们不是为国家服务的官吏,而是国王的臣仆,他们的职责是在国王委以重任的地方显示国王所体现的那种绝对统治权。“线性文字B”所提供的资料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迈锡尼社会等级极为森严,完全实行军事化,其赫赫声威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多有描绘。迈锡尼时代的希腊人以战争为乐,出于战争的需要,城市多建起了坚固的城墙,著名的迈锡尼的阿加门侬王城堡的狮子门是有力的见证。战争导致迈锡尼社会武士阶层的出现。武士的存在为考古发现所证实。荷马笔下的战车显然为当时武士所用。不过,导致迈锡尼文明灭亡的直接原因也是战争,一场由荷马所描述的企图征服特洛伊人的战争。迈锡尼虽在十年之后摧毁了特洛伊城,却为战争所累,国力下降,入侵者乘虚而入,在公元前12世纪前后,迈锡尼文明遭到了毁灭。来自希腊北部的拥有铁制武器的野蛮民族——多利安人成为该地区的主宰。

黑暗时代

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2世纪的销声匿迹使得地中海地区的文明一下子退回到令人难以承受的原始状态。多利安人的不开化和落后使得希腊与东方的交往中断了好几个世纪。海域不再是通途,反而成了障碍。被孤立的希腊大陆闭关自守,重新回到一种单纯的农业经济形态中。文字和文化均消失。整个王宫体制都崩溃了,而且再也没有复兴。希腊历史进入了“黑暗时代” ,并一直持续至约公元前800年。

客观上说,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对后世影响甚微,特别是在文明被毁后更是鲜为人知。然而,这两个文明的重要性不能根据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力加以评估,作为欧洲最早出现的文明,其存在本身就是十分有意义的。此外,其文明特征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后来欧洲的一些价值观和成就。

迈锡尼文明的灭亡导致迈锡尼宫廷经济和君主制的崩溃。后来的历史表明,迈锡尼文明的消亡对于希腊而言也许并非益事。许多学者指出:正是迈锡尼文明的彻底消亡才使得希腊人有可能一举丢掉了压在其他古老民族身上的沉重历史包袱,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东方民族的发展道路。

由于文字和文化的消失,人们对“黑暗时代”的情况知之甚少,唯一较多记录和描绘这一时期历史和社会的是荷马史诗。的确,希腊在“黑暗时代”出现了文明倒退现象,贸易商业中断,人口锐减,城市生活基本不复存在。不过,在政治上,还是出现了某些变化和发展,尽管王权还在延续,但与迈锡尼时代的君主制相比,黑暗时代的王权已经变得脆弱和不稳定,普通民众的地位开始有所上升。具体表现在捐税的消失和人民大会的出现。迈锡尼时代,劳动者缺乏独立性,许多人处在宫廷的支配之下,不得不把自己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租税上交宫廷。而到了荷马时代,劳动者大多摆脱了宫廷的控制,自食其力,成为独立的小生产者,并出现了普通民众有可能对国家的体制和管理方法提出自己看法的公民大会制度。而王权的软弱,社会独立生产者阶层的出现,公民大会制度的萌芽则预示着希腊文明的新的发展方向。

古风时期

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500年是希腊历史上的“古风时期”。希腊人的称谓开始成为该地区人们的通用称谓。传统上的“希腊”历史开始。随着黑暗时代的结束,贸易开始恢复,城市重新出现,文明又获得了活力。在经济上,希腊大陆重新与东方建立了贸易联系,贸易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到了公元前7世纪末,希腊各城邦的经济几乎完全变成了外向型,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海上贸易成为经济主导。贸易区向西一直扩展到非洲和西班牙,向东一直扩展到黑海。希腊本土经济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相对贫乏曾导致一场大规模的海外扩张。有人把这一扩张看成是欧洲殖民历史的开端,不过,事实上,这是一种为减轻原居住地人口压力的外迁。最初建立的是农业性质的殖民地,目的是为了养活母邦的人民。很多殖民地后来变成了商业基地,能在本地和希腊各地交流产品。殖民地通常是按照母邦的模式建立起的新的城邦,具有独立和自治特征,没有隶属的宗主关系。寻找土地,寻找粮食,寻找矿产金属成为希腊海外扩展的三大动力。希腊人沿着爱琴海沿岸扩张,在意大利和西西里,在伊比利亚半岛,在马赛利亚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希腊人的这一扩张性“殖民”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勾勒出最早在荷马史诗中描写过的“希腊”人的特征:好奇心强、喜欢冒险、敢闯敢干、不屈不挠、不畏惧未知世界、善于应付挑战。扩张的结果使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彻底分离出来,并成为主导性行业,城市人口进一步攀升。

在政治上,尽管奴隶制 依然存在,但一种新型的政治社会组织形态——具有民主性质的城邦制成为现实。希腊的城邦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具有“公民团体”的意味,在众多情况下指独立行使“主权”的城市国家。它的范围一般不大,以一个城池和周围农业区域构成,平均人口在万人上下,故有“小国寡民”之称。不过,与世界其他地区出现过的城邦不同,希腊城邦包含“公民集体行使最高统治权”的含义。因此,希腊城邦制的实质是:公民成为国家的主人,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担任公职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

在希腊各城邦中,最大的两个城邦斯巴达和雅典的发展道路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他们的存在和影响使得古希腊的历史主要围绕它们展开。

斯巴达城邦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巴达的历史是城邦政治演进的一大例外,它没有沿着其他希腊城邦所走的古希腊式的民主制道路,而是实行了一种被称为“专制”式的统治,由双国王和贵族元老议事会统治。由于黩武精神主导着斯巴达人的社会生活,斯巴达人的男子完全脱离生产,唯一的职责是习武和打仗。由于实行的是军事共产主义和高度军事化的生活,王国内没有市场交易和文化生活,人的自由、创造性和个性受到极大窒息。尽管如此,斯巴达的政治仍不同于东方式的王权专制,它的公民大会的地位有所加强,特别是5位由民选产生的监察官有权随军监督国王。社会不再像迈锡尼王国那样形成一个以国王为塔尖的金字塔,所有人在经过一系列军事训练后都可以拥有一份田产,从而上升到相互平等的地位。在生活上,斯巴达人不分贵贱,一律实行公餐制。公民大体上都能意识到自己是斯巴达城邦的一员,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至少在名义上,他们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此外,国王要比一般公民承担更多的义务负担,经济也并不富裕。因此,人们尽管把斯巴达说成是实行专制的国家,但应当说那是一种相对于其他城邦的民主制而言,难怪斯巴达人自称是一个“平等人的公社”。

斯巴达的经济制度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生产主要由奴隶进行。闭塞保守和发展缓慢是社会特征,在希腊城邦中可以算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社会,但是,斯巴达因军队遵纪守法、勇敢坚毅、战斗力强,加上公民素有质朴奉公的献身精神,故能长期在该地区称雄。

雅典城邦国

雅典被众口一词视为希腊民主制的典范。早在公元前11世纪雅典就废黜了王政,一种以王宫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形态被彻底废除,取消了那个在秘密宫殿中不受限制和控制地行使最高权力的神王,代之以终身执行官。公元前8世纪后又取消了终身制,代之以10年一届的执政期。公元前682年,又改为一年一届,并使执政的人数增加为多人,从而形成一种集体行使权力的政体。在雅典出现的新形式的政体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任期限制和责任制,将权力与责任联系起来。由于这一具有民主雏形的政体仅限于贵族内部,引起了广大平民的不满,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前594年,梭伦执政,推行政治改革,使雅典在通向民主制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到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的民主共和制得到最终的确立。几乎所有的国家机构都对全体公民开放。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由全体公民组成。议事会由500人组成,为行使责权而分为10个主席团,轮流当值。

尽管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民主制仍然基于奴隶制的存在,占相当大人口比例的奴隶不被视为公民而没有任何权利,大部分生产活动由奴隶们承担,奴隶显然是社会受压迫的一个阶层。但从政治本质上看,应该说城邦制实行的仍是一个以公民权概念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主权在民”和“人人平等”是它的政体原则,起码在提法和形式上是这样。公民大会成为最重要的权力机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由公民集体决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平等权。正如伯里克利所说:文明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在公民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无论如何,雅典城邦制是希腊人的伟大创举,不仅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民主体制的先河,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主权在民”和“公民平等”这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应该说,当这类思想一旦普及开来并为社会普遍接受,对文明进程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西方社会在文艺复兴后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说明。

雅典所推行的一系列带有首创性的政治改革使其摆脱了长期内争的困扰,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均得到加强,很快发展成希腊地区的一大强邦。

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在东方称霸的波斯帝国实行不断西进的扩张政策。到公元前492 年,以波斯军队开始侵犯希腊本土为标志,一场决定希腊命运的“希波战争”爆发。雅典和斯巴达以及希腊地区的其他城邦为了生存联合起来,经过数十年的战争,终于在公元前 449年挫败了波斯的进攻势头,迫使波斯以签订和约的形式结束战争。这是一场弱小势力战胜强大势力的战争。希波战争造成的结果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波斯帝国由强转衰,再也无力威胁西方(相对于位于东方的波斯而言);另一方面是希腊的崛起,以希腊为源头的西方开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模式。此外,对波斯帝国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希腊人的信心,希腊迈入了其历史的鼎盛时期——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

在古典时期,希腊的主要城邦的经济均进入繁荣时期,社会财富和人口都得到了大幅增长。雅典的民主制在伯里克利时代发展到顶点,公民不仅一律平等,而且都享有决定国家体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其中最突出一例是,除将军外,几乎全部公职人员都通过抽签产生。雅典的民主政体直接造成了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的普遍繁荣。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

然而,雅典在实行对内民主的同时,对外实行的却是海上霸权扩张政策。这直接导致了波及整个希腊世界、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结果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城邦危机的出现。这时地处希腊东北边陲的马其顿在腓力王的领导下崛起,乘希腊城邦混战之机,以武力介入希腊政治。慑于其武力,在公元前337年召开的科林斯会议上,希腊各城邦(除斯巴达外)均承认马其顿的主宰地位,这标志着希腊古典时期的结束。希腊历史旋即进入希腊化时期。

希腊化时期

马其顿尽管在政治上成为希腊地区的主宰,但马其顿人,特别是亚力山大大帝对希腊文化的崇敬,使得希腊文明在希腊人被征服后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不仅如此,还随着亚力山大的东征传播至所有被征服地,希腊文明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亚力山大头像

亚力山大的东征始于公元前334年。东征的首要目标是历史上曾经侵犯过希腊的波斯,以彻底消除其威胁,同时为希腊打开东方市场。在随后的10年中,亚力山大以武力建立起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其势力范围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及埃及。亚力山大建立起的帝国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除了自身的希腊文明外,还包括两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和印度文明(部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如此众多文明的直接交流和融合。然而,由于亚力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3年突然病逝,帝国群龙无首,内部对权力的争斗使帝国随即瓦解并一分为三。它们是:扎根欧洲的安提柯王国,盘踞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和立足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尽管统一的希腊帝国不复存在,但希腊文化却发挥着维系亚力山大征服地区人民的作用。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希腊化时期”。

在希腊化时期,帝国的范围内产生了一个共同市场,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和贸易。同时形成了一个以希腊语言、艺术和知识为主,兼包含波斯文化因素的共同文化圈。在这一时期希腊文化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和弘扬。在亚力山大远征期间,希腊士兵驻守的众多要塞发展成希腊式的城市,在随后的200年间,有大约200多个城市在希腊帝国各地建立起来,其中许多城市的人口在10万人之上,埃及的亚力山大里亚城更是发展迅速,拥有近50万人口。城市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将希腊文化和生活方式直接介绍给当地人民,极大地扩大了希腊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其中在埃及沿海港口建立的亚力山大里亚城最为典型。它逐渐发展成为希腊化时期一个最为著名的文化中心。该市的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其图书馆的藏书多达50万册,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众多的学者云集该城市,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研究的开展。亚力山大的继承者更是沿袭其推行希腊文化的政策,如在西亚地区统治的塞琉古王朝在包括今日阿富汗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希腊式城市。这些城市的建立意味着希腊文化在东方的传播。目前在这些地区保存下来的众多露天剧场遗址是当时希腊文化最好的一种见证。希腊语在这一时期成为世界性语言,影响世界的《圣经》的希腊文本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与此同时,在希腊化时期,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众多的古代文明,如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文化防卫机制,在希腊文化的有力冲击下逐渐失去活力,进而成为失落的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遗憾。

希腊化时期政治权力三足鼎立局面一直持续至公元前2世纪,在崛起的罗马人征服面前结束。当历史进入罗马帝国时代,古希腊的历史也就划上了句号。 gu77dX1zh1S0OBo/I5L0ywq5zzoVp54Ms4WuJTvCzJtDp7D/Uuuw54yGPBEwQsE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