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走进历史:卓尔不群

从民族起源一般意义上来说,希伯来人显然是两河流域古代诸民族的一员,被希伯来人称之为族长的亚伯拉罕就出生在两河流域古代文明中心地带的一个名为吾珥(Ur)的苏美尔城市。“……他们出了迦勒底人的吾珥”,记录着希伯来民族早期历史的《圣经》对希伯来人的出处如是说。从种族起源上看,犹太民族无疑是起源于今日阿拉伯半岛的闪族 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闪族语系的一支。

由于史料的匮缺,希伯来人与其他民族一样,其早期的历史是朦胧不清的。据他们自己的传说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前后,希伯来人在族长亚伯拉罕的带领下,离开两河流域,前往被视为“应许之地”(The Promised Land) 的古迦南地,即今日所通称的巴勒斯坦地区 。希伯来人的称谓中的“希伯来”一词的含义为“自河(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那边过来的人”,形象地说明了他们身份。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该地区的民族迁徙史,人们便会发现,在上古时代,这里的居民每隔千年左右都要周期性地向外迁移一次。史学家希提对这一迁徙作过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就像一个大蓄水池一样,池里的水太满的时候,难免要溢出池外的。” 希伯来人很可能就是这大蓄水池中溢出的水的一部分。不过,有些犹太学者对于希伯来人离开祖先生活了世世代代的家园一事则作出了另一种不同的解释:为了与两河流域盛行的偶像崇拜决裂,追求一种全新的信仰。 这一解释倒是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希伯来人把信仰作为生活最高目标的特征。

与其他曾经在这一地区生活过的许多民族相比,犹太民族的出现显然相对较晚(约在两河流域文明出现的1500年之后)。在他们进入历史之前,由诸如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和阿摩利人(亦称古巴比伦人)创造的文明早已发展到了辉煌。根据有关史料推算,犹太人进入历史的年代当是汉谟拉比时代,是古巴比伦王国的“黄金时期”。出现在这样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地区和氛围中,犹太民族显然受益匪浅,犹太文明一开始就具有高度文化性的特征很可能与此有着直接的联系。

迦南地是连接埃及和西亚的纽带,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从这里经过。同时,它还是古代文明的交汇之地,古老的各种文明在这里留下烙印和影响。这一地理特征对来到这里生活的希伯来人的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希伯来人迁徙路线图

来到古迦南地的希伯来人在那里生活了三代人(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分别被视为三代人的族长)的时间,史称“族长时期”。后因饥荒,希伯来人不得不寄居邻近的古埃及。由于最初受到埃及法老的善待,他们在埃及生活了约400年的时间。很可能是在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约公元前1304年—公元前1237年),希伯来人在埃及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开始沦为奴隶。当时埃及统治者采取的民族排斥和迫害政策使希伯来人面临民族灭亡的危险。为了摆脱奴役,获得自由,希伯来人在一个名叫“摩西”(Moses)的希伯来伟人的带领下逃离埃及,返回“应许之地”——古迦南地。据信在返回途中,希伯来人在西奈半岛的旷野中游荡了近40年。其间,希伯来人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加强,以一神思想为基础的犹太教开始出现并得到了确立。相传摩西在西奈山从上帝手中接受“十诫”法版的故事表达的就是这一思想。

希伯来人离开埃及、返回上帝的“应许之地”——古迦南地标志着希伯来民族历史的新阶段,同时其历史也进入了一个有史可据的年代。重新进入古迦南的最初200年为希伯来人历史上的“士师时代”,一群被称为士师的人在组成希伯来民族的12个支派(即组成希伯来民族的部落)中起着组织、领导和调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士师权力的局限和不稳定决定了他们无法改变各支派各自为政的分散局面。各希伯来支派不仅各行其是,有时还相互间发生冲突。后出于有效抗击来犯的非利士等外族的需要,分为12个支派的希伯来人开始意识到统一王权对于民族存亡的重要,产生了希望有一个民族王的想法,德高望重的士师撒母耳根据民意挑选出了希伯来历史上的第一位国王——扫罗(Saul,约公元前1040年起在位)。这样“士师制”便过渡到了“君主制”。

耶路撒冷城中的大卫塔

扫罗王的出现标志着希伯来民族统一的开端。扫罗一生征战,最后战死疆场。希伯来人在著名的大卫王(David,在位时间约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70年)时代完成对异族的征战,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统一王国。王国的疆域大大超出了古迦南地:东北到幼发拉底河,东南至亚喀巴湾,西南抵埃及边界。开创了希伯来历史最辉煌的篇章。耶路撒冷从此成为希伯来人心中永恒的都城。大卫王亦被视为希伯来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

大卫王死后,其子所罗门王(Solomon,在位时间约公元前968年—公元前928年)继位。他于公元前956年前后在耶路撒冷兴建了犹太教的圣殿。圣殿在耶路撒冷的建造和启用是希伯来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圣殿成为希伯来人的祭祀中心,所有对上帝的献祭仪式都在圣殿举行,希伯来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识因此得到了增强。从该圣殿的建成到它的毁灭在希伯来民族的历史上被称为“第一圣殿时期”。作为希伯来统一王国京城的耶路撒冷由此成为希伯来民族心目中的宗教中心,“圣城”的地位从此确立。不仅如此,该圣殿后来在希伯来人面临一系列民族灭绝危险时还成为鼓舞人心的一种象征。所罗门王功勋卓著,除了建造圣殿外,还开辟了商路并开发了自然资源,在国内大兴土木。通过订立条约和联姻,所罗门王巩固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古希伯来统一王国成为该地区一个繁荣的国家。所罗门王本人还因其智慧被视为古代国王智慧的典范。

公元前928年,所罗门王去世,希伯来人内部的不和和对权力的争夺使希伯来统一王国一分为二。由12个支派中的10个支派组成了北方王国,史称“以色列王国”,定都撒马利亚。由其余2支派(犹大支派和便雅明支派)组成了南方王国,史称“犹大王国”,仍以耶路撒冷为都。公元前722年,在近东地区崛起称霸的亚述帝国挥戈南下,北方的以色列王国无法抵御亚述的强大军队的进攻,被一举消灭。由于亚述统治者执行一种将被征服民族分散到本民族居住地以外地区的政策,组成以色列王国的10个支派的希伯来人在亡国后被分散流放到亚述各地,久而久之被当地人同化,从此不知去向,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丢失的10 支派”之谜。

犹大王国因国小地偏,强大的征服者对其没有多大兴趣,从而侥幸躲过了亚述人的洗劫,但内忧外患并没有结束,国内信仰混乱,民心不一。在约西亚王时代,犹大王国进行了一场“申命运动”,清除异教影响,净化民族信仰,确立一神教思想的独尊地位。这一改革尽管最终没有能够挽救犹大逃脱亡国的命运,却对犹太民族的民族信仰的加强和民族的留存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历史到了公元前6世纪,又一个帝国——新巴比伦决意在该地区称霸时,犹大王国 的灭亡也就在所难免。公元前597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军攻破耶路撒冷,虏走犹大王约雅敬,立西底家为傀儡国王。10年后,犹大王国试图反叛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再次率军前来征讨。公元前586年,在新巴比伦的强大进攻面前,犹大王国无力对抗而遭受灭顶之灾,京城耶路撒冷连同圣殿一起被毁。犹太民族历史上的“第一圣殿时期”就此结束。

失国的犹大王连同上万名犹太上层人士和学者被征服者掳至千里之外的巴比伦,过着囚虏般的生活,史称“巴比伦囚虏”。“巴比伦囚虏”时期尽管只持续了半个世纪,但在犹太人历史上却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这一历史经历对于犹太人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对于犹太教的进一步发展,乃至对“犹太回乡观” 的根植都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圣殿复原模型(局部)

公元前538年,在西亚地区崛起的波斯帝国出人意料地迅速征服了新巴比伦,获胜的波斯王居鲁士大帝以少有的宽容政策善待在巴比伦过着屈辱生活的犹太人,不仅允许犹太人重返自己的家园,而且同意他们重建圣殿。当圣殿于公元前516年建成后,犹太人的历史便进入了“第二圣殿时期”。

尽管在随后的200多年中,犹太人的家园一直是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之下,犹太人只是凭借波斯的宽容生存,但从总体看,波斯并没有过多地干涉犹太人的日常事务,只派驻一位波斯官员负责保证该地区的安全并监督税收,内部事务全部由犹太人自己管理。在经过最初的内部整肃,消除外邦人影响后,犹太人社会平静,生活稳定,犹太民族得到休养生息,传统文化得到巩固和加强。政治体制上,君主制没有能够得到恢复,主持圣殿祭祀的祭司阶层显然掌握着主要权力。

然而,到了公元前333年前后,马其顿王亚力山大大帝的东征打破了那里的平静,犹太人生活的家园和近东其他地区一道旋即成为希腊帝国(希腊帝国在亚力山大死后分裂,犹太人的家园先后为盘踞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以叙利亚为中心的塞琉古王朝管辖)的一部分。席卷地中海地区的希腊化运动在犹太人的家园也声势浩大,马其顿和希腊的移民在这里建立了近30座设有希腊式祭坛,竞技场和剧院的新兴城市。希腊式生活方式导致了对犹太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宗教信仰的迫害,使决意固守自身文化的犹太人不得不进行捍卫民族文化的斗争。这场斗争随着安条克四世对犹太教的禁令和对犹太民族的迫害而加剧,犹太民族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于公元前165年举行了史称的“玛喀比起义”。起义获得了胜利,塞琉古王朝的统治者不得不作出一定的让步,允许犹太人按照其民族的传统方式生活,犹太民族获得了相当的自主自治权,在自己的故土上建立起了具有半独立性质的哈斯蒙尼王朝。

由于玛喀比起义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政治运动,也不是民族独立战争,而是一场捍卫信仰和传统文化的斗争,是一种有意识地抵制异质文化之举,显然可以说是一次文明的冲突。因此,起义获得胜利的意义不仅仅在政治上,在犹太人获得了自主自治权上,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犹太民族捍卫自身信仰的胜利,是犹太人创造并坚持的一神信仰思想对希腊人所推行的多神偶像崇拜的胜利。正是这一胜利使得犹太人开创的一神信仰得以留存。

玛喀比起义完全可以视为是犹太民族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是犹太民族把自己创造的文化看成如同生命一般珍贵的东西,需要用血来捍卫的一种表示。历史表明,这同一时期基本上是中东众多民族消亡的年代,是中东诸民族创造的辉煌灿烂的上古文明丢失的年代。正是由于犹太人对自己文化的固守和捍卫,以犹太教为核心的犹太文化不仅得到了保存,成为中东地区唯一留存下来的一种文明样式,而且还得到发展,犹太教在玛喀比起义胜利后成为一种对外传教的宗教,许多生活在中东地区的土著民族纷纷皈依犹太教一事就是最好的说明。后来成为犹太人王的希律实际上就是来自以土买人皈依家庭,犹太教的影响可见一斑。

不过,异族的统治和希腊化影响还是使得犹太人的生活主体犹太教发生了纠纷和分裂,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奋锐党人等不同派别出现,一个被称作耶稣的犹太人也有自己的活动派别。

当罗马帝国取代希腊成为世界霸主后,犹太人开始生活在罗马人的统治下。希律时期,罗马当局的暴虐和对犹太教的亵渎,以及希律王朝对罗马人的言听计从和暴行的纵容,迫使犹太人多次举行反对罗马人的起义 。公元66年由于罗马巡抚对圣殿财物的抢掠导致一场大规模的起义爆发。这是犹太人反对罗马统治的最大规模的起义,史称“第一次犹太战争”。起义迅速在以色列地全境展开。起初,起义者击败了罗马雇佣军,控制了耶路撒冷。面对犹太人的起义,身在罗马的帝国皇帝尼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派韦斯巴芗大将率领罗马军团前往镇压。在强大的罗马军队面前,犹太起义节节败退。以色列北部地区首先被从北方开进的罗马军队占领。公元70年,犹太人当时的政治中心耶路撒冷终于被罗马军队攻破,战死者数以万计。破城的罗马人放火焚毁了犹太人的第二圣殿。第二圣殿时期到此结束。近千名犹太将士及其家人在耶路撒冷失陷后,退守死海西岸的马塞达要塞,在那里坚守了三年时间,最后,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进行集体自杀,全军壮烈牺牲。由于马塞达抵抗是犹太历史上少有的一次抵抗,再加上惨烈的结局,马塞达的英勇抵抗成为犹太民族“宁死不愿成为奴隶”英雄气概的象征,一件值得在犹太史上大书特书的事件,历来为人们所崇敬。马塞达的沦陷标志着第一次犹太战争的结束和彻底失败。

尽管犹太人于公元132年在巴尔·科赫巴领导下曾再度起义,反抗罗马人的统治,但终因力量悬殊,起义在公元135年彻底失败。罗马统治者为了防止犹太人再进行反抗,宣布禁止犹太人在圣地圣城居住。至此,犹太人完全失去了在自己家园生活的权利,向外流散过程加剧。从总体上说,犹太民族在自己家园生活的历史就此结束,犹太民族的古代历史部分也到此结束,犹太民族的历史进入了长达1800年的“大流散时期”

马塞达要塞,反抗罗马暴政的犹太人曾在此困守3年,公元73年集体殉难,以表达“宁可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的决心 2A7mud8nh5Gjcvismrsp1clrsk+9DFJHnJYG9yv0taMmLUa7njAP5LvrzWBwBo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