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

与人沟通时,人们情绪的产生往往并不受意识控制。当我们感到不愉快或者不顺心的时候,就渴望自己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从而变得愉快。而非暴力沟通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够让我们无需借助环境就可以调整自己的心境,能够让我们在获取这种力量之后,无论周围怎样变化,都可以让自己处于平和的沟通之中。

实际上,非暴力沟通并非抑制自我而去满足和迎合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语言。通过这种沟通模式,人们可以看到更加长远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心与心的联结。

而我们学习和了解非暴力沟通,也并不是只是为了学习一套语言的模式和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非暴力沟通的学习和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和感受到自身与他人所拥有的生命是多么美好,并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这种沟通,并不需要我们去改变自己或者他人,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所期望的方式,去实现有效的沟通,活出自己希望的美好。

拿一个我们生活当中常常会发生的事例来讲,汤姆下班后还要会见客户,陪客户喝酒聊天、洽谈业务,每天到家都接近22点了。这天,汤姆结束应酬刚刚进门,电话就响了,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他最近遭遇了很多事情,感到非常悲伤和苦闷,想邀请汤姆陪他去喝酒。

但是,汤姆的妻子坚决不同意,因为她觉得过度饮酒会影响汤姆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已经到了深夜了,如果去酒吧,安全问题对汤姆和他的朋友来说也是非常大的隐患。不过汤姆觉得自己的好朋友有需要,他应该去帮助他,最终,他和妻子通过沟通,决定自己去陪朋友,但不会喝酒,只是在楼下的咖啡厅坐一坐。

从汤姆与妻子产生分歧到达成意见的一致,我们可以看到沟通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汤姆和妻子一样,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和请求,而如果不是运用非暴力沟通,那么汤姆和妻子最后有可能发生争吵。

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力量,它的关注点并不是谁对谁错,也不是应该如何判断,而是通过对方的言语,来看清各自的需求和关心——汤姆注重与朋友的友谊,而汤姆的妻子关心他的健康和安全。非暴力沟通就是让沟通当中每一个人的需要和观念都得到足够的尊重,这样的沟通方式可以让每一个人体会来自他人的爱,而不是控制和评判。

我们再来看一个相反的例子。一位心理医生的诊室里,年轻的女孩玛莎向心理医生讲述了自己内心深处许多年的阴影。

玛莎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令她很难过的事情。那天,教室窗台上的水壶不知道被谁碰掉了,玛莎走过去想把水壶捡起来,而这一幕恰好被经过的老师看到了,老师以为是玛莎碰掉了水壶,就批评了她。

玛莎向老师申辩说水壶不是自己碰掉的,但是老师却并没有认真地倾听和相信玛莎,而是义正严辞地继续批评玛莎。之后,老师又将所有的小朋友都召集在了一起,当着大家的面,指出玛莎是一个不承认自己错误的坏孩子,并对大家说:“认为是玛莎碰掉了水壶的就举手。”

更让玛莎无法接受的是,所有的小朋友都举起了,就连明明知道不是自己碰掉水壶的好朋友也是如此。

十几年过去了,幼儿园这段不愉快的经历却没有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在玛莎的记忆里淡化,如今想起来,玛莎依旧感到那是自己最黑暗的记忆。她对心理医生说:“我永远都无法忘记,在老师的诱导之下,大家都举手的画面。这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也一直影响着我后来的生活。”

如果玛莎不提起这件事情,也许永远不会有人知道这样一件发生在幼儿园的事情会对一个孩子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那位老师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因为自己沟通方式的问题,一个女孩在黑暗的阴影中度过了她的童年,或许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话语给玛莎造成的伤害,但是从那天开始,玛莎对老师充满了憎恨,对身边的小朋友们也失去了信任。

试想一下,如果这位老师在观察到眼前发生的情况之时,能够换一种沟通方式,不固执己见地做出自己的评价与判断,而是认真地听一下玛莎的解释,那么,玛莎的童年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形,她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阴影了。

从两个事例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沟通方式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非暴力沟通相比,玛莎的遭遇让人感到遗憾和同情,而相比之下,汤姆与妻子的交流让我们看到了语言背后的关爱和温情。

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是一种由心而生的沟通模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即使听到了让人不舒服的语言,也能够读懂这些语言背后的心声和需求。而批评、教育和指责的语言,则只是企图让他人按照我们的期望去做出改变,这样做并不能够帮助他人,反而会让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

所以,我们通过学习和应用非暴力沟通,可以意识到我们内心的需要是什么,也能够感受到他人的需要和请求,从而通过有效的倾听、深入的理解和充满爱的互动,让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美好而神奇。 es+wyOitTKH4uUSb9mRcdINWZydyt9iWPjuPyBQGSmej+Xfb4gbBxZnUHSyAxcD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