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大学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都将发生变化,理论知识不再是唯一需要关注的事情。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更加偏重于方法论的学科,学生应该逐渐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实现某一目标或解决某一问题而有条理地做事情。这个过程中涉及的对象,不仅仅是计算机硬件和程序,还有人、社会环境、时间等各种外界因素。
很多东西是仅从理论知识中无法学到的,因此在整个学习中,实践应该始终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作为计算机学科学习和实践的起点,学习如何采购、组装和维护一台计算机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来说,这也是一项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通过自己购买和动手组装计算机,一方面能够对计算机这种处理信息的机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能够把理论课程上学到的计算机组成等知识结合到实际使用的设备上面来,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计算机科学相关知识的兴趣。同时,如果把购买并组装一台计算机当作一个项目来对待,结合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各种因素完成这个项目,也是一次学习和应用工程相关知识的实践机会。
本章包含4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组装一台计算机主机;第二个实验是计算机外设的连接和测试,使组装好的计算机能够正常运转;第三个实验是选购一台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第四个实验是对笔记本电脑进行保养与维护。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复杂的知识领域,从不同角度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从多个视角观察和描述事物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既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应当养成的习惯。
为了给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里从一个假设开始:假设通过4年的大学学习,你成为一名顶级的程序员(或者是首席IT科学家、CTO、系统架构师等),你刚刚完成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软件,现在你要把这个软件的设计思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你会怎么做呢?
有一种方法,可以给每行代码都加上注释,把代码中所蕴含的思路阐述清楚,像Linux一样。但是在代码级看问题,很容易迷失在代码中,往往不知道这个软件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这个软件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和关系。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软件看作各个模块组成的整体,先把模块之间的关系表述清楚,然后再去描述单个模块内部的逻辑,这是分而治之的办法。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也无法说明做这个程序的目的是什么、用户怎么使用、怎么安装。
当然,如果一个人有非常好的写作天赋,他可以综合以上各种问题,有条理地娓娓道来,让阅读的人潜移默化地了解他要表达的思想。但是这种“天才”往往当了作家,而不是程序员,而且即使是“天才”作家,也要有灵感才能写出美妙的文字。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人大多数具有理工科学习背景,也必须快速、准确地把自己要表达的东西说清楚。
因此,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先驱们索性就把所有表达方法都综合起来,把软件从逻辑、实现、过程、部署、需求5个视角分别表达一遍。把所有信息通过各种视角汇集在一起,人们可以只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视角转换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就是已成为行业标准的统一建模语言(UML)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基本思想之一,提出UML和RUP的Booch、Jacobson和Rumbaugh都被奉为了先哲。图1-1所示是经典的描述软件体系结构的4+1视图。
图1-1 UML体系结构4+1视图
要描述在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其他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从各个视角分别描述问题,并在每个视角下把问题描述清楚。需要了解一项技术的时候,也要学会从各个视角都看一看,如果一个视角无法理解,就换另一个视角看。因为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非常复杂,无法仅从一个视角就表达清楚,只有自己在大脑中综合从各种视角获取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才能在这个行业中迅速地取得进步。例如对于本章关注的计算机硬件,读者就可以从功能、外表、原理、物理电路、性能度量等各个视角来学习和观察,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解。
下面从两个视角介绍计算机。
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第一次在课本上接触“系统”的概念可能是在生物课上,而计算机科学上“系统”的概念与生物上的“系统”概念非常相似。通常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系统”,例如,本章后面介绍的冯·诺依曼计算机系统就是由处理器、控制器、输入/输出设备和存储器相互连接、用来处理信息的一个有机整体。
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和软硬件的开发最基本的思想是抽象。计算机是一种机器,但它与其他各类机器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他机器处理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如织布机把输入的丝线处理成布匹输出。计算机接收的是信息,处理之后输出的还是信息。信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计算机既然要处理信息,就要对信息进行抽象,把信息抽象成现阶段计算机能够处理的电压高低变化的电流,也就是计算机领域常说的0和1信号。
这里可以假想,如果可以找到另一种处理逻辑运算的部件以及信息介质,而不是现在计算机里面使用的三极管和电流,那么仍然可以按照原来的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制造出一种全新的“计算机”,而原来写好的程序仍能继续运行,原来的计算机理论也没有被颠覆。就是说,无论计算机是什么样子的,硬件发展到什么地步,其抽象的系统本质都不会发生变化,计算机基本原理也不会过时。
计算机行业有一个笑话是说,最牛的计算机高手是能用小刀在硬盘上雕刻操作系统的。哈哈一笑之后可以思考一下:真正的计算机高手或者说专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很多人认为用汇编做最底层设计或者设计CPU的是高手,还有人认为懂最新的SOA、Ajax技术的是高手。可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不管以后是做底层设计,还是做最新技术的研究,都至少应该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原理,这比学会编写程序更加重要。因为编程本身只是一项技能,用不着在高等教育中专门学习,很多非专业的人员培训3个月就能熟练地用Java编程了,而我们在大学里要花4年的时间去学习计算机,难道我们要用4年去学习如何用小刀刻硬盘吗?
其实,编写计算机程序的目的是编制操作指令,让计算机能够完成人下达的任务。汇编语言也好,C++也罢,都只是在操作计算机,把数据从内存送到处理器,然后做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用汇编语言相当于珠算里面拨动一个一个算盘珠子,而用C++类似于使用了“三下五除二”这样的珠算口诀,区别在于编制操作计算机指令的效率,也就是说C++开发程序速度相对较快,而汇编语言开发速度较慢。读者以后遇到新的计算机语言或者新的技术时,只要明白这种语言的语句或者技术对于计算机的内存和CPU到底做了什么,就能很快掌握这些语言和技术。
回到小刀刻硬盘的故事,讨论一下抽象的思想在计算机学科中的作用。现在的程序员分两种,一种是接受了计算机专业系统教育的,一种是自学成才的。假设真的有这样一把小刀可以直接在硬盘上刻写二进制的数据,自学成才的高手会直接在硬盘上用二进制代码去刻一个指令序列,这个指令序列就是操作系统。一个操作系统的指令序列大约是1GB的数据,如果每秒刻8下,要刻31年才能刻完。而学过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会先分析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提出一个编程语言,再用二进制指令刻一个简单的设备环境加载器,把这个编程语言的编译器刻到硬盘上,然后把刀子扔掉,开始用自己写的编程语言去写自己的操作系统。学习计算机,要从抽象的视角来看待它,要有自己提出编写计算机语言编译器的能力以及设计计算机硬件的知识,掌握操作系统的关键算法,明白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了解模拟电路的常识。这也是我们与非专业人员的本质区别和竞争优势所在。
计算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在抽象的层面上没有任何区别,所有硬件能实现的功能软件也能实现,同样,所有软件能实现的功能硬件也都能做到。把真实世界中的物体抽象到计算机当中,进行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设计,是学习和理解计算机非常好的方法。
也许对于刚起步的读者,本节的内容有些过于深奥,但希望读者能够记住这些内容,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有越来越深刻的体会。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把握住不变的本质,坚持自己的方向,少走弯路。
下面换一种视角观察计算机。从工程学的观点来看,计算机是一种机器,机器的特性体现在由输入、处理器、输出3个部分组成。现在人们使用的计算机几乎都是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它符合机器的特征,同时做了一些扩展和约束。
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中间结果的设计思想,也就是说处理器可能不能一次处理完所有的输入,而要把输入存储到一个仓库中,这个仓库就是人们所说的存储器。冯·诺依曼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输入是按顺序执行的,输入自己决定应该是存储还是处理,那么必须有另一个设备来对输入进行控制,这个控制设备就是控制器。这定义了计算机至少由输入设备、处理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出设备5个部分组成,如图1-2所示。
图1-2 冯·诺依曼计算机示意图
了解了组成计算机的5种设备,就可以把现在微型计算机的组成部件按这5种设备进行归类,虽然这种归类不是特别准确,但通过这种归类可以对计算机有简单的认识。
(1)CPU(中央处理器):其最关键的部分是算术逻辑处理单元(ALU),它能够进行加、减和比较等简单的运算。CPU的外观如图1-3所示。
(2)显卡:用途是将计算机系统所需要的显示信息进行转换以驱动显示器,并向显示器提供信号,控制显示器的正确显示。现代显卡更搭载了强大的图形处理器和显存等组件用以实现图形加速功能。显卡的外观如图1-4所示。
图1-3 Intel公司的酷睿i7处理器(CPU)
图1-4 NVIDIA公司的Kepler GTX680显卡
(3)声卡:把数字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现在主要集成在主板上,如图1-5所示。
(4)网卡:把数字信号转换为能在网线中传输的模拟信号,现在最新的主板上也集成了网卡,如图1-6所示。
图1-5 集成在主板上的Realtek ALC887声卡
图1-6 主板上集成的网卡
主板:可以控制CPU和存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起作用的主要是其上的南北桥芯片,如图1-7所示。
图1-7 某品牌的高档主板
(1)鼠标:通过按键和滚轮装置对光标经过位置的屏幕元素进行操作的输入设备,如图1-8所示。
(2)键盘:可以将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输入计算机中的一种设备,如图1-9所示。
图1-8 某品牌的无线鼠标
图1-9 某品牌的无线键盘
显示器:现在主要以液晶显示器(LCD)为主,如图1-10所示。
(1)内存:CPU进行数据处理时,数据必须先从硬盘传输到内存当中。内存的存取速度是硬盘的20倍左右,现在的内存在断电后还不能保留数据。内存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内存条组成,内存条的外观如图1-11所示。
图1-10 液晶显示器
图1-11 计算机内存条
(2)硬盘:用来永久性存储数据的设备。硬盘是计算机的主要存储介质之一,分为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机械硬盘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玻璃制的碟片组成,这些碟片外覆盖有磁性材料,被永久性地密封在硬盘驱动器中。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具有读写速度快、低功耗、无噪声、抗振动、低热量、体积小、工作温度范围大和容价比偏低的特点。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外观如图1-12所示。
图1-12 希捷1TB SATA硬盘和东芝128GB固态硬盘
(3)光驱:现在常见的光驱有只读的DVD光驱和可写的DVD刻录光驱两种。DVD刻录光驱如图1-13所示。
除了以上5个部分之外,机器要运转还需要有电源,它为计算机提供稳定的电流和能量。正如人要吃饭才能工作一样,机器要输入能源才能正常工作。电源的外观如图1-14所示。
除了上述设备,计算机还可以有其他配套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手写板、音箱等。
图1-13 DVD刻录光驱
图1-14 450W的电源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计算机主机内部部件的组装。因为计算机主机里面部件比较多,所以在组装计算机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牢记注意事项,按照步骤有序地进行。
一般组装一台计算机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安装CPU,把CPU插到主板的相应位置,安装好风扇。
(2)把内存条插入主板的内存插槽中。
(3)安装机箱,主要对机箱进行拆封,并且将电源安装在计算机机箱中。
(4)安装主板,用螺丝将主板固定在机箱上,连接电源线。
(5)安装显卡,把显卡插入相应插槽。
(6)连接硬盘,用硬盘数据线将硬盘与主板连接起来,并且将硬盘与电源线连接起来。
(7)安装光驱。
(8)连接显示器。
(9)连接鼠标和键盘。
(10)连接音频设备。
(11)连接网线。
(12)通电测试,如果启动成功则封好机箱,计算机组装完毕。
组装计算机常用的工具就是一个“十”字形的螺丝刀。最好螺丝刀头部带有磁性,以免拆卸螺钉时将螺钉掉落在主板上,引起短路。
(1)装机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放掉身上的静电。特别是在空气干燥、身着毛衣的时候,身上很容易产生静电,而静电很容易击穿电子设备,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在安装计算机以前,必须摸一下金属物品,如机箱外壳、暖气管道等,释放身上的静电。
(2)启动计算机的时候不要移动计算机,计算机刚启动的时候,硬盘一般都在进行读写操作,因为硬盘里面磁头是物理运动的,所以如果在启动的时候移动硬盘,很容易因为惯性导致硬盘损坏。还要记住,无论安装什么设备,一定不能带电操作,以免发生危险。
(3)如果插口插不进去,很有可能是方向反了。如果确认方向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还插不进去,可以稍稍用力。总之要胆大心细。
了解上述事项并准备完毕以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安装了。
在将主板装进机箱前,要先将CPU和内存安装好,否则主板安装好后机箱内空间狭窄不利于CPU等器件的顺利安装。因为CPU的插槽发展变化很快,又分为Intel和AMD两大系列(见图1-15和图1-16),而且两者互不兼容,所以很难有一个通用的安装方法,这里介绍基本方法。
图1-15 Intel酷睿系列CPU
图1-16 AMD AM2系列CPU
虽然没有工具也可以安装,但是借助工具更容易安装,因此,在安装CPU之前,最好能准备一些工具,如螺丝刀、尖嘴钳。这两样工具并不是为了拧螺钉用,而是为了安装CPU散热器的扣具。另外,还要准备些导热硅脂。适量地涂抹导热硅脂,可以让CPU核心与散热器很好地接触,从而达到良好导热的目的。目前,主流的CPU插座都是采用ZIF(Zero Insertion Force,零插拔力)设计,也就是CPU插座旁边加了一个拉杆,安装或拆卸CPU的时候,只需要拉一下拉杆就可以了。
步骤一:在主板上找到CPU插座接口,如图1-17和图1-18所示。在安装CPU之前,要先打开插座,方法是用适当的力向下微压固定CPU的压杆,同时用力往外推压杆,使其脱离固定卡扣。
图1-17 AMD的CPU插座
图1-18 Intel的CPU插座
步骤二:将CPU上印有三角标志的一端与CPU插槽上印有三角标志的一端对齐,就可以将CPU与插座固定好,如图1-19和图1-20所示。如果方向反了是插不进去的,所以插不进去时不要盲目用力,以免弄弯针脚。
图1-19 AMD CPU缺口标志
图1-20 Intel CPU缺口标志
步骤三:安装好CPU以后,轻轻按下压杆,CPU就可以固定在插槽内了,如图1-21和图1-22所示。
图1-21 固定好的AMD CPU
图1-22 固定好的Intel CPU
步骤四:安装好CPU,就可以开始安装CPU散热器了。安装散热器前,先要在CPU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导热硅脂。
很多散热器在购买时已经在底部与CPU接触的部分涂上了导热硅脂,这时就没有必要再在CPU上涂一层了。
如果是AMD散热器,其散热片里面会有一个固定的夹子,夹子两头都是小钩子,其中一边还有一个扳手。把风扇一边的钩子钩住CPU插槽的一边,把一边固定好以后就直接把扳手用力下压,扣住插槽。注意,用力时一定要十分小心,以免压断主板,如图1-23~图1-25所示。
图1-23 将AMD散热器上没有扳手的一端的卡扣卡好
图1-24 将另一端AMD散热器卡扣卡好
图1-25 将扳手扳过去,固定AMD散热器
如果是Intel散热器,要将散热器的四角对准主板相应的位置,然后用力压下四角扣具即可,如图1-26所示。
步骤五:散热器安装好以后,连接散热器风扇的电源。风扇电源插头一般有三针和四针两种,其对应的插槽就在CPU的附近。找到对应插槽后,把电源插头按正确方向插入,如图1-27所示。
图1-26 安装Intel散热器
图1-27 风扇插头安装到主板的相应接口
步骤一:拨开内存插槽两边的白色卡槽,如图1-28所示。
图1-28 拨开卡槽后的插槽
步骤二:依照内存条上金手指(内存条上由金黄色的导电触片组成,表面镀金而且导电触片排列如手指状,所以称为“金手指”)的缺口,按照正确方向插入插槽,如图1-29所示。
注意: 不要插反,如果插反内存条并通电,将会烧毁内存条。
步骤三:将内存条垂直插入插槽内,双手用力要均衡,将内存条压入插槽中,此时插槽两边的白色卡槽会自动卡住内存条两边的卡钩,对内存条进行固定,使其不会弹出或松动,如图1-30所示。常见的机器不能启动的故障,很多就是由内存条松动造成的。
图1-29 插入内存条
图1-30 内存条安装完毕
步骤一:确定机箱侧板的螺钉位置,打开机箱侧板,如图1-31所示,检查机箱上的USB前置口连接线、螺钉、主机电源线、开关控制线、前置音频口等是否齐全。
图1-31 打开的机箱侧面
步骤二:把电源拆包,在机箱上找到安装电源的位置,把电源安装到机箱上,并用螺钉固定电源。因为电源里面都有很大的风扇,所以应当把螺钉固定牢靠,以免产生噪声。
安装电源很简单,先将电源放进机箱上安装电源的位置,并将电源上的螺钉固定孔对准机箱上的固定孔。先拧上一颗螺钉(固定住电源即可),如图1-32所示,然后将最后3颗螺钉孔对准位置拧上即可,如图1-33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在安装电源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电源放入机箱内,这个过程中要注注意电源放入的方向,有些电源有两个风扇,或者有一个排风口,则其中一个风扇或排风口应对着主板。
图1-32 固定电源
图1-33 安装好电源的机箱
接下来要将主板安装并固定到机箱中。
步骤一:准备好安装主板的螺钉和螺母,如图1-34所示。首先在机箱上找到固定主板的螺钉孔,再把螺母拧在上面,如图1-35所示。
图1-34 固定主板的螺钉和螺母
图1-35 把螺母拧到机箱上
注意: 很多机箱上也可能早就拧好了固定螺母。
步骤二:将主板平稳地放入机箱,如图1-36所示。
图1-36 将主板平稳地放入机箱
步骤三:通过机箱背部的主板挡板来确定主板是否安放到位,如图1-37所示。
步骤四:固定主板,对准螺母的位置将螺钉拧上,如图1-38所示。
图1-37 机箱后面的挡板
图1-38 对准螺母的位置将螺钉拧上
注意: 螺钉固定好不松动就可以了,不要拧得太紧,否则长时间使用时会因为主板热胀冷缩损坏主板。在装螺钉时,注意每颗螺钉不要一次就拧紧,等全部螺钉安装到位后,再将每颗螺钉逐个拧紧,这样做的好处是随时可以对主板的位置进行调整。
主板放入机箱以后,可以开始把机箱和主板的电源线和信号线进行连接。
步骤一:在主板上找到主板电源的插座(见图1-39),在电源上找出主板电源插头(见图1-40)。将插头插入插座,即完成电源线的连接。在插入电源插头时应注意插头与插座的方向,方向正确才能插入。
图1-39 主板电源插座的位置
图1-40 主板的电源插头
步骤二:连接完电源线以后,还需连接一个4针的12V电源辅助接口,用来提高CPU的供电稳定性。CPU的4针供电插座和插头如图1-41所示,连接4针插座和插头时同样要注意方向。
步骤三:连接电源开关线和信号线,如图1-42所示。
电源的开关连接线是机箱前面板引出的和主板电源间的连接线,另外还有复位开关连接线、电源开关指示灯、硬盘指示灯和扬声器连接线等,在主板上有专门的排插(一般是两排十行)用于连接这些线,不同的主板有不同的命名方式,可以根据主板说明书对应插入,要注意引出线头的文字与主板插针的标准相对应,而且要注意正负极(有颜色的为正极)对应,不要接错,如图1-42所示。不同的主板具体接法不一样,读者可参考各自的主板说明书。
图1-41 CPU的4针供电插座和插头
图1-42 电源开关线和信号线的连接
步骤四:连接前置USB口。一般在SATA和IDE线口附近有几个9针的接口,上面标有USB字样。主板板载USB口如图1-43所示。查看主板说明书的USB信号线示意图,如图1-44所示,把数据线分好,通常是4根信号线连接一个USB口,信号线排好顺序以后(常见连接方法是电源线+上行数据线+下行数据线+地线)稳稳插入即可。
图1-43 主板上的前置USB口
图1-44 常见的前置USB口的引脚定义
注意: 一般机箱的USB前置接口都是采用4种不同颜色来区别的,黑色为地线,红色是电源线,白色是上行数据线(-),绿色为下行数据线(+)。千万不能搞错,否则会烧坏USB设备或者主板。
显卡插槽(PCI-E插槽)是主板上一个比较长的插槽,如图1-45所示。一端有个卡槽可以固定显卡。
早期的主板上并没有这个卡槽,结果大量机器都出现了显卡一边翘起,由于接触不良导致机器故障,当时的联想、戴尔等品牌机都是用一个类似皮筋的东西固定显卡的另一边。
显卡的安装步骤如下所述。
步骤一:将显卡插槽相对应的机箱插槽挡板拆掉。
步骤二:将显卡有支架的一端对准刚拆掉的机箱挡板内侧,然后将显卡“金手指”对准显卡插槽,缓缓用力插入插槽,正常情况下PCI-E插槽旁边的卡扣会自动弹起,牢牢卡住显卡,如图1-46所示。
图1-45 显卡PCI-E插槽
图1-46 缓缓用力将显卡插入插槽
图1-47 固定好的硬盘
步骤一:找到机箱中固定硬盘的支架,将硬盘插入支架,注意要把硬盘的螺孔通过硬盘支架旁边的条形孔显现出来,然后逐个用螺钉将硬盘固定好,如图1-47所示。至少要用3个以上螺钉固定,以防止硬盘运行时振动。
步骤二:连接数据线。用数据线将硬盘和主板的硬盘数据插口连接起来。
现在流行的SATA数据线的硬盘,可以直接用数据线将SATA硬盘连接到接口卡或主板上的SATA接口上。
SATA硬盘的数据线(见图1-48)采用的是7针细线缆设计,而不是常见的传统硬盘的40针或80针扁平硬盘线设计。外观感觉上有些像USB数据线。
SATA硬盘的数据线两端接口完全相同,不像80针扁平硬盘线那样需要区分主板和硬盘接头。由于SATA的单向L形盲插接头(见图1-49)在设计上就杜绝了插反的可能,因此在连接的过程中不需要担心由于数据线插反弄坏接口等问题。连接好的SATA数据线如图1-50所示。
图1-48 SATA数据线
图1-49 SATA的单向L形盲插接头
另外,由于SATA采用了点对点的连接方式,每个SATA接口只能连接一块硬盘,因此不必像并行硬盘那样设置跳线,系统会自动将SATA硬盘设定为主盘。
步骤三:为硬盘连接上电源线。与数据线一样,SATA硬盘也没有使用传统的4针的“D形”电源接口,而采用了更易于插拔的15针扁平接口(见图1-51),但需要支持SATA硬盘的电源或者转换器接头。
图1-50 连接好的SATA数据线
图1-51 SATA 15针扁平电源接口
步骤一:找到光驱的支架,把前挡板用螺丝刀撬下,然后把光驱从挡板前面插入(见图1-52),最后通过支架侧面的条形孔用螺钉来固定光驱。
图1-52 插入光驱
步骤二:连接数据线。用扁平的IDE数据线将光驱和主板连接起来,插入的时候要注意数据线的反正,IDE数据线一般有3个插头,两个插头比较靠近的一端是插驱动器的,而另一端则是插主板的,其上有一条蓝色或红色的线位于电源接口一侧,如图1-53所示。
步骤三:连接电源线。将电源输出线中的D形大4孔插头插入光驱电源接口中(见图1-54),注意不要插反。一般光驱还有一条音频线,可以不用连接。
图1-53 注意数据线的蓝边代表反正
图1-54 连接光驱电源线
所有这些步骤完成之后,需要再仔细检查一遍,确信无误之后,计算机主机的组装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