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有局限,要治愈晚期癌症依然是很困难的。那么,如果医生告诉你情况恶化,没有治愈可能,患者和家属怎么办?
很多人以为只有两条路:拼死抢救和彻底放弃。
这两条路都有问题,前者成功率很低,而且会进一步伤害患者身体。后者则会给家属心理带来沉重负担。
今天想告诉大家,其实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舒缓治疗(palliative care),有时也叫姑息治疗。对于很多晚期患者,这是一个远比拼死抢救或彻底放弃更理性、更好的选择。
舒缓治疗,不是放弃,而是建立在坦然面对死亡的基础上,让生命走得有尊严的一种医疗方式。这是一种积极的医疗方式,只不过,它不是一味积极抢救,而是积极地让患者过得最好!
舒缓治疗关注生活质量,不是放弃治疗
舒缓治疗是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医学分支学科。它不以治愈疾病为目的,而是专注提高受到重大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帮助家庭一起面对这个时期的困难。
它通过减轻患者的痛苦,尤其是控制疼痛和其他疾病相关症状,为患者和家属提供身体上、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抚慰和支持。
与舒缓治疗紧密相连的,是临终关怀(hospice)。指对于预期生命不超过6个月的患者,通过医学、护理、心理、营养、宗教、社会支持等各种方式,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得以尽量舒适、有尊严、有准备和平静地离世。
使用利尿剂减轻患者的水肿,使用吸氧来改善患者呼吸困难,使用吗啡镇痛等,都是舒缓治疗的治疗手段。
在美国,很多医院都有专门的舒缓治疗团队。他们和一线医生相比,会花更多的时间和患者及家属沟通,详细介绍病情,了解患者和家属的真实想法、顾虑和困难,并帮助患者和家属理解治疗重心的转移,帮助他们更充分地准备下一步。
舒缓治疗也可以在家里完成。在家里准备临终关怀药箱,有吗啡等镇痛药,有吸氧装置,临终关怀护士会定期上门探访,根据患者情况适当给予药物缓解症状,但不会再抽血化验,当病情恶化时,也不会再折腾患者来住院。
总之,舒缓治疗绝不是放弃治疗,而是专注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减轻痛苦的治疗方式。是换一种方式和患者及家属一起面对疾病。
舒缓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延长患者寿命。
比如,曾有针对晚期胃癌患者的研究,发现实行舒缓治疗的患者,与直到生命最后仍不断进行创伤性治疗的患者相比,生命最后阶段不仅活得更好,也活得更长。
举个作者在美国亲眼所见的例子。一位99岁常年心衰的老太太,三天两头就得送医院,估计寿命不会超过6个月了,最后老太太和儿女们都决定,不要再去医院抽血、输液、检查折腾了,就在家里实行临终关怀照顾和治疗。
老太太住到了自己熟悉的家里,家里备有临终关怀药箱,护士每周去看望她一次,根据症状调整一下药的剂量。
最后一天,她睡在一间布置温馨的房间里,儿女们都围在身边。她身上盖着十多年前她自己亲手织的大花毛毯,穿着一套别致的小花睡衣,手里甚至还握着一只可爱的绒毛小熊。护士刚给她注射了一针小剂量的吗啡,她睡着了,看不出有什么痛苦,很安详,也许就这样永远睡去了。
那幅平和安详的画面,与医院里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体无完肤地去世的痛苦场景有天壤之别。
需要注意的是,舒缓治疗不是安乐死。
安乐死是患者授权医生使用药物,帮助其快速死亡,也可以说是在医生帮助下的患者自杀。舒缓治疗则是使用各种手段减轻患者痛苦,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舒缓治疗在西方社会已被医疗界及普通民众广为接受,而安乐死却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安详离开的老太太
在亚洲,首先进行舒缓治疗的是日本。在舒缓治疗被纳入医保后,99%的日本人选择通过舒缓治疗步入死亡。
在国内,即使是在医疗工作人员中,仍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对舒缓治疗认识不足。而在普通民众中,更是只认可“积极抢救”,回避死亡,加上医疗政策和国家法规上缺乏相应支持,开展舒缓治疗困难重重。
在广大民众中开展死亡教育,改变人们对于积极抢救的盲目迷信,改变大家对于舒缓治疗就等于扔下亲人不管、放弃治疗的错误认识,至关重要。
生老病死,本是生命的自然过程,而人们往往非常重视“生”,却刻意忽略了老、病,尤其是死。
任何人一到产科门诊,就会收到无数的小册子。甚至还有专门的产前培训课,告诉准爸准妈们生孩子是个什么样,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可我们何时见过有任何医院任何机构给你寄小册子,教育普通大众,如果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会是怎样一个过程,应该做些什么准备,让这个过程顺利平和。
其实这是个比生孩子更普遍的,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将要面对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一下观念,提前计划好自己或亲人的最后一刻,在面对不可治愈的疾病时选择舒缓治疗,做到开开心心地活、体体面面地死呢?
生命,可以走得很有尊严。
● 舒缓治疗,不是放弃治疗,而是建立在坦然面对死亡的基础上,让生命走得有尊严的一种医疗方式。
● 舒缓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可能延长患者寿命。
● 中国缺乏死亡教育,加上医疗政策和国家法规上缺乏相应支持,舒缓治疗开展依然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