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个欧洲帝国

我们确实可以强调奥斯曼帝国的非欧洲属性,它有着土耳其、阿拉伯和波斯的元素。但它至少和俄罗斯一样,可以被看成某种意义上的欧洲帝国。 这从帝国的建立、发展模式、覆盖的国土和对欧洲的影响可以看得见。

起源并不决定命运,过程必有曲折和变化,但起源是发展方向的指引。伟大的奥斯曼帝国史学家保罗·维特克认为,“如我们所知,每个国家建立的理由大抵相似,奥斯曼帝国更是如此”,“帝国的终结也是如此” 【14】 。这或许是比较绝对的说法,但奥斯曼帝国如何形成无疑揭示了它的本质与前景。

因为缺乏13—14世纪关键的历史记录,奥斯曼帝国的起源至今淹没在神话传说中,学术界对此颇有争议。美国历史学家赫伯特·吉本斯说,奥斯曼是小型部落,通过学习拜占廷的传统和借助基督徒,至少是前基督徒的力量,实行管理和指挥军事。而相反的是,土耳其学者福阿德·柯普吕律认为,奥斯曼人是纯正的土耳其人,继承了中亚的突厥传统,帝国初期的维持运作完全依赖土耳其人。法国学者保罗·维特克则提出,奥斯曼帝国的起源并非部落,而是加齐,即圣战士集团,他们致力于传播伊斯兰教,之后陷入与异教徒无休止的竭力厮杀。

不妨从大家比较认可的史实或者比较认可的观点出发。 早在13世纪,奥斯曼人的祖先、奥斯曼王朝的缔造者来到了安纳托利亚半岛。他们是第二次突厥迁徙浪潮的一部分,在成吉思汗征服中亚后,中亚成为所谓的土耳其或土库曼部落的大本营。在安纳托利亚半岛,他们与11世纪就来到这里的第一波迁徙浪潮中的突厥人相遇。其中最重要的是塞尔柱突厥人,他们建立的帝国一度覆盖整个小亚细亚。1071年,在曼齐克尔特战役中,塞尔柱王国打败了拜占廷,统治安纳托利亚,以半岛中部的伊兹尼克(尼西亚)以及之后的科尼亚(伊康)为据点。他们让安纳托利亚半岛的部落与酋长国俯首称臣。塞尔柱人自封为罗马塞尔柱,即(东)罗马帝国,以示与伊朗伊拉克大塞尔柱帝国的区别。从此也确立了传统,以“罗马”之名实行统治的就是罗马的继任者。

塞尔柱人的统治终结于13世纪蒙古人的入侵。1243年,在科塞达格一役中,塞尔柱军队溃败,他们在安纳托利亚半岛上的继任者是伊儿汗国。为了逃离伊儿汗国的统治,部分突厥部落向北方和西方逃窜,来到拜占廷帝国的边境 【15】 。其中便有奥斯曼的追随者,他们在边境比提尼亚站稳脚跟。13世纪末,奥斯曼酋长国实际控制着比提尼亚。在1301年巴菲乌斯战役中,奥斯曼人击败拜占廷军队:这是两个大国的角力,也为之后一个半世纪中更多的大国冲突拉开帷幕。

正是在14世纪初,奥斯曼成为比提尼亚的统治力量时,关于奥斯曼人究竟是什么人、他们代表谁的争议四起。14世纪,奥斯曼人的权力在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地区逐渐建立起来。但他们背后的目的与意识形态究竟为何?几十年来,主流观点是所谓加齐假说,保罗·维特克对此的阐述最具影响力。维特克认为,奥斯曼帝国起源于“加齐,即圣战士集团,这些是捍卫穆罕默德宗教的战士,这些伊斯兰远征军,誓与附近的异教徒决一死战” 【16】 。而对于维特克来说,1453年奥斯曼征服君士坦丁堡只不过是奥斯曼宗教使命的高潮。尽管之后吞并阿拉伯,包括圣城麦加和麦地那,让奥斯曼帝国成了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伊斯兰力量,但是帝国的核心依然是从拜占廷手中夺来的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地区。当奥斯曼占领君士坦丁堡“这片地区的中心”时,他们“获得的是一个有着千年传统的帝国宝座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这一所谓“内”帝国的地位关键,奥斯曼人称之为“罗马苏丹国”,以强调其作为罗马,即拜占廷帝国的继任者身份。维特克说:“奥斯曼帝国早期不像之后那样吸收伊斯兰力量,帝国作为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地位特殊,并将自己独特的政治传统施于整个伊斯兰世界 【17】 。”

在维特克看来,奥斯曼的传统受到圣战士精神的影响,早在奥斯曼人成为哈里发和伊斯兰教正式的守护者之前,“与基督教邻邦为敌”就标志了他们的起源,并成为其一以贯之的宗旨,直至帝国终结。在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奥斯曼人陷入了和欧洲基督教力量无休止的战争中,他们占领了匈牙利的大部分领土,两次围攻维也纳。直到1699年签订《卡尔洛维茨条约》,奥斯曼帝国才开始缓慢衰退。维特克认为,很明显,使帝国元气大伤的不是在阿拉伯地区(阿拉伯地区占帝国领土的大部分,并没有什么出现变动)遭遇的衰退,而是欧洲部分。“帝国在欧洲受到重创,之后走向了衰落与毁灭。”然而,其衰亡的历程缓慢而反复,直到19世纪帝国才进入加速灭亡期,最后终结于20世纪初。“最后的解体是在丢失了几乎所有欧洲领土后发生的,特别是巴尔干战争(1912—1913)的爆发。此役之后,奥斯曼帝国被迫放弃也永远失去了统治基督教世界的野心,奥斯曼人相当于摒弃了自己的立国之本 【18】 。”

让我们回到维特克的加齐假说,即奥斯曼帝国起源于圣战士集团。首先要注意,维特克强调奥斯曼帝国具有欧洲属性,即所谓“罗马”的核心,这和奥斯曼帝国的宗教推动力不同。无论帝国起源究竟为何,我们清楚地看到征服欧洲国家、横跨马尔马拉海,直到征服君士坦丁堡从来都是激励帝国前进的动力。此外,随着奥斯曼帝国和西方进一步接触,奥斯曼人越发意识到帝国在科学、技术、组建现代政府方面的落后,在他们的意识中这些“欧洲”元素显得越来越重要。奥斯曼帝国的确是伊斯兰帝国,但它也是欧洲帝国。两者并不矛盾,尽管普遍来说,特别是学术界并不认可这一点。自阿拉伯人在8世纪征服北非和西班牙(前罗马领地),伊斯兰教就是欧洲的一部分,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的统治不过是这一传统的延续。但随着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冲突升级,以及欧洲被很多人认为是基督教世界,这就需要强调即使奥斯曼帝国没有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帝国也可以被视作欧洲帝国家族的一员。

通常认为,奥斯曼帝国与安纳托利亚半岛上其他的土耳其酋长国(包括塞尔柱在内)的区别,在于奥斯曼帝国拥有跨过达达尼尔海峡征服欧洲领土的野心。他们占领安纳托利亚半岛西北边界的比提尼亚,处于出击的有利地位,以便侵扰拜占廷边界的城镇与乡村,进攻摇摇欲坠的拜占廷的腹地。1204—1261年,罗马第四次派出十字军出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逼迫拜占廷王室退回尼西亚,此举重挫了拜占廷在其领土上的权威。而奥斯曼人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即使在13世纪拜占廷又夺回君士坦丁堡。但在1326年,奥斯曼一世的儿子奥尔汗一世攻陷了拜占廷的重要城市布尔萨,将其作为都城。之后奥斯曼攻陷色雷斯,这标志着它从亚洲迈入欧洲,成为欧洲强国。

此役归功于奥斯曼联军与成分各异的基督教势力,这也是奥斯曼帝国直到其终结始终保持的统治特色(包括它在一战中与哈布斯堡王朝结为盟友,而它们曾经是势不两立的宿敌)。1351—1355年,热那亚和威尼斯开始抢夺黑海贸易的控制权。奥尔汗一世选择与热那亚结盟,因为奥斯曼人在加拉塔贸易殖民地帮助热那亚对抗威尼斯,作为回报,热那亚向奥斯曼军队提供船只,在1352年,这批船只运载奥斯曼军队顺利渡过达达尼尔海峡。但奥尔汗一世同时也在与拜占廷谈判,从1341年开始,即安德罗尼库斯三世逝世之后,拜占廷就深陷内战僵局。奥尔汗一世与皇帝约翰·肯塔库泽纳斯结盟,并在1346年举行盛大的婚礼,迎娶约翰的女儿西奥多拉。1352年,约翰·肯塔库泽纳斯邀请一支“土耳其”部队进驻拜占廷加里波利半岛,该岛位于达达尼尔海峡北部,靠近欧洲的一侧。这支部队向奥斯曼,特别是向奥尔汗一世的儿子苏莱曼帕夏表示效忠,于是苏莱曼帕夏带领部队,乘坐热那亚人提供的船只,横渡达达尼尔海峡,占领加里波利。1354年,安纳托利亚半岛发生了一场地震,毁掉了加里波利及附近几座城市的城墙,因此色雷斯也落入了奥斯曼人之手。1362年,奥尔汗一世逝世,而此时奥斯曼人已经从色雷斯扩张至毗邻的巴尔干地区。1361年,奥斯曼占领埃迪尔内(阿德里安堡),作为今鲁米利亚地区的新都城。

这时,奥斯曼人已在欧洲建立了桥头堡,14世纪下半叶,他们继续征服巴尔干半岛的各个王国和亲王国。1389年,他们在科索沃平原之战中打败了塞尔维亚人,结束了塞尔维亚的独立。1393年,吞并保加利亚王国。1395年,瓦拉吉亚也落入奥斯曼之手。1394—1402年,奥斯曼对君士坦丁堡形成围攻,但由于蒙古人的威胁,城里的拜占廷人才逃过一劫。

正是蒙古帖木儿的入侵,严重打乱了奥斯曼扩张的节奏。1402年的安卡拉之战,奥斯曼大败于帖木儿军队,安纳托利亚半岛的诸国重获独立。但奥斯曼人重整旗鼓,并在1425年夺回安纳托利亚的统治权。他们继续在巴尔干半岛转战,1430年夺取萨洛尼卡,1444年在瓦尔纳战胜匈牙利人,终结了后者染指巴尔干的企图。1453年,他们获得了最终的战利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从此,新的帝国都城的两翼由布尔萨(位于安纳托利亚半岛)和埃迪尔内(位于鲁米利亚)拱卫,奥斯曼人接着在巴尔干半岛收拾残局,1460年征服伯罗奔尼撒半岛,1463年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464—1479年征服阿尔巴尼亚。

在这段有关奥斯曼帝国早期历史的简述中,有两点要澄清。第一点,征服君士坦丁堡是其立足巴尔干,进军欧洲的战略顶峰。奥斯曼人和其他来自亚洲的征服者不同,后者从东方呼啸而来,自恃异族文化与宗教而鄙视西方文明。早在奥斯曼人控制安纳托利亚之前,奥斯曼人以埃迪尔内为都城,耐心在巴尔干培植力量,用心经营。1402年被帖木儿入侵打乱了阵脚,他们很快又在蒙古人撤退后回到最初的计划上来,继续掌握巴尔干半岛,以此作为征服拜占廷的基础。从位于西侧的埃迪尔内,而非此时奥斯曼的都城——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以东的布尔萨,“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迈出了征服君士坦丁堡的第一步。希思·劳里认为,为了理解早期奥斯曼的传统与制度,我们需要关注巴尔干,而不是之前那样只注意到安纳托利亚。“因为,尽管奥斯曼起源于安纳托利亚,但其在巴尔干经营多年,直到16世纪才开始真正关注……东方的安纳托利亚半岛和伊斯兰世界的腹地。从14世纪50年代开始,奥斯曼的力量集中在巴尔干,并稳步西进,因此我们必须从这里寻找奥斯曼成功的起源……奥斯曼帝国是在巴尔干半岛上类似罗马末期拜占廷基督教社会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19】 。”

第二点需要强调的是,奥斯曼穆斯林与欧洲基督徒无休止的战争也有虚构的成分,但这对于奥斯曼,甚至欧洲的宣传都非常有必要。最初,奥斯曼人一直寻求和基督教力量的联盟乃至联姻。14世纪中叶,当他们终于有机会进入巴尔干时,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即使在1453年奥斯曼军队征服君士坦丁堡时,他们也与基督教世界的统治者——匈牙利–波兰的瓦迪斯瓦夫、塞尔维亚的乔治·布龙科维奇(其女儿玛拉嫁给了穆拉德二世)、匈牙利的摄政王雅诺什·匈雅提,以及威尼斯人结成盟友,他们对奥斯曼巩固巴尔干两侧的局势至关重要 【20】 。此外,觊觎皇位者奥尔汗还在君士坦丁堡(此人在君士坦丁堡被征服后遭到处决)。而在君士坦丁堡内部,还存在东正教势力。东正教与天主教在这时形成了同盟,13世纪罗马人在君士坦丁堡的残酷统治历历在目,他们更愿意接受奥斯曼人的统治,而不愿被天主教压制 【21】 以上都是这场重大历史事件中伊斯兰教与基督教联盟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

奥斯曼帝国自始至终都在实行这套重视实效的政治模式。早在18世纪欧洲接纳奥斯曼之前(直到1856年《巴黎和约》签署后),奥斯曼就曾积极参与欧洲内部的纷争与冲突,试图与欧洲大国建立友好关系。16世纪,奥斯曼人和法兰西联手对抗哈布斯堡王朝——尽管路德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他们拥护德意志新教的王子,以对抗反宗教改革运动,奥斯曼人认为穆斯林和新教徒在反对偶像崇拜和反教皇的问题上存在许多共同点(此种观点也得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认可)。18—19世纪,因为畏惧俄国的力量,奥斯曼人转而向英国和法国寻求帮助,而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他们最好的伙伴。从未有人能在这支伊斯兰军事力量与基督教阵营之间划出清楚的界限。奥斯曼帝国主动插手欧洲的乱局,并成为牌桌上最积极且最具实力的选手之一。唐纳德·卡塔尔特认为,“在将近600年的历史中,奥斯曼帝国既是欧洲政治秩序的一部分,也是法兰西与哈布斯堡王朝的劲敌” 【22】

图3.1 穆罕默德二世 62dYESEwVwbYl3dsHSS51I+Vsrht//GqN6FqITneGgd5gzZtrdI2x3AX3fSSva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