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使命是将主要思想遗产留给后世欧洲帝国主义。尽管不能认为是罗马人发明了这样的使命,但的确是他们将其发扬光大。不仅如此,对于欧洲帝国,特别是早期帝国,罗马不仅将帝国的使命以世俗的方式传播开来,更赋予其宗教意义。罗马带给世界的不是简单的“文明”,罗马还创立了基督教,并流传于后世。
某种意义上,早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世俗与宗教就已水乳交融。我们感谢亚历山大大帝,是他最早创造了帝国与其使命的思想,并传播四方、流传千古。罗马继承了亚历山大的意志,当然还包括来自从波斯到印度的东方继任者的思想。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缔造者旃陀罗笈多在被人问起他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帝国时,据说他做出了如下回答:“我在还是个少年时,就见过亚历山大大帝。”他说,亚历山大大帝本可以征服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因为他的制度比印度王室先进。印度城市塞康达和塞康德拉巴,都以“伟大的塞康达”为名,反映了亚历山大大帝在当地留下的影响。
对于他的仰慕者来说,亚历山大大帝似乎并不追求世界简单的希腊化或“西方化”,而主张文化与国家的大融合。亚历山大大帝将西方和东方连成一片,从多瑙河到印度河,亚历山大帝国笼罩在世界主义思想之下,这是帝国思想的核心 【29】 。在他的土地上,西方和东方的恩怨被放置在一旁,而在神话故事里,比如欧罗巴之劫——亚洲王子被绑架到西方,以及特洛伊战争——西方女子被绑架到东方,这些仇恨曾被极力渲染。
图2.1 公元前333年,伊苏斯之战中的亚历山大大帝
今天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一切材料与猜测,都围绕着世界主义的主题。
据说,在著名的欧皮斯晚宴上(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为“马其顿人和波斯人能在帝国内和谐共处”而祈祷
【30】
。此前,他已为91位身边的随从和波斯新娘主持了婚礼。在和中亚大夏(今阿富汗)的公主罗克珊成亲之后,亚历山大大帝还娶了两位波斯公主。
1世纪,古罗马作家阿普列乌斯曾认为亚历山大大帝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位创造统一帝国的征服者” 【31】 。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记载了亚历山大大帝毕生功勋的华彩篇章。他写道,亚历山大大帝有意拒绝恩师亚里士多德的建议,亚里士多德仅把希腊人当成人,而视其他“蛮夷”为“蝼蚁草芥”,若遵照亚里士多德的意见,帝国上下必定“动荡不安,野荒民散”。
自诩天降世间的万国仲裁者,若不能以礼相待,则用武力压制,亚历山大殚精竭虑,他将所有土地,无分远近,置于同一统治之下。之后,就像宴会上的一杯美酒,混合了不同民族、习俗、传统、联姻等,他下令,每个人都要将居住地当作自己的国度,而亚历山大的军营就是世界的中心。 【32】
伟大的古希腊研究学者威廉·塔恩爵士相信,亚历山大大帝一直追求的是希腊人与蛮族的融合。塔恩认为,亚历山大大帝具备超越民族的世界主义观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上帝是人类之父,于是人类之间有了兄弟情谊。其二,亚历山大大帝心中的种族融合,包括所有已知的种族,思想一致,和谐共处,这就是人类的统一。其三,他帝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关系如同伙伴,而非臣民
【33】
。
亚历山大大帝卒于32岁,他的抱负远未达成,不过已经有了一个轮廓。但研究政治思想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亚历山大帝国之后出现的犬儒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是其帝国最直接的思想遗产,他们提出人类社会的大一统,或许指出了“世界公民”的可能性 【34】 。英国科幻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世界史纲》一书中追寻的“世界国家”的概念,就是受到了亚历山大大帝毕生追求的、前所未有的“人类共同体”的启发。在亚历山大大帝之后,“普世性律法和社会组织成了切实可行的思想,能够真正为人所用” 【35】 。
最早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记载来自古罗马人,至少是古罗马公民: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阿利安、普鲁塔克、库尔提乌斯 【36】 。除了库尔提乌斯,其他人都用希腊文写作,写作时距离事件发生已近400年,并且缺乏亚历山大帝国当时的材料。所以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几乎成了一个神话,主要由希腊学者在罗马帝国早期创作的神话构成(尽管这些学者有可能找得到原始材料)。这样的神话却影响深远,激励了东西方的国王与君主2000多年 【37】 。但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是神话对罗马皇帝以及他们创造的罗马的影响。从庞培和恺撒——因“亚历山大大帝离世时年仅32岁,他已是各个民族的王,而自己还一事无成”落泪,到图拉真和卡拉卡拉——“对亚历山大亦步亦趋,深受影响” 【38】 ,罗马的统治者们被亚历山大大帝的远见折服,竭力将其愿望实现 【39】 。此外,罗马皇帝接受了亚历山大及其希腊继任者的君权神授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亚历山大大帝坚信自己是,也被公认为宙斯之子。而在其遇刺后,恺撒和之后那些非基督徒罗马皇帝一样,也被宣扬为神。因为只有神才能统治宇宙万物和人类,这是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皇帝的共识 【40】 。
罗马文明教化的使命,可以理解为通过两位修辞学家的“演讲”向外传递的,即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和克劳狄安。他们以传统修辞学的方式为城市与统治者写作赞歌与颂词,以此向人讲述统治者的远大抱负与丰功伟绩。之所以特别提到这两位,是因为他们是那代人中最负盛名的演说者,宣扬了罗马的立场与坚守的精神,被后世帝王奉为圭臬。在19世纪的英法等国,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和克劳狄安的作品经常被政治家和评论者引用来证明自己对帝国的看法。
大约在143年,希腊修辞学家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在罗马宫廷上做了题为“去罗马”的演讲。
詹姆斯·奥利弗称其为“向哈德良和安东尼统治下的世界说明何为黄金时代最伟大的文学”
【41】
。这的确是安东尼时期罗马的辉煌时代,安东尼·庇护本人或许就在听众之列,而马可·奥勒留之后成了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的拥趸。爱德华·吉本盛赞过,如果不是全世界,这至少是罗马帝国的黄金年代。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本人对此坚信不疑。在他心中,罗马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吸引着财富与人才,物质、道德、文化、政治的影响从这里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首先,罗马幅员辽阔,是亚历山大帝国之后最大的帝国,甚至要比亚历山大帝国更伟大,因为罗马国运更久。亚历山大大帝在“罗马崛起之前,通过无休的征战才建立了一个伟大帝国,实际上,更像是用武力强制的结果,缺乏正当性”。亚历山大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纪念,最著名的要数以其名命名的“伟大城市”亚历山大城。但亚历山大大帝去世过早,来不及给后世留下公平与局势稳定的政治遗产 【42】 。罗马不仅继承了他的意志,更将边界推到了已知世界的边缘,以至“没人能度量帝国的广袤国土”。“你统治的地区就是太阳照耀的土地,太阳照在国土上……因此你的统治没有边界,更没人决定你能扩张到何处;而大海像无边的围裙,将文明世界和你的统治围绕在内 【43】 。”
而罗马的财富与繁荣,也是盘踞世界商业和贸易交叉口的结果。
无论是天然作物,还是古希腊人或异族土地上长出的作物,或由他们制作的工艺品,都跨越了山河大海,被带到罗马,若是想了解全部,必须游历整个罗马,或者只需要来到罗马城。农业作物和人工制品在城中随时随处可见,而且数量丰富。每个季节或每半年,商船会满载货物而来,届时罗马城就像一个世界性的大集市……正如赫西奥德所说,大洋的尽头既是万水之源,也是汇聚的终点,万物也通过一条共同的通道汇聚于罗马,无论是商贸、航运、农业、冶金,还是今天和过去存在过的手工制品、土地上生长的一切。若在罗马城也没见过的,必不存在,或从未出现。 【44】
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最想称颂的,并不是罗马的国力与财富,而是在此之上罗马传递给世人的道德与政治思想:守序、宁静、和谐、公平、平等(一定程度上),这些价值观带给世人无尽的裨益。“尽管国土广袤无际,罗马的伟大不在于边界内的土地……铁腕统治如此庞大的帝国,手握无限的权力,这已是最大的成功,而且荣誉全然属于罗马。因为在众多帝王中,罗马帝王治下的人民是自由的。” 【45】 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明白这类说法需要小心地阐释;罗马毕竟是帝国,等级森严,帝王不仅独裁专制,更以神自居。但他想告诉大家,和其他帝国相比,甚至和所谓“自由共和”的古希腊城邦相比,罗马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体制,正义得以声张,官吏服从管制,贪腐必遭惩处,法律保护各个阶层、各个地区的人民。于是,“卑贱者与贵族之间,默默无闻者与名门望族之间,甚至穷人与富人、平民与贵族之间存在着无处不在的平等。这令人想起了赫西奥德的话:“‘容易得到赞美的东西也容易被检验’,公平与正义的准则,如同甲板上迎面而来的海风,不会只吹向富人,而吹不到穷人,必会平等地滋润所有人 【46】 。”
在盛赞罗马的公平和众生平等时,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说道:“比起罗马其他的成就,这更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歌颂。”
我完全理解罗马公民权的伟大之处,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将帝国人口一分为二,等于将整个文明世界的人口一分为二,一半是公民,甚至和帝王有亲眷关系的精英、勇士和领袖,另一半则是统治下的臣民。大海和陆地并未成为公民权的阻隔,不论亚洲人还是欧洲人都不会被区别对待。在罗马,上升路径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若不在统治和信任体系之中,就会被认为是异族,而一个文明的共同体,以自由共和国的形式已经确立,由最伟大的领袖统治;众人来到这个文明的中心,以应有胸怀接纳他人。 【47】
的确,罗马的世界主义,深植于各国民族心中,并且向全世界开放,将大家纳入开明的治理体系之中,这正是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反复赞扬的主题。种族、民族、国籍、宗教都不是成为帝国一员的障碍。罗马超越了希腊城邦的政策,也超越了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继承者,罗马对于公民权的发明无比自豪。罗马的伟大在于包容,将公民权推而广之,让“公民权成为举世惊叹的制度”。
公民权让罗马的扩张成了伟大的事业,“罗马”不仅是罗马城公民的标签,更代表他们共同的身份,他们不是帝国中的普通臣民,身份要远高于其他人。世界不再以希腊人和异族作为区分,虽然这样的区别并非没有道理,被赋予公民权的臣民远远多于希腊人。世界新的界限是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罗马城的名声也得到了宣扬。这样的区分界限清晰,在众多城市中,他们不仅是本地居民,更是罗马的公民,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从未到过罗马城。他们的土地无须另建堡垒来守卫,伟大的罗马公民将会像守卫自己的家园那样守卫罗马。 【48】
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明白这一变化意义重大,以及这会让罗马的公民权远远优于先前的公民概念。从这点出发,罗马的文明教化有了基础,罗马所做的一切无异于将自然转化为文明,让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组织成公民共同体,赋予其平等的权利与责任,这正是:
过去世界上的大多数统治者,统治的都是单纯的人,仅仅是组成族群或民族的人……那时的人身份卑贱,不仅大多数帝国统治者这么看,其他同样的被统治的族群也这么认为。被人统治的民族,作为个人没有公民权利,但如果打破原始的民族框架,他们也能争取到和今天类似的组织构架。我们相信,当其他人还是国家或地区的国王时,罗马皇帝已是文明共同体的统治者了。 【49】
公民权的问题不易阐明,这是罗马给欧洲帝国留下的众多财富之一。之后我们还将详细讨论。但让我们回到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的演讲,他称赞罗马的伟大与仁慈,罗马践行了希腊的文明,而且是普世和平与文明的缔造者。
人们认为,文明世界从开始就有些病态,但在正义的观念下逐渐康复……城市流光溢彩,世界被装点得如同花园……正是罗马证明了地球是万物之母,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现在,无论是不是希腊人,无论是否拥有财产,都能随心所欲地在这片土地上穿行,就像在自己的家园。无论是奇里乞亚山门还是从阿拉伯到埃及的狭窄沙路,无论山川河流还是野蛮部落,都不足畏惧,但首先,你得成为罗马公民,被统治者中的一员。正是罗马让荷马笔下的“世界为公”变成现实;罗马丈量并记录着整个文明世界的领地;遇河架桥,见山开路,连无人荒地上都经营着邮政所;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都过上了安定有序的生活。尽管雅典人开启了今天的文明,但罗马让这种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而且人们相信未来会更好……诗人说,在宙斯统治之前,宇宙充满纷争、蒙昧和动荡,宙斯掌权之后,天下得以安定……于是人们想象罗马之前的世界,得出了结论,先前的世界一片混沌,当罗马建立,混乱与动荡得以平复,有序的光辉照耀在人性上空,法律来到世间,神坛收获了人们的信仰。 【50】
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关于罗马的演讲不仅风行于当时,也为后世传诵。演说中使用的修辞与比喻也出现在许多关于罗马的记载中,特别是在为罗马寻找合法性的文献中。但演讲同样影响了那些记录了罗马衰亡前的伟大与成就的著作。最著名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字出现在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卷一的前三章,这部分是关于安东尼时期的罗马,也是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深受鼓舞、发表演讲的时代。这部分内容和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的演讲极为相似,第一章开头写道:
基督纪元2世纪罗马帝国据有世上最富饶美好的区域,掌握人类最进步发达的文明。自古以来声名不坠而且纪律严明的勇士,防卫疆域辽阔的边界。法律和习俗虽然温和,却能发挥巨大的影响力,逐渐将各行省融合为整体。享受太平岁月的居民尽情挥霍先人遗留的财富和荣光,共和体制的形象,从外表看来受到尊敬和推崇。 【51】
第二章开篇所述的情景激发了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的灵感,他在这一章被提及两次。其中还有一系列罗马与其他统治者和国家的比较,皆是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由衷赞叹的,同时也反映了修辞学的传统:
罗马的伟大不在于扩张疆域,迅速赢得征战的胜利。就目前来说,俄国的领土最广大,占有世界上大部分的荒漠地区。想起古老的年代,亚历山大大帝越过赫勒斯滂(拉哈尔和德里之间),不到七年的工夫,战胜印度以后在希达斯皮斯河河畔修建马其顿纪念碑。等到中世纪,所向无敌的成吉思汗和蒙古的君王,用烧杀抢掠的作战方式,从东边的中国向西征战,直达埃及和日耳曼地区边界,在一个世纪内,建立起为时短暂的庞大帝国。罗马强权靠着几世代的经营,凭借智慧和经验才建立起稳固的基业。图拉真和安东尼时代,帝国所属各行省,经由法律获得统一,借着艺术增添光彩,已经完全降服再无异心。委派的地方官员虽偶尔作威作福,但是一般而言,施政还是明智、简便且利民的。行省人民可信奉祖先的宗教,有关市民的荣誉和利益,大致提升到与征服者平等的地位。 【52】
为说明这一时期罗马的优渥生活,吉本在书里集中引用了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普林尼和德尔图良的称颂文字:
纵使人类的习性上缅怀过去而贬损当前,但是行省的属民和罗马人一样,感受到帝国和平繁荣的气象,无不诚心齐口颂扬。“有关社会、法律、农业和科学的主要法则,大家承认是雅典人所首创,现在经由罗马的权威,得以稳固地建立。有了公平的政府和共同的语文,即使最凶狠的蛮族,在这种莫之能御的感召下,也能捐弃前嫌成为统一的国家。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各种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数量眼看就会增加。城市日益光彩,受到大家的庆祝;乡村经过精心的栽培和装饰,美丽的样貌就像一座大花园。很多城邦为了和平举办长时期的节庆典礼,大家忘记古老的仇恨,再也不会忧虑未来的危险。”这段吹捧之词读起来咬文嚼字,粉饰太平,难免让人感到肉麻,但其所述内容,倒是符合历史的事实……若要指出世界历史中哪一个时期,人类最为繁荣幸福,我们将毫不犹豫地说是从图密善被弑到康茂德登基。幅员辽阔的罗马帝国受到绝对权力的统治,其指导方针是德行和智慧。四位皇帝一脉相传,运用恩威并济的手段,统治部队使之秋毫无犯,全军上下无不心悦诚服。在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和安东尼小心翼翼的维护下,文官政府的形式得以保持。他们喜爱自由的形象,愿意成为向法律负责的行政首长。 【53】
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与吉本关于2世纪罗马的评述有相似之处,阿尔多·斯契亚沃尼认为,“现代性与透过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看到的传统性互相映照,几乎融为一体,但吉本所知道的是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无法预料的事情——罗马的终结”
【54】
。罗马的衰亡,至少西罗马的衰亡,亦是罗马留给后世的一项遗产。人们不停追问的,不再是如何模仿和超越罗马,恰好相反: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罗马。怎样逃脱罗马的命运,是否存在这种可能性?任何一个自视为世界性的永恒帝国,要如何才能避免其样板——罗马所遭受的衰落和解体?罗马灭亡了,其他帝国是否能逃脱这种命运?“衰亡”二字是否镌刻在所有帝国的旗帜之上?这些疑问成了几乎所有关于帝国的哲学与文学反思的主题,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到拉迪亚德·吉卜林撰写的《退场赞美诗》(1897),人们以各种文学手段刻画“帝国的余烬”。
查尔斯·梅尔曾说:“帝国的忧郁,它衰亡的征兆让所有的胜利染上一层阴霾……帝国的终结就在眼前……最后帝国舞台的灯光渐熄,帷幕降下,帝国是熵的史诗
【55】
。”这些作品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更宽阔的框架;罗马则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尤其激发了当时的作家,如塔西佗和尤维纳里斯,为后世留下了深刻反思性的著作
【56】
。
但在罗马覆灭之前,仍然有人视罗马为照亮世界的一座灯塔,认为罗马优于所有其他国家,其存在也将更长久。和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来自密细亚,即小亚细亚西北)一样,另一位外省人,来自埃及的克劳狄安也曾创作颂歌盛赞罗马的丰功伟业。
不过他的演说词用拉丁文写就,虽然他和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一样,希腊语才是他的母语。他的颂歌不是献给罗马,而是献给罗马一位伟大的将军——汪达尔人的后裔弗莱维厄斯·斯提里科。斯提里科受命于皇帝狄奥多西,与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作战,并与皇帝的侄女,也就是养女塞丽娜成亲,而斯提里科的女儿玛丽亚则嫁给了年轻的皇子奥诺里于斯,这让斯提里科成了克劳狄安笔下的“皇帝的岳父和女婿”。410年,在波伦提亚之战中,斯提里科击败了阿拉里克的西哥特部队。克劳狄安在《执政官斯提里科》(400)和《西哥特战争》(402)两篇演说词中盛赞斯提里科,《西哥特战争》祝贺的正是波伦提亚之战的胜利,而《执政官斯提里科》成为著名的罗马式颂歌。
汪达尔人和西哥特人,是背叛者中的背叛者:汪达尔人受雇于罗马,而西哥特人主导了罗马覆灭的阴谋。回到罗马末期,5世纪初,那时正是罗马灭亡的前夜。这或许是为什么被编辑兼译者莫里斯·普拉劳尔称为“古典罗马时期最后的诗人”的克劳狄安
【57】
写作罗马的颂歌时下笔激情洋溢,似乎远超传统颂词的规制。这好似濒临灭绝的动物会长出最耀眼夺目的羽毛,克劳狄安对斯提里科的华丽赞誉也成了歌颂罗马的绝响。
因为克劳狄安的演说都是献给斯提里科的,而非为罗马城或罗马所作,因此颂词的大部分内容是具体的英雄事迹,尽管这些对于罗马也很重要,比如397年斯提里科在非洲平定吉尔多叛乱,这次叛乱一度威胁罗马的粮食供应;还有在波伦提亚之战中打败阿拉里克,“此战驱散了帝国上空低压的黑云,光芒重新照耀罗马” 【58】 。总之,当斯提里科向元老院提出向非洲宣战的请求时,他被当作古罗马精神新的化身 【59】 。
但有些地方,特别是在《执政官斯提里科》之中,克劳狄安在滔滔不绝地赞美以斯提里科为代表的罗马精神复兴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开始反思罗马的得失。
斯提里科让传统的德行重获新生,唤醒了这个健忘民族的荣誉感,恢复了最初权威,让臣民保持敬畏,将地方官踩在脚下,给罪恶以惩罚,给过失以宽容,怜悯无辜者,惩罚有罪者,再一次唤起人们仁慈的本性……感谢斯提里科,耻辱被我们抛弃,时代伴随古代罗马的德性而熠熠生辉;感谢斯提里科,一度被剥夺的权力,绝不再遗忘,曾经失落的土地,现在回到了正义之乡,把胜利带给意大利,并且享受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将散落的四肢接回帝国的大脑。 【60】
克劳狄安很快又创作了一篇新的颂歌,将斯提里科赞颂为罗马城的守卫、罗马伟大传统的庇护神。在此处,克劳狄安以无上溢美之词,就罗马及其在世界上的使命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超然的观点。
执政官斯提里科,他与神同侪,身为罗马城的伟大守卫,举世无双,他身材伟岸,不可测度,相貌俊美,无法想象,为其赞美,无人可歌,昂起金色的头颅,他与繁星并肩,而罗马七座大山对应着天空中的七个区域,他是军队与法律的缔造者,威名远播,他是公平的使者,让这座城市,从一个不起眼的原点,扩张到世界边缘,从无名之地接触到了太阳的光辉。听任命运的捶打,罗马经历了一千场战斗,征服了西班牙,围攻西西里岛,在陆地上打败高卢,在海上击溃迦太基,从不退让或畏惧,坎尼和特雷巴之战落败后,罗马立刻重整旗鼓。面对敌人的炮火和敌军落在城墙上的重锤,罗马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远端派遣了一支部队。海洋不能阻挡罗马前进的脚步,迎着波涛出征,罗马立誓征服不列颠人。罗马向被征服者敞开胸怀,像一位母亲,而不是女皇,以共同的名义,保护人类,召集那些被打败者,赋予他们公民权,与远方的民族缔结情谊。我们感谢罗马的和平统治,让世界成为我们的家园,我们愿意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我们探索极北之地,探索曾经的荒原,权当一场游戏;我们感谢罗马,让不同的人种同饮罗纳河之水,我们感谢罗马,让世人情同手足。因为无论奢华还是相伴而来的罪恶,骄傲还是随之而来的仇恨,尽管这些让其他帝国灰飞烟灭,但罗马帝国的未来却再无障碍。 【61】
这样一个伟大的帝国本来应该延续千年,但是在410年,罗马城惨遭劫掠,距离这首赞歌的创作不过10年光景,令人感到无限悲凉。事实上,“罗马之劫”并未造成多少物质损失,也非帝国终结的预告。
其实,这是继公元前390年罗马被高卢人掠夺之后的第一次沦陷;紧接着,476年,西罗马的末代皇帝罗慕路·奥古斯都遭到废黜。今天看来,这是一系列击溃罗马的变故中最重要的一击。显然,皇帝被废在当时引起了上层民众的恐慌。耶路撒冷的圣杰罗姆哀叹道:“世上最亮的光芒已经熄灭,罗马皇帝遭到废黜,整个世界在一座孤城中死去
【62】
。”在北非,圣奥古斯丁因此陷入深思,而当时的人们认为罗马不幸的根源就是基督教,这是对罗马众神被冷落、众人崇拜基督教上帝的惩罚。在《上帝之城》(413—426)中,圣奥古斯丁义正词严地驳斥了人们对基督教的责难,他反过来对世间一切城市与国家抱以蔑视,认为它们远远不及他心目中人们得到救赎、获得永生的“上帝之城”
【63】
。
我们将在后文中继续讨论罗马与基督教的问题。先让我们回到克劳狄安对罗马的赞颂,以及为何他的颂词在后世能有如此的名望,即使在罗马灭亡后很久也是如此 【64】 。直到19世纪,克劳狄安依然被当作正面典范,教育人们帝国当为何而生,效仿者包括英国帝国主义者克罗默、乔治·鲍文,以及埃及和印度的地方总督。同时,克劳狄安的文字也被一位名叫R.Y.特雷尔的美国学者引用,意在鼓吹美国独有的帝国主张,所谓“一个伟大的帝国和伟大的共和国应该拥有的抱负与梦想” 【65】 。对于后世的帝国主义者,克劳狄安为他们精彩地勾勒出了罗马的样貌,同时告诉它们所有以罗马为标杆的帝国应该具备何等的胸怀与追求。
用维吉尔的话来说,罗马的伟大之处不在其疆域或权力,而是运用权力的方式。罗马的确统治了不少民族,但罗马与其他统治者的不同在于,它“擅长在和平中统治万民,宽待臣服者,征服骄横者” 【66】 。罗马教化使命的核心是将文明传播给世界,“文明”就是罗马人心中的“人性”。“文明”是仁慈、理性、有教化的人类理想。古罗马学者西塞罗发现这个概念起源于古希腊,相似的说法还有“仁爱”与“智慧”。但是罗马人将这样的理想发挥到极致。此外,罗马人在世界上竭力推广、宣扬这些价值。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写道:“罗马被当作‘是由上帝选中的所有国家的母亲和助产士’,于是罗马让天地澄明,让分隔的民族重聚,辅以教化,让无数使用粗俗语言的国家统一在共同的语言之下,它把文明带给人类,同时成为所有国家人性的祖国 【67】 。”
肩负文明教化的使命让罗马的权力与征服世界有了合法性。
格雷格·伍尔夫认为,在恺撒、斯特拉波、普林尼和其他人的著作中,“罗马的统治是为最大限度解放人性而创造条件,让人受到教化,成为真正的人。罗马的征服可以看作成就世界和人类的手段。此前为帝国主义提供合理性的说法无不基于每场战争的正义性,即战争正义论,而向世界播撒文明的名义,为罗马征服与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68】
。
关键是罗马对文明的理解与种族或民族无关。即使罗马人对古希腊文明与成就依然无比崇敬,但在这一点罗马人选择与希腊人分道扬镳。希腊人认为,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是个体或族群归为希腊人或文明世界(与“蛮夷”相对)的重要标志。而罗马人不这么看,文明化或罗马化,原则上对任何人都适用,无论是蛮夷还是意大利人。罗马城本身就是一座“混杂”之城,无数部落与族群在此安身,不以种族为区分标准。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历史故事,罗马人“不会像希腊人那样注重血统,或像犹太人那样重视宗教关系,而是在价值观、忠诚、习俗和崇拜方面,不断吸收同化而形成的共同体”
【69】
。
除此以外,不仅任何人可以接受文明,接受程度也是可以有差别的。“文明过程”是指在特征和品质上逐渐接近文明的过程。接受文明得到认可的标志是公民权的授予,这也有程度之别。比如拉丁人,身为罗马人的邻居,使用同样的语言,拥有同样的崇拜习惯,被认为在文明程度上最为进步,于是被授予部分公民权,即所谓“拉丁公民权”。他们只有当真正同化为罗马人时,才会被授予完整的公民权 【70】 。这是归化异族的模式,即使对北高卢和不列颠岛蛮夷也适用。“拉丁公民权成了罗马人偏爱的武器,让外省人群逐步升级,拥有和罗马人同等的地位 【71】 。”后世欧洲帝国没有忘记罗马的这个创举,它们也将公民权开放给臣民,但并不是一次性的,更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像罗马,需要仔细考察臣民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