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很难夸大罗马的影响力,因为人们对于帝国有了新的认识。有一种说法,在5世纪,罗马并未真正“灭亡”,虽然不少受过教育的人对此不以为然。不过,被毁掉的只是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作为拜占廷帝国,依然延续了1000年之久。拜占廷人也称自己为“罗马人”,因为拜占廷帝国的发展壮大,罗马的名号与精神从未消亡殆尽。
直到1453年,拜占廷被土耳其人攻陷,在这片土地上新建立的奥斯曼帝国也曾有意继承罗马的传统,自认为是罗马精神的化身。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直到中世纪,罗马从未真正缺席,它在地中海东岸到大西洋的广袤地区继续发挥着影响力。
即使在西方,罗马的衰亡也是比较敏感的话题。中世纪初的政治环境极其复杂,某种意义上,是罗马天主教廷延续着罗马的生命。此后,查理曼大帝历经千难万苦,在800年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意在复兴古罗马。神圣罗马帝国以各种形式延续到了19世纪,直到1806年被拿破仑彻底征服,这也是罗马不曾灭亡的一个明证,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确实在自觉地重塑古罗马的辉煌。而从某种意义来看,欧盟不就是一个复兴的神圣罗马帝国吗 【4】 ?数个世纪以来,人们耗费了精力和心血,即便无法统一世界,也要建立统一的欧洲,这本就是在复兴罗马所代表的世界。
罗马“统治世界”的愿景曾经烙印在查理五世、西班牙的腓力二世、路易十四和拿破仑一世的心上。为了钳制神圣罗马帝国,法国的拿破仑希望能取而代之。拿破仑拒绝了法兰西学院授予他奥古斯都和日耳曼尼库斯的称号,他本人却深受这些罗马先烈的影响,同样,被拿破仑推翻了的神圣罗马帝国与罗马共和国也有相似之处
【5】
。马克思说过
:“1789—1814年的革命依次穿上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服装
【6】
。”历史进程的确如此。“在拿破仑掌权之前,欧洲各国深受罗马统一观念的影响,欧洲大国的政策制定无不参照模仿当年的古罗马,即使这些欧洲国家未必真的要复兴罗马
【7】
。”
19世纪英法两国的治国理念也颇具古罗马的遗风(见第六章和第七章)。但在此不得不提到普法战争后,由普鲁士王国发展而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第一帝国即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国家自然会被人视为,15世纪后“由德意志民族继承的神圣罗马帝国”。无论是帝国的缔造者俾斯麦,或是第一任皇帝威廉一世,他们都断然反对这种提法,但同时他们也非常清楚,这一观念深入人心。除奥地利帝国以外,其他德意志地区得到了统一,于是一个参照奥托大帝时期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政权被建立了起来,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帝在戈斯拉尔皇宫的宝座上吃了第一顿饭,它是亨利五世、斯瓦比亚的菲利普、奥托四世和腓特烈三世(皆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登基时所坐的宝座” 【8】 。之后的继任者威廉二世为使皇室能够发挥作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试图重建神圣罗马帝国,甚至恢复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统治下的辉煌 【9】 。
之后,墨索里尼的“罗马帝国”和希特勒的(纳粹)第三帝国也认为自己代表的是罗马。墨索里尼曾经宣称“罗马是出发的起点,是前进的明灯;罗马是我们的象征,甚至是我们的信仰……不朽的罗马精神在法西斯主义的身上重获新生”。他敬告意大利人民,罗马“既久远又现代,对我们而言,恺撒遇刺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 【10】 。所谓罗马精神,正是法西斯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内核 【11】 。法西斯的标志是罗马高级执法官所持的棍棒与战斧,象征国家的权力与意志。法西斯知识分子,如乔瓦尼·秦梯利提出过“两个意大利”的说法,即罗马时期的意大利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强调文艺复兴的个人主义或“文化”,将会损害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从罗马继承而来的男性气质和统一精神,而我们迫切地需要唤醒这种精神。必须为今天“轻薄浮躁”的意大利社会,注入古罗马的“荣誉感”;必须摒弃个人主义,回归罗马“统一”的传统 【12】 。
于是,法西斯时期的罗马城开始自觉模仿古罗马的城市规划,建立了新的丰碑。正如一位设计者所言,“雄伟、有序、充满力量,这是全世界对罗马城的印象,令人仿佛置身奥古斯都统治的时代” 【13】 。街头的巨幅宣传画和马赛克装饰借用罗马的主题与元素,并大量复制。1937年,在纪念奥古斯都2000年诞辰的大型展览上,墨索里尼和奥古斯都的塑像分别占据了展览大厅入口的两侧。为了筹备展览,更为了强化法西斯政权与罗马的联系,奥古斯都陵墓与罗马和平祭坛被修葺一新。当时有评论说,这次展览是为了展示“罗马精神在法西斯时代的复兴”。而为了突出这一效果,在纪念奥古斯都诞辰展览的同一天,意大利法西斯党的法西斯革命展也拉开帷幕。在一个小时之内,墨索里尼现身两场展览的开幕仪式。《意大利晚邮报》报道,两场展览同时开幕,这表示“罗马精神和法西斯主义同根同种。奥古斯都大帝和今天意大利帝国的诞生,是古老的意大利民族最重要的两个时刻,他们因此会重新找到本民族的德行,从而焕发出无限的活力” 【14】 。
法西斯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向来关联密切,而法西斯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强烈帝国主义倾向的民族主义。墨索里尼眼中的新罗马帝国,将以地中海为立足点,扩张至北非和巴尔干地区,这是法西斯征服世界的第一步。地图最能显示罗马当年征战扩张的痕迹,“意大利人期待历史的重演……法西斯主义被认为是帝国主义的化身,而意大利比起法国或英国将更适合成为殖民大国” 【15】 。在北非发现的大量罗马时期的遗迹,无疑让已经失落的帝国有了新的复兴的理由 【16】 。无论是在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建立殖民地,还是对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发动战争,这些都被认为是罗马重新敞开怀抱(当意大利军队在利比亚战争期间进攻艾札拉时,诗人乔瓦尼·帕斯科利说,“我们曾经来过……我们又回来了”)。墨索里尼制订了东非帝国计划,将北非划入意大利的势力范围,并宣称这是让北非重回“文明与人道”的罗马,是对北非人民的极大保障。随后,数百万意大利人开始在北非定居,北非成了意大利在地中海的所谓“第四海岸” 【17】 。
看上去,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没有直接从罗马获得多少启示——事实上,罗马的许多政策和措施与纳粹种族主义思想正相反。但在西方,罗马的存在确实不容忽视,任何政体都很难切割与之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纳粹建筑师阿尔贝特·施佩尔按照经典古罗马城重新规划柏林的举动中,这一点再次得到了清晰的印证。施佩尔对于“他和他的团队比古罗马人更擅长罗马式的建筑设计”相当自豪,而希特勒则提出,只有罗马城才配得上“无限的未来,并能承载古老的民族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施佩尔心目中的柏林,建筑风格必须“震慑人心”,而“唯一与之媲美的”只有古罗马城 【18】 。
此外,罗马在其他方面也为纳粹做出了示范。希特勒认为,罗马之所以能够成为超级帝国,其根源在于它首先是一个“农业国家”,而维系传统农业的生活、生产方式对建设国家和巩固政权至关重要 【19】 。虽然希特勒对纪律严苛、注重“种族纯洁性”的斯巴达式的社会极其向往,但罗马才是希特勒构建纳粹帝国时真正参照的范本。比如,罗马的交通建设对异族统治的重要性就体现在纳粹对东欧地区的规划中。希特勒还喜欢思考罗马和迦太基的关系,注重贸易的英国被希特勒当成了“现代迦太基”,而德意志人无疑就是“北欧罗马人”的后裔。他欣赏罗马的军事和文官体系,特别是罗马人战斗与“求和”的策略(“每份和平协定都宣告了下一场战争。这就是伟大的罗马!这是真正的政治智慧!”)。1941年,希特勒对党卫军司令希姆莱说:“从古到今,在征服周边民族的问题上,罗马的成就无人企及。也从没有哪个国家像罗马一样,能够宣扬一种高度认同的文明。”当然,在帝国由盛转衰的过程中,还有一件事值得希特勒警醒。这就是基督教,一种犹太民族信仰的宗教,正是基督教严重损害了帝国的根基。希特勒认为:“犹太人用它来煽动奴隶颠覆政权 【20】 。”正如沃尔克·洛泽曼所说:“希特勒对罗马有浓厚的兴趣,远超任何其他的历史话题,在弥留之际,希特勒依然坚持‘效仿和学习罗马’ 【21】 。”
无论在欧洲,还是更大的范围内,没有人能够无视罗马的存在。罗马创造了伟大的文明,在文化和物质层面都深刻地塑造了西方社会,其影响力甚至蔓延到了东方。罗马城人口众多,成分复杂,这座城市本身就象征着这个世界。奥维德说:“世界和罗马城,占有同样的空间。”罗马城是“世界的庙宇”,它是真正的国际化都市,罗马城的市民就是国际市民。歌德注意到,欧洲思想家常常对罗马城饱含深情,“世界的全部历史系于这座城市” 【22】 。
古罗马继承了古典希腊文化的传统,保存并复兴了希腊的文学、哲学、艺术,甚至生活的艺术 【23】 。罗马的拉丁文成为欧洲受教育阶层的语言,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罗马人以希腊为师,他们的文学和哲学构成了罗马上流社会教育系统的基石。贵族崇尚的罗马城市—乡村二元的生活方式,一度在欧洲盛行。罗马建造的道路和城市,其遗迹在欧洲随处可见,甚至成了今天的交通设施和城市的基础。最重要的是,罗马法律与制度的内涵,深植于今天的欧洲大陆。罗马政治的形式与概念,滋养着欧洲人的思想与行动。当然,有些时候,人们会试着摆脱罗马的束缚 【24】 。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唯一对罗马抱有矛盾心态的人物,他既被罗马的魅力吸引,同时又保持着距离,他似乎永远也看不清罗马的真实面目 【25】 。和弗洛伊德一样,很多人会赞同T.S.艾略特的看法,这也是本章的题记之一,“只要我们继承了欧洲文明,我们就依然是罗马帝国的公民” 【26】 。
19世纪初,受到法国大革命和早期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整个欧洲开始崇拜古希腊文明,包括其文学、哲学以及政治理念,这股热潮几乎取代了此前18世纪人们对于罗马的崇尚。拜伦、雪莱、歌德和席勒这些浪漫主义诗人,纷纷盛赞希腊,认为希腊才是欧洲文化和民主的源头,而罗马不免陷入了物质主义的窠臼,缺乏浪漫的情怀。“辉煌的希腊”压倒了“光荣的罗马” 【27】 。但罗马并未完全失去它的光环:19世纪晚期,随着欧洲帝国向外扩张,罗马的成败得失再次成为话题的中心 【28】 。无论对罗马持有怎样的看法,无论是否接受它传播到全世界的文明,罗马毫无疑问是人类争论与思辨的焦点。
大家试图模仿和超越的罗马,它究竟是什么?对于历史的继任者,罗马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此,我们不讨论罗马的历史细节,甚至也不讨论其制度与政策的实施。我们关心的是罗马到底象征着什么,它的内涵以及它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当然,罗马的形象部分源自古罗马人的创造,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古罗马诗人,如维吉尔和贺拉斯。同时,在塔西佗和尤维纳利斯的著作中,也不乏对帝国最尖酸刻薄的批评。换言之,我们检视的是罗马的意识形态,而不单是它背后的历史。但我们要牢记,意识形态影响了现实,而它本身也蒙上了现实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