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是那些极少数的,作品一问世便受到较多关注的幸运作家之一。伴随着后殖民批评和英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兴起,作为一个有着东方背景的英国作家,他的独特身份和写作题材成为这一领域的绝佳论题。这些成果在此无法一一评述和列举,现择要简介如下:
专著方面,布莱恩·W.谢弗(Brian W.Shaffer)的 Understanding Kazuo Ishiguro (1998),指出石黑一雄关注的个体总是缄默过往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痛苦经历的侵扰。他本人也多次采访过石黑一雄,并在自己的课堂上讲授石黑一雄的作品。迈克·佩特里(Mike Petry)的 Narratives ofMemory and Identity : The Novels ofKazuo Ishiguro (1999),指出石黑一雄赋予“记忆”在身份建构上的核心地位,并通过触及记忆之断裂和记忆之不确定来探寻身份建构的困难性和复杂性。他还指出了其创伤叙述的两难性:“讲述总是意味着再现以往的经历,正因为如此,石黑的叙述者在讲述时如此犹豫不决。叙述过去对于这些叙述者有宽慰和疗伤作用,不过同时也消减了真实事件那种无法言说和难以呈现的本质。”贝里·刘易斯(Barry Lewis)的 Kazuo Ishiguro (2000),从“身份”契入,认为石黑一雄游走于英日双重文化之中,饱尝身份危机之焦灼和痛苦(Homelessness and displacement),同时指出石黑一雄运用平缓的叙述技巧充分传达出悔恨与怀旧、失落与永恒的情绪。布莱恩·W.谢弗和辛西娅·王合编的 Conversation with Kazuo Ishiguro (2000),类似的作品还有(Wai-chew Sim)编写的 Kazuo Ishiguro : A Routledge Guide (2009),收录了很多石黑一雄的访谈资料,对分析石黑一雄的思想观和艺术观是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如他们认为童年的移民经历对石黑一雄的创作理念和作品主题有着深远的影响。“石黑一雄属于背井离乡的那一类作家,他极具同情地刻画了带着伤痛的人们,他们试图寻回自己的灵魂,寻找能使自己感受到家的途径。或许正是他自己早年的移民处境造就了其笔下情感疏离的人物。”肖恩·马修斯(Sean Matthew)和塞巴斯蒂安·格丝(Sebastian Groes)合作编写的《石黑一雄:当代批评视角》( Kazuo Ishiguro : Contemporary Critical Perspectives ,2009)一书含括了石黑一雄创作的短篇小说以及电视、电影剧本,研究范围涉及了作品中表现的伦理、种族、文化艺术以及国家等多个方面,是一本论述比较全面的研究专著。村上春树还为该书作序,他以同时代作家的视角高度评价了石黑一雄的创作成就。另外,马修·彼德汉姆(Matthew Beedham)写的《石黑一雄的小说》( The Novels ofKazuo Ishiguro ,2010)则收录了学者对石黑一雄作品的主要评论,并按照每部小说分类归纳出这些评论的主要观点。《石黑一雄:小说的批评新视野》( Kazuo Ishiguro : New Critical Visions ofthe Novels ,2011),这部论著收录了来自5个国家共18位学者的论文,这些文章分别从社会心理学、哲学、音乐、科学、作者生平、政治、殖民与后殖民、国家与跨国等多重范式考察了石黑一雄的每一部作品。
此外,克里斯托弗·奥雷里(Christopher O’Reilly)的《后殖民文学》(2001),凯瑟琳·斯坦顿(Katherine Stanton)的《国际化小说:伦理、政治与全球变迁》(2006),乔伊斯·奥茨(Joyce Oates)的《直言不讳:观点和评论》(2006),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的《浮世艺术家:跨文化的当代小说家》(2007)等文学研究著作中都以较大的篇幅论述了石黑一雄。约翰·克莱门特·鲍尔(John Clement Ball)的《想象的伦敦:后殖民小说和跨国大都市》,讨论了伦敦作为国际大都市对移民作家的影响。鲍尔认为伦敦在塑造着作家的同时,也被这些作家带来的多元的文化文学所影响,他们改变了它的人口与文化构成,在这本书中,他分析了包括石黑一雄在内的二十余位作家。
期刊文章和书评文章就更加众声喧哗了。虽则石黑一雄是少数在创作上不专以移民背景或文化差异为小说题材的亚裔作家之一,但评论者们总想试图从各种角度在其小说中找寻出日本文化的内在神髓。他的前两部小说都取材于日本,流利英文中又带着异国情调,评论家们称赞石黑一雄“为我们提供了对日本某段历史的犀利分析”,他笔下的日本被当成西方研究日本历史与文化的一个渠道。如弗兰西斯·金评价石黑一雄的历史述写特征:“过去和现在,日本和英国由一个微光闪烁,几乎察觉不到的意象网络拢到了一起,而这些意象之间又有既纤弱又强劲的细丝相连。”(Francis King, Shimmering ,The Spectator,Vol.248,No.8016,February 27,1982)安东尼·瑟瓦特称石黑一雄作品中的主人公是“经典日本人物的英国版本”。(Anthony Thwalte, In Service ,London Review of Books,Vol.11,No.10,May 18,1989)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称这部作品“在主体精神、品位与色彩上,颇似一部日本小说”。萨尔曼·拉什迪在其文集《想象中的家园》( Imaginary Homelands )中也对《长日留痕》进行了精彩的评论。拉什迪指出,正是史蒂文斯所恪守的人生准则导致他的一生都成了一个“愚蠢的错误”,并指出其小说“在它们高深莫测而又大相径庭的表象之下,英国和日本之间似乎并没有特别巨大的差别”。(Salman Rushdie, Imaginary Homelands ,London:Granta Books,1992)
而石黑一雄作品中的“英国性”也被评论家们所认可。凭借其清新、优雅、含蓄、哀婉的写作风格,评论家们视他为继简·奥斯丁、E.M.福斯特、亨利·詹姆斯、伊夫林·沃等之后英国传统小说的最佳承继者。对其英国文化背景,海伦·杰罗姆(Helen Jerome)在评论《上海孤儿》一书时,认为这是“石黑一雄阅读黄金时代的某类犯罪小说,比如,20世纪20年代著名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和多萝西·塞耶斯(Dorothy L.Sayers)的作品而获取灵感的”。诺曼·佩吉(Norman Page)认为石黑一雄通过独特的遣词造句和语调节奏将英语异国情调化,重新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Norman Page, Speech , Culture and History in the Novels ofKazuo Ishiguro ,Asian Voices in English,1991)
石黑一雄作品中的一些主题也很受关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作家”栏,曾专题介绍他的“怀旧”题材,认为“石黑一雄的小说几乎没有表面的戏剧性,所采用的均为流落在异国他乡者的第一人称叙述,这些人多被某种莫名的孤独或错位的情感萦绕着。作家讲故事的精确灵巧笼罩在漫不经心与沉默的阴影中……‘在挽歌与讽刺之间’或者说‘在日本与英国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布鲁斯·肯(Bruce King)认为石黑一雄“常围绕虚假的或者误导的记忆进行写作,表明人们为了其自身的利益怎样移植情感并且改变历史”。乔伊斯·奥茨(Joyce Oates)称赞石黑一雄是一位“动人的咏叹过去的诗人”。本·霍华德(Ben Howard)从后殖民批评角度指出石黑一雄的小说揭露了英帝国主义对他国的无情掠夺,表达了殖民主体占用和被占用的焦虑。约翰·罗斯(John Ross)认为石黑一雄的小说是关于“伤痛、失去、渴望、怀旧和死亡”的小说(John Ross,book review in JAMA.Chicago:Jun 1,2005.Vol.293,Iss.21,2005)。《纽约时报》“图书评论”称赞《长日留痕》“是一部充满梦幻之小说,他(石黑一雄)以消遣性的喜剧手法妙不可言地对人性、社会等级及文化进行了异常深刻和催人泪下的探究”。詹姆斯·布朗宁(James Browning)在评论《千万别丢下我》一书时,认为“本书堪称生物工程时代的《一九八四》”,对作品深邃的人性内涵和敏锐的社会关怀给予了肯定,并称赞其向“普世主题”方面所做的尝试。(James Browning,Hello,Dolly:When We Were Organs:“Novelist Kazuo Ishiguro’s A‘1984’for the Bioengineering Age.”Village Voice.Mar.2005)
从英语国家大学和学术机构中产生的有关石黑一雄的学位论文方面讲,以美国权威学位论文数据库(PQDD)的检索为基准,直接以石黑一雄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主要有:Eric Michael Ricketts的硕士论文《浮世中错位的人:石黑一雄小说中的“范式转换”研究》(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1997)探究了小说中主要人物对待历史的不同观点以及范式转换中思维方式的变更和历史思考空间的扩大。Timothy Liaschenko的硕士论文《石黑一雄小说中的“专业精神”》(Villanova University,2008)分析了其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所执着的“专业精神”对自身人性的扭曲和人格的异化。大薮加奈(Kana Oyabu)的博士论文《跨文化的小说:提摩西·莫与石黑一雄小说研究》(University of Exeter,1995)对两位作家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他们小说艺术手法的异同。Wai-chew Sim的博士论文《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全球化与错位性》(University of Warwick,2006)剖析其游移矛盾的文化立场和“世界主义者”的追求。间接以石黑一雄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主要有:苏·约翰·约瑟夫(Su John Joseph)的博士论文《后现代怀旧:“回返”的叙事》(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9)论述了几位当代小说家通过记忆的返回和重组等手法形塑了想象的家园。丽贝卡·劳拉沃克维茨(Rebecca Lara Walkowitz)的博士论文《“国际化”风格:现代主义,国际文化与20世纪的小说》(Harvard University,2000)探讨了区域文学文化与世界性的都会风格小说之形成的关系。Gloria Lynn Fisk的博士论文《后现代小说中的悲剧观》(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3)运用尼采和本雅明的悲剧理论来分析菲利普·罗思、伯恩哈德·施林克与石黑一雄作品中的悲剧意识。Taryn L.Okuma的博士论文《文学的“非战斗者”:当代英国小说和新的战争小说》(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2008)主要探讨20世纪中后期英国小说家从非战斗的角度对诸如“人民战争“和“正义的战争”的反思,以及对民族和帝国的战争大叙述的质疑。
同时,石黑一雄的两部作品还被改编成优秀的电影:1993年,颇负盛名的艺术片导演詹姆斯·伊沃里(James Ivory)将《长日留痕》拍摄成电影,并获得一些奥斯卡奖项。2010年,导演马克·罗曼尼克(Mark Romanek)将《千万别丢下我》搬上银幕,作为伦敦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获得好评。由石黑一雄小说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使得他的作品在更大范围内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和接受。
总的说来,国外对石黑一雄的研究主要有如下特点:起步较早,富有学术连贯性,并保持着上升研究态势;主要采用后殖民理论、殖民理论、文化批评、散居批评等理论视角,谈族群的离散、文化身份和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等主题;论述范围全面,涉及了全部作品。
在我国,相较于同被称为“英国移民作家三雄”的奈保尔、拉什迪而言,石黑一雄可以说是其中最安静的一位小说家。他在国际上所获得的声誉与他在中国所获得的关注是不甚一致的,学界对其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尤其缺少系统研究石黑一雄创作整体风貌的成果。
在小说的翻译出版方面,中国对石黑一雄小说作品的翻译是逐步升温的。目前中国内地出版的中文译本分别有《上海孤儿》(陈小慰,译,译林出版社,2002),《长日留痕》(冒国安,译,译林出版社,2003),《千万别丢下我》(朱去疾,译,译林出版社,2007)。时隔多年后,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了石黑一雄早期的两部作品:《远山淡影》(张晓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浮世画家》(马爱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随后,《无可慰藉》(郭国良、李杨,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和《被掩埋的巨人》(周小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陆续也有了相应的译本。相比之下,我国台湾地区紧随作家的创作步伐,台湾出版的中文译本分别是《群山淡景》(冷步梅,译,联合文学出版社,1994),《浮世画家》(谢瑶玲,译,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1994),《长日将尽》(于而彦,译,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1994),《我辈孤雏》(林为正,译,大块文化出版社,2002),《别让我走》(张淑贞,译,商周出版社,2006)及《被埋葬的记忆》(杨惠君,译,商周出版社,2015)。
在对石黑一雄小说的研究上,最早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确切地说是在他的小说《长日留痕》出版及获奖之后。穆梓的《桑榆暮景话当年》(《外国文学》1991年第1期)、瞿世镜的《当代英国青年小说家作品特色》(《学术季刊》1995年第1期)、恺蒂的《外乡的山水》(《读书》1995年第2期)等文章向读者介绍了石黑一雄的生平和创作情况。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浅层次的介绍,那么进入21世纪以后的研究就深入了许多。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孤儿》《长日留痕》和《千万别丢下我》这三部作品上,其他作品则少人问津。这些研究主要从后殖民、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文本阐释:
后殖民批评视角的解读:王岚在《公正地再现“他者”——简评石黑一雄的〈当我们是孤儿时〉》(《外国文学》2002年第1期)中指出,石黑一雄较为客观地刻画了中、英、日三国在殖民时代的人物形象,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和偏见。刘向东在《敬业的男管家——评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黄昏时分〉》(《四川外语学报》2004年第3期)中考察了主人公史蒂文斯身上表现出的“他者”特征,指出殖民意识对“他者”在精神上的损害。谷伟的《沤浮泡影——略论〈千万别弃我而去〉中“黑尔舍姆”的体制悖论》(《外国文学》2010年第9期)揭示了“黑尔舍姆”的体制悖论和隐含其后的社会霸权构建。
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角的解读:方宸在《探寻岁月尘埃下的历史真实——读石黑一雄的〈上海孤儿〉》(《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4期)一文中分析作者在叙述中采用“病症叙写”的方式揭示“历史真实”的不可企及。唐岫敏在《历史的余音——石黑一雄小说的民族关注》(《外国文学》2000年第3期)中指出石黑一雄擅长通过历史碎片寻找历史寓言,作品中始终含有对日本历史与命运的关注。李丹玲在《记忆与遗忘的较量——评石黑一雄新作〈被埋葬的巨人〉》(《名作欣赏》2015年第36期)一文分析了石黑一雄将记忆从个人维度拓展到集体记忆维度,探讨了社会应该如何面对,处理关于战争、暴力等群体性创伤记忆的问题。
存在主义哲学批评视角的解读:在《“宿命”下的自由生存——〈永远别让我离去〉中的生存取向》(《外国文学》2007年第3期)一文中,郭国良运用存在主义理论揭示个体悲剧生命的无可逃脱性和自由的相对性。
此外,何善秀、李宗的《全球化对少数族裔文学的影响——解析石黑一雄小说的国际化主题》(《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一文将石黑一雄的创作置于全球化背景下,认为其作品主题由关注传统的少数族裔族群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向关注人类共性,追求文学作品的世界性方向转变。李霄垅的《石黑一雄小说〈浮世画家〉中的背叛》(《外语研究》2008年第5期)分析了小说中的“背叛”现象,认为这些背叛揭示了日本人对待战败的特殊反应及其蕴含的特殊文化机理。刘倩的《戏仿手法与反讽意图——石黑一雄〈被埋葬的巨人〉对骑士文学的借用》(《当代外国文学》2016年第3期)从人物和情节等方面分析了石黑一雄最新小说戏仿14世纪英国骑士抒情诗《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并借由反讽的姿态探讨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衰老、死亡、遗忘与爱情等生命中具有普泛性的问题。
在国内的硕博论文研究情况中,可以发现从2004年以来对石黑一雄的关注正在慢慢升温。相关的论文大多是借助单个或两三个文本来进行分析。论述的主题也基本与前述的发表于期刊上的文章的主题差不多。
如《后殖民语境下的人的异化、自由与责任:解读〈上海孤儿〉》(朱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在后殖民语境下探讨西方文化所造成的人的主体性的迷失。《无根的漂泊,家园的追寻:英日文化碰撞中石黑一雄小说〈黄昏时分〉的怀旧主题追寻》(高静,贵州大学外语学院,2007)运用后殖民批评来分析石黑一雄作品中的怀旧主题,并探讨石黑一雄复杂的文化身份背后的怀旧现象。《个人记忆中的历史:石黑一雄小说中的新历史主义》(王艳,苏州大学外语学院,2005)通过三部作品的研读探究石黑一雄的创作理念与新历史主义的某些思想的相似性。《浮华世界的自由:〈永远别让我离去〉的生存取向》(李春,浙江大学外语学院,2006)从存在的角度解读石黑一雄对普通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此外,《石黑一雄小说的主题与特色:解读〈上海孤儿〉》(李厥云,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2006)以小说主题及写作手法为切入点,阐释作者对文化身份认同的反思。《身份的迷失与复得:对小说〈长日留痕〉的巴赫金式解读》(梁中杰,四川外语学院,2010)运用巴赫金的相关理论探讨小说主人公对其身份迷失与复得的主题诉求。《失落与追寻: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回忆机制》(刘琼,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通过对回忆的叙事性分析探讨其作为书写失去与回忆的诗人所具有的艺术追求和文本内涵。《见证创伤:石黑一雄小说〈上海孤儿〉中的创伤与愈合》(李建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通过文本的语境化和语境的文本化,结合创伤理论,以《上海孤儿》为例,分析指出石黑一雄的小说是“创伤小说”。
从前述研究现状中可以看出,有些从殖民体制对他者的戕害,学校体制隐含的社会霸权等角度切入的研究都分别对石黑一雄作品中权力主题的某一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为本书从“权力”视角契入的研究提供了起点。但这些研究显然没有意识到权力因素在石黑一雄的创作中是一种全面渗透和综合体现,殖民意识、学校规训等都只是其中的某个单一环节。这种认识上的片面必然会导致研究上的局限,因而他们的研究重心大多囿于二元对立的、本质主义的权力现象细述。这种研究没有能够对石黑一雄整个写作行为中的权力因素进行全面关注,因此不能有效地实现对石黑一雄作品中权力问题的整体观照,所以本选题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基于国内对石黑一雄的研究尚有较大空间,本书希望在对石黑一雄的引入和研究方面能有所突破和贡献,提供一个诠释其小说文本的新路径与新风貌。
具体而言,本著述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福柯和布尔迪厄的权力思想提倡一种以历史的、动态的、辩证的视角观察权力。对于石黑一雄这样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作家,这种思考方向无疑能打开一个更深入的维度,从而进一步认识和反思社会的和个人的存在。本书正是沿着他们所开掘出的批评路径,将石黑一雄的创作拉回与现实、与历史进程和政治社会的紧密勾连,以期提供一种新的解读石黑一雄的方式。
二、本书为石黑一雄长篇小说文本中的“权力”问题作出观念的厘清与重新定义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重点:首先,系统地考察了石黑一雄作品中的权力的运作模式,即权力支配者通过使人们接受他们在现存秩序中的角色和位置这样一种方式塑造他们的感知与认识,被支配者对反复出现和复杂地贯穿日常生活中的权力现象慢慢习惯乃至自愿服从。其次,揭示出石黑一雄所关注的是作为支配的权力,即控制另一个人或者其他人的权力。这种权力具有微型化、日常生活化与分散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