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始编码

进行文本分析时应力求客观、系统化,并以理论发现为目的(Holsti,1969,第14页),扎根理论研究的编码研究环节恰恰可以满足这些要求。初始编码过程是开放性的。开放编码是指对数据进行逐行编码将其逐层概念化和抽象化,通过不断比较把数据和抽象出的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综合。我们在对数据概念化时对任何理论可能性保持开放,紧贴数据,而不是把已成型的概念和类属框架套用到数据分析的过程之中。

经典扎根理论提倡在进行初始编码的时候,头脑中不应有任何预先形成的概念(Glaser,Strauss,1967),虽然这在实际中很难做到,因为扎根理论本身就隐含着一整套概念体系,也没有人可以脱离既有概念展开思维活动,但避免先入为主式地套用既有概念框架的确可以避免压抑新概念的浮现。我们自始至终注意了这点。我们希望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理论发现而非理论构建。理论发现不仅是扎根理论的初衷,也为建立在理论发现基础上的理论构建确立坚实的实证基础。Van Maanen(1979b,第541页)指出:概念可以分为第一级概念和第二级概念,前者来自原始资料的自然显现,后者来自研究者的构建。前者是基于原始资料的阐释,后者是对阐释的阐释。在我们的研究中,形成第一级概念的过程(理论发现过程)尽可能压缩主观性,而形成第二级概念的过程(理论构建过程)则不再刻意规避主观性。

在初始编码过程中,我们保持灵活的态度。通过对文本资料的持续性和反复考察,修正初始形成但被其他数据证明并不准确的概念标签。我们对开放编码过程中浮现出来的概念进行反复比较、分类和分析,把类似的概念进行归属,并发现那些反复和密集出现的概念和类属。当有些概念和类属的密集程度明显突出时,就把它们假设为核心概念和核心类属。我们假设这些核心概念和核心类属很可能就是华为文化的核心现象。 +0MbZMuOYfUMc9TkB+sVnumN5CKr+XUM9kCSQhUWwS85XUPd/i62lvJJef0hJw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