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章

柳眉剑簪

此后不久,刘备这边也发生了变故——刘琦公子病逝。

刘备一直有意立刘表之子刘琦为君,奈何刘琦生来体弱多病,年纪轻轻便死于襄阳城。

诸葛亮亲自操办刘琦的后事,丧葬典礼结束后便返回荆州,并对刘备建议:“主公现在应该立刻派人去襄阳,接替刘琦守城。”

“派谁去好?”

“关羽!”

诸葛亮心中认可关羽,认为此职非他不可。

自从刘琦死后,刘备便一直心存不安,担心孙权会立刻前来讨回荆州。

“不错。东吴必定会来讨回荆州的。咱们之前曾约定在先,待刘琦死后,便会归还荆州。不过,请主公不必担忧,我自有办法应对。”诸葛亮如此宽慰刘备。

果然不出所料,二十日后,鲁肃便以使者身份前来:“鲁某谨代表吴主孙权,特来吊唁刘琦之丧。”

鲁肃先来到城中灵堂,供上吴侯孙权送的礼品。他追悼了一番后,便被请至刘备特备下的酒宴上。待双方闲谈一阵后,鲁肃便切入正题:“刘皇叔,想当初赤壁大战后,吴侯原本前来接收荆州的。那时候您说,荆州本是刘表的属地,只要刘琦公子一日在世,荆州便一日归他。如今刘琦公子已逝,按照之前的约定,是时候该将荆州还与东吴了吧!鲁某此番前来,除了吊唁,还身负这个重任。”

“此事我们改日再谈吧!”

“改日?改到何时?”

“鲁公,今日我们把酒言欢,还是不谈国事的好。”

“既然您这么说,改日便改日。只是,鲁某希望,您切莫忘了之前的约定!”

鲁肃刚说罢,诸葛亮却突然在一旁义正词严地插嘴道:“鲁公,孔明本以为东吴群臣之中,你是唯一明事理之人。没想到,你今日竟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你怎会如此不通事理?今日,我家主公念在你前来吊唁,视为贵宾,款待有加,故此回避提及那些事情。既然你再三追问,不明事理,那这些话便由孔明代我家主公说了吧。请鲁公听好!”

鲁肃见诸葛亮面色如霜,一时被其气势所慑,唯有茫然地看着他。

“天下岂是一人的天下?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昔日汉高祖手提三尺长剑,倡义于宇内,布仁于天下,开创了大汉四百年的基业。而今,时值末世,上至朝廷,下至地方,乱臣贼子,频频作乱。百姓涂炭,民不聊生。当此之际,幸得我家主公刘皇叔,承继汉室之血脉,发誓起义,欲救天下苍生。他身为中山靖王之后,当今皇帝的叔父,又与荆州故君刘表血缘至深,是为堂兄弟。如今刘表后嗣已绝,荆州无主,那么由他这个堂弟来继承堂兄之业,也是理所应当,有何不可?有何不义?

“而反观吴侯孙权,若是论起出身门第,他本不过是钱塘小吏之子,并未为朝廷建立何等功勋。他的先祖不过是凭借武勇之力,横夺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如今孙权无德无能,凭空承继祖辈遗产。他非但不知足,反而妄自贪婪,欲吞荆州,未免太自不量力了!

“你且想想看,若是以君臣之道而论,我家主公姓刘,而你家主君姓孙。你难道不知,这大汉实乃刘氏之天下!我家主公尚未如何,他姓孙的竟敢逞强?他向我家主公乞求封侯封邑,守好自己农夫的本分,才是明智之举!

“若论到上次的赤壁大捷,孔明倒要问上一句,那究竟是谁的功绩?若非我借来东风,你们又如何火烧赤壁?我家主公今日本不愿多说此事,孔明也便不再争论了!”

诸葛亮乃雄辩奇才,逻辑严谨又滔滔不绝的一番慷慨之词,令人不得不服。

鲁肃自知诸葛亮说的是事实,在这样的雄辩之下,只得低头。但他仍有些不甘地反问道:“倘若公理昭彰,鲁某便无可辩驳。不过,先生这么做,是否太过利己了?”

“何以见得?”

鲁肃反守为攻,开口说道:“先生请看,想当初,刘皇叔于当阳大败曹军之时,是谁带领先生乘坐一叶小舟前去东吴的?又是谁力排众议,说服吴主孙权和周都督,令保守不战的东吴答应全面抗曹的?”

“当然是鲁公你啊!”

“既然如此,此番鲁某奉命出使,先生又何苦令我无功而返,到时候羞见我家主君?东吴将士也会觉得我言而无信。看来先生根本没为鲁某考虑过啊!”

鲁肃温厚的抗议,也令诸葛亮于心不忍。于是,他沉思片刻,便提出一个变通的方案:“看在鲁公的面子上,不如这样吧。荆州就算是由刘皇叔暂代东吴保管,待有朝一日,我军攻取了其他领地,便会将荆州归还东吴。我们可写一个文书,由你带回。这样鲁公总不至于无颜见吴侯吧?”

“那等刘皇叔取了哪一州,才可以归还荆州?”

“中原之地,无论哪一州都与曹、吴所属之地接壤。孔明窃以为,长江源头的西北内陆,即西川一带,还置身于世间风云之外。”

“这么说,待刘皇叔下一步要取西川?”

“不错,待我们取下西川之后,便会归还荆州!”

诸葛亮立刻取来纸笔,请刘备写下保证书。刘备接过笔来,写下保证,签字画押。之后,刘备将保证书一边递给诸葛亮,一边问道:“咱们这么做没问题吧?”

诸葛亮接过保证书,也签字画押,作为保证人。之后,他又对鲁肃说:“孔明身为刘皇叔之臣,唯恐公信力不足,不如请鲁公一并连署,以示公正。”

鲁肃只得妥协。

之后,鲁肃便带着这纸保证书返回东吴。他途中经过柴桑镇,便顺道拜访周瑜,并将他此番出使荆州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周瑜。周瑜听罢,连声叹气:“唉!子敬兄啊,你又中了诸葛亮的奸计了!你实在是个老实人!想那诸葛亮乃是一个狡顽之徒,刘备更是一个奸雄!他们写下一纸保证文书,又有何用?你若带这个回去复命的话,只恐性命不保,甚至可能罪及九族!”

鲁肃听周瑜这么一说,仿佛看见吴侯孙权怒发冲冠、张牙舞爪的模样。鲁肃心中担忧,却又无能为力,只得唉声叹气。

周瑜虽然生气,但觉得鲁肃实在是个大好人,心中不免同情。他犹记得当年自己穷困潦倒之时,正是鲁肃及时伸出援手,借来三千石粮米为他救急。如今鲁肃有难,自己焉能袖手旁观?

“周某该想个什么办法,帮一帮鲁肃呢?”周瑜双手抱臂,苦苦冥思。

忽然,一个人影浮现在周瑜的脑海里。正是孙权的妹妹弓腰公主。

弓腰公主其实是臣下给孙权的妹妹起的绰号。孙权这个妹妹,虽然年方十六七,久居深闺,但是个性刚毅,精通武艺,可谓红装不让须眉。她平日里头上插的发簪是一把匕首,腰间别一把雕弓不离身。就连这位公主身边的侍女,也是每人腰带一把大刀。她可谓是一名与众不同的奇女子。

周瑜忽然灵机一动:“子敬兄,你可见过主公的妹妹,弓腰公主?”

“见过一两面。”

“那你不如做一回媒,设法将公主嫁与刘备。这样的话,一来可以弥补你的失败,二来可以取回荆州,一举两得!这个绝好的机会一定不要错过!”

“什么?周都督是让吴侯的妹妹下嫁刘备?”鲁肃搞不清楚周瑜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一脸茫然。

周瑜笑道:“周某这话说得唐突,子敬兄吃惊也是难免的。不过你可以仔细想一想,周某此计绝非突发奇想,反倒是目前最合情合理的安排,一定行得通的!”

“周都督何出此言?众人皆知,刘备已有正室甘夫人了,难道让吴侯的妹妹下嫁给他作侧室?主公怎么会答应如此委屈公主呢?”

“看来你有所不知。其实刘备的正室甘夫人早已病逝了,只不过恰逢赤壁大战,之后又转战各地,葬仪因此被迫拖后了。咱们的探子回报,荆州城已挂起白幡。”

“那些挂的白幡,不是悼念故去的刘琦公子的么?”

“只因刘琦死于甘夫人之后,因为外人多以为这满城的白幡是吊念刘琦的。但据周某所知,在刘琦死前,荆州城外便已筑起一座新坟,可见一斑。”

“这些鲁某就不知情了。如此说来,刘备现在没有正室妻子了。不过,他已年近五旬,而公主正值十六七岁的花季。他们年龄悬殊,恐怕不般配啊!”

“子敬兄不要这么一根筋,只认死理,不知变通。咱们设下这桩姻缘,从一开始便只是个计谋。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算计我们,如今咱们也以牙还牙。现在最紧要的,就是找一个人从中斡旋,以两国交好为由,将这件婚事撮合成功。”

“哦?此计当真行得通?”

“子敬兄啊,你不要这么没有信心嘛!”

“可是,主公不会反对吗?他十分疼爱自己的妹妹,怎么会同意?”

“咱们这是一个计谋,虽名义为联姻,但并非公主当真要嫁过去呀!到时候,咱们要求婚礼仪式需在东吴举行,之后才能让刘备将公主迎回荆州,想那刘备应该不会拒绝的。只要能将刘备诓骗到东吴来,让他与公主见上一面,之后我们便可趁机除掉他。”

“啊!原来咱们提出联姻,为的是除掉刘备啊?”

“那是自然!否则咱们哪里会提出联姻?”

“可是,若联姻之事由鲁某向主公提,似乎不妥吧?”

“这倒无妨。子敬兄只要敲敲边鼓即可。周某自会亲自修书一封,将此计的来龙去脉,安排策略,一一对主公言明。”

“周都督真是帮了鲁某一个大忙啊!”

鲁肃便带着周瑜的亲笔信,壮着胆子返回吴都。待他谒见吴侯孙权时,便将出使经过一五一十做了报告,并呈上周瑜的亲笔书信。

当孙权看到刘备的保证书后,果然怒发冲冠。他一气之下,便对鲁肃一通发作。直到孙权读了周瑜的亲笔信后,才转怒为喜。

“原来如此!周瑜倒出了一条好计谋!他果然有奇才!”

孙权低头沉思半晌,一改刚才气急败坏的态度,对鲁肃说道:“你走这一趟辛苦了!长途奔波,旅途劳顿,赶快去歇息吧!”

数日后,孙权再次召见鲁肃,重臣吕范也一并在座。几人秘密计策,最后,他们决定派吕范为使者出使荆州。表面上,吕范代表东吴前去修好,他真正的目的则是促成刘备与东吴公主的婚事。

吕范抵达荆州之后,首先对刘备大谈特谈两方交好的重要性,之后才逐步将话题引到婚事上:“听闻甘夫人刚刚过世,刘皇叔如今孤单一人,未免太过寂寞吧?是这样的,此事虽难启齿,但吕某此番前来荆州,还想保个媒。刘皇叔若能为子孙后代、国家社稷着想,还是应该续弦才是呀!”

“多谢关心。确实,刘某刚刚痛失妻子,倍感孤寂。不过如今先妻尸骨未寒,怎能再娶?刘某如今确实没有这个打算。”

“话是不错,不过倘若家中无妻,便如同房子无梁。刘皇叔如今大好的年华,前途似锦,未可限量,又岂能就此断绝人伦家道呢?实不相瞒,吕某此番保媒之人,正是我家主公吴侯之妹。吕某平素从未做过保媒之事,但是深觉她才貌双全、德操兼备,是皇叔的佳配之选!如果皇叔有意,便可立刻前往东吴,我主孙权一定会乐于成人之美的。至于我等臣下之人,更是盼着能促成这桩婚事,自己再辛劳也在所不辞!”

刘备静静地沉思片刻,问道:“这个婚事,是吕先生的想法,还是周瑜的意思?抑或是吴侯之意?”

“倘若没有吴侯的旨意,吕某怎能贸然而来,私自向皇叔为自家公主保媒呢?万一皇叔不肯答应,岂不是坏了我家公主的清名?因此,吕某是来探问一下皇叔的意思。”

“原来如此……这可是求之不得的良缘。不过,刘某已经年近五十,须发皆白。但东吴公主却正值妙龄,让她嫁给我这个老头子,未免太委屈她了!”

“怎么会呢!”

吕范猛摇手,说道:“你们年龄虽然稍有差异,但绝不是问题。这桩婚事可是关系到咱们两方的交好和平。你有所不知,我主孙权十分重视这个婚事,国太和公主更是对这桩婚事十分看好。此中细节,无须吕某赘述,皇叔自可想到。不过,还请皇叔屈尊,亲自走一趟东吴,以便促成此事。我家公主也盼着能见您一面。要说起我家公主,她虽身为女子,却是一个女中豪杰,志比男儿。她曾经说过,若非天下之英雄我绝不嫁!由此可见,我家公主的眼光多么挑剔。倘若皇叔能与公主结为婚配,实在是英雄美人,天作之合啊!请皇叔务必走一趟东吴,不知您意下如何?”

吕范实在是个人才,不仅颇具外交才智,更是做得一手好媒。

吕范拜见当天,诸葛亮却始终没露面。他一直藏身在屏风之后,聆听宾主对话。同时,他面前的案几上还摆着占卜用的卦,卜算吉凶。

之后,吕范返回驿馆,静候刘备的回音。

当晚,刘备便召集诸葛亮等心腹之臣议事。大家商讨是否该娶东吴公主,以及前往东吴的利弊等事。

“主公应该答应这个婚事,而且也应该走一趟东吴。”

诸葛亮直截了当地表明态度。他在刘备与吕范对谈之时,便已占了一卦,算出此事是大吉之卦。

“咱们不妨将计就计,既得东吴公主,又保荆州万无一失。请主公尽快答应下来,尽早前去东吴。”

虽然诸葛亮十分积极,但其他人却齐声反对:“主公不能去东吴啊!这分明是周瑜的诡计!”

“主公一旦去了,岂不是羊入虎口?太危险了!”

大家都议论纷纷,觉得如今刘备去东吴的话,太过危险了。另外,如今刘备费尽千辛万苦才初得荆州,好不容易有了一块安身落脚之处。此时绝不能与东吴发生正面冲突,惹起祸端。

“请大家放心,此事我心中有数。孔明绝不会做任何蠢事,令主公陷入危境!”

既然诸葛亮如此说了,众人都十分信赖于他,于是表示:“全依军师所言,我等绝无他议。”

虽然刘备仍有些担心,但诸葛亮极力鼓励他,并决定先派使者随吕范回东吴答礼。刘备的家臣孙乾被委以此任,同时他还有个任务,就是暗中打探虚实。

过了一段时日,孙乾便自东吴返回荆州,对刘备报告说:“吴侯见到只有我去,便显得很失望。他原以为您会同吕范一道返回,能够与公主完婚的。由此可见,吴侯十分期盼这桩姻缘能成。他还一再嘱咐我转告主公,若能缔结此桩婚事,便可促进两地和平,因此希望您尽早前往。”

即便听到孙乾这么说,刘备仍然心存疑虑。而诸葛亮那边,早已按部就班地操办起聘礼来。

诸葛亮命赵云为随行大将,保护刘备一同前往。同时,他还交给赵云三个锦囊,里面装着诸葛亮绞尽脑汁想出的三条妙计。并交代赵云,在遇到问题时,便可打开锦囊,查看里面的妙计,赵云只需依计行事即可。

建安十四年初冬,刘备、赵云以及麾下五百名随从,便坐上十艘华丽的快船,离开荆州,顺流直下前往东吴。

一行人抵达东吴时,赵云便想起诸葛亮临行前交予的锦囊。于是他打开第一个锦囊,只见其中写着:

先行拜访乔国老。

这位乔国老可是东吴家喻户晓的一位名士。他的两个女儿便是大乔和小乔,曹操都念念不忘的乔家二花。他的大女儿大乔嫁给先代吴侯孙策为妻,妹妹小乔则是周瑜的夫人。他身为东吴的元老,却不恃骄自傲,而保持伉直笃信的风格。因此,东吴上下都对他尊重有加。

乔国老这个称号更可见一斑,此人在东吴像国宝一般备受尊崇。

刘备与赵云商议后,决定依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而行。于是,他们带上随船带来的珠宝、特产,又命兵士牵羊担酒,在街坊路人好奇的注视下,叩响了乔国老的大门。 PNGyRrgxjltJcRZiimwcZGYMJVel7pSUycnipPiVmR6kbdzWyKbbFQLusAZaGzk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