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7.《上海航空枢纽战略规划》(2004—2015年)

2004年,上海机场集团编制完成了第一部《上海航空枢纽战略规划》。该战略规划由“上海航空枢纽战略规划的编制背景”“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的基本条件”“上海航空枢纽的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上海航空枢纽的实施重点”“上海航空枢纽的配套工程”“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的政策建议”六个部分组成。该战略规划在全面、细致的背景分析、市场分析、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上海航空枢纽的功能定位、运输组织和两场分工,以及实施该战略规划的设施建设要求和具体的方案与措施。该战略规划很好地指导了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的规划建设和《浦东国际机场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订,完善了枢纽机场“战略—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一、功能定位

《上海航空枢纽战略规划》根据国家对上海机场的总体定位,结合上海的区域地理位置及市场资源的综合分析,明确提出上海航空枢纽功能定位是:集本地运量集散功能、门户枢纽功能(国内到国际中转、国际到国内中转)、国内中转功能和国际中转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复合枢纽。

上海航空枢纽的功能定位突出体现为“三个并举”,即本地市场与中转市场并举、客运市场和货运市场并举、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并举。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将重点培育中转市场,从以本地市场为主过渡到本地与中转兼顾;超常规发展货运,从以偏重客运为主到客货齐头并进;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从以国内航线优势为主到国内国际两网并重。

上海航空枢纽的基本功能是“本地集散枢纽”。服务于占最大市场份额的始发—目的地(O-D)旅客,这是由上海所处区域经济地理的特点所决定的。上海航空枢纽建设最大的优势是其核心市场资源,即以长三角为核心的周边地区,该资源不仅使上海航空枢纽在起步阶段具有良好的运量基础和抵御风险的保障,而且也是上海航空枢纽与其他多数枢纽相比最为突出的、保障网络结构质量和保障枢纽营运效益的有利条件。因此,做好做大本地市场和国内市场是建设上海航空枢纽的基本要求。

上海航空枢纽的核心功能是“中国门户枢纽”。上海机场已经成为主要的中国门户机场。目前,占次要市场份额的旅客群体为国内各地与国外通航点之间经由上海进出的旅客,今后该部分旅客仍将占有很大的比例。同时,除了上海国际运量中已经存在上海经停和采取分段购票、登机的中转运量,上海基地航空公司还须加快国内与国际两个网络的有效融合,以充分体现上海作为门户枢纽的功能。

上海航空枢纽的潜在功能将是“国际中转枢纽”和“国内中转枢纽”(图3-1)。上海的国内中转和国际中转潜力巨大,将是今后培育的重点。首先,由于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的中心,处于东北、华北地区至华东、东南、中南地区的有利中转位置。相对于国际航线网络结构的建设,上海航空枢纽开发国内中转资源目前所面临的政策障碍最小,基地航空公司的实际操作余地也最大。其次,上海航空枢纽具有比亚太地区绝大多数枢纽机场条件更优越的国际中转网络结构条件,虽然当时上海目前在国际—国际(I -I)中转方面相对落后,

图3-1 上海航空枢纽的功能和定位

但上海位于连接亚洲与欧洲/非洲、亚洲与北美/南美的有利地理位置,大家相信未来必将成为“大型国际(洲际)航空枢纽”。上海航空枢纽将建成成熟和稳定的、与国内航线网络高度配合与相辅相成的国际航线网络。“大型国际枢纽”意味着上海机场将最终确立在全球航空网络中的重要地位。这将是上海航空枢纽网络结构成熟阶段的主要目标,也是上海枢纽性质完整体现的主要标志。

上海航空枢纽的突出功能是“国际货运枢纽”。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在国际国内的重要经济地位,决定了上海机场具有广阔的货运市场资源。上海航空货运的快速发展趋势,决定了建设上海航空枢纽,应优先确立并巩固上海机场在世界和亚洲的货运骨干枢纽地位。

二、一市两场

自浦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以来,上海就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两个大型民用国际机场的城市。浦东国际机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航空枢纽理念规划建设,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为上海航空枢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一市两场、两位一体、合理分工、互为备降,大大加强了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的调节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同时,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还成为上海城市的门户枢纽、面向世界和对接长三角的“窗口”(图3-2),所以也就对两场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图3-2 上海两场成为城市的门户枢纽

《上海航空枢纽战略规划》提出的两场功能布局的划分原则为:充分考虑“一市两场”运营模式,将两个机场作为一个整体来构建上海航空枢纽。根据上海航空枢纽航线网络结构的整体布局需要分阶段划分,主要通过空中航线网络的调整与融合,最大限度地实现旅客在一个机场内的多种中转,尽可能减少旅客在两场之间的地面中转。在此原则的指导下,两场的基本功能布局为以浦东机场为主构建枢纽航线网络和航班波;虹桥机场在枢纽结构中发挥辅助作用,以点对点运营为主。

浦东机场:近期内形成以国内与国际本地对运市场为基础,国际—国内和国内—国际中转为主、国内—国内中转为辅的航线和运量结构;远期则随着航权的综合使用而逐步增加国际—国际运量的比重。最终成为包括四种中转运量在内的国家级复合型枢纽。

虹桥机场:形成以国内点对点运营为主、国内—国内中转为辅的基本格局。同时,承担城市和地区通用航空(如公务机等)运营机场的功能,并保留国际航班的备降功能。

三、实施计划

《上海航空枢纽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了枢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经过若干年努力,构建完善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成为连接世界各地与中国的空中门户,建成亚太地区的核心枢纽,最终成为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上海航空枢纽战略规划》根据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的功能定位和两场分工,结合上海航空业务量预测,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基地航空公司枢纽运营转型的准备情况、机场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进度,以及国际上其他航空枢纽建设的成功经验,将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分成了“三阶段”(或者说“三步走”),并提出了相应的实现标志。

第一阶段(2005—2007年):准备和起步阶段,打好枢纽建设的基础。 主要工作目标为:与上海市场资源相匹配的完整的网络结构基本构建成型,其中重点是国际市场的拓展和国内转国际、国际转国内的中转网络部分建设和成型。实现标志为:2007年浦东机场二期工程基本建成,二期航站楼、二期货运区和第三跑道竣工;部分建成浦东空港物流园区,两场年旅客量达到4 900万人次左右,年货运量达到250万t左右,进入世界货运机场排名前列,基本确立国际货运枢纽地位,基地航空公司网络结构基本成型;基地航空公司建立2~3个质量中上等的航班波。

第二阶段(2007—2010年):调整和提高阶段,基本建成上海航空枢纽。 主要工作目标为:首先是提高上海枢纽航线网络结构的质量;其次是拓展网络规模。实现标志为:浦东机场二期工程设施全面投入运营,两场年旅客量达到8 400万人次左右,年货邮吞吐量达到410万t左右,力争建成亚洲最大的货运枢纽;虹桥机场改造扩建工程基本完成,保障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峰值运量需求;基地航空公司枢纽航线网络覆盖范围和航班密度接近世界先进枢纽水平,建立起4个高质量的航班波。

第三阶段(2010—2015年):成熟和扩展阶段,全面确立上海航空枢纽地位。 主要工作目标为:基地航空公司第六航权网络结构得以完善,并成为上海航空枢纽航线网络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继续改善上海航空枢纽的各项技术指标。实现标志为:客货吞吐量在亚太地区排名前列,年旅客量达到1亿人次左右,其中虹桥国际机场约3 000万人次,浦东国际机场约7 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超过700万t,包括四种中转在内的旅客中转比例提高到30%左右;硬件设施条件成熟,浦东国际机场建成四条跑道及保障枢纽运作的客货设施,空中交通管制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地航空公司建立5个高质量的航班波,成为亚洲骨干国际航空公司之一,机队规模达到目前的两到三倍左右;以上海为中心的立足国内、辐射亚洲、通往欧美的枢纽航线网络成熟,通航点数量和航班周频超过世界枢纽机场的平均水平;建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公路交通等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机场地面综合交通系统。 04agg29RCt2wYBA0CBsjpf8/BnpNvQIkFFmT0+wWhwgtTxifMw4j/lFsiuA49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