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余论

李伯重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从纺织业、食品业、服装制作业、日用百货业、烟草加工业、造纸业、印刷业、工具制造业、建材业、造船业等方面,展开论证,得到的结论是,1850年以前的三个世纪中,江南工业的发展,使得工业在江南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到了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在经济发达的江南东部,甚至可能已经超过农业。用西欧的标准来衡量,此时江南农村可能已经“过度工业化”了。

为了避免引起误解,李伯重在该书第一章“导论——本书解题”中,对“早期工业化”作了解释:“所谓早期工业化,指的是近代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发展,使得工业在经济中所占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超过农业所占的地位。由于这种工业发展发生在一般所说的工业化(即以工业革命为开端的近代工业化)之前,因此又被称为‘工业化前的工业化’。” 一些西方学者把近代早期欧洲农村工业的重大发展,称为“原始工业化”,指的是欧洲许多地区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的重大发展。

多年之前,英国计量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 Maddison)出版了《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世界经济千年史》,他的结论是:公元100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GDP总量的22.7%,1500年占25%,1600年占29.2%,1700年占22.3%。而1600年欧洲各国的情况是:法国占4.7%,意大利占4.3%,德国占3.8%,英国占1.8%;1700年,法国占5.3%,意大利占3.9%,德国占3.7%,英国占2.9%。 尽管学术界对此仍有异议,但他的数据给予人们很多的启示,是不可否认的。

无独有偶,2000年,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2001年获得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2003年,此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中译本。他的研究结论是:直到工业化得到充分发展前,欧洲并不比东亚好多少;工业革命前夜,欧洲并没有领先于东亚,但其制度促使工业化必然发生,东亚则不然。他的创造性在于,把中国与欧洲比较,把江南与英格兰比较。中国与欧洲大小相当,中国有先进的江南,也有落后的西北;欧洲有先进的英格兰,也有落后的塞尔维亚。1750年的长江三角洲,有人口3 100—3 700万,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其经济发达程度,可以与英格兰比较研究。

比较的结果,颠覆了西方盛行的观点: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落后。他认为,欧洲核心区(北大西洋核心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尤其是东亚)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至19世纪才出现。在此之前,即18世纪的中国,在知性和其他方面都比早先著作对它的描述更有活力。 简单地说,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之前,中国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并不比欧洲尤其是英格兰的经济落后;工业革命发生以后,欧洲尤其是英格兰的经济迅猛发展,而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于是就落后了。这就是他所说的“大分流”,分界点就是工业革命。

这样的视角,对于我们了解晚明的中国以及江南,其启发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XpryGHHtM7vbc5uYZUYS+wY2OEtiMXR4DfyLgSHokKu7YFneevxt9AUjyKYi3h8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