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SPECT肿瘤显像

SPECT显像应用于肿瘤临床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首先SPECT显像反映肿瘤患者的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状态,为患者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其次是SPECT能够显示肿瘤细胞表面受体和抗原等分子靶点分布等信息,指导肿瘤诊断和靶向治疗。随着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的广泛应用,SPECT/CT可以从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更加全面地为肿瘤临床提供帮助。

除临床常用的全身骨显像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筛查外, 131 I显像和 123 I-MIBG显像及 131 I标记CD20单克隆抗体SPECT显像显示肿瘤细胞不同的靶点分布,指导分化型甲状腺癌、嗜铬细胞瘤和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此外,应用乳腺专用γ相机(BSGI)显示病灶摄取 99m Tc-MIBI的多少,帮助乳腺肿瘤的诊断。

鉴于上述显像方法在有关章节已有介绍,本节仅阐述其肿瘤临床的相关应用。

常见肿瘤的临床应用

(一)骨转移瘤

临床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至少需具备两个条件:①确诊原发恶性肿瘤;②影像学资料证实骨转移。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出现骨痛等症状时,应想到发生骨转移的可能,首选全身骨显像筛查,根据骨显像和其他影像资料进行综合判断,SPECT/CT融合显像可用于骨转移瘤临床确诊。

骨转移可发生于任何肿瘤,从骨转移瘤组织病理学特点看,腺癌发生骨转移相对多见。其中,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鼻咽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肠癌、膀胱癌、宫颈癌、恶性黑色素瘤及神经母细胞等较为常见,病灶以放射性热区多见。此外,90%以上的多发性骨髓瘤Ⅲ期患者会发生明显的骨损害,多发性骨髓瘤和其他血液系统肿瘤骨损害的影像可以表现为放射性稀疏、浓聚。

骨显像对骨原发性肿瘤和转移瘤敏感但不特异。对于多发性骨转移易诊断,但单一病灶在下结论时,需要结合病史,排除创伤、骨折、骨髓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质退行性变和其他全身代谢性骨病及放疗、化疗的影响等。对于疑难病例也可进行 18 F-FDG阳性显像进行鉴别诊断。

(二)B细胞淋巴瘤

基于病例的实战演练

【病例】

(1)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45岁,自觉腰背部疼痛不适2个月余,偶有发热,体温高至39℃,B超检查示腹膜后多个肿大淋巴结,怀疑淋巴瘤,为进一步诊断,行碘-131标记CD20单抗SPECT显像。

(2)方法:

先静注 450mg的 CD20单抗,再注射5mCi的 131 I标记CD20单抗,24~48小时后进行全身扫描(图 2-2-1)。

图2-2-1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3)检查所见:

纵隔、腹膜后及右侧髂血管旁有片状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全身其他部位放射性分布未见异常。

(4)诊断意见:

纵隔与腹膜后肿块有大量CD20靶点分布,考虑B细胞淋巴瘤可能性大。

(5)病理结果: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6)诊断要点:

中年男性,腰背痛伴发热病史。腹膜后多个肿大淋巴结。腹膜后肿块含有大量B淋巴细胞。

(7)鉴别诊断:

纵隔、腹膜后淋巴细胞增生症。

(8)临床表现:

一般为体检或自行触及颈部结节,无痛。可以有高热、消瘦等症状。实验室结果多无明显异常。

【注意事项】

为提高肿瘤病灶的T/N值,在注射 131 I标记单抗之前,先注射非标记单抗药物,清除血液内游离抗原,增加标记抗体与肿瘤细胞结合的几率。

相关知识点

CD20阳性表明是B淋巴细胞起源,可以确定病灶是B细胞淋巴瘤,可指导基于CD20靶点的放射免疫治疗。

【相关影像学方法比较】

放射免疫显像是一种活体免疫组织化学,结构影像无法实现。

(三)神经内分泌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发生在全身许多器官和组织,可见于胃肠、胰腺、肝和胆管、肺和支气管、甲状腺和甲状旁腺、肾上腺髓质、副神经节及其他部位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其中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占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55%~70%。

基于病例的实战演练

【病例1】

(1)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69岁,腹泻 1年余,CT发现十二指肠壶腹占位性病变。

(2)方法:

手背静脉注射 99m Tc-octreotide 925MBq 10小时后,用SPECT行全身扫描(图2-2-2)。

图2-2-2 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3)检查所见:

十二指肠部位见局限性octreotide浓聚灶,全身其他部位放射性分布未见异常。

(4)诊断意见:

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5)病理结果:

胃镜活检病理结果: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2级,CK(+),CK7(+),CgA(+),Syn(+),CD56(+),NSE(+),Ki67(5%+)。

(6)诊断要点:

老年男性,有长期腹泻史。十二指肠壶腹部肿块见生长抑素受体分布。

(7)鉴别诊断:

十二指肠壶腹癌:局部肿块无生长抑素受体分布。

(8)临床表现:

神经内分泌肿瘤基本无功能,早期多无不适,增殖相对缓慢,体积较大时可有占位效应,胸部不适或腰背痛等,临床症状一般与病灶位置、大小有关。可伴有NSE、CgA升高。

(9)原理:

99m Tc-奥曲肽(octreotide)与特异性生长抑素受体(SSTR2)结合,利用SPECT/CT扫描观察病灶中生长抑素受体分布,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异性影像诊断方法,是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重要手段。

【注意事项】

如静脉注射 111 In-octreotide,需24~72小时进行显像,病灶呈放射性热区。

【病例2】

(1)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58岁,自觉腰背痛一年,无高血压病症状。

(2)方法:

注射 131 I-MIBG前三天,口服Lugol液封闭甲状腺,口服缓泻剂,清洗肠道。手背静脉注射 131 I-MIBG 370MBq,分别于注射后1、2、3天,用SPECT行全身扫描。扫描参数:能峰360keV,窗宽 10%~20%(图 2-2-3)。

图2-2-3 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资料来自广州华侨医院核医学科)

(3)检查所见:

左侧肾上腺区见局限性MIBG浓聚灶,余其他部位放射性分布未见异常。

(4)诊断意见:

左侧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

(5)病理结果:

穿刺病理结果: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6)诊断要点:

老年女性,有长期腰背痛史。左肾上腺区肿块见异常高肾上腺能激素分布。

(7)原理:

碘代苄胍(Meta-Iodobenzyl-Guanidine, 123 I/ 131 I-MIBG)是去甲肾上腺素(NE)和胍乙啶的生理类似物,通过NE转运体系再摄取或吸收并且很少被代谢。NETs细胞表现为不同程度的MIBG代谢增高。 123 I/ 131 I-MIBG是嗜铬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的特异性显像剂(95%~99%),具有较高灵敏度(86%),同时大剂量 131 I-MIBG常用于上述肿瘤治疗。

(四)乳腺癌

基于病例的实战演练

【病例1】

(1)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75岁,发现左侧乳腺肿块5年余。

(2)方法:

在患乳对侧的肘静脉或手背静脉注射 99m Tc-MIBI 740MBq 5~10分钟后,分别采集双侧乳房头尾位(craniocaudal,CC位)与内外侧斜位(mediolateral,MLO位),与钼靶成像的体位相似,采集时间为6分钟/体位。扫描参数:能峰140keV,窗宽10%。(图2-2-4)

图2-2-4 左乳腺外下象限乳腺癌(资料来自上海中山医院核医学科)

(3)检查所见:

图a 钼靶成像:左乳外上象限深部见多枚轮廓光滑结节(BI-RADS:4);图b BSGI:左乳外上象限见局灶放射性异常浓聚灶,目测分级为5级;半定量分析:LCC位最大L/N值为:2.60,LMLO位最大L/N值为:3.65;图c 超声图像:左乳3点钟见2枚相连的囊实性肿块。

(4)诊断意见:

左乳腺外下象限乳腺癌。

(5)病理结果:

术后病理:(左乳)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癌变;病灶大小为20×20mm。

(6)诊断要点:

老年女性,发现左乳腺无痛性肿块多年。该肿块边界清晰,血供丰富,代谢活跃。

(7)鉴别诊断:

左乳腺腺瘤、左乳腺增生结节。

(8)临床表现:

一般为体检或自行触及乳腺无痛性肿块或结节。B超或钼靶检查提示:乳腺组织中结节,多伴砂粒样钙化,肿块血供可丰富。可伴有CEA、CA15-3升高。

【病例2】

(1)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61岁,发现左乳肿块2年余。

(2)方法:

在患乳对侧的肘静脉或手背静脉注射 99m Tc-MIBI 740MBq 5~10分钟后,分别采集双侧乳房CC位与MLO位,采集时间为6分钟/体位。扫描参数同前,显像图(图2-2-5)。

图2-2-5 左乳浸润性导管癌(资料来自上海中山医院核医学科)

(3)检查所见:

图a BSGI:左乳内下象限见一局灶放射性浓聚灶,半定量分析:LCC位最大L/N值为:4.32,LMLO位最大L/N值为:3.25。图b钼靶成像:双乳组织增生,未见明显占位(BIRADS:0)。

(4)诊断意见:

左乳腺外下象限乳腺癌。

(5)病理结果:

术后病理:(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分化Ⅲ级;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6)诊断要点:

老年女性患者,发现左乳无痛性结节2年余。影像特点:该肿块血供丰富,代谢活跃,边界欠清。

(7)鉴别诊断:

乳腺良性增生结节、乳腺腺瘤。

(8)临床表现:

一般为体检或自行触及乳腺无痛性肿块或结节。B超或钼靶检查提示:乳腺组织中结节,多伴砂粒样钙化,血供多较丰富。可伴有CEA、CA15-3升高。

(9)原理:

99m Tc-MIBI属脂溶性正价离子化合物,通过细胞膜被动弥散方式进入细胞,可被胞内线粒体负电位吸引而浓集于其内,可能与胞浆内蛋白结合(如P170蛋白,P170糖蛋白涉及多药抗药性),转运与Na + -K + ATP酶系统无关。

【注意事项】

99m Tc-MIBI在肿瘤内的代谢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肿块局部血流量、肿瘤细胞类型等,诊断时需结合病史、体征和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相关知识点

核素功能代谢影像中,除FDG PET/CT可用于乳腺癌诊断外,MIBI显像是另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

根据2010年美国核医学会(The Society of Nuclear Medicine,SNM)发布的《BSGI操作指南》,图像分析标准分为5级:1级,双乳未见明显放射性异常浓聚;2级,正常乳腺组织小片状或斑片状放射性浓聚;3级,片状或斑片状放射性异常浓聚灶;4级,局灶性放射性低浓聚灶;5级,局灶性放射性高浓聚灶或局灶性放射性低浓聚灶伴腋窝浓聚。将1~3级定义为阴性,4~5级定义为阳性。

【相关影像学方法比较】

乳腺癌的诊断方法很多,形态学方法有钼靶X线、B超、MRI,功能代谢影像方法有BSGI和PET/CT等,目前筛查方法首选钼靶X检查,其他方法各有特点。

BSGI检查方法灵敏度高于结构影像。缺点是解剖结构显示不如钼靶X线、MRI。与结构影像有互补作用。 HDV8T9MsOzhNF4yvlDlvmGPvlbiZjhfpYFsGnosvYofHLAg0dLHyM26lc9RfbZ4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