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医家传略

一、 生平和经历

(一) 立志从医

吴旭教授出生于南通唐闸郊县农村,家境贫寒,祖辈和邻里乡亲都过着饥寒难熬、贫病不堪的生活。儿时看到伯母下血,堂弟腹痛,大妹妹发热、咳嗽都因无钱医治;祖母因为积劳成疾,渐至沉疴,均终告不治。这些在其心灵上留下的创伤,使其萌发了从医志向。学习认真刻苦,初中成绩优异,被保送高中。于1959年考入了南京中医学院医疗专业。在德艺双馨的名师们的辛勤教导培育下,1965年以出色的成绩毕业,被江苏省卫生厅录选。1966年由卫生厅委托江苏省工人医院(现人民医院)代培,1967年转委江苏省中医院代培,以内科为主,转经外、妇、儿、骨伤、药材、检验等科室。1976年转针灸科。

(二) 刻苦学习

在中医高等学府里,既系统学习了中医学的经典真传,又受到近代中医大家言传身教的熏陶,老师心无旁骛,如饥似渴地学习。节假日、休息时都泡在图书馆;寒暑假很少回家,大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在他的心目中,古代的张仲景、扁鹊、皇甫谧、孙思邈,眼前学校的孟树江、丁光迪,附院的张泽生、曹鸣高,还有周仲瑛、邱茂良等前辈,都是他崇敬的偶像,时时都要以他们为自己学习的目标和榜样。老师特别尊崇孙思邈的苍生大医之训,并为自己立下行医准则:救死扶伤、尽心尽力、不分贫富贵贱,要将人比己对待。因此,吴旭教授学习时勤勤恳恳;工作时认认真真。幼时心灵中的那些悲惨记忆仍是时时浮现,他把患者都当成他的长辈和弟妹。

1991年7月,国家人事部、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开展名老中医师带徒的工作,吴旭教授有幸师从著名针灸学家邱茂良教授,成为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传人。经过三年从师的艰苦学习和深刻领悟,加之多年的耳濡目染,尽得邱茂良先生的真传,先后整理有数万字的体会和论文。

(三) 学术流派

吴旭教授科班出身,学习中医的知识较全面,而且对现代医学,甚至现代科学知识,如生物、哲学、物理等均有所涉及。但吴旭教授与针灸大师邱茂良先生长期工作于同一科室,邱老面授心传,吴旭教授受益匪浅。20世纪90年初,吴旭教授成为邱老第一批全国老中医师承徒弟,吴旭教授遂能尽得邱老真传。他的临床与学术亦能在一个更高层次来发展。

二、 医疗、教学和科研

(一) 临床经验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最大限度地解除患者的痛苦,也为进一步发扬宝贵的针灸技艺,老师怀着极大的兴趣和勇气,在徐景藩老院长的特许下,得到急诊兄弟科室的支持,独自利用晚上5:30~12:30的时间守候在急诊室开展针灸急症工作。这在全省乃至全国是率先的。在由此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发表有十余篇文章,还多次参加了全省、全国的中医急诊学术研讨会,以后又组织了全科医师编写了《急症针灸学》,可以说这为针灸临床夺回在“急诊”这一块失去的阵地方面打响了第一枪;为针灸学科在具备急诊条件的中医院开展“急症针灸”做了开创性探索,并成功地总结了经验。

痛证是针灸科常见病,也有诸多颇为棘手的疑难病症令医家无计可施。吴旭教授擅用多种针法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痛证是泛指人体以疼痛为主要自觉症状的诸种疾病。多缘机体气机阻滞,气血不荣而产生。中医学早有专篇论述。《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均有发展。痛证涉及范围甚为广泛,临床发病有时既急又猛,患者痛苦不堪,往往是内、外、妇、儿、伤等临床各科的一个常见症状。

吴旭教授临床上对针灸治疗痛证经验颇丰,临床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还擅长使用腕踝针、皮内针、浮针、运动针以及阻力针等多种方法治疗。

吴旭教授临床针灸手法师从邱茂良,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形成自己的独特手法,其手法主要特点为:①形为单手,实不离“双”;②动如太极,力在针锋;③导气为主,补泻随缘;④融合古今,不离宗谱。

吴旭教授在临证中往往能够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体质及心理状况,灵活运用或配合使用各种治法,从而增强针灸治疗作用,取得较好疗效。他能把腕踝针与体针、灸法等有机结合起来。如在体针治疗后,再施以腕踝针,并留针返回以治疗一些顽固性、反复发作性的疾病。吴旭教授认为临证要善于随机应变,不可过分拘泥,如落枕、背项部疼痛,按腕踝针分区当取上区点,但往往不如取下区点疗效好,这些均有待于在临床中进一步探讨。

经过四十余年中医临床实践,吴旭教授擅长运用中药和针灸多种方法治疗各种疑难病证。对急症针灸,摸索到一些有效穴位和有效刺激法;对消化系统(胃、肠、胆系病变)、神经系统(中风、面瘫、痴呆症、多种神经痛)、运动系统(扭挫伤、颈椎病、腰椎病)、生殖系统(男科不育、性功能障碍,女科月经病、不孕)等病变的治疗有独到的体会;还自拟了旨在恢复肝胆系统功能、消除产生结石病理机制的针灸处方和中药制剂“消石丸”(医院药厂获准生产),对解除症状和消石、化石有明显的疗效;还探索和总结了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并完成相应的临床操作常规的研究。

(二) 重视教育

受“澄江针灸学派”的一贯作风影响,吴旭教授也特别强调针灸人才的培养:对不同的施教对象,吴旭教授能做到“因材施教”。

对临床实习生,因他们刚上临床,许多常规多不知,吴旭教授曾经亲拟《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进修、实习医师必读》,条例中,详列了学生应知、须知及容易出错的细节。

指导研究生,吴旭教授曾经给自己定下几条规矩:

一是在认识上:①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②本着“知之为知,不知则不知,诚拜能者为师”的原则;③常以“不存在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来要求自己。

二是在态度上:①要推心置腹;②要相互尊重和信任;③要“三负责”:对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

三是在方法上:①重在身教,是谓“正己”;②重在诱导,“跃如也”;③放手不放眼,松而不懈,不失“规矩”。在他指导的研究生中,哭过鼻子的不少,有的是因为挨过批,有的是因为苦无奈(特别是生活维艰),有的是因为感于“情”。

对后学、徒弟,吴旭教授从无保留,恨不得把毕生所学和盘托出,让他们早日学成,造福万千病患。因此,吴旭教授对待他们也是“严”得很!甚至,有个别学生颇有微词。当然,吴旭教授首先从自身做起。每个病例,细心讲解,认真回答提问。心得、病案等作业仔细批改,并写出意见。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后辈怎能不发奋呢!

吴旭教授于1987年担任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服务患者,他倾力针灸学科队伍人才素质的培养,制订了多种相应的科室规章制度,建立和加强了量化管理,强调各级医师各自的职责,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科室内青年医师有计划地进行院内轮转和院外进修,鼓励青年参加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同行交流;鼓励青年一道开展科研活动。例如探讨针灸医疗器具的革新,探讨负压综合治疗的临床方法和疗效,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了不少文章,也先后荣获三项国家专利,调动了全科的积极性,被评为全院最佳科主任。

(三) 重视科研

人们都说临床疗效是最具说服力的,某种疗法能被广大群众所信仰,所接受,这就是生命力。针灸疗法数千年流传至今,在百姓中声誉仍然不衰,足见其生命力是不凡的。但是,时代不一样了,科学在发展,人们的要求在提高,传统的方法要革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理论要研究,要提高到新的水平。

因此,基于以上的现状和发展形势,吴旭教授带领他的学生,一对针灸医疗器具进行了研究和革新,二在针灸疗效的机制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 关于针灸医疗器械的研究:于1987年主持江苏省科委课题“针灸器具系列研究”,先后获三项国家专利。

(2) 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系列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近十项,从临床疗效观察验证到机制探讨,从宏观的临床症状到胃镜、病理直至微观的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电子显微镜,从动物到人体,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系统的证明了穴位注射治疗该病的有效性。用客观的数据说明了针灸治病的机制,并形成了穴位注射治疗CAG临床技术规范化文本,目前已向全国推广。

(3) 主持针药结合治疗胆石症、面瘫、中风等多项课题:发明了意在从根本上扭转结石再生机制的中药成药“消石丸”(本院院内制剂)。

(4) 新经外奇穴的研究:吴旭教授重视在临床上的新发现,在从事急症针灸期间,他曾摸索出新的经外奇穴“腓后点”,该穴位于腓骨小头后下1~2寸之间,按之有明显酸痛处。

(四) 医德高尚

吴旭教授临证,认真仔细,对每一位患者必详细诊查,从起病之缘、诊疗经过、刻下状况、逐一详询后才察色按脉,三部九候,望闻问切,一丝不苟,从不马虎了事。四诊材料,病情变化,均详细记录在案。处方用针,仔细斟酌,用针之前,必指导患者体位确当,循按取穴,每诊必先治神,进针行针,用心体察,诊疗过程中,心无旁骛,绝不见吴旭教授临证之时边接诊边打电话或与他人接语。我等有事找他,不等诊疗空隙,吴旭教授往往是“视而不见”的。

吴旭教授严于律己,从不夸耀自己,不议人是非,不计较得失,不麻烦别人。他默默工作,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吴旭教授医德高尚,患者不分老幼、贵贱,皆一视同仁。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他时时显得“格格不入”,他从不为权贵而折腰,因此得罪不少自命不凡的“贵人”。他处处为患者所想,处方用药,远贵用廉。他时常提醒我们:一些“贫病”者来到省中医院这里已经是“债裹债”了,肯定是经过多方医治尚不能奏效的疑难杂症,临床要求应该是效、廉并重,以效为主,根据经验,单一方法解决是最好的,没有把握的则果断采取综合疗法(当然绝不是叠加的、重复诊治和用药),不能为了“观察”和“研究”,延误时间,增加负担。

目前,吴旭教授虽年逾七旬,仍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坚持临床,亲诊患者。每天都带教、指导针灸领域的初学者。2008年9月始作为全国第4、5批老中医药家传承指导老师,将其毕生临床所得悉心教导与后学,为中医针灸事业的未来,尽自己的全部力量。 i78tNV/rx6p1ihWNtXnt9ZVzhtDVlA6Gazkml7hWv5thI+iIUhT3vFQcRiVcvkr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