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手法调理

一、中医调衡治本手法

(一)基本理念

调衡,即调节失去的平衡,调节人体阴阳的不平衡。

治本,即治疗根本。由于人体阴阳失衡导致亚健康,所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失衡,就是从根本上调理亚健康。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既对立又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阴阳失衡,即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广义讲,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失衡、兴奋与抑制失衡、气与血失衡、脊柱内与外力学失衡、神经传导失衡、激素分泌失衡、经络循行失衡、淋巴回流失衡、信息传递失衡、脑脊液流动失衡,等等。

经过以辨证论治为指导的手法调理,恢复阴阳平衡,保证人体健康的基础,消除亚健康的各种表现。

(二)基础中医手法

1.俯卧位

(1)按揉冈上窝部肌肉:

患者俯卧位,双上肢放体侧,术者立于患者头侧。术者双拇指重叠放于冈上窝部,先中等力度按浅层斜方肌中、上部肌腹60秒,再重按深层肩胛提肌止点和冈上肌肌腹60秒,遇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多按揉20秒。包括肩中俞、肩外俞、肩井、巨骨、天髎等穴。

(2)按推棘突旁肌肉:

患者俯卧位,双上肢放体侧,术者立于患者左侧。术者双拇指重叠,先中等力度由第7颈椎至第5腰椎按压并向外推右侧骶棘肌3遍,以及稍加力按压右侧横突棘肌3遍,再由第7颈椎至第5腰椎按压并向外推左侧骶棘肌3遍,以及稍加力按压左侧横突棘肌3遍,遇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多按揉10秒。相当于棘突旁1.5寸的足太阳膀胱经内侧线上的穴位。

(3)按揉棘突端部两侧肌肉附着处:

患者俯卧位,双上肢放体侧,术者立于患者左侧。术者右手拇指伸直、示指屈曲,呈倒V状压在棘突两侧,左手掌压在右手背上,从第7颈椎至第5腰椎按压,并上下弧形揉动横突棘肌附着点2遍,遇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多按揉10秒。相当于棘突旁0.5寸的夹脊穴。

(4)按压相邻棘突间隙:

患者俯卧位,双上肢放体侧,术者立于患者左侧。术者右手拇指指腹横端放在相邻棘突之间间隙的项韧带或棘上韧带上,左手掌压在右手背上,由寰枕关节至腰5骶1间隙按压并横行揉动,每间隙左右各揉3次,遇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左右各多揉3次。相当于棘突端部下角的督脉穴位。

(5)按压腰椎两侧:

患者俯卧位,双上肢放体侧,术者立于患者左侧。术者双掌重叠由上向下按压患腰左侧骶棘肌3遍,再用双拇指重叠按压第2、3腰椎左侧横突30秒,以舒适为度;术者立于患者右侧,双掌重叠由上向下按压患腰右侧骶棘肌3遍,再用双拇指重叠按压第2、3腰椎右侧横突30秒,以舒适为度;术者双手分置患腰椎两侧,术者用掌根由内向外呈“八”字形压推5次第2、3腰椎横突,接近肾俞穴和三焦俞穴。

(6)按压三条线:

患者俯卧位,双上肢放体侧,术者立于患者左侧。术者右掌大鱼际置于患背、左手掌压在右手背上,由第7颈椎至骶椎沿后正中线按压并向左右推棘上韧带3遍,继而由第7颈椎至骶椎沿左侧肩胛骨脊柱缘稍内线按压并向外推髂肋肌3遍,再由第7颈椎至骶椎沿右侧肩胛骨脊柱缘稍内线按压并向外推髂肋肌3遍,遇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多按压并向外推3次。后正中线相当于督脉,肩胛骨脊柱缘稍内线相当于膀胱经外侧线。

(7)按拨臀部肌肉:

患者俯卧位,双上肢放体侧,术者立于患者左侧,术者右手拇指指腹按于臀部、左手指压在其上,由轻渐重、由浅入深、由内向外按压持续10秒,异常改变处多按揉并向外推3次。术者改立于患者右侧,术者右手拇指指腹按于臀部、左手指压在其上,由轻渐重、由浅入深、由内向外按压持续10秒,异常改变处多按揉并向外推3次。

(8)压、 、拿、推下肢后侧肌肉:

患者俯卧位,双上肢放体侧,术者立于患者左侧,术者双掌重叠压在患者左大腿后侧,分别由上向下压、 、拿、推至小腿,由轻渐重3遍;术者改立于患者右侧,术者双掌重叠压在患者右大腿后侧,分别由上向下压、 、拿、推至小腿,由轻渐重3遍。

(9)压腰扳腿:

患者俯卧位,双上肢放体侧,术者立于患者左侧,左手按在腰椎左侧肌肉上,向腹侧压;右手扳住患者右大腿前面,向背侧扳,至最大限度镇定持续牵拉10秒,连续3次。术者改立于患者右侧,右手按在腰椎左侧肌肉上,向腹侧压;左手扳住患者左大腿前面,向背侧扳,至最大限度镇定持续牵拉10秒,连续3次。

2.侧卧位

(1)压推大腿外侧:

患者右侧在上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髋屈膝,术者立于背侧,双掌重叠压在患者右大腿外侧,由上向下,由轻渐重推压,异常改变处稍停,按揉片刻,连续3次。患者改为左侧在上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术者立于背侧,双掌重叠压在左大腿外侧,由上向下,由轻渐重推压,异常改变处稍停按揉片刻,连续3次。

(2)牵拉相对短侧的下肢(以右侧下肢短为例):

患者右侧在上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足跟顶住坐骨结节。术者立于患者足侧,左前足蹬患者左踝前部,双手握住患者右踝,适当力度牵拉,至最大限度镇定持续10秒,连续3次(禁忌瞬间大力猛拉)。

(3)推髂拉腿:

患者右侧在上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髋屈膝。术者立于背侧,左手掌根推患者右髂后上棘向前,右前臂托患者右小腿内侧、右手握患者右膝前面,向后拉,力度适中,推与拉要配合默契,至最大限度稍停片刻,适力顿挫一下。患者左侧在上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术者立于背侧,右手掌根推患者左髂后上棘向前,左前臂托患者左小腿内侧、左手握患者左膝前面,向后拉,力度适中,推与拉要配合默契,至最大限度稍停片刻,适力顿挫一下。

3.仰卧位

(1)摩、抖腹部:

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其右侧,先用右手掌顺时针方向揉摩腹部,由轻渐重,连续15圈,最后震腹20秒。之后,双手分置腰部两侧,同方向抖动10秒,相反方向抖动10秒。

(2)点按腹部三条线(任脉及双侧胃经):

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其右侧,左手三指分别按住任脉的上脘、中脘和下脘穴,右手三指分别按住任脉的气海、关元和中极穴,随患者呼吸迎随按压,持续按20秒;之后,左手三指分别按住患者右侧足阳明胃经的梁门、关门和太乙穴,右手三指分别按住患者右侧足阳明胃经的天枢、水道和归来穴,随患者呼吸迎随按压,持续按20秒;最后,左手三指分别按住患者左侧足阳明胃经的梁门、关门和太乙穴,右手三指分别按住患者左侧足阳明胃经的天枢、水道和归来穴,随患者呼吸迎随按压,持续按20秒。

(3)点按小腿两条线:

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其右侧,双手拇指重叠,置患者右小腿前外侧胫腓骨之间,由上至下按揉,连续3遍;之后,双手拇指重叠,置患者左小腿内侧,紧贴胫骨内侧缘,由下至上按揉,连续3遍。术者改立于患者左侧,双手拇指重叠,置患者左小腿前外侧胫腓骨之间,由上至下按揉,连续3遍;之后,双手拇指重叠,置患者右小腿内侧,紧贴胫骨内侧缘,由下至上按揉,连续3遍。

(4)环转屈伸:

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其右侧,左手按在患者右髌骨上,右手握患者右踝,做右下肢内收、内旋、屈曲——外展、外旋、伸直——屈伸,连续3次;术者改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按在患者左髌骨上,左手握患者左踝,做左下肢内收、内旋、屈曲——外展、外旋、伸直——屈伸,连续3次。

(5)压推大腿内侧肌肉:

患者仰卧,双下肢髋关节外展、外旋,屈膝位,两足底相对。术者立于患者右侧,双手拇指重叠置于患者右大腿远端,由远端向近端压、推大腿内侧肌肉,连续3遍;术者改立于患者左侧,双手拇指重叠置于患者左大腿远端,由远端向近端压、推大腿内侧肌肉,连续3遍。

(6)内收、内旋下压:

患者仰卧,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髋、屈膝,足置于左膝外侧,内收、内旋位。术者立于患者右侧,左手压患者右肩、右手置于患者右膝关节外侧,内收、内旋至极度,镇定10秒,适力顿挫一下。另一侧操作相同。

(7)牵拉下肢:

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稍外展、抬起各30°,术者立于患者右侧,左手置于患者右膝上方,右腋夹住患者右踝,右前臂从患者右小腿后穿出,握住左手腕,向远端持续牵拉10秒,最后适力顿挫一下,连续3次;术者改立于患者左侧,右手置于患者左膝上方,左腋夹住患者左踝,左前臂从患者左小腿后穿出,握住右手腕,向远端持续牵拉10秒,最后适力顿挫一下,连续3次。

(8)顶按项部五条线:

患者垫枕头仰卧位。术者坐于患者头侧,双手四指重叠放在患者项部,沿后正中线由远端向近端顶按,重复3次;继而沿斜方肌上部外缘线,由远端向近端顶按,重复3次;再沿胸锁乳突肌后缘线由远端向近端顶按,重复3次。

(9)牵拉颈项:

患者垫枕头仰卧位。术者坐于患者头侧,左手拇指、中指分置患者左右颞骨乳突,右手中指、环指、小指屈曲勾住患者下颌,沿前屈40°位向头侧牵拉,持续10秒,反复3次。

(三)辨证加减

1.根据不同的调理重点,进行辨证加减

(1)全身调理:

按“中医调衡治本手法”全部内容实施。

(2)导流排毒:

“中医调衡治本手法”,加“淋巴推压排毒调理法”进行。

(3)益肾固本调理:

“中医调衡治本手法”,重点强调“基础中医手法治疗”中的背腰部分、加倍时间操作,再加点按命门、肾俞、涌泉穴。

(4)温宫保养调理:

“中医调衡治本手法”,重点强调“基础中医手法治疗”中的脘腹部分、加倍时间操作进行,再加点按血海、三阴交、八髎穴。

(5)颈项调理:

“中医调衡治本手法”,重点强调“基础中医手法治疗”中的颈项部分、加倍时间操作进行,再加点按风池、肩井、天宗穴。

(6)腰骶调理:

“中医调衡治本手法”,重点强调“基础中医手法治疗”中的腰骶部分、加倍时间操作进行,再加点按居髎、风市、阳辅穴。

(7)骨盆调理:

“中医调衡治本手法”,切实做好仰卧屈髋、侧卧伸髋、下肢牵拉三个手法进行,以及重点强调腰、臀、髋部操作。

2.上肢部穴位辨证加减

上肢是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循行的径路,与肺、心包、心及大肠、三焦、小肠等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按压相应腧穴可起到调理亚健康的作用。

(1)妇科症状:

少泽、曲池、合谷、子宫点(第4、5指掌关节掌侧)。

(2)精神方面症状:

大陵、神门、内关。

(3)胃肠方面症状:

支沟、曲泽、阳溪、后溪。

(4)头颈症状:

头颈点(第2、3掌指关节背侧后0.5寸)、列缺。

(5)胸、背、腰、腿症状:

胸椎点(腕背横纹前,中指伸肌腱两侧陷中)、腰痛点(中指与环指指蹼缘)、腿痛点(第4、5指掌关节背侧,靠第4指掌关节处)、养老。

(6)四肢关节症状:

手掌与手背交界处赤白肉际上敏感处、1~5指掌侧近端横纹中点敏感处。

3.下肢部穴位辨证加减

下肢是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循行的径路,与脾、肝、肾、胆、胃及膀胱等脏腑密切相关,且足底布有五脏六腑的反应点。所以,点按相应穴位可起到调理亚健康的作用,而根据足底触诊得到的异常敏感信息,对其进行刺激,可以激发足部经穴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脏腑功能,排出体内毒素。

(1)足三阴经、足三阳经辨证加减:

见表3-1。

表3-1 足三阴经、足三阳经辨证加减

(2)足底穴位辨证加减:

按压足底反射区敏感部位。

4.常见皮肤问题辨证加减

皮肤位于人体表面,成人皮肤的面积为1.2~2m 2 ,是一个面积广大的器官。

(1)皮肤的组织结构

1)表皮:

是皮肤的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一般厚度为0.07~0.12mm,分为以下几层。

角质层: 最浅层,由几层或几十层扁平无核的角质细胞组成,最表面的细胞连接不牢,故容易脱落,称“皮屑”。

透明层: 在厚的表皮内,特别是手掌和足底,由2~3层扁平无细胞组成,具有丰富的磷脂蛋白。

颗粒棘层: 位于颗粒层深面,由4~10层多边形细胞组成,参与创伤愈合。

颗粒基底层: 位于表皮的最深层,由柱状细胞组成,其胞质中含有黑素颗粒。当黑素细胞受刺激,功能亢进而黑素增多时,出现黄褐斑等皮肤色素沉着。

2)真皮:

位于表皮的深面,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及其产生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及基质组成。是皮肤代谢和物质交换的地方,其胶原是血管、淋巴、神经及皮肤附属器的支架。网状纤维是未成熟的胶原纤维,过度增生时形成瘢痕,过度减少时则皮肤萎缩、变薄。真皮内含的水分及血液丰富时,皮肤红润光泽、嫩润丰满、富有弹性。

3)皮下组织:

也叫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适度的皮下脂肪可使人显得丰满,皮肤细腻柔嫩、红润光泽、富有弹性。

4)皮肤附属器

毛发: 分为长毛、短毛和毳毛3种;按结构分为毛干(位于皮肤外)和毛根(位于皮肤内)。

皮脂腺: 位于真皮内,与毛囊相连,可分泌皮脂。头部皮脂腺分泌过多可形成脂溢性脱发,反之发干易折、无光泽;面部皮脂腺分泌过多,加之毛囊口阻塞和细菌侵入,可形成痤疮。

汗腺: 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性激素影响其分泌。

指(趾)甲: 为表皮角质层增厚而成,分甲体、甲床、甲根3部分。

(2)皮肤的功能

1)保护:

抗酸、抗碱、耐摩擦,阻挡异物和病原体侵入,抑制细菌和真菌繁殖,阻止体液丢失,吸收紫外线,避免伤害。

2)分泌及排泄:

分泌汗液及排泄皮脂。

3)吸收:

有一定的吸收水分和脂溶性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睾酮、孕酮、雌激素等)作用,美容化妆品即通过吸收作用起效。

4)感觉:

包括触觉、冷觉、温觉、痛觉、干湿觉、软硬觉、平滑粗糙觉等。

5)体温调节:

保持37℃的正常体温。

6)其他:

再生、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储水等多种功能。

(3)人体皮肤的组织病理:

各种致病因素,可引起皮肤组织的多种病理改变。

1)角化过度:

角质层增厚,其细胞形态正常,可伴有或不伴颗粒层或棘层增厚。常见于先天性皮肤病及疣病毒感染类皮肤病。

2)角化不全:

角化过程不完全,在角质层中有残存的细胞核。常见于皮炎及银屑病。

3)角化不良:

棘层及颗粒层中,部分细胞形态不正,过早角化。常见于部分先天性皮肤病及部分肿瘤。

4)毛囊角栓:

毛囊上部过度角化,在毛囊口部形成角质栓。

5)颗粒层增厚:

多伴有角化过度,颗粒层层次增多。常见于慢性炎症皮肤病、红斑狼疮、扁平苔藓。

6)棘层增厚:

表皮生发层增厚,棘层层次增多。常见于慢性皮炎、红斑鳞屑类皮肤病。

7)表皮萎缩:

棘层层次减少、表皮突消失、表皮变薄,可伴真皮皮下脂肪萎缩,如皮肤异色病。

8)表皮水肿:

包括细胞内水肿和细胞间水肿,常见于病毒感染、接触性皮炎、湿疹等。

9)基层细胞液化变性:

基层细胞由于炎症引起变性,失去正常结构,与表皮、真皮界线变模糊,常见于红斑狼疮、日光性皮炎。

(4)常见皮肤问题辨证加减:

包括色素障碍性疾病和皮肤附属器疾病。

1)色素障碍性疾病:

病理、临床表现和点穴治疗见表3-2。

表3-2 色素障碍性疾病

2)皮肤附属器疾病:

见表3-3。

表3-3 皮肤附属器疾病

二、佛医拿捏手法

佛医学在治疗技法中,有一种与中医按摩相类似的“拿捏法”。拿捏和按摩都是一种外治方法,从中医学理论来看,人与自然是一个阴阳相互维系的整体,在阴阳平衡的情况下,保持着与自然界的协调,维持着正常生理活动。若阴阳的某一方面或盛或衰,就会使阴阳推动相对的动态平衡而发生病变,拿捏和按摩能使人体阴阳恢复平衡,从而达到祛病目的。

同时,人体气血运行与内脏的关系十分密切,不仅气血在经脉中运行与脏腑发生直接的联系,而且气血的所有运行过程都要受脏腑的控制。因此,拿捏和按摩可以通过推动和激发气血运行,疏通郁闭,补养气血,协调脏腑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对人体健康起到治病保健的双重作用。

例如,运用“拿捏法”捏痛手指,就可治疗五脏疾病。捏大拇指治腹部疾病,捏示指治肺脏疾病,捏中指治心脏疾病,捏环指治脾脏疾病,捏小指治肾脏疾病。

拿捏部位与主治疾病,见表3-4。

表3-4 拿捏部位与主治疾病

这里还需要强调,拿捏前要摩擦双手,使之发热,这样可增强治疗效果。

三、点穴法

(一)循经脉主要腧穴点穴法

点穴,是中医最常用的手法调理之一,多是根据经络学的原理点经脉上的腧穴(即穴位),但十四经脉腧穴繁多,记忆及运用都比较困难。大量的临床统计学规律表明,十四经脉都有疗效卓著的主要腧穴,其功效主治如表3-5所示。

表3-5 十四经脉主要腧穴及其功效主治

具体操作方法为:有本经脉病证,即可点本经脉常见腧穴,点穴的力度为3kg,时间为每个穴位点20秒。

(二)循经筋主要腧穴点穴法

临床实践表明,按照不同的亚健康表现,循相应的经筋,点相应的腧穴进行调理,切实有效。各经筋走行顺序及主要腧穴、主治病证,见表3-6。

表3-6 经筋走行顺序、主要腧穴及主病

续表

注:为了统一用穴位描述,某些部位以其他经筋的腧穴表示。如手太阴经筋走行的胁肋部位,用足厥阴经筋的章门穴表示。

具体操作方法为:有本经筋病证,即可点本经筋主要腧穴,需视病情补泻,顺经、力弱、时间长为补,逆经、力强、时间短为泻。点穴的力度为3kg(弱力)或4kg(强力),时间为每个穴位点10秒(短)或30秒(长)。例如:有手太阴经筋病症,虚者补,按少商—章门顺序、3kg力度、点30秒;实者泻,按章门—少商顺序、4kg力度、点10秒。

四、循经脉压推法

用手掌持续保持一定按压力,沿特定路线推移,称压推手法。比起间断性按压特定路线,有更加持续、连贯和更强的补泻作用。部位、经脉和补泻路线,如表3-7所示(经脉的主症见“循经脉主要腧穴点穴法”)。

表3-7 循经脉压推法

操作中应协调好压力和推力的比例,否则不是推不动就是推而无力,一般规律是压力占40%、推力占60%。此外,除直接压推,尚可用乳油类介质或隔治疗巾压推。

其他部位推的方向如表3-8。

表3-8 循经脉压推其他部位手法

五、淋巴推压排毒法

1.淋巴系统的功能

淋巴液是躯体组织细胞之间重要的体液,有助于维持血液和组织内适当的体液平衡。淋巴结或淋巴腺可过滤和摧毁致病微生物,对防止感染等起到重要作用。

2.机制

由于淋巴管是不会搏动的,所以只有当其周围的肌肉收缩压迫淋巴管时,淋巴液才会流动。此法即通过捏、压手法,加快淋巴液流动。

3.作用

通过改善淋巴液流动,增强身体对抗疾病的能力。

4.操作要领

术者用双手捏(或压)紧患肢,并向指定方向推动。各部位推的方向如表3-9所示。

表3-9 淋巴推压排毒法

六、香薰按摩疗法

香薰按摩疗法,又称香薰调理,是一种使用植物香薰油按摩,通过被皮肤吸收,起到调节身心平衡的按摩疗法。

植物香薰油是从植物的花、叶、茎、皮和根中提取,是香薰植物的精髓,分为刺激和振奋身心,改善身体功能,以及放松和镇静三种类型,可用于按摩、沐浴、喷雾等方面。

(一)香薰油作用分类

1.佛手柑香薰油

作用: 恢复体力。

主治: 油性皮肤、痤疮、精神不振、消毒、驱赶昆虫。

2.鼠尾草油

作用: 提神、保暖、放松。

主治: 高血压、痛经、止血。孕期禁用。

3.桉叶油

作用: 降体温。

主治: 感冒、头痛、哮喘、咳嗽、支气管炎、消毒。

4.柠檬草油

作用: 兴奋、去汗、恢复体力。

主治: 肌肉酸痛、消化系统症状、痤疮、止血、杀菌。

5.黑胡椒油

作用: 保暖、兴奋、增强体能。

主治: 肌肉酸痛、牙痛、消化系统紊乱。

6.天竺葵油

作用: 平衡、放松、安神。

主治: 精神不振、绝经症状。

7.薰衣草油

作用: 平衡、复原、止痛镇定、放松。

主治: 失眠、精神不振、偏头痛、鼻喉炎、风湿痛、扭伤、高血压、消化系统紊乱。

8.迷迭香油

作用: 兴奋、恢复精力、改善记忆力。

主治: 消化及呼吸系统症状、头皮屑、关节痛、利尿、消毒。

9.茉莉油

作用: 刺激感官、振奋情感、放松、镇静、止痛。

主治: 皮肤护理、精神不振、各种疼痛、呼吸不畅。孕期禁用。

10.橙花油

作用: 提神、放松、镇静止痛。

主治: 皮肤老化、焦虑、失眠、精神不振。

11.檀香油

作用: 放松、镇静止痛、刺激感官。

主治: 干性皮肤、痤疮、咳嗽。

12.依兰香精油

作用: 刺激感官、镇静止痛、放松提神。

主治: 皮肤护理、焦虑、精神不振、高血压。

(二)按摩的方法

针对症状,在涂抹适宜的植物香薰油后,运用推摩、压、揉、拿、抖等手法,但关键是运动的方向。

1.俯卧位

(1)颈、背、腰、骶部

1)抚推全背,沿3条线推。

2)按揉冈上窝部肌肉,由轻渐重、由浅入深,异常改变处(多在肩内俞、肩井、巨骨处)多按揉片刻。

3)中等力度按揉棘突旁肌肉(C 7 ~L 5 )。

4)按揉棘突端部两侧肌肉附着处(拇指伸直、示指屈曲呈V状,按并弧形揉动),C 7 ~L 5

5)按压腰两侧肌肉敏感处,逐渐用力、按至微痛舒适为度,持续压力不变,每个点10~20秒。

6)压推3条线(督脉与膀胱经内侧线),由第7颈椎到骶椎。

7)按拨臀部肌肉,由轻渐重、由浅入深,异常改变处多按揉片刻。

(2)腿后部

1)按抚全腿,由大腿推向小腿。

2)推、压、揉、拿、抖腿部肌肉。

3)顺次点按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和太溪。

2.仰卧位

(1)胸:

顺时针方向(由上往下打圈)推乳。

(2)腹

1)“八”字形摩腹、顺时针摩腹及捋腰各10次,同方向抖及错动抖。

2)点按腹部三条线(任脉及足阳明胃经)22穴(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梁门、关门、滑肉门、水道、归来、气冲、天枢、冲门),每处穴位10~20秒。

(3)臂部

1)推、拿、揉全臂。

2)点按劳宫、合谷、内关、外关、手三里、曲池。

3)推肌腱缝隙。

(4)腿前部

1)推、揉、拿、抖全腿肌肉。

2)点按伏兔、梁丘、血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每处穴位10~20秒。

3)“4”字(屈膝,髋关节外展、外旋)分腿姿,压推大腿内侧肌肉。

4)反“4”字(屈膝,髋关节内收、内旋)合腿姿,压10秒。

5)牵拉下肢、踝,背伸牵10秒。 4bc7N/vLCV4k1//z7o5O4wr3vyXQ9puWGqU1A3hVgp0wuz27KQoF9gVgAH4eTrk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