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正常足月儿(normal term infant)系指胎龄≥37 周并<42 周,出生体重≥2500g 并≤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37 周的活产婴儿。

(一)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外观特点

正常足月儿和不同胎龄早产儿在外观上各具特点(表6-1),因此,对初生婴儿可根据外貌表现、体格特征和神经发育的成熟度来评价其胎龄。

(二)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

胎儿期的肺内充满液体,足月儿为30 ~35ml/kg。 分娩时经产道的挤压,约1/3 经口鼻腔排出,其余部分在呼吸建立后经肺间质内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 如肺液的吸收延迟,则可导致湿肺。 新生儿的呼吸频率较快,为40~60 次/min,主要靠膈肌运动,故呈腹式呼吸。

表6-1 足月儿与早产儿外观特点

早产儿呼吸中枢及呼吸系统的发育尚不成熟,呼吸浅表且节律不规整,常出现周期样呼吸和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apnea)是指呼吸停止时间≥20 秒,或者任何呼吸暂停伴有心动过缓(心率小于100 次/分)或低氧血症(青紫或血氧饱和度下降),胎龄<35 周的早产儿具有呼吸暂停高危因素。 周期样呼吸的呼吸中断小于20 秒,不伴有心动过缓和(或)血氧饱和度下降。 此外,早产儿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2.循环系统

出生后脐带结扎,胎盘-脐血循环终止。 ①呼吸建立和肺的膨胀,使肺循环阻力下降,肺血流增加;②左心房压力增加,卵圆孔发生了功能性的关闭;③动脉血氧分压增高,使动脉导管收缩,继之关闭,完成了胎儿循环向成人循环的转变。 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较大,通常为90 ~160 次/min。 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9.3/6.7kPa)。

早产儿心率偏快,血压较低,出生后早期部分可出现动脉导管开放(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PDA 与胎龄、出生体重密切相关,早产儿PDA 发生率约为20%,胎龄不足30 周早产儿约1/3;而胎龄不足28 周的早产儿,PDA 发生率则高达60%。

正常足月儿出生后72 小时几乎全部发生功能性关闭,而早产儿不仅关闭延迟,即使关闭,也可因某些因素影响,如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液体量过多(特别是生后3 天内)等再次开放。

3.消化系统

足月儿出生时,由于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故易溢乳,甚至发生胃食管反流。 消化道的面积相对较大,肠黏膜通透性高,易使肠腔内的毒素和消化不全产物也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引起中毒症状。 消化道已能分泌充足的消化酶,但淀粉酶尚于生后4 个月方达成人水平,因此不宜过早喂淀粉类食物。 胎便于生后10 ~12 小时排出,2 ~3 天排完。 此外,因肝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故多数生后出现黄疸。

早产儿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容量小,常导致吸吮困难、进奶量少,更易发生溢乳及胃食管反流。 消化酶含量虽接近足月儿,但胆酸分泌少,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较差。 缺氧、喂养不当或感染等,可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肝内酶的量及活力比足月儿更低,黄疸较重,持续时间较长。 此外,肝脏合成蛋白能力差、糖原储备少,故易发生低蛋白血症和低血糖。

4.泌尿系统

足月儿出生时肾结构的发育已完成,肾小球滤过功能低下,浓缩功能较差,故对浓缩乳或牛乳喂养的新生儿应适当补足水分。 肾排磷功能较差,故牛乳喂养儿易发生血磷偏高和低钙血症。 通常在生后24 小时内开始排尿,少数在48 小时内排尿。

早产儿的肾浓缩功能更差,排钠分数高,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低下,易发生低钠血症。 葡萄糖阈值低,易发生低血糖。 由于早产儿碳酸氢根阈值低和肾小管排酸能力差,加之牛乳中蛋白质含量和酪蛋白比例高等,使内源性氢离子增加,故牛乳喂养儿易发生晚期代谢性酸中毒。 但近年来由于早产儿配方奶粉的广泛应用,现已较少发生。

5.血液系统

足月儿出生时血容量平均为85ml/kg,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的含量较高。 血红蛋白中胎儿血红蛋白含量占70%~80%(成人< 2%),5 周后降到55%,随后逐渐被成人型血红蛋白取代。 白细胞总数生后第1 天为(15~20)×10 9 /L,3 天后明显下降,5 天后接近婴儿水平;分类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6 天与淋巴细胞相近,以后淋巴细胞占优势。 血小板出生时已达成人水平。 由于胎儿肝脏内维生素K 储存量少,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低。

早产儿血容量为89~105ml/kg,末梢血有核红细胞较多,白细胞和血小板稍低于足月儿。 维生素K 及铁的储存均较足月儿低,因而更易发生出血、佝偻病及贫血。

6.神经系统

新生儿的脑相对较大,但脑沟、脑回尚未完全形成。 足月儿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觉醒时间一昼夜仅为2~3 小时。 大脑对下级中枢抑制较弱,且锥体束、纹状体发育不全,常出现不自主和不协调动作。 出生时已具备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及拥抱反射,但上述反射于生后数月自然消失。 若在新生儿期这些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有神经系统疾病。 脊髓相对较长,其末端约达第3、4 腰椎下缘,故腰椎穿刺时应在第4、5 腰椎间隙进针。

早产儿的脑发育更不成熟,胎龄愈小,原始反射愈难引出或反射不完全,肌张力低。 胎龄不足32 周者,由于脑室管膜下存在着发达的胚胎生发层组织,易发生脑室管膜下出血。 此外,缺氧缺血、感染、低碳酸血症等,易导致脑白质损伤,重者发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7.体温

足月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 寒冷时主要靠棕色脂肪代偿产热。 生后环境温度显著低于宫内温度,如不及时保暖,可发生低体温;如环境温度高、进水少及散热不足,可发生脱水热。 适宜的环境温度,足月儿包被时应为24℃,生后2 天内裸体为33℃,以后逐渐降低。 环境湿度最好为50%~60%。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更不完善,皮下脂肪菲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发生低体温。 汗腺发育差,若环境温度过高、脱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药物等影响,易发生体温升高。 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所需中性温度(指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越高,一般体重在1501~2500g,箱温为32~33℃,体重在1200~1500g,箱温为33~34℃,体重<1200g,箱温为34~35℃。

8.免疫系统

足月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 皮肤黏膜薄嫩易擦破;脐部开放,细菌易进入血液。 呼吸道纤毛运动差,胃酸、胆酸少,杀菌能力不足。 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细菌易于通过。 由于血中补体水平低,缺乏趋化因子,IgA 和IgM 不能通过胎盘,易患细菌感染。

早产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更差,母体的免疫球蛋白IgG 虽可通过胎盘,但胎龄愈小,体内IgG含量愈低,故较足月儿更易患感染性疾病。

9.能量及体液代谢

足月儿总热量共需100 ~120kcal/(kg·d),生后2 ~3 天生理需水量为50 ~100ml/(kg·d)。 出生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导致体重逐渐下降,约第5~6 天降到最低点(但不超过出生体重的9%),一般于7~10 天后恢复到出生体重,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早产儿的营养储备不足,生理代谢功能不成熟,且对营养的需求比足月儿更高,加上早产儿可能需要更多的内外科干预,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早产儿营养不良风险。 在早期肠道喂养同时,对出生体重小于1500g 的早产儿或出生体重大于1500g 伴有3 天以上肠道喂养不耐受新生儿通常需要联合肠外静脉营养。

10.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黄疸:

参见本章第七节。

(2)“马牙”和“螳螂嘴”:

在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形成的黄白色小颗粒,俗称“马牙”,数周内可自然消退。 两侧颊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有利于乳汁吸吮。 “马牙”和“螳螂嘴”均属于新生儿正常的生理表现,不可擦拭或挑破,以免发生感染。

(3)乳腺肿大:

男女婴儿于生后4~7 天出现乳腺增大,如蚕豆或核桃大小,是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性激素一过性增加所致。 一般2~3 周自然消退,切勿挤压,以免发生感染。

(4)假月经:

部分女婴于生后5~7 天,阴道流出少许的血性分泌物,俗称“假月经”,也是雌激素的中断所致。 可持续1 周左右。

(5)新生儿红斑及粟粒疹:

生后1 ~2 天,在头部、躯干及四肢的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多形红斑,俗称“新生儿红斑”,也可因皮脂腺堆积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称之为“新生儿粟粒疹”,几天后自然消失。

(三)足月儿及早产儿护理

1.保温

生后应将足月儿置于预热的自控式开放式抢救台上,或自控式温箱中,保持新生儿皮温36.5℃。 4~6 小时后,移至普通婴儿床中(室温24~26℃、空气湿度50%~60%)。

早产婴儿更应注意保温。 体重低于2000g 或体重较大伴低体温者,应置于自控式开放式抢救台上或暖箱中,使腹壁温度维持在36.5℃左右。

2.喂养

足月儿生后半小时即可哺母乳,以促进乳汁分泌,提倡按需哺乳。 配方乳可每3 小时1 次,每日7~8 次。 奶量以奶后安静、不吐、无腹胀及理想的体重增长(15~30g/d,生理性体重下降期除外)等为标准。

早产儿应以母乳或母乳库奶喂养为宜,也可用早产儿配方奶。 根据胎龄、出生体重及喂养耐受情况,选择喂养方式,哺乳量也根据上述情况而定,早产儿理想的体重增长每天为10 ~15g/kg。 若经胃肠道喂养不能满足所需热量者,应辅以胃肠外静脉营养。

3.呼吸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颈部弯曲而导致呼吸道阻塞的发生。 若因病情需要吸氧,维持动脉血氧分压50~70mmHg(6.7 ~9.3kPa)或经皮血氧饱和度90%~95%为宜。 切忌给早产儿常规吸氧。如出现呼吸暂停,应积极寻找病因,轻者可给予轻弹、拍打足底或刺激皮肤恢复自主呼吸,反复发作者可给予氨茶碱静脉注入,负荷量为4~6mg/kg,8~12 小时后给予维持量1.5~3mg/kg,以后每8~12 小时1 次,重者采用持续呼吸道正压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4.预防感染

对新生儿护理和处置均应注意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如患上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应暂时隔离。 接触新生儿前应洗手。 保持婴儿皮肤清洁,还应保持脐带残端清洁和干燥,尽量减少有创性的医疗操作等。

5.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补充

足月儿生后应肌内注射1 次维生素K 1 ,剂量为1mg,早产儿应连续应用3 次(每日一次),剂量同前,以预防新生儿出血症。 生后2 周加维生素A(500 ~1000U/d)及维生素D(400~1000U/d)。 4 周后添加铁剂、维生素E 及叶酸。

此外,目前已开展新生儿期某些先天代谢缺陷疾病的筛查,包括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

(薛辛东) ttwN4OGjLjpu8ulOKma4zHhLezgflbbaapkH0lJ55kKOPhWNU/cylthoHP7/JtT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