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营养又称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指当患儿不能耐受肠内营养或在不能进食的情况下,由静脉途径供给每日所需的营养素,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方式。 包括部分肠外营养(partial parenteral nutrition,PPN)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凡长期不能耐受肠道内营养的患儿都是肠外营养的适应证。 任何预计不能经胃肠喂养3 天以上的患儿都应给予肠外营养。 临床常见的疾病有:
不能给予胃肠内营养者。
如食管闭锁、肠闭锁、肠扭转、食管气管瘘、脐膨出、短肠综合征、膈疝等。
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胰腺炎、假膜性肠炎、严重的难治性分泌性腹泻等。
喂养困难或有严重循环、呼吸系统等并发症者。
各种病因引起的肠内营养供给不足的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感染、营养不良、高代谢状态、严重创伤或烧伤和肿瘤等。
静脉营养液主要由氨基酸、脂肪乳剂、葡萄糖、电解质、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七大类组成。
婴儿期的液体需要量约100~120ml/(kg·d),幼儿期约为70~80ml/(kg·d),儿童期约为50~60ml/(kg·d)。 新生儿、早产儿入量应视其成熟度,生后日龄、周围环境和疾病等因素决定。 每日总液体量应使用输液泵在20~24 小时均匀输入。
静脉营养供给能量需要量包括基础代谢率、生理活动、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体温调节和生长发育所消耗。 每日静脉供给热量376kJ/kg(90kcal/kg),相当于口服供给500kJ/kg(120kcal/kg)。 能量来源分配以糖50%,脂肪35%,蛋白质15%为宜。
不同年龄每日氨基酸的需要量不同,且需要的氨基酸种类也不同,目前已有小儿专用配方氨基酸溶液。 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除必需氨基酸外,还需增加胱氨酸和酪氨酸。
除肾功能不全外,新生儿生后即可开始使用氨基酸溶液,早产儿可从2.0g/(kg·d)开始,并以1.0g/(kg·d)的速率增加,最大可达到3.5~4.0g/(kg·d)。 以保证生后48 小时内得到足量的蛋白质供给。 其他的年龄段可从1.0g/(kg·d)开始,每日递增0.5~1.0g/kg,直至该年龄的蛋白需要量。
足月新生儿和<1 岁婴儿为2.0~2.5g/(kg·d),1~3 岁为2.0~3.5g/(kg·d),4~12 岁需2.0g/(kg·d),青少年或成人需0.6~0.8g/(kg·d)。 在总能量小于50kcal/(kg·d)时提供氨基酸,其主要的作用是氧化供能而非用于组织的合成。
脂肪所供能量为总热量的35%~50%,占非蛋白能量的25%~40%。 脂肪乳剂在生后24 小时即可输入,起始剂量1.0g/(kg·d),按1g/(kg·d)递增,直至3.0 ~3.5g/(kg·d)。 脂肪乳剂输注时要特别注意速度,最好20 小时均匀输入。 对于存在高胆红素血症、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严重感染的新生儿应慎用脂肪乳剂。 目前小儿临床常用20%的中长链脂肪乳剂。
葡萄糖供应的能量占静脉营养中非蛋白质热能的60%~75%,可以节省氮的消耗。 为保证氨基酸的输入仅用于组织生长而非能量来源,每供应1g 氮应供应能量150 ~200kcal,即氮:能量比值为1 ∶(150~200)。
静脉输注葡萄糖的浓度和输入途径视患儿情况而定。 周围静脉输注的浓度不能超过12.5%,浓度过高可引起周围静脉炎。 采用中心静脉输注可用较高浓度的葡萄糖,输注浓度可达到25%。 血糖水平的维持主要依赖于葡萄糖输入速率而非浓度。
钠、钾的生理需要为2 ~3mmol/100kcal,应用1/5 张的维持液即可满足钠、钾、氯的需要。 由于钙和磷需要量大,在静脉营养液中溶解度有限,可用10%葡萄糖酸钙补充钙、甘油磷酸钠补充磷。 出现低镁时可采用25%硫酸镁补充。 此外,长时间TPN 需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如铬、铜、镁、硒等,安达美(含钙、磷、铁、锌等)可直接加入TPN 中使用,用量1ml/(kg·d)。 铜由胆道排除,胆道阻塞性疾病禁用。
维生素是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辅酶,需由食物获得,全肠外营养时需由静脉供给。 TPN 期间供给适量维生素可促进能量物质的充分利用,并可预防维生素缺乏症。 根据我国营养学会推荐,肠外营养时需补充13 种维生素,包括4 种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9 种水溶性维生素(B 1 、B 2 、B 6 、B 12 、C、烟酸、叶酸、泛酸和生物素)。 目前常用水乐维他,含9 种水溶性维生素(B 1 、B 2 、烟酰胺、泛酸、叶酸、生物素、B 6 、B 12 、C)和维他利匹特(Vitalipid N)含4 种脂溶维生素(A、D、E、K)。
即一天的营养液用输液泵24 小时匀速输入。 营养素供应持续、均匀,但血清胰岛素处于持续高水平状况,脂肪和糖原合成增加,易于出现脂肪肝和肝功能异常。
将一天的营养液在12~18 小时内静脉输注完的方式。 主要用于已稳定接受持续全静脉营养,并需长期应用的患儿。 对于循环负荷量大、心功能差、感染或代谢亢进的患儿不能应用。
经颈内、颈外或锁骨下静脉置管(硅胶管)进入上腔静脉,或经股静脉置管进入下腔静脉并固定,输入营养液。 留置导管时间可长达1 个月,可输入高渗性液体并提供较高的能量,葡萄糖的输注浓度大于12.5%,可高达30%~35%,提供营养的能力强。
采用四肢或头皮周围静脉输入营养液。 主要用于静脉营养量需要量不大的患儿,一般应用时间不超过14 天或刚开始应用静脉营养的患儿。 葡萄糖输注浓度需小于12.5%。
采用专用的套管针和硅胶管,从周围血管(肘静脉或腘静脉)进入,先在皮下潜行一段后,再置入上、下腔静脉。
用于新生儿,通过脐静脉置管于下腔静脉。
静脉营养的并发症可分为机械性、感染性和代谢性。
中心静脉营养可发生导管堵塞、移位、破坏和血栓形成,并可造成组织、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导管入口感染或在输液过程中某个环节污染可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
如输注葡萄糖浓度过高可引起高血糖症,使用静脉营养时突然中断可出现低血糖症。
主要由于氨基酸代谢紊乱导致,表现为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和胆汁淤积。停止静脉营养和开始肠内营养后胆汁淤积常可缓解。
脂肪乳剂输注速度过快或剂量过大、严重感染、肝肾功能异常或脂肪代谢紊乱。
常由原发病(如肠漏、营养不良、消化道畸形等)或TPN 配制不当所致。
如再喂养综合征、代谢性骨病、微量元素缺乏等。
应特别注意,长期全静脉营养可引起胃肠道功能衰退。 因此,在给予静脉营养的同时,应尽可能给予最少量的肠内营养。 但是从TPN 过渡至肠内营养需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肠内营养而降低肠外营养量,直至肠内营养能满足代谢需要时,完全停止TPN。
(岳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