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我国儿科的发展及展望

儿科学的任务是促进儿童健康、降低疾病损伤和保护儿童权益。 儿科医师在儿科学的发展和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 世纪西方儿科学进入我国,至20 世纪40 年代我国儿科临床医疗初具规模。 1943 年诸福棠教授主编《实用儿科学》问世,标志着我国现代儿科学正式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各地建立和完善了儿科医疗机构和儿童保健机构,对保障我国儿童生长发育和提高儿童健康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儿童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接种、“四病”防治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保障了儿童健康,减低了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负担和病死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科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 年婴儿死亡率小于19‰,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小于22.5‰,已经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新生儿筛查、国家主导的计划免疫接种等项目均居发展中国家的领先地位,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的一致认可。

《2012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我国婴儿死亡率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从2005 年的19‰和22.5‰分别下降至12.1‰和15.6‰,达到了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 未来十几年至2030 年,我国标志着儿童健康的这几项关键指标,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须从2015 年婴儿死亡率的8.1‰,降至2020 年的7.5‰及2030 年的5.0‰;2015 年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0.7‰,降到2020 年的9.5‰和2030 年的6.0‰。 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政府、儿科医师和健康服务提供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运行机制和支撑保障,做到加强基层、分工合作、技术引领、重点突破,既要紧跟国际儿科医学发展趋势,又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重点解决目前导致婴儿死亡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疾病。

(一)健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全国儿科医师数量目前仍然严重不足,三级医疗体系的实际运行效果不佳,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尚未实现,导致我国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后于预期。 基层儿科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提升直接关系到常见病、多发病的合理诊治和疑难危重病例的规范转诊,处于疾病防控和减低儿童死亡率的关键环节。 建立一支数量匹配的、稳定的、胜任基层儿科医疗工作的儿科医师队伍刻不容缓;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临床诊疗规范并真正在基层推广使用十分重要。 另外,由于我国儿科从业人员受训和临床能力参差不齐,弥补基层儿科从业人员,尤其是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科从业人员的能力短板将起到立竿见影效果。

(二)厘清现阶段导致婴儿死亡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病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发展变化,儿童疾病谱也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既往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某些疾病,如脊髓灰质炎、天花等几乎已不复存在。 一些老的传染病,如结核、麻疹、百日咳死灰复燃,新的病原体如新型冠状病毒等不断出现。 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病逐渐低龄化。 疾病谱的改变需要我们对儿科疾病防治、健康促进的国家战略做出相应调整,使防治重点更具针对性。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对导致儿童死亡的病因缺乏确切的数据。 今后数年,逐步建立儿童健康大数据库,对资源进行合理调配,针对儿童死亡更为常见的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分析将有助于重点疾病的有效防控。

(三)研发新型疾病防治方法,减少罕见病致死致残

各种资料显示,与发达国家相似,我国将来甚至现在致死、致残的病因由常见病转变为罕见病,具有罕见病作为基础疾病的患儿,面临着数百倍于无基础疾病常见病患儿的死亡风险。 因此,针对罕见病研发新型防治手段,可能将成为今后我国进一步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关键环节。 虽然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儿科医学与发达国家儿科医学水平的差距,仍然主要体现在罕见病领域。 更多地研发、引进、推广行之有效的罕见病防治方法,如新生儿筛查、分子诊断、精准治疗等,系未来十年儿科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赵晓东) V7Xtnfu5fMfzI5QT7mACrtii/ETS6vjp27WKYBp6E89QVdpzswdbmsStenR0kt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