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出生到青春前期体格生长规律

体格生长常用的指标有:体重、身高(长)、坐高、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厚度等。

(一)体重

体重(weight)是评价儿童生长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包括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是代表体格生长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因体脂和体液变化较大,体重在体格生长指标中最易波动。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生后第一周,由于摄入不足、胎粪排出以及水分丢失,新生儿体重有生理性下降,多在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至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早产儿体重恢复较慢。儿童体重随着年龄增加,增长速度逐渐减慢。正常足月婴儿生后前3个月体重增长最快,一般每月增长600~1000g,3~6个月每月平均增长600~800g,生后1年婴儿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这一阶段是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为“第一个生长高峰”。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4倍。2岁后到青春前期体重稳步增长,每年增长约为2~3kg。进入青春期后,受内分泌影响,儿童体格增长再次变快,呈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儿科临床计算药量和输液量时,可用以下公式简单估算体重。但有条件测量体重时,仍应根据实际体重计算。

可选公式:1~6个月:体重(kg)= 出生体重(kg)+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6+月龄×0.25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7(或8)

(二)身高(长)

身高(height)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全身长度,为头、脊柱和下肢长度的总和。3岁以下儿童应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recumbentlength);3岁以后立位测量,称身高。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生长高峰。

身高(长)的简单估算:出生时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平均增长约25cm,1周岁时约75cm;第二年增加速度减慢,平均增长约10cm,到2岁时身长约85cm;2岁以后身高(长)平均每年增加5~7cm,至青春期出现第2个增长加速期,个体差异较大。

2~12岁儿童身高的估算公式为:身高(cm)=年龄(岁)×7+77

各年龄阶段儿童头、躯干、下肢所占身高(长)的比例在生长进程中发生着变化,头长占身高(长)的比例从婴幼儿的1/4减为成人的1/8(图2-2)。

(三)坐高

坐高(sitting height)指从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3岁以下取仰卧位测量,称顶臀长(crownrump length)。坐高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由于下肢增长速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则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由出生时的67%降到14岁时的53%。任何影响下肢生长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软骨营养不良,可使坐高(顶臀长)与身高的比例停留在幼年状态。

图2-2 头与身长(高)的比例

(四)头围

头围(head circumference,HC)是指自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是反映脑发育和颅骨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胎儿时期脑发育居各系统的领先地位,故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平均33~34cm。头围在一岁内增长较快,前3个月和后9个月均增长6~7cm,6个月约为44cm,1岁约为46cm。1岁以后头围增长明显减慢,2岁时约为48cm,5岁约为50cm,15岁约为54~58cm,基本同成人。头围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过大或增长过快则提示脑积水、脑肿瘤可能。

(五)胸围

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CC)指自乳头下缘经肩胛骨角下绕胸一周的长度。由于呼吸运动的影响,测量时取呼、吸气测量值的平均值。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出生时胸围较头围小1~2cm,约32cm。1岁时胸围约等于头围,出现头围、胸围生长曲线交叉。由于近年来儿童的营养状况普遍较好,很多婴儿在未满1岁时胸围就赶上了头围。头围、胸围生长曲线交叉时间与儿童营养和胸廓发育有关。

(六)上臂围

上臂围(upper arm circumference,UAC)指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反映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常用于评估儿童的营养状况。生后第1年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期间增长缓慢,约1~2cm。可用上臂围测量普查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评估标准:>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相关链接 2014年全国3~6岁幼儿各项体质指标平均数

续表 3b+NGZyzWbTa3gHf1n+PYanaHvurwgwNzjoIh6+oc8CNBXhL+Q2yUhqRyVof/n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