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出《本草纲目》。又名山漆、金不换、血参、参三七、田七、田漆、田三七、滇三七、盘龙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 Panax notoginseng (Burk.)F.H.Chen.的根及根茎。主产云南、广西。性味:甘、微苦,温。入肝、胃经。功效:止血,消瘀,消癥,定痛。临床应用:①痛经:三七末2~3g,经前及痛经时温开水送服,每日1~2次。(《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②子宫腺肌症。腺肌汤:三七5g,肉桂粉(吞)4g,三棱10g,莪术10g,制乳香4g,制没药4g, 虫10g,水蛭9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20g,皂角刺10g,海藻15g,续断15g,野荞麦根2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③经量过少:三七10g,丹参20g,泽兰15g,茺蔚子10g,王不留行15g,刘寄奴15g,香附10g。(同②)④瘀血阻滞血崩: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调一二钱,服三服可愈。(《濒湖集简方》)⑤赤白带下每服三七一钱,研末,温酒送下。(《医便》)⑥胎漏:止漏绝神丹。白术五钱,熟地一两,三七根末三钱,水煎服。此方妙在三七根,乃止血神品,故奏效如响。(《万氏妇人科》)⑦中期妊娠引产后子宫出血:三七3g,阿胶10g,蒲黄10g,党参20g,熟地黄15g,当归9g,川芎6g,荆芥炭10g,仙鹤草20g,蚤休20g,贯众30g。(同②)。⑧血瘀型产后腹痛:田七10g,子鸡1只(约500g),姜、葱、盐少许。先宰好鸡,去内脏,洗净,和田七放炖盅内,隔水炖至烂熟,加入姜、葱、盐调味。分次服食。(同①)⑨产后血多:山漆研末,米汤服一钱。(同④)⑩产后患厥阴证,呕吐,两胁胀满者,必便血,不治之证也。平肝救血汤:当归一两,川芎五钱,麦冬一两,三七根末一钱,水煎服。(《医部全录·妇科》) 输卵管阻塞引起不孕症。三七红藤汤:三七4g,红藤30g,莪术12g,三棱12g,皂角刺15g,制乳香5g,制没药5g,水蛭10g,蒲公英20g,败酱草20g,丹参15g,石见穿30g,路路通12g。(《马大正中医妇科医论医案集》) 输卵管妊娠已破裂出血多者:三七粉3g吞服。(《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子宫肌瘤气滞明显者。加味三七散:三七10g,制香附5g,陈皮10g,澄汁适量。前三味共研细末,调入澄汁并温开水冲服,日分2次。(《中医妇产科学》) 回乳:三七粉24g,米醋180ml。药、醋分作3份,用醋冲服药末,日1剂,服3次。(《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相关现代药理:国内外学者对三七的止血活血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现已证明三七的止血活血作用是通过多方面作用实现的,三七能促进凝血过程,缩短出凝血时间,促进凝血酶的生成,使局部血管收缩,增加血小板数等。三七有抑制血小板功能及促进纤溶的作用,因此具有活血作用。三七还具有补血作用,能提高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数量。复方三七注射液对豚鼠和人的离体子宫平滑肌有不同程度的兴奋作用。三七叶、根、花总皂甙均有镇痛作用,对醋酸扭体反应法、热板法和烫尾法致痛小鼠均有不同程度镇痛作用,还有抗炎作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研末吞,1~3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病名总称。即三痼。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三固者,一者月水闭塞不通,其余二固者,文阙不载。”详三痼条。
药名。出《本草拾遗》。又名京三棱、红蒲根、光三棱。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 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的块茎。主产江苏、河南、山东、江西。性味:苦、辛,平。入肝、脾经。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临床应用:①经年积血,腹中常痛,月经不调。立效散:青皮、陈皮、乌药、干姜、香附子、蓬莪术、三棱各等分。右剉,醋煮焙干为末,空心,陈皮煎汤调下二钱。(《医部全录·妇科》)②经脉不通,气痛带下,兼治血瘕。三棱丸:三棱、川芎、牛膝、玄胡索、蓬术、蒲黄、牡丹皮、芫花、白芷、当归、地龙、干姜各一两,大黄二两成膏,和药。上为细末,以大黄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醋汤下,或红花煎酒下。(《证治准绳·女科》)③经量过少:三棱10g,丹参15g,赤芍10g,牡丹皮10g,茜草10g,益母草15g,王不留行10g,刘寄奴10g,莪术1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④湿热带下:大延胡索散:延胡索、莪术、当归、三棱、官桂、厚朴、赤芍、川楝肉、木香、川芎各一分半,桔梗、黄芩、大黄各五分,甘草一钱,槟榔二分。右,水煎,日三次,热服。(同①)⑤治恶阻奇效。红丸子:三棱、莪术煨、青皮、陈皮各五两,胡椒、干姜炮各三两。上为末,米醋煮米粉糊,丸梧桐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服。(《赤水玄珠》)⑥有孕伤食。木香丸:木香二钱,三棱、人参、白茯苓各三钱。右为细末,面糊丸如绿豆大,熟水吞三四十丸。(同①)⑦宫外孕未破损者。宫外孕Ⅱ号方:丹参、赤芍、桃仁、莪术、三棱。(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方)⑧产后恶露不快,血上抢心,迷闷不省,气绝欲死。琥珀散:三棱、莪荗、赤芍药、牡丹皮、刘寄奴、当归、熟地黄、桂心、甘菊、真蒲黄。(《妇人大全良方》)⑨产后久病赤白痢。连翘丸:连翘、陈皮、京三棱各钱半,肉桂、槟榔、牵牛子、蓬术、青皮各一钱,肉豆蔻、好墨各半钱。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济阴纲目》)⑩产后泄泻,腹中作痛,大便急涩者,亦瘀血入大肠也。若久远,以虚寒治之。黑姜、官桂、红花、三棱、莪术、桃仁。(《张氏妇科》) 产后七情感伤,血与气并,心痛。木槟汤:木香、槟榔、延胡索、金铃子、三棱、莪术、厚朴、桔梗、川芎、当归、白芍药、黄芩、甘草各等分。水煎服。(同①) 妇人室女血瘕,月经不通,脐下坚结,大如杯升,久而不治,必成血蛊。三棱煎丸:京三棱、莪术各二两,芫花半两,青皮一两半。(《济生方》) 肠覃。晞露丸:广荗、三棱、各一两,干漆、川乌各五钱,硇砂四钱,青皮、雄黄、茴香、穿山甲各三钱,轻粉一钱,麝香半钱,巴豆三十个。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姜汤或酒下,空心食前服。(同⑨) 石瘕:四物汤加桃仁、大黄、三棱、槟榔、延胡索、附子、泽泻、血竭。(同①) 卵巢子宫内膜囊肿、子宫肌瘤。消癥汤:三棱、莪术各10~20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15~30g,皂角刺12~30g,石见穿、海藻各20~30g,牡蛎30g,荔枝核、橘核各12~15g,制乳香、制没药各4g。(同③) 子宫内膜息肉。消癥汤加白僵蚕10g,乌梅5g,夏枯草20g,白芷10g。(同③) 乳汁不下。京三棱三个,水二碗,煎汁一碗。洗奶取汁出为度,极妙。(《外台秘要》) 宫颈癌外用3号药:阿魏10g,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15g,硇砂、砒石各1.5g,蟾酥0.6g,麝香0.15g,冰片0.3g,共研细末。(《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外阴白色病变(包括增生型、萎缩型或混合型)。活血止痒去白方:三棱、莪术各30~40g,白鲜皮、苦参、蛇床子、红花、大黄、坤草各30g何首乌40g,补骨脂30~40g,白芷15g。水煎,外阴局部先熏后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妇科病》)相关现代药理:①三棱显著延长大鼠体外血栓形成时间,缩短血栓长度,减轻血栓湿重和干重;显著减少血小板数目,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显著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还可以降低全血粘度。(《中华本草》)②三棱总黄酮能明显降低小鼠因醋酸刺激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能明显提高小鼠因热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的痛阈值,提示三棱中总黄酮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使用注意:气虚体弱,血枯经闭,月经过多,及孕妇禁服。
病名总称。即带下三十六疾中的三固。又称三固。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
现代医学病名。又称产后郁闷。见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指从开始分娩至产褥第7天间所出现的一过性哭泣或忧郁状态,占产妇的50%~70%,以产后3日内发病者最多,又称“三日闷”,病程短,病情轻,发病率高。治疗参考产后抑郁条。
方名。出《温病条辨》卷一。组成: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经期、妊娠或产后湿热阻滞而湿重于热者,产褥感染,外阴湿疹,及慢性盆腔炎。加减:产褥感染发热,加蒲公英、大青叶、贯众;外阴湿疹加地肤子、白鲜皮、蕲蛇;慢性盆腔炎,去滑石,加陈皮10g,茯苓10g,泽泻10g,车前子10g。
方名。见《广嗣全诀》卷四。组成:人参、石莲肉,不去心,石菖蒲各等分。用法:上每服五钱,水煎。功效:健脾开窍。主治:产后不语。
方名。出《杂病广要》引《医林集要》。组成:白术、茯苓、白芍各等分。用法:水煎服。功效:健脾敛肝。主治:脾虚肝旺引起的妊娠泄泻。加减:妊娠有泄泻不渴,小便清白,加砂仁、厚朴、苍术、甘草。
方名。见《中医妇科验方选》。组成:全蝎、蜈蚣、 虫各100g。用法:研末装胶囊内,每日5粒,睡前1次服。功效:活血消瘀。主治:血瘀性慢性附件炎。禁忌:肝肾功能不良者慎服。
方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卷四。组成:赤小豆、黑大豆、绿豆(生)各一升,小甘草(生锉)三两。用法:上以三豆淘净,同甘草用雪水八升(如无,用长流水代之)煮,豆熟为度,去甘草,将豆晒干,又入汁再浸再晒,汁尽为度,逐日取豆,水煮,任意食之。功效:清热利湿。主治:产后面部色素沉着,加金银花,名扁鹊三豆饮,疗效尤佳;妊娠中期头痛不舒,心胸苦闷,面目或足部浮肿,小便短少,加钩藤,煎汤代茶,频频呷饮。
方名。出《高淑濂胎产方案》卷四。组成:大黑豆、绿豆、赤小豆各一钱,枯矾五分。用法:共为末,蜜调涂肛门,用温草鞋托上即愈。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收敛。主治:产后脱肛。
方名。出《儒门事亲》卷十二。组成:四物汤(生地、当归、白芍、川芎)合凉膈散(连翘、栀子、黄芩、朴硝、薄荷、甘草)。用法:水煎服,先用茶调散吐之;吐讫服本方。功效:降心火,通胞脉。主治:心火上行,胞脉闭塞,月信不通,脉涩数者。
方名。出《济生方》卷六。组成:橘红二两,玄胡索(去皮,醋煮)一两,当归(去芦,酒浸锉,略炒)一两。用法:上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加至一百丸,空心,艾汤送下,米饮送下。功效:行气和血止痛。主治:室女血气相搏,腹中刺痛,痛引心端,经行涩少,或经事不调,以致疼痛。
方名。见《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组成:藿香6g,芫荽10g,香橼皮10g。用法:煎沸后倒入壶中,乘热令患者吸气熏鼻。功效:芳香醒脾。主治:妊娠恶阻。
方名。出《傅青主女科》卷下。组成:黄连(一半用吴萸煎汁去渣浸炒,一半用益智仁炒,去益智仁不用)一两、川芎五钱,莱菔子(炒)一两五钱,桃仁十粒,山栀、青皮、三棱、莪术各五钱(俱用醋炒)、山楂一两,香附(童便浸炒)一两。上为末,蒸饼为丸,食远服下五、六十丸。功效:消食化痰,行瘀导滞。主治:妇人死血食积痰三等症,如产后伤食,恶露不尽等。
方名。出《普济方》卷三百四十七引《十便良方》。组成:绵黄芪、皂角刺(烧存性)各一两。用法:捣罗为散,以酒调二钱服。功效:益气清热,托里消散。主治:奶痈。
方名。见胡熙明主编《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黄连60g,黄芩60g,黄柏60g,紫草根60g,枯矾120g,硼砂120g,冰片2g。用法:上药烘干,共研极细末,过120目筛,和匀。取此散2g撒在阴道内,并在阴道口、大阴唇、小阴唇均扑布本药粉,每日1次。5~7天为1疗程。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主治: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外阴瘙痒等。
方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异名:三棱丸。组成:三棱、莪术各四两,青皮、半夏(汤洗,七次)、麦芽各三两。用法:上用好醋六升煮干,焙为末,醋糊丸,梧子大。醋汤下三四十丸。功效:活血消食化痰。主治:妇人血癥血瘕,食积痰滞。加减:痰积,姜汤下。
方名。出《洁古家珍》。组成:柴胡八分,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炒)、川芎、当归、芍药、熟地黄各三分。用法:上为粗末,依小柴胡汤煎服。主治:产后虚劳发热,日久不安。
方名。见施杞主编《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肿瘤科》。组成:当归、桃仁各9g,红花、三七各6g,党参12g,花蕊石、地黄、瓜蒌各15g,大黄、丹皮各6g,紫草、浮海石、薏苡仁、珍珠母、代赭石、土茯苓、半枝莲各30g。用法:水煎服。功效:活血化瘀,养阴益气。主治:绒癌。
人名。清代医家。生平里居未详。注《达生篇》,成书年代不详。
方名。出《杂病广要》引《皆效方》。异名:三子汤。组成:紫苏子、芥菜子、萝卜子。用法:上药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功效:行气降逆,化痰消食。主治:痰壅气滞。亦可治疗痰湿引起的经期过长、崩漏、痰脂过盛引起的闭经、不孕。加减:经期过长、崩漏加半夏、生姜、茯苓;不孕再加菖蒲、远志、香附;闭经加丹参、益母草、川牛膝。
方名。出《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组成:人参、白术、杜仲、熟地黄、当归、川芎、香附、黄芪、白芍、熟艾、补骨脂、阿胶、山药。用法:生姜汤送下。如余血未尽痛不止者,可先服艾附丸二三两。功效:补气血,益肝肾。主治:气血两虚引起的经行后腹痛。
方名。出《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组成:天冬六两,麦冬四两,熟地一两,当归八两,白术六两,人参一两,黄芩四两,杜仲四两。用法:上熬成,人乳、牛、羊乳各一盏,白蜜八两和匀,再熬,滴水成珠,白汤送下。功效:健脾胃,益肝肾。主治:脾胃肝肾虚弱引起的胎瘦不长。
方名。见刘敏如、谭万信等主编《中医妇产科学》。组成:莲子心、灯心草、竹叶卷心、大枣、浮小麦、生甘草、炙甘草、煅磁石。用法:水煎服。功效:清心安神。主治:心火偏旺引起的妊娠脏躁。
方名。出《温病条辨》卷三。组成: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生白芍六钱,麦冬(不去心)五钱,阿胶三钱,麻仁三钱,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生龟版一两。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功效:滋阴清热,潜阳熄风。主治:妊娠或产后阴血不足,虚风内动引起的手足瘛疭、痉症。加减:加鸡子黄、桑寄生、竹茹,疗效更佳。
方名。见刘敏如、谭万信等主编《中医妇产科学》。组成:生黄芪60g,党参15g,龟甲15g,鳖甲15g,牡蛎15g,蜂房10g,蛇蜕10g,全蝎10g,地榆15g,荷叶15g,仙鹤草30g,茜草15g。用法:水煎服。功效:益气养阴,软坚解毒。主治:湿热瘀毒型子宫肉瘤。
病症。见清·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卷五:“妇人三阴交穴,穴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无故出血如射,昏不知人事,以手按其窍,缚以布条,以人参一两,煎汤灌之。”
方名。出《宣明方论》卷八。组成:甘遂、大戟、芫花(醋拌湿炒)各半两,牵牛子二两,大黄(为细末)一两,轻粉一钱。右为末,滴水为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每日三服,加至快利后却常服,病去为度。功效:峻下逐水,荡涤积滞。主治:经病不快,带下淋漓。
方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三。组成:黄芩、苦参各二两,干地黄四两。用法:上三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日二。功效:清热养阴。主治:妇人在蓐得风,盖四肢苦烦热,皆自发露所为,头不痛但烦热。
方名。出《济阴纲目》卷八。异名:黑豆汤。组成:甘草、黑豆、淡竹叶各等分。用法:上用水煎浓服。功效:清热解毒。主治:误服毒药引起的动胎。
方名。出《外科正宗》卷二。组成:明矾二两,砒石一两五钱,雄黄二钱四分,乳香一钱二分。用法:先将明矾、砒石入小罐内,加炭火煅红,青烟已尽,旋起白烟,约片时,待上下红彻住火,取罐倾地上一夜取出,约有砒矾净末一两,再加入雄黄、乳香,共为极细,厚糊调稠,搓成药条,阴干,插入疮孔内。功效:祛腐拔瘘。主治:早期宫颈癌。禁忌:①宫颈鳞癌早期浸润脉管型者(淋巴管、血管内有栓者);②宫颈鳞癌早期浸润,癌灶汇合者;③宫颈鳞状上皮原位癌、宫颈鳞癌早期间质浸润波及阴道穹隆者;④老年妇女,宫颈高度萎缩者。⑤单纯颈管癌不便观察浸润深度者;⑥并发急性传染病或心、肝、肾脏等脏器有严重疾病者。
方名。出《医宗金鉴》卷四十四。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连、黄芩、大黄。用法:上锉,水煎服,大黄量虚实用。功效:清热和血。主治:血热引起的经前吐衄。
方名。出《产科发蒙》卷三。组成:黄连、黄芩、大黄各等分。用法:每服二钱,水煎,临服入朱砂一钱,搅匀服。功效:清热泻火安神。主治:产后颠狂,言语错乱,神思不安,如有鬼祟者。
方名。出《医略六书》卷三十。组成:三棱(醋炒)三两,蓬术(醋炒)三两,于术(炒)三两,枳实(炒)一两半,香附(醋炒)三两,延胡(酒炒)二两,肉桂(去皮)一两半,泽泻一两半,木香一两半。用法:上为末, 虫汁为丸。每服三钱红花子煎汤送下。
书名。三卷。清·唐千顷(字桐园)撰。为《大生要旨》与《续增大生要旨》合刻本,卷一种子,卷二胎前、临盆、产后、保婴,为《大生要旨》;卷三为续增种子方、保胎方、催生方、产后杂症等百余方。成书于1762年。现有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巴州暑斋刻本。
病证名。属难产之一。即胞衣先破难产。出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催生如神散:疗逆产、横生、瘦胎……(血得黑则止,此药大能固血,免得干生,其妙在此。)”详胞衣先破难产条。
病名。即干奶子。见清·顾世澄《疡医大全》卷五:“更有寡妇,并无儿女吮乳,而乳房或肿痛者,此为席风呵奶,当同干奶治法。”详乳痈条。
其他。即瘀血。出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矾石丸条:“治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详瘀血条。
病名。即干血痨。见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上:“妇女干劳:经血三四月不见,或五六月不见,咳嗽急喘,饮食减少,四肢无力,午后发烧,至晚尤甚”。详干血痨条。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白姜、均姜。为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主产四川、贵州等地。性味:辛,热。入心,肺,脾,肾经。功效:温中逐寒,回阳通脉。临床应用:①痛经。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医林改错》)②崩中:桑耳、干姜(分等)。下筛,酒服方寸匕,日四五。(《僧深方》)③阴崩不止。固经丸:艾叶醋炒、鹿角霜、伏龙肝、干姜各等分为末。上熔鹿角胶和药乘热丸,食后淡醋汤下五十丸。(《证治准绳·女科》)④经来常呕吐,不思饮食。丁香散:丁香、干姜各五钱,白术一钱,共为末。清晨米汤送三匙。(《妇科秘方》)⑤经脉方来,热入血室,寒热如疟,或狂言见鬼。干姜柴胡汤:柴胡、桂枝、栝蒌根、牡蛎、干姜炮、甘草炒。上水煎服,汗出而愈。(《证治准绳·女科》)⑥赤白带下,年月深久不瘥:白芍药二两,干姜半两。上各炒黄色,同为末,空心米饮调下二钱,日二服。(同⑤)⑦妊娠下血不止,及腹内冷者:生地黄、干姜。右两味等分,同煎服。(《经效产宝》)⑧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干姜一两,人参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⑨妊娠腰脚肿。肾着汤:茯苓、白术各四两,干姜、甘草各二两,杏仁三两。(同⑤)⑩妊娠洞泄寒中:厚朴、干姜二味等分。右为末,糊丸梧桐子大,米饮下二十丸,食前服。(《简易方》) 产后恶露不尽,腹痛:大归身、红花、川芎、干姜、肉桂、楂肉。(同④) 产后三日,牙关紧急,眼目直视,四肢冰冷:干姜炒黑五钱,水煎,入童便一盏,温服,立效。(同④) 产后发热,多属虚寒,惟干姜加入补药中神效,此丹溪法也。(同⑤) 产后冷痢疾。乳姜散:干姜二两,炮,捣罗为细末,以人乳汁和作饼,以慢火炙令黄熟,研为细末。每服,空心陈米饮调下三钱匕。(《普济方》) 产后咳嗽,此症产后伤风变咳嗽,宜用小青龙汤:甘草、干姜各五分,五味子三分,杏仁钱半,半夏一钱,姜三片。水煎服。(同④) 月经不调,每行数日不止,兼有白带,渐渐瘦悴,饮食少味,累年无子。地黄丸:熟地黄二两,山茱萸、白芜荑、干姜、白芍药、代赭石各一两,厚朴、白僵蚕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酒下,日三服。(同⑤) 妇人血气痛:干姜、赤石脂。右为末,醋为丸,每服五十丸,淡醋汤下立效。(同 ) 妇人血瘕痛:干姜(炮裂,锉)一两,乌贼鱼骨一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微炒)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空心以温酒调下二钱。(《太平圣惠方》) 痰湿内阻面部黄褐斑。加味干姜粥:干姜3.5g,茯苓10g,甘草3g,粳米100g。先煎干姜、茯苓、甘草取汁,去渣,再与粳米同煮为稀粥。(《百病饮食自疗》) 霉菌性阴道炎:黄连、干姜各1.5g,焙干研末,塞阴道,每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阴冷痒方:远志二分,干姜、莲花各三分,蛇床子、五味子各四分。上为细末,先以兔尿涂阴门中,然后棉裹一钱内阴中,热即为效。(《妇人大全良方》)相关现代药理:2.5%、5.0%及25%的姜水浸剂在试管内对阴道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
药名。出《本经》。又名漆渣、续命筒、黑漆、漆底、漆脚。为漆科植物漆树 Rhus verniciflua Stokes,又名:山漆、樝苗的树脂经加工后的干燥品。性味:味辛,性温,小毒。归肝、脾经。功效:破瘀,消积。临床应用:①经事不来,绕脐痛。万痛丸:干漆杵碎炒烟尽、牛膝酒浸一宿焙干,各一两。右为末,以生地黄汁一升,入二味药末,银器内慢火熬可丸,即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或温酒下。(《医部全录·妇科》)②血气疼痛不可忍。二圣丸:干漆、湿漆等分为丸。(《经验方》)③血闭:干漆(烧)二两,生地黄汁五升。右熬成膏,酒化枣大许,空心服。(《中藏经》)④漏下黑色。干漆散:炒干漆、炒大黄、细辛、桂各一两,炙甘草三分。右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粥饮调下,温酒亦得,食前服。(《圣济总录》)⑤血崩不止:漆器灰、棕灰各一钱,柏叶煎汤下。(同①)⑥胞衣不出,恶血不行。干漆散:干漆、当归为散,用荆芥酒调下。(同④)⑦产后恶露下不尽,腹内痛。干漆散:炒干漆一两,没药一两。右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太平圣惠方》)⑧产后腹痛:酒洗全当归六钱,干漆(煅存性)、川芎各二钱,肉桂末八分(分吞)。水煎送服肉桂末。(《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⑨产后血晕:干漆渣或破漆器烧烟熏醒。(同⑧)⑩产后青肿疼痛,及血气水疾:干漆、大麦芽各等分,为末,新瓦罐相间铺满,盐泥固济,煅赤,放冷研散。每服一二钱,热酒下。但是产后诸疾皆可服。(《妇人经验方》) 妇人血癥、血瘕,食积痰滞。大黄煎:川大黄七钱半,鳖甲、牛膝、炒干漆各一两。上为末,用米醋一升,煎为膏,每服一钱,食前热酒调下。(《证治准绳·女科》) 不孕:白薇丸或秦椒丸。方中均含有干漆。(同①) 阴蚀:甘草、干漆各一两,黄芩、干地黄、当归、芍药各二两,龟甲五两。右锉散,用水七升,煮取一半,去滓,以绵帛纳汤中以拓疮处,良久即易,日二度。(《世医得效方》)用法用量:内服:炒至烟尽后入丸、散用,一次量0.09~0.15g。使用注意:体虚胃弱、漆过敏患者及孕妇均忌服。未干燥的漆液称生漆,其毒更烈,一般不用。
病名。即乳痈。又称干奶。见清·顾世澄《疡医大全》卷二十:“不乳儿妇人,患乳名曰害干奶子。”详乳痈条。
病名。即干血痨。见元·王好古《医垒元戎》:“掌中金丸,治妇人干血气……纳阴中,一日即白,二日即赤,三日即血,神效。”详干血痨条。
病名。又称干劳、干血气、干血气痨、干血劳怯、血劳。指阴血亏虚,虚火久蒸引起的以闭经、羸瘦、潮热、盗汗、纳欠、面黯、肌肤甲错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见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六:“至如室女思虑伤心,经闭成痨,则名干血痨。其候最难调治,只宜益阴血,制虚火,慎勿妄用通经破血之药。宜柏子仁丸(柏子仁、牛膝、卷柏、泽兰叶、续断、熟地黄)、泽兰汤(泽兰叶、当归、芍药、甘草)。”
病名。即干血痨。明·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二“妇科心镜”上卷设“干血气痨候”条目。详干血痨条。
病名。即干血痨。见清·叶桂《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天癸从未至,肉瘦色悴,呛嗽著枕更甚,暮夜内外皆热,天明汗出热减……即世俗所谓干血劳怯。”详干血痨条。
病机。即瘀阻。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五:“红花散治妇人产后血昏、血崩。月事不调。远年干血阻滞。”详瘀阻条。
病机。即瘀阻。见清·严洁等《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中:“(产后腹痛)实则有恶露不尽,干血瘀积,食伤气滞”。详瘀阻条。
病证名。属难产证型之一。即胞衣先破难产。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六:“如圣散:治胎脏干涩难产,剧者并进三服,良久腹中气宽,胎滑即下也。”也可以用紫苏煎汤熏洗阴道,或麻油和蜂蜜涂阴道。详胞衣先破难产条。
方名。出《活人书》卷十九。组成:柴胡(去芦)四两,瓜蒌根二两,桂枝一两半,牡蛎(熬)一两,干姜一两(炮),甘草(炙)一两。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初服微烦,再服汗出而愈。主治:妇人伤寒,经脉方来初断,寒热如疟,狂言见鬼者。
方名。出《金匮要略》卷下。组成: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用法: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功效: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主治:妊娠,呕吐不止。加减:胃冷,加丁香;脘馁气滞,加陈皮、砂仁;大便溏,加炒白术。禁忌:胃热者不用。
方名。出《伤寒论》。组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主治:寒热错杂的经期过长,妊娠恶阻,经期、妊娠或产后腹泻。加减:经期过长,干姜改用炮姜,黄芩用炭,加贯众炭、海螵蛸;妊娠恶阻加半夏、苏叶、茯苓;腹泻因为湿热者,可加凤尾草,伤食者,可加神曲、谷麦芽,湿重者,加苍术、厚朴,气滞者,加薤白、木香,脾虚者,加薏苡仁、白术。
其他。指出嫁。出西周~春秋《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见明·孙志宏《简明医彀》卷七:“虽不能如古人男子三十,女子二十为父母者,必待男成冠纳室,女及笄于归,自成孕育,分娩无虞。”
人名。清代医生。安徽太和人。通医理,辑有《产后指南》1卷。渊源仲景,参以东垣,足为妇科宝筏。
人名。清代医家。西平县(属河南省)人。生平里居未详。撰有《妇科产癥心得录》、《男女险症治疗新篇》、《医小儿惊风捷要》。
人名。清代医家。河南西平人。福纯子,传父业,时称名医。著有《男女科经验良方》17卷、《妇科备要》21卷,成书年代均未详。
药名。出《本草从新》。又名土贝、草贝、地苦胆。为葫芦科植物土贝母 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Franquet的块茎。主产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性味:苦,凉。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临床应用:①妊娠怒动肝气兼火,胎气不安。化肝煎:青皮、陈皮、芍药各二钱,栀子炒、丹皮、泽泻各钱半,土贝母二三钱。水一钟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医部全录·妇科》)②痰湿壅阻缺乳。漏芦散加味:漏芦10g,瓜蒌皮、茯苓、土贝母各10g,炙远志、制苍术、制香附、王不留行、炙山甲片(先煎)各6g。(《中医临床妇科学》,主编夏桂成)③乳痈初起。白芷、土贝母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陈酒热服,护暖取汗。(《本草纲目拾遗》)④乳腺增生:炮山甲、昆布各30g,王不留行、赤芍、土贝母、白花蛇舌草各20g,木鳖子、莪术各18g,丝瓜络15g,血竭、乳香、没药各10g。依法制成膏药,摊布上,贴敷患处,7天换1次。1个月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⑤乳痈乳岩热毒有余之证。连翘金贝煎:金银花、土贝母、蒲公英、夏枯草各三钱,红藤七八钱,连翘一两或五七钱。右用好酒二碗,煎一碗服,服后暖卧片时。(同①)⑥乳岩已破:大贝母、核桃槅、金银花、连翘各二钱,酒、水煎服。(《姚希周经验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药名。出《本草图经》。又名杜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野生种及柳叶牛膝 Achyranthes longifolia Mak.又名山牛膝,剪刀牛膝、粗毛牛膝 Achyranthes aspera L.等的根和根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产。性味:苦,凉。归经肝、肾经。功效:活血散瘀,清热解毒。临床应用:①经事过期不行:杜牛膝捣汁大半钟,以玄胡索末一钱,香附末、枳壳末各半钱,调,早服。(《丹溪治法心要》)②血滞经闭:鲜土牛膝30~60g,或加马鞭草鲜全草30g,水煎,调酒服。(《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③崩漏:土牛膝根15g,水煎冲酒服。(《常见病验方究考参资料》)④妇人血块:土牛膝根洗切,焙捣为末,酒煎温服,极效。福州人单用之。(《图经本草》)⑤经行吐衄:白茅根60g,土牛膝15g,煎汤服。(同③)⑥经前腿脚痛痹:空沙参、忍冬藤、杜牛膝、桑枝、绵茵陈、归须、白鲜皮各12g,砂仁拌地黄12g,六曲、赤茯苓、赤芍、炒谷芽、甘草各9g,生藕节5枚。(《中医妇科验方选》)⑦湿热带下:土牛膝。(《云南中草药》)⑧妊娠子淋:土牛膝一两,浓煎,加乳香少许,吃,效。(《女科一盘珠》)⑨胞阻溺闭,脉沉。杜牛膝丸:杜牛膝三两,甜肉桂两半,瞿麦穗三两,当归尾三两,白通草两半,冬葵子三两,飞滑石三两。为末,蜜丸,童便煎三钱,去渣温服。(《女科指要》)⑩死胎不下:紫金藤、葵根各七钱,土牛膝三两,土当归四钱,肉桂二钱,麝香三分。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乳香汤下,极验。(《本草纲目》) 产育艰难,或一岁一产者,可以此少间之。用升麻、葛根二两,加瞿麦干、土牛膝、栝蒌根、豆豉炒各半两,为散,分作八服,空心,一日二服,合滓,亦于每月经行后便服。每服加芸苔子一撮尤妙。(《普济方》) 引产:取新鲜土牛膝根(须选白色的,红色的无效)2寸左右长,洗净,刮去粗皮,一端削成圆锥状,尾部扎丝线1根,用高压或75%酒精浸泡消毒。外阴及宫颈口按常规消毒后,将土牛膝根轻轻插入宫颈,再以消毒纱布塞入阴道,以防牛膝脱出。亦可用鲜土牛膝5g捣烂取汁,以消毒纱布浸湿,卷成条状,用无菌塑料纸包好,针刺若干小孔(便于药汁渗出),然后按上法插入宫颈内。一般12~24小时内发生效果,土牛膝根待流产时自行排出。如24小时仍未生效,应取出,另取新鲜者插入。(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 产后淋。济阴加味四物汤: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杜牛膝、木通、甘草梢各一钱,桃仁五个,滑石一钱五分,木香二分。水煎服。(《胎产心法》) (产后)脚气,脉数涩大。防己赤芍散:汉防己二两,木防己三两,赤芍药两半,秦艽肉二两,苡米仁五两,宣木瓜三两,酒炒川续断三两,酒炒杜牛膝三两。为散,水煎三钱,去渣温服。(同⑨) 产后青肿身疼,脉滞。大全消肿方:杜牛膝五两,大麦芽五两。二物各铺一重,填满新瓦罐中,盐泥固济,火煅通赤,研极细,温酒二三钱。(同⑨) 回乳:枇杷叶5片,土牛膝9g,水煎服。(《中国中医秘方全书》) 急性乳腺炎:土牛膝根15g,酒煎服。(同③) 子宫脱垂:野葛、土牛膝、鱼腥草各15g,山螺壳(烧炭存性)6g。水煎,日1剂,服两次。(《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相关现代药理:柳叶牛膝根茎所含总皂甙对雌性小鼠有中期引产和抗生育作用。柳叶牛膝的根茎丁醇提取物2500mg(/kg·d)或70%乙醇提取物6668mg(/kg·d)在小鼠妊娠1~10d,连续灌胃给药,有显著抗早孕和抗着床作用,但未见抗排卵和抗精子活化作用。70%乙醇提取物8mg/只或本品所含脱皮素0.04mg加粗皂甙1.4mg/只,小鼠子宫内给药,也有显著的抗早孕作用。柳叶牛膝的根茎煎剂对大鼠动情期子宫有显著兴奋作用,作用性质与催产素相似,有量效相关性,最小有效浓度为3.15mg/ml。(《中华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45g,鲜品30~60g。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药名。出《滇南本草》。又名禹余粮、白余粮、草禹余粮、过山龙、硬饭、冷饭团、仙遗粮、土萆薢、山猪粪、山地栗、过归来、久老薯、毛尾薯、地胡苓、狗头、尖光头、山硬硬、白葜、连饭、红土苓、山奇良。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 Smilax glabra Roxb.的根茎。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性味:甘、淡,平。入胃、肝经。功效:解毒,除湿。临床应用:①湿热引起的经期过长或赤带。清带汤加味:败酱草10g,红藤15g,樗根皮15g,半枝莲15g,土茯苓15g,蒲公英15g,大蓟15g,小蓟15g,萆薢10g,地榆15g,槐花20g,贯众炭15g,阿胶1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②红崩:土茯苓,水煨,引用红砂糖;白帶:引用白砂糖。(《滇南本草》)③湿毒带下:土茯苓30g。(《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④子宫颈癌放射治疗后膀胱反应:土茯苓、鹿衔草各30g,知母、黄柏、生地、丹皮、碧玉散、竹叶、乌药各9g,赤猪苓各15g。(《中医妇科临床手册》)⑤子淋。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丹皮、茯苓、泽泻、麦冬、车前子、白薇各9g,生地、土茯苓各12g。(同③)⑥妊娠腹泻:土茯苓20g,椿根皮15g,藿香10g,神曲10g,葛根15g,炒黄芩10g。(同①)⑦湿阻纳呆:与薏苡仁、莲子、扁豆配伍。(同①)⑧湿热肾虚引起的经期、妊娠或产后腰腿疼痛:知柏地黄汤加土茯苓12g,萆薢15g,忍冬藤15g,野荞麦根20g。(同①)⑨乳腺癌:鲜土茯苓100g,甲鱼1只,猪瘦肉50g。土茯苓、猪瘦肉均洗净切块,与甲鱼同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2小时,喝汁吃肉,可常服。(同③)⑩正虚邪恋,眼—口—生殖器综合征,阴道溃疡久不愈合:党参12g,黄芪、茯苓各15g,白术、当归各10g,薏苡仁、土茯苓各20g,甘草6g。(《中医临床妇科学》,主编夏桂成) 阴部瘙痒:土茯苓80g。每剂水煎3次,合药液约1500ml,凉后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①) 阴部湿疹剧痒:土茯苓四两。煎汤,以热气熏蒸患部,待水微温后,洗患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滴虫性阴道炎:清阴汤(苦参30g,黄柏20g,土茯苓50g,当归尾20g,枯矾10g,冰片9g)加蛇床子15g,生姜皮30g,花椒10g;霉菌性阴道炎清阴汤加木槿皮30g,白藓皮30g。水煎冲洗阴道或坐浴。(《当代中医实用临床效验方》) 杨梅疮毒:冷饭团四两,皂角子七个。水煎代茶饮。浅者二七,深者四七,见效。(《本草纲目》引《邓笔峰杂兴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60g。外用:60~80g。使用注意:肝肾阴虚者慎服。忌犯铁器,服时忌茶。
方名。见《实用中医外科学》。土茯苓30~60g,银花12g,威灵仙、白鲜皮各9g,生甘草6g,苍耳子15g。用法:水煎,分早、中、晚三次服完,连服两个月为一疗程。功效:凉血,解毒。主治:梅毒。
病名。即白带下。见明·王三锡《医学六要·病机部》卷下:“今妇女讳言下白,但言下虚,世俗谬指为寒,误矣。”详带下病条。
治法。指促使乳汁排泄。即催乳。见宋·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六十六:“治产后乳不流行,下奶。如圣散方”。详催乳条。
治法。即催生。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三:“下产宜服地黄通经丸。”详催生条。
病症。即阴道出血。又称流红。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一:“治崩暴下血。(陈总领方)”
人体部位。即前阴。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七:“玉女散:治阴毒心腹痛厥逆恶候……压下阴毒”。详前阴条。
人体部位。①即前阴。见宋·薛辛《薛氏济阴万金书》卷三:“妇人堕胎在三月、五月、七月者多……多怒亦堕,多欲亦堕,洗下体则窍开,而堕之且不觉。”详前阴条。②指下半身。见宋·陈素庵著,明·陈文昭补解《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产后气血俱损,或寒月风冷,下体去衣太早,胎下甚迟,则风冷乘虚袭于下部”。
治法。即催乳。出南北朝·陈延之《小品方》卷二:“下乳散方,最验。”详催乳条。
其他。原指播种,引伸为繁衍后代。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下:“凡交会下种之时,古云宜择吉日良时,天德、月德及干、支旺相,当避丙丁之说。”详种子条。
治法。即下胞衣。见唐·大明《日华子》木通条:“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乳结,及下乳。”详下胞衣条。
治法。即打胎。出晋·王叔和《脉经》卷九:“下胎而反不下,此何等意邪?”详打胎条。
人体组织。即胞宫。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七:“上焦虚阳壅燥,下脏邪冷结伏,致使胎孕不成。”详胞宫条。
病名。指发生于男性阴茎、龟头,女子阴户、阴道等处的梅毒。又称妒精、妒精疮、妒精疳、耻疮、疳疮、疳虫阴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初起豆粒大硬结,不痛不溃破者为硬下疳,渐至溃破者为软下疳。病由性交不洁而得。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九:“下疳阴疮:轻粉末,干掺之,即结靥而愈。”治疗参见杨梅疮条。
人体部位。①通常指前阴部。出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二:“毒病下部生疮者,烧盐以深导之,不过三。”详前阴条。②也指肛门。见唐·昝殷《经效产宝》卷下:“干金疗产后热结,大便不通。蜜五合火煎令强,以投水中良久取出,右捻,如母指大,长二寸,内下部,即通。”
人体部位。指前阴阴道口、尿道口与后阴肛门。出战国《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浊阴出下窍。”
病名。即血崩。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二:“大圣散治小产下崩不止。”详血崩条。
病名。即阴挺。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八:“夫妇人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详阴挺条。
病名。即白浊。见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小茴香酒:治白浊,俗名骗白,又名下淋……”详白浊条。
病名。 (音pān)。即阴挺。见牛建昭主编《现代中西医妇科学》:“阴挺之名,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历代医家根据阴挺的形状不同及溃烂后的形态,又有‘阴脱’、‘阴 ’、‘阴痔’、‘ 疝’、‘葫芦’、‘阴茄’、‘阴突’、‘阴纵’、‘下 ’、‘鸡冠疮’、‘瘣突’、‘茄病’等名。”详阴挺条。
人体组织。即胞宫。出宋·王衮《博济方》卷四:“下藏邪冷结伏,致使月孕不成”。详胞宫条。
病名。即白带下。出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矾石丸: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脏中,剧者再内之。治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详带下病条。
1.治法:即催乳。见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卷五:“《产书》下乳汁。土瓜根为末,酒调服一钱,日三四服。”详催乳条。2.药物的催乳功效。秦汉《神农本草经》:“(石钟乳)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
治法。指催下郁结的乳汁。见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六:细辛“主咳逆,头痛脑动……下乳结,汗不出”。
治法。即下瘀血。见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七:“一妇人,临产……子死于腹……以钩其死胎,命一壮力妇,倒身拽出死胎,下败血五、七升”。详下瘀血条。
治法。排下鬼胎。见明·陈嘉谟《本草蒙筌》卷五神曲条:“落胎兼下鬼胎,下气并驱冷气。”
治法。促使产后胞衣排出体外。又称下胞、下胎衣。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九:“芎活汤:治子痫,兼用产后逐恶血,下胞衣。”
方名。出《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五引《广济方》方。组成:天花粉四两、肉桂、牛膝、豆豉各三两。用法:上 咀。用水七碗,煎二碗半,分三服,每服后一时远又进一服。主治:催产,并治胎死不下。
治法。即下胞衣。见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二:“琥珀丸专治妇人生产艰难,下胎衣,血晕服之即活。”详下胞衣条。
治法。即打胎。见清·钱少楠编《钱氏秘传产科方试验录》:“有妇人嫌子多蕃,欲下胎妊者,须用热药活血,麝香开窍。”详打胎条。
治法。促使恶露排出。见宋·薛辛《女科万金方》:“如未满月而好饮酒者,用黑豆一升,羌活一两,煎好时饮少许,可避风邪,养血气,下恶露,行乳脉也。”详逐恶露条。
治法。指排下瘀血。用于瘀血阻滞者。又称下败血。见清·陈梦雷《医部全录·妇科》卷三百九十四:“一产妇患前证,手不敢近腹,用失笑散一服,下瘀血而愈。”
方名。出《治法汇》卷七。组成:三柰子、川乌、大椒各五分,柴胡、羌活各二钱,白矾(枯)三分,全蝎三个,升麻二分,麝少许,大蒜、破故纸(与蒜同焙)各一钱。用法: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绵裹,留系在阴外,内阴中。功效:散寒升阳止带。主治:带下,脐下寒痛如冰。
治法。指运用下气的方法治疗胎动不安。适用于气逆胎动不安者。见清·李潆《身经通考》卷四:“一方:治妇人众疾,消水肿,下气安胎,清胃头疼”。
方名。出《金匮要略》卷下。组成:大黄二两,桃仁二十枚, 虫二十枚(熬,去足)。用法:上为末,炼蜜合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功效:破血下瘀。主治:干血内结于脐下引起的产后腹痛,瘀血积结引起的月经后期、经量过少、闭经、附件炎、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葡萄胎。加减:产后腹痛加败酱草、红藤、血竭;月经后期、经量过少、闭经,加水蛭、虻虫、丹参;附件炎、盆腔炎加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盆腔淤血综合征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子宫内膜异位症加三棱、莪术、石见穿;葡萄胎与礞石滚痰丸合方。禁忌:非瘀血实证,不可使用。
方名。出《清太医院配方》。组成:当归、川芎、天花粉、白芍药、生地黄、柴胡各一两,青皮、漏芦、桔梗、木通、白芷、通草各五钱,穿山甲一两五钱,王不留行三两,甘草二钱五分。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至三钱,临卧酒调下。功效:养血活血,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主治:产后或哺乳期因肝郁气滞,乳汁运行受阻所致的乳汁分泌少或全无,并见两乳胀硬而痛,胸闷胁胀,情志抑郁不乐,食欲不振等症者。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精血亏者加紫河车。
其他。即大产。见清·吴瑭《温病条辨》卷五:“莫若平时长服二十四味专翕膏,轻者一料,即能大生,重者两料,永不堕胎。”详大产条。
其他。指足月分娩。因相对于月份不足的小产而言,故称为大产。又称大生。见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五:“夫妇人大产,十月满足降诞者是也。”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红枣。为鼠李科植物枣 Ziziphus jujuba Mill.的果实。主产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等地。性味:甘,温。入脾、胃经。功效:补脾和胃,养营安神,调营卫。临床应用:①痛经:红枣100g,桂圆肉50g,当归30g,共煎,去当归,打入鸡蛋2个,喝汤,吃蛋、枣、桂圆。(《百病良方》)②妇人五崩,下赤白青黄黑,大枣汤方:大枣百枚、黄芪三两、胶八两、甘草一尺。凡四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内胶令烊,分三服。(《小品方》)③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于气不摄血者,参枣煎:红枣250g,红糖125g,人参9g,水煎服,每天一剂,连服数天。(《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妇科病》)④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当归红枣颗粒:当归、红枣。(《中国药品实用手册》)⑤经行浮肿:赤小豆红枣汤:赤小豆、红枣。(《中医妇科临床手册》)⑥胎萎不长:红枣10枚,糯米酌量,煮粥常服。(同⑤)⑦妊娠恶阻,身冷毛耸:桂枝汤:桂枝、白芍、炙甘草各6g,生姜4片,大枣6枚。(《金匮要略》)⑧胎动漏红:苎麻根15g,红枣10枚。(《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⑨妊娠心腹绞痛:大红枣十四枚,烧焦为末,以小便服之。(《梅师方》)⑩气虚血亏,冲任失濡之产后发热。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姜、枣。(《中医临床妇科学》,主编夏桂成) 产后贫血或血象偏低等:干红枣50g,花生米100g,红糖50g。干红枣洗净后用温水浸泡,花生米略煮,去皮备用。把枣与花生米皮同放小铝锅内,加入煮过花生米的水,再加水适量,以文火煮30分钟,捞出花生米皮,加红糖,待糖溶化收汁即成。(《偏方大全》) 产后七伤虚损,少气不足。乳蜜汤:牛乳七升,白蜜一升半,当归、人参、独活各三两,大枣二十枚,甘草、桂心各二两。(《医部全录·妇科》) 产后苦腹痛:芍药六两,桂心、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胶饴八两,大枣十二枚。(同 ) 产后暴苦心悸不定,言语错谬,恍恍惚惚,心中愦愦。茯苓汤:茯苓五两,甘草、芍药、桂心、当归各二两,生姜六两,麦门冬一升,大枣三十枚。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一日三次服尽。(同 ) 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一两半,附子一枚,大枣三十枚。(同 ) 产后大渴不止:麦冬四两,芦根切一升,栝蒌、人参、甘草、茯苓各三两,大枣二十枚。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顿服。(同 ) 胎脏躁,悲哭及自笑自哭:用红枣烧存性,米饮调下。(《济阴纲目》) 妇人伤丈夫,苦头痛欲呕闷。桑白皮汤:桑皮半两,干姜一累,桂心五寸,大枣二十枚。右四味切,以酒一斛,煮三四沸,去滓,分温服。(同 ) 缺乳:萱草根(即黄花菜)、红枣各二两。水煎,每日三次,每次服一杯。(《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乳痈。圣枣散:枣四十九枚烧灰留性,不拘痈大小,尽用枣灰及粪堆下土,研细三四钱和匀,以新汲水调傅。(《普济方》)相关现代药理:大枣中含有氨基酸和糖类。朝鲜大枣中含有赖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天冬酰胺、氨基丙酸、脯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日本产大枣水提取物中含D-果糖36.1%,D-葡萄糖32.5%,蔗糖8.8%及各种低聚糖。大枣还含有cAMP(100~500μg/g干重),维生素C(2g/100g干果重)、维生素P、A、B 2 ;台湾大枣中含有36种元素,其中主要有磷、钾、镁、钙、铁、锰和铝。(《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使用注意:凡湿盛、痰凝、食滞、虫积及齿病者,慎服或禁服。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锦纹、川军、香大黄、马蹄黄、生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或唐古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甘肃、青海、四川等地。性味:苦,寒。入胃、大肠、肝经。功效: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炒炭清热止血。临床应用:①痛经。化膜汤:血竭末(另吞)3g,生蒲黄(包煎)15g,五灵脂10g,生山楂9g,刘寄奴12g,青皮6g,赤芍9g,熟军炭、炮姜炭各4.5g,参三七末3g(另吞)。(《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②妇人血枯:川大黄。右为末,醋熬成膏就成,鸡子大。作饼儿,酒磨化一饼。(《神效名方》)③经水不利下。抵当汤:水蛭三十个,虻虫三十枚,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金匮要略》)④血崩,逐瘀止血汤:生地一两(酒炒),大黄三钱,赤芍三钱,丹皮一钱,当归尾五钱,枳壳五钱(炒),龟板三钱(醋炙),桃仁十粒(泡炒,研)。(《傅青主女科》)⑤经前吐血衄血者,乃热壅迫其血也,三黄四物汤:生地四钱,白芍三钱,当归钱五分,川芎六分,黄芩一钱,黄连一钱,大黄量其虚实用酒浸。上锉水煎服。(《妇科冰鉴》)⑥经前痤疮:生大黄60g,用水煎3次,浓缩为1大碗,用面膜浸大黄液敷面部,每日1次。(《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⑦经前癫狂。平狂散:三棱、莪术、生大黄、牛膝各15g,红花、丹参各10g,桃仁20g,甘草6g。共研极细末,和匀。每次服9~15g,每日服3次,用大枣7枚煎水冲服。(《名医治验良方》)⑧赤白带下:生白矾三钱,大黄二钱,车前子五钱。研为细末,每服三钱,黄酒送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⑨滑胎:党参、玄参、白芍、续断、黄芩、阿胶各15g,黄芪、生地各25g,当归、川芎、白术、甘草各10g,糯米1捻,大黄5~10g。加水适量,慢火煎煮30分钟,去渣,得浓汁100ml,1日2次分服。(《现代名中医妇科绝技》)⑩妊娠恶阻:大黄、半夏、黄连、党参、干姜、菊花。(《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妊娠妇六七月,伤寒热入腹,大小便秘结不通,蒸热:前胡十分,大黄、石膏各二十分,栀子仁十枚,知母、黄芩、茯苓、生姜各八分。右水八升,煎取二升半,后下大黄,更煎三五沸,分作三服。(《经效产宝》) 孕妇疟疾,脉洪数。柴胡散:大黄三两,柴胡两半,黄芩两半,甘草两半。为散,水煎三钱,去渣温服。(《女科指要》) 妊娠肿胀、产后排尿异常。八正散: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木通、炙甘草、大黄。(同①) 母儿血型不合。茵栀黄方:黄连、黄柏、大黄、茵陈、栀子。(同①) 妊娠痔疮感染。调胃承气汤(大黄10g,玄明粉10g,生甘草10g)加槐花20g。每剂水煎后用纱布浸,局部湿敷,不拘时。(同⑥) 胎干而不能产。半夏汤:半夏曲一两半,大黄五钱,肉桂七钱半,桃仁微炒三十枚。上为粗末,先服四物汤一二服,次服半夏汤,姜三片水煎。(《证治准绳·女科》) 恶露不行,发狂谵语:大黄四两。一半用醋浸,一半用童便和黄酒浸,蒸七次晒干为末,另用当归身、生地各一两半浓煎汁一碗,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小茴香煎汤送下,每服三十丸。(同⑧) 产后恶血冲心,或胞衣不下,腹中血块等疾:右大黄一两为末,以好醋半升熬成膏,以药末搜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温醋汤吞五丸,良久取下恶物,不可多服。(《产乳》) 产后癃闭。倒换散:大黄、荆芥。(《中医临床妇科学》,主编夏桂成) 立身以来全不产,及断绪久不产三十年者。朴硝荡胞汤:朴硝、牡丹皮、当归、大黄、桃仁各三铢,细辛、厚朴、桔梗、赤芍药、人参、茯苓、桂心、甘草、牛膝、陈皮各一铢,虻虫、水蛭各十枚,附子六铢。为粗末,酒、水煎,分四次(昼三夜一)服,覆被取汗。(《备急千金要方》) 癥瘕积聚:大黄 虫丸。(同③) 包块型异位妊娠。桃核承气汤加味:桃仁10g,炙大黄9g,桂枝6g,炙甘草6g,玄明粉5g,丹参15g,三棱10g,莪术10g,皂角刺15g,石见穿20g,山楂15g。(同⑥) 盆腔炎属于湿热便闭者。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元明粉。(《方剂学》,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亦用于孕痈。 盆腔粘连腹痛:大柴胡汤(柴胡12g,炒黄芩10g,炒白芍10g,半夏10g,炙大黄12g,枳实10g,大枣5个,生姜4片)加大腹皮2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乌药12g,槟榔12g,红藤20g,冬瓜子30g,以此方加减服用。(《妇科证治经方心裁》) 膈奶乳少。催乳方:穿山甲、全蝎、僵蚕各九钱,生大黄末三两。上共合一处,每服一钱,黄酒调服。(《良朋汇集》) 回乳。回乳灵:生大黄6g,怀牛膝15g,炒麦芽6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服。[《河南中医》1989;(1):31] 乳痈:大黄,冶筛,和生鸡子,傅肿上,燥复更傅,不过三,愈。(《范汪方》) 乳衄:生大黄粉以蜂蜜调成糊状外敷肿块处。(同①) 乳头皲裂:生大黄30g。药研细末,加香油适量调成糊状,洗净乳头后,涂敷患处,喂乳时将药洗去,日涂5次。(《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前庭大腺囊肿:生大黄10g,玄明粉30g。研末外敷。(《现代中西医妇科学》) 阴户肿痛:大黄五钱,酒煮干,加水二碗,煎半碗服。(《本草汇言》) 妇人嫁痛:大黄三两。上一味切,以酒一升,煮一沸,顿服。(《妇人大全良方》) 外阴单纯性溃疡、外阴白色病变封闭治疗后及眼—口—生殖器综合征之外阴溃疡:大黄粉适量,研成极细面,过120目筛备用,每取粉适量扑撒于溃疡面上,每日上药量不限。(《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相关现代药理:①大黄中所含食用大黄素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使去势雌性大鼠迅速恢复性周期,临床试用也有卵泡激素样的功效。大黄酚可以治疗月经过多及人工流产后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中药药理与应用》)②大黄的抗菌谱广,敏感细菌有葡萄球菌(白色、柠檬色、金黄色)、溶血性链球菌(甲、乙)、草分枝杆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淋病双球菌、包皮垢球菌、炭疽杆菌,尤以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抑菌有效成分为3-羟基大黄酸、羟基大黄素、羟基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以及糖代谢的抑制作用。大黄煎剂及水、醇、醚提取物在体外对一些致病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对许兰黄癣菌及蒙古变种,同心性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黄色毛癣菌、铁锈色小孢子癣菌、大小孢子癣菌、絮状表皮癣菌、趾间毛癣菌等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大黄对血液流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细胞外液向血管内转移,产生相当于血液稀释疗法样的止血作用。而对凝血因子、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及超微结构无影响,故具有活血、止血作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煎液亦可作灌肠用。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血虚气弱、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及哺乳期均慎服。生大黄内服可能发生恶心、呕吐、腹痛等副反应,一般停药后即可缓解。
药名。出《本草经集注》。又名马蓟、虎蓟、野红花、牛刺艻菜、鸡姆刺、大刺儿菜。为菊科植物大蓟 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 DC.的全草或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性味:甘、微苦,凉。入肝、肾经。功效:凉血,止血,袪瘀,消痈肿。临床应用:①崩中,去血不止:大小蓟根一斤,用酒一斗,渍五宿,任意服之。(《妇人大全良方》)②子宫出血等症。大蓟(小蓟)流浸膏:由大(小)蓟制成。每次服4~8ml,日服2~4次。(《中药制剂汇编》)③经行鼻衄:大蓟20g,白茅根30g,荆芥炭10g,马勃10g。水煎服。(《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④红崩下血:大蓟、炒黄柏各15g,土艾叶9g,白鸡冠花子、木耳各6g,引水酒煨服。白带不止不用黄柏。(《滇南本草》)⑤带下:大蓟、小蓟、樗白皮各20g,泽泻、蒲公英各15g,龙胆6g,垂盆草30g。(同③)⑥乳腺炎。大蓟膏:大蓟。夏秋采集,取鲜大蓟根块去泥洗净,晒干,捣烂取其汁液,加入20%凡士林搅拌,待半小时后成膏备用。乳房发炎期,用上药涂在消毒纱布上贴于患部,4~6小时换药一次。第二次换药时则有痛止肿消之效果。3次后可愈。(《中药贴敷疗法》)⑦妇女干血痨或肝痨,恶寒发热,头疼,形体消瘦,精神短少:新鲜大蓟二两,黄牛肉四两。共入罐内煮烂,天明吃毕后,复熟睡。忌盐。(《滇南本草》)⑧气阻湿热轻症慢性盆腔炎。四逆清带汤:柴胡、枳壳、白芍、败酱草各10g,红藤、樗白皮、半枝莲、土茯苓、蒲公英、大蓟、小蓟、萆薢各15g,生甘草6g。(同③)⑨外阴瘙痒疼痛:大蓟100g,加水1000ml,煎取500ml,连煎3次,合药液,凉后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③)相关现代药理:止血作用:大蓟水煎液(15%)4.5g/kg灌胃,以玻片法测定小鼠凝血时间,结果给药组凝血时间显著缩短。抗菌作用:体外试验,大蓟乙醇浸剂1∶30 000时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大蓟水提物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中华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用于止血宜炒炭用。使用注意:虚寒出血、脾胃虚寒者禁服。
药名。出《全国中草药汇编》。又名血见愁、杂灰菜、八角灰菜。为藜科植物大叶藜 Chenopodium hybridum L.的地上部分。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性味:味甘,性平。功效:止血,活血。临床应用:①月经不调:鲜血见愁60g,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②月经后期:血见愁30g,刺蒺藜20g,郁金15g,川牛膝30g,娑罗子10g,鼠妇6g,路路通10g,茺蔚子1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③崩漏:血见愁、蒲黄炭各9g,藕节炭15g,水煎服。(同①)④带下:椿根皮30g,鲜茅根、血见愁各一把,水煎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⑤产后腹痛:血见愁五钱(鲜者用一两)。水、酒各半煎服。(同④)⑥产后大出血,惊悸:血见愁子二钱(炒存性)。为细末,白水送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⑦产后血晕:血见愁八钱。水煎,冲童便一杯,温服。(同④)⑧血癖:单用血见愁为君,木香为佐,浸酒服之。(《医镜》)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
号名。明代医家。姓阮,名遂松,字嵩阳,号大生子。阮氏世居南海官窑,五世为医。遂嵩幼失怙恃,依两兄成立。博览好学……时年四十未有嗣,遂谢青襟,搜家传,究医术,精太素,治病多奇效。以利济之心,造门求治者无虚日。性仁厚,貌清癯,晚年耽仙术,喜修炼。清顺治丁亥(1647年)无病沐浴就寝而卒,年九十四。著《大生方论》、《三元秘录》、《七发真言》、《玉枕记》等书。
书名。二卷。清·张朝桂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方名。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组成:兰九分(使嫩者,不用根),白术三分(米泔浸,切作片子,以麸炒令黄)、白芷(湿纸裹,煨过)三分,人参三分,川椒(只取三分红皮用)一两,厚朴(去皮,姜汁炙)一两,藁本二分,桔梗一两,白芜荑(拣择,只用仁子)七分,阿胶(研,炒令虚,别杵)半两,细辛一两,丹参三分,肉桂(去皮,不见火)五分,生干地黄一两半,吴茱萸(洗,炒)四分,黄芪三分,川乌头(炮,去皮脐)三分,卷柏(不用根)四分,白茯苓一两,甘草(炙)七分,石膏(研细,水飞过)二两,五味子三分,柏子仁(生用)一两,防风一两,当归七分,芍药七分,川芎(微炒)七分,干姜(炮)三分,白薇(去土)二分。用法:上为末。每日服一钱,空心以热酒调下。功效:《局方》:常服暖子宫,和血气,退风冷。主治:妇人子脏虚冷,频频堕胎;或子死腹中, 刺疼痛;产后血晕、血癖、血滞、血崩,胎衣不下;经候不调,赤白带下。
药名。见《浙江中药手册》。又名血藤、红藤、大活血、大血通、血木通。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 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Rehd.et Wils.的茎藤。主产湖北、四川、江西、河南、江苏。性味:苦,平。入肝,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临床应用:①痛经:红藤、益母草、龙牙草各9~15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②血虚经闭:红藤15g,益母草9g,叶下红12g,香附6g。水煎,配红砂糖适量调服。(《闽东本草》)③血崩:红藤、仙鹤草,茅根各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④经行腰腿痛:红藤30g,白芍20g,生甘草6g,桑寄生15g,丝瓜络10g,竹茹10g,独活10g,水煎服。(《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⑤热毒炽盛,瘀血凝结之孕痈:复方红藤煎:红藤、紫地丁草、乳香、没药、连翘、银花、丹皮、玄胡、甘草、大黄。(《中医外科学》)⑥湿热胶结,气滞血瘀引起的产后腹痛等。红藤败酱散:红藤、败酱草、乳香、没药、木香、延胡索、当归、赤芍药、薏苡仁、山楂。(《中医临床妇科学》,主编夏桂成)⑦早期急性乳腺炎:大血藤60g(病重者用90g),水煎分2次口服。(《中华本草》)⑧乳痈乳癌热毒有余之证。连翘金贝煎:金银花、土贝母、蒲公英、夏枯草、红藤、连翘。(《景岳全书》)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征瘀重于湿热者。三七红藤汤:三七4g,红藤30g,莪术12g,三棱12g,皂角刺15g,制乳香5g,制没药5g,水蛭10g,蒲公英20g,败酱草20g,丹参15g,石见穿30g,路路通12g。煎服。(《马大正中医妇科医论医案集》)⑩急性盆腔炎、急性附件炎、急性子宫内膜炎等引起的带下、腹痛。妇乐颗粒(冲剂):忍冬藤、大血藤、甘草、大青叶、蒲公英、牡丹皮、赤芍、川楝子、延胡索、大黄。(《中国药品实用手册》)相关现代药理:用平碟法试验,25%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有极敏感的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均有高敏感抑菌作用。(《中华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酒煮、浸酒饮。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方名。出《证治准绳·女科》卷五。组成:当归头、大川芎、大白术、白芍药、白茯苓(多)、人参(多)、黄芪(多)、五味子、熟地黄、干姜(上下)、甘草(少)。用法:上锉散。水煎服。主治:产后百日外,面青,浮肿,唇白,气急有汗,乃大虚之证。加减:服此二帖不退,即加川乌、木香(另磨入服);有泻,加诃子、肉豆蔻、粟壳。
药名。出《新修本草》。又名蓝叶、蓝菜。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 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叶。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马蓝叶主产于福建、广西、广东、江西等地;路边青主产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蓼蓝叶主产河北、山西等地。性味:苦,寒。入心、胃、肝经。功效:清热,凉血,解毒。临床应用:①经期过长、漏下、赤带属于火热引起者:大青叶20g,白花蛇舌草20g,炒栀子10g,夏枯草15g,海螵蛸2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②赤带:大青叶10g,大蓟12g,忍冬藤12g,白及10g,荆芥炭10g,木贼12g。(同①)③习惯性流产。五味固胎散:大黄、芒硝、板蓝根、浮萍、海蛤粉各等分。共研细末,和匀。取此散30g,以黄酒调为稠膏状,外敷于肚脐上,上盖敷料,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集验中成药》)④子淋:大青叶、金钱草各50g,海金沙25g。(《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⑤妊娠风热外感:大青叶10g,金银花6g,薄荷(后入)5g,牛蒡子10g,蝉蜕5g,生甘草5g。(同①)⑥妊娠身伤寒,头痛壮热,肢节烦痛:前胡六分,石膏十二分,大青四分,子芩五分,知母四分,山栀四分,葱白七茎,甜竹茹三分。右水二升,煎取八合,食后,分温三服。(《经效产宝》)⑦妊妇伤寒,发斑变为黑色。栀子大青汤:升麻、黄芩、栀子各二两,大青、杏仁各半两。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细切葱白三寸,煎服。(《济阴纲目》)⑧妊娠带状疱疹:大青叶20g,龙胆15g,水煎局部湿敷。(同①)⑨妊娠急性重症黄疸性肝炎。茵龙解毒汤:大青叶、茵陈各30g,龙胆草、石菖蒲、犀角各6g,焦山栀、黄柏、蚤休、广郁金各12g,酒大黄8g。[《浙江中医杂志》9:398,1985]⑩孕痈:铁箍散软膏(大青叶90g,芙蓉叶、生大黄、黄柏、黄连、五倍子、白矾、胆矾、铜绿、广丹、乳香、没药各30g)涂纱布上,在铁箍散软膏上涂止痛膏(浙贝母125g,白芷、生军各75g,木香12g,樟脑、梅片各25g,麝香3g,薄荷冰12g),敷于患处,日换1次。(《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生血灵(黄芪、党参、当归、生地、熟地、旱莲草、丹皮、大青叶、仙鹤草、甘草等)加大枣、生花生衣。(《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 治妇人败血甚佳:马蓝焙捣下筛,酒服一钱匕。(《普济方》) 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等。二藤汤:忍冬藤、蜀红藤各30g,大青叶、大黄、紫草根(后下)、牡丹皮、赤芍、川楝子、制延胡各9g,生甘草3g。(《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子宫颈癌:开口创(又名福氏星蕨)30g,白英、杜鹃根、金花草、大青叶根、金樱子根、黄柏各15g。日1剂,水煎两次,与母鸡汤或鸡蛋汤同服,15剂为1疗程。(《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外阴炎、霉菌性阴道炎:大青叶60g,水煎3次,合药液约1500ml,凉后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连续外洗数天。(同①)相关现代药理: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大青叶有广谱抗菌作用。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白喉杆菌以及痢疾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蓼蓝叶煎剂对离体豚鼠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小剂量(0.1g)生有力的节律性收缩,剂量增大(0.25g)呈强直性收缩,持续时间较久。(《中药药理与应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禁服。
其他。即满月。见清·冯兆张《女科精要》卷三:“古以一月为小盈月,两月为大盈月”。详满月条。
方名。出《女科指掌》卷一。组成:紫河车(米泔净去红筋,砂锅煮烂,捣)一具,败龟板(童便浸,酥炙)二两,黄柏(盐酒炒)一两五钱,杜仲(盐炒)二两,牛膝二两,地黄(酒煮,入砂仁六钱)三两,茯苓二两,天冬(去心)一两二钱,麦冬(去心)一两二钱,五味七钱,当归二两。用法:为末,捣河车、地黄膏,少加米糊丸,每服八十丸。功效:滋阴清热养血。主治:阴血不足引起的经病发热。
方名。出《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异名:大荣煎。组成:当归二三钱或五钱,熟地三五七钱,枸杞二钱,炙甘草一二钱,杜仲二钱,牛膝一钱半,肉桂一二钱。用法: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功效:温补肝肾。主治:精血亏损,阳气不足,引起的经行延后,色淡量少,质清稀,小腹作痛,腰酸无力,以及闭经、排卵障碍、不孕、带下或绝经期综合征。加减:带浊腹痛,加故纸一钱炒用;气虚,加人参、白术;中气虚寒呕恶者,加炒焦干姜一、二钱。
其他。指产后二月。又称满月。见清·张曜孙《产孕集》下篇:“产后一月,俗谓之满月。二月谓之大满月。”详满月条。
药名。出唐·侯宁极《药谱》。又名大腹绒、槟榔皮、槟榔衣。为棕榈科植物槟榔 Areca catechu L.的果皮。主产海南、云南、台湾。性味:辛,微温。入脾、胃经。功效:下气宽中,行水。临床应用:①气滞闭经:香附10g,大腹皮20g,厚朴15g,益母草30g,川芎15g,当归15g,川牛膝3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②经量过少:水蛭10g,虻虫5g,桃仁10g,制大黄10g, 虫10g,益母草30g,川牛膝30g,丹参20g,大腹皮20g。(同①)③经行四肢肿胀,按之凹陷,随手而起,经行量少不畅,胸胁胀闷不舒。木香调胃汤:木香、陈皮、车前子、甘草、红豆、砂仁、大腹皮、苍术、山楂、萆薢、姜皮、木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④气滞带下:徐长卿30g,茺蔚子12g,厚朴15g,木香10g,大腹皮15g,路路通10g,郁金12g,当归10g,川芎10g。(同①)⑤排卵障碍:急性子15g,茺蔚子12g,丹参15g,三棱12g,莪术12g,王不留行15g,刘寄奴12g,当归8g,路路通10g,香附10g,大腹皮15g,地鳖虫10g。(《马大正中医妇科医论医案集》)⑥胎动不安,腰腹疼痛。大腹汤:连皮大腹二两,草豆蔻、陈橘皮各一两。右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⑦妊娠大小便赤涩。大腹皮散:赤茯苓三钱,大腹皮、枳壳麸炒、甘草炙各一钱。上为末,每服一钱,浓煎葱白汤下。(《严氏济生方》)⑧妊娠小便涩痛频数。子淋散:麦门冬去心、大腹皮姜汁拌炒、木通、赤茯苓、甘草、淡竹叶各味分两随宜。右剉,水煎服。(《医部全录·妇科》)⑨子满。茯苓导水汤: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木香、槟榔、大腹皮、桑皮、砂仁、苏叶梗、陈皮、木瓜。(《医宗金鉴》)⑩子悬。紫苏饮:大腹皮二钱,川芎、陈皮去白、白芍酒炒、苏叶各一钱,当归二钱,人参、甘草各五分,姜四片,葱白三茎。水煎服。(《竹林女科证治》) 妊娠心腹胀满,两胁妨闷,不下饮食,四肢无力。仓公下气汤:羌活、赤芍药、甘草、槟榔、青皮、大腹皮、陈皮、赤茯苓、半夏、桑白皮、桂心各半两,紫苏茎二两,姜五片,枣一个。(同⑧) 妊娠气壅攻腰,疼痛不可忍。大腹皮散:大腹皮、郁李仁、泽泻各一两。右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太平圣惠方》) 妊娠胎气壅滞,咳嗽喘急。马兜铃散:马兜铃、桔梗、人参、甘草、贝母各半两,陈皮、大腹皮、桑白皮、紫苏各一两,五味子二钱半。(同⑧) 怀孕八九个月及稍虚者宜用。达生散:大腹皮、甘草各二钱,黄芩、白术、芍药、当归各一钱,人参、陈皮、紫苏各五分,黄杨脑一个,葱五茎。水煎温服。(《医学入门》) 难产催生。三合济生汤:当归三钱,川芎、枳壳各二钱,香附子、大腹皮(姜汁洗)各一钱半,苏叶八分,粉草七分。上用水煎,待腰腹痛甚,服之即产。(《济阴纲目》) 产后上气喘急,满闷。大腹皮汤:大腹皮、前胡、槟榔、百部根、陈橘皮、枳实、桑根白皮、杏仁、当归、人参。(《普济方》) 产后两胁肋胀满,小腹疼痛,不思饮食。桔梗散:桔梗、当归、川芎、桂心、陈橘皮、赤芍药、赤茯苓、延胡索各半两,大腹皮三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同 )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卵巢过度刺激方:茯苓皮30g,猪苓20g,白术30g,泽泻10g,桂枝6g,大腹皮20g,陈皮9g,桑白皮10g,赤小豆45g,车前子10g,槟榔10g,天仙藤10g,四磨饮口服液2支。(《马大正中医妇科医论医案集》) 妇人血癖,单腹痛。大腹皮饮:大腹皮、防己、木通、桑白皮、厚朴、栝蒌、黄芪、陈皮、枳壳、大黄(蒸)各一钱,青皮一钱半,五味子半钱。(《证治准绳·女科》) 慢性盆腔炎、附件炎、阴痛等属于气机阻滞,湿热壅遏者。荔橘调气汤:荔枝核10g,橘核10g,乌药9g,青皮10g,小茴香4g,大腹皮10g,枳壳10g,香附10g,鸡血藤20g,延胡索10g,红藤20g,蒲公英15g。(同①) 妇科术后盆腔粘连:厚朴10g,枳实10g,赤小豆30g,三棱10g,莱菔子15g,赤芍12g,合欢皮15g,甘松10g,大腹皮15g,延胡索10g,川楝子。(同①) 妇人风毒脚气,肢节烦疼,心神壅闷。大腹皮散:大腹皮、紫苏、木通、桑白皮、羌活、荆芥、赤芍药、青皮、木瓜、独活各一两,枳壳二两,姜五片,葱白七寸。(《妇人大全良方》) 产后气血虚,津液少,令乳无汁。木通散:木通二两,栝蒌根、漏芦、麦门冬、大腹皮各一两,芦根三分,人参、赤茯苓、陈橘皮各半两,茅根三分,炙甘草一分。上药捣散,每服四钱,水煎,入葱白五寸。(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使用注意:气虚体弱者慎服。
方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四。组成:连皮大腹(锉微炒)二两,草豆蔻(去皮煨)、陈橘皮(浸去白炙)各一两。用法: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功效:调气安胎。主治:气滞引起的胎动不安,腰腹疼痛。
病名。指瘕病导致的血崩。见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十:“玉芝散:治血崩。香附子(半生半熟)、代赭石。右为末,用酒调下。大瘕崩者煎服。”详血崩条。
病名。即产后交肠。见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妇科》卷五:“产妇小便出粪,名大小肠交。乃气血俱虚,失行常道,先用六君子汤二剂,又用五苓散二剂而痊。”详产后交肠条。
方名。出《普济方》卷二二四引《圣济总录》。异名:大补丸。组成:天门冬、麦门冬、菖蒲、茯神、人参、益智(炒)、枸杞、地骨皮、远志、熟地黄各等分。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以酒送下。功效:养血摄精,交济水火。主治:妇人瘦弱,多由血少不能受孕。
方名。出《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组成:紫苏、杏仁、桑皮、半夏、五味、橘红、甘草、阿胶、枳壳、黄芩、细辛、粟壳。用法:加生姜五片,水煎服。主治:妇人素有哮喘之疾,遇产而发。
书名。二卷。清·钱大治(字翼清)撰。《中国历代医家传录》称钱大治撰,《中国分省医籍考》则称王珠、钱大治合著。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明·大生子(姓阮,名遂松,字嵩阳,号大生子)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五卷。清·唐千顷(字桐园)撰。初刊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卷1种子,包括“求嗣须充精血兼养气”以及“药方慎宜”等内容。卷2胎前,择选“护生”《达生篇》条文,讨论胎前禁忌、受胎保胎、小产当慎等病的证治方药。卷3临盆,选录《十产论》和《达生篇》之“六字真言”,分述各种难产救治及顺产真谛。卷4产后,概述产后常见病证的调治。卷5保婴,介绍新生儿的护理及常见小儿病证的治则。此书按病、证、方、药顺序编排,颇为实用。后人有将其增订、改编者,如《增广大生要旨》、《增补大生要旨》、《增订大生要旨》、《三科大生合璧》、《新增万应三科大生合璧》等,故传世版本甚众。现存有清乾隆二十七年千顷堂初刻本以及嘉庆、道光、同治等重刻本五十余种,晚近通行本有1928年上海中西铅印局铅印本等。
书名。宋·钱氏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五卷。清·王承谟(字绳武)编撰。成书于光绪十六年(1890)。认为妇幼两科,系有生之初和既生之后,遂取历代妇幼方书,删繁补缺,自成一帙。卷1论男子种子、女子调经。卷2~3分述胎前总论、胎前节养、难产七因、临盆要诀、临产宜忌以及产后诸病的防治。卷4~5概述新生儿的护理和幼儿常见病证的证治方药。全书编述体例与《大生要旨》略同,内容较前者颇有阐发。现有初刻本及光绪间贵州刻本等。
方名。出《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异名:补元煎。组成:人参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山药(炒)二钱,熟地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杜仲二钱,当归二三钱,山茱萸一钱,枸杞二三钱,炙甘草一二钱。用法: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功效:回天赞化,救本培元。主治:肾气亏虚,冲任不固引起的月经过多、崩漏、月经后期、闭经、胎漏、胎动不安、滑胎、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发痉、不孕、阴挺等多种疾病。加减: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之类;气分偏虚者,加黄芪,白术,胃口多滞者不必用;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滑泄者,去当归,加五味、故纸之属;畏酸吞酸者,去山茱萸。月经过多、崩漏,加鹿角胶、仙鹤草;月经后期、闭经,加黑大豆、加淮山药至30g;胎漏、胎动不安、滑胎,加杜仲、桑寄生、续断;产后恶露不绝,加荆芥炭、侧柏;不孕,加紫河车、紫石英、菟丝子;阴挺,加生黄芪、枳壳、升麻。禁忌:气滞血瘀者不宜使用。
方名。出《医学正传》卷三。源自《丹溪心法》卷三大补丸。组成: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四两,熟地黄(酒蒸)、龟板(酥炙)各六两。用法:上为末,猪脊髓蜜丸。服七十丸,空心盐白汤下。功效:滋阴降火。主治:肝肾不足,阴虚火旺引起的崩漏、经间期出血、人工流产后出血、经期或产后发热、性欲亢进、乳腺癌。
方名。出《小品方》卷七。组成:大豆三升。用法:炒令炮断,预取器盛清酒五升,沃热豆中讫,漉去豆,得余汁尽服之。温覆取微汗出,身体才润则愈。功效:祛风活血。主治:产后中风困笃,或背强口噤,或但烦热,苦渴,或头身皆重,或身痒,剧者呕逆直视。
方名。出《医学从众录》卷八。组成:大麦芽(炒)一合。用法:为末,每服陈酒调三钱服。功效:行气。主治:产后腹胀闭结,膨闷气结,坐卧不安。
方名。出《景岳全书》卷五十一。组成:陈皮一、二钱,枳实一钱,砂仁五分,山楂二钱,麦芽二钱,厚朴一钱半,泽泻一钱半。用法:水一钟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功效:行气消食。主治:产后气逆食滞胀痛等证。加减:胀甚者,加白芥子;胃寒无火或恶心者,加炮干姜一、二钱;疼痛者,加木香、乌药、香附之类;多痰者,加半夏。
方名。出《温病条辨》卷三。组成:生白芍六钱,阿胶三钱,生龟版四钱,干地黄六钱,麻仁二钱,五味子二钱,生牡蛎四钱,麦冬(连心)六钱,炙甘草四钱,鸡子黄(生)二枚,鳖甲(生)四钱。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功效:肝肾阴虚,内风煽动。主治: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引起的妊娠、产后瘛疭,产后抑郁症。
方名。出《外台秘要》卷三十四引《集验方》。组成:生干地黄、当归、独活、芍药、甘草、桂心、细辛、小草各一两,吴茱萸一升,干姜三两。用法: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主治:产后阳气虚寒,心腹作痛,不食呕吐,四肢厥逆,血虚寒滞引起的产后余血上抢心痛。
方名。出《伤寒论》。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用法:上四味,以水一升,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功效:清热通腑导滞。主治:腑实热结型的产后便秘腹痛、产后发热、慢性盆腔炎;产后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脉微实,日晡益甚,不食,食则 语,至夜即愈。此外,妇产科腹部手术后用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具有防治术后肠功能紊乱,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的作用。加减:产后发热、慢性盆腔炎属于湿热加败酱草、大血藤、蒲公英,腹痛加延胡索、川楝子。
病证名。属小产证型之一。指怒气伤肝,肝气横逆,胞脉损伤引起的小产。清·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卷三设大怒小产条目。治宜活血行气,止血止痛。方用引气归血汤治疗。
方名。出《伤寒论》。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大黄二两,枳实四枚(炙)。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功效:和解少阳,清泻热结。主治:肝经郁热,腑气不通引起的经前乳房胀痛、月经后期、闭经、妊娠恶阻、带下、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加减:经前乳房胀痛加八月札、刺蒺藜、路路通;月经后期、闭经加益母草、丹参、川牛膝;妊娠恶阻加陈皮、竹茹;带下、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加红藤、蒲公英、败酱草。
方名。出《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组成:当归一钱五分,白芍一钱五分,川芎八钱,生地二钱,熟地二钱,丹参一钱五分,丹皮一钱五分,麦冬一钱五分,黄芪一钱,人参八分,防风五分,五味子五分,蔓荆子八分,小麦一撮。功效:补阴敛阳。主治:产后去血多,阴虚而孤阳上越,身无汗,但头有汗,至颈而还。
方名。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组成:秦艽三两,甘草二两,川芎二两,当归二两,白芍药二两,细辛半两,川羌活、防风、黄芩各一两,石膏二两,白芷一两,白术一两,生地黄一两,熟地黄一两,白茯苓一两,川独活二两。用法:上锉。每服一两,水煎,去滓温服。功效:养血荣筋。主治:气血不足,风热外束引起的产后头痛。加减:冬加姜;春夏加知母。
方名。见《广嗣全诀》卷三。组成:大黄、石膏各二钱,知母、前胡、赤茯苓各四分,栀子仁、甘草、黄芩各一钱,生地黄二钱五分。用法:上水煎。功效:泻热通腑。主治:孕妇热病六七日,热入腹中,大小便秘涩烦热。
方名。出《千金翼方》卷六。组成:大黄(切)八铢。用法:以苦酒二升合煮,取一升,适寒温服之。即血下,甚良。主治:产后子血不尽。
方名。出《古今医鉴》卷十一。组成:当归八分,白芍七分,川芎五分,熟地五分,人参、白术(土炒)、茯苓各五分,甘草三分,香附(便制)八分,陈皮(炒)、砂仁(炒)、小茴各四分,沉香(另研)三分,吴茱萸(炮)、玄胡索(炒)、鹿茸(酒炙)各五分。用法: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功效:经水不调,赤白带下,或如梅汁淋沥,或成片,有隔两三个月者,此气血虚弱,渐生潮热。饮食少进,四肢倦怠,日久生骨蒸,即成劳疾。加减:汗出不止,加黄芪、酸枣仁(炒)各四分;潮热,加柴胡、黄芩各五分;咳嗽,加杏仁、桔梗、五味子、半夏。
方名。①出《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五。组成:大腹皮、前胡(去芦)、槟榔(煨)、百部根、陈皮(去白)、枳实(麸炒)、桑皮、杏仁(去皮尖,麸炒)、当归、人参各一两。用法: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功效:行气平喘,补益气血。主治:产后气血不足,肺气上逆引起的喘急,满闷。②出《古今医彻》卷四。组成:大腹皮一钱五分,桑白皮(蜜炒)一钱,生姜皮五分,茯苓皮一钱半,广陈皮一钱,白术(土炒)一钱,条芩七分,车前子(焙研)二钱,木瓜七分,大枣二枚。用法:水煎。功效:利湿消肿,理气健脾。主治:脾虚气阻湿滞引起的子肿。
方名。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五。组成:大腹皮(锉)一两,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微炒)一两,泽泻一两。用法: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主治:妊娠气壅攻腰,疼痛不可忍。
方名。出《女科指要》卷三。异名:大腹皮饮。组成:枳壳(炒)两半,赤苓两半,甘草五分,大腹绒两半。用法:为散,每服三钱,葱白汤煎汁,去渣温服。功效:行气利水。主治:妊娠气滞于中,不能通调水道,二便闭塞,大腹膨胀,胎孕不安,脉沉。
方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四。组成:大黄、牛膝各五两,朴硝、牡丹、甘草、紫菀各三两(一作紫葳)、代赭一两,桃仁、虻虫、水蛭、干姜、细辛、焰硝各二两(旧本作芒硝),麻仁五合。用法: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去滓,纳硝令烊,分五服,五更为首,相去一炊顷,自下后将息。功效:行瘀通滞。主治:经年月水不利,胞中有风冷所致,宜下之方。禁忌:忌见风。
方名。出《金匮要略》卷中。异名:瓜子汤、大黄汤、牡丹散、牡丹皮散、大黄牡丹皮汤。组成: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功效:清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瘀热内结,腑气不通引起的经水不调,闭经,产后恶露不下,产后血晕、赤白带下,人流感染,输卵管阻塞,急、慢性盆腔炎,盆腔脓肿,输卵管结扎后感染,孕痈,产后高热等属瘀热腑实者。加减:经期过长改大黄、牡丹皮为炭,加贯众炭、地榆、槐花;月经后期、经量过少、闭经、产后恶露不下加益母草、丹参、大腹皮;带下、盆腔炎性疾病加败酱草、大血藤、蒲公英,腹痛加延胡索、川楝子。
方名。出《金匮要略》卷上。异名:妇科大黄 虫丸。组成: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 虫半升。用法: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消癥。主治:血瘀内结,正盛邪实型输卵管结核、结核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子宫内膜炎、人流后宫腔粘连、痛经、月经不调、闭经、乳腺增生、不孕症、腹部肿块、子宫肌瘤、宫颈癌、葡萄胎等。
方名。见夏桂成主编《中医临床妇科学》。组成:炒黄柏、炙知母各9g,熟地、龟板各15g,猪脊髓1条,淮山药、山萸肉各10g,莲子心5g。用法:水煎服。功效:滋阴清热。主治:阴虚火旺型性欲亢进。
病证名。属小产证型之一。指大便干结,努责过度,胞脉损伤引起的小产。又称便燥小产。清·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卷三设大便干结小产条目。用加减四物汤(熟地、白芍、当归、山栀子、川芎、炒山药、丹皮、山萸肉)治疗。
人名。明代(15~16世纪)医家。字密斋。祖籍豫章(今江西南昌),后移居湖北罗田。其祖杏坡、父筐均以医为业。承家学,亦精医,尤精小儿科,推崇钱乙五脏辨证和调补脾胃之理论且多有心得。尤善治小儿痘疹、痉风,采钱乙泻法,陈文中温法多有效验。一生著述甚众,著有《万氏家传保命歌括》35卷、《伤寒摘锦》2卷、《养生四要》5卷、《万氏女科》3卷、《幼科发挥》2卷、《片玉新书》5卷、《婴育家秘》、《痘疹心法》23卷,《片玉痘疹》13卷、《广嗣纪要》16卷,上述医著合编为《万密斋医学全书》。另著《素问浅解》、《伤寒蠡测》、《痘疹碎金赋》、《本草拾珠》等,均未见行世。其著述可称为祖传和个人经验的汇集。尤其在儿科方面,实际经验甚为丰富。治疗方剂多简便实用。
人名。生平里居未详。著《万氏胎产秘传》,成书年代不详。
方名。见《济阴纲目》卷三。异名:万安丸。组成:小茴香(炒香)、木香各二钱半,黑牵牛(另取头末)一两。用法: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二钱,临卧服,取尽恶物为效。未尽间日再服二钱,后以白粥补之。功效:温经行气化湿。主治:赤白带下,或出白物如脂,或有臭浊污水。禁忌:忌热毒物。
方名。①见《医学正传》卷四引《外台秘要》。组成:槟榔五两,大黄八两,黑丑四两,皂角七挺(不蛀者),苦楝根皮一斤。用法:上先以皂角、苦楝,用水两大碗熬成膏,一处搜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又以沉香、木香、雷丸各一两为末为衣,先以沉香衣,次用雷丸衣,又次用木香衣。每三丸,四更时沙糖水送下。功效:杀虫调经。主治:虫证经闭腹痛。②出《卫生宝鉴》卷十八。组成:知母(洗,焙)一两。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大,温酒嚼下。功效:滋阴清热。主治:产后小户痛不可忍。③出《女科指掌》卷四。组成:知母(盐水炒)、青皮(醋炒)各等分。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用法:每服一丸,芎归汤化下;酒服亦得。功效:滋阴调气和血。主治:产后玉门不闭。
书名。①三卷。明·万全(密斋)撰。初刊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又名《万氏妇人科》、《万氏家传妇人秘科》。系《万密斋医学全书》之一。此书系万氏据前贤妇产科证治疗理论及万氏家传经验,结合其临床心得撰就。卷一包括立科大概,调经章、崩漏章、赤白带下及种子章;卷二专论胎前诸病;卷三论述产后诸病,共载妇产科常见病九十四种。末附保产良方、产后方及儿科开口良方、免麻痘方、稀痘神验方等。书中重点论述月经、胎产诸病,所论各病均先后先病因,次病理,后治法。认为妇女疾病的发生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提出妇科病的辨证应以肝、脾、肾立论,用药以培补气血、调理脾胃为主。月经病侧重从脾虚、冲任损伤、脂痰凝塞论治,提出“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主”的治疗原则。认为妇人崩中之病,皆因中气虚弱,不能敛其血,加以积热在里,迫血妄行,故致暴崩;崩久不止,遂成漏下。主张治崩有三法:初止血,次清热,后补虚。提出妊娠期有房事、饮食、七情、起居、禁忌和医药之“六戒”,强调胎产专以清气补脾为主,产后专以大补气血行滞为主的观点。这些精辟的论述,对后世妇产科临床证治有指导意义,尤其妊娠六戒对优生学的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现存版本三十多种,除《万密斋医学全书》本诸刻本之外,另有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新安杨士棋程嘉宾校刻本等,198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铅印本,1984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卷本,《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本,《历代中医名著文库》本。②不分卷。不著撰者。约成书于1556年。为《伤寒捷要》附录。本书系辑抄《万氏女科》中月经病和带下病的证治方药。书末还抄录治毒疮溃烂不敛口等方。
书名。①三卷。明·万全(密斋)撰。又称《济阴编》、《万氏女科》条。②清·裘琅撰。著者生平事迹、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见民国三十六年《江西通志稿》。
书名。五卷。郑栎庵撰。成书年代及内容不详。
方名。出《医垒元戎》。异名:厚朴丸。组成:紫菀(去苗上)、吴茱萸(汤洗七次,焙干)、菖蒲、柴胡(去须)、厚朴(姜制)一两,桔梗(去芦)、茯苓(去皮)、皂荚(去皮子等,炙)、桂枝、干姜(炮)、黄连(去须)八钱,蜀椒(去目及开口,微炒去汗)、巴豆(去皮制出油研)、人参(去芦)各一钱,川乌(去皮脐)三钱,加羌活、独活、防风、各五钱。用法:上为细末,入巴豆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渐加至五七丸,生姜汤送下,食后。主治:妇人多年月露不通,或腹如怀孕多血,天阴即发,梦与鬼交。加减:月信不通,煎红花酒下;妇人腹痛,川芎汤下;怀孕半年后胎漏,艾汤下;有子气冲心,酒下;产晕痛,温酒下;血气痛,当归酒下;产后心痛胀满,豆淋汤下;难产,益志汤下;产后血痢,当归汤下;赤白带下,酒煎艾汤下;室女血气不通,酒下;子死,菜子汤下。禁忌:临蓐、初有孕者不宜服。
书名。四卷。明·万全(字密斋)撰。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卷一首论妇人多“气有余而血不足”,强调“调经专以理气补脾心为主,胎前专以清热补脾为主,产后专以大补气血行滞为主”;次列济阴通玄赋八条,调经章五条,详论月经病、赤白带下诸病证治。卷二为胎产章,专论妊娠病的辨证论治,并介绍瘦胎丸以利生产,附难产、催生主治方法。卷三为产后章,详细论述了各种产后常见病及其兼证的诊断、辨证论治,并介绍了子死腹中及难产用回生丹急救法。卷四介绍了调经种玉汤及产前、小产、产难、产后等诸证治法,并附小儿门麻痘方、稀痘神验方。全书对妇人调经、胎、产诸病论述条理清晰,所载方药多行之有效。本书现存清道光元年(1821)善余堂刻本等刊本。
书名。一卷。万生礼撰。成书年代不详。本书以歌诀形式载录妇人诸脉、妇人生死脉、妇人有孕等十七歌,补母寿子方等二十三方,安胎三十九方,临产十一方,产后诸症九十余方,以及胎产医论二十余则。现存抄本,藏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书名。三卷。明·万全著。卷一调经章(立科大概、济阴通元赋、总论五条、不及期先行、过期后行、一月再行、数月一行、或前或后行、经期腹痛、或多或少、紫色淡色、经闭不行、石瘕、肠蕈)、崩漏章(崩、漏、经血妄行、赤白带下、白浊白淫白带辨)、种子章(一十二条);卷二胎前章(总论胎养十条、妊娠恶阻、胎动不安、漏胎、妊娠伤寒、中风、中暑、中湿、咳嗽、疟疾、霍乱、泄泻、痢疾、子悬、子烦、子痫、子肿、子气、子满、子淋、子鸣、伤食、头痛、目鼻咽喉唇口诸病、疮毒、悲哭、暴哑、八月章滑胎方、难产七条、催生四法、临产须知);卷三产后章(问难产、救逆产、救横产、救侧产、救碍产、救盘肠生、救产子气绝不啼、救死腹中、胎衣不下、血晕、乍见鬼神、子宫脱出、腹痛胀满闷呕吐恶心、心痛、咳嗽、口干痞闷、腰痛、气急喘促、腹痛、遍身痛、儿枕痛、小肚痛、发热、头痛、疟疾、乍寒乍热似疟、汗出不止兼变症、渴、伤寒、中风、泄泻、霍乱吐泄、大便闭塞不通、痢疾、淋、小便不通或短少、小便数及遗尿不禁、尿血、浮肿、咳逆、恶露不下、恶露不止、胁痛、眼见黑花昏眩、语言不清含糊謇涩、不语、血块血瘕、暴崩、乳汁不通、玉户不闭)。康熙五十一年视履堂刊本。现存200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医学大成续集》本。
书名。四卷。明·万全撰。成书于1549年。有多种清刻本及石印本传世。
病名。即梦交。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七十七:“与鬼交通候”。详梦交条。
病名。即梦交。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三:“治女人与邪物交通,独言笑,悲思恍惚者。”详梦交条。
病名。即梦交。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三:“桃仁丸治妇人与鬼魅交通。”详梦交条。
其他。即临产。见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上草之时,慎勿伤早,若太早,则子在腹中难以转侧。”详临产条。
其他。即临产。见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如腹中痛甚,且令扶行,或痛多阵,眼中出火,方是儿转,至行不得,方好上蓐。”详临产条。
方名。出《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组成:乌梅肉二两,薄荷四两。用法:上为末,用黑砂糖炒熟为丸,再以砂糖掺上。主治:妇人胎前嗽血。
方名。出《石室秘录》卷六。组成: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玉竹五钱,人参三钱,元参三钱,沙参五钱,当归五钱,麦冬一两,北五味二钱,牛膝五钱,车前子一钱。用法:水煎服。功效:养阴清热,安冲止血。主治:气阴不足,阴虚血热引起的崩漏,或血崩之后,口舌燥裂。加减:经量过多无瘀者,去牛膝、车前子,加旱莲草、龟甲胶;口渴明显,加石斛、知母。禁忌:脾虚便溏者慎用。
书名。清·骆氏五世医骆肖亭撰。已佚。
书名。明·邬有坦(字直斋,别号静虚老人)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药名。出唐·侯宁极《药谱》。又名山薯、怀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根茎。主产河南、山西、河北、陕西。性味:甘,平。入脾、肺、肾经。功效:补脾,益肾。临床应用:①脾肾不足型月经先后无定期。山药粥:山药60g,粳米30~60g。共煮为粥,1日1料,7天为一疗程。(《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②心肺虚损,血脉虚弱,月水过期。滋血汤:人参、山药、黄芪各一钱,白茯苓、川芎、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各一钱半。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证治准绳·女科》)③经闭、干血痨:生山药三两,鸡内金三钱。共研细末,一日二次,每服二、三钱,开水下。(《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④子宫内膜生长不良的闭经。薯蓣丸加减。山药30g,当归9g,桂枝6g,神曲10g,熟地黄15g,甘草5g,党参12g,川芎9g,芍药12g,白术12g,麦门冬12g,杏仁10g,柴胡10g,桔梗5g,茯苓10g,阿胶10g,干姜5g,大枣6个,菟丝子15g,淫羊藿15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⑤白带:山药30g,煅牡蛎、芡实各25g。水煎服。(《中华民间秘方大全》)⑥胎前泄泻,春宜平胃散:茯苓、炙甘草、山药、广皮各等分。((《宁坤秘笈》))⑦经行盗汗:山药、浮小麦、牡蛎、黑豆各20g,淡豆豉、桑叶各10g,五味子5g。(同④)⑧妊娠便秘:甘草9g,小麦90g,大枣10个,生白术45g,生山药30g,何首乌20g。(同④)⑨妊娠腰痛:山药、枸杞子各20g,桑寄生、菟丝子、炒白芍各15g,巴戟天、续断各12g,莲房10g。(同④)⑩千金保孕丸,杜仲八两,川续断三两,二味为细末,以淮山药五两,煮烂作糊为丸,米饮下。(《重订产孕集》) 习惯性流产:鲜山药90g,杜仲(或续断)6g,苎麻根15g,糯米80g。杜仲和苎麻根用纱布包好,糯米洗净,煮粥服用。(同⑤)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母儿血型不合等因素引起的自然流产或习惯性流产。ACA1号方:丹参、莪术、牡丹皮、赤芍、炒栀子、茯苓各10g,苎麻根20g,益母草、山药、土茯苓、生地黄各15g。(同④) 胞衣不出,临月服之易生:当归、白芍药、山药、枸杞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熟地二三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医部全录·妇科》) 产后肾气虚寒,泻痢腹痛。胃关煎:熟地、炙甘草、炒山药、炒白扁豆、焦干姜、吴茱萸、白术。(《景岳全书》) 产后日久,肾虚腰痛。加味大造丸:当归、川芎、熟地、天冬、五味子、杜仲、续断、山药、牛膝、故纸、小茴、丹皮、胡桃、人参各等分。为丸服。(《胎产指南》) 产后出血、汗多、抽搐:山药、萸肉各30g。水煎服。(同③) 产后白带:黑豆三合,煎汤二碗,先用一碗,入白果十个,红枣二十个,熟地一两,山茱萸、薏苡仁、山药各四钱,茯苓三钱,泽泻、丹皮各二钱,加水二碗,煎服。(同 ) 产后小便数:补中益气汤加山茱、山药为主。(同②) 产后尿失禁:山药片50g,糯米150g,煮粥加糖少量代饭食。(《妇科名医证治精华》) 不孕症。麒麟丸:何首乌、淫羊藿、菟丝子、锁阳、党参、山药。(同①) 妇人虚风头目眩晕及心眩。川芎散:小川芎、山药、白茯神、甘菊花、人参各半两,山茱萸肉一两。上为细末,无时候。酒调二钱,日三服。(《妇人大全良方》) 子宫脱垂:山药四两。每晨煮服。(同③) 乳癖结块及诸痛日久,坚硬不溃:鲜山药和芎 、白糖霜共捣烂涂患处。涂上后奇痒不可忍,忍之良久渐。(《本经逢原》) 卵巢癌化疗后反应:怀山药粉50g,晨起冲服。(同 ) 老年性阴道炎:怀山药粉30g,芡实15g,煮羹代点心。(同①)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250g;或入丸、散。使用注意:湿盛中满或有实邪、积滞者禁服。
病名。即血崩。见清·程从美《胎产大法》卷上:“山崩之症,是五内虚热,邪火煎逼血下,其出如倾。此症危在旦夕,古人命名曰山崩,就此二字,可想其凶暴之象。”详血崩条。
药名。出《本草衍义补遗》。又名棠梂子、红果子。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 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 major N.E.Br.、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成熟果实。主产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等地。性味:酸,甘,为温。入脾、胃、肝经。功效:消食积,散瘀血。临床应用:①气滞血瘀痛经:山楂片(去核)500g,60度白酒300ml。山楂片浸入白酒中1周,密封瓶口,每天摇1次。月经前,每天2次,每次10ml。连服数天。(《中华民间秘方大全》)②崩漏:山楂炭、乌梅各20g,当归15g,赤芍、炒香附各12g,桃仁、红花、血余炭、藕节炭、蒲黄炭各10g,三七粉3g。(《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③血瘀型闭经:山楂60g,鸡内金、红花各9g,红糖30g。水煎服。(同①)④体胖痰盛之月经量少:山楂、苍术、泽泻、枳壳、姜半夏各等份。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制备60丸。淡姜汤水送服,每次1丸,日服2~3次。(同②)⑤女人经病。越鞠丸:香附、苍术、川芎、栀子、神曲、山楂各等分。(《医部全录·妇科》)⑥经来饮食即呕吐,投乌梅丸化去痰涎,后用九仙散(草果、厚朴、茯苓、豆果、枳壳、木香、山楂、陈皮、苍术)。(《宁坤秘笈》)⑦经期前后精神紊乱:桃核承气汤加生山楂100g等药物。[《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4):33]⑧经前乳房胀痛。疏肝理气方:橘叶核、山楂核、荔枝核、路路通、广郁金、煨金铃子、制香附、炒延胡、蒲公英、连翘、全瓜蒌、王不留行、全当归、炒小茴香、鹿角片。(《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⑨胎前泄泻,肉食所伤,用六君加山楂。(《证治准绳·女科》)⑩胎气滞满,饮食停滞作胀。小和中饮:陈皮、茯苓、厚朴姜汁制各一钱五分,山楂、扁豆炒各二钱,炙草五分。水一钟半,加生姜三五片,煎服。(《胎产心法》) 血瘀型恶露不绝:山楂50g,红糖适量。水煎代茶饮。(同①) 儿枕痛,浓煎棠梂子,入沙糖调服,立效。(《丹溪治法心要》) 产后腰疼腹痛:杜仲、当归、生地、苏木、干姜炒黑、乌药、红花、香附、山楂、益母草。(《妇科秘方》) 产后血晕:山楂干肉一两,微火炒至半生半熟,清水二碗煎一碗,渣再煎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产后伤肉食,宜六君子汤加山楂炒、砂仁各五分,神曲一钱炒。(《高淑濂胎产方案》) 产后泻痢,若肉食所伤,用六君加山楂、神曲。(《济阴纲目》) 胎前患痢,产后不止。伏龙肝汤丸:山楂肉炒黑一两,砂糖炒枯二两。二味共为丸。伏龙肝二两,煎汤吞下。(《女科一盘珠》) 产后中风发狂:陈皮、桔梗、乌药、山楂、柴胡、枳壳、三棱、蓬术、归尾、干姜、官桂、吴茱萸、砂仁。(《妇科秘方》) 女人雀斑:鹰粪五钱,山楂五钱,蜜陀僧五钱。为细末,将乳汁调和,夜睡擦之,一月后雀斑尽除。(《女科切要》) 湿盛食滞型缺乳。消肥通乳膏:山楂、茯苓各300g,神曲、王不留行、路路通各200g,莱菔子、鸡内金、白术各100g,漏芦150g。水煎浓缩为清膏,再加蜂蜜300g,收膏,每次服15~30g,每日服2次。(《集验中成药》) 回乳:山楂、炒神曲、蒲公英各30g,炒麦芽60g,乌梅15g。(同②) 各种证型溢乳症:生山楂50g,炒麦芽30g。煎水代茶饮,每日1剂。(《现代中西医妇科学》) 霉菌性阴道炎和非特异性阴道炎等。红核妇洁洗液:由山楂核制成。(《中国药品实用手册》)相关现代药理:①有收缩子宫的作用。(《中药大辞典》)②山楂水提液含生药0.3%~0.9%时,对血小板的聚集影响不明显;在浓度为0.9%~1.8%时,随浓度的增高,抑制率也增高,抑制血小板聚集的IC 50 为1.388%(g生药/100ml),表明山楂水提液在体外具有一定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60g;或入丸、散。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及孕妇慎服。泛酸者不用。
药名。出《开宝本草》。又名广豆根、苦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 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根及根茎。分布我国南部。性味:味苦,性寒,有毒。归心、肺、胃经。功效:清火,解毒,消肿,止痛。临床应用:①妊娠合并风疹。清火利咽汤(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山豆根、桔梗)加丹皮、赤芍、生地。(《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②产后声哑喉咙痛:桔梗、薄荷、贝母、黄连、玄参、黄芩、山豆根、栀子、当归、白术、陈皮、甘草、白茯苓、天花粉、圆眼肉。(《妇科秘方》)③女子妇人患血气,腹肿痛,用山豆根为末三钱,热酒下空心服之。(《普济方》)④结合西医治疗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龙葵、苡仁、天花粉、紫草根、蒲公英、丹参各15g,山豆根、半枝莲各30g。[《湖北中医杂志》(6):42,1985]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消癥汤:山豆根、赤芍、橘核各10~20g,丹参、荔枝核各15~25g,桃仁10~15g,三棱8~10g,香附、桂枝、山慈菇各6~12g。[《河北中医》(4):17,1987]⑥产后肠出不收:白扁豆花、山豆根花。上等分为末。每服四钱。温红花酒调下。立收平复。(同③)⑦宫颈糜烂:将山豆根研成细粉,高压消毒。先以1∶1000新洁尔灭消毒宫颈,后用棉球蘸山豆根涂宫颈糜烂处,1~3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中药药理与应用》)⑧尖锐湿疣。豆根洗剂:山豆根30g,板蓝根30g,苦参30g,百部30g,薏苡仁15g,黄柏20g,雄黄10g。煎汤,外洗,每日1~2次。(《现代中西医妇科学》)⑨混合型外阴营养不良。清斑汤Ⅰ号方:何首乌、旱莲草、益母草、夏枯草、女贞子、覆盆子、薏苡仁、土茯苓、蒲公英、金银花、山豆根、白术。(《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相关现代药理:小鼠灌服广豆根水浸及温浸剂,每日60g/kg,连续16~21日,对接种的子宫颈癌U 14 有明显抑制作用。国内曾用脱氢苦参碱针静注或局部注射,治疗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有良好疗效。(《中药药理与应用》)用法用量:煎服:内服:水煎,4.5~9g。使用注意:山豆根有一定毒性,煎服用量不宜过大。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山茱肉、肉枣、药枣。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 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肉果。主产浙江、河南、安徽、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性味:酸,微温。入肝、肾经。功效: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临床应用:①天癸过期经脉不调:当归、川芎、白芍药、黄芩、白术各半两,山茱萸肉两半。上为细末,空心、食前,温酒调下二钱,日三。(《妇人大全良方》)②崩漏血下如注,额汗肢冷,气短倦卧,心悸不宁,脉微细欲绝或浮大无根者,独参汤本为此证的首选方剂,但人参价昂而常缺货,党参则力薄难以胜任,可用茱萸肉30~60g浓煎顿服,每奏奇功。[《浙江中医杂志》(11):501,1981]③经行盗汗:山茱萸30g,五味子5g,浮小麦20g,芡实30g,金樱子30g,山药2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④肾虚带下:山茱萸肉约20g(去核),粳米100g,同入砂锅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适量。(《养生康复粥谱》)⑤妊娠腰痛:八味肾气丸加杜仲、续断、菟丝子各12g,桑寄生15g。(同③)⑥漏胎:人参、山茱萸、山药、茯苓各二钱,白术、熟地各五钱,杜仲、枸杞子、当归身、甘草各一钱,麦冬三钱,北五味五分,水煎服。(《医部全录·妇科》)⑦产前白带。束带汤:黑豆三合,煎汤二碗,先用一碗,入白果十个,红枣二十个,熟地一两,山茱萸、薏苡仁、山药各四钱,茯苓三钱,泽泻、丹皮各二钱,加水二碗,煎服。(《石室秘录》)⑧妊娠遗尿属热,古芩术汤,加山茱萸、五味子少许。(同⑥)⑨妊娠小便不通。八味丸:熟地黄八两杵膏,山茱萸肉、干山药各四两,丹皮、茯苓、泽泻、牡丹皮、茯苓、泽泻各三两,肉桂、附子各二两。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同①)⑩恶露不止。固阴煎:人参随宜,熟地三五钱,山茱萸一钱半,远志七分,山药二钱,炙甘草一二钱,五味子十四粒,菟丝子二三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同⑥) 产后出血,汗多,抽搐:生山药、萸肉各一两。水煎,一日分三次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产后有下血过多,冲任空虚,肝经血少而腹痛,脉弦者,以熟地、山茱为主,加白芍药、木瓜、蒺藜一剂。(《女科经纶》) 产妇湿气感中胞络,下阴肿胀,小水点滴不出。通水散:白术、薏仁、人参、熟地各一两,茯苓、车前子各三钱,山茱萸五钱,肉桂五分,水煎服。(同⑥) 产后发痉,及气虚兼寒,或气血俱虚,淡血津津不已:人参少则一二钱,多则一二两,炙甘草一二钱,熟地少则二三钱,多则二三两,山茱萸一钱,山药、杜仲各二钱,当归、枸杞各二三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同⑥) 妇科手术后腰痛:八味肾气丸加杜仲12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续断12g。(同③) 妇人虚风头目眩晕。川芎散:小川芎、山药、白茯神、甘菊花、人参各半两,山茱萸肉一两。上为细末,无时候。酒调二钱,日三服。(同①) 肾气亏损型子宫脱垂:何首乌30g,山萸肉9g。水煮去渣,入鸡蛋3个,煮熟后调味服食。早晚各1次,连服数天。(《中华民间秘方大全》) 肾阴虚型性交疼痛。萸杞汤:山萸肉15g,枸杞子15g,粳米50g,红糖适量。前三味加水文火煮粥,粥成加入红糖再煮2分钟,服食,每日1次。(《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 老年女阴干涩:山萸肉15g,糯米50g,红糖适量,加水450g,放入砂锅内煮成粥服用。(同 )相关现代药理:马鞭草苷(山茱萸所含有的一种成分)有兴奋子宫、促进子宫发育的作用,与前列腺E 2 合用有增强效应。但马鞭草苷元却有很强的抑制子宫作用,二者相拮抗。马鞭草苷还可以促进兔血液凝固,并能促进哺乳动物持久的乳汁分泌。(《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60g,或入丸、散。使用注意: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禁服。
药名。出《本草纲目拾遗》。又名奶参、四叶参、乳薯、羊乳。为桔梗科植物羊乳 Codonopsis lanceolata Benth. et Hook.的根。产黑龙江、广西、浙江、福建等地。性味:甘,平。功效:消肿,解毒,排脓,催乳,补虚。临床应用:①经量过多:山海螺45g,莲房炭、鹿角胶、侧柏叶、荆芥炭各10g,炙黄芪12g,仙鹤草3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②经期过长:山海螺30g,生地炭、水牛角、桑叶各15g,龟版胶、旱莲草各20g,天门冬10g。(同①)③月经后期:山海螺30g,天仙藤、刺蒺藜各15g,木香9g,路路通、八月札、郁金各10g,川牛膝20g。(同①)④经前乳胀:山海螺30g,王不留行20g,木香9g,炮山甲6g,刺蒺藜15g,郁金、路路通、玫瑰花各10g。(同①)⑤脾虚带下,月经过多:山海螺、鸡冠花煎服。(《浙南本草新编》)⑥白带:羊乳根50g,瘦肉100g。先将瘦肉炖汤,再用汤煎药服。(《中华民间秘方大全》)⑦产后体虚,乳汁不足:羊乳根50g,大枣7枚,通草10g,猪前蹄1只。先将猪蹄洗净,后加入羊乳根、大枣、通草炖服。(同⑥)⑧乳房小叶增生、乳痈:山海螺30g,枸橘李、香茶菜、天门冬各15g,白蔹10g,生白芍、茯苓各9g,当归、柴胡各5g。(《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⑨气血虚乳汁自出:羊乳、黄芪各18g,芡实9g。水煎服。(《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⑩发乳:山海螺加猪前蹄烧食。(《浙江民间草药》) 乳腺炎:山海螺干品15~60g,水煎服。(《常用中药手册》,广州部队编) 肝肾不足,瘀血阻滞型子宫肌瘤:何首乌、野荞麦根各30g,山海螺、蛇六谷各20g,熟地12g,鸡内金10g,鳖甲、淮牛膝、天冬、丹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鬼箭羽各15g。(《子宫肌瘤诊治》) 恶性葡萄胎或绒毛膜上皮癌见肺转移者:山海螺、野荞麦根、白花蛇舌草、生米仁各30g,天花粉12g,象贝母10g,紫草根20g。(同⑧) 抗痨方:丹参、百部、鱼腥草、夏枯草、皂角刺各12g,山海螺、功劳叶各15g,王不留行子、怀牛膝、大生地、路路通各9g。(《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45g,鲜品45~120g。
药名。出《本草拾遗》。又名朱姑、毛姑、毛慈姑。为兰科植物杜鹃兰 Cremastra appendiculata (D.Don)Makino、独蒜兰 Pleione bulbocodioides (Franch.)Rolfe或云南独蒜兰 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的假鳞茎。主产四川、贵州等地。性味:甘、微辛,寒,有小毒。入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临床应用:①月经后期:山慈菇15g,黄酒(冲服)50ml,刺蒺藜15g,郁金12g,连翘15g,牡丹皮10g,川牛膝3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②经闭、干血痨:山慈菇焙干研末,每晚睡前服一钱半,黄酒或红花泡酒送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③经前乳房胀痛或乳癖,山慈姑常与漏芦、八月札、浙贝母配伍。治疗肝火引起的高泌乳血症,可以与龙胆、龙葵、枇杷叶配伍。(同①)④胎衣不下:鲜慈姑或茎叶。捣烂绞汁1小杯。用半杯黄酒和服。(《中华民间秘方大全》)⑤产后肠出不收:山茨菰末,掺肠上,仍以皂角末搐取喷嚏数声。(《普济方》)⑥面部色素沉着:菟丝子20g,生蒲黄10g,补骨脂10g, 虫10g,藁本10g,山慈菇10g,刺蒺藜10g,淫羊藿12g。(同①)⑦乳腺囊性增生,乳痈证,乳腺纤维腺瘤。乳核散结片:当归、黄芪、光慈姑、漏芦、柴胡、郁金、昆布、海藻、淫羊藿、鹿衔草。(《中国药品实用手册》)⑧急性乳腺炎:山慈菇研末,每天服3g,温开水送服。(同②)⑨乳痈:山慈菇外涂。(《本草纲目》)⑩乳癌初起,坚硬如鸡子大:山慈菇6g,胡桃肉3枚,共捣烂,分两次用黄酒或开水送服,一日1剂,久服见效。(同②) 乳癌初起:山慈菇数枚,风干后,用醋磨敷患处。(同②) 子宫肌瘤:荔枝核12g,橘核12g,青皮10g,香附10g,路路通12g,柴胡10g,娑罗子12g,八月札12g,山慈姑15g,夏枯草15g,莪术12g,三棱12g,牡蛎30g,海藻20g。(《子宫肌瘤诊治》) 宫颈癌。催脱钉:由山慈菇、枯矾各18g,砒霜9g,麝香0.9g组成。向宫颈管内或瘤体上直接插入本品1~3枚/3~5天,连续3~4次。待瘤组织坏死脱落后,改用玉红膏,每日1次。[《中医杂志》22.(11):33,1981]相关现代药理:复方秋水仙碱及其衍生物秋水仙酰胺治疗乳腺癌疗效显著,对子宫颈癌等亦有一定疗效。(《中药药理与应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使用注意:正虚体弱者慎服。
药名。出《本草图经》。又名千里及、黄花演、眼明草、九里光、金钗草。为菊科植物千里光 Senecio scandens Buch.-Ham.的全草。分布陕西及华东、中南、西南地区。性味:味微苦、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杀虫。临床应用:①血瘀发热型产褥热:千里光30g,丹皮18g,当归、益母草、金银花、党参各15g,桃仁、红花、贯众、柴胡、升麻各9g,川芎、炮姜各6g。水煎,日1剂,服两次。(《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②湿热型慢性盆腔炎:千里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野菊花各30g,栀子、没药各15g,延胡索10g。共包入布袋中,蒸热后放在下腹部热敷,冷后即换,每次热敷30分钟,每日热敷1次,10次为1疗程。(《中华民间秘方大全》)③湿热下注型结核性盆腔炎:千里光、冬瓜仁、黄柏各24g,地榆18g,苡仁、玄参各15g,苍术、黄芩、赤芍、桃仁各9g。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同①)④宫颈糜烂。千里光栓:由千里光50kg,白及粉750g制成。阴道内上药。(《中药制剂汇编》)⑤阴道炎:用100%千里光煎剂,在阴道冲洗后,用带尾线的棉花纱布塞,或棉球蘸药汁放入阴道内24小时后取出,连用5天。(《中医方药学》,广东中医学院编)⑥霉菌性阴道炎:千里光片或胶囊放入阴道,每日一次,每次3片,也可用纱布或棉球蘸浓缩药液塞阴道内,每天换药一次,7天为一疗程。(《百病良方》)⑦滴虫性阴道炎:千里光200g。水煎两次,去渣取液,浓缩成200ml,冲洗阴道后用带线棉球浸药液塞入阴道内,24小时后取出,隔日1次。(同①)⑧湿热型女阴瘙痒症:苍耳子60g,千里光60g。煎汤坐浴,每日1~2次。(同②)⑨外阴白斑。消斑散:青蒿、蛇床子、吴茱萸、乌梅各9g,夏枯花、白菊花、土茯苓、浮萍草、地肤子、旱莲草、玄参各12g,一支敛、地龙各15g,六谷根、桑椹、苦参、无花果、千里光各30g。共研为末,和匀。取此散30g,用1500ml沸水冲泡片刻,趁热先熏后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名医治验良方》)相关现代药理:①千里光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活力。多种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均表明千里光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中药药理与应用》)②煎剂在试管中,1∶40浓度对人的阴道滴虫有抑制作用。(《中医辞海》)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者30g)。外用:煎水洗、捣散或熬膏涂。使用注意:中寒泄泻者勿服。
方名(另加)。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四。组成:枸杞根(即地骨皮)一升,生地黄五升。用法:上二味 咀,以酒一斗,煮取五升,分为三服。功效:清热养阴。主治:湿热伤阴,阴虚不能维阳,而带脉不收导致的带下。
方名。出《万病回春》卷六。组成:当归(酒洗)二两,川芎一两,熟地(姜汁炒)四两,阿胶(蛤粉炒)二两,艾叶(醋煮)、砂仁(炒)五钱,条芩(炒)二两,益母草二两,杜仲(去粗皮,姜汁、酒炒)四两,白术(土炒)四两,陈皮一两,续断(酒洗)一两,香附米(酒、醋、盐水、童便各浸二日炒)二两。用法:上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米汤下。功效:补血调气,益肾安胎。主治:气血不足,肾虚引起的受胎经二月而胎堕。
药名。出《汤药本草》。又名芎 、抚芎。为伞科植物川芎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根茎。主产四川。性味:辛,温。入肝、胆、心包经。功效:行气开郁,活血止痛,验胎。临床应用:①痛经:醋炒五灵脂、白芍各30g,当归、川芎、甘草各20g。经前5天,日1剂,水煎,服两次,连服5剂。(《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②月经后期气滞证、经行乳房胀痛、母儿血型不和肾虚肝郁证、阴吹。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枳壳、白芍、川芎、甘草、陈皮。(《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③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川芎5g,鸡蛋2个,加水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3~5分钟后,加黄酒适量,吃蛋饮汤。(《妇女病饮食疗法》)④崩中,昼夜十数行,医所不能治方:芎 八两。右一物,以酒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耐酒者随多少服之。(《小品方》)⑤经期头痛。川芎茶调散,每日2次,每次9g。(《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⑥带下。苍柏辛芎散:苍术、黄柏、辛荑、川芎、南星、半夏、牡蛎、滑石、黄芩。为末酒服二钱。(《妇科指掌》)⑦验胎:川芎生为末,空心煎艾汤服一匙。用于经水三个月不行者验胎法。腹内微动者是有胎;不动者非也。(《灵苑方》)⑧恶阻,脉浮虚涩。白术散:炒白术二两,紫苏二两,人参二两,炒青皮二两,川芎一两,炒诃子二两,甘草四钱。制为散,熟砂仁三钱。(《女科指要》)⑨胎漏……若冲任气虚者,其漏下黄汁,或如豆汁。黄芪汤:黄芪、糯米、川芎。(《妇科冰鉴》)⑩妊娠,因举重仆跌损伤,胎气不安,或子死腹中:川芎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一匕,连进三服,死胎即下。(《医学正传》) 胎动腹痛,子死不知,服此药,活则安,死则下:当归四两,川芎九两,酒四升,煮三升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胎前头痛。芎芷汤:甘草五分,菊花、川芎、白芷、石膏、白芍、茯苓各一钱,姜三片。水煎服。(《妇科秘方》) 堕胎忽倒地,举动擎促,损腹中,不安,及子死腹中不出:芎 一两右为末,服寸匕,须臾三服,立出。(《经效产宝》) 孕妇风痉,脉浮细涩。芎活汤:芎 三两,羌活三两。为末,水煎三钱,去渣入酒一杯,温服。(《医学入门》) 子痫。羚羊角散:羚羊角、五加皮、防风、当归、酸枣仁、白茯神、独活、甘草、川芎、木香。姜引水煎。(《女科指掌》) 月未足,胎死不出,母欲死方:捣芎 ,酒服方寸匕,神良。(同④) 恶露败血走刺心腹,儿枕痛,坐卧不得,余血不快。乌金散:川芎七钱半,黑附子半枚炮。上为细末,每三钱,童便和酒调服,痛止血下,方住服。(《济阴纲目》) 产后血痛如刀刺:大川芎为末,每服二钱,水煎至七分,温服。(《产育宝庆集》) 调经及产后子宫出血等症。川芎流浸膏:由川芎一味制成。每次1~4ml,日服2次。(《中药制剂汇编》) 产后血崩。芎 汤加芍药方:芎 、当归、芍药各等分。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热服,无时。(《证治准绳·女科》) 幼稚子宫及子宫发育不良的不孕症:川芎30g,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各10g,香附12g。水煎服。月经干净后每日1剂,连服6剂,连续2~3个月经周期。同时针灸关元、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天枢、中极等穴。(《百病良方》) 妇人气厥头痛,及产后头痛:川芎、乌药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御药院方》) 风眩头晕。川芎散:小川芎、山药、白茯神、甘菊花、人参各半两、山茱萸肉一两。右为细末,无时候。酒调二钱,日三服。(《妇人大全良方》) 阴疮痒:枯矾、川芎、朱砂。右为细末,绵裹纳阴中,有虫即死。(《普济方》)相关现代药理:①川芎和川芎嗪在体外对由ADP、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可使已聚集的血小板迅速解聚。川芎水提取物可明显提高大鼠离体子宫的收缩幅度,但对收缩频率无明显影响。川芎可降低卵巢内前列腺素E 2 含量。在假孕大鼠,川芎可降低血中孕酮含量,抑制卵巢HCG/LH受体特异结合量,提高子宫孕酮受体特异结合量。(《中华本草》)②川芎有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川芎嗪对血栓索A 2 样物质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中药药理与应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使用注意:阴虚火旺,月经过多及出血性疾病慎服。
药名。出唐·侯宁极《药谱》。又名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栽培品)的块根(主根)。主产四川、陕西。性味:辛,热,有大毒。入心、脾经。功效:祛风湿,散寒,止痛。临床应用:①痛经:制川乌、吴茱萸各6g,干姜、肉桂各10g,琥珀粉(冲)、细辛各3g。(《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②经脉妄行,血崩不止。霹雳散:香附子六两,川乌头炮去尖二两,石灰油炒二两。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烧锤淬酒调下,食前。(《普济方》)③室女、妇人经候不通,脐腹疼痛,或成血瘕。通经丸:炒川椒、炒川乌、蓬术、青皮、桂心、当归、炒桃仁、大黄。为末,醋丸桐子大,每服五丸,淡醋或酒下。(《薛氏济阴万金书》)④赤白带下。神功丹:枯白矾五钱一分,乌头(炒黄)一个。右为细末,蜜丸如弹子大,绵包之,临卧纳阴门内。(同②)⑤子死腹中:桂去粗皮不得见火、乌头大者炮去皮脐各一两。右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须臾连三服。(同②)⑥产后身痛。乌头汤:制川乌、麻黄、白芍、炙甘草各9g,黄芪12g,蜂蜜60g。(《中医妇科临床手册》)⑦产后腿痛。补骨四物汤:四物汤加川乌、茜草、菖蒲。(《妇科玉尺》)⑧产后风痿多汗。大圣汤:川芎、黄芪、当归、木香、人参、甘草、茯苓、麦冬、川乌。(同⑦)⑨产后中风,身如角弓反张,口噤不语:川乌五两,锉如豆大。右取黑豆半升,同炒半黑,以酒三升泻于铛内急搅,以绢滤取酒,微温服一小盏,取汗。(《妇人大全良方》)⑩产后昏晕,不知人事,痰盛:川乌、归身、肉桂、人参煎服。血下自愈。(《慎斋遗书》) 产后下痢,白多赤少,腹痛不止:甘草半两,川乌头半两。右以浆水一大盏,煎取半盏,食前分温二服。(《太平圣惠方》) 产后诸疾并皆淋涤。产后淋涤方:独活、苍术、防风、荆芥、吴茱萸、蛇床子、乌头(生去皮)各一两。右 咀,每用二两,水七升,煎取四升淋涤。欲先熏,即乘热熏之。候温方淋洗。(《产宝诸方》) 慢性盆腔炎:生川乌20g,羌活、独活各30g,花椒、紫苏各10g,干年健、白芷、艾叶、石菖蒲各15g。包入布袋,蒸热后敷下腹,冷后再换。(《百病良方》) 不孕症见腰膝冷痛、手足欠温、遇寒则腹痛加剧,或痛而有块,或兼有阵痛如锥者。复孕散:制川乌9g,制草乌9g,细辛3g,丹参15g,益母草15g。除细辛外,均需用文火焙焦,然后与细辛共研极细末,分作3包。每次服1包,每日服3次,白酒为引送服。于月经来潮后1周左右服用。连服2料为1疗程。如未奏效,可于下次月经来潮时如法服用。(《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妇科病》) 血风走疰,腰胯脚膝疼痛:莨菪子一两,川乌头一两,附子一两。右件药,捣细罗为散,以酒煎成膏,摊于帛上,于痛处贴之。(同 ) 遍身麻痹。祛风散:生川乌、白术、白芷各三钱,甘草二钱。右温酒调吞下五补丸。(《仙传济阴方》) 脐下寒痛如冰:三柰、川乌、大椒各五分,全蝎三个,柴胡、羌活各二钱,白矾枯三分,升麻二分,大蒜、破故纸与蒜同焙,各一钱麝少许。右为末,炼蜜丸弹子大,绵裹,留系在阴外,内阴中。(《医部全录·妇科》) 乳房结块:川乌6g,草乌、丁香、蟾酥各3g,共研极细末,每次以上药末少许放膏药中间,贴核上,二日一换,连贴1月为一疗程。(《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乳痈。三物桂心贴:桂心、乌头、甘草各二分。右捣散,以苦酒和涂肿上,以小纸覆濡其上,将乳居其中,以干布置乳下。须臾布当濡,有脓水为佳。(同②) 阴中有肉突出者,名曰阴痔,俗称茄子疾也。外宜乌头熏法:乌头。上用酽醋熬熏自消。(《妇科冰鉴》) 阴下挺出:蜀椒、乌头、白芨(各二分)。右三味,捣筛,以方寸匕绵裹内阴中,入三寸,腹中热,明旦更著,差止。(《集验方》) 阴中息肉突出:以苦酒三升渍乌喙五枚,三日,以洗之,日夜三四过之。(《医心方》)相关现代药理:①用大鼠电刺激法、小鼠扭体法及小鼠热板法均证明乌头碱皮下注射具有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②乌芨散能使子宫附属韧带、阴道、子宫兴奋。(《中药大辞典》)用法用量:内服:水煎,制川乌,1.5~9g,宜久煎(一小时以上)。使用注意:生品内服宜慎。孕妇忌服。服用过量,引起呼吸中枢及心肌麻痹死亡。
药名。出《本草纲目》。又名牛膝、天全牛膝、都牛膝、米心牛膝、家牛膝、拐牛膝、甜牛膝、龙牛膝。为苋科植物川牛膝 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的根。主产四川。性味:甘,微苦,平。入肝、肾经。功效:活血祛瘀,祛风利湿。临床应用:①痛经和瘀滞闭经:川牛膝10g,当归12g,红花6g,香附10g,益母草30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②月经后期:川牛膝30g,藕节45g,赤芍10g,牡丹皮15g,泽兰12g,茜草2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③经水重来。通经散:川牛膝、当归、刘寄奴、红花、苏木、肉桂、白芷、急性子、白芍、甘草各等分。为末。每服四钱酒下。(《女科旨要》)④功能性子宫出血伴有腹痛,血色紫黯而有瘀块者,每日川牛膝30~45g,水煎顿服,或分2次服。病程较长者,血止后减量持续服5~10天。[《浙江中医杂志》17:(2):86,1982]⑤肺肾阴虚型经行吐衄。地黄牛膝茅根汤:生地黄、川牛膝、茅根各30g。水煎去渣加白糖适量,调匀服用。(《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⑥奔下两腿如车轮之肿大者,不能展动,为恶血流滞入四肢之症:陈皮、桔梗、山楂、柴胡、吴萸、白芷、干姜、木通、三棱、川牛膝、苏木、桂枝、归尾、桃仁。先用炒热麸皮熨之。(《妇科秘方》)⑦过期妊娠。催产饮方:川牛膝、桑寄生、生黄芪各15g,党参、川断各12g,炒白术、当归、川芎、丹参、香附各10g,桃仁、红花各6g。[《中西医结合杂志》6(8):464,1986]⑧产后恶露不多下方:川牛膝、大黄各八分,牡丹皮、当归各六分,芍药、蒲黄、桂心各四分。上为末,以生地黄汁调,酒服方寸匕。日二服。血下愈。(《妇人大全良方》)⑨恶露不绝,胎物残留:冬葵子30g,滑石15g,花蕊石20g,川牛膝15g,荷叶15g,蒲黄10g,益母草20g。(同②)⑩产后恶血疼痛极甚:用牛膝一两半去苗,以酒一大盏半,煎至一盏,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三服。(《普济方》) 产后尿血:川牛膝水煎频服。(《熊氏补遗》) 产后血滞,筋脉拘挛,腰背强直,遍身疼痛。趁痛散:黄芪、当归、官桂、白术、独活、生姜、川牛膝、炙甘草、薤白。(《产育宝庆集》) 产后瘫痪不起:秦艽、当归、生地、天花粉、羌活、香附、米仁、木瓜、人参、川牛膝、汉防己、黄芪。水煎,冲酒服。(《妇科秘方》) 多囊卵巢综合征。抑亢汤:龙胆草5g,炒栀子、生地、柴胡、茜草各10g,丹皮9g,川牛膝30g,制大黄6g,紫草20g,香附5g,枇杷叶、丹参各15g。(《马大正中医妇科医论医案集》) 未破裂黄素化卵巢综合征:川牛膝、急性子、石见穿各30g,泽兰、茺蔚子各12g,桃仁、延胡索、 虫、刘寄奴、香附各10g,当归、川芎各8g。(同②) 癃闭。滋肾通关丸加味:肉桂5g,炒黄柏10g,知母8g,车前子(包)20g,枳壳、生黄芪、茯苓皮各30g,琥珀粉(吞)3g,大腹皮、猪苓、海金沙、川牛膝各15g。(同②) 刮宫术后头晕耳鸣。左归丸加味:鹿角胶、龟版胶各10g,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川牛膝各12g,山药、菟丝子、磁石、何首乌各15g,旱莲草20g。(同②) 产后血滞,筋脉拘挛,腰背强直,遍身疼痛。趁痛散:黄芪、当归、官桂、白术、独活、生姜、川牛膝、甘草炙、薤白。(《女科精要》) 求子方:熟地黄、川牛膝、当归各八分,卷柏、川芎、防风各六分,牵牛子(末)、桂心各三分。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三合,去滓,分三服。服别和一分牵牛子末服。(同⑧) 石瘕。加味温经汤:当归尾、赤芍、川牛膝、肉桂、莪术、破故纸、小茴香、香附、乌药、川芎各一钱,甘草五分,姜三片用引,水煎服。(《竹林女科证治》) 回乳:麦芽二钱,白茯苓五钱,川牛膝三钱。水煎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溢乳:蝉蜕6g,枇杷叶20g,郁金10g,刺蒺藜10g,香附8g,川牛膝15g,路路通10g,麦芽60g,佛手柑10g。(同②) 外阴单纯疱疹感染。三妙丸加味:生甘草9g,苍术、黄柏、川牛膝各10g,苦参15g。(同②)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大剂量50g。使用注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服。
方名。①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异名:芎乌散。组成:真天台乌药皮、大川芎各等分。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称锤淬酒调服。功效:行气活血止痛。主治:产后头痛,妇人气盛头痛。②见《妇人大全良方》卷四引庞安常方。组成:小川芎、山药、白茯神、甘菊花、人参各半两,山茱萸肉一两。用法:上为细末,无时候。酒调二钱,日三服。主治:妇人风眩头晕。③出《医部全录·妇科》卷三百九十三。组成:川芎、羌活、枣仁、羚羊角屑、芍药各四两,桑白皮一两半,防风一两二钱。用法:右 咀,每服一两,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半,去渣,不拘时服,日进三服。功效:养血驱风。主治:产后中风,身背拘急,有如绳束。
药名。出《本草正》。又名楝实、金铃子。为楝科植物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果实。主产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性味:苦,寒,有小毒。入肝、胃、小肠经。功效:除湿热,清肝火,行气止痛。临床应用:①肝气郁结,气郁化热之痛经。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中医临床妇科学》,主编夏桂成)②崩带下血,子宫血海虚冷等证。四炒固真丹:苍术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茴香、青盐各一两炒,一分用川乌、川楝各一两炒;一分用川椒、破故纸各一两炒,一分用酒酢炒。俱以术黄为度,去各炒药。右将各炒药为末,煮药,酒酢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淡酢汤下。(《医部全录·妇科》)③气阻血滞型月经后期:川楝子30g,五灵脂20g,蒲黄10g,丹参20g,香附10g,益母草3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④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头痛,失眠多梦,心腹胀痛,胃脘胀痛,恶心呕吐等。经前平颗粒:白芍、香附、川芎、枳壳、川楝子等。(《中国药品实用手册》)⑤经前乳胀:川楝子、香附各9g,郁金6g,合欢皮、苏罗子、路路通各12g,青皮、橘叶核各4.5g。(《中医妇科临床手册》)⑥经来吊阴痛不可忍。川楝子汤:猪苓、泽泻、白术、小茴炒、大茴炒、乌药、川楝子、延胡、乳香各一钱,木香、麻黄、槟榔各五分,姜葱水一碗热服,汗发立效。(《妇科秘方》)⑦赤白带。苦楝丸:苦楝(碎,酒浸、茴香炒)、当归各等分。上为末,酒糊丸。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温酒下。(《证治准绳·女科》)⑧妊娠心气疼。火龙散:艾叶末(盐炒一半)、川楝子(炒)、茴香(炒)各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卫生宝鉴》)⑨产后腹痛。因产时寒气客于子门。金铃子散:川楝子去核、小茴、骨脂、桂心各一钱,木香另研汁。姜引,水煎,入木香汁,食前热服。(《万氏妇人科》)⑩产后乳结核,肿痛发热烦闷。大黄汤:大黄(略炒)、芍药、楝实(擘破炒去子)、马蹄(炙焦黄)各一两。右四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 急性乳腺炎:苦楝子连皮和仁,捣碎晒干,炒微黄,研细末。每次以苦楝子末9g,红糖60g,用黄酒或开水100~200ml冲服,每日1~2次,连服2~5日。(《中药大辞典》) 肝郁夹瘀型乳腺增生。乳块消:丹参、橘核、王不留行、川楝子、土鳖虫、皂角刺(常规用量)。(同①) 乳癌已溃烂:蜂房、雄鼠矢、川楝子各等分,瓦煅存性,为末擦之。(《华佗神医秘传》) 胁肋苦痛偏效。木通散:木通、青皮、川楝子(去皮核)各一两,以上三味,用巴豆半两炒黄,去巴豆不用,萝卜子炒、茴香一两,莪术、木香、滑石各半两。上为细末,煎葱白,酒调三钱。(《妇人大全良方》) 慢性盆腔炎属于气血凝结者,或用于宫冷不孕等证。暖宫定痛汤: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胡芦巴、元胡、五灵脂、川楝子、香附、乌药。(《刘奉五妇科经验》) 输卵管结扎后腹痛:川楝子20g,延胡、川断、杜仲、麦芽各15g。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妊娠体癣:川楝子(杵碎)60g。水熬成150ml,外涂局部皮肤,不拘时候。(同③) 腹股沟痛:一贯煎(北沙参、麦门冬、枸杞子各10g,当归6g,生地黄12g,川楝子20g)加忍冬藤20g,丝瓜络10g,竹茹10g。(同③) 交接阴痛:川楝子20g,延胡索、橘核、荔枝核、乌药、香附各10g,小茴香5g,吴茱萸3g,当归9g。(同③) 阴挺。一捻金丸:玄胡索、舶上茴香、吴茱萸、川楝子(去核)、青木香各二两。上为末,粳米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空心木通汤服。(《证治准绳·女科》) 霉菌性阴道炎:川楝子60g,每次加水1000ml,煎取500ml,连煎3次,合药液,凉后先用冲洗器冲洗阴道再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③)相关现代药理:生川楝子、焦川楝子、盐川楝子各20g/kg,灌服小鼠,能明显减少醋酸引起小鼠扭体次数,延长小鼠在热板上的痛阈时间,减轻巴豆油所致小鼠耳片肿胀程度。(《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30g;或入丸、散。外用:60g,水煎外洗坐浴或外抹。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禁服。内服用量不宜过大及久服,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甚至死亡等副作用。
方名。出《竹林女科》卷一。组成:川楝子(炒)、大茴、小茴、猪苓、泽泻、白术(蜜炙)各一钱,乌药(炒)、槟榔、乳香(去油)、玄胡索各八分,木香五分,麻黄六分,生姜三片,葱一根。用法:水煎服。功效:暖肝行气,健脾渗湿。主治:经来有两条筋从阴吊至两乳,痛不可忍,身上发热。
方名。出《妇科名医证治精华》宋光济方。组成:制川乌、炒白术、焦白芍、川芎、肉桂、吴萸、姜半夏、炒党参、独活、威灵仙。用法:水煎服。功效:温经止痛,补益气血。主治:寒凝气血不足引起的痛经。加减:血块多,加制没药、丹参、泽兰、益母草、失笑散;腹胀痛,加制香附、小茴、艾叶;夹湿,加苍术、茯苓;肾阳虚或妇科检查子宫发育不良,加鹿角片、紫石英、仙灵脾、巴戟肉。
方名。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吴直阁增诸家名方)。组成: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细辛(去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薄荷(不见火)八两。用法: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清茶下。功效:疏风止痛。主治:经行、妊娠、产后头痛,偏正头痛或巔顶作痛,或外感风邪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方名。见胡熙明主编《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卷下。组成:茵陈、败酱草各30g,生川军9~15g,厚朴、枳实、山栀、焦三仙各9g,草豆蔻10g。用法:水煎服。服5剂后生川军减至6g,10剂后减至3g,直至痊愈。功效:清利肝胆湿热。主治:湿热气滞引起的妊娠合并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名。出《宁坤秘笈》卷上。组成:川椒一两,白芷一两五钱。用法:水煎服。主治:房事不节,阳精留蓄,致胎前阴门痒甚。
其他。笄(音jī):古代的一种簪子。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视为成年,故称为及笄。又称初笄、既笄、笄年、笄期。源于汉·戴圣《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清·郑元良《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胎前门》卷上:“室女年及笄而天癸不至,若面色不黄,饮食如故者,不在经闭成劳论,但不孕耳,不必服药。”
其他。即按期。宋·薛轩《坤元是保》卷上:“天癸正盛,及期而暴涌不止者,曰漏。漏属阳而崩属阴,不可以不辨。”
方名。出《江南中医妇科流派膏方精选》张聿青方。组成:炙绵芪三两,炙熟地五两,菟丝子(盐水炒)三两,破故纸(盐水炒)二两,西党参四两,茯神二两,牡蛎四两,野于术(炒)二两,厚杜仲三两,制首乌四两,潼沙苑(盐水炒)三两,豆衣三两,炒山药二两,白归身(酒炒)二两,杭白芍(酒炒)二两,金毛脊(去毛切)四两,炒杞子三两,法半夏二两,炒川断肉三两,新会皮(土炒)一两,炒菊花一两五钱。另加:阿胶三两。用法:熬膏服用。功效:益气健脾,补益肝肾。主治:久带不止,头旋眩晕,足膝作酸。
病名。即滑胎。见清·陶承熹《惠直堂经验方》卷四:“毓麟膏治妇人久惯小产。”详滑胎条。
其他。即广嗣。见清·砺堂氏《宁坤秘笈》卷下:“忽遇异人授以广育之方,并可转女成男。”详广嗣条。
病名。即杨梅疮。见明·陈司成《霉疮秘录·霉疮总说》:“胡痘、广疮,以地命名……此证有谓杨梅疮,有谓砂仁疮,名状不一者,何也?”。详杨梅疮条。
其他。指生育繁衍多。又称广嗣。见明·万密斋《万氏妇人科》卷一:“男女配匹,所以广嗣”。故后世有许多以“广嗣”为名的篇章。
书名。不分卷。清·包诚(字兴言)撰。书成于清同治六年(1867)。全书以条文形式,引用古人名人观点和原文,对男女怀孕机理,怀孕的条件、方法、保养等加以详细论述。书后附十剂表二卷,对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含义加以注释,并记载了七十三种药物名称和别名,所附的十剂表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手足十二条经脉和十剂来分类,列出药物的性味归经和作用。现存清同治七年蕴璞斋刻本。
方名。出《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四。组成:沉香、丁香、茱萸、官桂、白及各一钱,蛇床子、木鳖子、杏仁、砂仁、细辛各二钱。用法:炼蜜为丸,如绿豆大。主治:妊娠胞络阻绝,九月而瘖。
书名。清·宋遂真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①清·徐国显(字公佑,号东谷)撰。成书于清康熙年间,内容未详。②二卷。清·方允淳撰。成书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本书着重叙述难产而置调经、养胎、稀痘等。卷上首为妊娠门,言女子天癸论、男女保精多儿说、种子歌、调经说、十月胎形阴阳脉所主论、孕男诀、赤白带下、血崩不止、入房择吉、鸳鸯和睦等,载方计五十一首;次为护胎门,述护胎论、胎教、朱丹溪难产七因、从害保胎四则、妊妇忌食、安胎方、妊娠腹痛方、孕中有痈、妊娠伤寒、验死胎法、删繁方治胎动不安、脉症正字方、耐庵公十月安胎方等,载方计五十三首。卷下首为保产门,论述太极阴阳化生说(并图)、从善堂保产总论、戒谕隐婆、鹤神占卧室方位、产前调理、临产斟酌,以及达生篇试痛论、亟斋居士验案、产后当知、藏衣胞法、产后伤寒论、血晕良方二条、产妇中暑方、产后另方、死胎胞衣不下、难产催生简易方、治鬼胎、产后虚汗等,载方计五十一首;次为寿婴门,述寿婴论、从善堂保儿说、洗三防脐风法,载方二十九首,集录古今简易良方共一百十二条、小儿十证图并方、小儿惊辨寒热、疳积方、戒溺女文、禁溺女歌等。现存清乾隆十五年务本轩刻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书名。清·潘景旸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八卷。清·王谭编。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原存清光绪三十年(1904)合川郑氏刻本,藏于重庆市图书馆,经查未见。
书名。不分卷。清·郭念祖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原存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柑市李公馆刻本,经查未见。
书名。二卷。清·周毓龄(字吕筌,号南方恒人)撰。书成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本书系周氏据亟斋居士《达生编》增补而成。后由周登庸(字金门)于清道光五年(1825)重梓,并刊于《续广达生编》之卷首。其卷首之上为《达生编》原文;卷首之下为周氏所增补者,包括求嗣要诀、孕妇食忌、孕妇药忌、产难救急、死胎辨法、产后调理、怪症医案等编,末附贵中孚先生“劝戒溺女说”文及歌赋。周氏认为求嗣之要,在于男子以固精为主,女以调经为先,“固精宜寡欲,调经先养性”,并附济仁固精丸、济仁调经丸以治,充分体现其调养将摄尤重于药饵的学术见解。书中辑补有关胎产救急诸法,亦多能与《达生编》相得益彰;其举例治疗产后肉线垂下二三尺之验案,仿补中益气之法而重用熟地、故纸、白果诸药,可见临证善于化裁出奇之功力。现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蔚大文藏板刻本等。
书名。清·亟斋居士撰。成书于1876年。
书名。①明·赵金(字淮献,号心山,又号苕芸逸仙)撰。成书于嘉靖年间(1522~1566)。内容不详。②明·刘草窗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十二卷。明·陈文治(字国章,号鹤溪)编。成书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全书博采诸家之说,参以己见而成,卷一阐述种子,卷二、卷三论保胎及保产,卷四叙述产后护理及诸疾的辨治,卷五至卷十论述儿科杂病,卷十一至十二叙述痘疹。全书共200余篇,并附诸多验方、验法。对嗣育、胎产及儿科诸病证治论述条分缕析,颇切临床实用。对不孕症治疗,强调凡调补得妊者,妊后必须再予药物安胎,即便临盆遇到难产也可有挽救之法,以达到服药必妊,有妊必成,有生必长的完满结果。现存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残本)、清抄明刻本、上海医学会图书馆藏前四卷手稿本和后8卷木刻本、中国中医研究院有据明刻本抄本,2015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再版。
书名。①十六卷(另有五卷本)。明·万全(密斋)撰。又名《万氏家传广嗣纪要》。约刊于16世纪中叶。此书着重论述男女子嗣、妊娠杂病、诸种难产以及婴儿疾病的病因证治及其方药,末附幼科医案18则。书中并阐述影响生育的男女生殖器畸形、损伤“五不男”、“五不女”等10种病证。全书内容较广,学术、临床颇有新意。现存明万历年间刻本、《万密斋医书十种》本及清刻本等,1986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排印本,并收录于《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中国医学大成续集》中。②明·蔡朝衣校。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校万著《广嗣纪要》。
书名。四卷。清·何守愚(字芥园)撰。成书年代未详。刊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卷一、卷二首论妇人妊娠和产后调理,分娩接生方法以及产前产后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后述小儿常见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卷三录三百一十三首治疗妇人疾病、小儿疾病的通用方、验方和单方;卷四载病案一百一十二例并具体加以辨析。现存清光绪十二年青相阁书坊刻本。
书名。二卷。清·松柏老人撰。成书于清末。上卷分调理精血论、直指真源论、男女服药论;下卷首述种子方药及逐月养胎方,共载方九首。自初月胎形,每月载以歌诀,绘述妊娠图形,并附以方药,直至十月胎成。卷末附种子秘诀真传、钟吕二仙采真问答。论述胎产病机,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现存清刻本。
书名。不分卷。明·俞桥(字子木,号溯回道人)撰。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全书分调理精血、直指真源、男女服药三论、阴阳虚实图、合用方法三十五道等五部分。首先论男女生理特点、受孕机理、男女用药不同规律,用阴阳虚实图来阐述其机理和治则。对调理元气法、调经及妊娠病治则论之较详,并载述四十六首方的适应证、方药及加减用法。后附验案、小儿始生诸法。他认为天地之气尚且可以转移,人体更可以用摄养方法,使身体结实而延续子嗣。现存濂溪书院抄本及《格致丛书》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书名。①不分卷。明·胡文焕(字德甫,号全庵、洞玄子、抱琴居士、西湖醉渔)编。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本书是在《广嗣要语》基础上加以发挥撰就。主张从积阴德、固元气、豫调摄、薄滋味、择鼎器、炼药饵、时交感、择天时、合造化九方面加以注意和调摄,适时服用补药,并附选方十首。除《格致丛书》本外,另存抄本。②一卷。明·蔡龙阳撰。又称《螽斯集》。
书名。一卷。清·单养贤(字南山)撰。成书年代不详。内容分述聚精、养气、知时、成胎等。附于《明易产科》书末。现存抄本。
书名。十卷。明之前·不著撰者。已佚。《中国医籍考》称:“见于许僖‘疡科选粹’凡例。”《中国历代医家传录》称许僖为明人。
书名。魏兆良撰。成书于1926年。首列男子生殖总论,言生殖之原理,成熟之现象,精液之来源,精虫之研究,早婚之弊害,纵欲之流弊,手淫之遗害,节欲之益处,阳萎之障碍;次载妇女妊娠总论,叙妊娠之原理,成熟之迟早,经水之变化,卵子之研究,不孕之原因,爱情之节制,胎形之起算,产期之预知,胎教之慎重,临产之整备,产后之调理,白带之弊害;末为男子种子方法、小产预防法、胎前卫生法、房事摄生法等。现有1926年中西书局石印本。
书名。明·万全(字密斋)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一卷。不著撰者。成书年代不详。本书先载受形论、验胎法、孕妇食忌论等,次载种子奇方、长春种子丹、阳痿方等一百余首,并论述房中种子注意事项等。卷末附“孙真人海上神方”。现存抄本。
书名。五卷。清·王实颖(字西成,号耘苗主人)撰。刊于清道光元年(1821)。全书分“种子心法”、“保胎方论”、“达生真诀”、“新产证治”、“全婴须知”五种,是一部专论胎产之书。书中较为详细地讨论了种子六法,附种子丸方。另述子淋、子烦、子疟、产后伤食、产后血晕等胎产病近六十种,附方七十余方。论述产后胎儿护理,有初生救急、拭口法、断脐法等,阐述种痘方法、种类、禁忌等。清人池保金序评论是书“于未产而保护之,于临产而慎重之”,是其特色之一。现存清道光元年耕苗主人刻本。
书名。不分卷。清·汪启贤(字兆开、肇开)撰。成书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系《济世全书》之一。本书论述男女不孕的原因及受孕方法。对男子不育之九证专治方“螽斯衍庆培丹”、女子不孕之五证专治方“胜金丹”的药物炮制、配制方法及用法等皆有详尽的论述,并载述了种子鱼鳔丸、育麟衍庆丹、加味六子丸等四十余首经验种子方的配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对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孕,提出相应的治法和方剂。对不孕症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指失血。出汉·张仲景《伤寒论》:“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二:“或亡血过多,或恶露不下,服之如神。”
病名。亡:古通无。亡经即闭经。出晋·王叔和《脉经》卷八:“病人身热,脉小绝者,吐血,若下血,妇人亡经,此为寒。”详闭经条。
其他。指失血的患者。出汉·张仲景《伤寒论》:“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清·陈梦雷《医部全录·妇科》卷三百九十九:“又况五苓之劫阴,为亡血家所深戒乎?”
人体部位。即产门。见清·孙伟《良朋汇集》卷四:“坐药方,专治妇人干血痨:蝙蝠二分,牛膝三分,麝香少许,小茴香二分。上为末,用蚕茧一个装在内,外再用丝绵包裹,线缠,留线尺许在外,送入门内,候日足自下。”详产门条。
人名。汉初女医家,是我国最早的女性医家。河东(今山西运城、闻喜一带)人。以其高明医术为王太后(汉武帝母)所赏识。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第六十二:“义纵者,河东人也。为少年时,尝与张次公俱攻剽为群盗。纵有姊姁,以医幸王太后(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死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因此,义姁的医事活动当在公元前126年以前。
人名。后汉医家。河东(今山西夏县)人。张仲景弟子。颇有才识,名著一时,著《妇人胎藏经》、《四逆三部厥经》、《小儿颅囟方》,均佚。
人名。清代医家。字述先。河北通州(今北京通县)人,精岐黄术,著《经血起止》。已佚。子周宗,能世其业。
方名。出《元和纪用经》卷一。组成:当归、白芍各四两,黄芪八两,甘草(炙)一两。用法:上为末,如米豆大,每服三匕,甘澜泉二升,石器中煮,七上七下,取清汁,分温两服,不拘时候。功效:补益气血。主治:营卫两虚,经水不至,脉虚软者,或带下不止,脉微而弱,脐腹疼痛。加减:虚甚加人参。
书名。一卷。宋·沈虞卿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不分卷。清·卓凤翔(字岐山)编。约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原存光绪三十二年广州铅印本,经查未见。
书名。八卷。宋·朱端章辑。刊于1184年。又称《卫生家宝产科方》,简称《产科备要》。此书广泛集引宋以前有关产科各家著述,阐发产科疾患之病因证治及其临产忌宜。卷1列产图;卷2~3选录《千金要方·养胎论》、徐之才《逐月养胎方》等以阐述妊娠恶阻、胎动不安以及临产、产后诸疾之治则;卷4~7分别辑录《产育宝庆集方》、《刘宝经验名方》、《备产济用方》、《胎产经验方》等产科方书;卷8专述新生儿的保育护理等。全书内容丰富,选材广博,并保存了部分佚书的宝贵医学史料。所选方药大多切实可取,系宋以前产科临床治疗之辑要著作,对后世颇具影响。现有宋淳熙十一年南康郡斋刻本,清光绪陆心源《十万卷楼丛书》中刻本及《十万卷楼丛书》之单行本,黑龙江省图书馆抄本,1920、1922年上海广雅书局石印本,1939年长沙商务印书馆据《十万卷楼丛书》排印本等多种刊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影印本,并收录于《两宋名家方书精选》、《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中国本草全书》、《中华再造善本》中。
其他。指怀孕女性胎儿。见宋·施发《察病指南》卷下:“足太阳膀胱洪大是男孕,手太阴肺脉洪大是女孕。”
人体部位。指女性外生殖器。又称小户。出战国或两汉期间的《素女经》:“尻急相薄,女阴开舒”。
其他。①指妇产科医生。出汉·班固《汉书·外戚传》:“女医淳于衍者,霍氏所爱,尝入宫侍皇后疾。”西汉时,我国在医事制度上宫廷中已专门设有从事产科工作的女医。《钦定历代职官表》颜师古称:“视产乳之疾者,殆汉时又有此等女医同隶于太医令,以备诸科之一,特史未详其制耳。”参见产医条。②指女性医生。见明·韩懋《韩氏医通》卷下:“青囊丸此方邵真人祷母病,感方士所授,予则受于女医某。”
生理物质。即月经。见明·缪希雍《本草单方》卷十二:“女经不行。凌霄花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下。”详月经条。
1.其他。即妇科。宋·齐仲甫著《女科百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香附)气病之总司,为女科之仙药。”详妇科条。2.书名。①不分卷。清·程尔资编。成书于清道光十年(1850)。系《程尔资抄辑医书八种》之一。本书在汇编前贤证治经验的基础上,对经、带、胎、产证治予以分析。②二卷。清·范永昌(字济华)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③二卷。清·娄阿巢撰。又称《妇科秘方》。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④清·邱苏门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⑤四卷。清·无名氏辑。
其他。即女性胎儿。见宋·薛辛《女科万金方》:“妊娠男胎过三月,女胎过四月,则耳目口鼻皆具。”
其他。指妇人患病。见清·竹林寺僧人传《竹林女科证治》卷三:“要之女病,皆因气血郁结,所以古方多用行气药。”
其他。即妇科。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叙:“《史记》扁鹊传中称其过邯郸,闻赵贵妇人,遂为带下医,此女人科之所昉乎?”详妇科条。
其他。即月经布。出战国《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渍女子布,以汁亨(烹)肉,食之”。详月经布条。
人体组织。即胞宫。出战国《黄帝内经·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详胞宫条。
药名。出《本草正》,又名女贞实、冬青子、爆格蚤、白蜡树子、鼠梓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 Ligustrum lucidum Ait.果实。主产浙江、江苏、湖南、福建、四川等地。性味:甘,苦,微寒。入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养阴。临床应用:①闭经、逆经、血疾。女贞剪红丸:冬青子1000g,红花90g。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6g,每日服2次,食后温开水送服。(《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妇科病》)②经水再至:大生地、元参、麦冬肉、粉丹皮、女贞子、贯众炭、生白芍、地骨皮、阿胶、金樱子、炒淮药、木耳炭、生潞党、白术。(《竹泉生女科集要》)③功血Ⅰ号方:生地榆20g,女贞子30g,墨旱莲30g,制军15g。散剂冲服,1日2~3次。(《中医妇科验方选》)④肾阴虚型排卵期子宫出血。生地女贞莲草饮:生地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2g,红糖50g。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随时饮服,每日1剂,连用3~7天为1疗程。(《民间验方》)⑤经后眩晕:枸杞子、菊花、丹皮、生地、茯苓、泽泻、桑椹子各9g,女贞子、穞豆衣各12g。(《中医妇科临床手册》)⑥经后少腹痛。傅氏调肝汤:炒淮药、阿胶珠、巴戟天、酒白芍、女贞子、山萸肉、甘草、全当归、大熟地。(同②)⑦白带绵绵,质一般,无臭气,劳累后更甚:女贞子、乌贼骨各25g,白术30g,泽泻15g。《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⑧白浊:党参、熟地、益智仁、菟丝子、黄芪、萸肉、骨碎补、女贞子。(同②)⑨赤白带下:海螵蛸五钱至一两,女贞子五钱。研细末,一日二次,每服二至三钱,空腹温开水送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⑩带下过少:首乌、旱莲草、女贞子各30g,枸杞、巴戟天各15g,麦冬、山茱萸各12g,陈皮3g。水煎,日1剂,服两次,6天为1疗程。(《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漏胎:女贞子四钱,旱莲草六钱,生地四钱,苎麻根一两,杜仲五钱,阿胶(烊化加服)四钱,棕榈叶一两。水煎服。(同⑨) 胎虚不安,阴虚不宁:左归饮加女贞子二钱。(《竹林寺女科证治》) 肾虚妊娠便秘:女贞子、枸杞子、何首乌各20g,桑椹、山药、生白术各30g。水煎服。(《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 产后恶露不绝。清化饮合二至丸:白芍、麦冬、茯苓、黄芩、女贞子、石斛各9g,生地、旱莲草各12g。(同⑤) 产后有阴虚发热:如见微火者,一阴煎加女贞子一二钱。(同 ) 腰部酸困,月经正常的不孕症: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沙苑子、覆盆子、香附子、茺蔚子各15g。(同⑦) 妇女偏头痛:石楠叶、川芎、白芷、女贞子、天麻。水煎服。(同⑦) 更年期综合征出现的潮热、出汗:穞豆衣、旱莲草、糯稻根、龙骨、牡蛎各30g,女贞子20g,龟甲胶10g,鳖甲、桑叶各15g。水煎服。(同 ) 外阴白色病变肝肾阴虚证、老年性阴道炎:二至丸。(《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 肝肾阴虚引起的阴道干燥:女贞子100g,夜交藤100g。水煎3次,合药液约1500ml,凉后先用冲洗器冲洗阴道再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连续数天。(同 )相关现代药理:女贞子水浸剂90g/kg灌胃,每月1次,对小鼠子宫颈癌(U 14 )抑制率为49.2%。(《中药药理与应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敷膏点眼。清虚热宜生用,补肝肾宜熟用。使用注意: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禁服。
病名。 :即肌肉抽掣。女阴 指阴道痉挛。见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廿八引晋·葛洪方:“葛氏方治男阴痿女阴 无复人道(性交)方。肉苁蓉、蛇床子、远志、续断、菟丝子各一两。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病名。通常指男子病方愈,因房劳而复发,亦泛用于男、女。出梁《本草经集注》:“妇人月水亦解毒箭并女劳复”。详房劳条。
病名。函:包含。女函男即雌雄人。出元·朱震亨《格致余论·受胎论》:“以女函男有二:一则遇男为妻,遇女为夫;一则可妻而不可夫。其有女具男之全者,此又驳之甚者。”详雌雄人条。
书名。二卷。清·曾懿(字伯渊,号华阳女士)撰。刊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系《古欢室医书三种》之一。此书分结婚、夫妇、胎产、哺育、襁褓教育、幼稚教育、养老、家庭经济学以及卫生等9章。扼要论述妇女妊娠期宜运动肢体、调养饮食、情致舒畅、赏心悦目等孕期保健法以及保胎养胎、产后护理等卫生知识。书中还提倡男女平权、反对妇女缠足,破除男尊女卑等世俗偏见,尤重视儿童的早期品德教育和知识启蒙。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现有初刻本。
方名。出《韩氏医通》卷下。异名:胜金丸、不换金丹。组成:藁本、当归、白芍药、人参、白薇、川芎、牡丹皮、桂心、白芷、白术、茯苓、延胡索、甘草、石脂(赤、白皆可)、没药各一两,香附(去皮毛,米醋浸三日,略炒,为末)十五两。前十三味俱酒浸三日,烘干,与余药共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清晨先以薄荷或茶灌漱咽喉后细嚼,用温酒或白开水送下,再以食物干果压服,服至四十九丸为一剂,以月经调平、受妊为度,妊中三日服一丸,产后二日服一丸,百日止。治妇人子宫虚寒不孕,带浊白崩;胎死腹中,气满烦闷,脐腹作痛;月水不通;中风口噤;痢疾消渴;产后伤寒虚烦,及半身不遂,下虚无力等症。
书名。二卷。清·沈又彭(字尧封)辑。成书于1764年,后经徐正杰(字霭辉)补注,名《沈氏女科辑要》。
书名。明·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尽凡居士)撰。见于近人何时希著作《妊娠识要》的参考目录。或系伪托之作。
病名。伤中指伤害膈膜及内脏。出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干地黄条:“主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
病名。疝:腹痛;瘕:腹中积块。或认为与现代医学的腹股沟疝或直疝相似。出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十二:“女子疝瘕,按之如以汤沃其股内至膝,飧泄,灸刺曲泉。”
病名。即阴疮。出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封石,味甘,无毒。主……女子疽蚀。”详阴疮条。
病名总称。指以女子前、后阴局部红肿疼痛、瘀斑,或皮肤破损等为主要表现的损伤类疾病。又称阴伤、阴中内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多因产伤、外伤、疮疡等所致。详各条。
病名。指以大小阴唇及肛周皮肤潮红、瘙痒、肿胀、糜烂等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又称湿淹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多因感受风热湿毒等所致。本病多见于阴痒、阴蚀、外阴白色病变等证。外洗用阴疹散;外涂用《医学纲目》方:马齿苋四两研碎,入青黛一两再研匀,涂疮上;内服用甘草泻心汤加味:生甘草、黄芩、党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龙胆、苍术;局部皮肤粗厚,用治白膏。
方名(另加)。出《女医杂言》。组成:枸杞根一把,捣汁大酒和服。又用四苓汤加半夏一钱,木通七分,山栀八分,当归一钱,川芎一钱,地黄一钱,芍药一钱,香附一钱,黄芩一钱。用法:水二钟,姜三片。食后煎服数贴。功效:补益气血,清热渗湿。主治:女劳疸。
书名。一卷。明·谈允贤撰。成书于明泰昌元年(1620)。本书将祖传医术参以自己的临床心得,对女科常见病证和治疗进行叙述,共计收录医案31则,治疗方法包括服药、艾灸、点刺、外搽、外洗。现存万历年间锡山谈氏纯敬堂刻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年收录其影印本于《中医古籍孤本大全》中。
病名。即月经不调。见宋·施发《察病指南》卷中:“脉赋解义云:尽脉滑,主胞络极冷,女经不调。”
病症。指女子阴道紧缩如女童,影响性交。出唐·甄立言《古今录验方》卷十一~十五:“治女急如童方:食茱萸三两,特牛胆一枚,石盐一两。捣茱萸下筛,纳牛胆中,又纳石盐着胆中,阴干百日,戏时取如鸡子黄,末,著女阴中,即成童女也。”
书名。清·刘杏五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全一册。不著撰者。成书于1850年。全书包括《妇科》、《妇科方》、《产宝新书》三种。《女科》载调经、崩漏、带下、察阴阳喜脉论、胎前诸证方法、临产须知、产后诸证方法等十四篇;《妇科方》列妇人月信论治、经论、调经、子嗣总论、调元、安胎、产后论治、崩漏等十四篇;《产宝新书》分安胎总论赋、堕胎辩论、产后诸证总论、丹溪先生医案大补气血方治产后五危症、产后用药十误等十二篇。三书所录均为妇产科常见疾病辨治,有论有方。医理遵从《内经》与朱丹溪、李东垣诸家说。现存抄本,藏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
书名。卷数、著者、成书年代、内容不详。见清·程文囿《医述》卷十三《女科原旨》中。
书名。清·宋自应(字德孚)辑。纂辑前人名方,成书年代未详。
其他。指妇科的专门用药。见原题清·徐大椿《药性切用》卷一:金香附“能行血中之气,解郁调经,安胎利产,女科专药。”
书名。明·周季芝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卷数、著者、成书年代、内容不详。见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卷二。
书名。清·严颢(字守愚,号克斋)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不著撰者。成书于1911年。原存抄本,经查未见。另有裕远堂主人撰《女科心传》一书,是否同一书,待考。
书名。二卷。明·郑钦谕(字三山)撰。200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将其影印本收录于《中医古籍孤本大全》中。
书名。不著撰者。成书于1911年。原存裕远堂抄本,经查未见。
书名。明·陈彻(又名陈澈,字三山,号雪潭)编。成书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系《雪潭居医约》之一。对女科论治进行介绍。
书名。①不分卷。清·何涛(号松庵)、浦天球(字鸣虞)合撰。成书于清康熙三年(1664)。全书凡九章。论述妇女常见病,分凡人门、调经门、崩漏门、带下门、种子门、胎前门、临产门、产后门、乳病门等。书中选录历代名家论述,结合其临床经验加以阐述,内容丰富,切合临床。现存清康熙刻本及1960年河北人民出版社铅印本,并收录于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和1997年华夏出版社《历代中医名著文库》中。②清·杨汝器(字镛在)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①不分卷。清·秦之桢(字皇士)撰。成书于清康熙十六(1677)。当时未完稿,后由门人须用恒(字晞黄)编次,经陈曰寿(字全五)增订成帙。全书对女科的证治,以月经病为主作了介绍,并附方剂。现存清康熙十六年抄本。②八卷。清·吴本立(字道源)纂辑。吴采辑前贤有关女科之著述内容,旁录时人之学术临床见解,并予分门别类,汇编而成。卷1~2论调经及妇科杂病。卷3~4论广嗣、养胎及妊娠诸疾。卷5详述顺产及难产的救治方法,并附录“临产歌”和“楼氏十全论”。卷6~8分述产后诸疾证治方药。每证皆先析病因病机,次述辨证立法及处方遣药,间以眉批旁注详予阐发。刊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人王式金(声谷)谓其书“约而达,简而精”。曹炳章云其“方全法备,简明切要”。现存初刻本、《中医基础丛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中医古籍出版社点校本。③清·陈遇天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三卷。清·傅山(字青竹、青主,号公它、啬庐、石道人、朱衣道人)撰。初刊于道光十一年(1831)。该书又名《女科良方》、《女科摘要》。此书将女科常见病症归纳为带下、血崩、调经、种子、鬼胎、妊娠、小产、难产、正产及产后10类,分为130余条,列述230余证。每证先论病因病机,后立证治方药,简单明晰,选方切于实用。后附《产后篇》介绍产后总论、产家宜忌及40余种产科病证之病因治则。此书与《傅青主女科》内容相近,编次各异,系傅氏著作之改编本。现有道光、光绪年多种刻本,1990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有点校本,200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收录于《中国医学大成续集》中。
书名。四卷。清·马永祚(字建侯)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清·王宏翰(字惠源,号浩然子)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二卷。宋·齐仲甫(号讷斋)撰。书中收集妇产诸病常用有效方剂,并附妊娠、产前、产后杂病病例,编成《女科百问》(又名《产宝百问》)。“本为病家居处僻左,有是证,用是药,虽非医家,亦能愈疾,免致束手无措,故著为是书。”该书约成书于嘉定十三年(1220)。此书广集女科旧闻及有关学术临床,以问答体例对妇人诸疾作扼要论述。上卷50问,解答妇女天癸、经候、带下诸疾的证治;下卷50问,解答妊娠、胎产及产后诸疾的证治。书中以问为目,以答为论,论后各列方药。现存最早为明万历年间刻本,另有明、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珍本医书集成》本及多种影印本、排印本及校注本。
书名。明·唐翼真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二卷。清·傅山(字青竹、青主,号公它、啬庐、石道人、朱衣道人)撰。又称《傅青主女科》。
书名。一卷。明·谈允贤撰(一作杨谈允贤)。成书于明泰昌元年(1620)。本书将祖传医术参以自己的临床心得,对女科常见病证和治疗进行了叙述。现存万历年间锡山谈氏纯敬堂刻本。
书名。四卷。清·竹林寺僧撰,雪岩禅师僧传。成书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系《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之一。卷一论妇女逐年经证,从青春期开始共叙述十三个不同年龄段月经异常的病因病理与治法选方;卷二论述妇女妊娠脉象生理病理特点,及胎儿十月生长发育过程异常情况的处理;卷三论述十三种产后病的病因病理和治法方药;卷四阐述产后十八种病证的病因病理和用药。末附方证补遗十种。现有198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199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珍本医书集成》本。
书名。三种。清·竟成堂主人辑。成书于同治八年(1869),内容未详。
书名。清·章达(字非闻)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①原题清徐大椿(字灵胎)撰,实伪托之作。约成书于乾隆二十几年(1764)。系《徐灵胎医书十六种》之一。书中选择历代医家之女科临证验案约400余例,将妇女经、带、胎、产常见诸疾予以分门别类,逐案列述,后附治则方药。所选许叔微、张子和、薛己、戴同父、汪石山等女科验案,颇存参考价值。现有《徐灵胎医书十六种》本,198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收录于《徐大椿医书全集》中。②清·竹林寺僧编。存。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见何时希《妊娠识要·参考书目》。③清·叶蕉村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④七卷。清·伊学曾撰。约成书于乾隆年间1813~1823年,内容记录读单养贤《胎产指南》后,阅历四五十年,其所经验者。咸丰六年(1856)刻《胎产指南》,将伊学曾之《女科医案》附于后。⑤清·沈赓虞编。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明·沈庶(号绩葊)撰。沈系洪武年间(1368~1398)人。国子生,擅长书画,精于篆刻,兼擅诗词。熟习医道,人称良医。中丞韩文绮题赠“灵素真传”匾额。另著有《内科证治》、《眼科镜缘》。
书名。清·傅青主撰。又称《傅青主女科》。
书名。一卷。清·沈明宗(又名明生,字目南,号秋湄)撰。又称《医徵女科附翼金匮》。
书名。清·朱嘉畅(字葆田)撰。女科,尤明带下之证,所论杂病,皆不外此。其胎前、产后则多引成说;所附:伤寒、中风、瘟病,则仿陈修园《伤寒浅释》例及吴棠(当为瑭之误)三焦之说,辨其传经次第、施治先后而已。是书为朱氏撰《医学五种》之一。
书名。清·王叔平撰。成书年代及内容不详。
书名。清·李荣孝(字显庭)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清·吴仪洛(字遵程)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一卷。不著撰者。成书于清嘉庆元年(1796)。全书首叙胎前诸方,包括探胎法、怀妊按月对症服药法、脏躁、子淋等十九种病症;次列临产诸方,包括保产方、胎干难产、胎衣不下、子宫不收等;后附女科方案六十余例。现存王卓若抄本。
书名。①明代之前医著。著者、成书年代及内容均未详。见《中国医籍考》引《国史经籍志》(系明焦竑撰)。②不分卷。清·杨凤庭(字瑞虞,号西山)辑。成书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书中辑录前代妇科经闭、崩中、癥瘕、带下等病证论治,以及产科妊娠十月调整、妊娠并发证、临产十一症及产后杂病证治,收录医方近百首。现存据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之抄本。
书名。八卷。清·萧埙(字赓六,号慎斋)纂辑。《女科经纶》系《医学经纶全集》八种之一,初刊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此书以阐介妇产科理论、临床诸病及其治法研究为主。萧氏有感于“妇人之病,莫重于月经、胎产、崩淋、带下。而其所患者,多隐曲不可述。”是以汇辑历代女科名著,及其他医著之女科内容,依不同病类予以选编。全书共分月经、嗣育、胎前、产后、崩带、杂证7门,计717条。作者将热入血室、血分证、水分证、咽中证、癥瘕痃癖、乳证、前阴诸证、夜梦鬼交等均归入“杂证”,在经、带、胎、产诸类病证中,尤详于胎前、产后诸证。学术上主张“调经不可耗气,宜养心实脾”;“调经以滋水为主,不须补血”;“调经滋水必兼养火”等,提出“调经必先于扶脾保胃为要”。此书选论内容较为广泛,作者所写按语,较为精审可取。在治疗方面,提示立法原则及治疗大法,意在向读者提示治法上的规矩准绳,而并无具体处方,这也是本书编法上的一大特点。现存初刻本及其他多种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建国后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并被收录多种丛书或文库中。
书名。清·萧埙撰。现有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排印本。
书名。清·路藩周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①不分卷。不著撰者。成书年代不详。本书对产后诸疾,从产后调治法至产后内伤等百余种疾病,详述病状、病理、治疗、方药等。所载方剂大多为用之有效的方剂,并述其加减变化。现存浙江中医学院图书馆。②一卷。不著撰者。成书年代不详。本书仅论述产后诸症、载透肠生(注:疑为盘肠生之误)、下死胎等七论,产后血晕、产后发厥等四十症,共收一百六十余方。现存抄本。
书名。①不分卷。清·郑璿撰。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1997年彭怀仁主编出版的《中医方剂大辞典》的主要引用书目有此书;而2002年裘沛然主编的《中国医籍大辞典》认为原存抄本,经查未见。②一卷。叶衡隐撰。刊于1926年。全书分调经、经闭、崩漏、带下、癥瘕、嗣育、杂证等12门,概述妇女各种常见疾病的病证治则与方药。末附古今证治方162首,可供参考。现有1926年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③二卷。清·刘泽清(字渭川,号浊翁)撰。刘为诸生,以女医名于时。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见《中国分省医籍考》(安徽省部分)引清嘉庆八年《无为州志》。④清·李鉁(字珍同)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⑤清·郑璇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①六卷。原题清徐大椿(字灵胎)撰,实伪之作。约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系《徐灵胎医略六书》之一种。设调经、种子、胎前、临产、产后5门。书中辑取历代医家于女科证治之医论,选辑较多临证方药,对妇产病证,从病因病机、立法治则予以详述,并指出“当审其气血之通塞,禀赋之刚柔,然后投剂”,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末附徐氏女科验案数十则。全书论述较为详备,可资临证参则。现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徐灵胎医略六书》本,198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收录于《徐大椿医书全集》中。②清·孙荣台撰。即《女科集成》。③清·王敬义(字协中)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嘉庆十九年《上海县志》作《女科选粹》。《同治上海县志》作《女科选要》。
书名。五卷。清·叶其蓁(字杏林,号困庵、抱乙子)编。《女科指掌》成书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或称成书于1724年)。一名《新编女科指掌》,又名《精校竹林女科》。卷一调经门,分述三十六种病证;卷二种子门,首述求嗣总括歌及孙真人求子论等,次述各种原因所致之不孕,后列方三十余首;卷三胎前门,分述胎前三十二种病证及六十余首方剂;卷四临产门,论述十五种产前病证;卷五产后门,分述四十一种产后病症,以及出产调护法、药禁歌等。篇首均总括一歌,述诸家之论,次则脉,再则方。全书征引历代妇科证治方论宏富,如“调经门”中引用诸书达七十余种之多。书中虽无作者独特见解,然能集古今女科临证医论于一帙,颇便于初学者学习。初刊之际,因叶氏家贫不能全刻,删去其半,直至光绪元年(1875)再刊时才补足。现存清雍正二年(1724)书业堂刻本、清道光刻本、清光绪元年(1875)上海大一统书局石印本、1955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等刊本、1999年华夏出版社根据影印本收录于《中国本草全书》中。
书名。十卷。清·沈济远(字宇宁)编。又名《女科名医类案》。
书名。①四卷。清·陈念祖(字修园,另字良有,号慎修)撰。约成书于嘉庆八年(1803)。《要旨》遵循《内经》、《金匮》学术临床,参酌诸家之论,详论调经、种子、胎前、产后、杂病以及常见几种外科病证证治。学术上主张调经宜和脾胃,护胎当养血健脾或兼清热行气。书中以问答形式,阐述病机,简明透彻,选方精当切于实用,乃集前人精华和作者经验之作品,系学习中医妇科之门径书。现存《陈修园医书》诸种丛书本、道光年间南雅堂藏版及多种清刻本、民国时期刊本,有1959、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82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华夏出版社校注本,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经典文库》本。②清·黄尝侯(字南屏)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明·许兆桢(字培元,号吴兴山人)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①一卷。清·舒诏(字驰远,号慎斋学人)撰。成书于1739年。内容未详。②黄达贤(字子凡)撰。成书于1935年。为《伤寒六经辨证要诀》之附录。书中包括论调经、闭经、女胎、催生、产后病等部分。认为妇科诸病,必有所因,未有无因而成者。指出通经之道,妙在对症用药,仍不外乎六经之法;对于安胎之道,应当求其所以动胎之故。强调临床应注重审问病因,察其本气,辨其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然后按法施治。书末附若干医案。
书名。三卷。明·万全(字密斋)撰。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一卷曰调经章、种子章,二卷曰胎前章,三卷曰产后章,总凡一百十二条。现存视履堂刻本。
书名。不分卷。不著撰者。成书年代不详。本书系汇辑前人证治女科经验及名家言论而成。如其在“方法”中述用药君、臣、佐、使;“雪骨贼”四十七首,专述调经方治;“三全道人十八症”,则包括胎死、难产横生、胞衣不下等;“产后总论”列有五十六方症;“诸方门类”载三十六方症等等,虽杂乱无绪,却亦不乏有参考价值者。现存抄本。
书名。①一卷。清·潘霨(字伟如,号韡园居士)编。《女科要略》成书于清光绪三年(1877)。系《韡园医学六种》之一。书分调经、安胎、临产、产后四部分,除了论辨诸病证治之外,间附潘氏临床经验方,并阐述孕妇忌食之药物。全书以歌诀形式撰就,便于诵读。现存清光绪九年(1883)湖北藩署刻《韡园医学六种》之单行本等数种版本。②清·谢登(字南屏)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清·陈士锦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清·王敬义撰。又称《女科指要》。
书名。清·王敬义撰。又称《女科指要》。
书名。一卷。清·程文囿(字观泉,号杏轩)撰。成刊于清道光六年(1826)。系《医述》卷十三的内容。其中分为月经、求嗣、带下、崩漏、胎前、堕胎半产、临产、产后、杂病,均系收录前贤医论、方剂,并无发挥。
书名。三卷。清·潘文元(字华也)撰。或称《妇科证治》。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清·宋桂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①宋·汤夫人传。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②不分卷。清·郭恕斋撰。成书于清光绪元年(1875)。原存清光绪元年成都刻本,经查未见。③一卷。清·黄体端(字砚楷,号方书)编。成书年代不详。本书载录女科月经、肝气、带下、胎产等症治方剂八十五首,并概述女科病证要义及初生保治等。现存抄本。④清·茅氏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何时希《妊娠识要·参考书目》作《龙江茅氏妇科》,当存。
书名。不分卷。清·无名氏编撰。约成书于1829年。有抄本藏苏州大学炳麟图书馆,1册,不分卷,封面署□□□道人,因破损无法辨认,前后无序跋,亦无目录。
书名。①三卷。明·唐达仙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②八卷。清·轮应禅师撰。成书于1786年,初刊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系《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之一。本书专述胎前、临产、产后证治。前四卷载安胎论、辨胎歌等,主要论述孕期诸证,理法方药连贯;后四卷则为临产、产后诸证的辨证论治。在“安胎论”篇中提出,因母病而伤胎者,但治母病,其胎自安;因胎病而致母病者,但安胎则母病自愈,此理论为目前妇产科临床所验证。现存清光绪六年(1880)静益山房石印本及1936年上海中医书局影印本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分别于1986年、1999年收录于《珍本医书集成》中。
书名。不分卷。清·范和尚(名法禅,号果亭)撰。成书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是书论述妇科常见月经、胎前、产后等十二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共载治疗方一百零二首。现存张得功刊印本。
书名。①明·陈谢(字左山)撰。为家藏秘本,流传较少。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②八卷。清·竹林寺僧传,静光禅师考定。成书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系《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之一。该书总论妇科经、带、胎、产,备举妇科病证共一百七十四证,先述病因,后述病机及方剂加减,尤详于脉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分别于1986年、1999年收录于《珍本医书集成》中。③清·郑氏撰。成书于1908年,现有清光绪抄本。
书名。一卷。清·郑照山著述。约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前。书中按妇科常见病证类分为五十四门,分述各病的病变机理及治疗,录载各通用方、秘传方四百五十余首,许多秘方较为独特。现存抄本。
书名。二卷。不著撰者。成书年代未详。卷一列调经门、种子门、胎前门,提出月经与妇女体质、性格有密切联系,应对症施治,共载六十二种月经病症、四则种子方,并列三十六种胎前病证及七方;卷二则专门论述产后门及妇科杂症,载产后六十四症、杂病十一症。现存抄本。
书名。卷数、著者、成书年代、内容不详。见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卷三。
书名。清·宋紫卿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清·陈允昺(字尔光)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一卷。清·戚竹甫(字子善)撰。成书于1911年。本书引证朱丹溪、李东垣、薛立斋等众多医家的妇科专论,对胎、产、经带的各种病证加以详细阐述。列受胎、辨胎、养胎、辨男女胎等论,载产后汗症,初妊似劳等三十四种病症及主治方剂。现存抄本。
书名。一卷。清·赵廷玉(字双修)撰。成书于1907年。又名《女科要旨》、《女科撮要》。系《赵双修医书十四种》之一。此书除概述妇产科常见疾病的病因证治与方药外,尤重于产后发痉、郁冒、大便难三大病证的防治。认为痉系产后血虚气热,腠开汗出,血不养筋,中风所致;如汗出复感外寒,其阳不达四肢,致周身无汗而独冒于头,则为郁冒;而产后便难,乃因血虚亡津胃燥之故。治疗上主张以复脉汤及大小定风珠、增液汤等养阴增液。现有《赵双修医书十四种》抄本。
书名。清·孙荣台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三卷。清·程文囿(字观泉,号杏轩)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清·吴云纪(原名汝恒,字冠宸,号星甫)撰。成书年代及内容不详。
书名。卷数、著者、成书年代、内容不详。见清·萧埙《女科经纶》卷二。
书名。六卷。清·邵登瀛(字步清)辑。约成书于嘉庆二十年(1815)。此书将女科医论编成四言歌诀,将方药编成七言歌诀。系《邵氏医书三种》之一。该书详述经水、经闭、崩漏、赤白带、胎妊、产后等妇产科诸疾之证治方药。所选四物、温经、越鞠、益胃、二陈等代表方剂,均系临床常用之有效方,为学习中医妇产科门径书之一。现有《邵氏医书三种》本及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书名。①二卷。清·沈又彭(字尧峰或尧封)原辑,初名《女科读》(1764),后经徐正杰(字霭辉)补注,名为《沈氏女科辑要》,刊于道光三十年(1850)。书分80节,对妇女经带胎产之生理、病理及其常见病症证治论述较全面。书中引用历代医家的有关学术见解,释疑辨惑,并附治疗方剂,全书较注重临证实践。后世医家王孟英曾为之参注。近人张山雷认为此书“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妙”,并为之笺正,名曰《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女科辑要》现存初刻本及其他清刻本等,建国后有点注本和校注本,198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收录于《中医古籍整理丛书》中。《沈氏女科辑要笺正》1958年、1959年分别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和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②(附《单养贤胎产全书》)八卷。清·周纪常(字卓人)纂辑。成书于道光三年(1823)。此书乃辑取《妇人规》及《竹林寺女科》二书内容,经提要钩玄、分门别类、删繁就简而成。书中主要罗列经脉、胎产、产育、杂病四大类,概述经、带、胎、产诸疾之证治方药。卷一经脉;卷二胎孕;卷三产育;卷四《竹林寺产科》;卷五《达生编》;卷六杂病;卷七~八为治疗方剂。简而明,约而赅。末附《竹林产科》、《达生篇》,以及单养贤《胎产全书》等,使内容日臻完备。清人张久照曾称此书“为妇女所必需,无方不妙,无药不灵,诚女子之金丹,医宗之宝鉴也”。现存同治四年(1865)重刻本及多种清刻本。③清·高琳(字绍堂)撰。著《女科辑要》藏于家。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④清·杨五德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明·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尽凡居士)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不分卷。清·刘渭川撰。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内容未详。原存抄本,经查未见。
书名。清·文晟(叔来)辑。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自称:“余不医又膺多疾,每查取古人成方,试之辄效。中年幸增强健,因采内、外科及集验诸方,录成七卷……近复增订《达生篇》,附以《女科摘录》、《慈幼集》附以“痘疹”,共汇为五本,总计正方四百有奇,偏方实逾五倍,非敢出以问世,亦聊备医药不便之乡村,得以随时引用焉尔。”
书名。①二卷。清·丁淦可编。成书年代未详。上卷论女科心法、胎前调理、产后调理诸症及方药方论三十余则;下卷为小儿面部、手掌图位及观儿形歌、生死候歌及小儿变蒸、痘疹等外证辨证等。现存抄本,藏于浙江中医药研究院。②清·张冠贤(字辅臣)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③清·匡谦吉(字恒庸)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三卷。严鸿志(字痴孙)编著。成书于1920年。又名《退思庐女科精华》。系《退思庐医书四种合刻》之一。上卷为古圣法规,引证经典论著;中卷摘取先哲粹言,强调男女之生理差异,并详述女子的生理解剖特点,综合分析女子经带胎产的病因诊治,提出不同治疗方法,从而强调治疗应求因治本;下卷博引中外各论,以印证上述论点。现有1920年上海干顷堂书局石印本,收录于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近代中医珍本集》中。
书名。三卷。清·冯兆张(楚瞻)撰。概述妇女胎前、产后疾病的病因证治。分月经、经门、崩漏、带下、杂证、嗣育、胎前、胎产、产后9门。重视养胎及胎前诸病的及早诊治;强调临产宜斟酌产程进展以防难产,并指出产后调养、宜忌及其护理方法。冯氏主张四诊合参,以标本兼顾为治则,临床上突出辨证论治。书中博采众长,参以己见,于后世有一定影响。现有清康熙四十一年《冯氏锦囊秘录》丛书本。人民卫生出版社有排印本。
书名。清·何其伟(字书田)撰。书成于1840年。见于何时希《妊娠识要》参考书目,当存。
书名。①二卷。明·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撰。《女科撮要》成书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此书撷取前贤有关女科之证治验案,并汇入作者临证心得编撰而成。卷一论述经候不调、经漏不止、经闭不行等15种经病、女科杂病之证治方药。卷二阐介保胎、小产及产后诸疾等15类症候的临证治则,并于病证后附验案数则,以示后人临证参考。后由吴琯将此书辑入《薛氏医案》24种之中,有明万历至清代多种刻本。《薛氏医案十六种》有明崇祯一年至清多种刻本。此外,《十竹斋袖珍本医书十三种》及《四库全书》亦收录有《女科撮要》。现存明万历年间刻本,日本武村市兵卫刻本(16种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199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明嘉靖刻本影印本。②一卷。清·张清湛(字见山)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③一卷。清·赵廷玉(字双修)撰。又称《女科揭要》。
书名。三卷。清·王恒其(字德贞)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其他。古代观察孕妇腹形探测胎儿性别的方法。如果胎儿为女性,孕妇的腹形如同畚箕一样平坦。见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病症。指女性外生殖器两性畸形,即雌雄人。出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廿八引《大清经》:“女子阴男形……如此之人,无益于男也。”详雌雄人条。
书名。一卷。宋·薛辛(字将仕,号古愚)撰。约成书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又名《薛氏万金方》。全书共四册,先以歌诀形式介绍诊脉切要、诊脉沉迟数涩诀、薛氏家传妇科歌诀,说明诊脉在妇科病证治中的重要性;此后分别介绍调经、种子、胎前、产后及妇科杂证的论治方药。在“胎前门”中提出,女子胎孕百病以安胎为主,其余次治的观点。各门以歌诀论辨证,以问答述治法,以类方论方药,切合实用。现存明抄本、清康熙至乾隆间抄本及民国石印本等,1992年有《吴中医集本》。
书名。清·许振文(字光甲)撰。又名《五带论》。成书年代及内容不详。
方名。出《胎产大法》。组成:怀熟地(入砂仁)四两,砂仁(入地黄间煮)一两,怀生地四两,山茱萸(去核净)四两,淮山药四两,泽泻(去毛炒)三两,白茯苓(蒸)三两,当归四两,白芍药(酒炒)四两,川续断(酒拌蒸)四两,厚杜仲(去皮,盐酒炒)四两,香附米(去毛,醋炒)六两。用法:制净,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豌豆大,每日空心淡盐汤服三钱。冬月温酒服。加减:带多,加炒黑黄荆子三两。功效:平补肝肾。主治:调经受胎,壮筋骨,治腰痛。
书名。清·傅山撰。现有1957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书名。二卷。张山雷(字寿颐)撰。成书于1922年。本书收集历代女科医家论述,并结合临证经验,分述女科经带胎产等病证,详述方药应用之宜忌。现存稿本及绍兴医药月报铅印本。
书名。四卷。清·戴烈(字武承)撰。刊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本书首载胎教之论,后分经候、调经、广嗣、胎前、临产、初产、产后、杂病凡八门,列诸病证治方论一百余条,方百余首,并附保胎、孕妇禁忌之歌诀。现存清光绪十九年上海古香阁石印本、1933年苏州中国医学研究社铅印本。
书名。卷数、著者、成书年代、内容不详。见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卷二。
书名。一卷。不著撰者。成书年代不详。本书论述妇人生死脉诀、妇人经脉、妇人病脉等,载录种子、调经、血崩、经闭、难产等多种病证,选辑一百五十二方。现存抄本。
书名。不分卷。清·王士雄(字孟英,号潜斋、梦隐,别号半痴山人、随息居隐士、睡乡散人、华胥小隐、海昌野云氏,堂号潜斋、归砚)撰。成书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本书系《陈修园医书六十种》之一。全书分女科通治、胎前诸证、临产诸证、产后诸证、乳疾、癥瘕、阴疾共七门,论述九十五种女科病证的治疗方药,所选方药以单方、验方为主。
书名。①二卷。撰人不详。清·黄寿南(名福申,字沁梅)抄辑于光绪年间。此书原名《女科心法》,由黄氏重加抄录纂补而成。内容主要阐述妇女月经、妊娠、产后诸疾以及妇科杂病的证治方药。现有《黄寿南抄辑医书二十种》抄本。②二卷。清·郑学山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一卷。明·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撰。成书于1664年。内容为常见50多种妇科疾病的证治。每一种病证首论病因、诊断、治禁,并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对该病进行总结概括,列出治法方药。另有关于女科脉法、产后调护治疗及注意事项等多方面内容。与《内府秘传经验女科》、《杂录秘传女科妙方》一同收录于200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云林女科秘方》中。
书名。不著撰者。成书于1911年。原存郑一桂抄本。
书名。十卷。清·沈济远(字宇宁)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四卷。明·龚居中(字应园,号如虚子、寿世主人)。书成于明崇祯三年(1630)。该书以《校注妇人良方》中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候胎、妊娠、坐月、产难等八门内容为蓝本,分辑四卷而成。其中卷一为众疾类,卷二为调经类、求嗣类、胎候类,卷三为胎前类,卷四为产育类,对妇科经、带、胎、产的临床证治作了较详细介绍。现存清康熙刻本。
书名。四卷。明·钱国宾(字君颖)撰。成书年代未详。据丹波元胤考证,是书与原题朱震亨纂辑、明代王肯堂订正之《产宝百问》毫无差异。又该书之分证设问、答辨用药,无一不本诸宋代齐仲甫《女科百问》,惟文字略事修饰而已。
书名。一卷。明·钱国宾(字君颖)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明·秦昌遇(字景明,号广野山道人)撰。
书名。严鸿志(字痴孙)编著。收录于《退思庐医书四种合刻》(包括《感症辑要》、《女科证治要旨》、《女科精华》、《女科医案选粹》),刊于1921年。
书名。一卷。清·凌德(嘉六,号蛰庵)纂辑。成书于光绪十八年(1892)。分调经、虚劳、胎产、临产、杂证及产后6门,凌氏概述妇女经带胎产诸疾及其证治方药。学术上重视养血补气、扶脾护胃、治疗多以十补丸、四物汤为主。全书条分缕析,纲目分明。传本甚少,现有《三三医书》本,1990年上海三联书店收录于《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中。
书名。明·岳甫嘉(字仲仁,号心翼)撰。又称《女科全编》。现存。
书名。四卷。严鸿志(字痴孙)撰。成书于1920年。系《退思庐医书四种合刻》之一。本书首先指出妇科病是由带病而及经病,由经病而累及胎产,故治妇女之病,虽有调经为先之说,尤以治带为急,故全书以经带病论治在前,后述不孕及妊娠、产后诸病证治,附方二百余首。严氏重视四诊,认为非神乎其技,必难得其病源,故特将四诊法列于卷首,以强调望、闻、问、切之重要性。现有1920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等刊本,已收录于2003年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医珍本集》中。
书名。五卷。明·王肯堂(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撰。初刊于万历三十年(1602)。一名《女科准绳》,分治法总论、调经门、杂证门、胎前门及产后门五大类。作者认为陈自明“所辑多上古专科禁方,具有源流本末;而薛氏(指薛己)一切以己意芟除变乱,使古方自此湮没”。遂以《妇人大全良方》为主,广集《内经》、《难经》、《金匮》、《广济方》、《必效方》等论著以及数十位医家于女科之证治经验,对明以前女科学术成就作了较系统的整理。其著述内容“存陈氏之旧而删其偏驳,至薛氏之说则尽收之。”阐发颇详,资料丰富,影响较大。《六科证治准绳》有多种版本;《女科证治准绳》另有明、清及民国时期之单行本,建国后有影印版、排印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铅印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证治准绳·女科》;199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证治准绳·女科》点校本。
书名。一卷。清·曹荫南(字秉徵,号孟仙)撰。系《医学辑著解说》中之一卷。撰年不详。书中以七言歌括论述女科经、胎、产病及产后等临床证治不同证型。如经病,分外邪所致、情志郁结、食积伤脾、痰湿为患、阴虚消渴、阳虚阴盛、脾虚气弱、脾不统血、肝郁气滞等。载各种胎、经、产病及兼证五十余种,附方歌五十余首。文句浅显易懂,便于记诵。现有1930年《医学辑著解说》本。
书名。一册。不著撰者。成书于1911年。全书分胎前门、十月胎形症治门、产后门及产后诸论。另载《郑氏校定薛氏胎产女科经验方》一卷,有调经门二十条,胎前门六十条,产后门四十条,气滞门五条,疟痢门七条,暑湿门八条,脾胃门十九条,杂症门五条,疮肿门五条。最末附秘录广陵季氏添补女科简便良方三十首。现存抄本。
书名。一卷。不著撰者。成书年代不详。本书包括论元立命、论妊娠分别男女脉法等九论,受胎时日法等三法,以及以问答形式载录月经、妊娠、胎产、产后等一百种病症,解释女科经产之机理。现存抄本。
书名。一卷。不著撰者。约成书于1911年。全书收集各种妇科证治专方,并附有坠胎方。现存瑞竹堂抄本。
书名。二卷。清·郝鸣皋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郑连山编。采录叶天士妇科证治方法,附以己见,成书于1936年。
书名。清·胡润川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书名。七册。清·窦渭(字熊占)辑著。成书年代不详。第一至五册辑载女科杂症及经带诸病,第六、七册为胎前产后诸病证。本书言简意赅,引《内经》以下诸家之言,详述妇人经、带、胎、产、杂病的生理、病理及辨证施治。现存手抄本。
书名。一册。清·汪启贤(字兆开、肇开)编。约成书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本书为产科专书,以问答形式论述胎产诸疾,共三十二则,内容简明扼要、便于掌握。后附蔡松汀难产神效方,颇有效验。现有清同治十三年(1874)扬州刻本。
书名。不著撰者。成书年代不详。
书名。十卷。宋以前著者。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该书系郑春敷“得于岳家之书,附于郑著《妇科济阴要语万金方》一卷之后,总名为《坤元至宝》”。
书名。五卷。清·陈莲舫(字秉钧,号乐余老人)编。又名《女科实验秘本》。成书于宣统元年(1909)。卷一为调理经脉秘诀,列月经、带下等病;卷二为护养胎前秘诀,列胎候、胎脉、胎前所宜、胎前禁忌、胎前子病等;卷三为保卫临产秘诀,列临产大要、保产须知以及临产诸病,如难产、逆产、交骨不开、子死腹中、胞衣不下等;卷四为安全产后秘诀,列产后女科一盘珠大要、产后治法以及产后诸病,如血晕、恶露不下或不止、头痛、心痛、腹痛、发热、口噤等;卷五为诊治杂证秘诀,列气病、虚劳、血证、脏躁等病。每病先引经典或历代诸家论说,次参按语、殿以方药,次序井然,理法方药咸备。现有1914~1923年广益书局石印本,有1991年中国妇女出版社点校本,并收录于《历代中医名著文库》、《中华医学名著宝库》、《民国江南医家著作选粹》、《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中。
病症总称。指女人十二种病证。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四:“赤石脂丸:治女人腹中十二疾,一曰经水不时,二曰经来如清水,三曰经水不通,四曰不周时,五曰生不乳,六曰绝无子,七曰阴阳减少,八曰腹苦痛如刺,九曰阴中寒,十曰子门相引痛,十一曰经来冻如葵汁状,十二曰腰急痛。”
书名。二卷。清·洪金鼎(字玉友,号杏园)撰著。或称《妇科一盘珠》。成书于1735年,刊于乾隆十四年(1749)。系《医方一盘珠》的女科部分。上卷内容包括调经、崩症、赤白带下、小便淋漓、求嗣、保胎、妊娠杂症、小产;下卷内容包括产育、妇人杂病。如调经门先论女子生理脉症,然后集前贤效方,结合己验,以当归、白芍、地黄、甘草、陈皮、香附、生姜七味药为调经主方加减论治,颇为简明而切于实用。现存清乾隆十四年辛卯(1749)三让堂原刻本、清务本堂刻本、清两仪堂刻本、清光绪年间刻本、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民国八年(1919)陶明记书局石印本、1915年广益书局印本、1998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校注本,201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医方一盘珠全集助读》本,书中收录《增订洪氏女科一盘珠》上下两卷。
书名。四卷。郑栎庵撰。又称《郑栎庵先生女科万金方传灯》。成书年代及内容不详。
方名。见《中医妇科验方选》。组成:天竺黄20g,石决明30g,牡蛎30g,龙胆草15g,黄连15g,炒枣仁15g,炙远志10g,合欢皮20g,陈皮20g,厚朴15g,郁金20g,丹参20g。用法:经净5天起水煎分服,每日3次,基础体温上升3天后停药。功效:平肝泻火,化痰安神。主治:经间及经行期狂躁。禁忌:忌食辛辣品。
书名。三卷。宋·薛辛。又称《妇科胎产问答要旨》。
书名。王金权、蔡玉华主编。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四章,概述妇科病外治法起源、发展、基本原理和特点、临床应用要点、种类与治疗方法;各论十一章,分述经、带、产、乳、杂病、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与肿瘤、女子性病等七十四种常见疾病的多种外治方法,以病为纲、以法为目,每法下列处方、方法、功效、主治、资料来源等。1993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书名。二卷。宋·郑春敷撰。成书于南宋隆兴三年(1165)。书成未梓,仅家藏秘传。据卷首“薛郑世医记”,《万金方》乃薛氏家传,因薛郑联姻,故传于郑氏。郑氏又撰《济阴要语》以成此书。上卷载经水、胎前、产后、杂病四篇医论,详述病症、病因、治则,末载“万金方目录”、“守恒万金方议”;下卷首录万金方一百四十九首,末附录妇科痘症治括、妇科治括医说两篇。郑氏治疗经、胎、产主张调经贵乎抑气,胎前诸病以安胎为主,产后以大补气血为主。《万金方》中凡有字号者为常用方,无字号者为备用方。方中间有守恒按语近三十条,评方之得失,补其疏漏,颇有见地。现存抄本。
1.其他。指女子先天发育不良的外阴及阴道。临床表现为外阴小及阴道狭窄,婚后影响正常性生活。出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廿一引晋·葛洪方:“治妇人小户嫁痛方……《葛氏方》麻油和涂。”参见女阴条。2.人体部位。指外阴。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十四:“万应丸治产后小户痛不可忍。”详女阴条。
病名。指胚胎在12~28周内自然殒堕的妊娠疾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又称小产病、中生、半生、半产、早产、坠伤、坠身、坠胎、坠娠、姅、革产、胎前小产、胎前半产、损孕、损身、损胎、损娠、流产、大怒小产、大便干结小产、闪跌小产、行房小产、畏寒腹痛小产、便燥小产。见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五:“夫妇人半产,俗呼曰小产也。”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三:“夫妊娠日月未足,胎气未全而产者,谓之半产……半产俗呼曰小产,或三四月,或五六月,皆为半产,以男女成形故也。”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妊娠三月(未成形而胎下)者为堕胎,五月而堕者为小产,七月而堕者为半产,此皆重于大产。”多因肾虚、气血虚弱、血热、郁怒、恐吓、外伤或药物中毒等原因,伤及冲任,胎元失固所致。治疗同堕胎。小产后尤应注重产后摄生调护,将养过于正产十倍。若小产后下血过多,证见头眩目花,心悸体颤,舌淡苔薄,脉虚细者,治宜益气养血,方用人参汤(人参、麦门冬、生地黄、当归、芍药、黄芪、白茯苓、甘草)。若小产恶露不尽,证见小腹疼痛,气攻胸胁,血下成块,舌黯苔薄,脉沉弦者,治宜活血行瘀。方用没药丸(没药、当归、高良姜、桂心、牛膝、延胡索、牡丹皮、干姜、炒干漆),或生化汤加减。
药名。出《本草经集注》。为禾本科植物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种子。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性味:甘,凉。入心,脾,肾经。功效: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临床应用:①漏下、失寐:甘麦大枣汤加味。炙甘草6g,小麦30g,大枣10个、生地黄15g,百合、夜交藤、侧柏叶、柏子仁各2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②妊娠恶食,心中烦愦热闷,呕吐:青竹茹三两,小麦三合,前胡二两,橘皮一两,芦根一握。(《普济方》)③妊妇心虚惊悸,脏躁悲伤不止。淡竹茹汤:麦门冬、小麦、半夏各二两半,人参、白茯苓各一两半,甘草一两。上锉散,每服四钱,姜五片,枣一枚,淡竹茹一团,如指大,同煎温服。(《证治准绳·女科》)④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白术四分,川芎四分,蜀椒三分,牡蛎二分。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金匮要略》)⑤产后心中烦闷不解。竹叶汤:生淡竹叶、麦门冬各一升,甘草二两,生姜、茯苓各三两,大枣十四枚,小麦五合。(《备急千金要方》)⑥产后虚汗: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汁调服二钱,日二服。(胡氏《妇人方》)。⑦产后止喘:陈小麦半两纸裹槌碎,水一盏石银器内煎七分。(《产宝诸方》)⑧产后口干少力。生津益液汤:人参随宜,麦冬一钱二分,茯苓、瓜蒌根各一钱,甘草八分,小麦一撮,竹叶十片,枣二枚,水煎服。(《胎产心法》)⑨产后赤白下久不断,身面悉肿方:用蒲黄、大豆熬小麦各一升,吴茱萸半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同②)⑩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同④) 小户嫁痛:小麦、甘草二味,各等分,煎汤洗甚效。(《济阴纲目》) 阴肿不收:麻黄、荆芥、五加皮、蛇床子、真杉木刺、猬皮。右为末敷,或煮水熏洗。小麦、朴硝、白矾、五倍子、葱白煮水。淋洗极效。(同②) 吹奶:水调面煮糊欲熟,即投无灰酒一盏,搅匀热饮。令人徐徐按之,药行即瘳。(《经验方》)。 乳痈不消:白面半斤炒黄,醋煮为糊,涂之即消。(《太平圣惠方》)。 阴中肿痛。黑白散:小麦、朴硝、白矾、五倍子、葱白。煎汤频洗。(同 )相关现代药理:含淀粉53~70%,蛋白质约11%,糖类2~7%,精糊2~10%,脂肪约1.6%,粗纤维约2%,脂肪油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的甘油脂。尚含有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麦芽糖酶、蛋白酶及微量维生素B。麦胚含植物凝集素。(《中医辞海》)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煮粥。小麦面冷水调服或炒黄温水调服。外用:小麦炒黑研末调敷。小麦面干撒或炒黄调敷。
药名。出《本草经集注》。又名猫蓟、刺蓟菜、刺儿菜。为菊科植物刺儿菜 Cirsium setosum (Willd.)MB.的全草。全国各地均产。性味:甘,微苦,凉,入肝、脾经。功效:凉血,袪瘀,止血。临床应用:①崩中及女子月候过伤:小蓟根捣汁半升服之。亦可酒煮服。(《普济方》)②经行吐衄:小蓟草60g。(《中医妇科临手册》)③赤白带下,年月深远,日渐羸瘦,起止不得:取刺蓟根不限多少,爆干,秤每一斤以童子小便五升浸一伏时,爆干,捣细罗为散,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暖酒调下二钱。(同①)④妊娠阻病,头重,不思饮食,四肢蕤弱,多卧少起。麦门冬丸方:麦门冬一两半,柴胡一两,枳壳一两,刺蓟一两,桑寄生一两,甘草半两微炙。上件药捣罗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煎淡竹茹汤下二十丸。(《太平圣惠方》)⑤阴虚子淋。熟地黄粥:熟地20~30g,小蓟10~15g,粳米100g,冰糖适量。先将熟地、小蓟煎汁去渣,与粳米同煮成粥,调入冰糖,日分2次服。(《百病饮食自疗》)⑥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小蓟饮:小蓟根叶、益母草各五两。右二味细切,以水三大碗,煮二味烂熟去滓,至一大碗,将药于铜器中,煎至一盏,分作二服,日内服尽。(《圣济总录》)⑦产后血晕:小蓟、益母草各四两。共为细末,酒、童便冲服,每服三钱。(《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⑧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刺蓟半斤洗曝干。右以酒五升,浸经三宿,每日随意多少暖服之。(同④)⑨产后脏有积热,致小便出血:生地黄半斤,生刺蓟半斤。右件药,捣绞取汁,每服食前,温服一小盏。(同④)⑩妇人鼻衄,流血不止。刺蓟散:刺蓟、生干地黄各二两,桑耳、炒艾叶、乱发灰各一两,蒲黄一两半。右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淡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同④) 乳癌初起,坚硬如鸡子大:鲜小蓟草(连根)12g,洗净打烂绞汁,用陈酒60~90g冲服,每日2次。(同⑦) 乳痈:小蓟鲜全草和蜂蜜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湿热型子宫颈炎:小蓟30g,败酱草30g。水煎服。(《中华民间秘方大全》) 阴痒不止:小蓟不拘多少,水煮作汤热洗,日三用之。(《妇人大全良方》) 滴虫性阴道炎:蛇床子一两,小蓟五钱。煎汤洗阴道。(同⑦)相关现代药理:①通过对小蓟的所含成分分析,证明含氯原酸及咖啡酸有缩短凝血及出血时间的作用,表明它们是小蓟的有效止血成分。[《中草药》)13(9):9,1982]②小鼠口服浸剂5g/kg,可使出血时间明显缩短。治疗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及血崩,取小蓟浸膏(1∶10)每次1~3ml,口服3次,观察45例,证明确有收缩子宫、制止出血的作用。一般在服药后2~3天,产后子宫平均收缩2~5cm。如大量出血时,可每次服4~8ml,每日3~4次,血止后改用一般剂量,或以鲜全草2两,水煎2次分服。(《中药大辞典》)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鲜品可用至60g,或捣汁。外用:100g水煎外洗。使用注意:虚寒出血及脾胃虚寒者禁服。
人体部位。指下腹中部。又称小肚。出战国《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
书名。十卷。唐·不著撰者。内容不详。
病名。即小产。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下:“前有小产病,所当并察之。”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三有“治小产病方”。详小产条。
病名。即阴疮。见明·周之干《慎斋遗书》卷十:“阴户生疮,诸药不效,名小肠风。用木通、防风、藁本、枳壳、贯众、白芷、甘松、荆芥、薄荷等分,水煎二碗,加朴硝三钱,洗之大效。”详阴疮条。
方名。出《外科全生集》卷四。组成: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子各一两五钱,制乳香、制没药(各去油)、当归各七钱五分,麝香三钱,香墨炭一钱二分。用法:为细末,糯米粉打糊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陈酒送下,覆盖取汗。功效:活血化痰,祛寒散结。主治:痰瘀凝结引起的乳癖、乳腺癌、阴疮。
药名。出《本草纲目》,又名蘹香、谷香。为伞形科植物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成熟果实。主产山西、内蒙古等地。性味:辛,温,入肝、肾、脾、胃经。功效: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和胃。临床应用:①痛经。小茴香浸膏:由小茴香一味制成。每次2g,日服3次。(《中药制剂汇编》)②痛经:小茴香、川椒各6g,细辛3g,炒五灵脂9g,共研细末,撮少许敷于脐部,外贴香桂活血膏。(《中医妇科临床手册》)③血崩年深。荆芥散:荆芥根瓦上焙干焦存性、茴香各等分。右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普济方》)④经闭不通,脐下有块。养真汤: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茯苓、陈皮、栀子、山茱萸、益母草、小茴香、香附子各等分。(《济阴纲目》)⑤经来吊阴痛。川楝汤:炒川楝子、大茴、小茴、猪苓、泽泻、白术各一钱,乌药、槟榔、乳香、玄胡索各八分,木香五分,麻黄六分,姜三片,葱一根,水煎服。(《竹林女科证治》)⑥妇人干血痨。坐药方:蝙蝠、小茴香各二分,牛膝三分,麝香少许。上为末,用蚕茧一个装在内,外再用丝绵包裹,线缠,留线尺许在外,送入门内,候日足自下。如一月在内一日下,两月在内两日血下而出。(《良朋汇集》)⑦经来如黄水。加味四物汤:当归、乌药、川芎、玄胡、小茴香、白芍各八分,熟地一钱,姜枣水煎。空心服。(《宁坤秘笈》)⑧黑带:炮附子、小茴香、益智仁、独活、贯众炭、蕲艾叶、淡吴萸、白茯苓、桂枝、姜炭。(《竹泉生女科集要》)⑨赤白带下,或出白物如脂,或有臭浊污水。万安散:小茴香、木香各二钱半,黑牵牛一两,另取头末。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二钱,临卧服。(同④)⑩恶阻。和气散:陈皮、桔梗、厚朴、小茴、益智、藿香各八分,砂仁五分,苍术四分,甘草三分,丁香三分,木香五分。(《胎产新书》) 胎动心痛,因寒:艾叶、小茴、川楝等分煎。(《妇科玉尺》) 孕妇小腹疼痛,脉弦紧数。回令丸:川楝子五两,酒炒,小茴三两,盐水炒为末。炼蜜丸,淡盐水下三钱。(《女科指要》) 妊娠小便利。秦椒丸:炒秦椒六两,炒茴香子一两,黄蜡四两熬化入地黄汁少许搅匀。右三味,捣罗二味为末,熔蜡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圣济总录》) 胎前四五个月,身体困倦,气急发热,饮食无味,贪睡头晕等证。保胎和气饮:枳壳、厚朴、香附子、砂仁、苍术、橘红、苏叶、甘草、小茴香。(同④) 产时寒气客于子门引起的产后腹痛。金铃子散:川楝子(去核)、小茴(炒)、破故纸、桂心、木香(汁)各一钱。加生姜为引,入木香汁,水煎。食前热服。(《万氏妇人科》) 产后呃逆。羌附汤:羌活、制附子、小茴香各五分,木香、生姜各二分五厘,食盐一捻。水煎,热服立愈。(《灵苑方》) 产后日久,肾虚腰痛。加味大造丸:当归、川芎、熟地、天冬、五味子、杜仲、续断、山药、牛膝、故纸、小茴、丹皮、胡桃、人参各等分。为丸服。(《胎产指南》) 产后四肢浮肿。正脾散:蓬术、香附、炒茴香、炙甘草、陈皮各等分。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煎灯心木瓜汤调下。(《女科百问》) 不孕:小茴香30g,益母草20g,当归12g,生姜6g。水煎服,一日3次。(《中国民间草药方》) 石瘕。加味温经汤:当归尾、赤芍、川牛膝、肉桂、莪术、破故纸、小茴香、香附、乌药、川芎各一钱,甘草五分,姜三片用引,水煎服。(同⑤) 子宫脱垂。苏茴膏:紫苏叶、小茴香各75g,麻油25g。前二味药研极细末过筛,用麻油拌匀备用。以消毒棉棒蘸敷患处。一日2次。(《中药贴敷疗法》) 阴痒不可忍:用茴香为末,醋制猪肝一条,纳入取虫出,即愈。(《妇科百辩》) 阴冷:八味丸加小茴、巴戟肉。(同 )相关现代药理:小茴香丙酮浸出物对雌性大鼠给药10天,阴道内出现角化上皮细胞促进性周期作用。此外,乳腺、输卵管、子宫内膜、子宫肌层重量均增加,提示小茴香具有己烯雌酚样作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散。外用:水煎外洗,30~50g。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禁服。
其他。即小满月。见清·冯兆张《女科精要》卷二:“古以一月为小盈月,两月为大盈月”。详小满月条。
方名。出《景岳全书》卷五十一。组成:当归二钱,熟地二、三钱,芍药(酒炒)二钱,山药(炒)二钱,枸杞二钱,炙甘草一钱。用法: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功效:养血滋阴。主治:血少阴虚引起的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脉象细弱;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小腹虚痛。加减:营虚于上,惊恐怔忡,不眠多汗,加枣仁、茯神各二钱;营虚兼寒,去芍药,加生姜;气滞有痛,加香附一、二钱,引而行之。
方名。出《万氏妇人科》卷三。组成:小蓟根、生地、赤芍、木通、蒲黄、甘草梢、淡竹叶各一钱,滑石二钱,灯心四十五寸。用法:水煎服。功效:清热凉血通淋。主治:产后尿血。败血流入膀胱,小腹痛,或内热小腹不通,但尿时涩痛者。加减:败血,加归梢、红花各一钱;兼内热,加黄芩、麦冬各一钱。
病症。指下腹部疼痛的病症。出战国《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医林绳墨·腹痛》:“若自脐以下而腹作痛者,名曰小腹痛。”《景岳全书·杂证谟》:“下焦小腹痛者,或寒或热,或食或虫,或血或气逆,皆有之。凡闭结者,利之下之,当各求其类而治之。”《证治汇补·腹痛章》:“小腹为至阴之位,厥阴所属,有沉寒下虚,有积热内郁,或忿怒所至,或房劳损伤,俾中上二焦清纯之气,下陷于至极之地,郁久不舒,痛连阴器,久则元气愈虚,不能归复本位,所以能痛无止耳。然肝主疏泄,不利峻补,总宜调补气血为主。”治疗如气滞用四磨汤;血瘀用手拈散(草果、玄胡索、五灵脂、乳香、没药、沉香、阿魏);寒郁以二陈汤加干姜、吴茱萸、苍术、厚朴;热郁以四逆散加黄连、山栀、香附、黄芩;沉寒以理中汤加附子、肉桂、吴茱萸、小茴香;虚寒以小建中汤加当归、香附、炙黄芪;气陷以二陈汤加升麻、柴胡、干姜、当归;若醉饱行房,小腹胀痛,用当归、芍药、川芎、柴胡、青皮、吴萸、甘草之类;若湿热瘀滞,用当归芍药散加蒲公英、大血藤、败酱草、大蓟、小蓟、延胡索、川楝子。治疗参见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条。
病症。指脐部以下胀满。见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五:“小腹满,脐下满也。胸腹满为邪气,小腹满为有物。小腹满,小便利,蓄血也,重者桃红承气汤,轻者犀角地黄汤;小腹硬满,小便自利,发狂者,抵当汤;小腹满,手足厥冷,真武汤;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冷结也,灸关元穴。”治疗参见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条。
其他。指产后满一月。又称小盈月。见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四:“满月之期,一月为小满月,两月为大满月。”
病名。即产后腹痛。见元·徐彦纯《玉机微义》卷四十九:“一法治小儿枕痛各单服。”详产后腹痛条。
书名。二十卷。唐·不著撰者。内容不详。
方名。出《宁坤秘笈》卷三。组成:海金沙(煅)三钱,僵蚕、侧柏叶、小茴香、百草霜、川芎各五钱,防风、当归各八钱,厚朴六钱,苍术四钱。用法:用早米糊为丸。每服一百丸,白滚汤送下。功效:调冲安胎。主治:胎前血漏,有孕红来如行经,应期一至。
病名。指妇女阴道窄小导致的性交疼痛。出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廿一引晋·葛洪方:“治妇人小户嫁痛方……《葛氏方》麻油和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治小户嫁痛连日方:甘草三两,芍药半两,生姜十八铢,桂心六铢。右四味 ,以酒二升,煮三沸,去滓,尽服神效。又方疗嫁痛一味牛膝或一味大黄,酒煮服。又乌贼鱼骨烧末,酒吞之。外用青盐炒热,布裹熨之。”小户嫁痛还可用手指逐步扩张法,同时辅以心理安慰,解除患者思想紧张引起的阴道痉挛,疗效迅速。详交合痛条。
方名。出《普济方》卷三三七引《产育宝庆》。异名:地黄丸。组成:人参(去芦)、干姜(炮)各等分。用法:上为末,用生地黄汁,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米汤下,食前服。功效:健脾温胃。主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食。
方名。出《景岳全书》卷五十一。组成:陈皮一钱五分,山楂二钱,茯苓一钱半,厚朴一钱五分,甘草五分,扁豆炒二钱。用法:水一钟半,加生姜三五片煎服。功效:健脾行气消食。主治:胸膈胀闷,或妇人胎气滞满等证。加减:如呕者,加半夏一二钱。如胀满气不顺者,加砂仁七八分。如火郁于上者,加焦栀子一二钱。如妇人气逆血滞者,加紫苏梗、香附之属。如寒滞不行者,加干姜、肉桂之属。
方名。出《金匮要略》卷下。组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胞宫虚寒引起的痛经,闭经,经后腹痛,人流术后腹痛,脾阳虚寒引起的经期过长、崩漏、妊娠腹痛、胎漏、经行胃痛、产后胃痛,胞宫虚寒引起的不孕症。加减:痛经、闭经加艾叶、吴茱萸;经后腹痛、人流术后腹痛与当归生姜羊肉汤合用;经期过长、崩漏、胎漏,生姜改为炮姜,加阿胶、仙鹤草;妊娠腹痛加莲蓬、葱白;经行胃痛、产后胃痛加九香虫、甘松;不孕症加当归、淫羊藿、菟丝子。
方名。出《伤寒论》。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功效:和解少阳。主治:经行寒热往来,经期外感,肝胃不和引起的经前紧张征,邪入少阳的经行或产后寒热往来,肝热胃寒引起的妊娠恶阻,肝胆郁热引起的妊娠腹痛(慢性胆囊炎),肝胃不和引起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潮热出汗),寒热往来初起的乳痈。加减:经期外感,合四物汤;经前紧张征,加香附、刺蒺藜、路路通;妊娠腹痛(慢性胆囊炎),加金钱草、枳壳、川楝子;围绝经期综合征(潮热出汗),加糯稻根、龙骨、牡蛎;乳痈初起寒热往来,加连翘、牛蒡子、金银花、蒲公英、天花粉。
方名。出《保命歌括》卷二十六。组成:白芷五钱,没药(另研)、肉桂、甘草各三钱,赤芍药、细辛(洗去土)、归身(酒洗)、元胡索(炒)各一钱,琥珀(另)一钱,麝(另研)五分。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泽兰煎汤调服。功效:温经活血。主治:妇人产后,败血流入经络,化为水作肿。
方名。出《伤寒论》。组成: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枚。用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功效:清热涤痰开结。主治:痰热互结引起的排卵后痞症。加减:可加越鞠丸;痰湿重者,和小半夏加茯苓汤同用。
方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八。组成: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白芍药、甘草、川芎、杏仁各一两,防风一两半,附子一枚,生姜五两。用法: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功效:祛风通络,益气温阳。主治:风邪引起的妊娠子痫,产后痉症、中风、脚气。
方名。出《世医得效方》卷十五。组成:当归(去尾)、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右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空心温服。功效:温经活血。主治:经血不调,血脏冷痛。
病症。指小腹部胀满疼痛。清·张璐《张氏医痛》卷五:“小腹痛满有三,皆为内有留著,非虚气也。”常由燥结大肠,热结膀胱或下焦蓄血所致。如证见便秘,小腹按之坚满,绕脐攻痛,小便黄赤,脉数实有力者,为肠腑邪实,宜大承气汤。若因津血枯涩而结者,麻仁丸、通幽汤、蜜煎导、猪胆汁导等可选用。如溺闭不通,腹满按之不坚,弹之有声激指,烦渴引饮,脉数盛有力者,为热结膀胱,宜五苓散、猪苓汤等方。如症兼善忘如狂,或渴而漱水不饮,腹满,小便清利者,为血结膀胱,宜代抵当丸。若邪踞下焦,真阳虚衰,可减硝黄倍桂加附子。治疗参见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条。
书名。一卷。唐·俞宝撰。著者生平事迹、内容未详。
病名。见明·宋博川《宋氏家传产科全书秘本》卷一:“小产后发热:凡小产后数日,忽然通身发热,阴虚之症也,宜当归补血汤。若用芩、连,则必死矣。”小产后发热多因外感风邪、瘀血内阻、感染湿热、气血损耗引起。治疗参见产后发热条。
病证名。属于小产后虚羸证型之一。见明·王化贞《产鉴》卷下:“圣愈汤:治小产后血虚,心烦,睡卧不宁,或五心烦热。”详小产后虚羸条。
病名。多因小产前气血不足,小产时出血过多,小产后将养不慎引起。见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十八:“聚珍丸:治妇人小产后虚羸,百节疼痛,不进饮食,百药不效者。”小产后虚羸应当根据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气血两虚、肝肾两虚辨证论治。也可以参见产后虚弱条。
病名。指小产引起的虚劳。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卷四:“小产后蓐劳,有汗以增减柴胡汤治之,若半身出汗,又宜二四汤。”小产后蓐劳治疗参见产后虚劳条。
病名。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下:“殿胞煎(当归、川芎、炙甘草、茯苓、肉桂):治小产后腹痛、产后儿枕疼痛等证,如神。”小产后腹痛治疗参见产后腹痛条。
病因。指小产后瘀血停留。见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卷四:“当归川芎汤:治小产后瘀血,心腹痛,或发热恶寒。”参见产后瘀血条。
病名。见清·王上达《济生集》卷上:“小产后血不止,或烦渴面赤,脉虚微者,气血大虚也。八珍汤加炮姜补之。”小产后血不止治疗参见恶露不绝。
病名。指小产后小腹、阴部下坠欲产,严重者导致阴挺。多因损伤中气所致。见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小产胞宫下陷:……则凡小产之后,往往有胎既落,而复又下坠。如更有一胎欲产者,此非胎也,乃因气血虚,而胞宫随胎下陷也。”治宜益气升提,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益母草、枳壳。
病证名。属小产后腹痛证型之一。指小产时瘀血停留引起的腹痛。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下:“保生无忧散……又治小产瘀血腹痛。”详小产后腹痛条。
书名。二卷。清·马二泉(字德音)根据会稽钱氏、陆氏及自己所验辑成。又称《小蓬莱山馆女科方抄》、《竹林女科秘授验方》。上卷经带胎产110症130方,下卷胎产乳疾90方。刊于道光十七年。为《竹林寺女科》之节本。
方名。出《金匮要略》卷中。异名:大半夏汤、半夏茯苓、茯苓半夏汤、小半夏汤、小半夏茯苓汤、小茯苓半夏汤、茯苓散。组成: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用法: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功效:温胃蠲饮。主治:痰湿引起的月经后期、闭经、经期过长、崩漏、妊娠恶阻,失寐。加减:月经后期、闭经与礞石滚痰丸合用;经期过长、崩漏与三子养亲汤合用;妊娠恶阻加陈皮、苏梗;失寐加远志、菖蒲、龙骨。
病名。指小产后上下腹疼痛。见清·陈佳园传《妇科秘方》:“小产后心腹疼痛:当归、川芎、熟地、芍药、玄胡、香附、青皮、泽兰、丹皮、红花、桃仁。水煎,童便冲服。”治疗参见产后心腹痛条。
书名。二卷。清·竹林寺僧传。成书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名《竹林寺女科秘授验方》。上卷分述月经病证四十种,载方五十余首;胎前诸病三十六种,载方四十余首;产后诸病三十三种,载方三十余首。其中有外洗及外擦方,末附治乳病证方药、小儿断乳法等。下卷集方,包括外科方、观音救急丹以及伤骨科诸病方。全书内容丰富,切合实用。现存清道光十七年(1837)马德音刻本、清咸丰二年(1852)成都会元堂刻本、清光绪十五年(1889)补垒重刻本等刊本。
现代医学病名。习惯性流产是指连续自然流产三次及三次以上者。近年常用复发性流产取代习惯性流产,改为两次及两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即滑胎。如清·孙伟《良朋汇集》卷四所称“素惯坠者。”详滑胎条。
人体部位。①指子宫口。出战国《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类经》:“子门,即子宫之门。”②即阴门。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五:“坐导药方……右壹拾壹味捣筛,内轻绢袋子中,如指许大,长三寸,盛药令满,内子门中。”详阴门条。
1.病名。即子肿。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引唐·杨归厚《产乳集验方》:“妊娠自三月成胎之后,两足自脚面渐肿腿膝以来,行步艰辛,以至喘闷,饮食不美,似水气状。至于脚指间有黄水出者,谓之子气,直至分娩方消。”详子肿条。2.其他。①指运行于胎儿体内之气。见明·万密斋《万氏妇人科》卷三胎衣不下条:“若不断带,使子气贯入衣中,衣转浮胀而不得出矣。”②其他。即胎气⑥。见清·萧埙《女科经纶》卷二:“古人用黄芩安胎,是因子气过热不宁,故用苦寒以安之。”详胎气⑥条。
1.人体部位。①指外阴。见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四十九:“妇人子户肿胀坠痛,及两拗疼痛者,谓之 痃。”详前阴条。②指阴道。出战国或两汉期间的《素女经》:“远则过子门,不入子户。”详阴道条。2.人体组织。①指子宫。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三:“胞门、子户即子宫,俗所谓儿肠也。”详胞宫条。②女子右肾称为子户。出晋·王叔和《脉经》卷九:“肾名胞门子户”。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五:“肾为阴,主开闭。左为胞门,右为子户,主定月水,生子之道。”
人体部位。指鼻准以下的人中部位,因可以反映子宫的疾病,故称为子处。出战国《灵枢·五色》,称“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摶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明·张介宾《类经》卷五《色藏部位脉病易难》注:“面王以下者,人中也,是为膀胱子处之应。子处,子宫也。凡人人中平浅而无髭者多无子,是正子处之应。”详胞宫条。
生理物质。①即恶露。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六:“大黄苦酒:治产后子血不尽:大黄八铢,切,以苦酒二升合,煮取壹升,适寒温服之,即血下甚良。”详恶露条。②指胎儿血液。见清·吴道源《女科切要》卷六:“产讫,胞衣不下,稍久则血流胞中,为血所胀,上冲心胸,喘急疼痛,必致危笃。若有此患,宜急断脐带,以少物系带必用力牢固系之,然后截断,使其子血不流入胞中。”
人体组织。即胞衣。见唐·魏征《隋书》卷八十一:“妇人产乳,必食子衣”。详胞衣条。
人体组织。即胞宫。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引《养生方》:“少时,若新产后,急带举重,子阴挺出或倾邪,月水不泻,阴中激痛,下寒,令人无子。”详胞宫条。
其他。形:形态。子形即胚胎的形态。宋·齐仲甫《女科百问》卷下:“胎气既全,子形成质,或食瓜果甘甜,饮冷不时之物,当风取凉,受不时之气则令胎冷”。详胎形条。
病名。即妊娠咳嗽。见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五:“子呛者何也?胎中之水火,上干于肺故也。”详妊娠咳嗽条。
病名。即妊娠泄泻。指妊娠期间的一种腹泻,必待产后方愈。见清·徐大椿《洄溪医案》:“其夫人患痢,昼夜百余次。延余视,余以黄芩汤加减,兼养胎药饮之,利遂减,饮食得进,而每日尚数十次,服药无效。余曰,此不必治,名曰子利,非产后则不愈。”参见妊娠泄泻条。
人体组织。①指子宫或阴道壁。出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三:“樗枝散治产后子肠下出,不能收拾。”见清·严洁等《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中:“子肠与子宫脱下者,同一治法。”详胞宫条。②指阴道。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隋·宋侠《经心录》:“茱萸丸,疗妇人阴寒,十年无子方。吴茱萸(一升)、蜀椒(一升,去目,汗,末)。右二味蜜丸如弹子丸,绵裹导子肠中”。详阴道条。
病名。即胎前发狂。见清·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卷二:“子狂:傅青主曰:妇人怀妊,有口渴汗出,大饮冷水,而烦躁发狂”。详胎前发狂条。
病名。即子啼。见宋·陈素庵著,明·陈文昭补解《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妊娠腹内时似钟鸣,或儿腹中啼哭,名曰子鸣。”详子啼条。
病名。指以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为主要表现的妊娠疾病。又称子气、子满、子瘇、子水不利、水气、水晶胎、孕妇水肿、怀妊身肿、妊妇子满、妊娠水气、妊娠水肿、妊娠体肿、妊娠肿胀、妊娠肿满、妊娠胎气、妊娠浮肿、妊娠虚肿、胞水、胎气、胎水、胎肿、胎气肿、胎水逆、胎水满、胎水不利、胎水肿满、胎前水肿、胎前浮肿、脆脚、皱脚、琉璃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多因脾肾阳虚、气血两虚、痰湿阻滞、气滞水停所致。见明·万密斋《万氏妇人科》卷二:“孕妇面目、身体、四肢浮肿者,此病泛滥,谓之子肿,加味五皮汤(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白茯皮、白术、紫苏茎叶、枣、木香)主之。”妊娠晚期,脚部浮肿,皮肤色苍粗厚,无其他不适,休息后即消失者,一般产后可自愈。脾虚者兼见面目虚浮,神疲纳差,脘腹胀闷,胸闷短气,大便溏软,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滑略缓。治宜健脾利水。方用全生白术散,或用健脾利水汤;肾虚者兼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面色晦黯,小便不利。舌淡嫩湿润,苔薄白,脉沉迟弱。治宜温肾化气行水。方用真武汤;气血两虚者兼见妊娠中晚期颜面虚浮或先后两足跗肿,面色萎黄,视物模糊,或心悸气急,夜寐不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滑。治宜益气补血。方用八珍汤去熟地,加黄芪、陈皮、苏梗、桑寄生、杜仲;痰湿阻滞者兼见孕妇肥胖,面色 白。孕四五个月后四肢肿胀,皮色不变,困倦乏力,胸腹痞闷,多痰纳少,或咳喘呕恶,或眩晕,小便不利,大便不实。舌质淡或胖嫩,苔白腻而润,脉象弦滑。治宜燥湿化痰,利水消肿。方用二陈汤合四苓散;气滞者肿胀多先由脚起,渐及腿部,皮色不变,头晕胀痛,胸闷气短。舌淡红,苔腻,脉弦滑。治宜理气行滞。方用天仙藤散。脾虚型子肿饮食疗法用赤小豆鲫鱼汤:赤小豆90g,鲫鱼250克。鲫鱼去鳞、内脏,洗净,同赤小豆一起放在陶瓷罐中,加水500g,用武火隔水炖烂即可服食。此外,尚有病员无明显肿胀征象而每周体重增加超过0.5公斤,或每月体重增加超过2.3公斤者,称为隐性水肿,亦属妊娠水肿的范畴。
病症。即妊娠胀满。见清·陈佳园《妇科秘方》:“胎前门主方加减活法……子胀加青皮、枳壳、苏梗、萝卜子”。详妊娠胀满条。
病名。即妊娠疟疾。见清·张曜孙《产孕集》上篇:“寒热往来,一日一作,或间日一作,若有定期,谓之子疟。”详妊娠疟疾条。
病名。即妊娠泄泻。见清·陈念祖《时方妙用》卷四:“子泻,宜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加黄芩、砂仁。”详妊娠泄泻条。
人体组织。即胞宫。见明·李梴《医学入门·内集》卷一:“妊孕初时,寸微五至……脉弦寒热,当暖子房。”详胞宫条。
病名。即子痫。出南北朝·陈延之《小品方》卷一:“治妊娠忽闷,眼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仍不醒者,名为痉病,亦号子痫病,亦号子冒,葛根汤。”详子痫条。
病名。即妊娠咳嗽。见清·洪金鼎《女科一盘珠》卷上:“治子咳不已。米糖二两,白果去心二两。同蒸水吃,效。”详妊娠咳嗽条。
人体组织。即胞衣。出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廿三引隋《产经》:“凡欲藏胞衣,必先以清水好洗子胞,令清洁。”详胞衣条。
其他。即胎儿。出南北朝·姚僧垣《集验方》:“疗子胎在腹内已死方。”详胎儿条。
人体组织。即胞宫。见宋·陈素庵著,明·陈文昭补解《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妊娠阴吹之病,子室内聒聒有声,如矢气状。”详胞宫条。
人体组织。①指胞宫。出秦汉《神农本草经》:“(紫石英)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宋·陈素庵《陈素庵妇科补解》卷六,明·陈文昭补解:“受孕者,子宫也,如子之宫室。”详胞宫条。②指阴道。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八:“坐导药:主阴冷,子门痒闭方。吴茱萸、葶苈子炒,各二分,蛇床子三分,没石子一枚。右为末,以棉裹如枣子,内子宫中。”详阴道条。
1.病症。指分娩时胎气上冲不降。见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三:“胞浆先下,子逆上冲者,宜子逆汤、黄葵子散。”2.病名。即倒产。见清·吴道源《女科切要》卷五:“夫妇人临产……不能育者,有因子横子逆而难产者”。详倒产条。
病名。即妊娠眩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见清·汪喆撰,徐召南评注《评注产科心法》上集:“子眩,为气逆晕厥,并用紫苏饮。”详妊娠眩晕条。
病名。即妊娠眩晕。见清·竹林寺僧人传《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妊娠七八月,忽然卒倒,僵仆不省人事,顷刻即醒,名曰子晕,宜葛根汤。”详妊娠眩晕条。
其他。①即子嗣。泛指子女。见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卷五:“大圣泽兰散:治妇人血海虚冷,久无子息”。②孳生繁衍。见清·萧埙《女科经纶》卷一:“若脾胃虚弱,饮食不化,荣卫不足,月经不调,肌肤索泽,寒热腹痛,则难于子息矣。”
人体组织。即胞宫。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详胞宫条。
病名。即恶阻。出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二“夫妊娠阻病者,按昝殷《产宝方》谓之子病。”详恶阻条。
病名。指以妊娠期间出现烦闷不安、郁郁不乐,或心惊胆怯、烦躁易怒为主要表现的妊娠疾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即妊娠心烦。出南北朝·姚僧垣《集验方》:“妊身恒苦烦闷者,此子烦也。治之方:时时服竹沥,随多少,良。”详妊娠心烦条。
病名。指胎虚。见清·陈佳园《妇科秘方》:“胎前门主方加减活法……子虚加黄芪、白术、茯苓”。详胎虚条。
病名。指以妊娠中晚期,孕妇自觉胸胁胀满,呼吸喘促为主要表现的妊娠疾病。又称子朝、子上冲心、子上迫心、子上撞心、妊娠抢心、妊娠胀满、妊娠胸胁支满、妊娠胸胁胀满、胎闷、胎悬、胎上冲、胎上攻、胎儿攻心、胎上冲心、胎上迫心、胎上迫胸、胎上逼心、胎上逼胸、胎气上攻、胎气上逆、胎气逆上、胎气攻心、胎气逆上、胎气凑心、胎动冲心、胎前气急不得卧、孩儿攻心郁气子悬胁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出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十:“妊娠胎气不和,怀胎近上,胀满疼痛,谓之子悬。”多因肝郁、脾虚、胎热、胎寒使气血不和,胎气上逆所致。肝郁者兼见心烦易怒,坐卧不宁。苔白微黄,脉弦滑。治宜疏肝理气。方用小柴胡汤,加茯苓、枳壳、山栀,或用解郁汤(《傅青主女科》);脾虚者兼见嗳气,不欲食。苔薄腻,脉细缓。治宜健脾理气。方用四君子汤,加苏梗、厚朴;胎热者兼见心烦口苦,咽干少寐,溺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弦数。治宜理气清热。先用枳壳汤(枳壳、黄芩),加紫苏以助理气宽中之力,后用阿胶养血汤(阿胶珠、生地黄、泡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桑寄生)以养阴清热;胎寒者兼见小腹冷痛,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滑。治宜通阳散寒。方用当归汤(当归、阿胶、甘草、人参、连须葱白)加沉香。
人体组织。即胞宫。见明·孙志宏《简明医彀》卷七:“又有阴中如茄坠出,直身则收入(俗名“子袋”)。”详胞宫条。
病名。指妊娠期间小便频急疼痛。亦称子漏、产前淋、妊妇淋、妊妇淋病、妊娠患淋、妊娠患子淋、妊娠小便淋痛、胎淋。出南北朝·陈延之《小品方》卷一:“治妊娠患子淋,小便数,出少,或热痛、酸疼及足肿方。地肤草三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夜一剂。”多因阴虚、实热、湿热、气虚引起膀胱气化不行所致。阴虚者兼见形瘦颧红,五心烦热,不寐。舌红少苔,脉细数而滑。治宜滋阴润燥通淋。方用知柏地黄汤,加麦门冬、车前草;实热者兼见溺深黄,面赤心烦或口舌生疮。舌尖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治宜泻火润燥通淋。方用导赤散加玄参、麦门冬;湿热者兼见溺色黄浊,口干不多饮,头重胸闷,食少。舌红,舌根部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方用加味五淋散(黑栀子、赤茯苓、当归、白芍、黄芩、甘草、生地、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加地肤子。若子淋反复发作,常可导致气阴两亏。证见尿频而短,前阴坠痛,神疲短气,面色少华。舌淡红少苔,脉细缓。治宜益气止淋。方用安荣散(麦门冬、通草、滑石、当归、灯心、甘草、人参、细辛),或用益气止淋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麦冬)。
病名。朝(音cháo):封建时代臣见君称朝。心为君子之官,故胎气攻心称为子朝,亦即子悬。见清·单南山《胎产证治录》:“孕妇胎气上攻,心腹胀满作痛,名曰子朝,宜服顺气安胎饮。”详子悬条。
病名。指以妊娠晚期出现声音嘶哑,音浊不扬,甚至不能出声为主要表现的妊娠疾病。又称子瘖、身重瘖哑、妊喑、妊娠不语、妊娠失音、哑胎、胎喑、胎前不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源自《黄帝内经·奇病论》:“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子喑见明·王肯堂《胎产证治》:“子喑,三五个月忽失音不语,或至九月而喑,皆无妨,分娩后自好。”因孕至八九月,胎儿长大,胞中络脉受阻,肾阴不能上荣舌本,以致逐渐或突然失音。通常无需治疗,待子生后,胞脉复通,声音自然恢复。肾阴虚者兼见颧红咽干,心烦耳鸣,掌心灼热。舌红少苔,脉细滑数。治宜滋肾养阴。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北沙参、麦门冬;肺燥者兼见喉燥口干或呛咳气逆。舌红苔少。治宜清肺降火。方用清燥救肺汤。慎勿宣窍开发。
病名。指孕妇因气血虚弱,或胎热不安,以致腹中有声如儿哭者。又称儿哭、儿啼、儿哭证、儿啼腹中、儿在腹中哭、儿在腹中叫哭、子鸣、鸣胎、妊娠腹内钟鸣、钟鸣、胎鸣、胎哭、胎啼、腹鸣、腹啼、腹中儿哭、腹中儿啼、腹内儿哭、腹内钟鸣、腹哭钟鸣。明·王肯堂《胤产全书》卷三设子啼并腹内钟鸣类条目。古代妇科著作中,关于子啼的记载很多,现代中医妇科书中基本不再录用。因为本病临床极其少见,国外也只有罕见的病例报导。治疗多采用补益气血,或清热安胎。
病名。即妊娠痢疾。见清·竹林寺僧人传《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妊娠下痢,名曰子痢。”详妊娠痢疾条。
病名。指以妊娠晚期或正值产时或产后,出现忽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四肢搐搦,全身强直,双目上视,时醒时发,甚或昏迷不醒等为主要表现的妊娠疾病。又称儿风、儿痉、子冒、子痫风、子痫病、子痫风痉、风痉、妊痫、妊娠痉、妊妇似风、妊娠子痫、妊娠风痉、妊娠昏厥、妊娠痫证、胎风、胎痫、鬼运、魂风、临产忽然口噤目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见明·王化贞《产鉴》卷上:“子痫:妊娠子痫,谓痰涎潮搐,目吊口噤也,用羚羊角散治妊娠中风,头项强直,经脉拘急,语言謇涩,痰涎不利,或时发搐,不省人事,名曰子痫风。”多因肝风内动、痰火上扰、阴虚肝旺、脾虚肝旺所致。肝风内动者兼见头晕目眩,心烦闷乱,面色青紫,下肢微肿。舌红少苔,脉弦滑数。治宜滋阴潜阳,熄风定痫。方用羚角钩藤汤去甘草,酌加石决明、全蝎、丹参等;痰火上扰者兼见头晕头重,胸闷呕恶,面浮肢肿,气粗痰鸣,鼾声如雷。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方用牛黄清心丸加竹沥、全蝎、丹参;阴虚肝旺者兼见口干咽躁,烦躁不安,耳鸣腰酸,体态较瘦,手指发麻,尿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弦滑。治宜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方用一贯煎加白芍、钩藤、石决明、丹参;脾虚肝旺者兼见头重且胀,胸闷欲呕,肢体浮肿,纳谷不香,神疲乏力,形体多矮胖,食少便溏,尿少。舌淡胖,边黯红,脉弦缓滑。治宜健脾熄风,豁痰开窍。方用白术散(《全生指迷方》)加钩藤、石决明、天麻、丹参。生半夏适量研末,吹患者鼻中,令其作嚏。适用于妊娠痫证不省人事者。若抽搐不止,昏不识人者,针曲池、承山、太冲;昏不识人,针人中、内关、百会、风池、涌泉;牙关紧闭,针下关、颊车。
病名。①指妊娠腹痛。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八:“(妊娠)腹痛即子痛”。详妊娠腹痛条。②指妊娠胃脘痛。见清·徐大椿《女科指要》卷三:“妊娠心痛而风痰冷饮交结于胃之上口,名曰子痛。”详胎前胃痛条。
人体组织。即产道。出《华佗药方》:“二车丸……又治:女子绝产,少腹苦痛,得阳亦痛,痛引胸中,积寒所致,风入子道”。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秽露早下,致子道干涩”。详产道条。
病名。即妊娠咳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清·鲍相璈《验方新编》卷九:“孕妇咳嗽……如久嗽不已,谓之子嗽”。详妊娠咳嗽条。
人体部位。即产道。出南北朝·陈延之《小品方》卷二:“妇人产时,骨分开解,是以子路开张,儿乃得出耳。”详产道条。
其他。指儿子,子嗣泛指传宗接代的人。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夫人将摄顺理,则血气调和,风、寒、暑、湿不能为害。……若流入关元,致绝子嗣,随其所伤而变成疾。”
病名。即妊娠遍身肿胀,甚则喘满。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设妊娠胎间水气子满体肿候条目。多因平素脾肾阳虚,至孕六七月胎体渐大,腹膨异常,气机升降不利,运化敷布失常,以致水湿内停,出现遍身浮肿,腹胀喘满。治宜温阳健脾,理气行水。方用五苓散加五皮饮、葶苈子,或鲤鱼汤(白术、茯苓、当归、赤芍、橘红、姜、用鲤鱼汤煎)。《叶氏女科证治》卷二称:“此胞中蓄水也,若不早治,生子手足必然软短,形体残疾,或水下即死,宜鲤鱼汤。”参见子肿、妊娠喘急条。
病名。瘇:(音zhǒnɡ)同尰,即足肿病。子瘇即子肿。见清《朱丹溪先生胎产秘书》卷上:“子瘇症多面目虚浮而肢体有水气,全生白术堪医。”
病名。即子喑。见清·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卷二:“妊娠三五月间,忽然失音不语,名曰子瘖,此胞之脉络绝也。”详子喑条。
病名。即子淋。见清·陈梦雷《医部全录·妇科》卷三百八十六:“妊孕饮食,积热膀胱,以致小便闭濇,又谓之子漏”。详子淋条。
病名。即横产。见清·吴道源《女科切要》卷五:“夫妇人临产……有因子横子逆而难产者”。详横产条。
人体组织。藏:即脏。子藏即胞宫。出秦汉《神农本草经》:“(槐实)主……子藏急痛。”详胞宫条。
病名。即妊娠心烦。见清·徐大椿《女科指要》卷三:“肝肾阴亏,相火炎上,不时均令心烦,且亦令人作躁,谓之子躁。”详妊娠心烦条。
生理现象。古代认为子宫口在月经周期中有开、有闭的变化,称为子门开或子门闭。子门开时性交,容易受孕;子门闭时性交,不会受孕。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凡妇人月候来时,候一日至三日,子门开,若交会则有子;过四日则闭,便无子也。”详产门不闭条。
1.生理现象。出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廿四引唐以前《极要方》:“疗无子不受精,精入即出,此子门闭也。”参见子门开条。2.病因。即子门闭塞。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四:“治子门闭,血聚腹中,生肉癥,脏寒所致方。”详子门闭塞条。
病名。即阴寒。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八:“《通真论》疗妇人子门冷。坐药法。”详阴寒条。
病名。即阴痛。源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一曰经水不时,二曰经来如清水,三曰经水不通,四曰不周时,五曰生不乳,六曰绝无子,七曰阴阳减少,八曰腹苦痛如刺,九曰阴中寒,十曰子门相引痛……”详阴痛条。
病症。擗(音bò):古同擘,分开之意。子门擗即产门开而不闭。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阴里若生风冷,子门擗,月水不时,乍来乍不来,此病令人无子。”详产门不闭条。
生理现象。即子门开。见清·陈梦雷《医部全录·妇科》卷三百八十四:“盖待其天癸动子户开而构精者,此鸟兽字尾之期,待其男三至女五至而通体者,此阴阳交感之理,其机至微,非文字之所能尽者。”详子门开条。
病名。指产妇阴户生虫。早载于题元·朱丹溪著,明周履靖梓《怪疴单》中称:“一妇产后忽生虫一对,于地能行,长寸余,自后月生一对。医以苦参加打虫药为丸服之,又生一对,埋于土中,过数日,发而视之,暴大如拳,名子母虫,从此绝根。”《中华民间秘方大全》称:“苦参30g,使君子15g。先将苦参用淘米水浸1宿后蒸熟晒干,与使君子共研末。每日空腹服9g。治产后阴户生虫(名子母虫)。”
方名。出《证治准绳·女科》卷四。组成:细条黄芩。用法:炒为末,每服一钱,以秤锤烧赤,淬酒热调服。功效:清热凉血,止血安胎。主治:肝经有热,胎漏下血。禁忌:脾胃虚不宜用。
病名。即阴挺。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十四:“寸金散:治妇人子肠下不收。”详阴挺条。
人体组织。即子宫颈。见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广济方》有落胎去胎外治方:“取牛膝六七茎,绵缠捶头令碎,深内至子宫头。”
病名。即阴挺。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五:“治妇人子宫出,痛不可忍。”详阴挺条。
病因。即宫寒。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一:“地榆主带下十二病:一曰多赤,二曰多白……十曰子宫冷”。详宫寒条。
病名。即阴挺。见清·王孟英《四科简效方》丙集:“子宫坠:先用淡竹根煎汤洗净,次以五倍子、白矾为末糁之。”详阴挺条。
病因。即子宫干燥。见宋·薛辛《女科万金方》:“黑瘦性急之人,经水不调,不成孕,此子宫涩,不能受精,宜凉”。详子宫干燥条。
病因。即宫寒。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下:“如子宫寒甚,或泄或痛,加制附子、炮干姜随宜。”详宫寒条。
生理现象。指胞宫温热,与胞宫寒相对。见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蛇床子“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
病名。即子痫。见明·王化贞《产鉴》卷上:“妊娠子痫,谓痰涎潮搐,目吊口噤也,用羚羊角散治妊娠中风,头项强直,经脉拘急,语言謇涩,痰涎不利,或时发搐,不省人事,名曰子痫风。”详子痫条。
病名。即子痫。出南北朝·陈延之《小品方》卷一:“疗妊娠忽闷,眼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仍不醒者,名为痉病,亦号子痫病,亦号子冒”。详子痫条。
其他。为妇产科疾病分类之一,因传授传宗接代内容而命名。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上:“妇人诸病,本与男子无异,而其有异者,则惟经水、胎、产之属,故本门亦止列此九证。曰:经脉类、胎孕类、产育类、产后类、带浊类、乳病类、子嗣类、癥瘕类、前阴类。”
书名。明·汤建中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病名。指因风入子宫所患之病。见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第二帙防风条:“得泽泻、藁本,能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藏风。”
病名。即子悬。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乳难,子上冲心,阴疝,刺冲门,入七分,灸五壮,在府舍下上去大横五寸。”详子悬条。
病名。即子悬。出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廿三引南北朝·陈延之《小品方》:“子上迫心方”。详子悬条。
病名。即子上迫心。见宋·齐仲甫《女科百问》卷下:“横生逆产者,何也?……或有子上逼心者,皆由妊娠之人,失于将养也”。详子悬条。
病名。即子悬。见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卷上:“郁姓妇怀妊九月,偶因劳动,遂觉腹痛,胎渐升至胸中,气塞不通,忽然狂叫咬人,数人扶持不住,病名子上撞心,即子悬之最重者。”详子悬条。
病因。指子宫位置不正。又称子门不端。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三:“五伤者,一窍孔痛,二寒冷痛,三小腹痛,四脏不仁,五子门不正引背痛。”
病因。即子门不正。见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卷四:“妇人子门不端,少腹苦寒,阴痒及痛,经闭不通,中极主之。”详子门不正条。
病因。指子宫口闭塞不通。又称子门闭。出战国《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病因。指子宫不受纳男精。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五:“狐瘕者……阴中肿,小便难,胞门子户不受,男精不藏”。
病名。即产门不闭。见宋·郑春敷《妇科济阴要语万金方》:“子户未合,血气未固,大则变为异证,小则沙淋,可不慎欤!”详产门不闭条。
病因。指产后子宫未复原。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五:“青瘕者,妇人新产,未满十日,起行,以浣洗太早,阴阳虚,玉门四边皆解散,子户未安”。
病因。指子宫未曾舒张。见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三:“盖有少妇初生,神气怯弱,子户未舒,腰曲不伸,展转胎侧,儿不得出,故难产者。”
病因。指胞宫失去制约、收摄的功能。通常出现带下频多,月经不止,滑胎早产等疾病。见宋·王怀隐、陈昭遇等《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若产未满三十日以合阴阳,经脉分,胞门伤,子户失禁。”
病因,指子宫因过劳而损伤。包括过度房事、产育、堕胎等。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五:“蛇瘕者,妇人月水已下新止,适闭未复,胞门子户劳伤,阴阳未平,荣卫分行。”
生理现象。即妊娠。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二:“夫妇人妊娠常胎动不安者,有冲任经虚,胞门子户受胎不实故也。”详妊娠条。
病症。即阴肿。见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四十九:“妇人子户肿胀坠痛,及两拗疼痛者,谓之 痃。”详阴肿条。
病机。即子宫虚寒。见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二:“冲任脉虚,则经水愆期,岂能受孕,纵得孕而胞门子户虚寒,亦受胎不实。”详子宫虚寒条。
病机。指胞宫瘀阻。见清·萧埙《女科经纶》卷一:“如寒客胞门,子户凝泣,血不通,为癥瘕之候者,宜散寒逐瘀,则经自行。”
病名。即子肿。见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引明·赵贞观《绛雪丹书》:“妊娠胸腹胀满,或遍身浮肿,小便艰涩,名曰子水不利。”详子肿条。
诊断。指通过子处部位形色的变化,推断疾病的诊断方法。出战国《灵枢·五色》称:“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景岳全书》卷二十六称:“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景岳全书》卷三十九称:“故凡唇短嘴小者不堪(不可娶其为妻),此子处之部位也。”后人经过探索与发现,不断有新的发现,并运用于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书名。①十卷。唐·许仁则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或称张杰撰。原书虽佚,内容散见于《外台秘要》、《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医心方》等唐宋明医籍中。②宋·巢安世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病名。即胎死不下。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七:“牛膝丸:治产数日,子死不出,母气欲绝。”详胎死不下条。
病名。即胎死。出南北朝·陈延之《小品方》卷二:“治子死腹中方”。详胎死条。
病名。即恶露不绝。出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六:“大黄苦酒:治产后子血不尽:大黄八铢,切,以苦酒二升合,煮取一升,适寒温服之,即血下甚良。”详恶露不绝条。
病名。即阴挺。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引《养生方》:“少时,若新产后,急带举重,子阴挺出或倾邪,月水不泻,阴中激痛,下寒,令人无子。”详阴挺条。
病名。即阴挺。出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三:“樗枝散:治产后子肠下出,不能收拾。不论年深者皆治之。”详阴挺条。
病名。即阴挺。出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遇产后子肠不收之时,以醋半盏,新汲冷水七分,碗调停,噀产妇面,每噀一缩,三噀收尽。”详阴挺条。
病名。指分娩时阴道壁或子宫先儿而下。出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赵都运恭人,每临产则子肠先出,然后产子。产子之后,其肠不收,甚以为苦,名曰盘肠产。”详阴挺条。
病名。即阴挺。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一方酒浓煎羌活温服。亦治中风子肠脱出。”详阴挺条。
病因。即子宫干燥。见清·郑元良《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调经门》:“瘦人无子性急,经水不调,因子宫干涩,无血精气,不能授受故也”。详子宫干燥条。
病因。指精血不足致宫内干燥。又称子宫涩、子宫干涩。常导致闭经、不孕、胎萎不长、难产。治宜养血润燥。见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卷八:“瘦人恐子宫干燥,不能受胎,宜四物汤加人参、麦冬、半夏、桂枝、阿胶各一钱五分,艾叶、吴萸各五分主之。”
病名。即阴挺。见清·高鼓峰《医家心法》:“产妇急于便,必多努力,往往成玉门不闭,子宫下坠之病。”详阴挺条。
病名。即阴挺。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芫花散治……大重者,子宫下垂,十六两和酒四斗。”详阴挺条。
病名。即阴挺。见明·王肯堂《胎产证治》:“子宫下脱,补中益气汤加醋炒白芍,用五倍子煎汤浸洗,再用蛇床子炒热,以布裹熨患处。”详阴挺条。
病名。即阴挺。见宋·陈自明著,明·薛立斋校注《女科撮要》卷下:“子宫不收者,补中益气加醋炒芍药、半夏,补而举之,或助以外治之法。”详阴挺条。
现代医学病名。又称为石瘕。由子宫平滑肌、结缔组织、腺体组成的实质性良性肿瘤(个别可以发生变性或恶变)。可发生在子宫肌层、黏膜下或浆膜下,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部位不同,临床常伴有经量过多,经期过长,贫血,痛经,带下,腹部肿块,小便频数,便秘,不孕等症状。此病属癥瘕,崩漏,带下范畴。临床多用活血行气,化痰软坚,清热解毒之法。方如消癥汤(三棱、莪术、牡蛎、海藻、皂角刺、石见穿、荔枝核、橘核、乳香、没药)。根据子宫肌瘤的大小,选用不同的用量。对于经量过多的患者,经期减少活血药物。气血虚者,攻补兼施,辨证治疗。治疗参见石瘕条。
病名。指发生于子宫内膜的癌症,又称为子宫内膜癌。见刘敏如、谭万信主编《中医妇产科学》。分段诊刮后分别送病理学检查可确诊。气滞血瘀者临床见阴道流血淋漓不尽,久治不愈,小腹胀满有块,坚硬固定不移,面色晦黯,肌肤不润。舌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散瘀。方用香棱丸合知柏消瘤饮(知母、黄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玄参、夏枯草、海藻、牡蛎、三棱、莪术);气血两虚者证见手术以后或病至后期气血两虚,心悸气短,神疲肢倦,头晕眼花,面色 白或萎黄消瘦。舌质淡,脉虚数。治宜补血益气,扶正祛邪。方用人参养营汤去肉桂;脾胃虚弱者证见放疗和化疗之后恶心呕吐,口中无味,纳谷不香,神疲思睡,甚则白细胞下降。舌淡,苔白,脉缓无力。方用香砂六君子汤;热毒多见于子宫腔积脓,或手或手术后感染者,证见阴道流浊液,或如脓样,腐臭难闻,发热,小腹作痛,烦热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红,脉数。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天花粉、败酱草。
病名。即阴挺。见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妊娩内伤劳役,以致小腹常坠,甚则子宫坠出者。元气不固而下陷也,宜补中益气汤”。详阴挺条。
病症。指子宫体积超过正常大小。见宋·陈自明著,明·薛立斋校注《女科撮要》卷下:“一妇人子宫肿大,二日方入,损落一片,殊类猪肝,已而面黄体倦,饮食无味,内热晡热,自汗盗汗,用十全大补汤二十余剂,诸症悉愈,仍复生育。”
病因。指痰湿过盛致宫内填满脂肪。常导致闭经、不孕。治宜豁痰导滞为主。见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卷八:“肥人恐子宫脂满,不能受胎,宜以四物汤去熟地,加半夏、贝母、香附各二钱,阿胶三钱,天麻一钱主之。”
病因。指子宫虚而兼内寒,或虚而感受外寒。又称子户虚寒。见宋·窦材辑《扁鹊心书》卷下:“带下:子宫虚寒,浊气凝结下焦,冲任脉(即子宫也)不得相荣,故腥物时下。”治宜温补冲任。方用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病名。即阴挺。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下卷:“子宫脱出,用蓖麻仁十四枚研烂涂顶心,入即洗去。”详阴挺条。
病名。即阴挺。见清·王士雄《回春录》卷二:“子宫脱垂:翁嘉顺令正,娩后,阴户坠下一物,形色如柿。多方疗之不收。”详阴挺条。
病因。即宫寒。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一:“艾附暖宫丸治妇人经水不调,小腹时痛,赤白带下,子宫寒冷。”详宫寒条。
现代医学病名。是子宫颈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急性炎症表现宫颈局部充血、水肿、上皮脱落、坏死,甚至形成溃疡,带下量多呈脓样。慢性宫颈炎包括宫颈糜烂、息肉、肥大和潴留囊肿等,带下量亦多,有时呈脓性或血性,常伴有腰酸腹痛,下腹坠痛等症状。急、慢性炎症均属带下、交接出血范畴,可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症状以及出血等情况辨证治疗。通常可以口服清宫解毒饮,局部外用妙颈散或治糜灵栓,根治临床情况,必要时采用激光或利普刀手术治疗。
病名。即不孕。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四:“大效内补丸治……子息断续。服一月,当妊娠,百病皆愈。”详不孕条。
病机。指子宫内瘀血坚凝痞结。见清·张璐《本经逢原》卷一:“妇人白沃经水不利,子脏坚癖,中有干血白物,用矾红杏仁蜜丸,纳阴中,日一易之。”
病名。即妊娠心烦。见清·汪讱庵《本草易读》卷二:“子烦不安(黄连二十六,验方二十九。)”详妊娠心烦条。
病名。即捧心生。见明·楼英《医学纲目》卷三十五:“如子掬母心,生下手心有针痕。子顶母心,人中有痕,向后枕骨有痕,是其验也,神效。”详倒产条。
病名。即阴挺。见清·罗越峰《疑难急症简方》卷二:“产后子袋拖出,安宁桥余晟记:蓖麻子去壳,捣,贴头顶即收,收后揩去。”详阴挺条。
病名。即子痫。见明·王肯堂《胤产全书》卷二:“羚羊角散治妊娠冒闷,角弓反张,名曰子痫风痉。”详子痫条。
病名。即子趋谷道。后孔即肛门。出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二十三:“《千金方》云:若子趋后孔者,熬盐熨之。”详偏产条。
病名。趋:趋向。子趋谷道为偏产的一种,即现代医学的胎儿后枕位,常引起难产,伴有排便感。即偏产。源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治产时子但趋谷道方:熬盐熨之自止。”宋·杨子建《十产论》:“若是小儿头之后骨偏拄谷道,即令儿却只露额,当令看生之人,以一件绵衣炙令温暖用裹手,急于谷道外旁轻轻推儿头令正,即便令产母用力送儿生也,此名偏产。”详偏产条。
证候。即产道干涩。见宋·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六:“或产时惊动秽露下早,子道干涩”。详产道干涩条。
证候。即产道干涩。见清·陈梦雷《医部全录·妇科》卷三百八十九:“催生如圣散:治逆产横生瘦胎,凡坐草日久,浆水多下,则其血必干,子道艰涩。”详产道干涩条。
其他。指胎儿分娩的通道畅行无阻。见清·陈梦雷《医部全录·妇科》卷三百八十八:“凡见将生之际,胞浆既下,踰时尚未分娩,便当彷徨设计,用药逐去恶血,使子路通畅而无难产之患,岂可袖手以待毙哉?”
病名。即阴挺。出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廿一引南北朝宋、齐·僧深《僧深方》:“治妇人子脏挺出蛇床洗方:蛇床子一升、酢梅二七枚。二物,水五升,煮取二升半,洗之,日十过。”
病名。即小腹子宫部位拘急疼痛。出秦汉《神农本草经》:“(槐实)主五内邪气热……妇人乳瘕,子藏急痛。”治疗参见小腹痛条。
病名。指严重的恶阻。见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卷二:“妊娠呕吐不已,数月不思饮食,精神如常,非恶阻,名子翻胃症。”详恶阻条。
病名。即阴户囊肿。见清·孙一奎《孙文垣医案》卷一:“子户傍辍生一肿毒,胀而不痛,过三五日,以银簪烧红针破,出白脓盏余而消”。详阴户囊肿条。
现代医学病名。即异位妊娠。简称宫外孕。详异位妊娠条。
现代医学病名。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临床表现月经失调(40%~50%):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月经前后点滴出血。痛经(25%):其特点是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经期结束痛经缓解,个别发生严重痛经。非经期使用治本方消癥汤(三棱10~20g、莪术10~20g、半枝莲15~30g、白花蛇舌草15~30g、皂角刺12~30g、石见穿20~30g、牡蛎30g、海藻20~30g、荔枝核12~15g、橘核12~15g、制乳香4g、制没药4g),经期使用治标方腺肌汤(三七5g、肉桂粉(吞)4g、三棱10g、莪术10g、制乳香4g、制没药4g、 虫10g、水蛭9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20g、皂角刺10g、海藻15g、续断15g、野荞麦根20g),可以控制或减轻临床症状。
病证名。属不孕证型之一。即胞寒不孕。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子脏冷无子者,由将摄失宜,饮食不节,乘风取冷,或劳伤过度,致风冷之气乘其经血,结于子脏,子脏则冷,故无子。”详胞寒不孕条。
方名。出《喉科种福》。组成:生地四钱,蒲黄(醋炒)一钱半,真阿胶(蒲黄末炒珠)三钱,桔梗一钱半,芍药(炒黑)三钱,秦当归一钱半,甘草一钱,艾叶一钱。用法:水煎服。功用:止血安胎。主治:孕妇喉痛,胎动来血,而见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者。
病名。即阴户囊肿,又称阴茧。见陆成一《女界须知》:“湿痰下流,子户旁生肿块,针破出白脓,即消无痕,又但肿而不痛,知无热毒,用煅白螺蛳壳、南星、半夏、柴胡、甘草、曲糊为丸服。”详阴户囊肿条。
病名。属难产证型之一。指交骨不开,子死于产门不下的难产。见清·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下:“妇人有生产三四日,儿已到产门,交骨不开,儿不得下……然死子在产门,塞其下口,有致母死之患,宜用推送之法,补血以生水,补气以生血,使气血两旺,死子可出而存母命也。倘徒用降子之剂以坠之,则死子末必下,而母气先脱矣,非救援之善者也……常用救母丹活人颇多,故志之。”详难产条。
病因。属难产病因之一。见清·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下:“子死腹中难产:妇人有生产六七日,胞衣已破,而子不见下,人以为难产之故也,谁知是子已死于腹中乎!”方用疗儿散(人参、当归、川牛膝、乳香、鬼臼)。详难产条。
病证名。属不孕证型之一。即胞寒不孕。见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三:“胜金丹……兼治子宫虚冷不育。服二十丸即孕。”详胞寒不孕条。
方名。出《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庞泮池方。组成:白花蛇舌草30g,两面针18g,石打穿18g,铁刺苓30g,夏枯草15g,生牡蛎30g,三棱9g,莪术9g,党参15g,白术9g,木馒头30g。用法:水煎服。功效:理气活血,软坚散结。主治: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卵巢囊肿,非月经期用药。
人名。清代人。生平里居未详。于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2年)编《增广达生编》。
药名。出《名医别录》。又名马屁勃、灰包菌。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 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大马勃 Calvatia gigantea (Batsch ex Pers.)Lloyd或紫色马勃 Calvatia lilacina (Mont.et Berk.)Lloyd的干燥子实体。主产内蒙古、甘肃、江苏、湖北等地。性味:辛,平。入肺经。功效:清热,解毒,止血。临床应用:①经行鼻衄:马勃10g,生地黄15g,炒栀子10g,大蓟15g,白茅根20g,荆芥炭10g,生白芍12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②妊娠吐血衄血:马勃,用生布擦为末,浓米饮调下。(《妇人大全良方》)③临产时伤手胞破,小便不禁。固脬散:黄丝绢三尺,白茅根二钱,马屁勃末,二钱。右用水一升,再煎至一盏,空心顿服。(同②)④产后脱肛,肛门红肿:马勃15g,焙干,研末,香油调搽患处。(《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⑤音哑:马勃10g,木蝴蝶5g,北沙参12g,桔梗5g,蝉蜕5g,生地12g。(同①)⑥乳头皲裂。乳风散:制乳香、乌梅(烧灰存性)、马勃(烘干)各15g,汉三七6g,浙贝12g,蜈蚣3条。上药共研细面,扑于乳头皲裂处。[《中医杂志》(11):78,1980]⑦外阴黏膜破损:马勃适量,局部外敷。(同①)相关现代药理:将马勃孢子撒布于流血局部,可以止血,系机械的止血作用。(《中华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g,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或作吹药。使用注意:风寒伏肺咳嗽失音者禁服。
人名。清代人。字德音。生平里居未详。撰《小蓬莱山馆女科方抄》二卷,又称《竹林女科秘授验方》。刊于道光十七年。现存。
人名。近代(1904~1983)医家,擅长妇科。字云,号自娱,从河北省安次县得胜口村人。世代为儒医,其先祖连续六代为秀才,三代从医。幼年随父在乡里行医,1937年“七七事变”后避居北京,适逢北京市卫生局中医考试,名列第一。当时的主考委员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对其备加赏识,收为门人,还曾师从协和医学院著名医师萧琏殉、殷培之学内外两科。1960年转入北京中医学院及东直门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妇科主任及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妇科教研室副主任及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委员等职。马龙伯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为培养中医人才做出了贡献。所著《马龙伯妇科医案选》被收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集中,广受中医界好评。著有《中医妇科讲义》等。
人名。清代医家。字建侯。东光县(属河北省)人。善岐黄,疗病不拘成法,往往出人意表。撰有《女科汇要》、《胎产新法》诸书。
人名。清代医家。字长公,号好生主人。山东省益都县金岭镇人。明时有晟者,为衡藩良医正,自晟至印麟,七世皆以医名。印麟年八十余,著数书刊行济世。所著《胎产须知》、《保婴秘诀》、《救急良方》,多有验者云。
人名。清代医家。字秀岩。山东临胊人。赋性谨饰,幼承家教綦严,燕居未尝疲倚箕踞,盛暑未尝解带露袒,与人接向无疾言剧色,而人无不爱敬之。善岐黄术,尤精妇人、痘疹两科。有《手辑验方》数卷藏于家。著《妇人科医方》。
药名。出《本草经集注》。又名马齿菜、五行草、安乐菜、酱瓣豆草。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 Portulaca oleracea L.全草。分布全国各地。性味:酸,寒。入胃、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止血消肿。临床应用:①湿热下注型痛经。干马齿苋30g,大米适量,共煮粥,盐调味服食。(《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②漏下:马齿苋30g,贯众炭20g,土茯苓20g,忍冬藤15g,地榆20g,仙鹤草3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③放环后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下腹疼痛:马齿苋250g洗净捣烂取汁,鸡蛋2只去壳,加水煮熟,再加入马齿苋汁,煮开后服食。(同①)④经间期子宫出血:马齿苋30g,小蓟草30g,水煎口服。(《女性性器官出血》)⑤经行尿感:马齿苋60g,生甘草6g,水煎服。(同①)⑥赤白带下:取马齿苋捣汁三大合,和鸡子白二枚,先温令热,乃下苋汁,微温顿服之,不过再作即愈。(《海上集验方》)⑦妊娠小便淋痛:鲜马齿苋一握。(《中医妇科学》,成都中医学院编)⑧孕痈:马齿苋60g,柳叶15g,甘草10g,水煎服。(同①)⑨围产期外痔:马齿苋30g,五倍子20g,芒硝15g,苍术12g,黄柏10g。水煎外洗,早、中、晚各洗1次,每周1剂。(同①)⑩难产。催生马齿苋酒方:用马齿苋捣绞取自然汁三分,入酒三分,微暖服之,立瘥。(《普济方》) 热瘀交阻性恶露不绝。马齿苋30g。水煎分服,每日1剂。(《中医临床妇科学》,主编夏桂成) 产褥热:马齿苋四两。放锅内蒸熟后水煎,连汤带马齿苋同服取汗。(《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产后血痢,小便不通,脐腹痛:生马齿菜。右捣,取汁三大合,煎一沸,下蜜一合调,顿服。(《经效产宝》) 产后血不调,结痛悸馈,及赤白痢:马齿苋一升,红米二合,蜜四合相和,煮粥食之。(《备预百要方》) 产后血气暴虚,汗出:马齿苋研取汁三大合。如无,干者亦可。右煮一沸,投蜜一匙令停,顿服。(《妇人大全良方》) 产后血晕烦闷:用干马齿苋三两为散,每服三钱,以酒一中盏,入盐半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温服。(同⑩) 破伤风:马齿苋煎汤熏洗。(《胎产救急方》) 肠热便秘:在便秘方中加马齿苋45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 急性乳腺炎:马齿苋捣,浸醋敷患处。(同 ) 实热型慢性盆腔炎:马齿苋60g,车前草15g。煎汤代茶饮。(《中华民间秘方大全》) 宫颈炎:马齿苋3500g,甘草500g。煎两次,去渣取液,浓缩成300ml,加淀粉2000g,制成丸粒,每服2g,日两次。(《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湿热蕴结型前庭大腺炎。马齿苋当归粥:马齿苋30g,当归10g,大米60g。先将当归纱布包,马齿苋洗净,同入锅内加大米及适量清水,熬熟即成,去药包,每日食1次,连服3~5天为1疗程。(《粥谱》) 阴部湿疹:马齿苋四两研碎,入青黛一两再研匀,涂疮上(《医学纲目》) 外阴营养不良脾肾阳虚证。马齿苋、艾叶、川椒、硼砂。水煎外洗。(《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 生殖器疱疹:马齿苋30g,煎水待凉后湿敷,每次20分钟,每日3~4次。(《现代中西医妇科学》) 外阴尖锐湿疣:板蓝根30g,马齿苋45g,白芷、桃仁、露蜂房、生甘草各10g,木贼草15g,细辛12g,煎水成2000ml,先熏后擦洗,以不擦破为度。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临床皮肤科杂志》19(1):17,1990] 梅毒。土茯苓马齿苋合剂:马齿苋、土茯苓、金银花、蒲公英、生甘草。(同 ) 阴道生疮:马齿苋四两。捣烂敷肿处。(同 ) 白塞综合征:马齿苋60g,车前草30g。共煮汤代茶饮。(同 )相关现代药理:马齿苋提取液对豚鼠、大鼠及家兔离体子宫和家兔及犬的在位子宫都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产妇口服鲜马齿苋汁6~8ml,可见子宫收缩增多,强度增加。经500余例临床观察,马齿苋注射液可以代替麦角新硷,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其作用甚至较麦角新硷为强。注射液每ml相当于生药1.5~3g。对产后流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可肌注2ml,对剖腔产、刮宫取胎可直接注射于子宫两侧或注入宫颈。试管内在1∶4浓度时对痢疾杆菌有杀菌作用,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某些致病性真菌也有不同的抑制作用。(《中药大辞典》)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45g,鲜品30~60g;或绞汁饮。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脾虚便溏及孕妇禁服。
人名。清代医家。字闲庵。广东佛山人。著有《达生遂生福幼合编》、《戒溺集说》、《保赤三要》等书。
药名。出《名医别录》。又名凤颈草、紫顶龙芽。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 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性味:苦,微寒。入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临床应用:①痛经:络石藤90g,茜草根9g,益母草全草、马鞭草全草各30g。(《浙江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②月水不止:用马鞭草汁熬为膏,酒调服。(《普济方》)③崩漏:生马鞭草90g。(《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④妇人血热,经候行少,忽两月一次,忽三月一次,忽半年不行,及行反倒行,时止,有些少黑血,肌肉消瘦,通身黑色,渐欲成劳:当归、荆芥穗、牡丹皮、虎杖、木通、马鞭草各一分,大黄(醋炙)、官桂、芫花(醋炒黄色)、芍药各半两。上杵细罗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同煎至八分,食后和滓吃。(同②)⑤经闭,结成瘕块,肋胀大欲死者:马鞭草根苗五斤,锉细,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熬成膏。每服半匙,食前温酒化下,日二服。(《太平圣惠方》)⑥经候不来数月,脐腹 ,或有一块上下相拄,饮食减少,腹满恶心,大便秘涩者,宜服《局方》北亭丸。用石菖蒲、马鞭草煎汤送下三、四十丸,两服必通。(《妇人大全良方》)⑦月水滞涩不快通,结成瘕块,胀大欲死:用马鞭草根苗五斤,锉细,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别于净器熬成膏,每于食前,温酒调下半匙。一方用茎叶捣绞汁,温酒调下。(同②)⑧血风虚,经候涩滞,经脉不通,四肢麻木,肌体浑身疼痛,倦怠将成痨瘵。滋血汤:马鞭草、荆芥穗各四两、丹皮一两、赤芍、枳壳、肉桂、当归、川芎各二两,右为粗末,每服四钱,乌梅一个,水煎食前服。(《女科百问》)⑨恶露不行。马鞭草干者用五钱,鲜者用一至二两。研末,开水送服。鲜者水煎顿服。(同③)⑩产后瘀血腹痛:牡丹皮、桃仁、没药各中,马鞭草、红花各大,当归小,甘草少少,或加泽泻。(《日本历代名医秘方》) 产后风:茯苓、马鞭草各一两。共研末,冲温酒服,一日二次,每服四钱。(同③) 产褥热:干马鞭草、干苋菜各二两。水煎加红糖一次顿服。(同③) 妇人因失血后气弱。或产后虚羸。百花膏:熟干地黄、生干地黄、川芎、白茯苓、马鞭草、荆芥各四两,官桂、白芍药、当归各二两,枳壳二、三两,牡丹皮一两。右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乌梅半枚。煎至一大盏,去滓温服。食后服。(同②) 破腹中恶血服下杀虫:马鞭草生捣,水煎去滓,成煎如饴,空心酒服一匕。(同②) 慢性盆腔炎:马鞭草、银花藤、橘核、鸡血藤、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g,益母草、连翘各15g,赤芍12g。(《百病良方》) 血结胞门,或为癥瘕,在腹胁间,心腹胀满肿急,如石水状,俗谓之血蛊。石茎散:石茎一两,当归尾、马鞭草、炒红花、乌梅肉各半两,炮蓬莪术、炮三棱、苏木节、没药、琥珀各一分。右为末,浓煎苏木酒调下二钱。(同②) 气滞血瘀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通而久畅、盆腔粘连等引起的不孕症:忍冬藤、马鞭草、益母草各30g,皂角刺、莪术、广郁金、延胡索各15g。或加生水蛭10g(研末兑入)制成每毫升内含生药2g的口服液。每次服20ml,每日服2次。(《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妇科病》) 卵巢囊肿:马鞭草15g,郁金、香附子、炮山甲、皂刺、地鳖虫、刘寄奴、王不留行、丹皮、莪术、三棱各9g,木香6g,陈皮5g。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妇人疝痛,名小肠气:马鞭草一两,酒煎滚服,以汤浴身,取汗甚妙。(《纂要奇方》) 妇人浑身疼,血气风脾寒骨蒸:马鞭草、柴胡、秦艽、当归、干漆炒烟尽为度、青蒿子、荊芥、甘草各等分。右为末,每服二钱,酒水各半盏,乌梅半介,桃柳枝三寸,姜枣同煎七分服。(《经验良方》) 奶痈。马鞭草酒:马鞭草一握,酒一碗。擂炒,加椎碎姜一块,带热服一二碗,就以滓烚患处。(《急救仙方》) 人流感染湿热壅滞证。清宫汤:蒲公英、金银花、马鞭草、败酱草、炒当归、赤芍、蒲黄、车前草、益母草、焦山楂、五灵脂。(《中医临床妇科学》) 阴肿大如升:马鞭草捣汁涂之效。(同②) 外阴白色病变湿热下注证。苏甲马鞭汤:苏木、炙鳖甲、马鞭草各15g,生地30g,龙胆草9g。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3g。(《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 霉菌性阴道炎:马鞭草30g。加水浓煎,去渣取液,先坐浴,浸洗阴道10分钟。再用手指套纱布沾药液在阴道前后搽。日1次,5次为1疗程。(同 ) 杨梅恶疮:马鞭草煎汤,先熏后洗,气到便爽,痛肿随减。(《本草蒙筌》)相关现代药理:马鞭草的水、醇提取物有消炎止痛作用。从干燥全草中提取的马鞭草宁,有促进家兔血液凝固的作用。马鞭草甙与马鞭草宁对哺乳动物可促进乳汁分泌。(《中药大辞典》)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可用30~60g;或入丸、散。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人名。生平里居未详。撰《济生妇人方》,成书年代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