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画

二胎

其他。即双生。指妇人一次怀孕两个胎儿。出晋·王叔和《脉经》卷九:“设复阳盛,双妊二胎。”详双生条。

二仙汤

方名。见《中医方剂临床手册》。异名:仙茅汤。组成:仙茅、淫羊藿各9~15g,当归、巴戟天各9g,黄柏、知母各4.5~9g。用法:水煎,分二次服。功效: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理冲任。主治:下元虚衰,虚火上炎之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精神分裂症、高血压、闭经、乳癖。

二四汤

方名。出《邯郸遗稿》卷一。组成:橘红、半夏、茯苓、甘草、熟地、当归、川芎、芍药。用法:水煎服。功效:和血化痰。主治:肥人月经过期是气虚挟痰也,以二四汤去熟地加香附、参、芪,或二陈加芎、归、苍、附、南星。

二圣散

方名。出《产乳备要》。组成:羌活、川芎各等分。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酒少许,水七分,煎七沸调服。功效:行气活血。主治:产前安胎,治产后恶血不尽及胎衣不下。

二母散

方名。①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异名:知母饮、二母汤。组成:知母、贝母、茯苓、人参各半两,桃仁(去皮尖)、杏仁(去皮尖)各一分。用法: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功效:活血化瘀,润肺健脾,止咳。主治:产后恶露上攻,流入肺经,咳嗽痰喘,或觉腹痛者。②出《汤液本草》卷中。组成:知母、牡蛎粉、贝母。用法:上为细末,猪蹄汤调下。功效:下乳。主治:乳汁不下。

二至丸

方名。出《医便》卷一。源自《扶寿精方》的女贞丹。组成:冬青子去梗叶,酒浸一昼夜,粗布袋擦去皮,晒干为末。待旱莲草出时,采数担捣汁熬浓,与前末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夜酒送下一百丸。功效:益肝肾,壮筋骨,乌发,止血。主治:肝肾阴虚,虚火迫血引起的月经先期、经期延长、月经量多、崩漏、倒经、白带、外阴白色病变、老年性阴道炎、围绝经期综合征、不孕等。加减:月经先期与保阴煎配伍;经期延长、月经量多、崩漏,与犀角地黄汤配伍;倒经与生地黄、生白芍、玄参、牛膝、藕节配伍;白带、阴白色病变、老年性阴道炎与知柏地黄汤配伍;围绝经期综合征与二仙汤配伍;不孕与五子衍宗丸配伍。禁忌:脾胃虚寒者忌,同时忌服莱菔、诸血、羊肉。

二阴人

病名。指女子阴蒂过大者。即雌雄人。见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卷上:“角则阴中有物,兴至亦有能举者,名曰二阴人,俗云雌雄人是也。”详雌雄人条。

二妙散

方名。出《丹溪心法》卷四。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用法:上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功效: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阴痒、阴疮。加减:加川牛膝引药下行,名三妙丸,可以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腰腿疼痛;加薏苡仁健脾渗湿,名四妙丸,可以治疗上述症状兼见脾虚者。

二宝汤

方名。见《广嗣全诀》卷二。组成:赤金、白银、野苎根去黑皮,切,各一两。用法:上酒水各半,煎成去渣服。功效:清热止血安胎。主治:孕妇无故下血,腹痛不可忍,或所下如漆、如水、如豆汁,乃血虚也,宜服此。

二陈汤

方名。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绍兴续添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用法:上 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为患,脾胃不和引起的闭经、妊娠恶阻、子眩、妊娠肿胀、产后饮食不进、不孕、乳癖。加减:闭经加制香附、川芎、制青皮、莪术、槟榔、木香;妊娠恶阻脾胃虚者,加党参、白术;脾胃寒者,加吴茱萸、干姜;气滞气逆者,加蔻仁、佛手。子眩加天麻、白术,属气火上升者,加焦山栀、天仙藤;妊娠肿胀与五苓散配伍;产后饮食不进加鸡内金、谷芽;不孕加苍术、香附、枳壳、胆星、神曲;乳癖加海浮石、浙贝母、栝楼皮、全蝎、郁金。禁忌:阴虚津伤,血虚者忌用。

二香散

方名。①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组成:香附子一两,藿香叶、甘草各二钱。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百沸汤点下。功效:行气化湿。主治:妊娠胎气不安,气不升降,饮食不美,呕吐酸水,起坐觉重。②出《医学心悟》卷四。组成:砂仁、木香、黑姜、陈皮、炙甘草各一两,香附(姜汁炒)三两。用法:共为末,每服二钱,生姜汤调下。功效:散寒、消食。主治:产后心腹诸痛。

二萸汤

方名。见郝丽莉等主编《中国妇产方药全书》章次公方。组成:吴茱萸4.5g,山茱萸、菟丝子、巴戟天、制香附、补骨脂、艾叶、乌药各9g,阿胶珠15g,炙甘草3g。功效:温宫调经。主治:胞宫虚寒引起的月经先期,症见少腹胀,经色淡如赤水,手足不温者。

二黄散

方名。出《普济方》卷三一一。组成:大黄(熬)一两,生地(熬)三两。用法:上以水、酒二升,煮汁服之。功效:凉血通腑。主治:血热肠枯,津液燥结引起的经脉不通,脉数涩者。

二妙居士

号名。清代医家。生平里居未详。清宣统三年(1911)撰《二妙居士医学正印》,内容不详。

二难宝鉴

书名。明·李荥(字岚溪,号樵阳子)等撰。刊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本书系李氏《闺门宝鉴》与明魏直撰著《博爱心鉴撮要》合刊本。现有嘉靖二十一年碧玉堂刊刻《心印绀珠经 二难宝鉴》本及明刻本。

二十止带汤

方名。见郝丽莉等主编《中国妇产方药全书》邹云翔方。组成:紫河车、白蒺藜、白芍、肉苁蓉、阿胶(烊化冲入)、绿萼梅各9g,党参18g,龙眼肉、制首乌、生地黄、菊花、沙参、石斛、二至丸(包煎)各12g,珍珠母、黑脂麻各15g,黄连0.6g,炒黄芩、炙甘草各3g,鸡子黄1个(冲入)。用法:水煎。功效:补宗气,养阴血,柔肝木,佐以润燥。主治:带下。

二甲地黄汤

方名。见刘敏如、谭万信等主编《中医妇产科学》。组成:炙龟甲、炙鳖甲、干地黄、淮山药、山萸肉、炒丹皮、茯苓、天冬、麦冬、夜交藤、莲子心。功效:滋阴润燥。主治:肝肾精血不足引起的老年女阴干涩。

二味参苏饮

方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异名:参苏饮。组成:人参一两,苏木二两。用法:水煎服。功效:益气活血。主治:产后瘀血入肺,面黑,发喘欲死。加减:产后阳虚吐血,加附子。

二黄三白汤

方名。出《妇科玉尺》卷五。组成:酒扁柏、川连、黄柏各五钱,醋香附、白石脂、白术、白芍各一两,椿白皮二两。用法:水煎服。功效:清热燥湿,收敛止带。主治:湿热带下,或七情所伤,脉数带下,属热者。加减:胃寒者去黄连,黄柏用炒,加苍术、薏苡仁;湿热重者加墓头回、土茯苓。

二藤蛇酱饮

方名。见《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盛玉凤》。组成:忍冬藤15g,白毛藤I5g,白花蛇舌草15g,败酱草15g,牡丹皮15g,虎杖根15g,蒲公英15g,半枝莲15g,赤芍15g,石见穿15g,浙贝母12g,冬瓜仁15g,龙葵10g。用法:水煎服。功效:清热凉血解毒,活血祛瘀消癥。主治:附件炎、盆腔炎、盆腔包裹性积液、子宫肌瘤等。

二妙居士医学正印

书名。清·二妙居士撰。成书于清宣统三年(1911)。原存抄本,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经查未见。

十一科

其他。我国古代医学分科。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外科、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正骨、痘疹科。参见九科、十三科条。

十二癥

病名总称。指带下三十六疾中的十二癥。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十二癥者,是所下之物,一者如膏,二者如青血,三者如紫汁,四者如赤皮,五者如脓痂,六者如豆汁,七者如葵羹,八者如凝血,九者如清血,血似水,十者如米汁,十一者如月浣,十二者经度不应期也。”

十三科

其他。我国古代医学分科。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元代十三科为:大方脉、杂医、小方脉、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参见九科、十一科条。

十产论

书名。宋·杨康侯(字子建,号退修)撰。成书于宋元符元年(1098)。《十产论》为产科专著,于横产、倒产、坐产、碍产诸病证及胎位转正手法阐述甚详。原书已佚,其内容收在明代施沛《灵兰二集》本《胎产真经》中,也收在清代陈治《济阴近编》的杨子建《十产论》中,现存。

十灰散

方名。出《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劳证十药神书》。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栀子、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分。上药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法: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服下。功效:凉血止血。主治:血热妄行导致经量过多、崩漏、倒经、恶露不绝、放置节育环后子宫出血、子宫颈激光术后出血。加减:经量过多、崩漏加水牛角、生地黄;倒经加荆芥穗、牛膝;恶露不绝加益母草、贯众炭;放置节育环后子宫出血加地榆、槐花;子宫颈激光术后出血加白及、藕节。禁忌:出血属于虚、寒,或有瘀阻者,不宜使用。

十二味汤

方名。出《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组成:黄芩、黄芪、陈皮、香附、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熟地。功用:安心敛神。主治:妊娠乳泣。

十月胎形

生理现象。指胚胎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出战国《胎产书》:“一月名曰留(流)刑(铸造物器的陶范)……二月始膏……三月始脂……[四月]而水受(授)之,乃始成血……五月而火受(授)之,乃始成气……六月而金受(授)之,乃始成筋……七【月而】木受(授)【之,乃始成骨】……八月而土受(授)【之,乃始成肤革】……九月而石授之,乃始成】豪(毫)毛……十月气陈□□,以为……”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诸神备,日满即产矣。”后世医家对一、二、三月的胎形又有不同的描述,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一月胎形,二月始膏,三月始胎。”《女科要旨》:“一月为 ,二月为胚,三月为胎。”清·何荣《胎产金针》:“一月如露珠,二月如桃花,三月分男女。”

十二经绝产

病机总称。即十二病绝产。见明·王肯堂《胤产全书》卷四:“温中龙骨散涩脱燥湿,治妇人腹下十二经绝产。”详十二病绝产条。

十二病绝产

病机总称。指可导致绝产的十二种疾病。又称十二经绝产。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治腹下十二病绝产,一曰白带,二曰赤带,三曰经水不利,四曰阴胎,五曰子藏坚,六曰藏癖,七曰阴阳患痛,八曰内强,九曰腹寒,十曰藏闭,十一曰五藏酸痛,十二曰梦与鬼交。”详不孕条。

十三太保方

方名。出《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四。原名无忧散。异名:宫中十二味、十三太保方、华佗安胎神方、保产神效方、神验保生无忧散、便产神方、保产无忧丸、保产无忧散、治产秘验良方、保产神效方、资生汤、十二太保丸(某些方剂为十二味药物,功效、主治相同)。组成:酒当归一钱五分,川芎一钱五分,酒白芍一钱二分,黄芪八分,姜川朴七分,羌活五分,菟丝一钱,川贝一钱,枳壳六分,荆芥八分,祁艾七分,甘草五分,生姜三片。用法:水煎服。功效:调和气血,安胎助产。主治:孕妇气血不调引起的胎动不安,调整胎位,预防难产。

十全大补汤

方名。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吴直阁增诸家名方)。异名:十全散、十全饮、十补汤。组成:人参、肉桂(去粗皮)、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炙甘草、黄芪、当归、白芍药各等分。用法:为粗末,每服二大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不拘时服。功效:温补气血。主治:气血亏虚,阳气不足引起的经量过少、闭经、经期过长、崩漏、产后虚羸、席汉氏综合征、乳泣、阴吹、血不归源而呕吐。加减:经量过少、闭经加鸡血藤、丹参;经期过长、崩漏加阿胶、炮姜;席汉氏综合征加紫河车、鹿角胶、紫石英;乳泣加五味子、金樱子;阴吹加厚朴、枳壳;呕吐,加陈皮、半夏、藿香、姜、枣。禁忌:偏于热性或外感者,不宜使用。

十补托里散

方名。出《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组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厚朴、桔梗、防风、甘草、白芷、肉桂(一方无桔梗,有忍冬藤)。用法:酒煎服。主治:孕妇腹近下处肿胀,浮薄而光,此为腹内生痈,名曰孕痈。

十味香附丸

方名。出《医学入门》卷八。组成:地黄、当归、芍药、川芎各四两,白术、陈皮、泽兰叶各二两,黄柏、甘草各一两,香附一斤(分四份,用酒、醋、童便、盐水各浸七日,焙干)。用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送下。功效:行气开郁,活血行经。主治:妇人经候不调。

十六味保元汤

方名。出《寿世保元》卷七。组成:黄芪一钱,石斛七分,巴戟肉二钱,白茯苓一钱,升麻七分,圆眼肉三钱,贯仲(去根土)三钱,人参二钱,山药一钱,川独活一钱,当归身二钱,莲蕊一钱,黄柏(酒炒)八分,生甘草三分,杜仲(小茴盐醋汤浸炒)一钱五分,骨碎补(先以稻草火上烙去毛以粗布拭净)二钱。用法: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温服。功效:补脾肾,清热收敛。主治:脾肾不足,湿热下注引起的赤白带下。加减:潮热,加柴胡八分,黄芩酒炒一钱;带甚者,月经必少,其有聚而反来者,色紫,适来适断,漓漓落落而不净者,加荆芥一钱,黄连酒炒七分,地榆八分;若五心烦躁而口舌干者,加知母一钱,麦门冬一钱,地骨皮八分。

丁香

药名。出《药性论》。又名雄丁香、公丁香、支解香、丁子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 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花蕾。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东非沿海国家,我国广东、海南有栽培。性味:辛,温。入胃、脾、肾经。功效:温中降逆,暖肾。临床应用:①临经预先腰脐痛甚,则腹中亦痛。柴胡丁香汤:柴胡、羌活、当归、生地黄、丁香、全蝎。水煎食前服。(《济阴纲目》)②崩中昼夜不止:丁香二两,酒二升,煎一升,分服。(《梅师方》)③闭经。通经下取方:海蛤粉、苦葶苈、牙皂、巴豆、天花粉、苦丁香、红娘子、麝香,上为细末。每用一钱,葱汁同捣为丸。薄绵裹,以五寸竹管纳阴户中,候热时,先通黄水,次则经行。(同①)④经来呕吐:丁香、干姜各五分,白术一钱。为末,每清晨米汤送三匙。(《宁坤秘笈》)⑤带下。坐药龙盐膏:玄胡索、厚朴、当归、茴香、炒黄盐、酒防己、肉桂、红豆、龙骨、川乌头、丁香、木香、良姜、木通、全蝎、枯矾。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绵裹留丝在外,纳阴户内。(《妇人大全良方》)⑥妊娠恶阻:香附子二钱,砂仁、茯苓、甘草各一钱,喜辛加丁香,为末干服。(《丹溪治法心要》)⑦孕妇腹痛泄泻,脉紧。钱氏益黄散:丁香一两,炒青皮两半,陈皮两半,诃子二两,甘草五钱。为散,水煎三钱,去渣温服。(《女科指要》)⑧(妊娠)若伤冷食,而胸膈略闷欲吐者,脉必迟,宜丁香散:丁香、砂仁、蜜炙白术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竹林女科证治》)⑨生理不顺,产育艰难:十二月兔脑髓去皮膜研如泥,母丁香末一钱,乳香一分别研,麝香一字别研极细。右拌以兔脑为丸,每一丸,温水下。(《产宝诸方》)⑩引产清宫后呃逆:丁香1g,柿蒂10g,吴茱萸5g,高良姜6g,砂仁5g,半夏10g,代赭石12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 产后儿枕心腹刺痛:丁香、罂粟壳、香白芷、百草霜。共为散,童子小便调下。(同⑤) 产后腰痛。五香连翘汤:木香、沉香、丁香、乳香、麝香、升麻、独活、桑寄生、连翘、木通。(同⑤) 产后霍乱,吐利不止,手足逆冷。附子散:附子、白术、当归、吴茱萸、桂心、人参、丁香、橘红、甘草。(同⑤) 产后心烦,咳噫不止。丁香散:丁香、白豆蔻仁各半两,伏龙肝一两。上为细末,煎桃仁、吴茱萸汤调下一钱,如人行五里再服。(《证治准绳·女科》) 产后流注。五香饼灸法:公丁香、木香、沉香、肉桂各一钱,麝香五分。(《高淑濂胎产方案》) 肾阳不足产后小便频数或小便失禁:肉桂、附子各15g,母丁香10g,公丁香10g,黄酒适量。上药共研细末,酒调敷于脐部,胶布固定。(《中医妇产科学》,刘敏如等主编) 不孕Ⅰ方:云茯苓12g,生熟地黄各9g,怀牛膝9g,路路通9g,炙甲片9g,公丁香2.5g,淫羊藿12g,石楠叶9g,制黄精12g,桂枝3g。(《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 癥瘕积聚。香棱丸:木香、丁香、枳壳、三棱、莪术、青皮、川楝子、茴香。(《重订严氏济生方》) 妒乳乳痈:丁香末,水服。(同②) 早期急性乳腺炎:公丁香研细末,包在干棉球内塞鼻,一侧或两侧均可,每日3次,每次6小时。(《中医临床妇科学》,主编夏桂成) 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纤维腺瘤:丁香15g,肉桂15g,生大黄50g,山柰25g。上药烘干研成极细末,过120目筛。取适量用凡士林调成软膏状,敷贴患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2日1次,15次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妇科病妙用中药》) 乳头裂破:以丁香为末,水调敷立愈。(同⑤) 乳头湿疹:丁香研细末,局部外敷。(同⑩) 阴冷:母丁香末,纱囊盛如指大,纳入阴中,病即已。(《本草衍义》) 外阴瘙痒:丁香10g。每次加水1000ml,煎取500ml,连煎3次,合药液,凉后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⑩) 霉菌性阴道炎:丁香10g,每次加水1000ml,煎取500ml,连煎3次,合药液,凉后先用冲洗器冲洗阴道再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⑩) 阴臭:丁香10g,每次加水1000ml,煎取500ml,连煎3次,合药液,凉后先用冲洗器冲洗阴道再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⑩)相关现代药理:①丁香含有子宫收缩成分,易溶于水和乙醇、石油醚、氯仿、苯和醋酸。(《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②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实验,给小鼠灌胃水提物10、20g/kg或醚提物0.15、0.3mL/kg均可显著延长小鼠痛觉反应潜伏期或显著减少醋酸刺激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③丁香油及丁香油酚在1∶8000~1∶16 000时对星形奴卡菌、许兰毛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敷,或水煎外洗。使用注意:热病及阴虚内热者禁服。

丁毅

人名。明代医生。字德刚。江浦(今江苏)人。成化(1465~1487)年间任医学训科,名噪当时。尝路遇殡者棺下流血,断为生人血,启棺见孕妇,针刺其胸而产一儿,通邑传此佳话,称之为神医。著《兰阁秘方》(一说丁凤著)。后裔丁凤,亦以医业。

丁仲麟

人名。清代医家。字次翔。山东维县人。幼年习儒,年未弱冠补博士弟子员。因屡试不中,遂弃儒从医,时至中年,医名大振。常与同邑田椒云、陈敦甫讨论医理,才华出众,以其出色的才学获胜,著《妇科索隐》、《温病发蒙》等,未见刊行。

丁启后

人名。现代(1923~2005)著名中医妇科学、中药学专家。祖籍江西,出生于贵州省瓮安县草塘镇。为丁氏妇科第九代传人。14岁起开始学医,从医生涯60余年。1952年创办瓮安草塘联合医院,1954年毕业于贵州省中医进修班,1955年奉调贵州省中医研究所工作,1960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高级师资研究班。曾师从名老中医、原贵州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医研究所所长、留日学者王聘贤先生。1965年调贵阳中医学院执教。对中医妇科、中药学尤为见长,造诣精深。在从事中药教学研究的同时不脱离临床,1965年起重点诊治妇科疾病而以此闻名。曾任贵阳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主任,药学系副主任,贵州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对妇科疾病的诊疗造诣精深,尤其擅长不孕症、月经病、妇科杂病等的诊治。为贵阳中医学院教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丁其誉

人名。清代医家。字蜚公。精医,危险疾病,得誉治之立愈。见《通州县志》。通州县归属江苏省南通市。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著《嗣育》。系《寿世秘典》之一。

丁香散

方名。①出《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组成:丁香、柿蒂、枇杷叶、陈皮各等分。用法:上为末。细嚼服。功效:温胃和中。主治:妇人上膈受风寒,气不顺,致塞噎不住者。②出《普济方》卷三百三十八。组成:丁香一分,白术、苍术各一两,前胡(去芦头)、胡椒、高良姜(炮)、干姜(炮)、葛根、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半两,藿香、诃黎勒(去核)、旋复花各一分,甘草(炙)二两。用法: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沸汤点服,不计时候。功效:温中降气。主治:妊娠腹满胀急。③出《竹林女科》卷一。组成:丁香、干姜各五钱,白术一钱。用法:上为末。每晨米汤调送三匙。功效:温中健脾。主治:经来时常呕吐,不思饮食。

丁淦可

人名。清代人。编《女科摘要》2卷。生平里居未详,成书年代不详。

丁香柿蒂汤

方名。出《症因脉治》卷二。组成:丁香、柿蒂、人参、生姜。用法:水煎服。功效: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主治:胃气虚寒引起的妊娠恶阻、妊娠或产后呃逆、产后呕吐。加减:呕吐严重者,加半夏、伏龙肝;呃逆严重者,加旋复花、代赭石。禁忌:胃热者禁用。

丁香胶艾汤

方名。出《兰室秘藏》卷中。原书无方名。组成:熟地黄、白芍药各三分,川芎、丁香各四分,生艾叶一钱,当归(酒洗)一钱二分,阿胶六分。用法:水煎去滓,入阿胶微煎,空腹服。功效:补血止血,温经散寒。主治:劳役、饮食不节所致心气不足,崩漏不止,自觉脐下如冰,求厚衣被以御其寒,带滑量多,间有如屋漏水下,时有鲜血,右尺脉微洪。

七害

1.病因。指引起疾病的七种原因,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之七害。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七害者,一者害食,二者害气,三者害冷,四者害劳,五者害房,六者害妊,七者害睡。”2.病名总称。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何谓七害?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

七子丸

方名。出《普济方》卷三百三十六引《便产须知》。组成:五味子(净)一两,菟丝子(先筛去灰,却用酒浸二三日,蒸擂细,焙干研用之)一两,韭子(炒)一两,覆盆子(去蒂酒洗)一两,蛇床子半两,黑附子(炮,去皮脐)一两,白茯苓(去皮)半两,原蚕蛾(酒煮)一两,肉苁蓉(酒焙干先洗)一两,鹿茸(酒炙,去皮毛)一两,益智子(去皮)一两,沉香(不见火)半两,黄芪(蜜炙)半两,远志(汤洗,去心)半两,阳起石(细研如粉)一两,熟地黄(汤洗,酒拌,蒸)一两。用法:上为细末,酒煮,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盐酒或盐汤吞下。功效:温补肾阳。主治:肾阳虚弱引起的不孕。加减:弱甚,加天雄(炮去皮)半两;脚腰酸痛,加杜仲(去皮,姜汁炒)一两。

七物汤

方名。出《女科百问》卷上。异名:七沸汤。组成:当归、芎 、白芍、莪术、川姜、熟地(酒蒸焙干)、木香各等分。右为细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八分,温服不拘时。用法:水煎服。功效:养血活血,行滞调经。主治:营卫气虚,经水愆期,或多或少而腹痛。

七珍散

方名。出《产育宝庆集》卷上。组成:人参、石菖蒲、川芎、熟干地黄各一两,细辛一两,防风、朱砂(研)各半两。用法:右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调下,不以时。功效:补气血,化瘀开窍。主治:产后血气虚弱,停积败血,闭于心窍,神志不能明了,舌强不语,或产后乍见鬼神。加减:加甘草一钱,名八珍散,亦治产后不语。

七情内伤

病因。见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是人类对外界刺激因素在精神情志方面反映的信息交流,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七情由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适度的七情,能抒发人的情感,有益健康,属生理性变化。如果七情太过,如突然、强烈、持久作用于人体,超过机体抗御或自我调节的能力,或人体本身的适应或调节能力低下,不能承受轻微的刺激,从而影响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失常,进而导致冲任、胞宫、胞脉、胞络损伤,以及生殖轴调控失度而发生经、带、胎、产、杂病,这属病理上的七情内伤。

七气手拈散

方名。出《证治准绳·女科》卷五。组成:玄胡索、小茴香、白芍药、干漆(炒)、枳壳各二钱,黄连、石菖蒲、香附子、苏叶各一钱半,没药、乳香各一钱,甘草六分。用法:上锉散,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盏半,姜三片,煎至七分,空心服。功效:行气和血止痛。主治:气血阻滞引起的产后心气攻痛。

七制香附丸

方名。出《医学入门》卷八。组成:香附米十四两(分七分,一分同当归二两酒浸,一分同莪术二两童便浸,一分同牡丹皮、艾叶各一两米泔浸,一分同乌药二两米泔浸,一分同川芎、玄胡索各一两水浸,一分同三棱、柴胡各一两醋浸,一分同红花、乌梅各一两盐水浸。春三、夏二、秋七、冬十日,晒干)。取香附为末,浸药水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八十丸,临卧酒送下。功效:疏肝理气,和血活血。主治:诸虚百损,气血不调,月水前后,结成癥瘕,或骨蒸发热,四肢无力。

七味白术散

方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原名白术散。组成:人参二钱半,茯苓、炒白术、藿香叶各五钱,木香二钱,甘草一钱,葛根五钱(渴者加至一两)。用法: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功效:健脾升阳燥湿。主治:用于经期、妊娠或产后脾胃久虚,津液内耗,呕吐泄泻频作,烦渴多饮,或脾虚带下。加减:伤食者加神曲、谷麦芽;气滞腹痛者加槟榔;湿盛者加佩兰;夹湿热者加黄连;腹泻日久者加石榴皮、诃子。

七炭二胶汤

方名。见郝丽莉等主编《中国妇产方药全书》施今墨方。组成:贯仲炭、陈阿胶(另溶,分二次兑服)、龟板胶(另溶,分二次兑服)各6g,生地黄炭、熟地黄炭、熟女贞子各12g,棕榈炭、荆芥穗、白芍(柴胡5g同炒)、杜仲、续断各10g,苍术、黄柏、山栀各6g,黑升麻5g。用法:水煎服。功效:祛瘀生新,养阴清热。主治:阴中息肉。证见经期不准,淋漓不断,血色淡,且生异味,腰腹时作痠痛,心悸头昏,身倦,睡眠不稳。舌苔薄白,脉象缓弦。

卜氏

姓氏。清代人。里居鄞县(浙江宁波)。撰《妇科秘方》一卷。成书于清同治丙寅年(1866)。

八瘕

病名总称。指女子所生的八种瘕病。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八瘕者,皆胞胎生产,月经往来,血脉精气不调之所生也……其八瘕者,黄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鳖瘕也。”详各瘕条。

八月章

病名。章:古同彰,即彰显。八月章即妊娠晚期胎儿过分肥大。出明·万密斋《万氏妇人科》卷二设八月章条目,称:“凡孕妇至八九个月,形盛胎肥大,坐卧不安者,防其难产,宜预服瘦胎丸(枳壳、白术、当归、甘草)。”详胎肥条。

八正散

方名。①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用法: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灯芯,水煎,食后、临卧服。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经行、妊娠、产后或性交后淋症,妊娠肿胀。加减:妊娠大便不结者,去大黄;妊娠肿胀与五皮散合用。禁忌:胎气不固者不用。②出《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组成:扁豆、甘草、车前子、大黄、滑石、木通、山栀仁、神曲、瞿麦。用法:每服四钱,加灯芯二十茎,空心服。功效:清大小肠热。主治:胎前大小便燥结。

八物汤

方名。①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组成:四物汤四两,玄胡、苦楝(碎炒焦)、槟榔、木香各一两。用法:水煎服。功效:和血调气止痛。主治:气滞血涩引起的经事欲行脐腹绞痛。②出《产孕集》上篇引《回春》。组成:人参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一钱,川芎一钱五分,当归三钱,熟地黄三钱,白芍一钱五分。用法:上作一服。以水一升,煮四合,日一服。主治:曾孕十月而不产。

八珍汤

方名。出《瑞竹堂经验方》卷十四。原名八珍散。组成:当归(去芦)、川芎、熟地黄、白芍药、人参、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一两。用法:右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功效:调畅营卫,滋养气血。主治:气虚血亏,冲任失养引起的月水不调、痛经、经多贫血、胎萎不长、胎前小便不通、产后发热、产后身冷、产后瘛疭抽搐、产后不语、产后癫狂等症。加减:月水不调,加香附、柴胡;痛经,加益母草、延胡索;经多贫血,加炙黄芪、阿胶、仙鹤草;胎萎不长,加黄芪、鲤鱼;胎前小便不通,加车前子;产后发热,加炮姜;产后身冷,去地黄加橘红,入姜汁、竹沥一钟;产后瘛疭抽搐,加丹皮、生地、钩藤;产后不语,加钩藤、菖蒲、远志;产后癫狂,加远志、茯神。禁忌:外感者不宜用。

八脚虫疮

病名。即阴虱疮。见清·邹五峰《外科真诠》卷三:“阴虱疮一名八脚虫,生于前阴毛际,瘙痒难忍,抓破色红,中含紫黑。”详阴虱疮条。

八仙长寿丸

方名。出《寿世保元》卷四。异名:麦味地黄丸。组成:生地黄(酒洗净入砂锅内蒸黑为度,如病弱畏滞,再加生姜汁拌匀,再蒸半晌,取出,手掐断入后药,同捣成饼)八两,山茱萸(酒蒸剥去核,取肉晒干)、山药各四两,茯苓(去皮)、牡丹皮、泽泻各三两,五味子、麦门冬(去心)各二两(一方有炒益智仁二两,无泽泻)。用法: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温酒或炒盐汤,夏、秋用热开水调下。功效:养阴、润肺、止咳。主治:肺阴虚子嗽。加减:心肾不交引起的经期、妊娠或产后失眠,加远志、菖蒲、夜交藤。

八珍益母丸

方名。出徐思鹤《医统》卷八十四。组成:人参、白术(土炒)、茯苓、川芎各一两,当归(酒洗)、熟地(酒洗)各二两,炙甘草五钱,芍药(醋炒)一两,益母草(五六月采取,止用上半截带叶者,不见铁器,晒,杵为末)四两。用法: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空心蜜汤,或酒下一丸。或为小丸亦可。功效:益气养血,活血通经。主治:气血两虚,脾胃并弱,饮食少思,四肢无力,月经不调,或腰酸腹胀,或断或续,赤白带下,经久不孕,或胎动不安。加减:脾胃虚寒多滞,加砂仁(姜汁炒)一两;腹中胀闷,加山楂肉(饭上蒸熟)一两;多郁,加香附(酒制)一两。

八物大温经汤

方名。出《妇科秘方》。组成:当归一钱五分,鹿茸、人参、川芎、白术、山茱萸、小茴香、砂仁、陈皮各八分,甘草三分,芍药、熟地各一钱,沉香四分,葱、姜。用法:煎热服。主治:月经后期。

人门

人体部位。即阴门。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偏产者,盖因儿子回转,其身未顺,生路未正,却被产母用力一逼,致令儿头偏拄左腿,忽偏拄右腿,致令儿虽近人门而不能生下。”详阴门条。

人尿

药名。出《名医别录》。药用为健康人的中段小便,一般以10岁以下男性儿童的小便为佳,称为童便。性味:咸、凉。入肺、肝、肾经。功效:止血消瘀。孕妇的小便可治疗闭经。临床应用:①经来时肚痛者,四物汤加陈皮、延胡索、牡丹皮、甘草。痛甚者豆淋酒,痛缓者童便煮莎根,入炒条芩末为丸。(《医部全录·妇科》)②血崩不止,及昏不省。五灵脂散:五灵脂炒令烟尽研末,水酒、童便各半盏,同煎服。(《济阴纲目》)③血热经枯而闭:白茅根、牛膝、生地黄、童便。(《本草经疏》)④经闭:以鲜鸡蛋敲裂缝,用三月孕以上孕妇尿泡48小时,后取出洗净,冷水文火煮熟,每日吃一个,10~12天为一疗程。(《中医妇科学》,成都中医学院编)⑤经后潮者,血虚有热,逍遥散去柴胡加地骨皮、生地、童便、炒黄芩,此方能加减,退热圣药。(同①)⑥经事逆行,口鼻出血,先以童便,或磨陈京墨汁止之,次用归尾、红花各三钱,水煎服。(《四科简效方》)⑦经行劳役,忽然昏愦,面赤吐痰。此乃去血过多,阳无所附故耳。急饮童便碗许,神思渐爽。(同①)⑧赤白带下,岁月深远,日渐羸瘦,起止不得。刺蓟根不限多少,曝干,秤每一斤,以童子小便五升,浸一复时,曝干,捣细罗为散,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太平圣惠方》)⑨重型妊娠恶阻:每日取自体新鲜尿液温饮100ml。(《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年11期)⑩妊娠心腹绞痛:大红枣十四枚,烧焦为末,以小便服之。(《梅师方》) 伤胎血结心腹痛:童子小便,日服二升。(《产乳集验方》) 横生不顺,心闷欲死者。返魂丹用童便酒各七分化下。(《普济方》) 难产及胞衣不下:人尿一升,用姜,葱煎各一两沸,乘热饮。(《日华子》) 死胎不出:朴硝半两研细,以温童便调服屡效。(《证治准绳·女科》) 恶露败血,走刺心腹痛,儿枕痛,坐卧不得。延胡索散:干姜三分烧,盖瓶中存性。附子半个,炮细末。童便下,以痛止血下为度。(《普济方》) 恶露不下,用好墨醋淬末,以童便酒下,妙。(同①) 产后大便秘结,口苦烦渴,非时不与,以败血冲心而蔽其心孔。返魂丹用童便酒各七分化下。(《普济方》) 产后血晕绝,不识人,烦闷:红兰花3两(新者佳),无灰清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大升。煮取一大盏,去滓,候稍冷服之(《近效方》)。 产后血逆上行、鼻衄口干,心躁舌黑,盖因瘀血上升:益母丸二丸,童便化下。(同①) 方产一日,言语颠倒:苏合香丸一钱,以童便调服即苏。(《证治准绳·女科》) 产后血热口干,烦渴心闷乱,见鬼神,狂言妄语,不省人事。返魂丹用童便酒各七分化下。(《普济方》) 产难中风,牙关紧急,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返魂丹用童便酒各七分化下。(同 产后忽冒闷汗出者,因阴血亏损,阳气郁暴故也,急吞鸡子三枚;未醒,饮童便。(同①) 产后心胸烦渴不解。生藕汁三合,生地黄汁半升,童便五合,白蜜二合。上相和煎三五沸。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同 产后血气不调,腹中生瘕结而不散,痛无定处。生地黄煎丸:童便一升,生地黄汁、生藕汁各一升,生姜汁三升。上先煎前三味,约三分减二,次下姜汁,慢火煎如稀饧,每取一合,暖酒调下。(同 产后将调法:凡生产毕,饮热童便一盏。(《证治准绳·女科》) 血气疼痛不可忍。没药散:红花、没药、延胡索、当归。童便、酒热服。(《博济方》) 血瘕痛无定处。童便、生地黄汁、生藕汁、生姜汁,温酒调下。(《产宝方》) 乳汁不下:栝蒌实与童便和煎。(同 )相关现代药理:尿中主要成分有尿素及氯化钠、钾、磷酸等。尿素是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尿中含量随摄食蛋白质量的多少而转移,在普通情况下,尿素浓度为1.5%~3%。尿中次多的成分,有酚、草酸、尿蓝母、钙、镁等。此外,尿中尚含微量的维生素B 1 、B 2 、B 6 、C及叶酸;又含多种激素,如17-酮甾类、17-氧皮质甾酮、雌激素、促性腺激素等。(《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用法用量:内服:取新鲜者温饮100~200ml,或和汤药内饮服。使用注意:气血虚无内热者不宜多服。

人事

其他。即性交。见明·虞抟《医学正传》卷七:“夫人欲求嗣,必先视其妇之经脉调否,其或未调,必以药而调之,经脉既调,宜以人事副之,按其法而行之,庶不失其候也。”详性交条。

人参(附蒂)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人衔、神草、棒锤。为五加科植物人参 Panax ginseng C.A.Mey.的根及根茎。主产吉林,辽宁。性味:甘、微苦,温。入脾、肺经。大补元气,益气固脱。临床应用:①若去血过多(崩淋经漏不止),血脱气竭者,当速用独参汤提握其气,以防脱绝。(《景岳全书》)②气血亏虚,阳气不足之闭经。十全大补汤: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甘草、肉桂。(《中医临床妇科学》,主编夏桂成)③经行泄泻。参苓白术散: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④经行呕吐。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甘草、茯苓、白术、半夏、砂仁、陈皮、木香、姜、枣。(同③)⑤带下:人参一两,茯苓二两,牡蛎五两,别研。余者末,和,饮服酒亦得,日再,以差为度。(《龙门方》)⑥妊娠恶阻。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5g,党参12g,半夏12g)加吴茱萸2g,川连2g,苏梗8g,藿梗8g,砂仁5g,大枣5枚。(《妇科证治经方心裁》)⑦气阴两亏恶阻重证:生晒参9g,五味子3g,麦冬15g,鲜竹茹15g,石斛15g,代赭石25g。(《罗元恺妇科经验集》)⑧先兆流产:生晒参切片,含服。(《妇科名医证治精华》)⑨先兆流产:参蒂适量,泡茶饮服。(同⑧)⑩封闭抗体缺乏的反复自然流产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中华中医药学刊》4:827,2010] 胎气不安不长,妇人半产,或三月或五月按期不移者,必终身不能大产。所以载丸:白术一斤,人参八两,桑寄生六两,云茯苓六两,川杜仲八两,以大枣一斤擘开,以长流水熬汁迭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各三钱,以米汤送下。(《女科要旨》) 妊娠怔忡。归脾汤:人参、黄芪、当归、白术、茯神、龙眼肉、远志、枣仁、木香、生姜、大枣。(同③) 妊娠泄泻、产后泄泻。参苓白术散: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同③) 妊娠遗尿,脾肺气虚: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妇科玉尺》) 孕妇面目虚浮,多因脾胃气虚或久泻所致。健脾利水汤:人参、茯苓各一钱,白术,当归各二钱,川芎、大腹皮、紫苏、陈皮各八分,炙草三分,姜皮一片,水煎服。(《胎产心法》) 气虚性转胞:人参8g,生黄芪10g,炙甘草3g,白术10g,陈皮6g,升麻、柴胡、桔梗各3g,通草6g,桂枝5g。(同②) 若气虚无力艰于传送者,必用独参汤接济其力,皆为催生要法。(《竹林女科证治》) 血厥型异位妊娠:人参30~60g,浓煎,分服。汗多加用熟附块12~15g,山茱萸15g,五味子9g。(同⑧) 难产,又有血先下,或胞浆先下,子逆上冲者,宜大顺汤:人参二钱,砂仁一钱,麻油(熬)一两。水煎服。(同 胞衣不下。补中益气汤:人参三钱,生黄芪一两,柴胡三分,炙草一分,当归五钱,白术五分,升麻三分,陈皮二分,莱菔子五分。煎服。(《傅青主女科》) 产后血崩一症……惟独参益气为上策耳。(《孕育玄机》) 产后呕吐。香砂养胃汤:半夏一钱,白术、陈皮、茯苓、厚朴、香附子各八分,人参、藿香、砂仁、槟榔、草果各五分,甘草四分。上锉,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水煎服。(《济阴纲目》) 产后气喘。人参定喘汤:人参、麻黄、甘草、阿胶、半夏曲、桑白皮、五味子、罂粟壳。(同③) 产后血晕者,乃下血过多而眩晕也,不省人事者,气血大脱而神不用也,故用人参,锉两剂,水煎温服。(《寿世保元》) 产后厥逆。生脉散:人参四钱或用党参一两,五味子二钱,麦门冬一钱,代茶。(《高淑濂胎产方案》) 产后虚汗不止。麻黄根汤:人参二钱,当归二钱,黄芪一钱半,白术一两,桂枝五分,麻黄根一钱,粉草五分,牡蛎少许,浮麦一大撮。(同 产后诸虚不足,发热盗汗。人参汤:人参、当归等分。右为末,以猪腰子一只去脂膜,切小片子。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葱白两条,煮米熟,取清汁一盏,入药二钱,煎至八分,温服,不拘时候。(《妇人大全良方》) 产后伤风,脉弦数。黄龙汤:人参钱半,柴胡八分,酒炒黄芩钱半,炙甘草钱半。水煎,去渣温服。(《女科指要》) 产后大虚,心悸,志意不安,不自觉。恍惚恐畏,夜不得眠,虚烦少气。人参丸:人参、甘草、茯苓各三两,麦冬、菖蒲、泽泻、薯蓣、干姜各二两,大枣五十枚,桂心一两。右为细末,以蜜枣膏和丸如梧子大,食前酒服二十丸,日三服,夜一服,不知稍增。(《医部全录·妇科》) 产后蓐痨。补虚汤:人参、黄芪、肉桂、炙甘草、川芎、当归、白芍、姜、枣。(同 产后遗尿:补中益气汤。(同 产后虚肿。助气分水汤:白术二两,人参三两,茯苓五钱,薏仁一两,陈皮五分,萝卜子三分,水煎服。(《石室秘录》) 产后厥渴甚,以独参煎汤代茶,每煎人参三四钱。(《宁坤秘笈》) 产后脱肛:人参芦,研末,开水送服,每日1个。(《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 产后秘塞出血多:以人参、麻子仁、枳壳麸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本草纲目》) 产后休克:人参60g,黄芪、丹参、煅龙骨各30g,当归15g,荆芥炭10g,川芎6g。日1剂,水煎两次,取液混和,早晚分服。(《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席汉氏综合征:红参粉、甘草粉等分,每次5g,日3次。(同⑧)产妇劳役,乳汁湧下,此阳气虚而厥也,独参汤主之。(同 子宫脱垂:枳壳50g,红参15g。水煎,日1剂,服两次,10剂为1疗程。(《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阳气虚寒,自汗恶寒。参附汤:人参一两,附子炮五钱。上作一服,加姜枣水煎,徐徐服。(《济阴纲目》)相关现代药理:①人参能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对抑制过程也能加强,有显著的抗疲劳作用。人参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狗在大量失血或窒息而处于垂危状态时,立即注入人参制剂,可使降至很低水平的血压稳固回升,延长动物存活时间,乃至促进动物恢复健康。人参无性激素样作用,而能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中药大辞典》)②人参可使去势大鼠出现交尾现象,去势雌鼠出现强烈的雌激素作用。另有资料认为人参本身不具有性激素作用,但可能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中药药理与应用》)③人参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广泛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人参皂甙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但在强烈应激条件下,又可保护肾上腺皮质免于发生功能衰竭。人参皂甙可刺激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对甲状腺素和催乳素分泌的影响,可能取决于动物种属和剂量等多种因素。[《药学通报》19(5):41,1984]④人参对骨髓造血功能有保护和刺激作用,能使正常和贫血动物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增加。当骨髓受到抑制时人参增加外周血细胞数的作用更为明显。人参对细胞和体液免疫都有广泛的影响。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是人参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人参不但对正常动物,而且对免疫功能低下动物(如荷瘤动物)均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大剂量10~30g,宜另煎兑入;研末,或切片含服,1~2g;亦可熬膏、泡酒、入丸、散。使用注意:气火有余者忌服,湿热内盛者禁服。不宜与茶同服。

人胞

人体组织。即胞衣。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二:“人胞末一具调服”。详胞衣条。

人疴

病名。即雌雄人。见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卷上:“其可男可女之身,一名人疴者,亦角类也。”详雌雄人条。

人道

其他。即性交。出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廿八引晋·葛洪方:“葛氏方治男阴痿女阴 无复人道方。”明·万密斋《广嗣纪要》卷四:“如姜嫄履巨人迹,歆歆然若有人道之感而生稷”。参见行人道条。

人参丸

方名。出《备急干金要方》卷三。组成:人参、甘草、茯苓各三两,麦门冬、菖蒲、泽泻、薯蓣、干姜各二两,桂心一两,大枣五十枚。用法:上为末,以蜜、枣膏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服二十丸,酒送下,日三夜一。不知稍增。主治:产后大虚,心悸,志意不安,不自觉恍惚恐畏,夜不得眠,虚烦少气。

人参汤

方名。出《圣济总录》卷一五七。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芍药、黄芪(锉)、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一两。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功效:补气血,益阴。主治: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运转,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人门挺露

病名。即阴挺。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六:“治妇人宫脏虚冷,正气微弱,每怀孕时,即人门挺露。”详阴挺条。

人中诊法

诊断。指通过观察人中部位来诊断妇科疾病的方法。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下:“凡唇短嘴小者不堪,此子处之部位也。”参见子处条。

人事不畅

其他。指性生活障碍。见清·陈梦雷《医部全录·妇科》卷三百九十七:“人事不畅,精道逆而为浊为带者,初宜六味地黄汤或威喜丸之属以利之”。

人参丁香散

方名。出《妇人良方》卷十二。组成:人参二钱五分,丁香、藿香各一钱二分。用法:上水煎。功效:健脾温中和胃。主治:孕妇胃寒吐逆。

人参升麻汤

方名。出《妇科玉尺》卷二。组成:人参、升麻各二钱。用法:水煎服。功效:益气升提。主治:妊娠八九月,小便不通,盖因气弱不能举胎,胎壅膀胱,水不能出,名曰转胞。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兼气滞者加枳壳、乌药;兼湿热者加车前子、冬葵子。

人参当归汤

方名。出《千金备急要方》卷三。异名:人参当归散、人参当归饮、人参汤。组成:人参、当归、麦门冬、桂心、干地黄各一两,大枣二十个,粳米一升,淡竹叶三升,芍药四两。用法:上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叶及米,取八升;去滓纳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加减:若烦闷不安者,当取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尽服之。功效:补益气血。主治:产后去血过多,血虚则阴虚,阴虚生内热,内热曰烦,其证心胸烦满,吸吸短气,头痛闷乱,骨节疼痛,晡时辄甚,与大病后虚烦相类,急宜服之。

人参麦冬汤

方名。出《万氏女科》卷二。组成:参、茯、黄、麦、知母、炙甘草、生地各等分,竹茹一大团。用法:水煎,食前服。功效:益气养阴,清心火安神。主治:孕妇心悸胆怯,终日烦闷不安者,谓之子烦。

人参苏木汤

方名。出《医方简义》卷六。组成:人参二钱,苏木一钱五分。用法:水煎,加陈酒二匙冲入。主治:产后败血冲肺,面赤呕逆,喘急欲死。

人参败毒散

方名。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异名:败毒散、羌活汤、十味汤、人参前胡散。组成: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去皮)、枳壳(麸炒)、前胡、羌活、独活各三十两。用法: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薄荷各少许,水煎,寒多热服,热多寒服,不拘时。功效:益气解表,散风寒湿。主治:经期、妊娠或产后气虚患者的风寒外感,以及脾虚感受风寒的腹泻。

人参定喘汤

方名。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续添诸局经验秘方)。组成:人参、麻黄、炙甘草、炒阿胶、半夏曲各一两,桑白皮、五味子各一两半,蜜炙罂粟壳二两。上为粗末,入人参片拌匀。用法: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功效:扶正祛邪,宣肺定喘。主治:产后体虚,或素有痰饮,风寒外邪乘虚犯肺。证见恶寒发热,咳嗽喘促,痰多易出,鼻塞流涕,脉浮滑等。禁忌:体实或风热侵肺者不宜用。

人参威灵散

方名。出《普济方》卷三百四十七引《卫生家宝》。组成:人参、茯苓、藿香叶、白芷、甘草(炙)、桔梗各一两,威灵仙(微炒)一分。用法:上件为末,每服一大钱,加大枣二枚,生姜二片,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温服。主治:产后痞气,胸膈不快,噎闷不进饮食。

人参养血丸

方名。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续添诸局经验秘方)。组成:乌梅肉三两,熟干地黄五两,当归(去苗)二两,人参、川芎、赤芍药、菖蒲(微炒)各一两。用法:上为细末,蜜搜,杵数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温酒、米汤下,食前服。功效:补气血,调冲任。主治:禀受怯弱,血气虚损。常服补冲任,调血脉,宣壅破积,退邪热,下坚胀,安神润颜色,通气散闷。兼治妇人怀身,腹中绞痛,口干不食,崩伤眩晕,及产出月,羸瘦不复常者。

人参养荣汤

方名。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淳祐新添方)。组成:白芍药三两,当归、陈皮、黄芪、桂心、人参、煨白术、炙甘草各一两,熟地黄、五味子、茯苓各七钱半,炒远志半两。用法: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功效:补气养血,养心安神。主治:气血虚弱,筋脉失养引起的经行身痛,崩漏之后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引起的妊娠怔忡、妊娠合并贫血、产后虚羸。加减:经行身痛加鸡血藤;崩漏之后气血两虚加阿胶、桂圆;妊娠怔忡加柏子仁、龙骨;妊娠合并贫血,加阿胶、磁石;产后虚羸加猪肾、黑大豆。

人参养胃汤

方名。出《医略六书》卷二十八。组成:人参一钱半,白术(生)二钱,草果(炒)一钱,条芩一钱半,炙草五分,茯苓三钱,陈皮一钱半,茵陈三钱。用法:水煎,去滓温服。功效:健脾清热利湿。主治:妊娠黄肿,脉细数者。妊娠胃虚,湿热窒塞于中,不能纳化饮食,湿热郁蒸于内,浮肿面黄。

人参黄芪散

方名。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名见《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组成:人参(去芦头)、葛根(锉)、黄芪(锉)、秦艽(去苗)、麦门冬(去心)、赤茯苓各一两,知母三分,甘草(炙微赤,锉)半两。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淡竹叶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功效:益气养阴。主治:气阴不足引起的妊娠身热,烦躁口干,吃食减少。

人参鳖甲散

方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一引胡氏方。组成:人参、桂心、当归、桑寄生、白茯苓、白芍药、桃仁、熟地黄、甘草、麦门冬各半两,续断一分,牛膝三分,炙鳖甲、黄芪各一两。用法:上为细末。每服先以猪肾一对,去筋膜,以水二大盏,生姜半分,大枣三个,煎至一盏,去猪肾、姜、枣,然后下药末二钱、葱三寸、乌梅一个、荆芥五穗,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晚食前温服。功效:补气血,益肝肾。主治:妇人产后未满百日,体中虚损,血气尚弱,失于将理,或劳动作伤,致成蓐劳。其状虚羸,乍起乍卧,饮食不消,时有咳嗽,头目昏痛,发歇无常,夜有盗汗,寒热如疟,背膊拘急,沉困在床。

人参泽兰叶汤

方名。出《医宗金鉴》卷四十八。组成:人参五钱,泽兰叶、牛膝、丹皮各二钱,生地三钱,熟地五钱,藕节五枚。用法:水煎,冲童便服。功效:补益气血,凉血止血。主治:产后胃绝肺败,恶露不下,虚火载血上行,变黑色见于口鼻。

入月

1.生理现象。①月经的别称。见南唐·张泌《妆楼记》:“红潮,谓桃花癸水也。又名入月。”②月经来潮。唐·王建《宫词》之四六:“密奏君王知入月,唤人相伴洗裙裾。”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二:“女人入月,恶液腥秽,故君子远之,为其不洁,能损阳生病也。”详月经条。2.其他。即临月。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引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十月诸神备,日满即产矣。宜服滑胎药,入月即服。”详临月条。

入怀

生理现象。即妊娠。见唐·房玄龄《晋书》卷三十二:“后数梦两龙枕膝,日月入怀,意以为吉祥,向侪类说之,帝闻而异焉,遂生孝武帝及会稽文孝王、鄱阳长公主。”详妊娠条。

入房

其他。即性交。出战国《灵枢·百病始生》:“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详性交条。

入月预备药物

其他。古代产前为了顺产和防止分娩意外的一系列预备药物。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六,设入月预备药物条目。其中包括:保气散、佛手散、枳壳散、神寝丸、榆白皮散、保生丸、催生丹、黑神散、大圣散、花蕊石散、黑龙丹、理中丸、催生符、生地黄、羌活、葵子、黄连、竹茹、乌梅、雌雄石燕、甘草、海马、马衔铁、枣子、陈皮、姜钱、黑豆、白蜜、无灰酒、童子小便、好醋、白米、煎药炉、铫子、煮粥沙瓶、滤药帛、醋炭盆、小石(一、二十颗)、汤瓶、软硬炭、干柴茅、暖水釜、洗儿肥皂、头发、断脐线及剪刀、干蓐草、卧交椅、软厚毡、灯笼、火把、缴巾、油烛、发烛、灯心。

儿门

人体部位。即阴门。见清·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卷三:“妇人儿门之肉,原自斜生,皮亦横张,实可宽可窄可大可小者也,苟非交骨连络,则儿门必然大开,可以手入探取胞胎矣。”详阴门条。

儿风

病名。即子痫。见宋·薛轩《坤元是保》卷一:“有孕眩晕冷麻,甚至昏倒仆地者,为子痫,亦名儿风”。详子痫条。

儿衣

人体组织。即胞衣。出唐·王焘《外台秘要》引南北朝·陈延之《小品方》:“儿衣不出,吞此符吉。”详胞衣条。

儿枕

1.人体组织。指妊娠晚期或分娩后胞宫形成的块状物。又称儿枕子、衣疙瘩、鬼枕、产后瘕块。出《经效产宝》续编收录北宋李师圣、郭稽中论:“十月足日,食有余,逐成血块,呼为儿枕。”2.病名。①即产后腹痛。见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卷二百三十四引唐·王岳《产书》:“神授乌金散方……难产,榆皮汤下;儿枕,小便下”。详产后腹痛条。②指产后恶露有块者。见清·钱氏《胎产秘书》卷下:“产后恶露有块,名曰儿枕。”

儿转

其他。即胎转。见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如腹中痛甚,且令扶行,或痛多阵,眼中出火,方是儿转,至行不得,方好上蓐。”详胎转条。

儿泣

病名。即乳泣。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卷三:“妊娠未产而乳汁先下者,名曰儿泣,生子多不育。”详乳泣条。

儿茶

药名。出《本草述》。又名孩儿茶、儿茶膏、黑儿茶、铁儿茶。为豆科植物儿茶 Acacia catechu (L.f.)Willd.的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产云南。性味:苦、涩,凉,入肺经。清热化痰,生津,止血,消食,敛疮。临床应用:①崩淋经血不止,阴疳痔肿者,服之立能见效。(《本草求真》)②玉门疼痛,冷不能交接,或阴中冷。玉和膏:孩儿茶6g,番木鳖子3g。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绢包插入阴中。(《日本历代名医秘方》)③老年性阴道炎:苦参、莪术、儿茶为栓剂,每粒重1.6g。睡前洗净阴部,将药栓送入阴道深部。隔日1粒,连用7粒为1疗程。(《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④外阴溃疡,久不敛口:孩儿茶、焦内金各3g,轻粉1.5g,冰片0.9g。研极细末,干掺患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⑤下疳阴疮:孩儿茶一钱,真珠一分,片脑半分。为末敷。(《纂要奇方》)⑥宫颈炎:将孩儿茶碾成粉末,均匀撒布于炎症溃疡面,每天1次。(《中药大辞典》)⑦促使子宫颈癌组织加速坏死脱落,促使创面愈合:孩儿茶、冰片、硼砂、硇砂各10.5g,雄黄10.5g,蟾蜍3.6g,乳没各9g,蛇床子12g,血竭7.5g,章丹16.5g,明矾515g,花生油120g,蜂蜜250g。研调外敷。(《肿瘤临床手册》)相关现代药理:儿茶水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及痢疾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直接抑制流感病毒。此外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9~3g,或研末局部外用。

儿顺

其他。指胎儿体位顺转至正常。见宋·齐仲甫著《女科百问》卷下:“坐产者,儿将欲生,其母疲倦,久坐椅褥,抵其生路,急用巾带高悬,令母以手攀之,轻轻屈足良久,儿顺即生。”

儿信

其他。指胎儿即将分娩的信息。通常指妊娠腰腹痛重、谷道挺并、胞衣水出。见清·高鼓峰《医家心法》卷三:“临盆之时,专赖气血旺足,然后能生。此时惟有多用参、芪、归、桂,甘温重补,儿信一下,频频服之”。参见胎水条。

儿胞

人体组织。即胞衣。出汉·班固《汉书·外戚传》:“善臧(藏)我儿胞”。详胞衣条。

儿胎

其他。即胎儿。见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四:“儿胎落地,即急取口中恶物,与新汲井水五合咽。”清·李长科《胎产护生篇》:“治妊妇七、八个月,恐胎气展大难产,用此扶住母气,紧束儿胎。”详胎儿条。

儿晕

病名。即妊娠眩晕。见明·李梴《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妊孕中风名子痫……发则口噤背强,痰涎壅盛,昏晕不识人,时醒时作,谓之儿晕,又曰子痫”。详妊娠眩晕条。

儿哭

病名。即子啼。见明·孙志宏《简明医彀》卷七:“有八、九月儿哭者,因母仰身承高取物,致儿口含脐带脱出故也,仍曲身令儿含之即安。”详子啼条。

儿痉

病名。即子痫。见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引清·高莲溪《胎产方案》。详子痫条。

儿袋

人体组织。即胞宫。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七:“儿袋脱出,名突河。”详胞宫条。

儿啼

病名。即子鸣。见清·陈佳园《妇科秘方》:“子痫、子悬、子瘖皆为艰难之候,儿啼、儿晕、儿肿亦属奇突之征。”

儿路

人体部位。指胎儿分娩的通道,即产道。见宋·杨子建《十产论》:“若是产母儿将欲生,却令坐着一物,即抵着儿路,不能生也。”详产道条。

儿生处

人体组织。即胞宫。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栀子汤治产后儿生处空,流血不尽,小腹绞痛方。”详胞宫条。

儿枕子

人体组织。即儿枕。见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七:“子居胎中,每食母血,食血有余,遂结成块,俗将为儿枕子。”详儿枕条。

儿枕块

病名。即产后腹痛。见宋·陈自明著,明·薛立斋校注《女科撮要》卷下:“产后小腹作痛,俗名儿枕块,用失笑散行散之。”详产后腹痛条。

儿枕痛

病名。即产后腹痛。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八:“产后腹痛儿枕痛:天仙藤五两,炒焦为末。每服二钱,炒生姜汁、童子小便和细酒调服。”详产后腹痛条。

儿哭证

病名。即子啼。见清·萧埙《女科经纶》卷四:“孕妇腹内钟鸣,即是儿哭证同类,故《大全》治法亦无异。”详子啼条。

儿门不开

病因。指分娩时子宫口不开。见清·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下:“血旺而气衰,则儿虽向下而儿门不开;气旺而血衰,则儿门可开而儿难向下,是气所以开交骨,血所以转儿身也。”

儿门不关

病因。指分娩之后子宫口不能闭合。见清·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下:“产妇肠下,亦危症也,人以为儿门不关之故,谁知是气虚下陷而不能收乎!”

儿门暗疾

病名总称。指外阴疾病。见清·陈士铎《石室秘录》卷四(御集)设暗治法,论治儿门暗疾、产门生虫、产门生疮。

儿女至宝

书名。不分卷。清·亟斋居士编,三农老人注。成书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又名《详要胎产问答》。现存清光绪十八年上海管可寿斋铅印本。

儿衣不出

病名。即胞衣不下。见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儿衣不出,吞此符吉。”详胞衣不下条。

儿枕不安

病名。即产后腹痛。见清·郑燕山《郑氏女科家传秘方》:“恶露不行,脐腹作痛,俗名儿枕不安。”详产后腹痛条。

儿枕不散

病名。即产后腹痛。出北宋·李师圣、郭稽中编撰《产育宝庆集》卷下“产乳备要”:“治产后恶血不下,儿枕不散,小腹疼痛。细墨(浓研)半盏,好醋半盏,没药一分”。详产后腹痛条。

儿枕未定

病名。即产后腹痛。见宋·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三:“定痛散:治产后恶血不止,腹内热痛不可忍,及儿枕未定。”详产后腹痛条。

儿枕血瘕

病名。即产后腹痛。见清·汪讱庵《本草易读》卷五:“儿枕血瘕(蒲黄)米汤下。”详产后腹痛条。

儿枕块痛

病名。即产后腹痛。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七:“没药散治一切血气,脐腹撮痛,及产后恶露不行,儿枕块痛。”详产后腹痛条。

儿枕急痛

病名。即产后腹痛。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凌霄花散:治血瘕、血块及产后秽露不尽,儿枕急痛”。详产后腹痛条。

儿枕痛方

方名。见明·赵贞观《绛雪丹书》产后卷上。组成:山楂二十四粒。用法:山楂炒至黑色。水盏半,入砂糖一块,煎至八分温服。功效:活血化瘀。主治:儿枕痛。

儿枕腹痛

病名。即产后腹痛。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延胡索散治产后儿枕腹痛,得效。”详产后腹痛条。

儿捧母心

病名。即捧心生。见清·吴道源《妇科切要》卷五:“儿捧母心:妊娠临产,有儿凑心不下者,其儿手必捧母心,多致母子俱亡。必用药引入心分,解开儿手,方得产下。”详倒产条。

儿袋拖出

病名。即阴挺。见清·程鹏程《急救广生集》卷五:“儿袋拖出:蕲艾一两。煎汤,数汤熏之,热气上冲即收入。”详阴挺条。

儿啼腹中

病名。即子啼。出汉·班固《汉书·五行志》:“先未生二月,儿啼腹中,乃生”。详子啼条。

儿在腹中哭

病名。即子啼。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六:“治儿在腹中哭”。详子啼条。

儿在腹中叫哭

病名。即子啼。见明·虞抟《医学正传》卷七:“治儿在腹中叫哭。”详子啼条。

九科

其他。指我国古代医学的分科。宋代从事医学教育的太医局下设九科,即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眼科、疮肿兼折疡、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簇兼书禁科。清初沿袭明末制度分医学十一科,不久即改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参见十三科、十一科条。

九痛

病名总称。指妇人九种疼痛的病症,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之九痛。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九痛者,一者阴中痛伤,二者阴中淋痛,三者小便即痛,四者寒冷痛,五者月水来腹痛,六者气满并痛,七者汗出阴中如虫啮痛,八者胁下皮痛,九者腰痛。”

九香虫

药名。出《本草纲目》,又名黑兜虫、瓜黑蝽、屁巴虫、屁板虫、蜣螂虫、打屁虫。为蝽科昆虫九香虫 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的干燥全体。主产四川、贵州等地。性味:咸,温,入肝、肾经。功效:行气止痛,温肾壮阳。临床应用:①寒凝血瘀型痛经:九香虫、广木香、香附、白芷各10g。经前3天,日服1剂,水煎,服两次。连服4天为1疗程。(《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②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痛经,克异汤:三七5g,肉桂4g,九香虫10g, 虫10g,当归8g,桃仁10g,延胡索10g,淫羊藿12g,杜仲12g,续断10g,石见穿20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③经行胃痛:小建中汤加味:桂枝6g,炒白芍12g,炙甘草6g,饴糖冲30g,生姜6片,大枣6个,九香虫10g,炒白术12g,花椒3g,砂仁5g。(《妇科证治经方心裁》)④湿热瘀阻引起的经后腰痛: 虫10g,九香虫10g,丝瓜络15g,桑寄生15g,络石藤20g,忍冬藤20g,五加皮12g,败酱草15g,红藤30g。(同②)⑤下焦虚寒的所有病症,如慢性妇科炎症,月经不调,性冷淡,面色晦暗,黄褐斑,更年期症候群,小腹冷痛,尿频等。益坤胶囊:红参、巴戟天、淫羊藿、阳起石、川椒、九香虫、蛇床子等15味药制成。(京药制字Z20053016)⑥痰湿不孕症。天龙散:女贞子15g,墨旱莲10g,菟丝子20g,仙茅15g,石楠叶15g,龙胆7g,牡丹皮9g,瞿麦穗9g,天龙散(大蜈蚣1条、九香虫5g)研面冲服。(《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⑦肝郁脾虚型慢性盆腔炎。舒肝乌龙丹:九香虫90g,杜仲48g,白术30g,陈皮24g,车前子24g。共研细末,每丸重9g。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温开水调服。(《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妇科病》)相关现代药理:①解痉、止痛作用:由九香虫等中药组成的止痛灵片剂配成20%、10%、5%的混悬液有很强的胃肠道解痉作用。20%止痛灵0.3mL/10g给予小鼠,解痉作用强于阿托品(1mg/mL);小鼠热板法痛阈提高约100%。小鼠扭体法抑制率大于50%。(《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②为镇痛药,有强壮之效。适用于神经性胃痛,腰膝酸痛,胸脘郁闷,因精神不快而发胸窝滞痛等症,配合其他强壮药同服有效。(《现代实用中药》)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0.6~1.2g。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禁服。

九痛丸

方名。出《金匮要略》卷上。异名:附子丸。组成:附子(炮)三两,生野狼牙(炙香)一两,巴豆(去皮心,熬,研如脂)一两,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用法: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功效:散寒逐饮,益气止痛。主治:寒实腑证型输卵管妊娠。

九仙夺命丹

方名。出《叶氏女科》卷一。组成:豆豉、木香、陈皮、山楂各一钱,草果一个,枳壳(麸炒)、白茯苓、厚朴(姜制)、苍术各三钱。用法:上为末。姜汤调下。功效:行气化湿,消食和胃。主治:经来饮食后即吐。

九味芦荟丸

方名。出《医学心悟》卷四。组成:芦荟五钱,胡黄连、当归、芍药(炒)、川芎、芜荑各一两,木香、甘草各三钱,龙胆草(酒浸,炒焦)七钱。用法:上为末,米糊丸,麻子仁大。每服一钱,或一钱五分,开水下。功效:清理湿热。主治:下疳阴蚀疮肿诸症。

九制香附丸

方名。早见于《饲鹤亭集方》。组成(据《丸散膏丹集成》方):香附500g。用法:分九等分,分别以酒、醋、盐水、童便、小茴香60g煎汁,益智仁60g煎汁,莱菔子60g煎汁,丹参60g煎汁,生姜汁浸,春三、夏一、秋三、冬七日,同酒煮艾绒120g焙干,为细末,用酒煮神曲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12g,开水送下。功效:调和气血。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前产后癥瘕积聚,气逆,腹痛等症。

刀豆

药名。出《酉阳杂俎》。又名挟剑豆、刀豆子、大戈豆、大刀豆、刀鞘豆、白凤豆、刀板仁豆、刀巴豆、马刀豆、刀培豆、卡肖。为豆科植物刀豆 Canavalia gladiata (Jacq.)DC.的成熟种子。原产于西印度群岛。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普遍栽培。性味:甘,温。归脾、胃、肾经。功效:温中下气,益肾补元。临床应用:①月经不调:刀豆壳、玉米须各五钱,共烧灰研末,早、晚各服一次,用酒或开水加姜汁送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②崩漏:陈棕、败蒲扇、老刀豆壳各等分,将药火煅存性,研为细末,用甜酒冲服,每服二至三钱。(同①)③经闭腹胁胀痛,血痞:刀豆子焙燥为末,好酒送服,加麝香尤佳。(《本草用法研究》)④妊娠恶阻。三豆汤:扁豆10~15g,大刀豆10~15g,绿豆10g。煎汤加大青盐1粒,姜汁2滴,少量频服。(《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相关现代药理:已发现刀豆子具有脂氧酶(lipoxygenase)激活作用,其有效成分是刀豆毒素。刀豆毒素每日腹腔注射50μg/kg,100μg/kg或200μg/kg给药,可引起雌性大鼠血浆内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突然升高,黄体酮水平无变化、催乳素(PRL)则降低。200μg/kg组动情前期频率和体重增重明显增加,但子宫和卵巢的重量并无变化。上述FSH和LH的增加同脂氧酶激活作用是吻合的,但催乳素水平降低的原因尚不明。(《中华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烧存性研末服。使用注意:胃热患者禁服。 e6fctOmTQeiH5jm/H7skBymWXv7OK6SLMeyRel5LVepYT5K5ctPevrRj81gDJN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