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画

王纶

人名。明(十五世纪中至十六世纪初)官吏兼医家。字汝言,号节斋。浙江慈溪人。因父病而学医,成化二十年(1484)(一说弘治年间,即1488~1505年)举进士,授礼部郎中。历广参政、湖广广西布政使。正德间(1506~1521)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并在宦余为人治病,常有良效。卒年78岁。1492年撰《节斋公胎产医案》(又名《胎产医案》)1卷;他根据古代本草及张洁古、李东垣、朱震亨等名医著作,删筛编纂成《本草集要》8卷;另将朱、李学说结合,加上个人经验,1502年编成《明医杂著》6卷,撰《医论问答》1卷。另撰《伤寒参戒》、《节斋小儿医书》,惜佚。他的著述对薛己等有相当影响。

王咏

人名。明代人。生平里居不详。汇集俞桥《广嗣要语》和作者不详的《坎离种子神方》,再经沈震校录,而成《济世珍宝》。

王岳

人名。唐代医家。有认为王岳即《新唐书·华缄传》中之王岳,生活在唐朝宣宗期间(847~859年),当时有“太医李玄伯者,帝(宣宗)所喜……治丹剂以进,帝饵之,疽生于背。懿宗立(859年),收玄伯及方士王岳,虞紫芝等,俱诛死。”著《产书》1卷,影响颇大,转载亦多,可惜已佚。

王珠

人名。清代医家。字品泉。江苏省嘉定县人。好读书,年老目盲,犹令长女诵听。著《四言脉诀集注》,与钱大治一起重订《宜麟策》(1780年刊)和校注《资生镜》(成书于1781年),与钱大治同撰《大生二书》、《达生编补注》、《种痘书》。

王辂

人名。明代医家。江宁府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父元标,精《素》、《难》诸书,遂以医名,著《胎产保生编》及《本草经》,成书年代未详。著《医药正言》诸书,未及就而卒,辂及其弟穉续成之,精承世业,群重推焉。

王琅

人名。清代医家。字次琳。山东省潍县人。道光乙未(1835年)贡入成均。精岐黄业,著有《妇科幼儿科要旨》,未梓行。

王清

人名。清代医家。山东宜都人。生平事迹未详。撰《医学世集妇人科》2卷。成书年代未详。

王琛

人名。隋代医家。著有《推产妇何时产法》1卷。已佚。

王谭

人名。清代人。编《广生要旨》8卷。生平里居、成书年代未详。

王三锡

人名。清代医家。撰《妇科摘要》。生平里居、成书年代未详。

王士能

人名。元代医家。山西王氏妇科第八代传人。将先辈王时亨编写的《王氏脉诀》改编成《家传脉理全书》,并撰《王氏医学三字经》手抄本。因给元朝皇妃医疾有功,皇帝敕赐“龙衣”,封后人为“历代良医”,并将居住地东泉镇的麦交沟村改为免交沟村(意即免征当地一切地税钱粮),因此受到广大邻里乡亲的爱戴,百姓特筑宝塔一座,上书“大明良医王士能”以示纪念。

王士雄

人名。清代(1808~1868)著名医家。字孟英,号潜斋、梦隐,别号半痴山人、随息居隐士、睡乡散人、华胥小隐、海昌野云氏,堂号潜斋、归砚。浙江盐官人,曾迁居杭州、上海。曾祖王学权精于医学。祖父及父亲亦有医名。少年时家贫,14岁丧父,迫于生计,于金华当过盐行会计,边钻研医学。对温病的证治和理论有独到见解和突出贡献,为我国近代较有影响的温病学家之一,对霍乱的辨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经验。1852年著《温热经纬》,以《内经》、《伤寒论》之理为经,以叶桂、薛雪诸家之辩为纬,博采众长,提出“新感”、“伏邪”为两大辨证纲领。其论治宗叶桂、薛雪,善用寒凉之品。1838年著成《霍乱论》2卷,1862年重订,名《随息居重订霍乱论》。1857年著《归砚录》。并将自己的临证医案整理成《王氏医案》,另纂《随息居饮食谱》1卷(1861年刊),为营养学专著。并辑有《潜斋简效方》、《四科简效方》、《汇刊经验方》等多种方书。还参注和编辑《女科辑要》、《言医》、《古今医案选》等多种医著。他对于当时已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等,持较开明的态度,并对一概拒绝西说而认为中西脏腑不同等论点,曾加以批驳。

王上达

人名。清代医家。字春亭。浙江鄞县人。撰《济生集》6卷。生平未详。

王之翰

人名。清代医家。字崧甫。生平里居未详。撰《妇科胎产百病》1卷,撰年不详。

王化贞

人名。明代官吏兼医家。字肖乾。诸城(今山东)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历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弱冠时,病瘵几危,后遇黄冠授一秘方,病愈。遂研医,时以医药济人。著《普门医品》48卷,多采《本草纲目》,故各门之方出于本草者,十之七八,不足则旁掇诸名家之方以补之,其有病,而本草无方者,补以名医所录及诸验方。详列病证,分类汇编,每门冠以总论,详加论述。但此书旨在证候与方药,忽略诊法与辨证,故《四库全书提要》批评其“望闻问切犹或审证未真,用药多舛,况舍脉而论方,则虚实寒热之相似者,其误必多。”另著《产鉴》3卷,《行笈验方》,《普门医品补遗》4卷。

王瓜根

药名。出《名医别录》。又名土瓜根。为葫芦科植物王瓜 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 (Ser)Maxim.根。分布长江以南各地。药性:苦,寒,有小毒。入心、肺、膀胱经。功效:清热利尿,散瘀止痛。临床应用:①月经不通。芒硝汤:大黄三两,芒硝、丹砂、当归、芍药、土瓜根、水蛭各二两,桃仁一升。右切细,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内丹砂、芒硝,分为三服。(《医部全录·妇科》)②带下经水不利,小腹满痛,经一月再见,阴 肿亦主之。土瓜根散:土瓜根、芍药、桂枝、 虫各三两。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匮要略》)③难产:用土瓜根捣细罗为散,醋汤调下二钱。(《普济方》)④产后血渴。栝蒌根汤:栝蒌根四两,麦门冬去心、人参各三两,生干地黄、甘草各二两,土瓜根五两,大枣二十枚。上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济阴纲目》)⑤产后恶血不尽,心神烦热,四肢疼痛。琥珀散:琥珀三分,虎杖一两,赤芍药一两,桂心半两,土瓜根一两,川大黄一两,当归半两,红兰花三分。上捣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同③)⑥产后月水不通。虎杖煎方:虎杖一斤,土瓜根汁、漆汁各半斤。右以水五升,渍虎杖一宿,明旦,煎至一升,纳二味汁搅令匀,入铜器中,熬如饧,食前以温酒调下一合。(《太平圣惠方》)⑦产后恶露不下,狂语闷乱,口干,寒热往来,腹中疼痛。牡丹散方:牡丹、土瓜根、牛膝、虎杖、桃仁、赤芍药、当归、川大黄、槟榔、荷叶、红蓝花、延胡索、蒲黄、虻虫、水蛭。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当归酒调下一、二钱。(同⑥)⑧妇人骨蒸劳,月水不通,胁下痃癖,继之腹痛。鳖甲丸方:炙鳖甲一、二两,土瓜根、桂心、京三棱、牡丹、牛膝、炒川大黄、诃黎勒皮、琥珀、桃仁各一两。右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桃仁汤下三十丸。(同⑥)⑨乳少,若肥胖妇人痰气壅滞,乳滞不来者,宜漏芦汤:漏芦二两,蛇蜕一条,土瓜根一两。上为末,酒调服二钱。(《竹林女科证治》)⑩乳汁不下:土瓜根为末。酒服一钱,一日二服。(杨氏《产乳方》) 妇人疝瘕,及胞门中积瘀诸病,并宜服。大黄丸:川大黄四两,土瓜根二两,牛膝二两,桃仁三两。右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粥饮下三十丸。(同③) 妇人小腹痛。温经汤:茯苓六两,土瓜根、芍药各三两,薏仁二升半。上 咀,以酒三升渍一宿,且加水七升,煎取二升,分再服。(同③) 无子脏冷:蛇床子、石盐、细辛、干姜、土瓜根各四两,又捣散。取如枣核大。绵裹。纳子宫中。(同③) :土瓜根、芍药、桂枝、 虫各三两,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本草纲目》)用法用量:内服:水煎,6~9g。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王兰谷

人名。清代人。辑《胎产症治录》2卷。生平里居未详。

王有衡

人名。清代医家。字立堂。民国十九年《盖平县志》载:王氏克绍家传……业医五十余年,临证详审,用药慎重,长于女科、幼科。著有《济阴奇文》、《活幼至宝》数种,成书年代未详。盖平县归属辽宁省。

王廷钰

人名。清代人。字西岑。光绪十二年(1886)辑《生产妙诀十六歌》。系《正谊堂医书九种》之一。

王兆瑞

人名。清代医家。号伯龙。生平里居不详。撰《养儿宝》3卷,刊于清道光元年(1821)。

王守忠

人名。(据何时希《中国历代医家传录》称:《通志·艺文略》作守忠,《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作守愚)宋代医家、翰林医官。乾德元年(963)皇后王氏患病,因进药病剧而亡,被流放海岛。著有《产前后论》、《小儿眼论》各1卷、《普济方》5卷。均佚。

王时亨

人名。宋代医家。山西王氏妇科第四代传人。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不到“而立”之年便考中进士,后因仕途不顺,弃官从医。他编写有《王氏脉诀》、《王氏妇科秘方》手抄本各一卷,是当时三晋妇科较早的脉诀和方剂著作(可惜战乱时遗失),是王氏妇科医名最为显赫的一位。

王作楫

人名。清代医家。字定波,号古愚。义宁(今江西修水)人。幼聪颖,19岁补博士弟子员。尝曰:“学必期有用,达则用才以施政,穷则用术以济人,分也。”力攻医术,专研《本草纲目》、《难经》等著,得其旨趣。著有《急救验方》、《保产要书》等,未见刊行。

王伯辉

人名。元代医家。山西王氏妇科第十二代传人。因给元朝皇亲医疾有功,被元朝顺帝(1333年即位)封为“世承先代医人”并赠有匾额。在总结先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他撰写了《王氏妇科家传验方》二卷,内容包括临证经验处方及用药。

王宏翰

人名。清代医家。字惠源,号浩然子。江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后迁姑苏(今江苏苏州)。少苦志业儒,因慕古人之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又因母病,于是从师讨究,博访名家医著,罗核详考,而天地造化之理,五运六气之变迁,人身气血之盈虚,脏腑经络之病机,皆相互参论。博通儒理、天文等学。受明末西方天主教教士传入之西方性理学(主要是生理学)的影响,试图将“格物致知”等儒家思想与西方医学想融合,为近代接受西方医学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著《医学原始》9卷(1688)、《古今医史》9卷(1697)、《四诊脉鉴大全》(1693)、《刊补明医指掌》4卷、《幼科机要》、《女科机要》、《古今医籍志》、《本草性能》、《本草性能纲目刊补》、《伤寒参读》、《病机洞垣》等,今多不传。另改撰王廷爵《性原广嗣》6卷(约1691)。

王叔平

人名。清代医家。撰《女科备要》。生平里居、成书年代不详。

王肯获

人名。清代医家。撰《产科秘书》,不分卷。生平里居、成书年代不详。

王肯堂

人名。明代(1549~1613)官吏、著名医家。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今江苏金坛)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等官职,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降职,后称病还乡,罢官后在家乡研究医学,并为人治病,以医术闻名。他博极群书,雅工书法,尤精医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长期搜集材料,经十一年编成《证治准绳》44卷,分杂病,类方、伤寒、外、儿、妇等六科,故又称《六科证治准绳》。全书采摭繁富,条理分明,具有端委,故博而不杂,详而有要,世竞传之。其中《证治准绳·杂病》8卷,详述各种杂病之证治;《证治准绳·伤寒》8卷,以述仲景方论为多,并附后世医家续法;《杂病证治类方》8卷,分卒中、暴厥、中风等30类,并分类载杂病方剂;《证治准绳·疡医》6卷,广收历代名医方论;《幼科证治准绳》9卷,详述儿科常见病;《女科证治准绳》5卷,以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主,兼采各家之论。另著有《医镜》4卷、《医辨》3卷、《医论》3卷、《灵兰要览》2卷、《胤产全书》4卷、《胎产全书》1卷、《郁冈斋医学笔尘》2卷、《医学穷源集》6卷,并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在整理、保存中医古代文献上做出贡献。又曾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交往,讨论学术。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开明思想。

王尚湄

人名。清代医生。与王尚滨编《槐茂堂妇人科经验良方》3卷。生平里居不详。

王尚滨

人名。清代医生。与王尚湄编《槐茂堂妇人科经验良方》3卷。生平里居不详。

王实颖

人名。清代医家。字西成,号耘苗主人。崇川(今上海松江)人。精研岐黄,擅长妇、儿科。辑有《广嗣五种备要》(1821年),书中多引《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有关妇、儿科之内容,以进一步论述种子、保胎、达生、新产、全婴须知及胎产育养等各个方面。

王建中

人名。清代医家。陕西扶风县人。撰《济阴备类》1卷。生平事迹、成书年代未详。

王承谟

人名。清代医家。字绳武。编撰《大生集成》5卷,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平里居未详。

王笃生

人名。明末清初妇科医家。为山西王氏妇科第二十一代传人。从小熟读《四书》、《五经》,读书过目不忘,时称“小灵通”。曾编写《王氏家传妇科秘方全书》三卷。驰名山西一带。

王恒其

人名。清代医家。字德贞。嘉定(今上海市)人。著有《女科纂要》3卷。已佚。

王宫槐

人名。清代医家。陕西同州人。撰《专门妇科》。生平事迹、成书年代未详。

王振声

人名。清代人。生平里居不详。编《妇儿病症撮要》。成书于1911年。

王卿月

人名。宋代(1138~1192)官吏兼医家。字清叔。临海人,博学多艺能。初中乾道二年(1166)武进士,复登五年文进士,官太府卿。撰《产宝诸方》,成书年代未详。

王敬义

人名。清代医家。字协中。系上海市上海县人。从刘梦金游,得医术。聚书数千卷,校勘不辍。就治者骈集,有神医称。年九十而终。精于温疫、伤寒等传染病,撰有《女科指要》、《疫疠溯源》、《斑疹论》等书,均未见刊行。

王渭川

人名。现代(1898~1988)医家。原名鲁殿元,号鲁同,江苏丹徒县人。其父早逝,由母周氏与祖父鲁直公抚育成人。鲁直公清末举人,通晓经史,于岐黄颇有研究,临证治病,名闻乡里。渭川幼承祖训,祖父去世后,从祖父门生袁桂生和何叶香学医。21岁时辞别师门行医。1924年参加恽铁樵等主办的“中医函授”和“诗词函授”,为以后的学术成就打下坚实基础。1933年因芜湖水灾,举家迁至汉口业医,中医学识和临床经验都日臻成熟。1938年为避日军侵略,迁入四川万县行医,治病多效,声誉渐起,门庭若市。新中国成立后仍业医万县并兼任卫生协会和卫校职务。1956年调往成都中医药进修学校任教师,同年转调成都中医学院,先后担任医史、妇科学、金匮等课教师。1962年调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任妇科副主任,1973年任妇科主任,长期从事妇科医疗、教学、科研以及专科建设工作,成就卓越。主要著作有:《王渭川临证经验选》、《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王渭川疑难杂病选要》、《红斑狼疮的中医治疗》、《金匮心释》,担任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中医妇科学》顾问。

王裕宽

人名。现代(1893~1971)妇科医家。字容舟,是山西王氏妇科第二十六代传人。幼承庭训,天资聪慧,自幼酷爱经典,记忆力强,不但刻苦钻研家传医学和岐黄经典,并旁及历代本草方药,博览群书,兼收并蓄。自幼随父王德一与伯父王吉一侍诊,18岁进入临床,悬壶济世,业医60余载。临证治疗妇科经、带、胎、产诸病,重视脾胃,精于脉诊,用药精良,经验丰富,疗效甚佳,名噪一时。曾被聘为平遥“日升昌”李东家的家庭保健医生。新中国成立后,曾参加全国名老中医在石家庄举行的座谈会,介绍王氏妇科特色疗法和治病经验。于1952年建立平遥道虎璧中西医联合诊疗所,1956年成立平遥县道虎璧王氏妇科诊疗院,1957年成立“道虎璧王氏中医妇科医院”。

王不留行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留行子、王不留、麦蓝子、大麦牛、奶米、王母牛。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 Vaccaria segetalis (Neck.)Garcke的种子。主产河北、山东、辽宁。药性:苦,平。入肝、胃经。功效:行血通经,催生下乳,消肿敛疮。临床应用:①月水不通,脐下撮痛,食减羸易:当归、炙甘草、桂、木贼、炒大黄、三棱各一两,威灵仙、焙生地黄、王不留行、槟榔、玄胡索、代赭、天雄、炙鳖甲各一两半,红蓝花三分。上 ,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半,煎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普济方》)②月水经久不来:用威灵仙为末。酒调下。一方用刘寄奴。一方用王不留行。(《太平圣惠方》)③溢乳闭经:王不留行、川牛膝各12g,柴胡、赤白芍、川芎各4.5g,当归、香附、郁金各9g,玫瑰花3g,小茴香6g。(《中医妇科临床手册》)④崩漏:王不留行、刘寄奴各12g,当归、川芎各9g,山楂15g,鸡内金6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⑤经前乳胀:王不留行、炮山甲等分研粉,每次吞1.5g。(《朱小南妇科经验选》)⑥妊娠小便不通,心神闷乱,少腹急痛。榆白皮散:榆白皮、王不留行、滑石各一两。右三味,捣研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煎灯心汤调下。(《圣济总录》)⑦难产逆生,胎死腹中。胜金散:王不留行、酸浆草、茺蔚子、白蒺藜、五灵脂、白花刘寄奴子。(同①)⑧产后恶露不绝、胎物残留。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桑白皮、黄芩炭、炒白芍各10g,甘草6g,川椒3g,炮姜、厚朴各5g,蒴藋20g。(《妇科证治经方心裁》)⑨乳汁绝少。涌泉散:瞿麦、麦冬、王不留行、紧龙骨、穿山甲各等分。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卫生宝鉴》)⑩缺乳:王不留行子50g,黄酒或猪蹄适量。将王不留行子焙干研粉,每次服10g,每日3次,温黄酒或猪蹄炖汤送下。(《中华民间秘方大全》) 乳汁不通:王不留行、土瓜根各一两。右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二钱。(同②) 乳痈初起:王不留行一两,蒲公英、瓜蒌仁各三钱,当归梢三钱。酒煎服。(《本草汇言》) 急性乳腺炎:炒王不留行30g,水煎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输卵管阻塞不孕。王不留行炖猪蹄:王不留行30g,猪蹄500g。洗净二药,共炖至软烂,服炖蹄肉饮汤。(《百病饮食自疗》) 石瘕:王不留行100g,夏枯草、生牡蛎各30g,海螵蛸20g,丹参18g,苏子13g,归尾12g,茜草10g,三棱、莪术各6g。(《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血淋不止:王不留行一两,当归身、续断、白芍药、丹参各二钱。分作二剂。(《东轩产科方》)相关现代药理:王不留行醇提取物有抗着床抗早孕作用。水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醇浸液的作用更强。(《中华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g,用于经闭类疾病,用量宜增大,可达30g,用于子宫肌瘤之类疾病,最大用量达100g,并未见其副作用,可供参考。使用注意:孕妇禁服。

王氏脉诀

书名。一卷。宋·王时亨编。为妇科脉诀著作,已佚。

王不留行散

方名。出《金匮要略》卷中。组成: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桑东南根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黄芩二分,干姜二分,芍药二分,厚朴二分。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用法。功效:行散瘀血。主治:剖腹产后恶露不绝、药物流产清宫后恶露不绝、过期流产。加减:加益母草、蒲黄炭;夹湿热加贯众、蚤休。

王氏妇科秘方

书名。一卷。宋·王时亨编。已佚。另编有《王氏脉诀》,为妇科脉诀著作,亦佚。

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

书名。王渭川著。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阐述妇科病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奇经八脉与妇科的关系;下篇各论,介绍月经、胎前、产后及妇人杂病等二十二种病证,每病先列证,次述方,突出理法方药。末附王氏验案,或酌选前贤医案,并详解其方义。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子瑜妇科临证经验集

书名。王阿丽、陈艳整理。本书分学术思想、医论、专病论治、疑难杂症治验、附录五部分。学术思想介绍从医经历及成就;医论及专病论治介绍学术思想特点及临床治病经验;疑难杂症治验介绍应用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不调、痛经、不孕、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疑难病症方面的经验。附录收集部分验方及医学论著目录。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开骨

治疗。指分娩时使闭合的交骨打开。见清·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下:“故欲交骨之开,必须于补气补血之中,而加开骨之品,两相合治,自无不开之患,不必催生,而儿自迅下,母子俱无恙矣。”

开产门

治疗。指分娩时子宫口打开。见清·严西亭《得配本草》卷八:龟甲“得枳壳,开产门。”

开交骨

1.生理现象。指分娩时闭锁的交骨自然打开。见清·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下:“血旺而气衰,则儿虽向下而儿门不开;气旺而血衰,则儿门可开而儿难向下,是气所以开交骨,血所以转儿身也。”2.治疗。通过治疗使闭锁的交骨打开。见清·阎纯玺《胎产心法》卷中:“倘儿头不下,万万不可用柞木枝。盖此味专开交骨,儿未回头而儿门先开,亦死之道。”

开胃散

方名。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组成:诃黎勒皮一两半,人参(去芦头)一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用法:上为细散,别以半夏半分,生姜一分,薤白二七茎,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分为二服,不拘时候,调下散二钱。功效:健脾和胃,调气降逆。主治:产后胃气不和,呕逆不止,全不纳食。

开痰气

治法。指化痰结,行滞气。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下:“兼胀满者,加厚朴一钱,暂开痰气”。

开郁活血

治法。开郁结之气,活瘀阻之血。见清·吴道源《女科切要》卷一:“有因感暴怒而经闭者,治宜开郁活血”。

开郁种玉汤

方名。出《傅青主女科》卷下。组成:白芍(酒炒)一两,香附(酒炒)三钱,当归(酒洗)五钱,白术(土炒)五钱,牡丹皮(酒洗)三钱,茯苓(去皮)三钱,花粉二钱。用法:水煎服。功效:解肝脾心肾四经之郁,开胞胎之门。主治:妇人怀抱素恶,肝气郁结,不能生子者。

天冬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天门冬。为百合科植物天冬 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Merr.的块茎根。主产贵州、四川、广西。性味:甘,微苦,寒。入肺,肾经。功效:滋阴止血,润燥通便,软坚散结。临床应用:①崩漏:鲜天门冬煮糯米粥,早晚食之效。(《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②月经过多:天冬30~50g。日1剂,水煎,服两次。(《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③阴虚经间期出血。二冬膏:天冬、麦冬各250g,川贝母粉60g。将天冬、麦冬水熬去渣,加川贝母粉,炼蜜收膏。每服10ml,每天3次。(《中医临床妇科学》),主编夏桂成》)④经前口疳。甘露饮:生地、熟地、天冬、麦冬、黄芩、石斛、枇杷叶、茵陈、枳壳、甘草。(《中医妇科临床手册》)⑤白带:用天门冬捣汁,井花水调服。(《普济方》)⑥胎漏、乳腺小叶增生:天冬(连皮)30g,红糖30g,煎服。(《妇女病饮食疗法》)⑦子嗽。天门冬饮:天门冬、紫菀茸、知母、桑白皮、五味子、桔梗。(《医学正传》)⑧胎热。天门冬饮:天冬、知母、茯苓、羌活、人参、防风、五味、茺蔚子。(《妇科玉尺》)⑨产后大便难而口干心烦: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朱小南妇科经验选》)⑩大补丸,妇人瘦弱,多由血少不能受孕,宜常服此方:天冬、麦冬、菖蒲、茯苓、人参、益智仁、枸杞子、地骨皮、远志肉。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妇科心法要诀》) 妇人骨蒸烦热寝汗,口干引饮,气喘。天门冬十两,麦门冬八两,并去心为末,以生地黄三斤,取汁熬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以逍遥散去甘草,煎汤下。(《活法机要》) 催乳:天冬60g,炖肉服。(《云南中草药》) 乳腺小叶增生:每日取鲜天门冬62.5g,加黄酒适量蒸熟。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完。或口服天门冬片(每片含生药0.3g),每次9片,每日3次。或口服天门冬糖浆,每次10ml,每日3次。(《中华本草》) 乳房肿瘤:每日取鲜天门冬60g,剥去外皮,隔水蒸熟,分3次服。亦可制成片剂内服。对—般良性乳房肿瘤,尤其是乳房小叶增生,不论肿块大小,奏效迅速,大多可获治愈。(《中药大辞典》) 更年期干燥综合征。天门冬粥:天门冬15~20g,粳米50~100g,冰糖少许。先煎天门冬取浓汁,去渣,入粳米煮粥,沸后加入冰糖适量,再煮成粥。(同③) 扩张与软化宫颈:选择大小及弯度适应(长5~7cm,直径0.3~0.6cm),表面光滑完整的天门冬1条,末端系一纱线,浸泡于95%酒精中,4小时后即可应用。操作时按常规消毒,扩张阴道,暴露宫颈外口,用长镊子夹住天门冬的系线端,另一端对准宫颈口徐徐插入,达子宫颈管内口。阴道内填塞纱布1块,以防天门冬脱落。12小时后,能使宫颈自然扩张与软化。(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使用注意:风寒泄泻及风寒咳嗽者禁服。

天癸

生理物质。①指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所必需的物质。它来源于肾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充盈。又称天癸水、癸、癸水、先天癸水。出战国《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得效方》称:“天谓天真之气降,癸谓壬癸水名,故云天癸。”②月经的代名词。见宋·陈素庵《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明·陈文昭补解:“《内经》所云天癸即月水无疑。”又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二:“口含天癸称为药”。然亦有持反对意见者。如清·萧埙《女科经纶》卷一:“王冰以月事为天癸者,非也。”

天麻

药名。出《雷公炮炙论》。又名赤箭、明天麻、定风草。为兰科植物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的块茎。主产云南、四川、贵州。性味:甘、辛,平。入肝经。功效: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临床应用:①寒瘀凝结子宫,月经不调,积年不孕。吉祥丸:天麻、柳絮、牡丹、茯苓、干地黄、桂心各一两,五味子、桃花、白术、川芎各二两,桃仁一百枚,菟丝子、楮实子、覆盆子各一升。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豆大。每服五丸,空心以苦酒送下,日中一次,晚一次。(《备急千金要方》)②经行眩晕阴虚阳亢证、妊娠眩晕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山栀、黄芩、杜仲、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③虚风夹痰浊经行头痛。天麻陈皮炖猪脑:天麻、陈皮各10g,猪脑1个。将猪脑、陈皮洗净,置瓦盅内,加清水适量,隔水炖熟食用。(《饮食疗法》)④妊娠头晕恶阻。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半夏9g,天麻15g,茯苓、白术各10g,陈皮9g,甘草5g,白豆蔻4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⑤孕妇顽痹,脉浮。赤箭丸:赤箭、当归、阿胶、丹参各二两,防风、川芎、防己各一两,熟地、炒米仁各四两,秦艽两半。制为散,炼蜜丸,黑豆淋酒下三五钱。(《女科指要》)⑥先兆子痫:天麻、羚羊角、钩藤、决明子、白术、茯苓皮、陈皮、大腹皮、生姜皮。(《中医妇科学》,成都中医院编)⑦肝风内动型子痫:天麻15g。水煎服,每日1剂。(《中医妇科治疗大成》)⑧产后恶血攻刺,小腹疼痛:赤箭一两,芸薹子(微炒)一两。右件药,捣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钱。(《太平圣惠方》)⑨产后中风,恍惚、语涩,四肢不利。天麻丸:天麻、朱砂、防风、羌活各一两,僵蚕三分,干蝎、炮白附子、五灵脂各半两,炒雄雀粪、牛黄各一分。右为末,糯米软饭为丸如梧桐子大,以薄荷酒研十五丸服之。《(《妇人大全良方》)⑩产后发痉抽搐:木瓜、黑木耳、天麻、乳香各五钱。水煎服。可同时针刺内关穴。(《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产后身痛: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2g、炒白芍6g、桂枝6g、生姜5片、大枣4个)加天麻20g、细辛5g、白芥子6g、乌梢蛇10g。(同④) 产后眩晕……宜服下药:天麻、当归、白茯、荆芥、前胡、花粉、陈皮、丹皮、益母草。(《妇科问答》) 产后血运。天麻汤:天麻、诃黎勒、木香各一两,芸薹子半两微炒。右四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相次再服。(《圣济总录》) 妇人血风,皮肤瘙痒,心神烦闷,及血风游走不定。何首乌散:何首乌、防风、白蒺藜、枳壳、天麻、僵蚕、胡麻、茺蔚子、蔓荆子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茵陈汤调下,无时。(《证治准绳·女科》) 妇人风痹,手足不遂。天麻酒:天麻、牛膝、附子、杜仲。好酒浸服。(《十便良方》) 妇女偏头痛:天麻、石南叶、川芎、白芷、女贞子。(《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相关现代药理:小鼠腹腔注射天麻浸膏24.3g/kg,具有明显的对抗戊四氮阵挛性惊厥作用。实验性癫痫豚鼠每日皮下注射天麻50%乙醇浸出物0.25~1g/kg,治疗3~6日,即可制止癫痫发作。(《中药药理与应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20g;研末吞服每次1~1.5g。使用注意:气血虚甚者慎服。

天马疮

病名。即阴疮。见清·周慎斋《秘传女科》:“阴户生疮名天马疮。”详阴疮条。

天龙散

方名。出《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哈荔田方。组成:女贞子15g,墨旱莲10g,菟丝子20g,仙茅15g,石楠叶15g,龙胆7g,牡丹皮9g,瞿麦穗9g,天龙散(大蜈蚣1条,九香虫5g)。用法:上方前8味药水煎服,日1剂,天龙散一料,分两次冲服。于经净后连服10天。功效:补肾壮阳,清肝燥湿。主治:形体肥胖,神疲乏力,头晕心悸,月经量少,白带增多之痰湿不孕症。

天仙藤

药名。出《本草图经》。又名都淋藤、马兜铃藤、青木香藤、臭拉秧子。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或北马兜铃 Aristolochia comtorta Bge.的地上部分。主产浙江、江苏、湖北、江西、河南等地。性味:苦,温。入肝,脾经。功效:行气化湿,活血止痛。临床应用:①子肿:天仙藤四钱至一两。水煎服,一日二次,连服三至五剂。(《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②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头晕头胀,下肢浮肿,血压升高,小便尿蛋白等:龙胆草5g,丹皮、炒山栀、当归、白芍各9g,生地、钩藤、白蒺藜各12g,生石决明(先煎)15g,茯苓9g,天仙藤30g。(《中医妇科验方选》)③产后腹痛不止,及一切血气腹痛。天仙藤散:天仙藤五两,炒焦,为细末,每服二钱。产后腹痛,用炒生姜,小便和细酒调下。常患血气,用温酒调服效。(《妇人大全良方》)④产后恶血未尽,浑身憎寒发热,小腹剗刺疼痛,心气膨胀不纳饮食,面目虚肿,脚手浮肿,聋耳眼晕腰痛。团参散:炮干姜七钱,炒苍术、天仙藤、甘草、川乌、北芍药、北细辛各一两,麻黄。右 咀,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二枚,荆芥七穗,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普济方》)⑤妇人四肢痛,皆因先前坐草时,及经络劳役受风入体。梅煎散:当归、鳖甲、天仙藤、北柴胡、黄芪、甘草。(《仙传济阴方》)⑥乳腺炎:鲜天仙藤适量。揉软外敷,每日换药一次。(《江西草药》)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20g。使用注意:本品含有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体虚者慎服。

天花粉

药名。出《雷公炮炙论》。又名栝楼根、蒌根。为葫芦科植物栝楼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 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性味:甘、微苦、酸,微寒。入肺、胃经。功效:清热,生津,排脓,消肿。临床应用:①闭经。通经下取丸:海蛤粉、天花粉各25g,苦葶苈、牙皂各12.5g,巴豆1个,苦丁香、红娘子各7.5g,麝香少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备用。用时取药5g,与葱汁同捣为丸,以薄绵裹药丸,纳阴户中。俱热时,先通黄水,次则经行。(《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妇科病》)②气阴两虚型妊娠恶阻:党参25g,白芍、半夏、陈皮、生姜、竹茹、芦根、柿蒂各15g,天花粉50g,麦门冬20g。(《百灵临床论文集》)③胎动:通用古芩术汤加阿胶。风邪加姜豉,寒加葱白,热加花粉。(《妇科玉尺》)④妊娠口渴:北沙参12g,玄参、天花粉、麦门冬、竹叶各1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⑤阴虚热盛型妊娠合并糖尿病。瓜蒌羹:鲜瓜蒌根、冬瓜各250g,淡豆豉、精盐适量。将鲜瓜蒌根、冬瓜分别洗净去皮,冬瓜去籽切成片,与豆豉同放锅内加水煮至瓜烂时加盐少许即成。适量食之,连服3~4周。(《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⑥胞衣不下:栝蒌实一个取子,研令细。右酒与童子小便各半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无实,根亦得。(《妇人大全良方》)⑦胎死腹中:瓜蒌根一味,焙干为细末,每服二钱,倒流水调下,二服取效。(《是斋百一选方》)⑧产后血热。凉血饮:黄芩、赤芍、荆芥、川芎、麦冬、花粉各二钱,甘草一钱。(《妇科玉尺》)⑨产后血渴。瓜蒌根汤:瓜蒌根四两,麦门冬、人参各三两,生干地黄、甘草各二两,土瓜根五两,大枣二十枚。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集验方》)⑩盆腔炎。仙方活命饮:金银花、防风、白芷、当归、陈皮、芍药、天花粉、贝母、乳香、没药、炮山甲、皂角刺、生草、黄酒。(同⑤) 乳不下:取生瓜蒌根,烧作炭,治下筛,食已,服方寸匕,日四五服。(《僧深方》) 产后乳无汁。栝蒌散:栝萎根五两,切焙干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以白粥饮调下。温酒亦得。早晨日午至夜各一服。一方烧灰米饮服。酒煮服亦得。(《普济方》) 因乳蒸而发热。宜四物汤加黄芪、花粉。(同⑧) 乳痈肿硬疼痛:天花粉一两,酒水各一碗,煎服,渐消。亦可治乳汁不行。(《永类方》) 乳头溃疡:天花粉研末,鸡蛋清调敷。(《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取天花粉1g,猪牙皂粉0.5g,加水调成糊状,纱布包扎,放入阴道后穹隆处,经24小时能迫使中期妊娠、死胎、过期流产、葡萄状胎块等自然排出。一般出血不多,痛苦不大,经过顺利。(《中药大辞典》) 中期妊娠、死胎、过期流产引产:注射前先用生理盐水将天花粉稀释至每毫升含2微克的浓度,取0.05ml注射于前臂屈侧皮内,20分钟后观察皮试结果,如果阴性者可深部肌肉注射0.2mg天花粉作试探试验,观察2小时如无反应,即可深部肌肉注射5~8mg。注射后通常在6~8小时出现发热、头痛、咽喉痛、关节酸痛、颈项活动不利等副作用,局部出现疼痛及红斑疹;少数发生皮疹、恶心呕吐,个别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胸闷、气急、腹胀、肝脾肿大,甚至过敏性休克等。(同 促使包块型异位妊娠或流产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下降。异位降血汤:天花粉、蛇莓、牡蛎各30g,三棱、莪术各15g,紫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海藻、凤尾草、露蜂房各20g,蜈蚣(研吞)4条,赤芍10g。(《马大正中医妇科医论医案集》) 阴户忽然肿突作痛,因劳伤血分,湿火下流,宜四物汤加丹皮、泽泻、花粉、柴胡治之。(《医部全录·妇科》) 阴茧(巴氏腺囊肿伴感染):赤小豆45g,当归9g,牡蛎20g,天花粉、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同④) 前庭大腺炎。金黄膏:天花粉50g,片姜黄、大黄、黄柏、白芷各25g,厚朴、陈皮、生甘草、生南星、毛苍术各10g,成膏,外敷。(《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相关现代药理:①天花粉具有杀死胚胎的作用,可用于宫外孕胚胎存活者。(《中医妇科学》,成都中医学院编)②用天花粉蛋白肌注治疗葡萄胎,能使胎块组织变性坏死。一般3~6天后排出全部或部分葡萄组织。用天花粉蛋白静脉滴注,对恶性葡萄胎有良好疗效,对绒毛膜上皮癌也有一定疗效。(《中药药理与应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服。少数病人可出现过敏反应。

天南星

药名。出《本草拾遗》。又名南星、虎掌、野芋头、蛇苞谷。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 Arisaema erubescens (Wall.)Schott、异叶天南星 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或东北天南星 Arisaema amurense Maxim.等的块茎。主产四川、河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性味:苦、辛,温,有毒。入肝,肺,脾经。功效:燥湿化痰,消肿散结。胆星:清火化痰,镇惊定神。临床应用:①经水过期,血水也,四物加参、术;带痰加南星、半夏、陈皮之类。(《医部全录·妇科》)②闭经。四物合苍附导痰汤:当归、赤芍、苍术、香附、菖蒲、茯苓各9g,川芎、半夏、炙甘草各4.5g,南星6g。(《中医妇科临床手册》)③肥人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南星、苍术、香附、川芎,作丸服。(《金匮钩玄》)④经行情志异常抑郁证。解郁化痰汤:橘红、半夏、柴胡、郁金、香附、远志、菖蒲、瓜蒌、胆星、竹茹。(《精神医学基础》)⑤肥人白带是湿痰。苍柏樗皮丸:苍术、黄柏、樗根皮、南星、半夏、海石、川芎、香附、炮姜各等分。暑月去干姜加滑石,上为末,醋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下。(《医学入门》)⑥妊娠痰饮,膈脘痞闷,呕逆恶心。天南星丸:天南星、半夏、人参、白茯苓各一两,白矾一两半研细。右五味,捣罗四味为末,入白矾和药,再研令匀,用生姜汁煮面糊,软硬得所,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熟水下,空心日午晚食前各一。(《圣济总录》)⑦妊娠中风口噤,心膈痰涎壅滞,言语不得,四肢强直。白僵蚕散:白僵蚕、天麻、独活各一两,龙脑二钱半,麻黄一两半,犀角屑七钱半,白附子、半夏、天南星、藿香各半两。右为细末,入研药令匀,每服一钱,生姜薄荷汤调下,不拘时,日三服。(同①)⑧子痫。琥珀寿星丸:天南星、琥珀末、朱砂末、生姜汁。每服五十丸,人参煎汤下,日服三次,神效。(《万氏妇人科》)⑨破伤风:防风、天南星,等分为末,酒服,仍以滓傅伤处。(《胎产救急方》)⑩产后不语……痰热者,星连二陈汤:胆南星一钱五分,黄连(姜汁炒焦)一钱、橘红、制半夏、白苓各二钱五分,炙甘草六分。生姜水煎服。(《妇科冰鉴》) 产后中风口噤。天麻散:天麻七钱半,白附子、天南星、干蝎、半夏各半两。右为细末,每服一钱,生姜薄荷酒调匀,斡开口灌之,不拘时。(《太平圣惠方》) 宫外孕:天南星、天花粉、紫草各30g,丹参15g,赤芍12g,当归、三棱、桃仁、牛膝各10g,蜈蚣2g。加水浓煎两次,去渣滤液,浓缩成150ml,药温38℃时,每天灌肠1次。(《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肥盛妇人带下,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者。苍附导痰丸:苍术、香附、陈皮、茯苓、枳壳、法半夏、胆南星、甘草、生姜、神曲。(《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回乳:胆南星10g研细末,米醋调敷乳房上(勿涂乳头)过一昼夜洗去,不效再用,至回乳为止。(《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 吹奶。天南星散:天南星为末。用温汤调,以鹅翎涂之。(《妇人大全良方》) 乳痈:生天南星1g,葱白1根,共捣烂制成“葱星丸”。用药棉包裹并浸入冷开水后,塞入患乳对侧鼻孔内,每日2次,2天为1疗程。(《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 乳有核:南星、贝母、甘草节、栝蒌各一两,连翘半两。上以水煎,入酒服。(《济阴纲目》) 乳癌初起:生南星、生草乌、商陆根各等分,以米醋磨细涂。(《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子宫颈癌:天南星片(每片含生药10g),每日3次,每次服2~4片。(同②) 子宫颈癌。内服药,生天南星煎汤代茶,剂量由每日15g逐渐增加到45g,另根据病情、体质,辨证用药。局部用药可采用不同的剂型及用药途径:药包:鲜天南星根部洗净(不可泡在水中),每9g加75%酒精0.5ml,捣呈浆状,用一层纱布包扎成椭圆状,塞在癌灶部位。栓剂:每片含生药50g,覆盖在宫颈的癌灶上。棒剂:每根含生药10g,可塞在颈管内。针剂:每支2ml,含生药10g,每天或隔天注入宫颈及宫旁组织4ml。此外,尚可用天南星提取物行盆腔离子透入法。可能对癌细胞有特异的抑制作用。(《中药大辞典》) 外阴白斑:生南星、生半夏、雄黄、花椒、白矾各15g,苦参30g。水煎外洗。再用姜黄、密佗僧、雄黄各等分,研末,以小磨香油调为糊状外敷。(《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阴痒(外阴白色病变):蚤休30g,胆南星50g,水煎3次,合药液约1500ml,凉后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 阴汗:胆南星50g,4剂。每剂水煎3次,合药液约1500ml,凉后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 )相关现代药理:对小鼠实验性肿瘤如U 14 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并证明d-甘露醇可能是抗癌有效成分。(《中药药理与应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一般制后用;外用:制南星、生南星均可用,50g,水煎坐浴。使用注意:阴虚燥咳,热极、血虚动风者禁服,孕妇慎服。

天癸止

生理现象。即经净。宋·薛轩《坤元是保》卷上:“求子当媾于经事净绝后,天癸止而子宫开,五六日后而子宫闭。”详经净条。

天癸水

生理物质。即天癸。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卷一:“至四十九而天癸绝,其所绝者天癸水也”。详天癸条。

天癸至

其他。指产生天癸。出战国《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天癸竭

其他。指天癸耗竭。出战国《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天傀论

书名。一卷。原题明·李时珍撰。系伪托之作。现存抄本。《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称该书为妇科著作,成书约1578年。

天麻丸

方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组成:天麻一两,白僵蚕(微炒)二分,干蝎(微炒)半两,白附子(炮裂)半两,五灵脂半两,羌活一两,朱砂(细研,水飞过)一两,防风(去芦头)一两,雄雀粪(微炒)一分,牛黄(细研)一分。用法: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以糯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以薄荷汁和酒研下,不拘时候。功效:搜风豁痰,清心开窍。主治:产后中风,恍惚语涩,四肢不利。

天麻散

方名。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组成:天麻三分,白附子(炮裂)、天南星(炮裂)、干蝎(微炒)、半夏(汤浸七遍,去滑,以生姜半两,去皮,同捣令烂,炒干)各半两。用法:上为细散,每服半钱,以生姜、薄荷酒调下,拗开口灌之,不拘时候。功效:祛风化痰。主治:产后中风口噤。

天葵子

药名。出《中药志》。又名紫背天葵子、千年老鼠屎、金耗子屎、地丁子、天去子、野乌头子、散血珠、天葵根、一粒金丹。为毛茛科植物天葵 Semiaquilegia adoroides (DC.)Makino的块根。天葵子Radix Semiaquilegiae Adoxoidis主产于湖南、湖北、江苏,销全国。性味:味甘,微苦、微辛,性寒,小毒。归肝、脾、膀胱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水通淋。临床应用:①经行淋症:天葵子、车前草各15g,地肤子、金银花、连翘各15g,木通10g,白花蛇舌草、六一散各30g,大蓟、小蓟、土茯苓、石韦各2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②产难横生逆生胎死胞不出方,养胎中干燥:紫背葵子一升,胶五两,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不出,隔日又作。(《补阙肘后百一方》)③防护卵巢肿瘤化疗反应。天葵子茶:天葵子60g。加水1000ml,煮汁代茶饮。可长期服用。(《肿瘤的食疗》)④乳腺炎:天葵子鲜根21~30g,捣烂,黄酒煮沸冲浸后去渣服,或干品9g,水酒各半煎服。(《浙南本草新编》)⑤乳癌:紫背天葵块根1.5g,象贝6~9g,煅牡蛎9~12g,甘草3g。同煎服数次。(《浙江民间草药》)⑥子宫内膜炎脓成,已进入蕴毒期:金银花30~60g,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30g,大黄6~10g,丹皮、桃仁各15g,炙乳没各6~9g,赤白芍各15g,广木香、山甲片各10g。(《中医临床妇科学》,主编夏桂成)⑦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金银花、野菊花、紫地丁、白鲜皮、蒲公英、蛇床子、地肤子各15g,白芷9g,蚤休、天葵子、黄柏、苦参各10g,土茯苓20g。(同①)⑧外阴瘙痒:天葵子100g,5剂。每次加水1000ml,煎取500ml,连煎3次,合药液,凉后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①)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100g,水煎外洗。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禁服。

天雄散

方名。出《金匮要略》卷上。组成: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用法: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功效:温阳固涩。主治:脾阳虚引起的带下如水。加减:与水陆二仙丹配伍,效果更佳。脾阳虚甚加干姜;肾阳虚加鹿角霜、韭菜子。

天门冬饮

方名。出《医学正传》卷七引《局方》。组成:天门冬、紫菀茸、知母(去毛,酒洗)、桑白皮(蜜炙)各一钱,五味子、桔梗(去芦)各半钱。用法: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功效:养阴润肺止咳。主治:妊娠外感风寒,久嗽不已,谓之子嗽。加减:嗽血,加阿胶半钱;大便涩,加苦葶苈子半钱。

天仙藤散

方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引陈景初方。异名:香附散、天仙藤饮。组成: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陈皮、甘草、乌药(不须要天台者,但得软白、香而辣者良)各等分。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加生姜三片,木瓜三片,紫苏三叶,同煎至七分,放温澄清,空心,食前服,每日三次。功效:行气利水。主治:妊娠水气,腿足浮肿,喘闷不安,或指缝出水者。禁忌:小便利,气脉通,体轻,肿见消,更不须多服。

天南星丸

方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六。组成:天南星、半夏(二味并去脐,用生姜自然汁浸三宿,细切,焙干用)、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白矾(研细)一两半。用法:上药捣罗四味为末,入白矾和药,再研令匀,用生姜汁煮面糊,软硬得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熟水送下,空心、日午、晚食前各一。功效:健脾化饮。主治:妊娠痰饮,膈脘痞闷,呕逆恶心。

天南星散

方名。出《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组成:天南星(生姜汁拌,炒令黄)半两,白附子(炮裂)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乌蛇肉(酒拌,炒令黄)半两,干蝎(微炒)半两。用法: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半钱,以生姜温酒调下,不计时候,拗开口灌之。功效:化痰驱风。主治:妇人中风,口噤,四肢拘急。

天癸之气

其他。指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性相关特有生理、生殖机能的功能。见宋·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月水不调者……盖由失于调养,而冲任虚损,天癸之气,乖于常度”。

天癸之期

其他。指产生天癸的时期,大约为十四岁。见明·万密斋《万氏妇人科》卷一:“故女未及二七天癸之期,而男子强与之合,或于月事适来未断之时,而男子纵欲不已,冲任内伤,血海不固,由斯二者为崩为漏,有一月再行,不及期而行者矣。”

天癸不行

病名。即天癸不通。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妇人七七四十九岁后,天癸不行。若止而复来,无他证者,乃血有余,不得用药止之。”详月经后期或闭经条。

天癸不调

病名。即月经不调。见清·徐大椿《女科指要》卷一:“风热伤于营分致蕴热内迫而血动于经,故衄血而身热不解,天癸不调焉。”详月经不调条。

天癸不通

病名。即月经后期或闭经。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驹胞衣主治妇人天癸不通。”详月经后期或闭经条。

天癸不断

其他。指月经未绝。见清·陈梦雷《医部全录·妇科》卷三百八十一:“有妇年五十、六十而天癸不断产子”。

天癸不落

其他。落:降落。天癸不落即月经停止。见清·陈梦雷《医部全录·妇科》卷三百八十六引万密斋《妇人秘科·胎前赋》:“饮食初恶兮,天癸不落。”

天癸水至

生理现象。即初潮。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卷七:“室女十四岁,经脉初动,名曰天癸水至。”详初潮条。

天癸未通

病名。即月经后期或闭经。见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三薛立斋医案:“一室女年十七,疬久不愈,天癸未通。”详月经后期或闭经条。

天癸未裕

其他。指天癸尚未充实。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下:“甫童甫笄,天癸未裕。”

天癸过期

其他。天癸至大约为十四岁,当超过十四岁天癸未至,称为天癸过期。出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十:“妇人天癸已过期,经脉不匀,或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

天癸早至

其他。指天癸未届期而至。见刘敏如、谭万信主编《中医妇产科学》。女子“二七”天癸至是正常生理。如先天肾气过亢或后天刺激过早,儿科病滥用激素或过补或营养过剩,萌发天癸早至,则可发生性早熟、月经初潮过早或乳腺增生、卵巢肿瘤等。

天癸早竭

其他。指天癸未届期而竭。见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女子“七七”之年天癸竭,月经绝。如先天不足,或后天疾病损伤肝、脾、肾,则导致天癸来源不足而早竭,发生经、孕乏源及性功能早衰等系列病变,如月经稀发、月经衰少、早发绝经、阴冷、性淡漠、性早衰、乳房萎缩、外阴营养不良等。

天癸迟竭

其他。指天癸当竭而未竭。见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如《本草纲目》中“有妇年五十、六十而产子,如辽史所载,亟普妻六十余,生二男一女者”者,并不为病。亦有因相火过亢,或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迟发绝经、崩漏、乳腺增生、乳腺癌、经断复来、子宫内膜癌等,现代社会中此类疾病有上升的趋势。

天癸愆期

病名。即月经先后无定期。见清·徐大椿《女科指要》卷一:“血亏气滞,天癸愆期而带脉不能收引,故赤白带下”。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天门冬饮子

方名。出《医方类聚》卷二二四引《济生·校正时贤胎前十八论治》。组成:天门冬(去心)、知母、茺蔚子、五味子、防风(去芦)、茯苓(去皮)、川羌活(去芦)、人参各一钱。用法: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钟,食后服。功效:滋水涵木,健脾疏风。主治:妊娠肝经风热,上攻眼目,带吊失明。

天王补心丹

方名。出《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组成:白芍、当归、生地、熟地、丹参、远志、麦冬、天冬、元参、枣仁、杜仲、丹皮、菖蒲、茯苓、茯神、桔梗、柏子仁、石莲肉、辰砂为衣。用法:吞服。功效:滋阴养血,养心安神。主治:产后心血虚而恍惚无定。

天台乌药散

方名。出《医学发明》卷五。组成: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炒)、青皮(去皮)、高良姜(炒)各半两,槟榔(锉)二个,川楝子十个,巴豆七十粒(一作二十粒)。用法: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候黑色,豆、麸不用,余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送下;疼甚者,炒生姜、热酒送下亦得。功效: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主治:寒气凝滞引起的妇人瘕聚、带下,痛经。

天根月窟膏

方名。出《温病条辨》卷五。组成:鹿茸一斤,乌骨鸡一对,鲍鱼二斤,鹿角胶一斤,鸡子黄十六枚,海参二斤,龟板二斤,羊腰子十六枚,桑螵蛸一斤,乌贼骨一斤,茯苓二斤,牡蛎二斤,洋参三斤,菟丝子一斤,龙骨二斤,莲子三斤,桂元肉一斤,熟地四斤,沙苑蒺藜二斤,白芍二斤,芡实二斤,归身一斤,小茴香一斤,补骨脂二斤,枸杞子二斤,肉苁蓉二斤,萸肉一斤,紫石英一斤,生杜仲一斤,牛膝一斤,萆薢一斤,白蜜三斤。用法:上三十二味,用铜锅四口,以有情归有情者二,无情归无情者二,文火次第煎炼取汁,另入一净锅内,细炼九昼夜成膏;后下胶、蜜,以方中有粉无汁之茯苓、莲子、芡实、牡蛎、龙骨、鹿茸、白芍、乌贼骨八味为极细末,和前膏为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日三服。功效:阴阳两补,通守兼施。主治:产后下亏,淋带癥瘕,胞宫虚寒无子,数数殒胎,或少年生育过多,年老腰膝尻胯酸痛。

天麻钩藤饮

方名。出《杂病证治新义》。组成:天麻、钩藤、山栀、黄芩、杜仲、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用法:水煎服。功效:滋肾平肝熄风。主治:肾虚肝旺,上扰清窍引起的经行头痛、经行眩晕、妊娠眩晕、子痫。

无儿

病名。即不孕。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若风冷入于子脏,则令脏冷,致使无儿”。详不孕条。

无子

病名。即不孕。出西周~春秋《诗经·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详不孕条。

无孕

病名。即不孕。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六:“瘦人无孕,乃无血摄精,宜润。”详不孕条。

无花

病名。即五不女。见民国·严鸿志《女科精华》卷中:“论妇女有花无花之别……此五种无花之器,不能配合,焉能结成胎孕也哉。”详五不女条。

无乳

病名。即缺乳。见清·王孟英《四科简效方》:“无乳:黄芪五钱,七星猪蹄一只,煮烂食。”详缺乳条。

无胎

其他。指未孕。见宋·薛辛《女科万金方》:“六脉浮大而身不热者,有胎也;反是者,无胎。”

无嗣

病名。即不孕。见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琥珀泽兰煎治……妊娠胎动,死胎不出,产衣不下,败血凑心,头旋眼花,血注四肢,浑身疼,绝产无嗣”。详不孕条。

无子息

病名。即不孕。见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七:“疗腰痛少气,阴弱寒冷,小便清冷沥滴,阴下湿痒,少腹急,无子息方。”详不孕条。

无花果(附叶)

药名。出《救荒本草》。又名映日果、文仙果、奶浆果、品仙果。为桑科植物无花果 Ficus carica L.的果实。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性味:甘,性凉。归肺、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生津,健脾开胃,解毒消肿。临床应用:①肝郁气滞经前乳房胀痛症。疏经散:佛手、香橼皮、白芍、刺蒺藜、木贼草、无花果各10g,青皮、玫瑰花、绿萼梅、柴胡各5g,木蝴蝶、甘草各3g。(《中医妇科验方选》)②血瘀湿热型经行泄泻:无花果鲜叶100g,红糖适量。将无花果鲜叶洗净切碎,加入红糖,同炒研末,开水送服,1次服完。(《食物中药与便方》)③围产期外痔:鲜无花果10枚,加水适量,煎汤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日1剂。(《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④缺乳:无花果60g,树地瓜根60g,金针花根120~180g,奶浆藤60g。炖猪前蹄服。(《重庆草药》)⑤慢性子宫颈炎:无花果叶1握(鲜品加倍)。水煎,乘热坐浴。(《中华民间秘方大全》)⑥外阴溃疡:赤小豆、无花果、土茯苓各50g,水煎服。(同③)⑦梅毒:针鱼250g,无花果50g。将针鱼洗净,加水600ml,与无花果同煮食,日1次。(《曲池妇科》)用法用量:煎服:15~30g。

无极丸

方名。出《本草纲目》卷十七引《医林集要》。组成:锦纹大黄一斤。用法:上分作四分:一分用童便一碗,食盐二钱,浸一日,切晒;一分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晒,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黄,去豆不用;一分用红花四两,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晒;一分用当归四两,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归切晒;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取下恶物为验,未下再服。主治:妇人经血不通,赤白带下,崩漏不止,五淋,产后积血,癥瘕腹痛。

无忧散

方名。①出《中藏经·附录》卷七。组成:琥珀(研)一两,生地黄(切)半斤。用法:右将地黄于银器中炒烟尽,合地上出火毒,为末,每一两,琥珀末二钱匀合。用童便与酒中半,调下一钱。日三次。主治:产后发热。②出《儒门事亲》卷十二。组成:黄芪、木通、桑白皮、陈皮各一两,胡椒、白术、木香各半两,牵牛(头末)四两。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以生姜自然汁调下,食后。主治:妇人赤白带下,或出白物如脂。

无乳汁

病名。即缺乳。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既产则水血俱下,津液暴竭,经血不足者,故无乳汁也。”详缺乳条。

无花之器

病名。指影响生育的先天性生殖道结构畸形或月经不调。见明·万密斋《广嗣纪要》卷三:“《金丹节要》云:骨肉莹光,精神纯实,有花堪用。五种不宜:一曰螺,阴户外纹如螺蛳样旋入内。二曰文,阴户小如箸头大,只可通,难交合,名曰石女。三曰鼓,花头绷急似无孔。四曰角,花头尖削似角。五曰脉,或经脉未及十四岁而先来,或十五六而始至,或不调,或全无。此五种无花之器,不能配合太阳,焉能结仙胎也哉。”

元室

人体组织。元:古同玄。元室即玄室,指胞宫。见明·万密斋《万氏妇人科》卷一:“惟彼肥硕者,膏脂充满,元室之户不开,挟痰者痰涎壅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而经一行,及为浊、为带、为经闭、为无子之病。”详胞宫条。

元气下陷

病机。指元阴、元阳之气虚不能升提而下陷。见清·陈佳园传《妇科秘方》:“产后户内暴脱一物如帕,用力太过,元气下陷:人参、黄芪、白术、升麻。后用川芎、当归、白芍、甘草调养。”多因劳作、多产、大病所致。证见倦怠无力,头晕耳鸣,带多经崩,小便频数,子宫脱垂,脱肛等。治宜益气升提。

云南白药

中成药名。为多种中药配制而成的散剂(其组成从略)。每服0.2~0.5g,每4小时一次。功能止血愈伤,活血化瘀,抗炎消肿,排脓去毒。治疗瘀血引起的痛经,月经过多,产后腹痛等症。

云林女科秘方

书名。三卷。明·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撰。成书于1664年,由《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女科方脉注意》、《杂录秘传女科妙方》各一卷组成。收录于200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中。

专门妇科

书名。清·王宫槐撰。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专治妇人方

书名。宋之前。已佚。著者、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见宋陈自明撰《妇人大全良方》序,称:“世之医者,于妇人一科,有《专治妇人方》、有《产宝方》。治以‘专’言,何专攻也;方以‘宝’言,爱重之也。”

专治妇女血分要症

书名。不著撰者。成书年代不详。本书专论秘方“神效乌金丸”之功效与应用。指出:或单独用,或加“四物汤”等汤剂共用,或以童便、黄酒等为引,主治闭经、痛经、经淋、不孕、胎动不安、胎漏、难产、横生、产后颠狂等近百种病证。现存上海灵华馆抄本。

木瓜

药名。出《雷公炮炙论》。又名宣木瓜、铁脚梨。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 Chaenomeles Speciosa (Sweet)Nakai的果实。主产安徽、浙江、湖北。性味:酸、涩,温。入肝、脾、胃经。功效:舒筋活络,和胃渗湿。临床应用:①肝肾二经,气血亏损,经候不调。补肝散:山萸肉、当归、五味子、山药、黄芪、川芎、木瓜各半两,熟地黄、白术各一两,独活、酸枣仁各四两。右为末,每服五钱,姜枣水煎服。(《医部全录·妇科》)②经行身痛:木瓜、当归、延胡索、桃仁、芍药各9g,桂心3g,杜仲、淮牛膝、川断各12g。(《中医妇科临床手册》)③赤白带下:白果、莲肉、江米各五钱,胡椒一钱为末,乌骨鸡一只,如常治净,装木瓜于腹,煮熟,空心食之。(同①)④妊娠恶阻呕逆及头痛,食物不下:木瓜一枚大者切,蜜二两。右二味,于水中同煮令木瓜烂,于沙盆内细研,入小麦面三两,搜令相入,薄捍切为棋子,每日空心,用白沸汤煮强半盏,和汁淡食之。(《寿亲养老书》)⑤妊娠下肢抽筋:知母、木瓜、白芍各12g,炙甘草6g。(同②)⑥妊娠腹胀痛。桑皮汤:桑皮、茯苓、橘红、白术、木瓜、秦艽。(《妇科玉尺》)⑦胎前腹痛脚肿:陈皮、甘草,赤茯苓各三钱,苍术、木瓜、白术各五钱,姜枣煎服。(《卫生易简方》)⑧脚气冲心,闷乱不识人:紫苏、松节各二两,吴茱萸半两,槟榔、干木瓜各一两,陈皮三分。右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一半,入童子小便二合,再煎三沸,温服。(《妇人大全良方》)⑨先兆子痫:苍术、白术、木瓜、防己、冬葵子、扁豆衣、白蒺藜、钩藤各9g,赤小豆、天仙藤各30g,珍珠母15g。(同②)⑩妊娠口渴:桑椹子30g,木瓜6g,牡蛎、太子参各15g,淡竹叶、佛手柑各1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 妊娠霍乱吐泻,转筋不止:右用木瓜二枚切,以水五大盏,煮取三盏,以青布浸搨于转筋上,即定。(《太平圣惠方》) 妊娠霍乱吐泻,转筋,入腹则闷绝。木瓜煎:吴茱萸、生姜各一分,木瓜一两半。右细锉,水二盏,煎一盏二分,去滓,分三服,无时热服。(同⑧) 产后有下血过多,冲任空虚,肝经血少而腹痛,脉弦者,以熟地、山茱为主,加白芍药、木瓜、蒺藜一剂。(《女科经纶》) 产后霍乱吐利,脚转筋。木瓜汤:木瓜二两,生姜(炒干)、吴茱萸(黑豆汤浸洗炒干)各一两。右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二。(《圣济总录》) 风寒身痛。木瓜羹:木瓜4个,白蜜500g。将木瓜蒸熟去皮,研为泥,白蜜炼净,两味搅匀,用瓷瓶(罐)收贮。每日空腹用沸水冲调服1~2匙。(《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 缺乳:木瓜2个,猪肉250g,生姜500g,米醋适量。将木瓜去皮核,共用水煮调糖吃。(《中华民间秘方大全》) 子宫脱垂:黑豆二斤,何首乌、木瓜各半斤。共研细末为丸,早、晚各服三钱,开水送下。(《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霉菌性阴道炎:木瓜50g,每剂水煎3次,合药液约1500ml,凉后先用冲洗器冲洗阴道再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⑩)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50g,煎水冲洗坐浴。使用注意:湿热偏盛,小便淋闭者慎服。

木耳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木檽、黑木耳。为木耳科植物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 (L.ex Hook.)Undew.的子实体。产四川、福建等地。性味:甘,平。入胃、大肠经。功效:凉血,止血。临床应用:①漏下神方:取槐耳,烧,捣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立愈。(《小品方》)②血热型月经过多。木耳砂糖水:黑木耳30g,白砂糖15g。将木香用微火炒香,加水一碗煮熟,调砂糖服。(《妇女病饮食疗法》)③经闭:木耳、核桃仁各一钱。上用黄酒二钟,煎一钟,空心服,出汗即愈。(《良朋汇集》)④月经太少:黑木耳、核桃肉各30g,加红糖,每日炖食。(《中国秘方全书》)⑤月经将来时,咳痰吐血:木耳一两。烧灰研末,每日空心用开水兑少量白净调服一茶匙。(《中医妇科验方单方选》)⑥赤白带下:桑耳切碎,酒煎服。(《本草纲目》)⑦腰膝酸软、小便余沥、妇女白带、小腹冷痛、月经不调等症:黑木耳30g,红枣20枚,红糖20g。水煎服。(《中华民间秘方大全》)⑧妊娠胎动下血不住,腹痛不止:当归一两,桑木耳(微炙)半两,干姜、续断各一两。上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二钱。(《太平圣惠方》)⑨血热恶露不绝。黑木耳红糖水:将黑木耳焙干研细末,用红糖水送服,每次6g,一日2次。(《女性性器官出血》)⑩产后衄血血崩:取木耳一斤或半斤,烧灰存性为末,入麝香末一钱,熄枳壳末二钱和匀,每取一钱,以乌梅煎汤调下即止。(《医部全录·妇科》) 产后血虚受惊,或产后营养不良,手足抽搐,心慌气短等症:黑木耳250g,核桃仁10枚,红枣10个,生酒60g,白酒500g,蜂蜜适量。先将红枣(去核)、核桃仁、生姜捣如泥,与木耳末、酒、蜂蜜拌合一起,存半日许,酒渗完后,入盘用笼蒸1小时即成,每次吃15g,日3~4次不限。(《偏方大全》) 产后血疼欲死:槐耳半两为末,酒浓煎饮服。(同⑥) 母乳缺乏症:黄芪、黑木耳、王不留行各20g,当归15g,大枣15枚,猪蹄500g。药与猪蹄共煮,加适量佐料,分两次食肉、枣、木耳,饮汤,3日1剂。(《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更年期综合征:木耳、黑豆各30g。共研末,每日2~3g,每日1~2次。(《民间偏方集锦》) 绝经后出血:鱼膘30g,木耳(火炒)60g,共为面。每服15g,黄酒送下。(《民间偏方秘方精选》)相关现代药理:木耳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抗血栓形成的作用。黑木耳抗血小板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水溶性的,其分子量低于10 000Da。抗血小板作用的有效成分不易溶于有机溶剂。木耳多糖明显抗凝血作用;在体外实验中,发现木耳多糖也有很强的抗凝血活性。木耳菌丝体醇提物也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木耳多糖显著的抗着床和抗早孕作用,终止中期妊娠作用较弱,而对孕卵运输无明显作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水煎,10~15g。治疗经量过少,用冷开水浸生食,也可以煮食;治疗经量过多,炒木耳出烟煎服。使用注意:大便不实者忌用。

木香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广木香。为菊科植物云木香 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根。主产云南、四川。性味:辛、苦,温。入肝、脾、胃、大肠经。功效:行气止痛,温中和胃。临床应用:①痛经验方:元胡、木香、乳香、香附各30g。共研为末,分15包,每日3次,每次1包,饭后温开水服,经期第1天服用,连服5天。(《王氏妇科精要》)②月候不调,气滞腹痛者,宜服导经汤:香附一钱,乌药一钱五分,当归一钱,木香(不见火)、甘草各五分,以顺其气,则经血自行。(《竹林女科证治》)③月经后期。乌药散:乌药、木香、香附、当归、甘草。(《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④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乌药汤:乌药一钱半,香附二钱,当归一钱,木香、甘草各五分。右,空心水煎服。(《医部全录·妇科》)⑤气滞引起的经行浮肿:茯苓皮、桂枝、白术、当归、川芎、泽兰、木瓜、木香。《中医妇科治疗手册》)⑥带下臭浊,脉沉。万安丸:炒黑丑一两,焙木香一两,炒小茴二两。为末,生姜汁丸,姜汤下一二钱。(《济阴纲目》)⑦恶阻:砂仁、木香各三分。研末,每服三分,一日三次,温开水送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⑧若因气恼致胎不安者,宜用川芎、陈皮、茯苓、甘草,多加砂仁,少佐木香以行气。(同④)⑨妊娠若忽然心痛,闷绝欲死者,谓之中恶:生地二钱,枳壳一钱,木香三分。酒煎服。(《孕育玄机》)⑩有孕伤食。木香丸:木香二钱,三棱、人参、白茯苓各三钱。右为细末,面糊丸如绿豆大,熟水吞三、四十丸。(《妇人大全良方》) 妊娠脾胃虚弱,饮食不消,肚腹膨胀,或呕吐泄泻。木香丸:木香二钱,三棱、人参、白茯苓各三钱。上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熟水下。(《本事方》) 子肿。防己汤:防己、赤茯苓、桑白皮、紫苏叶各一钱,木香(不见火)五分,姜三片。水煎服。(同②) 妊娠心腹胀满。加减仓公下气汤:白芍药、陈皮、白茯苓、大腹皮、川芎、当归、香附、前胡、厚朴、紫苏梗、乌药、木香各味分两随宜。右剉一剂,空心服。(同④) 受胎小肠气痛,四物汤加木香、茴香。(同④) 胎肥气逆,临蓐难产。当归、川芎、木香、白芍药、枳壳、甘草炙各一钱半,乳香、血余各半钱。右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入乳香、血余和匀,不拘时服。(同④) 产后血气冲心疼痛。桂心丸:桂心、芫花、香墨、木香。(《太平圣惠方》) 产后血块痛未除,日受气。木香生化汤:川芎二钱,川归六钱,干姜四分炙,甘草五分炙,木香三分磨,陈皮三分。水煎服。(《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产后忿怒气逆,胸膈不舒,甚而作痛者,兼之血块又痛,宜用木香生化汤:川芎二钱,当归六钱酒洗,干姜四分炙黑,陈皮三分,木香二分磨冲服。水煎服。(《妇科秘方》) 产后下痢。香连散:木香、黄连(《妇科玉尺》)产后冷热不调,大小便不通。木香煮散:木香(炮为末)、青黛(研)各一两。右二味,再研令匀,每服二钱匕,水半盏,麻油少许,同煎十余沸,和滓温服之。(《圣济总录》) 产后发狂:木香、附子每用二钱,再入研极细真辰砂末一钱,以烧通红称锤淬好酒调服。(《普济方》) (不孕)服之百日有孕。加味益母丸:益母草半斤,当归、赤芍药、木香各二两。右为末,蜜丸梧子大,白汤下百丸。(同④) 积块。神仙聚宝丹:琥珀、当归各一两,乳香、没药各二钱半,朱砂、木香、麝香各一钱。水丸。每两作十五丸,每服一丸,酒磨,温酒下。(同 各种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胃腹胀气者。术后排气汤:生大黄、枳实各6g,木香、厚朴、陈皮各10g,甘草7g。(《当代中医实用临床效验方》) 急性乳腺炎蕴脓期。通脉散加味:炙山甲片、生大黄、白芷、乳没各9g,木香6g,生黄芪15g。(《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乳房结肿成核。木香饼:木香15g为末,生地黄60g捣膏,二者和匀,作饼置肿上,以热熨斗熨之。(《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 乳岩。木香饼:木香五钱,生地黄一两。上木香为末,地黄杵膏和匀,量患处大小作饼,置肿处,以热熨火熨之。(同⑥) 阴挺。一捻金丸:延胡素、茴香、吴茱萸炒川楝子去核、青木香各二两。右为末,粳米饭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空心,木通汤服。(同④)相关现代药理:木香能促进胃排空、肠推进作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使用注意:脏腑燥热,阴虚津亏者禁服。

木贼

药名。出《嘉佑补注神农本草》。又名木贼草、锉草、节骨草、无心草。为木贼科植物木贼 Equisetum hiemale L.的地上部分。主产东北地区及陕西。性味:甘、苦,平。入肝、大肠经。功效:止血,止带。临床应用:①月水日夜不断。木贼汤:木贼一握锉炒。右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②血气虚损,经候不调,崩中漏下。黑金散:鲤鱼皮、干姜(炮)、破故纸、黄牛角 ,棕榈皮、乱发各一两,乌贼鱼骨、熟干地黄、当归(烧焙)、木贼各半两。上锉碎,拌匀入在瓷瓶内,盐泥固济,候干,以炭火五斤,煅令通红,烟尽,取于土内埋,令冷,取出,研细,每服三钱,入麝香少许,米饮空心下。(《普济方》)③妇科出血:木贼50%,黄柏20%,益母草20%,五倍子10%。分别研末,过120目筛,混匀。每次服2g,每4~6小时一次。(《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④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佛手、香橼皮、刺蒺藜、木贼草、白芍、无花果各10g,柴胡、玫瑰花、绿萼梅、青皮各5g,木蝴蝶、甘草各3g。(《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⑤经前面部痤疮:木贼15g,连翘、蒲公英各30g,水煎服。(《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⑥赤带:木贼草(烧炭),每服三钱,水、酒各半冲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⑦胎不稳,坐卧不安。二珍散:木贼去节、川芎等分。右为末,每服三钱,用水一盏,入金银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空心服。(《简易方》)⑧妊娠胎动下血不止,脐腹疼痛,迷闷昏塞。芍药散:白芍药一两,煅牡蛎半两,熟干地黄半两,木贼一两,乌贼鱼骨、炮干姜各半两。右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米饮或温酒调下,食前。(同①)⑨产后血崩。固经丸:艾叶、煅赤石脂、炒补骨脂、木贼各半两,炮附子一枚。上为末,陈米饭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温酒下,米饮亦可。(《证治准绳·女科》)⑩产后病眼,四物汤加北细辛、羌活、荆芥、菊花、甘草、木贼、石决明、草决明。(《医部全录·妇科》) 外阴尖锐湿疣、外阴炎、阴道炎:木贼草、板蓝根、苦参各30g,百部15g。水煎,先熏后洗。(《妇科病妙用中药》)相关现代药理:木贼含有阿魏酸,该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此外它还含有咖啡酸,而咖啡酸有止血作用,能缩短血凝及出血时间。(《中华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g。外用:30g,水煎擦洗。使用注意:气血虚者慎服。

木通(川木通)

药名。出《药性论》。又名通草、八月炸藤。为木通科植物木通 Akebia quinata (Thunb.)Decne.、三叶木通 Akebia trifoliata (Thunb.)Koidz.或白木通 Akebia trifoliata (Thunb.)Koidz. var. australis (Diels)Rehd.的茎。主产四川、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性味:苦,微寒。入心,小肠,膀胱经。功效:泻火行水,通利血脉。临床应用:①经闭及月事不调:木通、牛膝、生地、元胡同煎服。(《本草经疏》)②血虚有寒腰腹冷痛的痛经。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木通、大枣。(《方剂学》,广东中医学院编)③经行口糜。导赤散(生地、木通、竹叶、甘草梢)加花粉、麦冬。(《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④水分先病水肿,日久不治,致经水断绝。木通饮:木通、桑根白皮、泽泻、防己、赤茯苓、石韦、大腹皮。右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圣济总录》)⑤带下。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泽泻各一钱,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山栀仁、黄芩、甘草各五分。右,水煎服。(《医部全录·妇科》)⑥妊娠火盛,迫血妄行。抽薪饮:黄芩、石斛、木通、炒栀子、黄柏各一二钱,枳壳、泽泻各一钱半,细甘草三分。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景岳全书》)⑦子淋:冬葵子、滑石、木通各等分。右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葱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服。(《妇人大全良方》)⑧妊娠身体浮肿,心腹胀满,小便不通。木通汤:木通、香薷、桑根白皮各一两,木香、诃黎勒皮、黄芩各三分,枳壳、槟榔、紫苏茎叶各半两。右九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前,日再。(同④)⑨胞衣不出。瞿麦汤:瞿麦穗一两,牛膝、桂、木通各一两。右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未下再服。(《普济方》)⑩恶露不绝:川木通、郁金、枳壳、蒲黄各10g,莲房12g,荷叶、花蕊石各15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 产后淋证。知柏导赤散:赤芍、木通、麦冬、黄柏、知母、桂心、甘草生各一钱,灯芯四十九寸,水煎,调益元散二钱服。(《胎产心法》) 产后肿。五味白术散:白术三钱,陈皮一钱半,木通、川芎、赤茯苓各一钱。右剉,作一贴,水煎吞下,与点丸二十五丸。(同⑤) 胁肋苦痛偏效。并心下、胁肋,并小腹牽引痛。木通散:木通、青皮、川楝子、萝卜子、舶上茴香、莪荗、木香、滑石。右为细末,煎葱白,酒调三钱。(同⑦) 产后风:木通根60g,水煎服,每日1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产后乳汁不下。木通汤:木通、钟乳各一两,漏芦去芦头一两;栝楼根、甘草各一两,剉煎服。(同④) 缺乳。鲫鱼饮:鲫鱼半斤,木通五钱,水煎服。(《中华民间秘方大全》) 乳痈疼痛不可忍者。通和汤:穿山甲炮、木通各一两,自然铜五钱,酢淬七次。右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食远服之。(同⑤) 阴痛:川木通5g,川楝子20g,八月札15g,郁金、刺蒺藜、车前子、麦门冬各10g,北沙参12g。(同⑩) 阴中生疮淋涩:龙胆草、泽泻各一钱,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山栀仁、黄芩、甘草各五分。右,水煎服。(同⑤)相关现代药理:1.商品木通煎剂对离体小鼠末孕和妊娠子宫呈现抑制作用。(《中药药理与应用》)2.家兔在严密控制进水量的情况下,每日灌服木通酊剂(用时蒸去酒精加水稀释过滤)0.5g/kg,连服5天,有非常显著的利尿作用。(《中药大辞典》)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使用注意:津伤口渴及孕妇慎服。

木瓜煎

方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四。为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六二“木瓜汤”之异名。组成:吴茱萸(汤泡七次)、生姜(切)各一分,木瓜(切)一两半。右细锉,水二盏,煎一盏二分,去滓,分三服,无时热服。功效:散寒暖胃,养筋止痛。主治:妊娠霍乱吐泻,转筋,入腹则闷绝。

木芙蓉

药名。出《滇南本草》。又名木莲、地芙蓉、华木、拒霜。为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 Hibiscus mutabilis L.花、叶。性味:味辛、微苦,性凉。归肺、心、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消肿,解毒。临床应用:①痛经:芙蓉花蒂七个。水煎加冰糖少许,顿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②经血不止:拒霜花、莲蓬壳等分,为末。每用米饮下二钱。(《本草纲目》)③子宫出血:木芙蓉花9~30g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④带下:木芙蓉花、藤五加根、马齿苋、紫茉莉根各12g。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中国民间草药方》)⑤孕痈。消炎散:芙蓉叶、大黄、黄连、黄芩、黄柏、泽兰、冰片,共研细面,加黄酒调成糊状,摊于油纸上约3~4mm厚,清洁皮肤后,敷于麦氏点或包块突出部位,隔日一次或干后再敷。(《实用中西医药物临床治疗手册验方》)⑥热毒型盆腔脓肿:木芙蓉花100g(鲜品)捣烂,外敷贴于患部。(《中国民间小单方》)⑦缺乳:芙蓉花(或叶)捣烂醋调,外敷乳房硬块处,以散结清热下乳。(《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⑧急性乳腺炎:鲜木芙蓉花120g,加红糖适量捣烂外敷。(同①)⑨乳痈已穿未穿出脓,大止痛,敛疮口:以芙蓉花烂研如痴。如未穿即留中孔;如已穿即塞其孔,不倦频频更换。(《妇人大全良方》)⑩乳头小浅疮烂痒:芙蓉花或叶,干为末掺之。(《济阴纲目》) 宫颈糜烂:木芙蓉叶、花(以叶为主)晒干,研成粉末高压消毒后,宫颈局部上药。(《江西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汇编》) 慢性外阴前庭大腺炎。1029药膏:蛇六谷、生大黄、天葵子、芙蓉花、一见喜、黄芩、樟脑各50g,野菊花、蒲公英各100g。上药共为细末,凡士林调匀,摊纱布上,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中医妇科临床精华》) 外阴癌:土茯苓30g,莪术15g,蚤休30g,芙蓉叶30g,天南星10g,煎水外洗,并用纱布浸药液敷在患处,每日1~2次。(《女性性器官出血》) 围产期外痔:田螺3个,地龙20g,芙蓉叶12g,石菖蒲3g。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或鸡蛋清,外敷贴患处。每日1次,3日1疗程。(同⑦)相关现代药理:腹腔注射木芙蓉叶水煎液3g/kg,可明显抑制小鼠耳巴豆油水肿;腹腔注射3.5g/kg及灌胃给药10和20g/kg,均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性大鼠足肿胀;对去肾上腺大鼠,仍具抗炎作用。在体外,木芙蓉叶水煎液浓度为1∶0.5时,即能杀灭滴虫。(《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花:煎汤,9~15g;鲜品30~60g。叶:10~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使用注意:虚寒患者及孕妇禁服。

木香丸

方名。出《本事方》卷十。组成:木香二钱匕,三棱、人参、白茯苓各三钱匕。用法:上为细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熟水送下。功效:健脾消食。主治:妇人有孕伤食。

木香饼

方名。出《校注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四。组成:木香五钱,生地黄一两。用法:木香为末,地黄杵膏和匀,量患处大小作饼,置肿处,以热熨斗熨之。功效:行气散滞。主治:乳癌及乳房结肿成核。

木香散

方名。出《普济方》卷三四二引《医学类证》。异名:安胎和气散。组成:生姜、熟地黄、良姜、南木香、芍药、陈皮、陈大米各等分。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盏,加生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服。主治:胎冷。

木通散

方名。出《医学正传》卷七。组成:木通一钱,木香、诃子皮各三分,香薷一钱,枳壳(炒)半钱,槟榔半钱,桑白皮一钱,条芩半钱,紫苏茎叶一钱。用法: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功效:行气利水。主治:妊娠身体浮肿,四肢胀急,小便不利,谓之子肿。

木槿花(附根、皮)

药名。出《日华子》。又名篱障花、猪油花、灯盏花、白饭花、朝开暮落花。为锦葵科植物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L.的花或根。主产江苏、湖北、四川等地。性味:甘、苦,凉。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临床应用:①湿热型经期过长:木槿花15g,地榆15g,槐花15g,贯众炭15g,石韦20g,侧柏10g,海螵蛸2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②白带:木槿花二钱(为末),入人乳半钟,将花末拌于乳内,饭上蒸熟,食之效。(《滇南本草》)③湿热带下:鲜木槿根100~150g。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④宫颈癌见赤白带下,腥臭异常:白术15g,坎炁(后下)2条,白毛藤30g,槿花10g,野苎麻根30g,樗根皮、大小蓟各12g,土茯苓、生苡米各30g,木馒头、生黄芪各15g。(《中医妇科学》)⑤子宮脱垂:木槿皮叶、红蓖麻叶、海桐皮叶、无娘藤、窃偷草茎叶、白饭树叶、假烟叶各50g。药捣烂煨熟,将脱出子宫托入后,敷药于外阴或肛门处,胶布固定,日1次。(《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⑥外阴炎:白花蛇舌草90g,蛇床子50g,黄柏、苦参、木槿皮各15g,花椒9g,冰片3g。日1剂,水煎取液,坐浴患处,每次15分钟。(同⑤)⑦阴痒:木槿根、八月瓜根各15g。研末,放在猪尿泡内炖吃。(《贵州草药》)⑧外阴瘙痒:木槿花30g,7剂。水煎3次,合药液约1500ml,凉后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①)⑨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参百蛇洗剂:苦参、蛇床子各30g,生百部、木槿皮、黄柏、花椒、地肤子各15g,龙胆草20g。水煎熏洗坐浴,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另用带线棉球蘸药液留置阴道内,次日取出。[《河北中医》(1):18,1986]相关现代药理:根皮中含鞣质、黏液质。根与茎的乙醇浸液(用前配成乳浊液),在试管内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中医辞海》)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20g,鲜者30~60g。外用:适量,研末或鲜品捣烂调敷。

木蝴蝶

药名。出《本草纲目拾遗》。又名千层纸、千张纸、玉蝴蝶、三百两银药。为紫葳科植物木蝴蝶 Oroxylum indicum (L.)Vent.的种子。主产云南、广西、贵州。性味:甘、苦,凉。入肺,肝,胃经。功效:清肺开音,疏肝理气。临床应用:①经间期出血:黄芪、当归、茯苓、寄生各15g,薄荷6g,柴胡、白术、白芍、千张纸各10g,川断12g,甘草3g。(《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妇科病》)②经行音哑。玄参、麦冬各9g,胖大海2~3枚,玉蝴蝶5对,泡茶喝。(《中医妇科临床手册》)③乳房胀痛:木蝴蝶4g,娑罗子、刺蒺藜、八月札、佛手柑、甘松各10g,香附、玫瑰花各6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④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佛手、香橼皮、刺蒺藜、木贼草、白芍、无花果各10g,柴胡、玫瑰花、绿萼梅、青皮各5g,木蝴蝶、甘草各3g。(《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⑤带下:木蝴蝶9g,合欢皮、土茯苓各20g,石韦30g,萆薢10g,桔梗6g。(同③)⑥子烦:木蝴蝶4g,百合15g,鸡子黄(打冲)1枚,炒栀子、淡豆豉、佛手柑、甘松、八月札各10g。(同③)⑦妊娠外感咽痛:木蝴蝶4g,生甘草、桔梗、薄荷(后入)各5g。(同③)⑧子嗽:木蝴蝶5g,川贝3g,诃子、杏仁、桑白皮各10g,桔梗5g,生甘草6g,芦根20g,石韦15g。(同③)⑨妊娠失音:玉蝴蝶、冰糖置入去核的梨中,蒸服。(同②)⑩妊娠胃痛:木蝴蝶、生甘草各5g,百合20g,炒白芍15g,乌药6g,甘松10g。(同③) 肝郁气滞型性欲淡漠。佛手花茶:佛手花2g,玉蝴蝶1.5g,白糖适量,沸水浸泡,代茶频饮。(《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

木香煮散

方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六十六。组成:木香(炮,为末)、青黛(研)各一两。用法:右二味,再研令匀,每服二钱匕,水半盏,麻油少许,同煎十余沸,和滓温服之。主治:产后冷热不调,大小便不通。

木香流气饮

方名。出《邯郸遗稿》卷四。木香、甘草、陈皮、青皮、草果、丁香、厚朴、藿香、木通、人参、槟榔、白芷、香附、官桂、蓬术、大腹皮、苏叶、麦冬、木瓜、白术、半夏、茯苓、菖蒲、生姜。用法:水煎服。功效:行气利水。主治:产后腹胀,必利小水为主,若遍身胀者,宜木香流气饮治之。

木香调胃汤

方名。出《竹林女科》卷一。组成:木香、陈皮、甘草各钱半,车前子、三棱、莪术、红豆、大腹皮、砂仁、苍术、木通、山楂、萆薢各一钱,姜皮五分。用法:水煎空心服。功效:行气利湿。主治:气阻湿滞引起的经来遍身浮肿。

木香硇砂煎丸

方名。出《卫生宝鉴》卷十八。组成:丁香、木香、硇砂(研)、干漆(炒烟尽)、细墨、大黄(锉、炒)、附子(炮)、官桂、乳香(研)、广术、青皮、京三棱、没药(研)、巴豆霜(减半)、猪牙皂角、干姜(炮)各等分。用法:上十六味,除另研外,同为末,以好醋一升,化开硇砂、去了滓,银石器内慢火熬,次下巴豆霜、大黄末,熬成膏,下前药末,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量虚实加减,大便利为度。功效:温经行气活血。主治:妇人痃癖积聚,血块刺痛,脾胃虚寒,宿食不消,日久不愈。

五伤

病名总称。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之五伤。①指五个不同部位疼痛的症候。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五伤者,一者窍孔痛,二者中寒热痛,三者小腹急牢痛,四者藏不仁,五者子门不正,引背痛。”②指五种不同的病症。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何谓五伤?一曰两胁支满痛,二曰心痛引胁,三曰气结不通,四曰邪思洩利,五曰前后痼寒。”

五崩

病名总称。指崩下之物有五种不同的颜色。出晋·王叔和《脉经》卷九:“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衃血也。”参见崩中条。

五不女

病名总称。指女子先天性生理缺陷导致生育能力缺失的五种畸形。又称无花、不男。明·万密斋《广嗣纪要·择配篇》引《金丹节要》:“五种不宜:一曰螺,阴户外纹如螺蛳样旋入内;二曰纹,阴户小如箸头大,只可通,难交合,名曰石女;三曰鼓花头,绷急似无孔;四曰角花头,尖削似角;五曰脉,或经脉未及十四岁而先来,或十五六岁而始至,或不调,或全无”。清·卢若腾《岛居随笔》:“五不女,螺、纹、鼓、角、脉也。螺者,牝窍内旋,有物如螺也;纹者,窍小即实女(石女)也;鼓者,无窍如鼓也;角者,有物如角,古名阴挺是也;脉者,一生经水不调及崩带之类是也。”

五汁饮

方名。见夏桂成主编《中医临床妇科学》。组成: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蔗浆。用法: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或隔水饨温服。功效:养阴生津。主治:更年期干燥综合征。

五加皮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南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五加 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的根皮。主产湖北、河南、安徽、浙江。性味:辛,温。入肝,肾经。功效:祛风湿,壮筋骨,活血祛瘀。临床应用:①月经后期:五加皮、丹参各15g,五灵脂12g,水蛭10g,益母草、川牛膝各2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②寒湿夹血瘀经行身痛:五加皮酒:五加皮、当归、牛膝各等份,红曲、高粱酒各适量。先将五加皮洗刮去骨,与当归、牛膝煎取汁,再加红曲、高粱酿酒。每次酌量饮1小盅,日2次。(《中医临床妇科学》),主编夏桂成》)③经行阴痛:杜仲、续断、狗脊、淫羊藿各12g,乌药、香附各6g,橘核、荔枝核、延胡索、川楝子、五加皮、路路通各10g。(同①)④妊娠惊胎及僵仆:干地黄、当归、艾叶各二两,阿胶、川芎各三两。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腹痛加杜仲、五加皮各三两。(《妇人大全良方》)⑤妊娠腰疼痛,或连月不已。五加皮散:五加皮、杜仲、萆薢、阿胶、狗脊、防风、芎 、杏仁、细辛。(《太平圣惠方》)⑥妊娠转筋:甘松、竹茹、五加皮各10g,桑寄生12g,夜交藤、炒白芍、牡蛎各15g。(同①)⑦胎前浮肿。大腹皮汤:大腹皮、五加皮、青皮、陈皮、姜皮。(《胎产新书》)⑧子痫风痉。羚羊角散:羚羊角、独活、酸枣仁、五加皮、防风、薏苡仁、当归、川芎、杏仁、茯苓各五分,木香、炙甘草各二分。右,姜水煎服。(《医部全录·妇科》)⑨产后水肿,风冷湿气伤表,无汗而肿。加味五皮散:大腹皮、五加皮、茯苓皮、地骨皮、姜皮、青皮醋炒、半夏姜炒、苏叶各一钱,水煎服。(《高淑濂胎产方案》)⑩产后虚羸,发热自汗,欲变蓐劳。胡氏牡丹散:白芍、当归、五加皮、地骨皮、人参各半两,没药、桂心各二钱,牡丹皮三钱。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酒各半盏。(同⑧) 妇科术后身冷:鹿胎膏、淫羊藿、五加皮各10g,菟丝子、锁阳各15g,当归9g。(同①) 妇人血风劳。油煎散:五加皮、丹皮、赤芍、当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血室不调,瘀留胀痛:五加皮、当归、川芎、玄胡索、白芍药、红花、牡丹皮、桃仁泥各等分。(《本草汇言》) 妇女阴中一切诸病,或疮、疽、肿、痛、痒、胀、脂、挺八种:五加皮一味,煎汁饮,并熏之洗之。(同 阴挺:真五加皮泡酒服。不饮酒者,煎汁日服数次。仍用汁日洗数次。极效。(《验方新编》) 阴冷,腰膝时痛及瘫痪拘挛等症。五加皮酒:五加皮、熟地黄、丹参、杜仲、蛇床子、干姜、地骨皮、天门冬、钟乳石。(同⑤) 阴汗湿痒生疮:蛇床子、五加皮。右水五升,煎三升,热洗,冷即温,身微汗意倦为度,不揩被盖。(《产宝诸方》)相关现代药理:无梗五加乙醇提取之未脱脂制剂及脱脂制剂对家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受孕子宫更敏感。(《中药大辞典》)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浸酒或入丸散。外用:50g,煎水熏洗。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服。

五花汤

方名。出《妇科秘方》。组成:土红花、靛青花、益母草花、桂花、净银花各五分。用法:以上五花各阴时收取,阴干存储。每用花各五分,水煎空心服。隔一二日再煎一服,如此四五次,当于怀孕三月成形之时服。功效:清热活血平肝。主治:妇人生子每患惊风。

五皮饮

方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异名:五皮散。组成:炙大腹皮、炙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橘皮各等分。用法: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热服,日二三次,或用磨木香水少许同煎。功效:理气健脾,利湿消肿。主治:脾虚气滞引起的经期、妊娠或产后水肿,妊娠合并肾炎水湿浸渍证,或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引起的水肿。加减:脾阳虚者,常与五苓散合用。对于程度严重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再加四磨汤同用。

五补丸

方名。出《必效》引李子昭方(见《外台》卷三十一)。组成:人参、茯苓、地骨衣、干地黄、牛膝各等分。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以酒饮送下,稍稍增至五十丸,一日二次。功效:补益气血,清热行经。主治:胞脉虚闭,月事不来,脉虚涩者。

五灵脂

药名。出《开宝本草》。又名灵脂、寒雀粪、飞鼠粪。为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 Trogopterus xanthipes Milne Edwards和飞鼠 Pteromys volans L.等的干燥粪便。主产河北、山西。性味:苦,辛,温。入肝经。功效:生用行血止痛,炒用止血。临床应用:①膜性痛经。化膜汤:五灵脂、蒲黄、山楂、青皮、血竭粉。偏热加红藤、熟军;偏寒加小茴香、炮姜;经期蒲黄炒宜,血竭粉易参三七粉。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全疗程。[《上海中医药杂志》(1):34,1987]②经血不止:五灵脂炒、当归。(《经效方》)③崩过多者,先服五灵脂末一服,当分寒热。(《金匮钩玄》)④青春期功血、痛经等:醋炒五灵脂、炒蒲黄、夏枯草各15g。(《中国中医秘方大全》)⑤女子血闭。五灵脂浸膏溶液:由五灵脂一味制成。每次1~3ml,日服2次。(《中药制剂汇编》)⑥先经断,后浮肿,血化为水,名曰血分。椒仁丸:椒仁、千金子、甘遂、炮附子、郁李仁、黑牵牛、五灵脂、当归、延胡索、吴萸、芫花、石膏、胆矾、蚖青、斑蝥。(《妇科玉尺》)⑦经行风疹块。五灵脂丸:炒灵脂、乌头、芍药、海桐皮、生地黄、红花、牡丹皮、防风、川芎、当归、凌霄花。(《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⑧赤白带:五灵脂半生半熟为末,酒调服。(《证治准绳·女科》)⑨胎气不顺。顺胎散:草果一个,元胡八分,五灵脂一钱,滑石八分。酒煎,半饥服。(《易简方便》)⑩产后儿枕,痛不可忍:五灵脂,慢火熬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妇人大全良方》) 产后恶露不快,腰痛,小腹如刺,时作寒热,头痛,不思饮食。紫金丸:五灵脂、真蒲黄。右以好米醋调五灵脂末。慢火熬成膏子,次以蒲黄末搜和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同⑩) 血晕,昏迷不省,冲心闷绝。独行散:五灵脂半生半炒,二两。右为末,温酒调下二钱。(同⑩) 胞衣不下,恶血冲心:五灵脂拣择砂石及铁屑之类,一半炒,一半生,为细末,每服二钱,小酒调下。(《是斋百一选方》) 产后一切血疾,产难,胎衣不下,危急恶疾垂死者。黑龙丹:当归、五灵脂、川芎、良姜、熟地黄、百草霜、硫黄、乳香、花蕊石、琥珀。(《证治准绳·女科》) (产后)痢痛。舒眉丸:五灵脂、蒲黄炒各等分,麝香少许。右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醋汤下。(《普济方》) 产后呕不止。香灵丸:丁香、辰砂另研各六分,五灵脂—钱。上香脂先研,后入砂再研匀,用狗胆或猪胆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生姜陈皮汤磨下。(《济阴纲目》) 产后喘急不能卧,痰与血杂涌而上。六君加失笑散:六君子料六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调入蒲黄、五灵脂(各炒)五分,搅匀温服。(同 产后闪伤。五灵脂汤:归尾、陈皮、白术各一钱,川芎、白芍、茯苓、人参各八分,炙草三分,五灵脂五分。(同⑥) 血气不足,崩漏虚损,带下虚冷,胎脏无子。震灵丹:乳香、五灵脂、没药、朱砂、禹余粮、代赭石、紫石英、赤石脂。(同 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可用也。亦必加桃仁、丹皮、五灵脂。(《女科经纶》) 血风走注疼痛。五灵散:五灵脂一两半,当归一两,炒蜀椒一分,姜黄一两。右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半盏,酒半盏,同煎六分,食前温服。(《圣济总录》) 积年癥块及恶血气,久不除。五灵脂丸:五灵脂、干漆、川乌、麝香、硫黄、硇砂、巴豆。每服五丸,空心,温酒下。(同⑩) 子宫肌瘤。消瘤散结汤:生熟地、生甘草各10g,丹皮6g,生白芍、蒲公英各15g,半枝莲30g,三棱、石见穿、五灵脂各20g。(《妇科名医证治精华》) 绒毛膜癌。五灵红花汤:五灵脂、红花、海螵蛸、蒲黄粉、茜草根、台乌药、射干、丹参、当归、山慈菇、炒阿胶、乳香、没药、甘草。(《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 阴下脱:用温盐水洗软,却用五灵脂烧烟熏,次用萆麻子研烂涂上,吸入,如入即洗去。(同 外阴白斑。外阴白斑膏:绿矾0.6g,白砒0.6g,轻粉0.6g,补骨脂1.2g,五灵脂1.18g,密陀僧0.6g。共研极细末,和匀,用凡士林30g调和成软膏状。每晚涂搽局部,止痒作用强。(《名医治验良方》)相关现代药理:体外试验证明,五灵脂所含的邻苯二酚、苯甲酸、3-蒈烯-9,10-二羟酸、尿嘧啶、间羟基苯甲酸、原儿茶酸等成分都具有明显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五灵脂在体外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能使加入五灵脂和尿激酶的人血浆硼酸缓冲液不出现凝固。(《中华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20g;或入丸、散。使用注意:孕妇慎服,恶人参。

五苓散

方名。出《伤寒论》。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用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或水煎服。功效:温阳化气,渗水利湿。主治:脾阳不振,水湿内停引起的闭经、经行水肿、妊娠水肿、经行水泻、妊娠水泻、产后水泻、产后烦渴潮热、妊娠合并肾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胃寒饮停引起的妊娠恶阻。此外还可以治疗妊娠中毒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妊娠小便不通、乳腺小叶增生。加减:闭经加益母草、吴茱萸、干姜、淮牛膝;经行水肿、妊娠水肿、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与五皮散合用;经行水泻、妊娠水泻、产后水泻与平胃散合用;产后烦渴潮热加枇杷叶、麦门冬;妊娠恶阻加半夏、生姜。

五矾丸

方名。见《集验中成药》。组成:五倍子60g,枯矾60g,升麻30g,蛇床子30g,野菊花30g。用法:共研极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服1丸,每日服3次,开水化服。功效:清热升提固涩。主治:子宫脱垂。

五味子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北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的果实。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性味:酸,温。入肺,肾经。功效:滋肾,安神,收敛,生津。临床应用:①崩漏气血欲脱:人参15g,五味子30g,麦冬10g,小蓟9g。(《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妇科病》)②无火经早不及期:宜大营煎、大补元煎,或五福饮加杜仲、五味子之类主之。(《医部全录·妇科》)③经前不寐:黄连3g,五味子4.5g,白芍6g,黄芩、枸杞子、朱茯苓各9g,首乌藤、合欢皮、桑椹子各12g,鸡子黄1枚。(《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④经行盗汗:五味子10g,山茱萸、山药各20g,糯稻根、浮小麦、煅龙骨各30g,生黄芪12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⑤肾阳虚型经行泄泻:五味子60g,吴茱萸15g泡7次,同五味子炒研,每服6g,早晨米汤送下。(《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⑥经行遗尿:补中益气汤加芡实、莲须、煅龙牡各15g,补骨脂10g,五味子4g,枳壳30g。(同④)⑦经行咳嗽:炙麻黄5g,厚朴、杏仁、石膏、小麦、浙贝母、百部各10g,半夏9g,细辛、干姜、五味子各3g。(同④)⑧小便白浊,或白带淋沥。锁精丸:破故纸炒、青盐、白茯苓、五味子。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盐汤或酒下三十丸。(《济阴纲目》)⑨妊娠恶阻。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茯苓10g,炙甘草5g,五味子3g,干姜5g,细辛1.5g,半夏10g,陈皮10g。(同④)⑩漏胎下血,若因脾胃虚弱,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同②) 习惯性流产:五味子糖浆(成药)每次服15ml,一日2次,连服2个月。(《百病良方》) 妊娠溲频:桑螵蛸、金樱子各20g,桑寄生、菟丝子各15g,杜仲12g,五味子5g。(同④) 妊娠夜泻:补骨脂、白术各10g,吴茱萸、五味子、炒木香各5g,肉豆蔻6g,炒芡实、炒白扁豆各20g。(同④) 妊娠肝功能受损:可在辨证论治方中加五味子6g吞服,有降转氨酶作用。(同④) 子嗽。天门冬饮:天门冬、紫菀茸、知母、桑白皮各一钱半,五味子、桔梗各一钱。右剉,作一贴,水煎服。(同②) 加减大造丸助胎尤妙:紫河车一个,人参一两五钱,归身二两半,五味子五钱,淮熟地、白茯苓各二两,菟丝子四两,麦门冬、枸杞、益智仁各一两。上各药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清汤送下百丸,或五六十丸。(《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滞产:70%五味子酊每次20~25滴,每小时1次,连服3次。(《中药药理与应用》) 产后冲任受伤,恶露不止。固阴煎:人参随宜,熟地三五钱,山茱萸一钱半,远志七分,山药二钱,甘草炙一二钱,五味子十四粒,菟丝子二三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同②) 产妇盗汗不止:当归六黄汤倍加人参、五味子。(同②) 产后发渴者……若津液不足者,参麦饮:人参、麦冬、五味。上水煎服。(《妇科冰鉴》) (产后)呃逆……下焦真气逆冲者,都气汤:熟地四钱,山药、山萸各二钱,白苓、丹皮、泽泻各一钱五分,五味子五分,肉桂一钱。水煎服。(同 产后咳嗽,乃产后伤风变为咳嗽。宜小青龙丹:甘草、干姜各五分,五味三分,杏仁一钱五分,半夏一钱,姜三片。水煎服。(《宁坤秘笈》) 产后喘促,脉浮而厥。五味子汤:五味子、人参、杏仁各二钱,麦门冬、陈皮各一钱。上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活人书》) (产后)肾泄。五味子散:五味子二两,吴茱萸半两。上炒香熟,研为细末,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同⑧) 产后不寐:黄芪、党参、茯神、远志、柏子仁、当归、川芎、麦冬、五味子、炙甘草、龙齿、生姜。(《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产后遗屎、遗尿。五味子丸:人参、白术、五味子、破故纸各三两、山药、白茯苓各两半,吴茱萸、巴戟、肉果、各一两,龙骨少许。右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白汤或米汤任下。(《证治准绳·类方》) 产后乳汁自出不止:黄芪七钱,五味子二至三钱。水煎服,或研末冲甜酒服。(同③) 肾精亏虚,冲任失充之不孕症等。五子衍宗丸: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中医临床妇科学》,夏桂成主编) 潮热出汗怕冷心悸(围绝经期综合征)。桂苓五味甘草汤加味:桂枝6g,茯苓12g,五味子5g,炙甘草6g,小麦30g,大枣6个,鹿角胶(烊冲)10g,龟甲胶(烊冲)10g,龙骨20g,牡蛎20g,党参15g,白薇10g。(同④) 乳腺小叶增生:麦芽50g,生山楂、五味子各15g。水煎,日1剂,服两次,10剂为1疗程。(《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乳头皲裂:五倍子、五味子等份研细,入冰片少许,和生香油如糊状敷患处。(《疑难杂症秘验方》) 子宫脱垂:党参一两,升麻二两,五味子六钱。为细末,蜡糊为丸,一日三次,三日服完。(同③) 产门不闭:硫黄、海螵蛸、五味子为末,傅之。(《胎产救急方》) 阴冷,子门痒闭:五味子四两。为细末,每用以口中玉泉和如兔屎大,内阴门中,热即效。(《妇人大全良方》) 阴疮:枯矾、五味子、皂角等分。共烧为末搽之。(《妇科秘方》) 霉菌性阴道炎:五味子50g,4剂。每剂水煎3次,合药液约1500ml,凉后先用冲洗器冲洗阴道再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④)相关现代药理:对家兔离体或在体子宫(未妊娠、妊娠或产后)平滑肌具有兴奋作用,主要为节律性收缩加强,对紧张力无显著影响,不产生挛缩,亦不升高血压,与麦角类不同。北五味子酊对滞产妇的阵缩微弱,甚至过期妊娠都有加强分娩活动的作用,如分娩活动已自然发生,效果可更好。(《中药大辞典》)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研末吞,每次1~3g。外用:50g,水煎外洗、坐浴。使用注意: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者禁服,胃酸过高者用量不能过大。

五带论

书名。清·许振文(字光甲)撰。又称《女科五带论》,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五枯丸

方名。见胡熙明主编《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五倍子60g,枯矾60g,菊花30g,蛇床子30g。用法: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10g。取药丸1粒塞入阴道后穹窿处,堵塞带线棉球,次日取出。2~3日换药1次。功效:清肝收敛。主治:子宫脱垂。

五香饼

方名。出《高淑濂胎产方案》卷四。组成:公丁香、木香、沉香、肉桂各一钱,麝香五分。用法:上五味共为细末。五香饼灸流注法:以五香末用米汤为饼,先以大蒜泥铺初起之患处,以五香饼放蒜泥上,用艾火球灸在饼上,痛者灸至不痛,而痒则止;痒者灸至痛则止;如不痛不痒者,灸至皮肉融洽为度,多灸一二次为贵,毒自散矣。主治:产后流注疼痛。加减:若灸阴毒、无名肿痛风毒,原方加白芷、紫苏、姜黄、血竭花各五分,同和为饼,灸法同流注。

五香散

方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八。组成:乌药、白芷(炒)、枳壳、白术(炒)、良姜(炒)、甘草、莪术(有孕减半)。用法: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功效:温中,行气,和血。主治:妇人产前、产后腹痛,血气等疾,用温酒下;产后败血冲心,用败蒲煎汤下;安胎,以糯米饮调下;孕妇脾泄泻痢,煎陈米饮调下,食前服。

五积散

方名。出《仙授理伤续断方》。异名:催生汤、异功五积散、熟料五积散、百病无忧散、调中健胃汤。组成:苍术、桔梗各二十两,枳壳、陈皮各六两,芍药、白芷、川芎、川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汤泡)各三两,厚朴、干姜各四两,麻黄(去根节)六两。用法:上除枳壳、桂两件外,余细锉,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半盏热服。功效: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主治:妇女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性者。

五倍子

药名。出《本草拾遗》。盐麸叶上毬子、百仓虫、文蛤、木附子、漆倍子、红叶桃、旱倍子、乌盐泡。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 Rhus potaninii Maxim.或红麸杨 Rhus punjabensis Stew. var. sinica(Diels)Rehd. et Wils.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 Melaphis chinensis (Bell)Baker寄生而形成。产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广西等地。性味:酸、涩、寒。入肺,肾,大肠经。功效:收敛,止血。临床应用:①血崩。五倍散:五倍子一两,捶碎,去土。半生半熟,等分为末,冷水调二钱,空心服。(《朱氏集验方》)②经间期子宫出血:乌贼骨15g,五倍子9g,水煎口服。(《女性性器官出血》)③白带:凤尾草60g,五倍子、明矾各15g。煎汤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药》)④带下:五倍子30g,5剂。水煎3次,合药液约1000ml,凉后冲洗阴道,不拘次数。(《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⑤漏胎。克效散:用五倍子一味,为末,酒调下。(同①)⑥胎动腰痛:五倍子二至三钱研末,加酒调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⑦产后汗出:五倍子1.5g研粉加醋调,敷脐部,每日换1次,共敷3天。(《中医妇科临床手册》)⑧产后去血过多,或不止。更生散:人参、当归、熟地黄各一两,川芎、荆芥穗、干姜炒黑各三钱。外以五倍子末,津调纳脐中即止。(《古今医鉴》)⑨急性乳腺炎:五倍子15g。研细末,调醋涂患处。(同⑥)⑩乳头皲裂:五倍子、五味子各10g,冰片1g。药研细末,加香油适量,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日两次,哺乳时将药洗去。(《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交接出血:五倍子末掺亦良。(《济阴纲目》) 产后肠脱:五倍子末掺之,或以五倍子、白矾煎汤熏洗。(《妇人大全良方》) 子宫颈糜烂:五倍子粉50g,新鲜鸡蛋清1个,香油适量。共混匀成稀糊状。先取温开水冲洗干净阴道及子宫颈管口,清除分泌物,然后用棉签蘸药膏涂抹于宫颈口内外表面,每日1次,半月为1疗程。(《中华民间秘方大全》) 宫颈癌。外用4号药:章丹、滑石、五倍子、甘草各30g,共研细末局部外用。(同⑦) 阴冷子门痒闭:五倍子四两,为细末,每用以口中玉泉和,如兔屎大,纳阴门中,热即效。(《普济方》) 阴蚀疮:五倍子、甘草、滑石、黄丹等分为末;先以甘草汤洗,然后敷之。(《证治准绳·女科》) 阴门肿:小麦、朴硝、白矾、五倍子、葱白,煮水洗。(同 阴部湿淹疮。铜绿散:五倍子五钱,白矾一钱,乳香五分,轻粉一字,铜绿少许。上为末,洗净掺之。(同 滴虫性阴道炎:五倍子末外敷。(同⑥) 霉菌性阴道炎:五倍子20g,7剂。每剂水煎3次,合药液约1500ml,凉后先用冲洗器冲洗阴道再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④) 脱肛:五倍子煎汤洗,以赤石脂末掺上托入。(同 )相关现代药理:五倍子所含鞣质能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大分的沉淀物,皮肤、黏膜、溃疡接触鞣质后,其组织蛋白即被凝固,形成一层被膜而呈收敛作用;同时小血管也被压迫收缩,血液凝结而具止血功效;腺细胞的蛋白被凝固引起分泌抑制,产生黏膜干燥。鞣质对正常小肠运动无甚影响,由于其收敛作用而减少肠道炎症,故可制止腹泻。(《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研末,1.5~6g;外用:20~30g,水煎外洗。使用注意: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以及积滞未清之泻痢禁服。因其味涩,用量不宜过大。

五藤散

方名。见《集验中成药》。组成:银花藤30g,红藤30g,鸡血藤30g,鸡矢藤30g,安痛藤30g,透骨草3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乳香10g,没药10g,水蛭10g。用法:共研为末,和匀,装入布袋封口,冷水浸泡,以湿透为度。将上药袋隔水蒸30分钟,外敷患处,每日1次,1剂药可连用7天。14天为1疗程。功效:清热活血通络。主治:慢性盆腔炎。

五色带下

病名总称。又称带下五色、带五色俱下、漏五色俱下候。指带下之疾可分五种不同的颜色,或指从阴道流出杂色秽浊的液体。源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带五色俱下候:“五脏俱虚损者,故其色随秽液而下,为带五色俱下。”此后依次分别论述“带下青候”、“带下黄候”、“带下赤候”、“带下白候”、“带下黑候”。各色带下治疗分别参见各条。杂色秽浊的带下,多因湿热之毒蕴结下焦,损伤冲任带脉所致,或有恶臭气味,治疗参见湿毒带下条。临床见此病证,应注意生殖器官有无恶性病变。详带下条。

五灵脂汤

方名。出《妇科玉尺》卷四。组成:归尾、陈皮、白术各一钱,川芎、白芍、茯苓、人参各八分,炙草三分,五灵脂五分,加砂仁。用法:水煎服。功效:补益气血,行气活血。主治:产后闪伤,腹痛,血崩。

五味子丸

方名。见《证治准绳·类方》卷六。组成:人参、五味子、破故纸(炒)、白术各二两,山药(炒)、白茯苓各一两半,吴茱萸、川巴戟(去心)、肉果(面裹煨)各一两,龙骨(煅)五钱。用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送下。功效:补益脾肾,收敛止遗。主治:产后遗屎。

五味子汤

方名。出《活人书》卷十七。异名:加味生脉散。组成:人参一分,五味子半两,麦门冬(去心)一分,杏仁(去皮尖)一分,橘皮(去白)一分。用法:上锉,如麻豆大,加生姜十片,枣子三枚,以水三大白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两次服。功效:补肺敛气平喘。主治:产后喘促,脉浮而厥。禁忌:肺实痰壅者禁用。

五子衍宗丸

方名。出《摄生众妙方》卷十一。枸杞子八两,菟丝子(酒蒸捣饼)八两,五味子(研碎)二两,覆盆子(酒洗去目)四两,车前子二两。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九十丸,上床时五十丸,白沸汤或盐汤送下,冬月用酒送下。功效:填精补髓,疏利肾气。主治:肾精不足引起的闭经、崩漏、不孕、老年女阴干涩。加减:闭经,加黑大豆、淮山药、何首乌、熟地黄;崩漏去车前子,加大枸杞子、五味子分量,加何首乌、巴戟天、锁阳、阿胶;不孕加熟地黄、当归、淫羊藿、何首乌;女阴干涩加紫河车、龟甲胶、鳖甲胶、女贞子。

五加皮浸酒

方名。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异名:五加皮酒。组成:五加皮三两,地骨皮二两,熟干地黄三两,丹参三两,天门冬(去心)一两,杜仲(去皴皮,炙微黄)一两,蛇床子三两,干姜三两,钟乳粉四两。用法:上锉细,以生绢袋盛,以酒一斗五升,渍二宿。每服暖一中盏,空心及晚食前服。功效:益肾温阳。主治:妇人癖瘦阴冷。

五灵红花汤

方名。见施杞主编《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肿瘤科》蒋玉伯方。组成:五灵脂6g,红花3g,海螵蛸30g,蒲黄粉6g,茜草根6g,台乌药3g,射干9g,丹参15g,当归9g,炒阿胶9g,乳香9g,没药9g,甘草6g。用法:水煎服。功效:养血行气,逐瘀攻毒。主治:绒毛膜上皮癌。加减:肝郁血热,加香附9g,黄芩炭3g,葛根9g;气郁血滞,加枳实9g,桃仁9g,藏红花1.5g。

五味固胎散

方名。见《集验中成药》。组成:大黄、芒硝、板蓝根、浮萍、海蛤粉各等分。用法:共研细末,和匀。取此散30g,以黄酒调为稠膏状,外敷于肚脐上,上盖敷料,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功效:清热安胎。主治:习惯性流产或热病引起的先兆流产。

五味消毒饮

方名。出《医宗金鉴》卷七十二。组成:金银花三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用法:水二钟,煎八分,加无灰酒半钟,再滚二、三沸时,热服。滓如法再煎服。被盖出汗为度。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主治:热毒蕴结引起的乳痈、阴肿、阴疮、梅毒、软下疳、阴道腺病、子宫体癌、妊娠合并肾炎、产褥感染,热毒蕴蒸损伤带脉引起的带下。禁忌:阴证的疽不可用。

五虎下川汤

方名。见胡熙明主编《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净僵蚕24g,全蝎、蜈蚣、柴胡、乳香、没药、山栀、连翘,川贝母、赤芍各12g,生穿山甲、银花各15g,生军、蒲公英各30g,白芍、木香、青皮、陈皮、橘红各9g,丹皮6g,甘草5g。用法:水煎服。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主治:乳腺癌。

五香连翘汤

方名。①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组成:青木香(即舶上木香)、沉香、薰木香(即乳香)、丁香、麝香、升麻、桑寄生、独活、连翘、射干、木通各二两,大黄(蒸)三两。用法: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二盏,煮一盏以上,去滓,取八厘清汁,空腹热服,半日以上未利再服,以利下恶物为度。未生肉前服不妨,以折去热毒之气。本方有竹沥、芒硝,恐泥者不能斟酌,故缺之,知者自当量入。主治:产后瘀血久积引起的恶核、瘰疬、痈疽、恶肿等病。②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木香、沉香、丁香、乳香、麝香、升麻、独活、桑寄生、连翘、木通各二两。(一方有大黄一两)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入竹沥少许,搅停,去滓温服。功效:行气活血,清热解毒。主治:产后血滞于经络,恶露方行,忽然见少,断绝不来,腰中重痛,下注两股,痛如锥刀刺痛恐作痈者。

五磨饮子加减

方名。见上海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编《中医妇科临床手册》。组成:乌药9g,沉香末(吞)3g,木香4.5g,枳实4.5g,檀香4.5g,藿香9g。用法:水煎服。功效:顺气开郁。主治:气郁引起的经行昏厥。

支秉中

人名。明代医家。字改斋。履籍不详。擅长小儿科。著有《支氏女科枢要》、《保婴直指》(佚)、《痘疹玄机》4卷。

支氏女科枢要

书名。不分卷。明·支秉中(字改斋)撰。成书于明万历九年(1581)。现存明万历九年刻本(残),藏于上海图书馆。

不子

病名。不:没有。不子:无子,即不孕。出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八:“用吾此法,无不子之妇,此言不诬矣。”详不孕条。

不月

1.病名。不:没有。月:月经。不月指经闭。出战国《黄帝内经·阴阳别名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详经闭条。2.生理现象。指月经不来潮。见清·萧埙《女科经纶》卷一:“人若有孕,此水即以养胎,不月矣。一生子,此水即化为乳而不月。”

不孕

病名。指以育龄期妇女婚后或末次妊娠后,夫妻同居1年以上,男方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受孕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前者称为原发性不孕,后者称为继发性不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又名一生无子、子息断续、无儿、无子、无孕、无嗣、无子息、无嗣息、无嫡嗣、不子、不妊、不胎、不娠、不嗣、未子、生产断续、绝子、绝孕、绝胎、绝娠、绝嗣、绝子嗣、绝无子、绝产乳、断绪、断续、断绝不产、断绝绪产、断续不产、十二经绝产、十二病绝产、子脏冷无子、子宫虚冷不育、冲任伏热不孕、阴寒无子、宫冷不孕、脏寒不孕、宫冷不孕、胞冷无子、胞寒不孕、身瘦不孕、瘦人无孕、血少不孕、血闭无子、血虚不孕、血滞不孕、血瘀不孕、阴寒无子、阴虚火旺不孕、阴冷白淫无子、肝气郁结不孕、肾虚不孕、肥胖不孕、经乱不孕、经准不孕、带下无子、相火盛不孕、脂膜闭塞不孕、虚弱不孕、湿热不孕、湿痰不孕、督病不孕、痰饮不孕、痰湿不孕、痰塞不孕、嫉妒不孕、少腹急迫不孕、骨蒸夜热不孕、便涩腹胀足肿不孕。出周《周易·渐》:“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战国《黄帝内经·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此生病……其女子不孕”。不孕有因先天性生理缺陷者,如五不女;有因后天病理变化者,常见肝郁、血瘀、血虚、痰湿、宫寒、湿热、肾虚、相火盛等引起冲任失调,胞脉阻滞,难以摄精受孕。治疗详见肝气郁结不孕、血瘀不孕、血虚不孕、痰湿不孕、胞寒不孕、湿热不孕、肾虚不孕、相火盛不孕等条。

不产

病名。即不育。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瘕之聚,令人苦四肢寒热,身重淋露,不欲食,左胁下有血气结牢,不可得而抑,苦腰背相引痛,月水不利,令人不产。”详不育条。

不字

病名。即不育。出周《周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详不育条。

不男

病名。指不能与男子性交的女性。见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卷上:“古人五种不男:曰螺、纹、鼓、角、脉,而人多误解。”张山雷笺释:“孟英所谓不男者,言妇女不能与男子相接者也。”五种不男又称五不女。详五不女条。

不妊

病名。即不孕。见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二:“若气血衰,脾胃弱而饮食少思,则虚证百出。或不妊,或妊而屡堕”。详不孕条。

不乳

病名。即难产。出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司贞索隐:“乳,生也。”详难产条。

不育

病名。育:养活。不育指女性能够妊娠,但因流产或早产,不能娩出活胎。又称不产、不字、生来未产、全不产、绝产、断产。出周《周易·渐》:“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南齐·褚澄《褚氏遗书》:“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

不胎

病名。即不孕。见清·吴昆《医方考》卷六:“明于精寒不嗣,昧于血燥不胎,非良手也。”详不孕条。

不娠

病名。即不孕。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六:“无疾而不娠者,尤宜多服此药自然娠矣。”详不孕条。

不嗣

病名。不:没有。不嗣:没有后嗣,即不孕。见清·吴昆《医方考》卷六:“明于精寒不嗣,昧于血燥不胎,非良手也。”详不孕条。

不月水

病名。不:没有。不月水即闭经。出晋·王叔和《脉经》卷三:“微涩,为不月水,沉痔。”详闭经条。

不周时

病症。不:没有。周:时期的一轮。不周时指月经无定期,包括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四:“赤石脂丸治女人腹中十二疾,一曰经水不时,二曰经来如清水,三曰经水不通,四曰不周时”。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不下月水

病名。即闭经或月经后期。出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十二:“女子不下月水,照海主之。”详闭经或月经后期各条。

不换金正气散

方名。出《古今医统大全》卷十四。组成:厚朴(姜炒)、陈皮、藿香、半夏(姜汁制)、苍术各一钱,甘草五分。用法: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热服。功效:芳香化浊燥湿。主治:妊妇伤湿泄泻,风冷血崩。

太子参

药名。出《本草从新》。又名孩儿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块根。主产江苏、山东、安徽。甘,平。性味:入肺,脾经。功效:健脾,益气。临床应用:①崩漏、经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太子参、煅龙牡各30g,麦冬、仙鹤草、益母草各15g,五味子、贯众炭各12g。(《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②肝肾亏虚型闭经。参鹿膏:太子参、菟丝子、白芍药、女贞子、阿胶各150g,补骨脂120g,熟地黄200g,丹参、牛膝各90g,当归、鹿角胶各100g。(《集验中成药》)③先兆流产:太子参30g,钩藤15g。煎汤代茶。(《妇科名医证治精华》)④妊娠恶阻。吴茱萸汤合左金丸:吴茱萸2g,太子参12g,红枣5个,生姜4片,黄连1.5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⑤胎漏:苎麻根50g,太子参20g,大枣10个,糯米100g。先将苎麻根、太子参煎汤,去渣代水,加大枣、糯米再共煮,待粥熟吃粥。(同④)⑥妊娠发热。竹叶石膏汤加味:竹叶、麦门冬、牡丹皮、青蒿各10g,石膏15g,半夏、炙甘草各6g,太子参、紫草各12g,粳米20g。(同④)⑦妊娠口渴:绿萼梅6g,金樱子、山药各15g,牡蛎、太子参、葛根各10g。(同④)⑧气阴两虚型妊娠合并糖尿病: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玄参、黄精、玉竹、天花粉、山萸肉、枸杞子。(《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⑨产后郁冒(产褥中暑)。生脉保元汤:太子参、黄芪、炒白芍各15g,麦冬、五味子、甘草各10g,肉桂2g。(《中国中医秘方大全》)⑩气血两虚型缺乳:太子参30g,生黄芪、大熟地、鹿角霜各15g,全当归、阿胶珠、王不留行、路路通、山甲珠、橘叶、橘络、漏芦、桔梗各10g。(同①)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使用注意:邪实之证禁服。

太冲脉

其他。冲脉的别称。是充养女子胞宫的经脉,对月经和胞胎起调节和供养作用。出战国《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详见冲脉条。

太冲脉盛

其他。指冲脉气血充盛。出战国《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太冲脉衰少

其他。指冲脉气血衰竭。出战国《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尤遵叙

人名。明代医家。号皆春居士。生平里居不详。约于清顺治元年(1644)著《男女绅言》(见《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国历代医家传录》作《食色绅言》2卷。

历代中医名著文库·中医妇科名著集成

书名。牛占兵主编。该书收录唐、宋、明、清的妇科著名医籍。包括《经效产宝》、《女科百问》、《妇人大全良方》、《万氏妇人科》、《宋氏妇科秘书》、《济阴纲目》、《傅青主女科》、《女科正宗》、《女科经纶》、《达生编》、《产宝》、《妇科玉尺》、《胎产秘书》、《产孕集》、《竹林寺》、《女科秘方》、《女科要旨》、《沈氏女科辑要》、《胎产指南》、《女科秘诀》。书末附未收妇科名著提要。1997年华夏出版社出版。

车前子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车前实、猪耳朵穗子、凤眼前仁。为车前科植物车前 Plantago asiatica L.或平车前 Plantago depressa Willd.的种子。主产江西、河南、湖北、东北等地。性味:甘,寒。入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清热。生品用于利水通淋;炒后用于渗湿止泻,祛痰止咳。临床应用:①湿热互结引起的月经后期或闭经。车萹通瞿汤:车前子、萹蓄、赤芍各20g,木通、瞿麦、牡丹皮各12g,白茅根20g,滑石、川牛膝各30g,琥珀5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②闭经泌乳综合征。车前麦芽汤:车前子20g,伍以炒麦芽、白芍、乌梅、炒枳壳、红花、益母草、川牛膝、生地、甘草等。(《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③经血暴下,兼带下。车前汤:车前子、淡竹叶、黄芩、阿胶、生地黄各一分。右五味,将四味 咀。以水二盏,煎至一盏,下胶搅烊顿服。(《圣济总录》)④月经经久不断:炒车前子半斤。每次用一两煎水服。(《中医妇科验方单方选》)⑤经行腹泻:车前子20g,苍术、厚朴、陈皮、柴胡、炒白芍、神曲各10g,炙甘草、枳壳各6g,石榴皮12g,黄连5g。(同①)⑥脾虚带下:白术五钱,茯苓、车前子、鸡冠花各三钱。水煎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⑦年老人久带。补骨脂丸:补骨脂、杜仲、醋牡蛎、五味子各三两,车前子二两,艾叶一两。(《妇科玉尺》)⑧妊娠咳嗽:车前子、侧柏叶、竹茹、枇杷叶各10g,木蝴蝶、桔梗、生甘草各5g。(同①)⑨孕妇热淋:车前子五两,葵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以利为度。(《梅师方》)⑩胎前小便不通。车前八珍汤:即八珍汤加车前子一钱。水煎空心服。(《妇科秘方》) 妊娠卒不得小便:车前子捣汁,调滑石末涂脐周遭四寸,热易之。(《济阴纲目》) 妊娠水肿(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五皮饮加减:桑白皮、大腹皮、天仙藤各12g,鲜冬瓜皮60g,茯苓皮45g,赤小豆50g,白术30g,泽泻、杏仁、车前子、猪苓各10g,玉米须15g。(同①) 妊娠大便秘涩:车前子一两,炒大黄半两。右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蜜汤调下。(《妇人大全良方》) 对妊娠28~32周胎位异常者转正:车前子9g,烘干研末和水1次送服。一周后复查,如未成功隔—周后可再服1次,最多服3次,如无效即为失败。(《中药大辞典》) 易产滑胎方,其药性滑利小便。车前子。右为末,酒调方寸匕服。不能饮者,水调。(同 逆生,手足先见:右以车前子捣末,以温酒调下二钱效。(《太平圣惠方》) 催生,或治难产、死胎不下。脱花煎:当归、川芎、牛膝、车前子、肉桂。(《景岳全书》) 产后大小便不利,下血:车前子、黄芩、蒲黄、牡蛎、生地黄、芍药各一两五钱。上为细末,空心米饮服方寸匕。(《证治准绳·女科》) 产妇发黄。补虚散黄汤:白术一两,薏仁二两,车前子五钱,茯苓五钱,荆芥一钱,茵陈五分,水煎服。(《医部全录·妇科》) 产后心烦发渴。清心莲子饮:麦门冬、黄芩、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一钱半,人参、黄芪、白茯苓、石莲肉各七分半。上另用麦门冬二十粒,水二盅煎一盏,水中沉冷,空心温服。(《济阴纲目》) 产后腿痛。石斛牛膝汤:石斛、牛膝、木瓜、白芍、枣仁、生地、杞子、茯苓、黄柏、甘草、车前子。(同⑦) 产妇阴肿小水点滴不出。通水散:白术、薏仁、人参、熟地各一两,茯苓、车前子各三钱,山茱萸五钱,肉桂五分,水煎服。(《石室秘录》)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卵巢过度刺激方:茯苓皮、白术各30g,猪苓、大腹皮各20g,泽泻、桑白皮、车前子、槟榔、天仙藤各10g,桂枝6g,陈皮9g,赤小豆45g,四磨饮口服液2支。(《马大正中医妇科医论医案集》) 男妇久不生育:车前子、当归、鹿胶、龟胶各二两,川芎一两,作丸。侵晨各服二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乳痈成疮,疼痛:车前子一两。右捣罗为末,用暖酒调下二钱,日三服。(同 阴中生疮淋涩。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泽泻各一钱,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山栀仁、黄芩、甘草各五分。右,水煎服。(同 阴下痒痛:车前子煮汁频洗。(《外台秘要》)相关现代药理:①车前中所含之甙Plantagin能促进子宫运动。(《中药大辞典》)②60年代有实验证明口服车前子煎剂,无论对大白鼠、家兔、健康人均无明显利尿作用。(《中华本草》)③车前子种皮含大量黏液质遇水后膨胀,可作为容积性泻药治疗慢性便秘、痉挛性便秘及痔疮或肛门直肠手术后便秘,妊娠期及老年便秘等。(《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g,包煎;或入丸、散;外用:煎洗,100g。使用注意:阳气下陷、内无湿热者禁服。

车前汤

方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三。组成:车前子、淡竹叶、黄芩(去黑心)、阿胶(炙燥,杵碎)、生地黄各一分。用法:上五味,将四味 咀,以水二盏,煎至一盏,下胶搅烊顿服。功效:清利湿热,凉血止血。主治:经血暴下,兼带下。

车前草

药名。出《四声本草》。又名蟾蜍草、牛舌草、田菠草、打官司草、虾蟆衣、车轮菜、猪耳草。为车前科植物车前 Plantago asiatica L.或平车前 Plantago depressa Willd.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产。性味:甘,寒。入肾、膀胱经。功效:清热利尿,明目降压,祛痰止咳。临床应用:①崩漏:车前草、蛇莓、龟甲胶各20g,旱莲草、仙鹤草各30g,石韦、大蓟、小蓟各15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②经带并病之变:以车前草20g,益母草15g,煎水熏洗,则当收到经带并治之功。(《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③白带:车前草根9g捣烂,用糯米淘米水对服。(《湖南药物志》)④妊娠卒不得小便:用车前草汁调滑石末,涂脐四畔,方四寸,热即易之。(《妇人大全良方》)⑤妊娠肿胀:赤小豆、冬瓜皮、陈葫芦、河白草、车前草各30g,玉米须15~30g。(《中医妇科临床手册》)⑥妊娠血少肠燥,大便秘结,胎元不固:花碱煮菠菱葵菜,以车前子苗作茹,杂猪羊血作羹。(《儒门事亲》)⑦恶露不绝:车前草10g,山楂15g,炒薏苡仁、仙鹤草、红糖(冲)各30g。(同①)⑧产后血渗入大小肠:车前子草汁一升,蜜一大合。右相和,煎一沸,分二服。(同④)⑨产后淋,小便痛及血淋等证。加减茅根汤:白茅根一两,瞿麦、车前、冬葵子、通草各一钱,鲤鱼齿一百个为末,水煎,入鱼齿末,空心温服。(《胎产心法》)⑩妒乳肿:车前草熟捣,以苦酒和涂之。(《产经》) 急性盆腔炎:金银花、绵茵陈、丹参各25g,蒲公英、败酱草、车前草各30g,黄柏、丹皮各12g,乌药、桃仁、延胡索各15g,栀子10g。(《罗元恺妇科经验集》) 外阴瘙痒:车前草(包)100g,5剂。每次加水1000ml,煎取500ml,连煎3次,合药液,凉后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①)相关现代药理:平板打洞法证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车前草水浸剂高度敏感,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轻度敏感。(《中药药理与应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或捣汁服。外用:煎洗,100g。

车前子汤

方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七。组成:车前子(生用)五两,木通(锉碎)四两,黄芩(去黑心,锉)三两,郁李仁(汤浸去皮)二两半,大黄(炒)二两。用法:上五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功效:清热通利。主治:湿热互结引起的妊娠大小便俱不通。

车前八珍散

方名。见《妇科备考》卷二。组成:车前、熟地各一钱,白术土炒、白茯苓、当归身、川芎各二钱,人参、白芍各一钱五分,甘草八分。用法:水煎服。主治:转脬属于气虚胎压尿胞所致者。

戈存橘秘用女科伤寒秘要—袖钗

书名。不分卷。明·陶华(字尚文,号节庵、节庵道人)。成书于明正统十年(1445)。书中对女科伤寒作了介绍,篇幅很短。现存抄本。

瓦松

药名。出《新修本草》。又名瓦花、瓦塔、干滴落、酸塔。为景天科植物瓦松 Orostachys fimbriatus ( Turcz.)Berg.的全草。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地区及湖北等地。性味:味酸,性平,有毒。归肝、大肠经。功效:凉血,止痢,解毒疗疮。临床应用:①月经不调,经来腹痛:瓦松四钱煎水,酒和红糖冲药汁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②经积年不通:龙胎、瓦松、景天三物,各少许,以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温服。少顷,腹中转动便下。(《普济方》)③因热而突然崩漏:瓦松一两,百草霜、棕炭各五钱,血余炭一钱。每次一包冲下,一日二次。(同①)④经行尿感:瓦松60g加水上锅煎煮,取药液1000ml,入盆,熏洗少腹及阴器。(《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⑤乳不通:屋上瓦松、牛膝、归尾各等分,焙存性,为末,好酒调服,日进三五次即通。(《妇科秘方》)⑥宫颈糜烂。瓦松栓:瓦松。将栓剂置于阴道底部一粒,凹面紧贴于子宫颈糜烂面上,隔日1次,连用4~8次为一疗程。(《中国药品实用手册》)⑦菜花型已溃宫颈癌:鲜瓦松300g,旱莲草100g,蒲公英、棉花壳各200g,半枝莲、山楂、连翘各100g。将前2味药加水浓煎,去渣取液再浓缩,余药研成细末,调制成丸,每服6g,日3次,1个月为1疗程。(《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⑧宫颈癌:有用瓦松粗提物02AS栓剂及瓦松流浸膏对病理确诊的宫颈癌住院病人临床观察,和用酸性提取物AC栓剂及瓦松流浸膏对病理确诊的宫颈癌住院病人临床观察的报道。(《有毒中草药大辞典》)⑨外阴尖锐湿疣:人中白、霜梧桐叶、瓦松、红花、生黄柏、蛇床子、荆芥、防风、赤芍各30g。水煎取汁,熏洗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剂药用2日。(同④)用法用量:内服:水煎,15~30g。外用:适量。

瓦楞子

药名。出《本草备要》。又名瓦垄子、瓦弄子、蚶子壳、魁蛤壳。为蚶科动物毛蚶 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 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 Arca infLata Reeve的贝壳。主产浙江、江苏、山东、广东、辽宁等地。性味:甘、咸,平。入肝,脾,胃经。功效:化痰,软坚,散瘀,消积,制酸止痛。临床应用:①临经阵痛血不行,按之硬满,属实痛者。瓦楞子丸:瓦垄子、香附、桃仁、丹皮、川芎、大黄、当归、红花。(《女科指掌》)②瘀血作痛。瓦垄丸:香附四两、当归、牡丹皮、桃仁、蒸大黄各一两,川芎、红花各半两,瓦垄子(煅,醋煮一昼夜)二两。上为末,炊饼丸,空心温酒下三四丸。(《济阴纲目》)③月经后期:瓦楞子100g,威灵仙、郁金、益母草、川牛膝各15g,泽兰12g,丹参20g,桃仁1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④倒经。归经汤:益母草、川牛膝各15g,瓦楞子30g,炙卷柏9g。(《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⑤带下赤白:上必用吐,以提其气,下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仍用瓦龙子。(《丹溪治法心要》)⑥妊娠恶阻泛酸:煅瓦楞子15g,半夏、苏梗、佛手柑各10g,党参12g,炒黄芩6g,炒黄连3g,干姜、炙甘草各5g,大枣6个,藿香梗8g。(同③)⑦一切气血癥瘕。瓦垄子丸:瓦垄子烧,以醋淬三度,埋令坏,醋膏丸。(《万氏家抄方》)⑧乳疖:瓦楞子醋煅三钱,青黛五分,收丸。饮之即消。(《袖珍方》)⑨乳癖:瓦楞子、瓜蒌、生牡蛎各30g,当归15g,柴胡、赤芍、乌药、索罗子各10g,生甘草2g,蜈蚣两条。(《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100g,宜打碎先煎;研末,每次服1~3g;或入、散。

止血

治法。指防止或减缓血液流出的治疗方法。又称固血、断血、涩血。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卷二:“又四物汤加荆芥、黄芩止血尤效”。

止带

治法。指止住带下的治疗方法。见清·傅青主《傅青主女科》卷上:“倘仅以利湿清热治青带,而置肝气于不问,安有止带之日哉!”

止胎

治法。即避孕。见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卷十七:“此人七年八胎,自云每至七月辄淋,求止胎之法。闻之师曰,有一善法,候产后木耳炙末服,然亦不能尽效。”详避妊条。

止崩

治法。即止住血崩的治疗方法。见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九十五:“方用安崩汤治之……一剂即止崩”。

止漏

治法。即止住漏下的治疗方法。见清·徐大椿《女科指要》卷三:“甘草缓中和胃,地榆涩血止漏也”。

止汗散

方名。出《傅青主女科》卷上。组成:人参二钱,当归二钱,熟地一钱半,麻黄根五分,黄连(酒炒)五分,浮小麦一大撮,枣一枚。用法:水煎服。功效:补益气血,清热敛汗。主治:产后汗出。加减:无热去黄连,加金樱子、芡实。

止抽散

方名。见《名医治验良方》。组成:羚羊角粉1.5g,地龙30g,郁金12g,天竺黄12g,琥珀9g,黄连12g,胆南星12g。用法:共研极细末,和匀,装入胶囊,每粒重0.2g。每次15粒,每日3~4次,温开水送服。功效:清热化痰,平肝熄风。主治:肝肾阴虚型妊娠高血压,并出现先兆子痫。

止带方

方名。出《世补斋不谢方》。组成:茵陈、黄柏、黑山栀、赤芍、丹皮、牛膝、车前、猪苓、茯苓、泽泻。用法:水煎服。功效:清利下焦湿热。主治:湿热侵袭、带脉不固引起的带下。

止痉散

方名。见《秘验奇珍》。组成:全蝎、蜈蚣各等分。用法:蜈蚣去头足,与全虫烘干(以低温烘干,不宜在火上炒,以免焦化失效)研为细末,过铜丝筛。每服三分至五分,一日二至四次,温开水调送。功效:搜风通络,镇痉止痛。主治:风邪引起的子痫抽搐。

止淋汤

方名。见郝丽莉等主编《中国妇产方药全书》王潮宗方。组成:滑石、甘草、萹蓄、紫花地丁、瞿麦各15g,大黄2g,石韦25g。功效:清利湿热。主治:产后40天内,合之非道,尿频如淋,甚则阴肿焮红。

止血安胎

治法。属安胎方法之一。即使用止血以达到安胎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者。见宋·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四:“治妊娠漏胎下血过多,腹中刺痛,止血安胎。”详安胎条。

止痛安胎

治法。属安胎方法之一。即通过止痛达到安胎的目的。适用于妊娠腹痛,胎动不安者。见宋·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七:“治妊娠胎动数损堕,止痛安胎。桑寄生汤方”。详安胎条。

止呕安胎饮

方名。出《胎产心法》卷上。组成:人参、青皮(麸炒)各五分,广皮、半夏(制)、白茯苓各八分,吴茱萸(汤泡去黄水,微炒)、炙草各三分,煨姜三片。用法:水煎,徐徐温服。健脾温中调气。主治:孕妇呕吐,百药不效,服此即愈。

止带固本汤

方名。出《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妇科病》彭静山方。组成:山药15g,白芍20g,人参15g,炙黄芪20g,鹿角30g,龟甲15g,龙骨30g,牡蛎30g,五倍子15g,升麻3g。用法:每剂煎3次,早晚各服1次。功效:调理冲任,止带固本。主治:妇女白带,久而不愈,渐致虚怯。加减:月经前期者,加当归、黄芩、黄连;月经后期者,加香附、丹参;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

止焚定胎饮

方名。出《辨证录》卷十二。组成:玄参二两,甘菊三钱,青蒿五钱,茯苓三钱,生地一两,知母二钱,白术五钱,人参三钱,天花粉二钱。用法:水煎服。功效:清胃滋水安胎。主治:口渴出汗,大饮凉水,烦躁发狂,腹痛腰疼,以致胎动欲堕。

止漏绝神丹

方名。出《万氏妇人科》卷末。组成:白术五钱,熟地一两,三七根末三钱。用法:水煎服。功效:补益脾肾,和血安胎。主治:脾肾不足夹瘀引起的胎漏。禁忌:无瘀血者不用。

日月未足欲产

证候。即先期欲产。见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五:梁上尘“治妇人日月未足而欲产。”详先期欲产条。

中风

病名。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的病证。古代分妇人中风与产后中风,尤多发生于产后。见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治妇人中风,筋脉拘急,肢节酸疼,言语謇涩,头目不利。羌活散方。”

中生

其他。即半产。出晋·王叔和《脉经》卷九:“妇人有漏下者,有中生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详半产条。

中宫

人体组织。即胞宫。见明·虞抟《医学正传》卷七:“产后阴脱,谓阴户中宫脱下也。”详胞宫条。

中暑

病名。指夏季炎热,感于暑邪而发生的病证,也可以发生于夏季分娩或产后降温通风不良引起。见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妊娠中暑,烦渴闷乱而胎不安,宜香薷饮。”

中湿

病因。指为湿邪所伤。多因失水或身沾雨露引起。见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四:“加减四物汤:治妇人血病为主。……中湿身重,加苍白术、白茯苓”。

中和散

方名。出《圣济总录》卷一六五。组成:附子(一半生,一半炒)—两,大黄(一半生,一半炒)一两。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临卧温米饮调下。功效:温阳通下。主治:寒结引起的产后大便不通。

中气下陷

病机。指脾气虚导致组织松弛不收、脏器脱垂一类的病证。又称气虚下陷、气陷下焦、胃气下陷、脾气下陷、脾胃虚陷、脾虚下陷。见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卷三:“大便下血:……中气下陷,补中益气、茯苓、半夏。”

中怀堕落

病名。即堕胎。指妊娠至中期而堕胎。见清·闫纯玺《胎产心法》卷上:“受胎而中怀堕落”。详堕胎条。

中指脉法

诊断。诊断产妇临产的一种脉法。见宋·陈自明著,明·薛立斋校注《女科撮要》:卷下:“妊娠欲产之时,但觉腹内转动,即当正身仰卧,待儿转身,向下时作痛,试捏产母手中指中节,或本节跳动,方与临盆,即产矣。”

中指脉法

诊断。又称中冲脉法。是诊断妊娠月份及产妇临产的一种脉法。六朝·高阳生《脉诀》:“月数断之,各依其部,假令中冲若动,此乃将及九旬。”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一:“中指一跳一止者,一月胎;二跳二止者,二月胎也。”宋·陈自明著,明·薛立斋校注《女科撮要》:卷下:“妊娠欲产之时,但觉腹内转动,即当正身仰卧,待儿转身,向下时作痛,试捏产母手中指中节,或本节跳动,方与临盆,即产矣。”

中药流产

治法。指妊娠三个月以内,需要中止妊娠,经内服中药或外用中药等方法达到流产的目的。早期有相关文献记载:汉·班固《汉书》:“掖庭中御幸生子者辄死,又饮药伤堕者无数。”秦汉《神农本草经》记载堕胎药物有牛膝、水银、地胆等;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六十一:“任娠欲去胎候:此谓任娠之人羸瘦,或挟疾病,既不能养胎,兼害妊妇,故去之。”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广济方》有落胎去胎方:内服方用“栝蒌四两,桂心五两,牛膝三两,瞿麦二两”水煎服;外治方“取牛膝六七茎,绵缠捶头令碎,深内至子宫头。”参见打胎条。

中药避孕

其他。指内服中药或外用中药达到避孕的目的。又称避妊。若达到终生不孕称为绝育,亦称断子、断产、绝胎。早期文献记载见于南北朝·陈延之《小品方》卷一:“断产方:故布方圆一尺,烧屑,以酒饮服之,终身不产。”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四:“附子二枚捣为屑,以淳苦酒和涂右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一:“(马槟榔核仁)欲断产者,常嚼二枚,水下。久则子宫冷,自不孕矣。”上述报导临床效果并不可靠。

中道断绝

病名。中道即中途、半途。中道断绝指中年绝经。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妇人者,众阴所集……月水去留,前后交互,瘀血停凝,中道断绝,其中伤堕不可具论矣。”通常起因于肝脾肾虚,治疗以益肝肾,补气血为大法,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参见绝经②条。

中医妇科学

1.其他。学科名。运用中医理论,结合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阐述妇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妇科学历史悠久。出土战国时期的帛书《胎产书》是现存最早的专书,稍后《黄帝内经》对女子的生理作了精确的描述,汉代的《金匮要略》有专篇论述。汉·司马迁《史记》称扁鹊为带下医,历代以来,名医辈出,专著甚丰。内容以经、带、胎、产、杂病为中心。近年,我国各地中医院多有将妇科在专科专病的方向上加大建设发展力度,取得很大成效。2.泛指同类同名科教书籍。3.书名。①罗元恺主编。本书以1964年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医妇科学讲义》为基础,加以充实、扩编而成。列总论、各论两篇。总论介绍绪言、女性的解剖生理特点、病因病机、诊断治法概要以及预防与保健等中医有关妇科的理论学说;各论分述月经、带下、妊娠、产后以及妇科杂病等病因证治与理法方药。书末附有血证、痛证、热证等妇产科常见急症诊断简表,以及计划生育与妇科常用辅助检查等内容。全书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特色,间附现代妇科医学知识于其中,颇适用于临床教学。现有198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排印本。②成都中医学院主编。全国中医学院首版教科书。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妇女的生理特点、病因病机、诊断预防、治法概要等;各论分述月经、带下、妊娠、产后以及妇科杂病的证治方药。论病务求审证求因,注重辨证施治。1964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初版。1971年经修订出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并作为《中医临床参考丛书》之一。③马宝璋主编。全书三篇。总论概述中医妇科学的简史、女性的生殖脏器、生理病理特点、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与保健;各论介绍月经病、妊娠病等七十种妇科常见病症的治疗,每种病症从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及文献摘要等方面予以详述;附论概述妇产科基础、生理产科、常见妇产科疾病及计划生育。附方剂索引。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之一。199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胎生学

书名。高思潜著。刊印于1933年。本书总论从西医学角度阐述妊娠等现象,并据以胚叶发生分别论述天癸、阴精、阳精、受精等;各论分述胎体发育的次序、脏器发生的原因、胎儿生活的状况等,在保存中医特色的同时,参合现代医学有关人体胚胎发育的知识,以会通中西。现有1933年上海大众医学社铅印本、绍兴医药学社铅印本。

中医妇产科学

书名。刘敏如、谭万信主编,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组织编写。该书系《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全书在绪论之下,分为五篇:第一篇为总论篇,介绍中医妇科解剖生理学概论、病因病机学概论、诊断学概论、辨证概论、治法概论、保健与康复概论;第二篇为疾病篇,介绍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妊娠合并症、产时病、产后病、不孕症、杂病、外阴阴道盆腔疾病、乳房病、老年妇科病、女性生殖器官肿瘤、性传播疾病、计划生育及其并发症。第三篇为当代中医妇科名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集粹。第四篇为现代妇产科基本知识与技术借鉴录。第五篇为中医妇产科古医籍参考文献。书末附篇为:女性解剖、生理、检查及辅助检查图示;妇产科常用中成药;方剂汇编;本书主要参考书目。全书243万字,是一部大型的中医妇产科参考书。200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中国妇科病学

书名。时逸人撰。成书并刊于1933年。本书列调经、胎产、产后三篇,分述月经、妊娠、临产、产后病证的治疗。篇首“调经论”引入西医解剖学,阐述生殖系统的解剖,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阐释妇女月经和妊娠期生理病理、发病原因,以及月经与内分泌、消化、呼吸、循环等各系统的关系等。各病论治,分证阐述病因病理、诊断要点,然后随证立法处方。书中既引入西医学概念,又罗列了中医前贤诸家之论,并附有时氏临证经验及其见解。如认为鬼胎“即西医之葡萄胎,宜手术除去为妥,虽有下鬼胎之方法,恐不足恃”;批评《竹林女科》谓:胎前有白带必有难产之患,产后亦有血晕之忧的观点。认为妊娠带下增多乃生理现象,不足为怪;在赞同朱丹溪产后“当以大补气血为先”的同时,亦提出“惟以衰弱之体质,则生病易;已其病也,则调治尤难,非专用补药能治者”。全书衷中参西,以中说为经,西说为纬,引今申古,探究调经诸说,详析论产前后诸证治法,扬中医独到之长而补西医所未逮者,充分反映了时氏妇科证治经验。现有1933年太原中医改进研究会铅印本、1940年上海复兴中医社铅印本及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等刊本。

中西产科学讲义

书名。汪洋撰。成书于1920年。系《中西医学丛书十二种》之一。本书从中医、西医角度论述产科。前篇从西医方面论述胎产的生理、诊断、胎前病、临产病、产后病;后篇从中医方面论述胎前病、临产病、产后病。现存1925年上海中西医院铅印本。

中西妇科学讲义

书名。汪洋编。成书于1920年。系《中西医学丛书十二种》之一。全书分总论、前编、后编。前编为生理及诊断要略、月经病、子宫病,卵巢病、外阴病五章,专述西医对妇人生殖器种种疾患原因、证候、类症、预后、治法等认识;后编四章,介绍月经病、带下病、前阴病、杂病之中医论治,详述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胎前白带、妊娠恶阻、小便出血等二十六种病的病因证候之认识及治法处方。此书立足于中西医结合,以中医主内治、西医主外治,中医主缓和、西医主峻急为其阐论之特色。现有1924年上海中西医院铅印本。

中医妇科学讲义

书名。成都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编。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四章,扼要阐述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诊断、辨证、治疗的基本规律和预防、卫生知识等;各论五部分,分述月经、带下、妊娠、产后,以及妇女杂病等常见病三十二种。每种病证列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附方等项。作为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的再版本有较大补充。在总论部分增补病因病机一章,并充实了诊断方面内容;各论的病证增加为四十四种,每种病证还增补概说一项,辨证施治项吸收了全国各地的治疗经验,分析证候,指出治疗原则,列述方药和方解,反映了理法方药的系统性。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初版,系高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1964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修订后,经全国中医教材会议审定,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为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

中医妇科治疗学

书名。卓雨农主编。196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修订再版。初版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主要介绍妇科基础理论和治疗原则;下篇各论,分别论述月经、带下、妊娠、产后及妇女杂病等三十八种病证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及证例等。是书参考古今妇科文献,结合卓氏世代家传经验编撰而成。书末附主要参考书目。修订版,增入作者治疗和用药经验,并在下篇增补“不孕”一节。书末附方剂索引。

中医妇科临床学

书名。夏桂成主编。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包括绪论、女性生理特点、病因病理与病机概论、治法与调周概论、妇科的心理特点及其调治法、女子保健。下篇为各论,包括月经病、带下病、生殖器炎症、妊娠期疾病、产后病、不孕症、乳病、性功能与传播疾病、生殖系肿瘤、外阴皮肤病、计划生育并发症、其他疾病。书末附妇科常用方剂歌诀及简释、选方汇编。199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中指扎线止衄法

治法。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十三:产后鼻衄“急取绯线一条,并产妇顶心发两条,紧系中指节上即止,无药可治,亦禳压之一端也。”

中西合纂妇科大全

书名。七卷。顾鸣盛编。刊于1918年。系《中西医学丛书四种》之一。本书首列女子生殖解剖及胎儿受孕、顺产、难产插图,然后据中西医理论及诊治方法详述妇科各病的机理、处方用药及服法。现有1918年、1922年等上海大东书局石印本。

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书名。①成都中医学院编。系《中医临床丛书》之一。全书共六章。分别介绍妇科疾病的诊断特点及经、带、胎、产、妇女杂病共四十一病、一百二十三症的证治,附方一百三十六方。每病分概说、证治两部分,重在辨证与治疗,方剂以验方为主。195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②上海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编。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简述中医妇科基础理论和四诊八纲,以及辨证施治概要;各论分述月经、带下、胎前、产后、肿瘤、妇科杂病等一百零四种常见多发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以及计划生育及其并发证的处理。书末附方剂索引。198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③王耀庭编。编者收集、整理有关妇产科文献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疾病的新成果编成此书。书分10章,前5章为总论,简要介绍了妇女的生理特点,病因病机,诊断概耍,治法概要及卫生概要;后5章为各论,列述月经、带下、妊娠、产后、杂病各门所属病证。每一病证先简述概念,重点论述病因病机,后列证治简表。1982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④沈仲理等主编。本书分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妇科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女性生理解剖、生理、病因病机及治法概要;各论介绍经、带、胎、产诸病及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阴部疾病、妇科杂病、妇科免疫性疾病、计划生育等。199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医妇科急症备要

书名。亢海荣编著。1987年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阐述中医治疗妇科急症的概况、辨证要点、诊察特点、常见证型的辨证分型,以及妇科急诊的八种急救方法等;各论列举月经病、炎症性疾病、产前、产后疾病等二十七种病证的病因病机、急救方法、辨证论治、单验方、医案选录等,以及手术后并发证、妇科危急症等急诊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妇产方药全书

书名。赫丽莉、赵文静主编。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古今文献方药,下列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五章;中编为现代著名医家经验良方,收录19位现代妇科名家的药方。下编为妇产科常用中药及中成药。常用中药简单介绍312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常用中成药依次介绍202种药物的方药组成、功效主治、应用方法。1998年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妇产科发展史

书名。马大正著。本书较为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历代妇产科学的发展状况,全书共分10章,分述春秋时代以前、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妇产科学,诸凡历史背景、妇产科发展的原因及妇产科医家、医著、理论与临床进展等内容均有介绍。书末附有中国妇产科发展史大事记和清代以前妇产科书名索引。1991年由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中国医学大成·妇科

书名。曹炳章编。其中的妇科部分为大成的第27~29卷。其中的27卷内容有《盘珠集胎产症治》、《胎产指南》、《重订产孕集》、《女科切要》;28卷内容有《经效产宝》、《女科经纶》;29卷内容有《校注妇科良方》。199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

书名。肖承悰、吴熙主编,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组织编写。该书集中反映我国当代中医妇科学界有重要影响的50位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旁及诸家传略、治学经验、医德风范等。200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中医妇科临床药物手册

书名。马大正编著。该书是首部中医妇科的药物学专著。书中总共收录中药405味,每味药物之下列出异名、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量、宜忌、参考用方、古代文献摘录、现代文献报导等项。1992年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医大辞典·妇科儿科分册

书名。辽宁中医学院、湖南中医学院编。本分册为《中医大辞典》试用本八分册之一。共收载妇科、儿科及有关医学单字及精句等词目共3917条(包括附词)。各类词目均注明出处,释文先定义、后诠释,释文力求通俗易懂,引用文献,力求简要。198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书名。张丽蓉主编。1988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为详细论述更年期综合征的专著。是书从生理、心理、社会及文化等因素,对病因作出科学阐明。除根据临床表现介绍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外,还对血液中各类激素含量变化、微循环及微量元素含量改变、光子吸收骨密度测量也作了简介,并介绍各种中西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心理、针灸治疗及体育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妇科疾病

书名。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妇科疾病编写组编。197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经张丽荣主编修订,1981年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二十三个专题。前四个专题论述妇女的生理特点、妇科疾病的诊断、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疗法与针刺麻醉;后十九个专题阐述妇科常见疾患的辨证论治和有效方剂,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或预防,并列有典型病例。书末附肥皂水推拿降温、妇科常用中药、妇科常用验方。修订本在初版基础上,删除了第四专题中的“针刺麻醉”及附录中的“妇科常用中药”;药物计量单位由“钱”改为“克”。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

书名。黄绳武主编。全书首先介绍中医妇科学的概况,逐个介绍月经和月经病,带下及带下病,嗣育及不孕、断产、下胎,妊娠及诊法、调理、逐月养胎法、妊娠病,临产、临产调护、十产论、临产病,产后病,杂病。书末附方剂索引、病证名索引、主要参考书目及内容介绍。1983年由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常见病经验汇编

书名。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常见病经验汇编》编写组编写。197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汇集我国各地自1972至1977年间,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常见病的经验,包括肿瘤、月经病、炎症、天花粉引产、宫外孕、子宫脱垂、转胎、外阴白斑及其他疾病等,内容详略有择。

内气

其他。指体内之元气。见清·齐秉慧《齐氏医案》卷六:“能于临产时用参一钱,以助内气,则易产,且无虚晕、虚脱之患。”

内主

其他。古称诸侯的夫人或皇后。见春秋·左丘明《春秋左传·昭公三年》:“若惠顾敝邑,抚有晋国,赐之内主,岂惟寡君,举羣臣实受其贶。”杨伯峻注:“正夫人为内官之主,故云内主。”

内吃

病名。即内吹。见清·鲍相璈《验方新编》卷九:“孕妇乳肿:或两乳或一乳肿痛,作冷作热,名曰内吃。”详妊娠乳痈条。

内吹

病名。即妊娠乳痈,又称内吃。见明·申拱宸《外科启玄》卷五:“有孕为内吹,有儿为外吹。”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卷八:“孕妇胎热,寒热乳肿,名内吹,用橘叶散治之。”详妊娠乳痈条。

内宫

人体组织。即胞宫。见宋·秦醇《赵飞燕别传》:“臣妾数月来,内宫盈实,月脉不流,饮食甘美,不异常日。”详胞宫条。

内崩

病名。即血崩。出秦汉《神农本草经》:“阿胶……主心腹内崩,劳极”。详血崩条。

内石女

病名。即石女①。指终生无月经者。见清·郑元良《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胎前门》卷上:“亦有年纪长大,而经自来者,仍能受孕。有终身从未至者,此名内石女,非药能治之。”详石女①条。

内吃乳

病名。即内吹。见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妊娠乳肿,发寒作热,名曰内吃乳。”详妊娠乳痈条。

内吹奶

病名。即内吹。见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卷二百十九引《秘传外科方》:“有儿者,名为外吹奶,有孕者名为内吹奶,可以急治敷散,不然出脓,即用生肌定痛药见效。”详妊娠乳痈条。

内吹乳

病名。即内吹。见宋·窦默《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内吹乳者,女人腹中有孕,其胎儿转动,吹风在外故也。”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卷七:“有儿者,名为外吹乳,有孕者,名为内吹乳”。详妊娠乳痈条。

内补丸

方名。①出《女科切要》卷二。组成:鹿茸、丝子、沙蒺藜、紫菀茸、黄芪、肉桂、桑螵蛸、肉苁蓉、附子(制)、茯苓、白蒺藜。用法:上为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食远酒服。功效:温补肾阳。主治:肾气虚损,固涩无权引起的带下、白淫。加减:带下、白淫如水不禁,加金樱子、芡实、莲须。②出《本事方》卷十。组成:熟干地黄(酒洒,九蒸九曝,焙)二两,当归(去芦,洗,切,焙干,微炒)一两。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酒送下。功效:补血安胎。主治:妊娠冲任脉虚,胎气自痛;难产,脉虚。

内异Ⅱ号方

方名。出《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妇科病》蔡小荪方。组成:当归9g,牛膝12g,赤芍12g,香附9g,熟军炭12g,生蒲黄9~60g,丹参12g,花蕊石15g,血竭3g,震灵丹(包)15g。用法:经前3~5天开始水煎服。功效:化瘀清源止崩。主治:内膜异位症致崩漏伴腹痛。

内异止痛散

方名。见《名医治验良方》。组成:全蝎粉、蜈蚣粉、钩藤各15g,紫贝齿、当归、赤芍药、五灵脂、延胡索、莪术、续断各10g,肉桂3g,广木香5g。用法:共研极细末,和匀。每次服9g,每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于经前1~2天开始服用,至经净后停服。功效:活血化瘀,解痉止痛。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痛经剧烈者。

内补当归丸

方名。出《胎产新书》卷三。组成:川断、阿胶、白芷、苁蓉、蒲黄(炒黑)、厚朴、吴茱萸、附子、当归、茯苓各一两,川芎、白芍各八钱,甘草、干姜各五钱,熟地一两五钱。用法:为末,蜜丸桐子大,空心白汤下八十丸。功效:补气血,温冲任。主治:血气虚损,冲任虚寒引起的月水不调,或崩中漏下,去血过多,肌体羸困,及月水将行,腰腿重痛。

内金鹿茸丸

方名。出《杨氏家藏方》卷十六。组成:鸡内金、鹿茸(去毛,醋炒)、黄芪(蜜炙)、牡蛎(火煅)、五味子、附子(炮,去皮脐)、肉苁蓉(酒浸)、龙骨、远志、桑螵蛸已上各等分。用法:上件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或米饮送下,空心、食前。功效:温补肾阳,固涩收敛。主治:因产后劳伤血气,胞络受寒,小便白浊,昼夜无度,脐腹疼痛,腰膝少力,亦治带下无度,脐间隐痛,脉软涩。

内科女科各说

书名。一卷。清·龙飞抄辑。著者生平事迹、成书年代及内容未详。

内补当归建中汤

方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异名:当归建中汤、内补当归汤、内补建中汤。组成:当归四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六两,桂心三两,大枣十枚。用法:上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一日令尽。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功效:温补营血,和血止痛。主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 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小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以及阴疮。加减:若大虚纳饴糖六两,汤成纳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无生姜则以干姜三两代之。若其人去血过多,崩伤内竭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

内膜异位痛经方

方名。出《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王子瑜方。组成:丹参、桃仁、延胡索、莪术、水蛭、乌药、乳没、肉桂等10余味。用法:上药制成小水丸,每服6g,经期腹痛时可加倍,日2次。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汤剂每日1剂,水煎服。功效: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加减:痛甚加血竭粉;经血夹块,加三棱、三七粉;子宫腺肌症,加苏木、皂角刺;四肢厥冷,加制川乌;恶心呕吐,加吴茱萸、蜀椒等;合并不孕症,非经期可加服河车大造丸。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书名。一卷。明·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撰。成书于1664年。收录女科经、带、胎、产的常见病证90种,证名之下先论病证,后出方药,要言不烦,多为经验之谈。列医方70首。从91症起,仅有症名而无病证、治法、方药。2003年与《女科方脉主意》、《杂录秘传女科妙方》一同收录于《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云林女科秘方》中。

方名。 :视;看。①出《产育宝庆集》卷上。组成:姜黄、京三棱、荜澄茄、陈皮(去白)、高良姜、人参、蓬莪荗。用法:右七味等分为末,用细切萝卜慢火煮令烂,研细,将煮汁糊丸桐子大,萝卜汤下三十丸。不以时。功效:温胃健脾消食。主治:产后荣卫大虚,血气未定,饮食所伤,口干烦渴,心下痞闷。②出《卫生宝鉴》卷十八。组成:附子(炮,去皮脐)四钱,鬼见羽、紫石英各三钱,泽泻、肉桂、玄胡索、木香各二钱,槟榔二钱半,血竭(另研)一钱半,水蛭(炒烟尽)一钱,京三棱(锉)五钱,桃仁(浸去皮尖,麸炒研)三十个,大黄(锉,用酒同石榴浸一宿,焙)。用法:右十三味,除血竭、桃仁外,同为末,入另研二味和匀,用元浸药酒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淡醋汤送下,食前,温酒亦得。功效:温经活血。主治:寒气客于下焦,血气闭塞而成瘕聚,坚大久不消者。

牛膝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百倍、怀牛膝、淮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根。主产河南。性味:苦,酸,平。入肝,肾经。功效:通经,活血,补肝肾,引药下行。怀牛膝补肝肾作用较好,川牛膝活血祛瘀作用较强。临床应用:①经行三四日不止:牛膝根入鸡腹内,甜酒煮吃。(《妇科秘方》)②经水不利,脐腹作痛。牛膝散:牛膝、当归、桂心、赤芍、桃仁、元胡、丹皮、木香。(《证治准绳·女科》)③月经瘀闭,月候不来,绕脐寒疝痛彻,及产后血气不调,腹中生瘕,结而不散,及癥瘕等病。万病丸:干漆、牛膝各一两。右为末,以生地黄汁一升入二味药末,银石器内慢火熬,俟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饮或温酒下二丸,日再。(《妇人大全良方》)④经来小便痛如刀割。牛膝汤:大牛膝三两,麝香一分,乳香二钱去油,水一盏半,煎牛膝至一盏,临服,磨麝乳二香入内,空心服。(《竹林女科证治》)⑤倒经:鲜牛膝30g。洗净捣烂,取汁滴入双侧鼻孔内,日3次,每次3滴。(《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⑥经行头痛:蔓荆子、地龙各12g,夏枯草、生白芍、牛膝各15g,决明子20g,珍珠母30g,刺蒺藜、菊花、白僵蚕、荆芥、防风、白芷各1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⑦经行牙龈肿痛。清胃散加味:升麻6g,黄连3g,当归5g,生地黄、川牛膝各12g,牡丹皮、石膏各10g。(同⑥)⑧带下。黄白牛车散:牛膝一两,车前子三钱,黄柏二钱,白芍一两。水煎服。(《辨证录》)⑨妊娠水肿(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羚羊角2g,钩藤20g,玉米须、石决明、茯苓皮、鲜冬瓜皮各30g,牛膝、桑寄生各15g,蝉蜕8g,生黄芪、天仙藤各12g,赤小豆45g。(同⑥)⑩交骨不开:人参二钱,生地三钱,当归钱半,牛膝钱六分。(《妇科玉尺》) 生胎欲去:牛膝一握捣,以无灰酒二碗,煎八分,空心服。仍以独根土牛膝涂麝香,插入牝户中。(《本草汇言》) 产后腹中苦痛。生牛膝酒:用生牛膝根五两,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若用干牛膝根酒渍一宿,然后可煮。(《普济方》) 产后百节疼痛,乃败血入于关节之中聚结,虚胀不能还原故耳。用陈酒半盅,牛膝一钱,煎汤,入童便三分,和药服。(《产后十八论神奇验方》) 产后行动艰难:淮牛膝、党参、当归各一两,防风五钱。水、酒各半,另加猪脚爪一对共炖服,分二日食完。(《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产后脚气。独活寄生汤:独活三两,桑寄生、杜仲、白茯苓、牛膝、官桂、细辛、防风、川芎、当归、人参、熟地、芍药、秦艽各二两,甘草炙一两。(《医部全录·妇科》) 产后小便尿血由血虚有热也,宜用牛膝二钱浓煎服。(同④) 产后血邪,心神恍惚,言语失度,睡卧不安。茯神散:茯神、人参、黄芪、赤芍药、牛膝、琥珀、龙齿、生地黄、桂心。(《经效产宝》) 子死腹中:取牛膝根两株,拍破以沸汤沃之饮汁,儿立出。(《僧深方》) 胎衣不出,胞烂。牛膝散:取牛膝去苗一两,细锉,以水三盏,煎盏半去滓,分三服。(同 用于扩张子宫颈管,取直径0.2~0.3cm的干品切削成7~9cm长的圆形小棒,前端钝圆,洗净晾干,尾端用丝线扎住,用高压蒸气消毒后备用。术前准备及手术操作按妇科常规。宫颈固定后,用探针探察宫颈之方向及大小,经产妇一般宫口较松,无须扩张颈管,可直接用阴道钳挟牛膝前端插入6~8cm(必须达子宫内口1~2cm),尾端丝线外露,然后用无菌纱布填塞阴道。插牛膝后颈管部有充血、软化、松弛等变化,宫口扩大。对人工早孕流产、过期流产及葡萄胎等以牛膝插入代替金属棒扩张颈管,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病人痛苦。(《中药大辞典》) 种子:鱼鳔胶蛤粉炒一斤,枸杞子、当归、杜仲盐水炒、牛膝、沙苑蒺藜略炒、核桃肉各八两。共为细末,蜜丸如桐子大,空心白滚水下。每服三钱。(同①) 更年期综合征以潮热出汗为主者。加味镇肝熄风汤:生龙骨、生牡蛎各20~30g,生龟版、生鳖甲、天门冬、白薇、玄参各12g,生地12~15g,淮牛膝、代赭石、生白芍各15g,浮小麦15~30g。(《马大正中医妇科医论医案集》) 溢乳:路路通10g,夏枯草20g,蒲公英30g,麦芽60g,神曲10g,当归6g,川芎5g,牛膝15g,红花5g,青皮8g。(同⑥) 回乳。免怀散:牛膝、当归尾、赤芍、红花。(《医宗金鉴》) 经血不调,心腹疼痛,癥瘕等症。淮牛膝浸膏溶液:由淮牛膝一味制成。每次2~4ml,日服2次。《中药制剂汇编》) 交接辄出血:黄连六分,牛膝、甘草各四分,三味细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洗,日三四度瘥。(同 小户嫁痛:牛膝五两。上一味切,以酒三升,煮至二升,分三服。(同③) 阴痛:牛膝五两,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医部全录·妇科》) 阴蚀(外阴疱疹感染)。甘草泻心汤合三妙丸:甘草10g,半夏9g,黄芩9g,黄连5g,干姜5g,大枣5个,党参10g,黄柏10g,苍术10g,牛膝15g,土茯苓15g。(同⑥)相关现代药理:①牛膝对子宫肌的作用因动物种类不同及是否怀孕而异。流浸膏或煎剂对离体家兔子宫不论已孕、未孕都发生收缩。对于收缩无力的小鼠离体子宫则使收缩加强。对猫的未孕子宫呈弛缓作用,而对已孕子宫发生强有力的收缩。(《中药大辞典》)②怀牛膝煎剂20g/kg腹腔注射,对小鼠醋酸及酒石酸锑钾所致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但效力远不如吗啡。怀牛膝煎剂1.2×10 -3 g/ml时,对未孕及初孕小鼠离体子宫有较强的兴奋作用,使张力、收缩力及节律均增加。怀牛膝总甙对童贞大鼠离体子宫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兴奋作用,使子宫平滑肌的张力、收缩振幅及频率均增加,引起收缩的最小有效浓度为0.125mg/ml,引起最大收缩的浓度为0.5mg/ml。通常为节律性收缩,很少出现痉挛性收缩;对宫体作用明显,对宫颈无兴奋作用;对晚孕、早孕子宫作用较强,对幼龄大鼠子宫作用较弱。怀牛膝苯提取物2.5g/kg灌胃,从妊娠第7日开始连续3日,对小鼠抗生育的有效率为94.5%,可引起胚胎排出、死亡或阴道流血。(《中华本草》)③怀牛膝多糖ABP能延长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用于补益或引血下行时用量宜少,用于活血通经时用量宜大,可用至30g;或浸酒;或入丸、散。使用注意:凡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下元不固,月经过多患者及孕妇禁服。

牛角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牛角胎、角心。为牛科动物黄牛 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或水牛 Bubalus bubalis L.角中的骨质角髓。主产江苏,其中各地亦产。性味:苦,温。入心、肝经。功效:化瘀,止血。临床应用:①崩中下血不止:牛角 散方:牛角 (烧灰)二两,白矾(烧汁尽)二两,橡实一两,木贼一两,川芎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二钱。(《太平圣惠方》)②带下五贲:一曰热病下血;二曰寒热下血;三曰经脉未断,为房事则血漏;四曰经来举重,伤任脉下血;五曰产后脏开经利。小牛角 散:牛角 一枚,鹿茸、禹余粮、当归、干姜、续断各二两,阿胶三两,乌贼骨、龙骨各一两,赤小豆二升。上十味治下筛,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备急千金要方》)③白崩:槐耳、白蔹、艾叶、蒲黄、白芷各二两,黄芪、人参、续断、当归、禹余粮、橘皮、茯苓、干地黄、猬皮各三两,猪后悬蹄二十个,白马蹄、牛角 各四两。上十七味为末,蜜丸,空心酒下二十丸,日二,加之。(同②)④损娠下血不止方:当归、白龙骨、干地黄各八分,地榆、阿胶、芍药、干姜各六分,熟艾四分,牛角 十分,蒲黄五分。上十味捣筛为散,空腹以饮服方寸匕,日二服,渐加至二匕,瘥止,不吐利。(《外台秘要》)⑤产后恶露不绝:琥珀一两,牛角 (烧灰)一两。上件药,细研为散,每服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同①)⑥产后血痢不止:黄牛角 (烧灰)三两半,橡实一两,侧柏叶半两。上为散,每服二钱,米饮空心调下。(《普济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散剂。

牛黄膏

方名。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组成:牛黄二钱半,朱砂、郁金各三钱,脑子、甘草各一钱,牡丹皮三钱。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新汲水化下。功效:清心凉血,化痰开窍。主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

牛蒡子(附根)

药名。出《本草图经》。又名恶实、大力子、牛子、鼠粘子。为菊科植物牛蒡 Arctium lappa L.的果实。主产东北及河北、浙江。性味:辛、苦,寒。入肺,胃经。功效:消肿解毒。临床应用:①经闭:牛蒡、芥子粉各20g,上二味浸酒,三四日去滓,温服。(《名家方选》)②经行风疹块。秦艽牛蒡汤:秦艽、牛蒡子、麻黄、黄芩、生草、防风、升麻、玄参、犀角、枳壳。(《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③肝火上冲致妊娠恶阻:沙参、生白芍、菊花、刺蒺藜、栝蒌皮、制旋覆花、麦门冬各10g,枸杞子、竹茹各12g,广藿香6g,女贞子、旱莲草、生牛蒡各24g。(《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妇科病》)④妊娠咽喉痛者,以东垣凉膈散加牛蒡子一钱。(《妇科玉尺》)⑤妊娠发热:竹皮大丸(竹茹12g,石膏10g,桂枝3g,甘草5g,白薇10g)加薄荷(后入)5g,淡豆豉12g,炒栀子、牛蒡子、青蒿各1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⑥妊娠瘾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牛蒡子、防风、荆芥各10g,生地黄15g,蝉蜕5g。(同⑤)⑦妊娠便秘:牛蒡子15g,杏仁10g,栝楼仁12g,女贞子20g。(同⑤)⑧妊娠胎死在腹,无计可为:萆麻子三枚,鼠粘子一分。右为散,以醋面糊调,涂于心上,以纸贴之。(《普济方》)⑨妊娠中风,手足不随,筋脉缓急,言语謇涩,皮肤不仁。赤箭丸:赤箭、萆薢、麻黄、独活、鼠粘子、熟干地黄、羚羊角屑各一两,炒阿胶、防风、芎 、当归、薏苡仁、五加皮、秦艽、汉防己、柏子仁、炒酸枣仁、丹参各七钱半。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豆淋酒送下,食前。(《证治准绳·女科》)⑩产后中风,四肢筋脉挛急疼痛,背项强急:防风、牛蒡子各一两,芎 、酸枣仁、羌活、当归、羚羊角屑各七钱半,桂心、赤芍药各半两。右研细,每服八钱,水一大盏半,煎至一大盏,去滓,不拘时温服。(《医部全录·妇科》) 产后麻疹:麻黄、桔梗、薄荷各6g,连翘、杏仁、桑白皮各10g,甘草6g,赤小豆、石膏各20g,牛蒡子12g,栝楼皮10g,蝉蜕5g。(同⑤) 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袖珍方》) 乳痈乳疽,结肿疼痛,勿论新久,但未成脓者。牛蒡子汤:陈皮、牛蒡子、山栀、金银花、甘草、瓜蒌仁、黄芩、天花粉、连翘、角针各一钱,柴胡、青皮各五分。(《外科正宗》) 阴疮。消风散: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甘草、木通各五分。右,水煎,食远服。(同⑩) 霉菌性阴道炎:牛蒡子50g,5剂。每次加水1000ml,煎取500ml,连煎3次,合药液,凉后先用冲洗器冲洗阴道再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⑤)相关现代药理:①牛蒡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显著抗菌作用。(《中草药学》,上海中医学院编)②牛蒡甙对离体家兔子宫呈抑制或麻痹作用。(《中药大辞典》)③牛蒡子水浸液(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羊毛样小芽孢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等9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有轻度利尿、泻下作用。(《中华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外用:30~50g,水煎冲洗或坐浴。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禁服。

牛膝汤

方名。①出《竹林女科证治》卷一。组成:大牛膝三两,麝香一分,乳香(去油)一钱。用法:水一盏半,煎牛膝至一盏,临服,磨麝乳二香入内,空心服。功效:活血化瘀。主治:经来小便痛如刀割,此乃血门不通。②出《叶氏女科》卷三。组成:延胡索五钱,牛膝、当归各三钱。用法:酒煎服。功效:活血化瘀。主治:胞衣不下。

牛膝散

方名。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组成:牛膝(去苗)一两,川芎半两,当归(锉,微炒)半两,赤芍药三分,川大黄(锉碎,微炒)一两,羚羊角屑半两,桂心三分,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半两,刘寄奴半两。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次入酒二合,更煎三二沸,去滓,每于食前温服。主治:产后败血不散,攻刺腰间疼痛,日夜不止。

牛蒡子汤

方名。出《外科正宗》卷三。组成:陈皮、牛蒡子、山栀、金银花、甘草、瓜蒌仁、黄芩、天花粉、连翘、角针各一钱,柴胡、青皮各五分。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主治:乳痈乳疽,结肿疼痛,勿论新久,但未成脓者。

牛黄清心丸

方名。出《痘疹心法》卷二十二。异名:万氏牛黄丸、万氏牛黄清心丸、牛黄丸。组成:黄连(生)五钱,黄芩、栀子仁各三钱,郁金二钱,辰砂一钱半,牛黄二分半。用法:为细末,腊雪调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七八丸,灯心煎汤送下。功效:清热解毒,开窍醒神。主治:痰火上扰,蒙遏清窍引起的经行癫狂、子痫、产后癫狂。加减:痰多,加竹沥,子痫,再加全蝎、丹参。

毛际

人体部位。指男女生殖器上方阴毛边缘部位。出战国《黄帝内经·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毛祥麟

人名。清代医家。字文瑞,号对山。上海人,监生,博学工诗文,淡科举。年幼多病,又久侍父疾,故广博方书,偶有所得,辄笔录之。精医,曾寓吴江,以医行苏郡。咸丰癸丑(1853年)避乱至华泾,所至籍医自给,踵门求者如市,日活数百人。卒年八十余。著述甚丰,有《侍亲一得》12卷(已佚)、《对山医话》4卷,为平时研究医学心得之随笔,于医理颇有发挥。又撰《达生篇详注》、《墨余录》、《续编》1卷。

手先下难产

病名。属难产证型之一。即横产。见清·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下:“妊妇生产之际,有脚先下而儿不得下者,有手先下而儿不得下者,人以为横生倒产,至危之症也,谁知是气血两虚之故乎!产母之气血足,则胎必顺,产母之气血亏,则胎必逆;顺则易生,逆则难产。气血既亏,母身必弱,子在胞中,亦必弱;胎弱无力,欲转头向下而不能,此胎之所以有脚手先下者也。”急用转天汤(人参、当归、川芎、川牛膝、升麻、附子)以救顺之。详横产条。

气分

病名。指产后因为饮水导致心下坚大成块。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五:“产妇心下坚大如旋盘,乃饮水所作,名曰气分。”治拟健脾行气以散水邪,方用枳术丸(枳实一两半、白术三两)为末,每服四钱,用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服。

气乱

病机。指气机紊乱。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四:“夫阴阳清浊相干,谓之气乱。”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卷一:“色淡者亦虚也,错经妄行者气乱也”。

气郁

病因或病症。气郁通常多指肝气郁结。气郁常常是导致许多妇科疾病的致病因素,气郁也是五郁疾病中的一种。气郁表现乳房胀满或两胁窜痛,情绪抑郁或烦躁,咽中似有异物,脉沉弦或涩。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故情志内伤虽为引起气郁的病因,但易患气郁者,常有本身脏气虚弱的内在因素。气郁引起的常见妇科疾病有:月经后期、痛经、经行乳胀、带下、不孕、妊娠腹痛、妊娠恶阻、子烦、恶露不下、产后腹痛、产后发狂等。治宜疏肝解郁,同时对气郁导致的化火、血瘀、生痰进行辨证治疗。

气实

1.生理现象。指正气充实。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上:“盖凡今之胎妇,气实者少,气虚者多。”2.病机。指气机阻滞。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下:“如古方之女金丹及四制香附丸之类,惟气实血滞者用之为宜。”详气滞条。

气胎

病名。假孕之一。见清·莫枚士《研经言》卷一:“多怒之妇,当其经行胞净,气乘虚入,则血与气结,令人经闭腹大,方书谓之气胎,治之下其气而消。”宜疏肝理气行血。方用柴胡疏肝散加青皮、木香、香附、川芎等。详假孕条。

气逆

病机。指气机升降逆乱失常。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一:“若恚怒则气逆,气逆则血逆,逆于腰腿,则遇经行时腰腿痛重,过期即安也。”可发生子嗽、子悬、经行呕吐、恶阻等。治宜调气降逆。

气病

病机。指气分之病。见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四十五:“盖以积为血病,而聚为气病也。”

气陷

病机。指气虚下陷。见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四十五:“产后亡血更血崩,血脱气陷病非轻,十全大补胶升续,枣仁山萸姜炭寻”。

气虚

病机。指气虚衰不足。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一:“若劳伤冲任,气虚不能制其经脉,血非时而下,淋沥而不断,谓之漏下也。”禀赋不足,素体气虚,或劳倦过度,或久病大病气损,或肺、脾、肾功能失常,均可致气虚。肺气虚,卫外不固,易出现经行感冒、产后自汗、产后发热;中气虚或下陷,可致冲任不固,发生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胎漏、子宫脱垂、乳汁自出。治宜补气。

气脱

病机。指元气耗损脱失。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下:“如气脱倦言而脉弱极者,宜速速多加人参,随宜用之。”

气痛

病症。指气滞导致的疼痛。通常表现为胀痛或疼痛部位不定,时起时伏。治宜调气止痛。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设产后两胁胀满气痛方论。

气滞

病机。指脏腑、经络之气机运行不畅。又称气实。见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四十四:“腹痛经后气血弱,痛在经前气血凝,气滞腹胀血滞痛,更审虚实寒热情。”气滞多因饮食、七情、气虚引起。常表现为胀、满不舒的症状,甚至出现气滞血瘀的胀痛症状。发生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行乳胀、妊娠恶阻、不孕。治宜行气导滞。

气瘕

病名。属八瘕之一。指妇人脐下肿块、闭经反复发作,消瘦的疾病。出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四:“治妇人脐下结物,大如杯升,月经不通,发作往来,下痢羸瘦。此为气瘕。……末干漆一斤,生地黄三十斤,捣,绞取汁,火煎干漆。令可丸,食后服,如梧子大三丸,日三服,即差。”

气血衰

病机。指气血衰弱,较气血虚弱尤甚者。见清·张曜孙《胎产指南》卷一:“若禀不足而气血衰,脾胃弱,饮食少,则虚症百出,孕成数堕,或产子不寿,必资药力以助母安胎寿子也。”详气血虚弱条。

气血盛

生理现象。指气血充盛。又称气血充实。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三:“产妇有二种乳脉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少气弱涩而不行者。”

气血不和

病机。即气血不调。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六:“治妇人气血不和,心胸烦闷,不思饮食,四肢少力,头目昏眩,身体疼痛。赤芍药散。”详气血不调条。

气血不足

病机。指气血相对不足,较气血虚弱为轻者。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九:“夫产后中风、筋脉挛急者,是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日月未满而早劳役,动伤腑脏”。

气血不调

病机。指气血运行不调和。又称气血不和、气血失度、气血乖违。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七:“夫妇人两胁胀痛者,由脏腑虚弱,气血不调,风冷之气客于肠胃,伤于胞络之间,与血气相搏,壅塞不宣,邪正交争冲击,故令两胁胀痛也。”多因气机受阻,血瘀血停所致。常见痛经,月经不调,闭经,不孕,妊娠腹痛,难产等。治宜调和气血。

气血失度

病机。失度:即失去准则。气血失度通常指气血不调。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若母有宿疾,子脏为风冷所乘,气血失度,使胎不安,故令下血也。”详气血不调条。

气血充实

生理现象。即气血盛。见宋·陈自明著,明·薛立斋校注《女科撮要》卷上:“夫溃疡虽有表证,发热宜以托里为主,佐以表散之剂,何况瘰疬流注乎?若气血充实,经络通畅,决无患者。”详气血盛条。

气血乖违

病机。乖:不顺;违:违背。气血乖违即气血不调。见宋·陈自明著,明·薛立斋校注《女科撮要》卷上:“血分水分:二症或因饮食起居失养,或因六淫七情失宜,以致脾胃亏损,不能生发统摄,气血乖违,行失常道。”详气血不调条。

气血枯竭

病机。指气血枯槁干竭。为气血虚弱程度最严重者。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夫妊娠羸瘦,或挟疾病,脏腑虚损,气血枯竭,既不能养胎,致胎动而不坚固,终不能安者,则可下之,免害妊妇也。”

气血俱虚

病机。即气血虚弱。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卷一:“(经)其将来而痛者血之滞也,块而下者气之凉也,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色淡者亦虚也”。详气血虚弱条。

气血调和

生理现象。指气血通调平和。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夫妊娠将养得所,则气血调和。故儿在胎则安,当产亦易。”

气血虚弱

病机。又称气血俱虚、气血暴虚。见唐·昝殷《经效产宝》卷下:“(产后乳无汁)气血虚弱,经络不调所致也”。多因素体气血虚弱,或失血久病,或多产劳倦所致。表现为倦怠无力,头晕懒言,经少经闭,不孕少乳等。治宜补益气血。

气血暴虚

病机。指气血迅速出现虚弱。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八:“产后血晕者何?答曰:产后气血暴虚,未得安静,血随气上,迷乱心神,故眼前生花。”详气血虚弱条。

气血壅滞

病机。指气血壅遏阻滞。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六:“夫妇人血风烦闷者,由脏腑劳伤,血气虚而风邪乘之,搏于血,使气不宣而痞涩,则生瘀热。或肢节烦疼,口干少卧,皆因虚弱而气血壅滞,故烦闷也。”

气郁血崩

病证名。属血崩证型之一。即郁结血崩。见清·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上:“妇人有怀抱甚郁,口干舌渴,呕吐吞酸,而血下崩者,人皆以火治之,时而效,时而不效,其故何也?是不识为肝气之郁结也。”详郁结血崩条。

气郁经停

病证名。属闭经证型之一。指气机郁滞导致的闭经。见清·曹颖甫《曹颖甫先生医案》:“气郁经停……经停将及三月,此为平日多郁,郁则木不畅达,血不和畅。宜逍遥散加减。”详闭经条。

气逆胎上

病机。指胎儿随冲气上逆而攻上。见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卷四:“胎上逼心之证,若气逆胎上,用紫苏饮。”

气逆胎病

病机。指气机逆乱引起的妊娠疾病。见清《宜麟策》:“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

气逆胎横

病证名。指冲气逆上导致胎儿横位。见清·静光轮应禅师考定《女科秘要》卷一:“妇人气逆胎遂横。益母童便酒下行。但将神应催生散。服之不久儿郎生。”

气逆难产

病证名。属难产证型之一。指分娩之际气机不降,反而上逆引起的难产。见清·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下:“气逆难产:妇人有生产数日而胎不下者,服催生之药,皆不见效,人以为交骨之难开也,谁知是气逆不行而然乎!”多因临产恐惧神怯,气机不利所致。证见临盆数日,儿头尚未到产门,气闷上逆,不能下生。治宜调畅气机。方用舒气散(人参、当归、川芎、白芍、紫苏梗、牛膝、陈皮、柴胡、葱白)。同时要安慰产妇,解除忧虑焦躁。详难产条。

气乘胞络

病机。指气分之邪侵袭胞络。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八:“妊娠之人或有病而痛不已者,气乘胞络伤损子脏也,则令胎动。”

气陷下焦

病机。指中气下陷,以致下焦不能固涩。见清·陈佳园传《妇科秘方》:“气陷于下焦则白带,血陷于下焦则赤带。”气陷下焦常见带下、崩漏、阴挺、脱肛等病,治宜益气升提,方用补中益气汤等。

气陷血脱

病机。指气虚下陷,气不摄血,以致血从下脱。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二设论气陷血脱法当升举条目。治宜益气止血,方用举元煎、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

气陷崩漏

病证名。属崩漏证型之一。指气虚下陷,气不摄血引起的崩漏。见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五:“崩漏……究其原,则有六大端。一由火热;二由虚寒;三由劳伤;四由气陷;五由血瘀;六由虚弱。”多因素体虚弱,或劳倦耗气,大病或手术之后元气损伤引起。证见崩漏出血色红质稀,困倦懒言,小腹下坠,腰部酸重,下坠加重,血下更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治宜益气升提。方用举元煎或补中益气汤。详崩漏条。

气虚下陷

病机。即中气下陷。见清·倪枝维《产宝》:“颓产脱肛,多是气虚下陷。宜补中益气之方。”详中气下陷条。

气虚血晕

病证名。指产后气虚导致的血晕。见清·傅山《傅青主女科歌括·女科》下卷:“正产气虚血晕:妇人甫产儿后,忽然眼目昏花,呕恶欲吐,中心无主,或神魂外越,恍若天上行云,人以为恶血冲心之患也,谁知是气虚欲脱而然乎!”详产后血晕条。

气虚血脱

病机。指气虚不能摄血而失血。见明·张介宾《妇人规》卷上:“如气虚血脱,或厥或昏或汗或运,或虚狂或短气者,必大加人参、白术,随宜用之。”

气虚血滞

病机。指气虚无力推动而致血瘀。见明·张介宾《妇人规》卷上:“凡妇人经行作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此以气虚血滞,无力流通而然。”

气虚阴挺

病证名。属阴挺证型之一。指中气虚陷导致的阴挺。见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四十九:“阴挺下脱即 疝,突物如蛇或如菌。湿热肿痛溺赤数,气虚重坠便长青。气虚补中青栀入,湿热龙胆泻肝寻。”详阴挺条。

气虚转胞

病证名。属转胞证型之一。指气虚胎坠,下压膀胱导致的妊娠转胞。见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卷上:“转胞一证,因胎大压住膀胱,或因气虚不能举膀胱之底。气虚者补气,胎压者托胎。”详妊娠转胞条。

气虚乳出

病证名。属产后乳汁自出证型之一。指气虚不摄导致的产后乳汁自出。见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三:“乳出:产后乳自出,乃阳明胃气之不固,当分有火无火而治之。若无火而泄不止,由气虚也。”详产后乳汁自出条。

气虚经闭

病证名。属闭经证型之一。指气虚不能生血、行血引起的经闭。见清·罗美《古今名医汇粹》卷八:“有因肺气虚不能行血而闭者。”证见月经渐少以致闭经,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软。舌淡嫩,苔薄白,脉软。治宜补益脾肺之气。药用党参、黄芪、山药、白术、羊乳、茯苓、当归、鸡内金。详闭经条。

气虚带下

病证名。属带下病证型之一。指气虚不摄导致的带下。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卷二:“带下有气虚、痰郁、血虚,种种不一,伤于脏腑,流经而发。”证见带下量多,清稀如水,小腹下坠,倦怠无力。舌淡嫩,苔薄白,脉软。治宜益气升提。方用补中益气汤加金樱子、芡实。详带下病条。

气虚胎动

病证名。属胎动不安证型之一。指气虚引起的胎动不安。治宜益气安胎。见明·张介宾《妇人规》卷上:“《良方》黄芪汤:治气虚胎动,腹痛下水。”详胎动不安条。

气虚胎痛

病证名。属妊娠腹痛证型之一。指气虚不能载胎导致的腹痛。见明·李梴《医学入门·外集》卷五:“血虚胎痛者,四物汤,或平胃散加苏盐煎汤,吞二宜丸;气虚痛者,四君子汤加芍药、当归”。详妊娠腹痛条。

气虚胎漏

病证名。属胎漏证型之一。指气虚下陷导致的胎漏。见清·傅山《傅青主女科歌括·女科》下卷:“妊娠胎安腹不痛,小便时时血水淋。气虚下陷胎方漏,补气泄火法最精。”详胎漏条。

气虚难产

病证名。属难产证型之一。指气虚无力送胎导致的难产。见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三:“产母困倦难生,俱宜服滑胎煎,以助气血,令儿速生。其有气虚无力,艰于传送者,独参汤随多少接济其力,皆为催生要法。”详难产条。

气虚崩漏

病证名。属崩漏证型之一。指气虚不能统血引起的崩漏。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一:“若劳动过多,致脏腑俱伤,而冲任之气虚,不能约制其经血,故忽然暴下,谓之崩中暴下。”多因素体虚弱,过分劳倦,忧思过度,饮食伤脾致所。证见崩漏经色鲜红或淡红,质稀,面色少华,神倦气短,饮食不思。舌稍淡嫩,苔薄白,脉细。治宜益气摄血。方用归脾汤或独参汤。若见汗出肢冷,昏不知人,脉微欲绝,为气陷血脱之危候,急煎参附汤或茯苓四逆汤益气回阳救逆。详崩漏条。

气虚滑胎

病证名。属滑胎证型之一。指气虚下陷,胎元不固引起的滑胎。见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卷一:“寿胎丸:治滑胎。……至若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多因素体虚弱,过分劳作,大病方愈,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冲任不固,胎失摄养。证见腰倦腹坠,气短无力,面色无华,纳欠便溏。舌稍淡,苔薄白,脉细滑。治宜益气安胎。方用举元煎。若腰酸腹痛坠甚者,加杜仲、桑寄生;阴道下血者,加阿胶、荆芥炭。详滑胎①条。

气滞血阻

病机。指气行滞缓,血行停阻。见清·张曜孙《重订产孕集》下篇:“气滞血阻,脉络不通,乳道壅闭,亦无乳,宜猪蹄汤。”

气滞乳少

病证名。属缺乳证型之一。指气机阻滞,乳脉不通,导致乳汁过少。见明·李梴《医学入门·外集》卷五:“气滞乳少者,漏芦散;气塞乳少者,涌泉散。”详缺乳条。

气滞经闭

病证名。属闭经证型之一。指气机阻滞,血行不畅引起的闭经。见清·叶其蓁《女科指掌》卷一:经闭“气滞:妇女偏多执性情,哀怀隐曲不舒伸,停经大半由于此,琥珀当归效若神。”琥珀散(当归身、赤芍、蒲黄、官桂、三棱、蓬术、熟地、丹皮、甘菊、刘寄奴各一两)加乌药、延胡索、黑豆一升、生姜八两,同丹皮、赤芍、寄奴、棱、蓬以米醋四升煮豆烂,晒干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详闭经条。

气滞恶阻

病证名。属恶阻证型之一。指胃气阻滞上逆引起的恶阻。见宋·陈自明著,明·薛立斋校注《女科撮要》卷下:“人参橘皮汤:治脾胃虚弱,气滞恶阻,呕吐痰水。”详恶阻条。

气滞难产

病证名。属难产证型之一。指因气机阻滞,胎不下行造成的难产。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十设论难产由于安逸气滞条目。多因临产过度紧张,心怀忧惧,或产前过度安逸,以致气不运行,血不流畅所致。证见腰腹胀痛剧烈,久产不下,精神抑郁,或情绪紧张,胸闷脘胀。苔薄白微腻,脉沉弦。治宜理气氛滞。方用催生饮(《济阴纲目》)。若气滞兼血瘀,证见下血黯红,量少或有血块。舌黯红,脉沉实。治宜活血行滞。可于上方加益母草、牛膝以活血行瘀。详难产条。

气滞痛经

病证名。属痛经证型之一。指气机阻滞,胞脉不通引起的痛经。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上:“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多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气行滞涩,冲任不通所致。证见经前或经行下腹胀甚于痛,按之不舒,或兼胸乳胀闷,经行不畅,夹小血块。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宜行气止痛。方用加味乌药汤(乌药、缩砂、木香、玄胡索、香附、炙甘草)、七制香附丸、金铃子散、延胡索散(当归、赤芍、玄胡索、蒲黄、桂皮、乳香、没药)等。详痛经条。

气塞乳少

病证名。属缺乳证型之一。指气机阻滞,乳脉阻塞,导致乳汁过少。见明·李梴《医学入门·外集》卷五:“气滞乳少者,漏芦散;气塞乳少者,涌泉散。”详缺乳条。

气血虚弱阴肿

病证名。属阴肿证型之一。指气血虚弱,清阳下陷导致的阴肿。见清·陈梦雷《医部全录·妇科》卷三百九十八:“补中益气汤:治女人气血虚弱阴肿。”详阴肿条。

气血虚弱阴挺

病证名。属阴挺证型之一。见明·王化贞《产鉴》卷下:“阴下挺出,逼迫肿痛,举重房劳,皆能发作,小便淋漓作苦,此由气血虚弱,宜用十全大补汤”。详阴挺条。

气血虚弱乳少

病证名。属缺乳证型之一。指气血虚弱,化源不足导致乳汁过少。见明·李梴《医学入门·外集》卷五:“产后气血虚弱,乳汁少者,用钟乳粉二钱,漏芦煎浓汤调服;或用猪悬蹄一只,通草五两煮汁食;或鲫鱼、木通煮汁食亦好。”详缺乳条。

气血虚弱乳泣

病证名。属乳泣证型之一。见清·汪喆撰,徐召南评注《评注产科心法》上集:“有孕在腹,乳自出,名曰乳泣。泣多,恐生子难养,缘内血不足以养胎也。乃气血虚弱,不能统摄,多服八珍汤以助其血,子遂能育,所谓医有赞育之功。”详乳泣条。

气血虚弱胎痿

病证名。属胎萎不长证型之一。指气血虚弱导致的胎萎不长。见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二:“妊娠胎不长,必其宿有风冷,故致胎痿;或将理失宜,脏腑衰损,气血虚弱,故不能长大。”详胎萎不长条。

气血虚弱堕胎

病证名。属堕胎证型之一。指气血虚弱无力载胎导致的堕胎。见清·萧埙《女科经纶》卷四:“妊娠堕胎,有客邪外伤而堕者,有气血虚弱而堕者,有劳力房事动火而堕者,前条已备病机之要。”详堕胎1条。

气血虚弱痛经

病证名。属痛经证型之一。指气血虚弱,胞脉失养引起的痛经。见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四十四:“经行腹痛:腹痛经后气血弱,痛在经前气血凝”。因体质素虚,经后气血更虚,冲任胞脉失养所致。证见经少色淡质稀,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倦怠乏力。舌稍淡,苔薄白,脉软。治宜补气养血。方用内补当归建中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加红糖、香附。详痛经条。

气血虚弱难产

病证名。属难产证型之一。指产妇气血虚弱,娩胎无力导致的难产。见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妊娠难产多由气血虚弱,荣卫涩滞,以致之故。生不可催,只宜调和气血。气充血盈,产自无虞。”多因孕妇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因临产用力太早耗气伤力,或因临产胞水早破,浆血干枯,以致血虚气弱。气虚失运,血虚不润令子难出,是以难产。证见产时阵痛微弱,阵痛时疏,久产不下,或下血量多,面色苍白,精神委顿,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脉大而虚或细弱无力。治宜大补气血。方用蔡松汀难产方(黄芪、当归身、茯苓、党参、龟板、川芎、白芍、枸杞)或五福饮(人参、熟地黄、当归、白术蜜炙、炙甘草)。详难产条。

气郁血滞闭经

病证名。属闭经证型之一。指气机郁滞,血行不通引起的闭经。见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一:“思虑恼怒,以致气郁血滞,而经不行。治宜开郁行滞……宜服开郁二陈汤(苍术、香附、川芎、青皮、莪术、槟榔、木香、姜),兼四制乌附丸(香附用醋浸,用酒浸,用童便浸,用盐水浸,天台乌药)。”气郁血滞型闭经,常见胸胁痞闷,乳房胀痛,嗳气叹息,小腹胀满隐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宜调气开郁,活血行经。方用上方加丹参、益母草。详闭经条。

气郁胎动不安

病证名。属胎动不安证型之一。指胎气郁滞,胞脉阻滞引起的胎动不安。见清·罗美《古今名医汇粹》卷八:“胎动不安:胎气郁滞者,用紫苏饮。”详胎动不安条。

气虚月经过多

病证名。属月经过多证型之一。指气虚不摄血引起的月经过多。见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卷一:“经水过多为虚热,为气虚不能摄血。”多因素体虚弱,忧思过度或饮食伤脾,或大病久病失养,中气不足,冲任不摄所致。证见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经色鲜红或稍淡,质稀,面色 白,神倦短气,心悸失寐,小腹空坠。舌稍淡嫩,苔薄白,脉细软。治宜益气摄血,健脾固冲。方用补中益气汤、圣愈汤、归脾汤等。详月经过多条。

气虚经行先期

病证名。属月经先期证型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中医妇科临床手册》:“病因病机:气虚——中气不足,气虚不能摄血,血不归经,故经血妄行,月经先期或量多。”多因素体虚弱,忧思或饮食伤脾,中气不足,冲任不摄所致。证见月经先期,经量较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 白,神倦气短,饮食不思,心悸失寐,小腹空坠。舌稍淡嫩,苔薄白,脉细软。治宜益气摄血,健脾固冲。方用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等。

气滞月经过少

病证名。属月经过少证型之一。指气机阻滞,经隧欠通引起的月经过少。见清·徐大椿《女科指要》卷一:“经气凝滞,经血涩少,不能输化于经,故满腹作痛,然后经行焉。”多因情志抑郁,肝气失其疏泄之功,气滞胞宫,血行涩滞所致。证见月经过少,或月经后期,色黯夹小块,胸乳胀痛,下腹饱满,嗳气脘痞。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涩。治宜行气活血。方用乌药汤(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加青皮、郁金。

气滞血瘀经闭

病证名。属闭经证型之一。指气滞血瘀阻塞胞脉引起的闭经。见清·徐大椿《女科指要》卷一:“气滞胞脉而血瘀血枯皆能令女子经闭。”多因郁怒伤肝,肝气郁滞,瘀阻胞脉所致。偏于气滞者兼见精神郁闷,烦躁易怒,胸乳胁肋小腹胀甚于痛。治宜行气舒郁调经。方用乌药散;偏于血瘀者兼见小腹痛甚于胀,拒按。治宜活血祛瘀。方用通瘀煎加桃仁、丹参、泽兰、牛膝。

气滞血瘀痛经

病证名。属痛经证型之一。指气血瘀阻不通导致的痛经。见清·陈梦雷《医部全录·妇科》三百八十一:“经水临行时痛者,为气滞,乌药汤。气滞血瘀者,大延胡索散,或四物加桃仁、红花、莪术、延胡索、香附、木香”。详痛经条。

气滞经行后期

病证名。属月经后期证型之一。指气机阻滞,胞脉不畅引起的月经后期。见清·顾靖远《顾松园医镜》卷十六:“因郁怒伤肝后期,或经来血少,或经闭不行者”。多因郁怒伤肝,气机阻滞,冲任胞脉血行受阻,以致经血蓄泻不时。证见月经后期,经量较少,涩滞不畅,乳房及小腹胀痛拒按,神情抑郁。治宜行气开郁。方用加味乌药汤、七制香附丸等。

气血亏产后发热

病证名。属产后发热证型之一。指气血虚弱,不能收敛浮阳,导致产后发热。见清·高鼓峰《医宗己任编》卷三:“产后发热,乃气血大亏也。”详产后发热条。

壬水初来

其他。指月经即将来潮时阴道出现的分泌物。见清·贺龙骧《女丹合编选注》卷下:“如壬水初来,癸未来,此即信到也。信到彼自知之,或头昏,或腰疼。”参见月信②条。

升麻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绿升麻、龙眼根。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 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 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Maxim.或升麻 Cimicifuga foetida. L.的根茎。主产陕西、四川、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性味:甘、辛、微苦,凉。入肺,脾,胃经。功效:升阳举陷,解毒。炒炭可专用于止血。临床应用:①血崩:升麻、柴胡各五分,川芎、白芷各一钱,荆芥穗、当归各六钱。(《墨宝斋集验方》)②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调经升阳除湿汤:柴胡、防风、甘草炙、藁本、升麻各一钱,羌活、苍术、黄芪各一钱半,独活、当归各五分,蔓荆子七分。(《证治准绳·女科》)③经行牙龈肿痛。清胃散加味:升麻6g,黄连3g,当归5g,生地黄、川牛膝各12g,牡丹皮、石膏(先入)各1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④女子崩带等症。升麻浸膏溶液:由升麻一味制成。每次2~6ml,日服1次。(《中药制剂汇编》)⑤清阳不升带下如水。清震汤:升麻、荷叶、苍术。(《妇科证治经方心裁》)⑥漏胎下血,若因脾胃虚陷:补中益气汤倍用升麻、柴胡。(《医部全录·妇科》)⑦妊娠转胎。人参升麻汤:人参、升麻各二钱。(《妇科玉尺》)⑧妊娠伤寒,苦热不止,身上斑出,忽赤忽黑,小便如赤血。气欲绝,胎欲落:栀子仁、升麻各四两,黛青二两,石膏八两碎,葱白切一升,生地黄二十分,黄芩三两。右水九升,煎取三升,作三服。(《经效产宝》)⑨妊娠麻疹。升麻葛根汤:葛根、升麻、白芍、甘草各等分。水一盏,煎七分,温服。(《胎产心法》)⑩妊娠斑疹,口舌生疮,齿龈腐烂出血。加味清胃散:升麻、生草各一钱五分,生地四钱,丹皮五钱,当归、川连、连翘各三钱。(同⑨) 妊娠咽痛。升麻桔梗汤:升麻、桔梗、甘草各五分,防风、玄参各一钱。水煎服。(《叶氏女科》) 妊娠齿衄:地骨皮30g,升麻15g。水煎漱口。(同③) 妊娠痔疮可:以在清热安胎方剂中加升麻24g。(同③) 妊娠瘾疹:升麻9g,当归、甘草各6g,鳖甲10g,蝉蜕5g。(同③) 产后恶血不尽,或经月半年:升麻三两,清酒五升。煮服取二升,分半再服,当吐下恶物。(《千金翼方》) 产后鼻衄。犀角地黄汤:芍药七钱半,生地黄半斤,犀角屑、牡丹皮各一两。细研,每服五钱,水煎服。如无犀角屑,以升麻代。(同⑥) 产后小便频数,及遗尿不禁。升阳调元汤:人参、益智仁、炙黄芪各一钱五分,升麻、炙草各一钱。姜枣煎,调桑螵蛸散服。(《万氏妇人科》) 产后妒乳肿痛:川升麻,醋磨涂之。(《太平圣惠方》) 子宫脱垂:升麻四钱,黄芪五钱。水煎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外阴下坠:知柏地黄汤加野荞麦根20g,络石藤15g,生黄芪15g,升麻10g。(同③) 气血虚弱阴肿。补中益气汤:陈皮五分,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各一钱,柴胡、升麻各三分。(同⑥) 女人交肠。补中益气汤:陈皮五分,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各一钱,柴胡、升麻各三钱。右,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同⑥) 霉菌性阴道炎:升麻50g,5剂。每次加水1000ml,煎取500ml,连煎3次,合药液,凉后先用冲洗器冲洗阴道再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③)相关现代药理:①升麻热水提取物体外实验对人子宫颈癌细胞JTC-26株抑制率在90%以上。小鼠实验证明,升麻生药或炒炭后均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野升麻有性激素样作用,给雌性动物长期注射野升麻提取物,可使子宫重量增加;能使少年期发育不全和更年期的雌性大鼠建立性周期;能使少年期雌性大鼠的卵泡增加,黄体数目增多。(《中药药理与应用》)②升麻水提取物能抑制妊娠子宫,对未孕子宫呈兴奋作用。(《中药大辞典》)③升麻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用于升清阳,6~30g,宜蜜炙、酒炒;用于清热解毒,可用30g,宜生用。外用:50g,水煎外洗。使用注意:阴虚阳浮,喘满气逆者忌服。

升膏散

方名。出《胎产指南》卷一。组成:葛根、石膏、升麻、柴胡、青黛。功效:清热疏风。主治:孕妇外感风热骨节疼痛。加减:痰多,加竹沥一盏、姜汁一匙。

升阳止血

治法。指提升阳气达到止血目的的治疗方法。见清·徐大椿《女科指要》卷一:“崩漏……佐炒黑荷叶者,亦升阳止血之意”。适用于经期延长、月经过多、崩漏、恶露过多等疾病。

升气去湿汤

方名。出《石室秘录》卷四。组成:人参、白术各三钱,黄芪六钱,防风一钱,肉桂一钱,薏仁五钱,芡实五钱,陈皮五分,柴胡一钱,白芍五钱,半夏二钱。用法:水煎服。功效:升阳除湿。主治:中阳失运,水湿下流引起的经后、妊娠或产后足跟疼痛。

升阳四物汤

方名。出《医略六书》卷三十。组成:熟地五钱,当归(醋炒)三钱,白芍(炒)一钱半,川芎一钱,白芷(炒黑)一钱半,升麻(炒黑)五分,血余(炒炭)三钱。用法:水煎,去滓温服。主治:产后漏血不止,脉虚弦者。

升阳除湿汤

方名。①出《医略六书》卷二十八。组成:羌活一钱半,葛根一钱半,防风一钱半,藁本一钱半,柴胡一钱半,白芷一钱半,苍术(炒黑)一钱半,甘草一钱半,葱白三枚。用法:水煎,去滓温服。功效:疏风升阳,除湿止泻。主治:孕妇泄泻,脉浮缓。②出《妇科玉尺》卷五。组成:苍术一分,升麻、柴胡、防风、神曲、泽泻、猪苓各五分,陈皮、甘草、麦芽各三分,姜、枣。用法:水煎服。功效:疏风升阳,除湿止血。主治:湿盛血崩。

升阳调元汤

方名。出《万氏妇人科》卷三。组成:人参、黄芪(炙)、甘草(炙)、升麻、益智子(去壳、炒)各一钱五分,生姜、大枣为引。用法:水煎,调桑螵蛸散(真桑螵蛸、煅白龙骨、煅牡蛎各等分,细研末)三钱服。功效:补气益肾,收敛固涩。主治:产后小便频数,及遗尿不禁。加减:肾虚甚者,加金樱子、补骨脂、五味子。

升阳举经汤

方名。出《兰室秘藏》卷中。异名:升阳除湿汤。组成:肉桂(去皮,盛夏不用,秋、冬用)、白芍药、红花各五分,细辛六分,人参(去芦)、熟地黄、川芎各一钱,独活根、黑附子(炮制,去皮脐)、炙甘草各一钱五分,羌活、藁本、防风各二钱,白术、当归、黄芪各三钱,桃仁(汤浸去皮尖,细研)十个。用法:右 咀,每服三钱。若病势顺当,渐加至五钱。每服水三盏,煎至一盏,空心热服。功效:益气升阳,和血敛阴。主治:经水不止,右尺脉按之空虚,或轻按其脉数疾,举指弦紧或涩,属气血俱脱,或阴躁阳欲先脱。

升阳燥湿汤

方名。出《仁术便览》卷四。组成:防风、良姜、干姜、郁李仁、甘草各一钱,陈皮、黄芪各五分,白葵花、柴胡、升麻各三分。用法:水煎服。功效:升阳燥湿。主治:赤白带下,阴户痛,控心急痛,身重如山,身黄皮缓,阴中如冰。

升肝舒郁汤

方名。出《医学衷中参西录》卷一。组成:生黄芪六钱,当归三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生明乳香三钱,生明没药三钱,川芎一钱五分。功效:补肝调肝。主治:妇女阴挺,亦治肝气虚弱,郁结不舒。

升举大补汤

方名。出《傅青主女科》卷上。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各四分,人参二钱,炙甘草、升麻各四分,当归、熟地各二钱,麦冬一钱,川芎一钱,白芷四分,黄连(炒)三分,荆芥穗(炒黑)四分。用法:水煎服。主治:气血虚陷引起的产后血崩。加减:汗多,加麻黄根一钱,浮麦炒一小撮;大便不通,加肉苁蓉一钱,禁用大黄。气滞,磨木香三分;痰,加贝母六分,竹沥姜汁少许;寒嗽,加杏仁十粒,桔梗五分,知母一钱;惊,加枣仁、柏子仁各一钱;伤饭,加神曲、麦芽各一钱;伤肉食,加山楂、砂仁各八分,俱加枣、水煎。身热不可加连、柏;伤食怒气,均不可专用耗散无补药。凡年老虚人患崩,宜升举大补汤。

升陷固血汤

方名。出《增补胎产心法》卷下。组成:当归、川芎、熟地、白芷、升麻、血余炭各一钱。用法:水煎服。功效:和血升阳止血。主治:产后月余,经血不止。加减:出血较多,血虚甚者,加阿胶;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肾虚者,加仙鹤草、山茱萸;夹湿热者,加贯众炭、马齿苋。

升麻六合汤

方名。出《医垒元戎》。异名:升翘六合汤。组成: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各一两,升麻、连翘各七钱。用法:为粗末,水煎服。功效:和血清热解毒。主治:妊娠伤寒,下后过经不愈,温毒发癍如锦纹者。

升麻托里汤

方名。出《兰室秘藏》卷下。异名:内托升麻汤。组成:黄柏二分,肉桂三分,鼠粘子五分,黄芪、当归、炙甘草各一钱,葛根、升麻、连翘各一钱五分。用法:上 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盏,酒半盏,同煎至一盏,去滓,稍热食后服。功效:清热益气托疮。主治:妇人两乳间出黑头疮,疮顶陷下,作黑眼子,其脉弦洪,按之细小。

升麻桔梗汤

方名。出《叶氏女科》卷二。组成:升麻、桔梗、甘草各五分,防风、玄参各一钱。用法:水煎服。功效:清热疏风利咽。主治:妊娠咽痛,此风热攻上咽中,胃有痰涎。

升麻除湿汤

方名。出《明医指掌》卷九。组成:羌活一钱,柴胡(去毛)一钱,苍术(泔浸)一钱,黄芪(蜜炙)一钱,防风(去芦)一钱,甘草(炙)一钱,升麻一钱,藁本一钱,蔓荆子七分,独活五分,当归五分。用法:锉一剂,水煎服。功效:升阳除湿。主治:脾阳不升漏下恶血,由饮食失节,水湿所致。

长胎

其他。助长胎儿生长。见明·李梴《医学入门·外集》卷五:“不饮酒者,用鲤鱼和粳米、姜葱煮粥、十日一食,善能护胎长胎。”

长沙妇科

书名。一卷。清·何德藻(字芙卿,号鸿仪)辑。成书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系《拾慧集》(丛书)十二种之一。此书取《金匮要略》“妇人妊娠、产后、杂病脉证并治”3篇,结合作者临证经验,将仲景原文逐条诠释,并加按语。所选方剂,均出自《金匮要略》。现有民国《拾慧集》铅印本。

长生草妇科

书名。四卷。清·刘荣枝(字桂荃)撰。约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卷一虚劳门,概述妇科虚劳诸证;卷二调经门,介绍各种月经病及崩漏、带下证;卷三胎前门,分述妊娠胎前诸病,以及即产顺逆的护理救治;卷四产后门,讨论产后调理和杂病证治。书中每证均先论后方,间附有按语,阐发已意。现存清抄本。

长生活命丹

方名。见《胎产指南》卷七。组成:人参二钱。用法:水盅半,煎至半盅之数,先用一酒盏之则,送饭锅焦研粉三匙,渐渐加参汤,锅焦引开胃气,煎参汤须用新罐,或铜杓,恐闻药气要呕。主治:伤食人误服消导药多,绝粥几日者。

长胎白术丸

方名。出《医学入门》卷八。为《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白术丸”之异名。组成:白术、川芎、阿胶(炒)、地黄(炒令六分焦)、当归(去尾,炒)各一两,牡蛎(煅为粉)二分,川椒三分(如常制)。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米饮送下;酒、醋汤亦可。功效:养血温胞。主治:胞宫虚寒引起的胎萎不长。

仁寿镜

书名。四卷。清·孟葑(号不病人)著。成书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卷一论月经病,卷二论杂病,卷三论妊娠病及产后病,卷四论婴儿的护理。全书着重强调各病的宜忌,亦有诸病脉证方药的论述和记载。现存清光绪十八年卜文记刻本、清光绪二十一年渝城述古堂刻本及1927年重庆中西书局铅印本等刊本。

仁寿镜中方

书名。二卷。不著撰者。成书于1826年。有清道光六年丙戌(1826)森荫堂刻本。

化气

治法。指疏通滞气。见清·徐大椿《女科指要》卷三:“恶阻:流湿化气以治其标,健脾和血以疗其本”。

化育

其他。指化生养育。见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四:“轻则梦遗淋浊,重则杨梅结毒,即幸而获免其于交会之际,毫无静一清宁之真气,所泄之物,尽是腐浊而已,安能化育成胎哉。”

化胎

生理现象。即促使胎儿生长发育。见明·赵贞观《绛雪丹书》胎症上卷:“恶阻多在三个月之时,相火化胎之候”。

化食

治法。指消化积食。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十四:“神仙感应丸:治产后固无积痢,多有因食荤味早,亦作泻痢者……而神曲为化食之用”。

化湿

治法。指化除湿邪。见清·傅山《傅青主女科》上卷:“冲任之气宜通不宜降,故化湿不用苍术,薏仁。”

化痰

治法。指化除痰液。见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卷上:“《千金》半夏茯苓汤中用二陈,化痰以通胃也”。

化瘀

治法。即消瘀血。见清·汪喆撰,徐召南评注《评注产科心法》下集:“生化汤者,化瘀生新之义也。”详消瘀血条。

化气汤

方名。出《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组成:三棱、蓬术、青皮、陈皮、麦芽、神曲、香附、乌药、生姜、枳实、厚朴、甘草。用法:水煎服。功效:消食。主治:胃气不调而停经,貌本壮实,饮食减少者。间服归附丸(归身、醋制香附、陈皮、山楂)。

化肝煎

方名。出《景岳全书》卷五十一。组成:青皮、陈皮各二钱,芍药二钱,丹皮、栀子(炒)、泽泻各钱半(如血见下部者,以甘草代之),土贝母二、三钱。用法:水一钟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功效:清热疏肝。主治:妊娠怒动肝气兼火,胎气不安。加减:大便下血,加地榆;兼寒热,加柴胡一钱;火盛,加黄芩一、二钱;胁腹胀痛,加白芥子一钱;胀滞多,勿用芍药。

化岩汤

方名。出《辨证录》卷十三。组成:人参一两,白术二两,黄芪一两,当归一两,忍冬藤一两,茜根二钱,白芥子二钱,茯苓三钱。用法:水煎服。功效:益气补血,清热解毒。主治:乳岩,呈无数小疮口,似管非管,如漏非漏,竟成蜂窝之状,向外生肉,终年累月而不愈。

化毒散

方名。出《医学入门》卷八。组成:生大黄一两,穿山甲五钱(虚者三钱),僵蚕三钱,蜈蚣一条,归尾五钱。用法:上为末,每二钱,酒调下,一日二次。功效:清热解毒活血。主治:杨梅结毒,遍体破烂臭秽,筋骨疼痛,气实毒盛者。

化积丸

方名。出《济阴纲目》卷五。组成:黄连(用吴茱萸、益智各炒一半,去萸、智)一两五钱,萝卜子、香附、山楂各一两,川芎、山栀(炒)、三棱(煨,切)、神曲(炒)、桃仁(去皮尖)各五钱。用法:上为末,蒸饼丸服。主治:妇人死血,食积,痰饮,成块在两胁,动作雷鸣,嘈杂眩晕,身热,时作时止。

化膜汤

方名。见吴大真等主编《现代名中医妇科绝技》朱南荪方。组成:蒲黄、赤芍、三棱、莪术、青皮、生山楂、乳香、没药、血竭粉。为预防经量过多可对上方进行酌情加减,蒲黄、山楂均炒炭,去三棱、莪术,加三七粉、炮姜炭。功效:活血化膜,理气止痛。主治:脱膜痛经,又称膜样痛经。多在月经初潮时期,腹痛剧烈,发生于行经的第2或第3天,可以见到有大小不等的瘀血块及膜状块物随同经血脱落而出,一旦块物落出,腹痛遂减。月经间期起服,连服10剂。

化癥膏

方名。见刘敏如、谭万信等主编《中医妇产科学》引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方。组成:牡蛎30g,夏枯草12g,海藻12g,海带12g,露蜂房9g,天花粉9g,玄参6g,川贝4.5g,蜈蚣4.5g。功效:软坚散结。主治:卵巢癌及乳腺癌。

化火救产汤

方名。见《医部全录·妇科》卷三百九十一。组成:当归、元参各一两,川芎、人参、麦冬五钱,荆芥三钱,升麻一钱。用法:水煎服。功效:活血益气,凉血解肌。主治:产后口吐脓血,又复发斑。

化滞通乳汤

方名。出《高淑濂胎产方案》卷四。组成:香附(酒炒)二钱,木香(研)一钱,陈皮(炒)一钱,胡芦巴(炒研)一钱,通草一钱,穿山甲(炒珠)一钱,王不留(炒)二钱,皂角刺一钱,川芎一钱。用法:水煎服。功效:行气,活血,通乳。主治:新产年少,气血盛闭,乳汁不通。

化瘀利湿汤

方名。见陈贵廷等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组成:连翘15g,红藤15g,败酱草15g,生苡仁30g,车前草15g,赤芍15g,丹皮10g,三棱10g,莪术10g,水蛭10g,荔枝核15g,川楝子10g。用法:水煎服。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主治:湿热瘀阻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加减:经期或经前3~7天加元胡粉3g、血竭粉3g冲服;月经量多,减水蛭、三棱、莪术,加贯众炭12g,茜草炭12g。

化瘀除带汤

方名。出《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妇科病》沙乾一方。组成: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丹皮,延胡索,香附,芍药。用法:水煎服。功效:活血化瘀。主治:带下病,瘀血内阻症。症见带下色赤,或赤白相兼,时夹瘀块,绵延不净,少腹胀痛,时轻时剧,痛甚拒按,舌质紫,苔薄白,脉涩。加减:若兼血热,加芩、柏;若兼气虚,加参、芪;若兼血虚,加熟地、阿胶;若兼阳虚,加附桂;若瘀阻较甚而少胞剧痛,加大黄。

化癥回生丹

方名。出《温病条辨》卷一。组成:人参六两,安肉桂、两头尖、麝香、片子姜黄、川椒炭、虻虫、京三棱、藏红花、苏子霜、五灵脂、降真香、干漆、没药、香附米、吴茱萸、元胡索、水蛭、阿魏、川芎、乳香、良姜、艾炭各二两,公丁香、苏木、桃仁、杏仁、小茴香炭各三两,当归尾、熟地黄、白芍各四两,蒲黄炭一两,鳖甲胶一斤,益母膏、大黄各八两。用法:共为细末,以高米醋一斤半,熬浓,晒干为末,再加醋熬,如是三次,晒干,末之。以鳖甲、益母、大黄三胶和匀,再加炼蜜为丸,重一钱五分。每服一丸,空腹温开水或黄酒送下。功效:活血化瘀,破积消坚。主治:妇女干血痨证属实者,经前作痛,经前寒热,闭经,产后瘀血腹痛,子宫肉瘤。

从善堂

号名。清代医家。姓名不详,字敬记。生平里居未详。著《玉液金丹》,刊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

分产

生理现象。即分娩。见北齐·魏收《魏书·崔光传》:“但外人窃云李今怀妊,例待分产。”清·陈梦雷《医部全录·妇科》卷三百八十九:“如神丹……捏作饼子贴脐中,分产即以温汤洗去。”详分娩条。

分免

生理现象。免:通娩。分免即分娩。见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救死不分免者。”详分娩条。

分诞

生理现象。即分娩。出六朝·高阳生《脉诀》:“夜半觉痛应分诞,来日日午定知生。”详分娩条。

分娩

生理现象。指妊娠二十八周以上的胎儿娩出母体的过程。娩,古作免、㝃。分娩又称分产、分免、分解、分诞、生产、生息、生理、生娩、出胎、在产、在草、在蓐、产、产子、产乳、产育、产蓐、字、字乳、坐产、坐草、坐桶、坐蓐、坐褥、免身、免乳、免躯、免蓐、卧蓐、乳、乳子、乳卧、诞、诞降、育胎、姅、草蓐、降生、降诞、破腹、离身、落地、落草、落胞、解。见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针两肩井入一寸泻之,须臾即分娩。”

分解

生理现象。即分娩。源自南北朝·陈延之《小品方》卷二:“妇人产时,骨分开解,是以子路开张,儿乃得出耳。”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余血奔心,盖是分解了,不便与童子小便并擀心下”。详分娩条。

分娩脉

诊断。指妊娠临产的脉象。如晋·王叔和《脉经》卷九:“妇人怀娠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诊其尺脉,转急如切绳转珠者,即产也。”

分清饮

方名。出《胎产新书》卷四。组成:川萆薢、益智仁(去壳,盐水炒)、乌药、茯苓各二钱,石菖蒲(去毛,炒)、枳壳、生甘草各一钱。用法:水煎,乘热入盐少许服。功效:温暖下元,利湿化浊。主治:白浊时常淋出,清冷稠黏,或便后淋沥数点。

分利湿热

治法。指分解渗利相互胶结的湿热之邪。见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卷三:“一妇人阴中挺出五寸许,闷痛重坠,水出淋漓,小便涩滞,夕与龙胆泻肝汤分利湿热”。

分利五苓散

方名。出《胎产新书》卷三。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赤芍各一钱,阿胶、当归、川芎各八分。用法:空心服。功效:利湿调经。主治:经来大小便俱出。

乏乳

病名。即缺乳。明·龚廷贤《杂录秘传女科妙方》:“乏乳。川山甲瓦上焙干,末,酒下。”详缺乳条。

仓公散

方名。①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组成:特生矾石、皂荚、雄黄、藜芦各等分。用法:上药治下筛。取散如大豆,纳管中,吹病人鼻。功效:开窍调经。主治:月经不调。②出《全生指迷方》卷三。组成:瓜蒂、藜芦、雄黄(研)、矾石(火煅一伏时,研)各等分。用法:上为末,以豆许吹鼻内。醒为度。功效:取嚏开窍。主治:产后血厥而冒。

仓公下气汤

方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异名:下气散、下气汤。组成:羌活、赤芍药、甘草、槟榔、青皮、大腹皮、陈皮、赤茯苓、半夏、桑白皮、桂心各半两,紫苏茎二两。用法: 咀,每服三钱重,水一盏,加生姜五片,大枣二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功效:调气宽中。主治:妊娠心腹胀满,两胁妨闷,不下饮食,四肢无力。

生理物质。月经之简称。出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知韩女之病者,诊其脉时,切之,肾脉也,啬而不属。啬而不属者,其来难,坚,故曰月不下。”详月经血条。

月子

其他。即月内。见清·孙伟《良朋汇集》卷四:“妇人月子后受风,四肢挛蜷,名鸡爪风。”详月内条。

月中

其他。即月内。见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卷二百十二引《得效方》:“加味五积散……月中被惊,或因争触,心头结块,五膈五噎,茴香、枣子”。

月内

其他。指分娩后至满月之内。又称月子、月中、月里、在蓐、乳中。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八:“此产妇月内不可阙者,出月不须服矣。”

月水

生理物质。即月经血。见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芒硝)通经脉,利大小便及月水”。宋·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血者阴之物,象月盈亏,应时而至,故谓之月水”。详月经血条。

月节

生理现象。即月经。出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廿一引《耆婆方》:“治妇人月节来腹痛血气方”。详月经条。

月布

其他。即月经布。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十四:“妇人月布洗取汁”。详月经布条。

月外

其他。指分娩满月之后。又称月后、出月、出蓐。见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卷七:“余每经历新产,月里用温暖治效者十多八九,用温凉治效者,百无二三。尝考子和之法,施于月外,蕴热自甚,阴虚潮热往来,当行温凉之剂,故无禁耳。”

月孕

生理现象。即妊娠。出宋·王衮·《博济方》卷四:“下藏邪冷结伏,致使月孕不成”。详妊娠条。

月血

生理现象。即月经。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二:“凡新沐远行及疲、饱食醉酒、大喜大悲、男女热病未瘥,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详月经条。

月后

1.其他。①即月外。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八:“若产了,但用童子小便调服,令产妇月后并无他证,果有神效。”详月外条。②指经净后。见清·郑元良《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杂症门》:“妇人心腹疼痛而唇红者何?……唇红者,必有血弊在内,用药甚奇,治之甚异,如服药在月前,口中吐出,服在月后,从大便出。”2.病名。即月经后期之简称。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二:“大黄散:治妇人月水不调,或月前月后。”详月经后期条。

月行

生理现象。即经行。宋·张杲《医说》卷九:“夫半产、正产,妇人之常事也。然其间多有产后染成大患,忽绝无月行,忽宫脏亏损不禁,忽积成癥瘕”。详经行条。

月闭

病名。即闭经。出秦汉《神农本草经》卷二:“(王瓜)主消渴内痹瘀血,月闭”。详闭经条。

月汛

生理现象。指月经。见清·凌奂《饲鹤亭集方》:“肝郁吐血,月汛不调。玫瑰花蕊三百朵,初开者,去心蒂,新汲水砂铫内煎取浓汁,滤去渣,再煎,白砂糖一斤收膏,早晚开水冲服。”详月经条。

月戒

生理现象。即月经。因行经之时有所禁戒,故名。见清·张璐《张氏医通》卷十:“有因月戒来而行房,致伤胞络”。详月经条。

月运

生理现象。即月经。见清·吕种玉《言鲭》卷下:“月运、红潮,妇女之桃花癸水也,古名入月。”详月经条。

月里

其他。即月内。见明·李梴《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假如月里痢疾,恶露未尽者多瘀,凝滞肠胃,与经后血滞作痢一同,四物汤加桃仁、黄连、木香主之”。详月内条。

月事

生理现象。指月经。出战国《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取】女子月事布,渍,炙之令温……”。明·王三锡《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七:“血之下也,同于月,故曰月事。”详月经条。

月使

生理现象。指月经。出晋·王叔和《脉经》卷二:“妇人月使不调”。详月经条。

月经

1.生理现象。指胞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又称入月、女经、月节、月血、月汛、月运、月戒、月事、月使、月信、月脉、月候、月家、月朔、月漏、月潮、丹汞、丹事、血经、血信、血脉、血海、汛、汛事、阴癸、红漏、红潮、姅、经、经月、经事、经脉、经信、经候、信、信事、脉、朔事、潮、潮汛、潮信。出战国或两汉期间的《素女经》:“男有八节,女有九宫,用之失度,男发痈疽,女害月经,百病生长,寿命消亡。”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卷十七:“十二经之血,注于冲脉,从冲脉而下者,谓之月经。”女子一般在十四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到五十岁左右,月经自行断绝,中间除妊娠及哺乳期外,通常一月来潮一次,每次持续约3~7天。因其每月按期而来,故称月经。2.生理物质。即月经血。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二:“交加散:治荣卫不和,月经湛浊。”详月经血条。

月候

生理现象。①指月经。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凡妇人月候来时,候一日至三日,子门开,若交会则有子;过四日则闭,便无子也。”②指月经周期。出五代·日华子《日华子本草》:“(木通治)女人血闭,月候不匀”。详月经周期条。

月信

生理现象。①即月经。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五:“女人月信断”。详月经条。②指月经来潮之前的征兆。见清·贺龙骧《女丹合编》下卷:“《上药灵镜三命篇》曰:‘月信者,非以经至为月信者也。信之一字,如人在外,尚未回家,而信先至焉。信至之日,彼自知之,或腰腿疼痛,头目不安,不思饮食。此信至而成血也,乃气也。当在两日半之前’”。

月前

1.病名。指月经先期。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二:“大黄散:治妇人月水不调,或月前月后。”详月经先期条。2.其他。指月经来潮之前。见清·郑元良《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杂症门》:“妇人心腹疼痛而唇红者何?……唇红者,必有血弊在内,用药甚奇,治之甚异,如服药在月前,口中吐出,服在月后,从大便出。”

月客

生理物质。即月经。见明·方以智《通雅·身体》引《神仙服食经》:“仙药有阳丹、阴丹。阴丹,妇人乳汁也,妇人十五已上,下为月客,有孕,月客绝,上为乳汁。”详月经条。

月脉

生理现象。指月经。出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下:“月经不通,及室女月脉不行者,可与蒲黄散、逍遥散……地黄丸。”详月经条。

月家

1.生理现象。指月经。见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卷二:“清气汤治肌热骨瘦者,阴衰阳盛也。……或时盗汗,或时咳嗽,或月家断绝,或经极少,俗谓血劳,产后曰蓐劳”。详月经条。2.其他。指产褥期的妇女。见明·龚信《古今医鉴》卷十二:“妇人鸡爪风,因月家得此,不时举发,手足挛束如鸡爪状,疼痛难伸。”

月朔

生理现象。即月经。出战国《胎产书》:“月朔已去汁□,三日中从之,有子。”详月经条。

月浣

生理物质。即月经。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十二症者,是所下之物,一者如膏……十一者如月浣,十二者经度不应期也。”详月经条。

月病

病名总称。即月经病。出唐·甄立言《古今录验方》卷十一~十五引《素女经》:“妇人之病,皆由于月病、生产所致,又从胞胎所起,其病不同,针灸食药,不得其方也。”详经病条。

月假

生理物质。指月经。出宋·齐仲甫《女科百问》卷上:“阳气胜阴,月假多者,当归饮,抑阳助阴,调理经脉。”详月经条。

月崩

病名。即血崩。见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十:“治妇人月崩,诸药不效。五灵脂十两,用酒淘去沙石,熬成膏……”详血崩条。

月断

病名。即闭经。见清·冯兆张《女科精要》卷二:“月断病多,六脉不病,亦为有子”。详闭经条。

月期

其他。即经期。出翻译于东晋(410~412)的佛经《四分律》:“汝月期时至,便来语我。”清·程从美《胎产大法》卷上:“经行腹痛之症,因当月期单衣,坐于冷石湿地,或冶寒饮冷,用冷水拭浴,手足入于冷水,寒冷之气,入于血海,血受冷气,即滞结不行,是以当月之期,必要谨慎,方能却病。”详经期条。

月痨

病名。即产后虚劳。见赵守真《治验回忆录》:“产育刚旬日,伤于房室,当时无异状,两月后发生咳嗽,气促无痰,口燥心烦,夜不安睡……近复五心潮热,午后面如桃花,颧赤犹显,夜热弥高,干咳增剧,迄昧爽始汗出热退,肢倦无力,切脉细数。”详产后虚劳条。

月漏

生理现象。指月经。见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详月经条。

月潮

生理现象。指月经。见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七:“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清·王旭高《王旭高临证医案》卷四:“夫经乃心血与肾液相合而成,为天一之真水,故名天癸;按月而下,犹月魄之有盈虚,故名月信;不差时日,犹海水之有潮汐,故名月潮。”详月经条。

月露

生理物质。即月经。见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五:“治室女月露滞涩,心烦恍惚。”详月经条。

月子房

其他。即产房。明代宫人有娠者临产时所居之室。清·王誉昌《崇祯宫词》之五七:“眉间喜气报新黄,隔月先铺月子房。”详产房条。

月子病

病名总称。指产褥期疾病。见清·孙伟《良朋汇集》卷四:“如月子病,用些须醋滴在药碗内服之”。参见产后病条。

月不下

病名。即闭经。出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知韩女之病者,诊其脉时,切之,肾脉也,啬而不属。啬而不属者,其来难,坚,故曰月不下。肝脉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详闭经条。

月不通

病名。即闭经。见明·缪希壅《本草单方》卷十二:“治女人月不通,脐下坚如杯,时发热往来,下痢,羸瘦。此为血瘕。”详闭经条。

月水布

其他。即布织品的月经衣。出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廿三引晋·葛洪方:“《葛氏方》云:月水布烧末,以服少少。”详月经布条。

月水汁

生理物质。即月经。见明·王纶《本草集要》卷六:“交州夷人以焦铜为镞头毒药,镞锋上中之即死,月水汁解之。”详月经条。

月汛爽

病名。爽:差失,违背。月汛爽即月经先后无定期。见清·王孟英《回春录》卷一:“岂可指眠食废以为痨,月汛爽而为娠耶?”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月事少

病名。即月经过少。出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十二:“女子赤淫时白,气癃,月事少,中窌主之。”详月经过少条。

月事匀

生理现象。即月事调匀。见清《家传女科经验摘奇》:“根据前服,待月事匀,受胎为度。”详月事调匀条。

月事布

其他。即布织品的月经衣。出战国《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取】女子月事布,渍,炙之令温……”。详月经布条。

月事多

病名。即月经过多。见元·滑寿《诊家枢要》:“尺缓,肾虚冷,小便数,女人月事多。”详月经过多条。

月事迟

病名。即月经后期。见清·叶桂《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少腹气冲胃脘,每痛呕恶,吐粘涎。三年频发,少腹已结瘕形,月事迟。”详月经后期条。

月事通

生理现象。即经行。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上:“盖天癸者,言后天之阴气,阴气足而月事通,是即所为月经也。”详经行条。

月事准

生理现象。即经准。见清·汪喆撰,徐召南评注《评注产科心法》上集:“从前月事准,今又无病,腹不见大,脉见微滑,但不甚旺,此胎不长也。”详经准条。

月事调

生理现象。即月事调匀。见清·张志聪《本草崇原》卷中:“妇人月事不以时下,则寒热腹痛而无子。阳起石贞下启元,阴中有阳,阴阳和而寒热除,月事调而生息繁矣。”详月事调匀条。

月季花

药名。出《本草纲目》。又名月月红、四季红、月经红。为蔷薇科植物月季 Rosa chinensis Jacq.的花蕾或初开放的花。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性味:甘,温。入肝经。功效:活血调经,疏肝解郁。临床应用:①肝郁痛经:月季花15g,郁金、香附、路路通、刺蒺藜各10g,乌药9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②月经不调:鲜月季花每次15~21g,开水泡服,连服数次。(《泉州本草》)③血瘀型闭经:月季花、益母草各25g。水煎,加黄酒温服。(《中华民间秘方》)④经前乳胀:柏子仁、合欢皮各20g,王不留行15g,郁金、月季花、八月札各1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⑤经行腹泻:月季花12g,荜茇5g,肉豆蔻、补骨脂、防风、羌活、苍术、薤白各10g。(同④)⑥血瘀型排卵期子宫出血。大黄季花饮:大黄10g,月季花15g,红糖适量。先将大黄加水150ml煎煮,去渣取汁100ml,再加入月季花及水100ml,煎煮15分钟,糖适量调入煮沸,即可饮用。1日2次,每日1剂,连服3~7剂为1疗程。(《经验方》)⑦带下:苦参、月季花各10g,凤尾草20g,秦皮、土茯苓、拳参各15g。(同④)⑧人流后闭经,周期性下腹胀痛,两乳作胀等:月季花4.5g,延胡索、川楝子、当归、赤芍、川芎、郁金等各9g,红花6g。(《中医妇科临床手册》)⑨月经不调、久不孕育。助孕散:月季花、玫瑰花、柴胡、苏梗、桔梗各6g,丹参15g,白芍药、当归、生地黄、香附、淫羊藿、鹿衔草各9g。共研极细末,和匀。每次服9g,每日服2~3次,温开水冲服。(《集验中成药》)⑩月经失调、痛经、闭经、崩漏、月经前后诸症、绝经前后诸症、慢性盆腔炎、不孕症、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癥瘕等。活血化瘀饮:川芎、当归、赤芍、生地、元胡、鸡血藤、益母草、月季花。[《广西中医药》(1):29,1982] 乳腺增生:鸡血藤、益母草、生地、延胡、当归各10g,月季花、赤芍各6g,川芎5g。(《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子宫发育不良:月季花30g,公鸡1只。将鸡去毛除杂,与药共炖,经后3天日1剂,分两次食肉饮汤,连服3剂。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同 霉菌性阴道炎:月季花50g,5剂。水煎3次,合药液约1500ml,凉后先用冲洗器冲洗阴道再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④)相关现代药理:月季花具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在3%浓度时即对17种真菌有抗菌作用。已分离出其抗真菌的有效成分是没食子酸。(《中华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开水泡服,6~15g;鲜品9~15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脾虚便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月经水

生理物质。即月经。见明·陈嘉谟《本草蒙筌》卷四:“月经水治女劳复,并解箭毒。”详月经条。

月经布

其他。指已经吸收经血的布织物,古代作为药物使用。又称女子布、月布、月水布、月事布、月经衣、月经赤衣、月经赤帛、月经衣带、血衲、经衣、信水布、潮信帛。见宋·郭思《千金宝要》卷二:“取妇人月经布,烧作灰屑,酒服之。”详月经衣条。

月经衣

其他。即月经布。出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二:“烧妇人月经衣服方寸匕。”详月经布条。

月经血

生理物质。指月经来潮时排出的血液。又称天癸、女经、月、月水、月客、月浣、月假、月露、月水汁、月经水、月候血、水中金、红漏、华水、先天红铅、后天红铅、红水、红铅、红脉、赤龙、赤经、金华、金铅、经水、经汁、经血、荣分、信水、脉、首经、首铅、癸、癸水、桃花癸水、潮、潮水、潮信汁。见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十五:“治马血入疮中,以妇人月经血涂之。”

月经病

病名统称。指与月经相关的各种病证的总称,包括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的异常,或经期及其前后出现的各种症状。又称为月病、经病、经疾。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一设“治月经病方”。经期异常包括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闭经;经量异常包括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时多时少、崩漏;经色异常包括经来色淡、经来色紫、经来如黄泥水等;经质异常包括经来成块、经来如牛膜片等;经期及其前后出现的各种症状包括痛经、逆经、经行便血、经行身痛、经行发热、经行泄泻、经来浮肿、经断前后诸症、年未老经水断、年老经水复行、经断复来等。详有关各条。

月经痛

病名。即痛经。见《湖南药物志》:“月经痛、白带:白芷12g,炒,水煎服。”详痛经条。

月经黑

病症。即经来黑色。见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卷一:“月经黑,口渴倦怠,形短色黑,脉不匀似数。”详经来黑色条。

月经期

其他。即经期。见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三:“每月经期之前,四肢累累发块,红紫胀痛,不思饮食,胃脘亦常痛”。详经期条。

月信动

生理现象。即经行。见明·吴正伦《养生类要》前集:“取红铅法:……如月信动时,即以此具置阴户上,以软绢兜住”。详经行条。

月信住

其他。即经净。见明·俞桥《广嗣要语》:“候女人月信住,取车前子一合水煎,空心服之,一交即孕。”详经净条。

月信绝

病名。为经绝,即闭经。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五:“夫妇人肿满。若先因经水月信绝。后至四肢浮肿。小便不通。名曰血分。”详闭经条。

月信滞

病名。即闭经。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六:“一方空心酒煎服。治妇人月信滞。”详闭经条。

月信准

其他。即经事准期。见清·吴道源《女科切要》卷二:“妇人月信准而不受胎者,其故有三:有因痰闭子宫者,有因气食生冷者,有因男子阳伤易泄者。”详经事准期条。

月信通

生理现象。即经行。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四:“治妊娠下血如月信通,恐胎干方。”详经行条。

月信断

生理现象。即经净。见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三:“依《素女经》,女人月信断一日为男,二日为女,三日为男,四日为女,以外无子”。详经净条。

月候少

病名。即月经过少。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一:“七沸汤:治荣卫虚,经水愆期,或多或少,腹痛。一云阴胜阳,月候少者,用此。”详月经过少条。

月候多

病名。即月经过多。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一:“阳胜阴,月候多者,当归饮”。详月经过多条。

月候血

生理物质。即月经。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二:“取月候血和青黛,新汲水调服一钱,入口即瘥。”详月经条。

月家病

病名。做月子者称为月家。月家病特指产后一月内因性交导致的疾病。见清·王燕昌《王氏医存》卷十二“俗云月家病者,因新产未满一月,男女媾而成疾也。”其证有经闭,或成新孕,或成血块,妇晚夜发热,腹疼;变证多虚,久则咳喀,骨瘦,面红,颧热,到七、八月后,咳吐腥块,即不食死矣。

月内眼痛

病名。指分娩后至满月之内发生的眼睛疼痛。见清·程鹏程《急救广生集》卷九:“月内眼痛:大黄六分,天南星四分。共为末,以醋调和。左眼痛涂右足心,右眼痛涂左足心,觉口中有药气为妙。”

月内患眼

病名总称。指分娩后至满月之内发生的眼疾。见清·吴世昌《奇方类编》卷下:“月内患眼:黄连为末,水调搽足心。又以姜汁调白矾末搽足心。”

月水不止

病名。即经期延长。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卷四:“四十九岁,月水不止,条芩醋浸七次,炒研为丸,日服。”详经期延长条。

月水不匀

病名总称。即月经不调。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四:“固经丸:治妇人冲任虚弱,月水不匀,来多不断,淋不止。”详月经不调条。

月水不节

病名。节:节制。月水不节即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引《养生方》:“月水未绝,以合阴阳,精气入内,令月水不节,内生积聚,令绝子,不复产乳。”详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条。

月水不来

病名。即闭经。出晋·王叔和《脉经》卷十:“女子月水不来,绝继复下止”。详闭经条。

月水不时

病名。即月经先后无定期。见唐·甄立言《古今录验方》卷十一~十五引《素女经》:“月水不时,乍来乍去。有此病者,令人无子。”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月水不利

病名。即月经滞涩。出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十二:“女子月水不利,或暴闭塞,腹胀满”。详月经滞涩条。

月水不定

病名。即月经先后无定期。见清《毓麟验方》:“山萸肉……止女人月水不定,老人尿不节。”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月水不绝

病名。指经期延长。见宋·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治妇人血海不调,因虚冷成积,月水不绝,及赤白带下,面色萎黄,茯苓散方”。详经期延长条。

月水不调

病名总称。即月经不调。出梁·陶弘景《名医别录》:“(桑耳)主治月水不调”。详月经不调条。

月水不通

病名。即闭经。见唐·甄立言《古今录验方》卷十一~十五引《素女经》:“月水不通,面目黄黑,脱声少气。有此病者,令人绝子。”详闭经条。

月水不断

病名。即经期延长。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妇人月水不断者,由损伤经血,冲脉、任脉虚损故也。”详经期延长条。

月水过多

病名。即月经过多。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紫金散治冲任虚损,月水过多,崩漏带下”。详月经过多条。

月水过期

病名。即月经后期。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一:“滋血汤:治妇人心肺虚损,血脉虚弱,月水过期。”详月经后期条。

月水行房

其他。即经行交合。见清《资生集》卷一:“陈藏器曰:犯月水行房,精血相射入任脉,留于胞中,致小腹结病,如伏梁。”详经行交合条。

月水行期

其他。即经期①。清·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卷一有“总案妇女月水行期有不一候”。详经期①条。

月水后期

病名。即月经后期。见清·陈梦雷《医部全录·妇科》卷三百八十二:“如月水后期,加参、术、黄芪。”详月经后期条。

月水闭塞

病名。即闭经。见唐·甄立言《古今录验方》卷十一~十五引《素女经》:“月水闭塞,大便涩难。有此病者,令人少子。”详闭经条。

月水违期

病名。违期:失期。月水违期即经期不准。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卷三:“又有女子,气多血少,寒热不调,月水违期,皆当诊脉,而以活法治之。”详经期不准条。

月水参前

病名。即月经先期。见明·庄履严《妇科百辨·调经》:“景岳调经饮专治妇女月水参前。”“煮附丸专治妇女经水参前落后。”详月经先期条。

月水准信

生理现象。即经事准期。见清·郑元良《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调经门》:“妇人月水准信不受胎者,其故有三”。详经事准期。

月水滞涩

病名。即月经滞涩。见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二:“治妇人月水滞涩不通。结成癥块。腹肋胀大欲死。虎杖煎方。虎杖五斤锉、土瓜根汁二斤、牛膝汁二斤”。详月经滞涩条。

月水崩漏

病名。即崩漏。见宋·杨谈《杨氏家藏方》卷十六:“茱萸浴汤治下焦虚冷,脐腹疼痛,带下五色,月水崩漏,淋沥不断。”详崩漏条。

月水湛浊

病症。指月经污浊。又称月事湛浊。战国《荀子·解蔽》:“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杨倞注:“湛读为沉,泥滓也。”见宋·洪遵《洪氏集验方》卷五:“万灵丸治妇人月水湛浊不通”。

月水愆期

病名。即月经先后无定期。出北宋李师圣、郭稽中编撰《产育宝庆集》卷下“产乳备要”:“滋血汤治妇人皮聚毛落,心肺俱损,血脉虚弱,月水愆期,益气养血,调进饮食。”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月水腹痛

病名。即痛经。出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廿一“治妇人月水腹痛方”。详痛经条。

月汛不齐

病名。指月经先后无定期。见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卷上:“有终身月汛不齐而善于生育者,有经期极准而竟不受孕者。”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月事久闭

病名。即闭经。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九:“又有月事久闭,才得一通,下部为风邪所搏,致使败瘀出而未尽,亦作崩中。”详闭经条。

月事无期

病名。即经期不准。见清·顾靖远《顾松园医镜》卷四:“心、脾、肝、肾亏损,故二阴不时便血,而月事又无期矣。”详经期不准条。

月事不下

病名。即闭经。见明·楼英《医学纲目》卷二十四:“帝曰:有病肾风者……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下,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详闭经条。

月事不止

病名。即经期延长。见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一:“黄药子散:治月事不止,烦渴闷乱,心腹急痛,肢体困倦,不美饮食。”详经期延长条。

月事不匀

病名总称。即月经不调。出北宋李师圣、郭稽中编撰《产育宝庆集》卷下“产乳备要”:“当归地黄丸治妇人血气不和,月事不匀,腰腿疼痛。”详月经不调条。

月事不至

病名。即闭经。见清·萧埙《女科经纶》卷七:“妇人月事不至者,内损其原,不能生血,故胞闭不通”。详闭经条。

月事不利

病名。即月经滞涩。出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十二:“月事不利,见血而有身反败,阴寒,行间主之。”详月经滞涩条。

月事不来

病名。即闭经。出战国《黄帝内经·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详闭经条。

月事不绝

病名。即经期延长。见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卷上:“有未及二七之年而经水已行者;有年逾花甲而月事不绝者”。详经期延长条。

月事不转

病名。即闭经。见清·阎纯玺《胎产心法》卷下:“月事不转,先与千金当归芍药汤,后与乌骨鸡丸调补。”详闭经条。

月事不通

病名。即闭经。见宋·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治妇人血闭,月事不通方”。详闭经条。

月事不调

病名总称。即月经不调。见明·楼英《医学纲目》卷二十三:“妇人宫脏久冷,月事不调者,加桂枝。”详月经不调条。

月事不断

病名。即经期延长。见清《妇科秘书》:“此结气大肠,为气病而血不病,故月事不断。”详经期延长条。

月事不期

病名。即月经先后无定期。见宋·陈自明著,明·薛立斋校注《女科撮要》:“大化内患月事不期,崩血昏愦,发热不寐”。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月事中止

其他。指经行中途停止。见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六:“血瘕:由月事中止……血下未定,左右走肠胃间,留络不去,内有寒热,与月水合会而成。”

月事未绝

其他。即月经未净。见清《达生编》(连氏删节本)补遗:“妇人月事未绝,交接成血崩。”

月事失常

病名总称。即月经不调。见清·陈梦雷《医部全录·妇科》卷三百八十二:“当归龙骨丸:治月事失常,经水过多。”详月经不调条。

月事早绝

病名。指年未届期,月经闭绝。见清·怀远《古今医彻》卷四:“脾不统血,而月事过多;脾阴不足,而月事早绝。”

月事过多

病名。即月经过多。见宋·杨倓《杨氏家藏方》卷十五:“温经胶附丸:除风冷,暖血海,治月事过多,血气诸疾。”详月经过多条。

月事过期

病名。即月经后期。见清·汪喆撰,徐召南评注《评注产科心法》上集:“娶妻十载未孕,忽月事过期,长安医者谓之孕”。详月经后期条。

月事异常

病名总称。即月经不调。见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卷上设月事异常条目。详月经不调条。

月事先期

病名。即月经先期。见清·吴道源《女科切要》卷一:“月事先期而来,血热必带紫色”。详月经先期条。

月事后期

病名。即月经后期。见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卷二:“血寒者,其症麻木疲软,皮肤不泽,手足清冷,心腹怕寒,腹有块痛,得热则止,在女子则月事后期而痛,脉细而缓,法宜温之。”。详月经后期条。

月事行房

其他。即经行交合。见清·萧埙《女科经纶》卷八:“若月事行房,败精与浊血凝滞成疮者,此又人事之不谨,当以清火消浊为治也。”详经行交合条。

月事时下

生理现象。即经事准期。见明·楼英《医学纲目》卷二十五:“肠覃生于肠外,月事时下。石瘕生于胞中,月事不以时下。二病皆似蛊胀。”详经事准期条。

月事沉滞

病名。即闭经。见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五:“夫妇人月事沉滞,数月不行,肌肉不减,《内经》曰:此名为瘕为沉也。沉者,月事沉滞不行也,急宜服桃仁承气汤加当归,作大剂料服,不过三服立愈。后用四物汤补之。更可用《宣明方》槟榔丸(槟榔、木香、牵牛、陈皮)。”详闭经条。

月事阻滞

病症。指月经滞涩。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二:“养血丸……大治月事阻滞,腹胁作痛。”详月经滞涩条。

月事参差

病名。即月经先后无定期。见明·俞桥《广嗣要语》:“百子附归丸,女服此药,调经养血,安胎顺气,不问胎前产后,月事参差,有余不足诸证,悉皆治之。”详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事衰少

病名。即月经过少。出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七:“若醉以入房,中气竭,肝伤,故使月事衰少不来也。”详月经过少条。

月事通调

生理现象。即月事调匀。见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卷十七:“拟宣畅气血,必得月事通行,方为稳妥也。”详月事调匀条。

月事涩少

病名。即经行不畅,月经过少。见清·徐大椿《女科指要》卷一:“血虚不能维阴而阳郁不伸,故潮热有时,月事涩少不调焉。”参见月经过少,月经滞涩条。

月事调匀

生理现象。即月经正常。又称月事匀、月事调、月事通调、月候调匀。见明·俞桥《广嗣要语》:“待月事调匀,受娠为度。”

月事频并

病名。并:合在一起。月事频并即月经先期。见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论第二十九:“治妇人气充经脉,月事频并,脐下痛,宜芍药六合汤;四物内倍加芍药。”详月经先期条。

月事滞浊

病名。指经行不畅,经色污浊。见清·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卷一:“交加散:治营卫不和,月事滞浊,脐腹撮痛,腰腿重坠。此方能逐散恶血。”交加散:生地黄、生姜各二斤,捣汁存渣,当归、白芍药、玄胡索(醋纸包煨)、蒲黄(隔纸炒)、桂心各一两,红花(炒,无恶血不用)、没药(另研)各半两。参见月水湛浊条。

月事愆期

病名。①愆期:失约。即月经先后无定期。见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四十四:“经来前后为愆期。”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②愆期:误期。故认为指月经后期。见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二:黑锡丸治“妇人月事愆期,血海久冷,恶露不止,赤白带下”。详月经后期条。

月事暴下

病名。即血崩。见清·怀远《古今医彻》卷四:“心火偏盛,而月事暴下。”详血崩条。

月事凝滞

病名。即闭经。见清·刘纯《玉机微义》卷四十九:“严氏琥珀散:治妇人室女月事凝滞,腹胁胀痛,及血逆攻心,眩晕不省。”详闭经条。

月使不来

病名。即闭经。出晋·王叔和《脉经》卷六:“女人月使不来,时亡时有,得之少时有所坠堕。”详闭经条。

月使不调

病名总称。即月经不调。出晋·王叔和《脉经》卷二:“妇人月使不调,王月则闭”。详月经不调条。

月经不止

病名。即经期延长。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茜根:止血内崩,及月经不止。”详经期延长条。

月经不匀

病名总称。即月经不调。见宋·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治妇人风虚劳冷,肢体疼倦,气血凝涩,脾胃气弱,月经不匀,芎 汤方”。详月经不调条。

月经不行

病名。即闭经。见宋·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治室女月经不行,腹中 痛,甘草饮方”。详闭经条。

月经不调

病名总称。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异常的疾病。又称女经不调、天癸不调、月水不匀、月水不调、月事不匀、月事不调、月事失常、月事异常、月使不调、月信不调、月候不调、月经不匀、月经失度、失信、血经不匀、血经不调、血脉不调、血候不齐、经不调、经气不调、经水无常、经水不调、经行不调、经事不调、经脉不匀、经脉不调、经络不调、经候不匀、经候不调、经候失调。见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治月经不调,或一月再来,或两月三月一来,或月前或月后,闭塞不通方。”具体内容参见月经病条。

月经不通

病名。即闭经。出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四:“治妇人脐下结物,大如杯升,月经不通,发作往来,下痢羸瘦。此为气瘕。”详闭经条。

月经不断

病名。即经期延长。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四:“月经不断:用前紫汤服之,佳。”详经期延长条。

月经乍少

病名。指经量突然减少。见宋·齐仲甫《女科百问》卷上:“紫石英圆:治妇人病多是月经乍少,或在月后,时发疼痛。”详月经过少条。

月经乍多

病名。指经量突然增多。见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十:“治妇人病多是月经乍多乍少,或前或后,时发疼痛,医者一例呼为经病,不曾说得是阴胜阳,是阳胜阴,所以服药少得有效。”详月经过多条。

月经失度

病名。即月经先后无定期。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八:“鳖甲散方……治妇人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无颜色,皮骨相连,月经失度,往来无常”。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月经行多

病名。即月经过多。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二:“茱萸鹿茸丸:补气固血,治本脏因虚生寒,月经行多。”详月经过多条。

月经先期

病名。指以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以上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又称一月经再行、月前、月水参前、月事先期、月事频并、月信先期、月信赶前、月信趱前、月经前期、月经频数、月经趱前、月经一月再至、先期经行、先期经来、汛速、汛事先期、经早、经频、经前潮、经不及期、经水先期、经水参前、经水重来、经行先期、经事不准、经事先期、经脉参前、经期常早、经水不及期、经水一月再行、赶前、逐日经来、气虚经行先期、血热先期、血热经早、血热经行先期、虚热经行先期。见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一:“月经先期:经以月至为常,若阳大过而月经趱前一月,忽早一月”。多因实热、郁热、虚热、气虚、肾虚引起。实热者兼见经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面赤口渴,喜饮冷,便干溲黄。舌深红,苔黄,脉数大。治宜清热凉血。方用清经散或先期汤;郁热者兼见经色红,量时多时少,经行不爽,乳房、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苔薄黄,脉弦数。治宜舒肝清热,凉血调经。方用丹栀逍遥散;虚热者兼见经量少,色红质稠,身体瘦弱,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加味地骨皮饮去川芎,加阿胶、麦冬以养血滋阴。若见头晕耳鸣,心悸而烦等症,为肾精不足,虚火内扰所致。治宜滋肾育阴。方用两地汤加女贞子、桑椹子;气虚者兼见量多色淡,质薄,神疲体倦,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治宜补气摄血,养血调经。方用举元煎或圣愈汤去川芎,加荆芥炭。若见心悸少寐,面色少华。治宜养益心脾,补气摄血。方用归脾汤;肾虚者兼见经量少,色黯淡,腰腿酸软,头晕耳鸣。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治宜固肾调经。方用固阴煎加续断、枸杞。

月经后期

病名。指以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以上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又称不下月水、天癸不行、天癸不通、天癸未通、月后、月事迟、月水过期、月事过期、月事沉滞、月信过期、月信后期、月事愆期、月经落后、月候不来、过期经行、后期经行、汛阻、汛事久稽、妨经、经迟、经延、经不行、经后行、经后期、经后潮、经水过期、经水后期、经水参后、经水落后、经水逾期、经行过期、经行后期、经来后期、经事久居、经事过期、经事迟行、经事参后、经事参前、经脉后期、经候过期、经过期后行、经水过期不行、数月行经、气滞经行后期、血热后期、血热经迟、血热经行后期、血寒经迟、血寒经行后期、血瘀经行后期、形肥过期经行、形瘦过期经行、肥人经水过期、痰湿经行后期、瘦人经水过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清·竹林寺僧,静光禅师考定《女科秘要》卷三:“月经后期……若阴不足而月经退后一月,忽迟一月……”。多因实寒、虚寒、气滞、痰湿、血虚、血瘀、血热、肾虚引起。治疗详见血寒经行后期、气滞经行后期、痰湿经行后期、血虚经行后期、血瘀经行后期、血热经行后期、肾虚经行后期各条。

月经过少

病名。指以月经血量较常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经行时间不足2天,经量亦少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又称月事少、月候少、月水滞涩、月事衰少、月事涩少、月经乍少、月经涩少、汛少、经少、经水少、经水短少、经水涩少、经行涩少、经行微少、经候微少、气滞月经过少血虚经少、血热月经过少、血虚月经过少、血寒月经过少、血瘀月经过少、形肥经少、形瘦经少、痰湿月经过少、瘦人经水来少。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八十二妇人经脉门设过多过少治法条目。月经过少分为气滞月经过少、血热月经过少、血虚月经过少、血寒月经过少、血瘀月经过少、肾虚月经过少、痰湿月经过少等。治疗分别参见各条。

月经过多

病名。指以月经量较常量明显增多,而周期、经期基本正常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又称月事多、月候多、月水不节、月水过多、月事过多、月经乍多、月经行多、月信过度、月信来多、月候过多、月候过伤、月候淋漓、行经太多、癸水淋漓、经多、经水多、经水过多、经行太过、经行过多、经来过多、经事过多、经脉过多、经候过多、经水淋漓不止、气虚月经过多、劳伤月经过多。见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断,或月经来过多,及过期不来者,服之亦佳方”。月经过多分为血热月经过多、气虚月经过多、痰湿月经过多、血瘀月经过多。血热者兼见经色深红质稠,口干唇燥,渴欲饮冷,便秘溲黄。舌质深红,脉弦大数。治宜清热凉血固经。方用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黄、牡丹皮、白芍)用水牛角替代犀角,加旱莲草、天门冬、桑叶、阿胶;气虚者兼见经色淡质稀,小腹空坠,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虚无力。治宜补气摄血,佐以升提。方用举元煎加阿胶、艾叶炭、海螵蛸;痰湿者兼见经色淡质粘稠,经期延长,胸闷欲呕,纳少痰多,头重目眩,平日带多如涕。舌淡苔腻,脉弦滑。治宜祛痰利湿,扶脾调经。方用三子养亲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改生姜为炮姜,加荆芥炭、阿胶、仙鹤草;血瘀者兼见经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舌质黯红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调经止血。方用震灵丹加蒲黄炭、茜草炭、阿胶。

月经衣带

其他。即月经布。见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四:“主老嗽。取多年烟火者,拂取上尘,和石黄、款冬花、妇人月经衣带为末,以水和涂于茅上,待干,纳竹筒子中,烧一头,以口吸之入咽喉,数数咽之,无不瘥也。”详月经布条。

月经违期

病名。即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违期。见明·孙志宏《简明医彀》卷七:“八珍益母丸:治气血两虚,脾胃并弱,饮食少思,四肢无力。月经违期,或先期而至”。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月经赤衣

其他。即月经布。见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十五:“梅师方:治丈夫热病瘥后,交接复发,忽卵缩入肠,肠中绞痛欲死。烧女人月经赤衣为灰,熟水调方寸匕服。”详月经布条。

月经赤帛

其他。即月经布。见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男子新病起,近房内复者方:取女人月经赤帛烧服方寸匕”。详月经布条。

月经否涩

病名。否:通痞。月经否涩即闭经。出隋·巢元方《诸病源论》卷三十九:“此或月经否涩不通,或产后余秽未尽,因而乘风取凉,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结成瘀也。”详闭经条。

月经周期

其他。系现代医学的术语。是指此次月经开始至下次月经开始的这段时期,是女性生理上的循环周期。又称经度。

月经前期

病名。即月经先期。明·龚廷贤《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卷一设月经前期条目。详月经先期条。

月经首行

生理现象。即初潮。见明·吴正伦《养生类要》前集:“取红铅法:用无病室女月经首行者为最次”。详初潮条。

月经逆行

病名。即逆经。见原题华佗撰《华佗神医秘传》卷六设华佗治月经逆行神方。详逆经条。

月经涩少

病名。即月经过少。见清·叶其蓁《女科指掌》卷一:“只因血少故来迟,涩少无痛大补之”。详月经过少条。

月经秽布

其他。即月经布。见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一:“取妇人月经秽布塞之亦止。”详月经布条。

月经断绝

病名。即绝经。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三:“女人月经断绝,(甜瓜蔓)同使君子各半两,甘草六钱,为末,每酒服二钱。”详绝经②条。

月经滞涩

病名。指经行不畅,经量过少。又称月水不利、月事不利、月事阻滞、月事涩少、月信不利、月候不利、月候不快、月候滞涩、经涩、经滞、经月不利、经水不利、经水否涩、经脉不利、经候不利、经期血滞、经水不利下。出宋·赵佶《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五十一:“治妇人月经滞涩,调顺荣气,姜黄散方(姜黄、丁香、当归、芍药)。”月经滞涩常因气滞、血瘀、寒凝、湿热阻滞引起。气滞者,兼见乳房胀痛,小腹胀痛,胀甚于痛,矢气则宽,经少色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宜行气通经。药用乌药、青皮、香附、路路通、郁金、丹参、当归、川芎;血瘀者兼见下腹胀痛,痛甚于胀,夹小血块,块下痛减。舌稍暗,苔薄白,脉涩。治宜活血行滞。方用桃红四物汤加丹参、茺蔚子、王不留行、乌药、大腹皮;寒凝者兼见小腹冷痛,得温痛减,经血夹块色黑。舌稍淡,苔薄白,脉沉弦。治宜温经活血。方用少腹逐瘀汤;湿热者兼见下腹胀坠疼痛,腰骶酸痛,经来夹带。舌淡红,苔薄腻,脉濡。治宜调和气血,清理湿热。方用当归、赤芍、当归、川芎、柴胡、枳壳、蒲公英、败酱草、大血藤、延胡索。

月经落后

病名。即月经后期。清·叶其蓁《女科指掌》卷一调经门设落后条目。详月经后期条。

月经频数

病名。即月经先期。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一:“一妇人因夫经商久不归,发寒热,月经旬日方止,服降火凉血药,反潮热内热,自汗盗汗,月经频数。”详月经先期条。

月经瘀闭

病证名。属闭经证型之一。指瘀血阻滞引起的闭经。见宋·陈自明著,明·薛己校《校注妇人良方》卷一:“万病丸:治月经瘀闭,脐腹作痛,及产后癥瘕等病。”详闭经条。

月经壅滞

病名。即闭经。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四:“琥珀散:治妇人月经壅滞”。详闭经条。

月经趱前

病名。趱(音zǎn):快走。月经趱前即月经先期。见明·王肯堂《胎产证治》:“(月经)不调有趱前,有退后”。详月经先期条。

月信之期

其他。即经期。见宋·窦材辑《扁鹊心书》卷下:“业方脉者,不知男女之分,阴阳之异,冲任之原,月信之期”。详经期条。

月信不止

病名。即经期延长。见明·孙文胤《丹台玉案》卷三:“茜根散:治吐血衄血,错经妄行,并妇人月信不止。”详经期延长条。

月信不行

病名。即闭经。见清·张曜孙《胎产指南》卷首“石瘕:因行经时,寒气自阴户入,客于胞门,以致精血凝聚,月信不行,其腹渐大,如孕子状。”详闭经条。

月信不来

病名。即闭经。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六:“万病丸:治女人月经淋闭,月信不来,绕脐寒疝痛”。详闭经条。

月信不利

病名。即月经滞涩。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久有瘀血成块,月信不利者,并用酒磨下。”详月经滞涩条。

月信不作

病名。即闭经。见明·龚廷贤《万病回春》卷八:“妇人见此,若月信不作寒热可生。”详闭经条。

月信不绝

病名。即经期延长。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曾有以娠妇月信不绝,而胎不损,问产科能宗古者。”详经期延长条。

月信不通

病名。即闭经。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一:“琥珀散:治心闷,腹脏撮痛,气急气闷,月信不通等疾。”

月信不调

病名。即月经不调。见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女子月信不调,翕翕少气无力。”详月经不调条。

月信不断

病名。即经期延长。见清·叶其蓁《女科指掌》卷三:“曾有妊娠月信不断而胎不损”。详经期延长条。

月信过度

病名。即经期延长或月经过多。见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全参》卷四十:樗白皮“止女人月信过度,久痢,带漏崩中……”详经期延长或月经过多条。

月信过期

病名。即月经后期。见明·孙文胤《丹台玉案》卷五:“调荣四物汤:治月信过期而来,及其色如淡红水者。”详月经后期条。

月信来多

病名。即月经过多。见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九十五:“樗白皮主赤白久痢……女子血崩,月信来多,赤白带下”。详月经过多条。

月信色淡

病名。即经来色淡。见明·孙文胤《丹台玉案》卷五:“调经固荣汤:治月信色淡而稠粘,肚腹疼痛。”详经来色淡条。

月信先期

病名。即月经先期。见明·孙文胤《丹台玉案》卷五:“凉血四物汤:治月信先期而来。及紫黑色者。”详月经先期条。

月信后期

病名。即月经后期。见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卷八:“年少脉匀,主无病,尺中虚,必月信后期”。详月经后期条。

月信赶前

病名。即月经先期。见明·龚廷贤《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卷三:“月信赶前,宜用凉药以清热。退后为虚,宜用温药以补虚。”详月经先期条。

月信涩滞

病名。即闭经。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三:“治月信涩滞。用白蘘荷根细切,煎取二升,空心酒调服。”详闭经条。

月信紫黑

病名。指月经颜色紫黑。多属血热。见明·孙文胤《丹台玉案》卷五:“凉血四物汤:治月信先期而来,及紫黑色者。”

月信愆期

病名。即月经愆期。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或月信愆期,渐觉黄瘦”。详月经愆期条。

月信趱前

病名。即月经先期。见清·竹林寺僧传,静光禅师考定《女科秘要》卷八:“月信趱前为热,宜用凉药以退热。退后为虚,宜用温药以补虚。”详月经先期条。

月脉不通

病名。即闭经。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三:“鳖甲汤:治经络壅滞,月脉不通,渐羸瘦,四肢无力。”详闭经条。

月候不干

病名。即经期延长。见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卷二百一十引《仙传济阴方》:“月候不干:月经太过不干时,乃是气虚之所为,内补元中加使用,鹿茸附子补三虚。”详经期延长条。

月候不匀

病名。即月经先后无定期。见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七:“日华子云:蒲黄,治扑血闷,排脓,疮疖,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月候不行

病名。即闭经。见清·凌德《女科折衷纂要》:“肝热生风,故病名血风。曰劳者,病久血虚,月候不行,而发热不止也”。详闭经条。

月候不来

病名。即闭经或月经后期。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一:“治女人月经瘀闭,月候不来,绕脐寒疝痛彻”。详闭经或月经后期条。

月候不时

病名。即月经先后无定期。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二:“治经虚月候不时,肠滑下痢,频服助气安血,大补冲任。”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月候不利

病症。即月经滞涩。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一:“牡丹散:治月候不利,腹脐疼痛,不欲食。”详月经滞涩条。

月候不快

病症。即月经滞涩。见宋·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治室女月候不快,欲来即攻脐腹疼痛……没药丸方。”详月经滞涩条。

月候不通

病名。即闭经。见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二:“治妇人月候不通。琥珀煎丸方。”详闭经条。

月候不调

病名。即月经不调。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二玉房蒸,男则遗沥漏精,女则月候不调”。详月经不调条。

月候不准

病名。即月经先后无定期。见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一:“丹参散治月候不准。”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月候过多

病名。即月经过多。见宋·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治妇人月候过多,血伤漏下不止,蒲黄丸方”。详月经过多条。

月候过伤

病名。即月经过多。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九:“治崩中及女子月候过伤,取小蓟根捣汁半升服之。亦可酒煮服。”详月经过多条。

月候调匀

生理现象。即经事准期。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六:“月候调匀,颜色肌肤如常”。详经事准期条。

月候淋漓

病名。即月经过多。见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卷七十:“治妇人诸虚损不足,羸瘦萎黄,月候淋沥,或时带下,头晕心烦,肢节少力。”详月经过多条。

月候湛浊

病症。即月水湛浊。见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五:石燕“妇人月候湛浊,赤白带下,多年不瘥,应是脏腑诸疾皆主之。”详月水湛浊条。

月候愆期

病名。即月经先后无定期。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一:“治冲任衰弱,月候愆期,或前或后,或崩漏不止”。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月期谨慎

其他。指经期注意事项。见清·程从美《胎产大法》卷上设月期谨慎条目。提出经期慎寒、慎热。

月露不通

病名。即闭经。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七:“万病紫菀丸疗……妇人多年月露不通,或腹如怀孕。”详闭经条。

月露滞涩

病名。即月经滞涩。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八:“治室女月露滞涩,心烦恍惚。用铅白霜研细为散,每服一钱,温地黄汁一合,调下。”详月经滞涩条。

月水来腹痛

病名。即痛经。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月水来腹痛候”。详痛经条。

月经未尝来

病名。闭经。属现代医学原发性闭经。见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四:“黄芩牡丹汤:治女人从小至大,月经未尝来,颜色萎黄,气力衰少,饮食无味方。”详闭经条。

月经后期膏

方名。出《江南中医妇科流派膏方精选》张聿青方。组成:炙绵芪三两,炒萸肉一两,炒山药二两,奎党参四两,远志肉五钱,炒扁豆二两,川断肉二两,炒于术二两,白茯苓三两,炙黑草五钱,制首乌四两,菟丝子二两,破故纸二两,巴戟肉二两,甘杞子二两,制香附一两五钱,潼沙苑(盐水炒)三两,广皮一两,大熟地(砂仁炙)四两,制半夏一两五钱,粉归身(酒炒)一两五钱,杜仲三两,杭白芍(酒炒)一两五钱,紫丹参一两五钱,泽泻一两,大生地(姜汁炙)四两,炒枣仁(研)一两。另加:清阿胶三两,鹿角胶二两,龟甲胶二两。用法:熬膏服用。功效:补气血,益肝肾。主治:经事愆期,不时带下,每至冬令,辄易感风,大便或结或溏。脉濡细,苔薄白。

月水乍多乍少

病名。即经水或多或少。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若寒温乖适,经脉则虚,有风冷乘之,邪搏于血,或寒或温,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月水乍多乍少,为不调也。”详经水或多或少条。

月水乍来乍去

病名。即漏下。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脂瘕者……月水乍来乍去不如常,大小便血不止。如此者,令人无子。”详漏下条。

月水或前或后

病名。即月经先后无定期。见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桃仁汤:治产后及堕身,月水不调,或淋沥不断,断后复来……月水或前或后,或经月不来”。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月经一月再至

病名。即月经先期,一月二潮。出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二十一引《新录方》(唐以前):“治虚惫,月经一月再至方”。详月经先期条。

月经来如胆水

病症。指经期阴道流出黄绿色的液体。见清·竹林寺僧《宁坤秘笈》上卷:“第一经前:论其症,血来如胆水,五心作热,腰痛,并小腹痛,面黄色,不思饮食。”乃气血虚,先退其热,然后调经。次月胜血而愈。先用黄芩散(黄芩、川芎、当归、白芍、苍术、甘草、知母、花粉),后用调经丸(三棱、莪术、当归、白芍、生地、熟地、玄胡、茯苓、川芎、小茴香、乌药、大茴香、砂仁、香附)。

月经前后诸症

病名总称。属现代医学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见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条。

月经逆行口鼻

病名。即逆经。见清·汪讱庵《本草易读》卷二:“月经逆行口鼻(鱼胶三百八十,验方一。)”详逆经条。

月信前后不一

病名。即月经先后无定期。见清·砺堂氏《宁坤秘笈》卷上:“治妇人月信前后不一,空心酒化服即准。”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月浣乍多乍少

病名。即经水或多或少。见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五:“何谓七害?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详经水或多或少条。

月经先后无定期

病名。指以月经周期时而提前,时而延后达7天以上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又称不周时、天癸愆期、月汛爽、月水不时、月水不定、月水愆期、月汛不齐、月事不期、月事参差、月事愆期、月经失度、月经违期、月候不匀、月候不时、月候不准、月候愆期、月信前后不一、水期不匀、汛愆、经乱、经水不时、经水妄行、经水违期、经水愆期、经血妄行、经行不匀、经来愆期、经事愆期、经行或前或后、经来或前或后、经行先后无定期、血虚经乱、肝郁经行先后无定期、肾虚经乱、脾虚经行先后无定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多因肝郁、肾虚、脾虚引起的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所致。肝郁者兼见经水或断或续,经量时多时少,色黯红,经前或经期乳房、小腹、胸胁胀痛,郁闷不舒,喜叹息。苔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养血调经。方用逍遥散去煨姜,加郁金、川楝子舒肝达郁。若肝郁化热者,兼见头晕头痛,咽干口苦。舌红苔薄,上方加牡丹皮、炒栀子;肾阳偏虚者兼见经量少,色淡质稀,小腹冷痛,头昏耳鸣,小便清长,夜尿增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补肾气,固冲调经。方用大补元煎。肾阴偏虚者兼见月经或前或后,量少,色鲜红,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沉细数。治宜滋肾养血调经。方用左归饮加龟板、丹皮;脾虚者兼见经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神疲气短,纳差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虚缓。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归脾汤。

月经病证治大全

书名。赵公尚编。刊于1930年。本书共分月经来源、月经病总论、月经病各论及结论四章。主要阐述月经生理及病理,认为任脉与输卵管、冲脉与大动脉有关系,月经与内分泌有密切关系,还强调中医补肾补命门就是西医增加内分泌性腺功能。在结论中比较了中、西医学之长短优劣,指出诊治月经病,中医疗效优于西医。书末附录几种避孕法。本书反映了当时中、西医说相互渗透及衷中参西的学术特征。现存1930年上海卫生报馆铅印本。

丹下

其他。指来月经。出晋·王叔和《脉经》卷九:“未出门女有三病……三病者,或见丹下,惊怖得病,属带下。”详来潮条。

丹田

人体组织。即胞宫。见明·楼英《医学纲目》卷三十七:“夫胞者,一名赤宫,一名丹田,一名命门,男子藏精施化,妇人系胞有孕”。详胞宫条。

丹穴

人体部位。①即阴道。出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廿八引《洞玄子》:“女感阳气,则丹穴津流,其状也:涓然下逝,若幽泉之吐深谷。”详阴道条。②指阴道穹窿。出处同上:“深纳玉茎,入于丹穴中”。详婴女条。

丹参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大红袍。为唇形科植物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及根茎。主产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性味:苦,凉。入心,肝经。功效:活血祛瘀,排脓,止痛,安神。临床应用:①痛经:丹参30g,水煎加糖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②经脉不调,或前多少,产前不安,产后恶习血不下,兼冷热,腰脊骨节痛。丹参散:丹参切晒为末,酒下二钱。(《薛氏济阴万金书》)③一味丹参作丸,亦可通经。(《女科一盘珠》)④崩中去血及产余疾。丹参酒:丹参、艾叶、地黄、忍冬、地榆各五斤。右剉熟舂,以水渍三宿出滓,煮取汁,以黍米一斛,炊饭酿酒,酒熟榨之,初服四合,后稍稍添之。(《医部全录·妇科》)⑤子宫内膜异位症、下焦瘀血致腹痛。经前内异丸:丹参30g,赤芍药、五灵脂、蒲黄、牛膝、香附各10g,三棱、莪术各8g。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每次服6~9g,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于经前3~5天始服。(《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妇科病》)⑥经行情志异常心肝火旺证。二齿安神汤:紫贝齿、青龙齿、灵磁石、辰砂、琥珀末、紫丹参、九节菖蒲、仙半夏。(《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⑦经行发风疹块:蝉衣12g,生地、茯苓各15g,荆芥、生甘草各10g,丹参20g,白鲜皮、地肤子各9g,赤芍、芦根各18g,生锦纹5g。(《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⑧带下五色久不止,脐下痛。续断丸:续断、丹参、当归、艾叶、阿胶、桑寄生各三分,白芷、干兰花各半两。右件药捣罗为末,以醋浸蒸饼和丸如梧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三十丸。(《普济方》)⑨滑胎(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母儿血型不合流产)。ACA1号方:丹参10g,益母草15g,莪术10g,牡丹皮10g,赤芍10g,炒栀子10g,苎麻根20g,茯苓10g,山药15g,土茯苓15g,生地黄15g。妊娠之前服用。(《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⑩堕胎溢血:丹参十二两。以清酒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华佗神医秘传》) 子悬。子悬汤:人参、苏梗、砂仁、陈皮、归身、白芍、丹参、黄芩、香附。(《妇科玉尺》) 脾肾气虚血瘀型妊娠中毒症:丹参60g,生地、茯苓、党参、赤芍各30g,川断、菟丝子各20g,黄芪、藿香、黄芩、麦冬各15g。(《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八月即服丹参膏(丹参半斤,芎 、当归各二两,蜀椒五合)养胎,临月服,令滑而易产。(同④) 产后恶露不下有结聚成块,心胸烦闷,脐下坚痛,兼受寒热,劳碌腰脊骨烦痛者,宜丹参散:丹参一味,晒干为末,酒服二钱。(《竹林女科证治》) 产后血运闷绝。丹参汤:丹参、芍药、炙甘草各半两,蜜一两,生姜三合,生地黄汁一盏。右六味,除地黄蜜生姜汁,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入地黄汁一合,蜜一匙头,生姜汁半合,更煎令沸,温分三服。(《圣济总录》) 产后三日腰疼,腹中余血未尽,并手脚疼,不下食。生地黄汤:生地黄汁一升,芍药、甘草各二两,丹参四两,蜜一合,生姜汁半合。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地黄汁、蜜、姜汁,微火煎一两沸,一服三合,日二夜三,利一两行,中间进食,与药更进服。(《广济方》) 产褥感染:丹参、鸡血藤各30g,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各20g,五灵脂、蒲黄各15g,红藤、金银花、败酱草各25g。浓煎至2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 更年期综合征心悸怔忡、失眠诸症:炙甘草、丹参、菖蒲、朱茯苓、柏子仁各9g,淮小麦30g,太子参、生地各12g,麦冬6g,五味子4.5g。(《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血热有瘀不收胎(妊娠)。生生收胎饮:生丹参、生地黄各五钱,水冲代茶。(《高淑濂胎产方案》) 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及慢性附件炎、盆腔炎之不孕症。通任种子汤:丹参30g,当归10g,连翘12g,香附、薏苡仁、赤白芍、红花、络石藤各9g,川芎、小茴香、炙甘草各6g。(《中医妇科验方选》) 宫外孕休克型或不稳定型早期:丹参、赤芍各15g,桃仁9g;宫外孕腹腔内瘀血凝结,包块已经形成:丹参、赤芍各15g,桃仁9g,三棱3~9g,莪术3~6g。(《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包块型慢性盆腔炎。消癥散:莪术、三棱、桃仁、元胡各50g,丹参100g。共研极细末,和匀。每次服6~9g,每日服3次,用土茯苓、黄柏各15g,煎汤送服。30天为1个疗程。(同⑤) 阴虚血热型结核性盆腔炎:丹参、猫爪草各30g,鳖甲、龟板、生地各15g,百部12g,丹皮、麦冬、青蒿、白芍各9g。(同 乳汁不足:丹参根60g,煎浓汁去渣,冲鸡蛋服。(《江西草药》) 急性乳腺炎炎症期。麻蒲散:麻黄、生甘草、蒲公英、紫丹参、小青皮、川芎。(同 乳肿痛。丹参膏:丹参、芍药各二两,白芷一两。上三味,以苦酒渍一夜,猪脂六合,微火煎三上下,膏成敷之。(《刘涓子鬼遗方》)相关现代药理:①半体内试验,丹参注射液可使家兔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连续凝血酶时间延长,3P试验呈阳性改变,表明有抗凝和促纤溶作用。(《中药药理与应用》)②总丹参酮及其单体对人型结核菌H 37 RV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以丹参新醌甲的效果最强。(《中华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使用注意:妇女月经过多及无瘀血者禁服;孕妇慎服。

丹参饮

方名。出《时方歌括》卷下。组成:丹参一两,檀香、砂仁各一钱。用法:水煎服。功效:行气化瘀。主治:经期或产后胃脘疼痛。加减:脾胃虚弱,与六君子汤合用;脾胃虚寒,与小建中汤合用;脾胃寒冷,加干姜、吴茱萸;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泛酸加瓦楞子、海螵蛸;食积,加三棱、神曲。

丹参散

方名。出《简明医彀》卷七。组成:丹参酒洗净,切。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功效:逐瘀生新。主治:补新血,破瘀血,安生胎,下死胎,止崩带,调经脉。逐产后恶血,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与四物汤同功。

丹参膏

方名。出《医心方》卷二十二引《深师方》。组成:丹参四两,人参二分,当归四分,芎䓖二两,蜀椒二两,白术二两,猪膏一斤。用法:凡六物,切,以真苦酒渍之,夏天二三日,于微火上煎,当着底搅之,手不得离,三上三下,药成,绞去滓。以温酒服如枣核,日三。功效:养胎易生。主治:妊身七月便可服,至坐卧忽生不觉。又治生后余腹痛。

风邪

病因。六淫之一。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故外感多有风证。妇女经期、妊娠、产后由于外卫不固,经常感受风邪,且风邪常与其他病邪结合,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见清·严洁等《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中:“产户痛:起居早,感风邪也,用祛风定痛汤。”

风冷

病因。即风寒。见清·严洁等《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上:“子宫为风冷所乘,致营卫亏弱。八珍汤加桑寄生、防风。”详风寒条。

风热

病因。指风和热结合的病邪。见清·严洁等《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中:产后便血“大肠风热,四物汤加荆芥、防风。”风热侵于肌表,临床表现为经期、妊娠或产后发热重,恶寒较轻,咳嗽,口渴,甚则口燥,目赤,咽痛,衄血等。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可选用疏风清热方剂治疗;风热侵于内脏,出现赤带、肠风出血等。可选用凉血驱风方剂治疗。

风疰

病名。疰(音zhù):指病程长的慢性病。产后中风,称为风疰。出唐·昝殷《经效产宝》卷中:“产后中风,腰背强直,时时反张,名风疰。”此病不宜当真中风治,可用华佗愈风散(荆芥穗一味,焙干研末,每服三钱,童便调,以鼻饲投药)。

风痉

病名。①即产后痉病。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治在蓐中风,背强不得转动,名曰风痉方。”详产后痉病条。②即子痫。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九:“妊娠体虚受风,而伤太阳之经络,后复遇风寒相搏,发则口噤背强,名之曰痉。又云痓,其候冒闷不认人,须臾自醒,良久复作,谓之风痉。一名子痫,一名子冒,甚则反张。”详子痫条。

风湿

病因。指风和湿结合的病邪。见宋·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六十一:“治妇人产后中风困笃,或背强口噤,或但烦热,或头身皆重,或身痒,剧者呕逆直视,此皆因风湿所致,大豆酒方”。经期或产后感受风湿之邪,常见身痛或身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可选用驱风胜湿方剂治疗。

风寒

病因。指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又称风冷。见清·严洁等《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上:“子肿:……感犯风寒。紫苏饮去白芍,加防风。”风寒侵于肌表,临床表现为经期、妊娠或产后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以祛风散寒为主。风寒入于体内,临床表现为痛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等。

风痰

病因。指痰扰肝经的病证,或素有痰疾,因感受风邪或风热怫郁而发者。见清·严洁等《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中:“遍身疼痛,手足瘫痪,血虚有风痰,生化汤加姜汁、竹沥。”风痰常导致子悬、子晕、子痫、产后中风等疾病。治宜祛风豁痰。

风引汤

方名。出《金匮要略》卷上。组成: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用法: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功效:清热熄风镇潜。主治:肝阳上亢引起的经行头痛,经行烦躁,妊娠合并癫痫,更年期综合征(潮热出汗)。加减:经行头痛加菊花、蔓荆子、决明子;经行烦躁加炒栀子、连翘心、莲子心;妊娠合并癫痫加白僵蚕、羚羊角、钩藤;更年期综合征(潮热出汗)加鳖甲、龟版胶、糯稻根。

风入胞门

病因。指风邪入侵胞宫。见清·严洁等《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中:产后腹痛“腹痛欲绝,脉浮弦,风入胞门也,川断一两,防风三钱,煎服。”风入胞门常见妊娠腹痛、产后腹痛、崩漏等疾病。治宜驱风和血。

风干冲任

病因。指风邪侵入冲任二脉。见清·徐大椿《女科指要》卷一:“崩脉多芤,漏脉必涩,数为血热,软则气虚,风干冲任,脉必浮弦”。治疗参见风入胞门条。

风火相煽

病因。指肝风、肝火相互助长致病。见清·严洁等《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上:“子痫……风火相煽。钩藤汤,加黄芩、栀子、柴胡。”风火相煽常导致子痫、产后痉症等疾病。治宜熄风清火。

风邪痰饮

病因。指风与痰饮结合的病邪。见清·严洁等《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上:胎前心腹痛“风邪痰饮,交结于心之支络。宜四物合二陈,加藿香、紫苏”。风邪痰饮常导致子嗽、产后咳嗽、产后哮喘、产后身痛等疾病。治宜驱风豁痰。

风冷入胞

病因。指风冷侵入胞络。源自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带下者,由劳伤过度,损动经血,致令体虚受风冷,风冷入于胞络,搏其血之所成也。”风冷入胞常导致痛经、闭经、月经过少、带下、妊娠腹痛等疾病。治宜驱风散寒。

风冷经闭

病证名。属闭经证型之一。指风寒侵入胞宫,胞脉阻滞引起的闭经。见清·叶其蓁《女科指掌》卷一经闭:“风冷:热则宜通冷则凝,腹中瘕聚结如冰,或缘劳役兼惊恐,久则伤肝寒热增。”详闭经条。

风冷搏血

病因。指风寒之邪相互搏击于血中。见清·严洁等《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中:产后血块“风冷搏血,生化汤加木香三分,磨冲服。”风寒搏击常导致痛经、闭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恶露不下等疾病。治宜疏风散寒,活血化瘀。

风热动血

病因。指因风热扰乱胞脉导致的出血。见清·汪喆撰,徐召南评注《评注产科心法》上集:“(漏胎)若因风热动血者,即用四物汤,送下防风黄芩丸二钱,一日两三服。”风热动血常导致崩漏、倒经、妊娠衄血、妊娠便血等疾病。治宜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风热漏胎

病证名。属胎漏证型之一。指风热侵胞,损伤胞脉引起的胎漏。见清·罗美《古今名医汇粹》卷八:“漏胎下血:若因风热,用防风黄芩丸。”详胎漏条。

凤尾草

药名。出《植物名实图考》。又名背阴草、金鸡草、鸡脚草、井口边草、凤尾蕨。为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 Pteris multifida Poir.的全草或根。分布华东、中南、及河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地。性味:淡,微苦,凉。入肝,肾,大肠经。功效: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临床应用:①崩漏:凤尾草30g。切碎,用水酒各半煎服。(《广西中草药》)②湿热型经行腹泻:垂盆草、樗白皮各30g,凤尾草、爵床各15g,秦皮、神曲各1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③湿热带下:凤尾草30~60g,猪肉250g,加水两大碗同煲,食肉喝汤。每日1剂,连服3~5天。(《疑难杂症秘验方》)④湿热型产后腹泻:凤尾草30~60g水煎服。(《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⑤子淋:凤尾草、樗根皮各15g,石韦、竹叶、海金沙、车前草各10g。(同②)⑥ABO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栀凤汤:凤尾草、茵陈蒿、黄芪各30g,栀子、泽泻、紫苏、寄生、黄芩各15g,大黄5g,茯苓20g,党参、益母草、白术10g。[《中国医科大学学报》(4):32,2003]⑦乳汁不通:凤尾草三钱,水煎服,一日服二次,连服三日。(《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⑧乳痈。金凤汤:凤尾草30~60g,金银花、当归尾各15g,赤芍12g,丝瓜络18g。[《四川中医》1989;(12):27]⑨急性乳腺炎:何首乌9g,凤尾草15g,同蜜捣敷。(同⑦)⑩慢性盆腔炎。凤尾蛋:凤尾草15g,生黄芪、香附、赤芍各10g,甘草3g,大黄6g,当归9g,月季花9g,鸡蛋2枚,7剂。文火煎至半小时后,将鸡蛋壳敲碎再煮15分钟,吃蛋、喝汤。(同②) 子宫颈癌:水杨梅、凤尾草各60g,向日葵盘1只。(《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子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蛇莓20g,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凤尾草、莪术各15g,紫草12g,苍术、三棱各10g。(同②) 外阴炎。白凤煎:白藓皮30g,凤尾草30g,煎水外洗。(《女性性器官出血》)相关现代药理:煎剂1:80~1:32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中华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使用注意:虚寒泻痢及孕妇慎服。

凤林寺僧

僧名。清代医僧。僧名、生平里居不详。著《凤林寺女科秘宝》1卷。有称成书于1911年。

凤仙透骨草

药名。见《中药大辞典》。又名透骨草。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 Impatiens balsamina L.的茎。主产江苏。性味:苦,辛,平,有小毒。功效: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散瘀消肿,解毒止痛。临床应用:①痛经:透骨草、积雪草、益母草、马鞭草、川牛膝各30g,鹿衔草2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②经闭、干血痨:川军、凤仙花各等分研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钱半至二钱,酒送下。(《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③月经不调,产后流血。复方益母膏:益母草10kg,桑寄生1kg,凤仙花全草2株,五倍子150g,泽兰1kg。上药按煎煮法制成稠浸膏5kg。每次服1汤匙,每日服3次,温开水调服。(《中药制剂汇编》)④带下:白凤仙花梗去叶、花、子,切碎。每次干者三钱,鲜者一两,用白水,酒煎服。(同②)⑤产后腰痛:老鹳草20g,伸筋草、透骨草各30g。捣烂,加食盐炒热,外敷贴八髏、涌泉穴。(《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⑥输卵管闭塞、附件炎。透骨桂附散:透骨草、王不留行各30g,肉桂心、制附子各10g,川牛膝、小茴香、三棱、莪术各15g,细辛3g。研成粗末,炒热袋装。取药袋趁热敷小腹、腰骶部,每晚1次。(《名医治验良方》)⑦宫外孕包块表浅而界限清楚者。消癥散:千年健、追地风、川椒、羌活、独活、血竭、乳香、没药各60g,五加皮、川续断、白芷、桑寄生、赤芍药、当归尾各120g,艾叶500g,透骨草250g。共研极细末,和匀。每250g装入布袋中,隔水蒸5分钟,趁热外敷患处。每日敷1~2次,10天为1疗程。(《医方发挥》)⑧寒凝型慢性盆腔炎:透骨草100g,京三棱12g,白芷、花椒各10g,路路通15g。研成粗末,装入布袋中,水浸后隔水蒸30分钟,敷于下腹部病侧,每次敷20分钟,15天为1疗程,可连用3个疗程。经期及皮肤过敏者勿用。(《中华民间秘方大全》)⑨慢性盆腔炎有包块。透香开结散:透骨草30g,艾叶30g,香附15g,当归15g。共研极细末,和匀。取上药末,加适量食醋调匀,放入砂锅内炒热,用布袋将药包裹,热敷小腹肿块处。每日1~2次。(同⑥)⑩生殖器结核:透骨草200g,虻虫10g,青蒿、百部各30g,当归、银柴胡、秦艽、地骨皮、知母、三棱、莪术各15g,皂刺12g,乌梅20g。温盐水拌潮装布袋,洒酒、醋各25g,锅蒸,开锅20分钟,热敷小腹部,保温40~50分钟,每日1次。(《现代中西医妇科学》) 子宫发育不良:鸡血藤、生黄芪各30g,当归、透骨草各15g,川芎10g。水煎,服3次,经前5天,日1剂。(《中国民间医术绝招·妇科部分》) 子宫脱垂:麻黄、小茴香各6g,炒枳壳12g,透骨草、五倍子各9g。煎汤熏洗。(《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滴虫性阴道炎:凤仙花全株。煎汤熏洗,一日三次,连洗七天。(同②) 霉菌性阴道炎:凤仙透骨草90g,水煎3次,合药液约1500ml,凉后先用冲洗器冲洗阴道再坐浴,不拘次数,每次15分钟。(同①) 外阴尖锐湿疣:狼毒、蒲公英、地肤子、藤梨根各30g,透骨草20g,黄柏15g,明矾、冰片各10g。每日1剂,水煎外洗。(同⑤) 外阴白斑:射干、透骨草、苦参各20g,白矾、食盐、龙骨、枯矾各10g,绿矾5g。其中白矾、龙骨、枯矾、绿矾交替使用。水煎外洗,配合内服、外搽药物。(《当代中医实用临床效验方》) 阴户肿痛:凤仙花、泽兰叶各一两半。煎汤温洗患处,一日洗二、三次。(同②) 阴痒:透骨草35g,苦参、白藓皮、蛇床子各30g,防风15g,花椒20g,荆芥10g,冰片(后下)3g。加水浓煎,趁热先熏后洗患处,日两次,每次20分钟。7天为1疗程。(同 )相关现代药理:有抗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中医大辞典》)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鲜品捣汁服。外用:适量,水煎冲洗。使用注意:孕妇禁服。

凤林寺女科秘宝

书名。一卷。清·凤林寺僧撰。《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称:“南京凤林寺僧传《凤林女科秘宝》,抄本。据书前‘缘起’叙述,本书系南京凤台门外牛口乡凤林寺沙门传出:一传与浙绍萧山竹林寺僧净暹;一留传本寺。按是书与竹林寺女科大同小异,可能竹林寺女科系参考是书而成。”约成书于清末,有称成书于1911年。又名《凤林寺女科秘书》。全书共列九十种病证附方和《宁坤秘籍》妇人病九十一证、治法及七十九方,并有断死证秘诀和牡丹十三方用药歌。现有1922年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印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匀经

治法。指调整月经使其均匀。见明·龚廷贤《古今医鉴》卷十:“二分散治妇人室女月事不调……匀经、消痰、去热、和表里、养阴阳、倍饮食。”详调经条。

匀气饮

方名。出《丹台玉案》卷五。组成:乌药、当归梢、桃仁各一钱五分,杜仲、牛膝、官桂各一钱,川芎五分。用法:水煎。临服加酒一杯。功效:行气活血,温经益肾。主治:产后腰痛,不能转侧,恶血不甚下者。

乌药

药名。出《本草拾遗》。又名台乌药。为樟科植物乌药 Lindera aggregata (Sims)Kosterm.块茎。主产浙江、安徽、湖南、广东、广西。性味:辛,温。入脾,肺,肾,膀胱经。功效:顺气,开郁,散寒,止痛。临床应用:①经水临行时痛者,为气滞,乌药汤:香附子二钱,乌药一钱半,当归一钱,木香、甘草各五分。右剉,水煎服。(《医部全录·妇科》)②经年积血,腹中常痛,月经不调。立效散:青皮、陈皮、乌药、干姜、香附子、蓬莪术、三棱各等分。右剉,酢煮焙干为末,空心,陈皮煎汤调下二钱。(同①)③月信不通。琥珀散:天台乌药二两,当归、蓬术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后以食压之。(《济阴纲目》)④经水久不行,发肿者,血瘀渗入脾经:乌药、当归、川芎、白芍药、桃仁、红花、牡丹皮、干姜、肉桂、干漆、枳壳、白术、香附、牛膝、玄胡各一钱五分,俱用酒拌炒过,水二碗,煎八分。(《万病回春》)⑤经水多,行久不止者,将成血崩:乌药、当归、川芎、白芍药、生地黄、白术、黄芩、黑山栀、地榆、黑荆芥、香附、人参、白茯苓各一钱五分,甘草五分,俱用醋拌炒过,水二碗,煎八分。食前服。(同④)⑥经来二三日遍身疼痛,及寒邪入骨,或热或不热,宜解表。乌药顺气散:乌药、僵蚕、白芷、陈皮、枳壳各八分,干姜、甘草各五分,麻黄四分去节,姜三片,葱一根,发汗即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⑦赤白带下。乌艾丸:乌药二两半,艾叶六两,香附四两。将艾浸醋中十数日,再将香附后一日晒干,共为末,醋糊丸,酒下。(《妇科玉尺》)⑧恶阻。乌附汤:乌药、制香附、蜜炙白术、陈皮各一钱,人参、炙甘草各八分,姜三片。水钟半,煎七分服。(《竹林女科证治》)⑨安胎。五香散:乌药、白芷、枳壳、白术、良姜、甘草、莪术(孕者减半)。以糯米饮调下。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妇人大全良方》)⑩胎前脚痛,乌药顺气散治之(方见上)。(《宁坤秘笈》) 胎水肿满。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子、陈皮、甘草、乌药。上等分,净秤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姜三片,木瓜三片,紫苏三叶,同煎至七分,放温澄清,空心、食前服,日三服。(同⑨) 胎前瘫痪,此症手足不能动,乃胃中有痰凝聚血气所致。宜用乌药顺气散方(方见上)。(同⑩) 胎前产后血气不和,腹胀痛:乌药、香附、当归、川芎(俱酒炒)。(《本草切要》) 孕中有痈:洪州乌药(软白香辣者)五钱,水一盏,牛皮胶一片,同煎至七分,温服。(同⑨) 产后腹痛:天台乌药、当归各等分。上为末,炒黑豆淋酒调下二钱。(《普济方》) 产后呕逆,不进饮食。厚朴汤:厚朴、人参、白术、白茯苓、沉香、乌药、甘草。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圣济总录》) 产后气逆食滞胀痛等证。排气饮:陈皮、藿香、枳壳各一钱五分,厚朴一钱,泽泻、乌药、香附各二钱,木香七分或一钱。水一钟半,煎七分,热服。(同①) 产后气滞头痛。芎乌散:天台乌药、大川芎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烧红秤锤,淬酒调服。(同③) 宫冷不孕或慢性盆腔炎。暖宫定痛汤:胡芦巴、橘核、荔枝核、小茴香、延胡索、五灵脂、川楝子、制香附、乌药各9g。(《刘奉五妇科经验》) 脬气不足,小便频数。缩泉丸:天台乌药、益智仁各等分。上为末,酒煮山药为糊,丸如梧子大,临睡盐酒吞七十丸。(《证治准绳·女科》)相关现代药理:乌药水提液,醇提物水溶液5、10g/kg,灌胃给药,能明显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值,乌药镇痛作用明显;20g/kg剂量能显著抑制小鼠酒石酸锑甲扭体反应。乌药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的双重作用,并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使用注意:气虚及内热之证禁服;孕妇及体虚者慎服。

乌梅

药名。出《本草经集注》。又名梅实、熏梅。为蔷薇科植物梅 Prunus mume (Sieb.)Sieb.et Zucc.的未成熟果实。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性味:酸,涩,温。入肝,脾,肺,大肠经。功效:收敛,止血,生津。临床应用:①痛经。乌梅丸:乌梅9g,细辛、干姜、黄连、淡附片、川椒、桂枝各3g,当归6g,党参10g,炒黄柏5g,益母草30g。(《妇科证治经方心裁》)②血山崩:用乌梅烧灰为末,乌梅汤调下。(《妇人大全良方》)③肝经郁火经间期出血:乌梅糖水:乌梅肉I5g,红糖适量。将乌梅肉、红糖放入瓦罐内,加水500ml,煎至300ml,去渣分2次服,每日2次。(《饮食疗法》)④带下。乌梅白芷汤:乌梅、白芷各10g,苦参、党参各20g。(《妇科病妙用中药》)⑤漏胎下血,乌梅酒下小乌鸡丸。(《医部全录·妇科》)⑥肝胃不和型妊娠呕吐:乌梅肉、生姜各10g,红糖适量。水煎服。(《中华民间秘方大全》)⑦胎动烦渴:古芩术汤加麦门冬、乌梅。(同⑤)⑧妊娠三四个月,咳嗽、寒热往来,不思饮食:乌梅30g,白糖90g。先将乌梅煎后去渣,加入白糖1次服完。(《中华民间秘方大全》)⑨妊娠下痢,日夜不止:乌梅二两软者竹串慢火炙令干焦。右一味为细散。食前陈米饮调下二钱匕。如泻血,加黄连一两为末。(《圣济总录》)⑩妊娠合并慢性肾炎脾肾两虚证:乌梅、乌梅炭各3g,分2次服。服至七八个月。宜于消除蛋白尿。(《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 孕妇腰痛,脉虚。大地黄丸:熟地五两,乌梅三两,当归三两。制为末,蜜丸,酒下五钱。(《女科指要》) 产前软胯:甘草、生姜、乌梅等分,锉碎。右用水一大盏,同煎至八分,去滓服,便令胯骨软,产宫受气,痛不攻作。(《简易方》) 产后冷热不调,下痢。黄连丸:黄连三两,乌梅三两,炮干姜二两。右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二十丸,日三服。(《太平圣惠方》) 产后下部闭塞,大便秘结不通。乌梅导:乌梅十四枚。右一味,温汤浸取肉,捣丸如小槟榔大,每用一枚,内下部中,立通。(同⑨) 产后泻不止。一味散:乌梅不以多少,捶碎,以竹杖穿于火上炙为末,米饮调二钱。(《产宝诸方》) 产后痢渴:乌梅肉二十个,麦门冬十二分,以水一升,煮七合,细呷之。(《必效方》) 术后或产后阴虚盗汗:乌梅10枚,大枣10g,浮小麦30g。煎汤代茶。(《妇科名医证治精华》) 产后喜笑不休:乌梅二个,煎汤服。(《沈氏女科辑要》) 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烘热汗出:乌梅10枚,浮小麦15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中医内科学》) 回乳:乌梅15g,山楂、炒神曲、蒲公英各30g,炒麦芽90g。如兼有乳腺炎,可将其药渣外敷。(《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阴道息肉、子宫息肉及子宫肌瘤:乌梅(去核净肉炒炭)与僵蚕(微炒带黄)各248g,共研细末,炼蜜500g为丸。每次6g,每日3次。(《中药药理与应用》) 子宫内膜息肉:消癥汤(三棱、莪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皂角刺、石见穿、牡蛎、海藻、荔枝核、橘核、制乳香、制没药)加白芷10g,僵蚕10g,乌梅1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 阴挺出下脱:蛇床子五两,乌梅十四枚。右件药,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稍热洗之,每日三五度用。(同 宫颈糜烂。乌梅卤水:乌梅15个,放入卤水500ml中,煮沸30分钟,装瓶备用。用带线棉球蘸乌梅卤水,紧贴子宫颈糜烂面,8小时后取出。隔日上药1次。(《百病良方》) 宫颈癌:乌梅27个,卤水1000ml。放于砂锅或搪瓷缸内,煮沸后小火持续20分钟左右,放置24小时过滤备用。每服3ml,每日6次,饭前饭后各服1次,可外用作为搽剂。服药期间禁吃红糖、白酒、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全国中草药汇编》) 外阴尖锐湿疣:板蓝根100g,水煎两次,合药液擦洗外阴尖锐湿疣处。擦洗后再用乌梅20g滴水研磨取汁,涂抹湿疣处。(同 阴痒:蛇床子15g,乌梅9粒,皂角1个。煎汤去渣,加食盐少许,一日熏洗2~3次。(《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相关现代药理:乌梅体外试验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抑制率在90%以上。(《中药药理与应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洗,50g。使用注意:有实邪者、胃酸过多者忌服。

乌艾丸

方名。出《妇科玉尺》卷五。组成:乌药二两半,艾叶六两,香附四两。用法:将艾浸醋中十数日,再将香附后一日晒干,共为末,醋糊丸,酒下。功效:温散寒湿。主治:寒湿损伤冲任引起的赤白带下。加减:加白芷、海螵蛸、血余以温经燥湿止带。

乌沉汤

方名。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组成:天台乌一百两,沉香五十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半。用法:上为末。每服半钱,入生姜三片,盐少许,沸汤点服,空心,食前服。功效:温肾健脾,行气止痛。主治:妇人血气攻击,心腹撮痛。

乌金散

方名。①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续添诸局经验秘方)。组成:麒麟竭、百草霜、乱发(要男子者,烧灰)、松墨(煅,醋淬)、鲤鱼鳞(烧为末)、延胡索、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赤芍药。用法:右等分,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功效:温经止血。主治:产后血迷、血晕,败血不止,淋沥不断,脐腹疼痛,头目昏眩,无力多汗。又治崩中下血,过多不止,并宜服之。②出《产育宝庆集》卷上。组成:红芍药、川当归、干姜、蒲黄、甘草、熟干地黄各一分。右各为末,别用黑豆一合,炒令香熟,去皮,除蒲黄,与余药共杵为细末,于银器中慢火炒紫色后入蒲黄。功效:养血活血,散寒止痛。主治:产后诸疾,如产后血逆心闷腹搊痛。③出《产乳备要》。组成:棕榈皮、乌梅、干姜(烧灰,存性)各等分。用法:右为末,每服二大钱,煎乌梅汤调,温服,不以时。功效:固涩止血,主治:血崩漏下,尤其是产后血崩、小产血崩漏下。④出《济阴纲目》卷十一。组成:川芎七钱半,黑附子(炮)半枚。用法:上为细末,每三钱,童便和酒调服,痛止血下,方住服。功效:活血散寒止痛。主治:恶露败血走刺心腹,儿枕痛,坐卧不得,余血不快。

乌珀散

方名。见刘敏如、谭万信主编《中医妇产科学》。组成:乌鲤鱼1尾(500g),琥珀18g,砂仁3g。用法:鲤鱼洗净去肠杂,以琥珀、砂仁填灌腹内,用黄泥厚涂,以火围煅,候烟将尽,即退火,候冷去泥。取药研末,每服4.5g,木香汤调下,1日2次。功效:健脾利水。主治:经行浮肿。

乌药散

方名。出《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组成:乌药、香附、苏子、广皮、柴胡、丹皮、焦栀、木香、当归、川芎、薄荷、生甘草。用法:水煎服。功效:疏肝解郁。主治:七情郁结引起的经水不通。

乌骨鸡

药名。出《本草纲目》。又名乌鸡、绒毛鸡、竹丝鸡。为雉科动物乌骨鸡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家鸡之一种)的肉或除去内脏的全体。性味:甘,平。入肝,肾经。功效:补虚养血。临床应用:①气虚型月经先期:乌骨鸡1只洗净,将黄芪20g,当归10g,茯苓10g放入鸡腹内用线缝合,放砂锅内煮烂熟,去药渣,调味后分2次服完。(《新编验方》)②金凤膏治血崩如神:白毛乌肉雄鸡1只,吊死,水泡,去毛去肠杂不用。将金樱子之根洗净切片,装入肚内,酒煮令熟,去药,将鸡酒任意食之。(《寿世保元》)③子宫发育不良闭经:乌鸡白凤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④气血两亏型经血不调,子宫虚寒,经行腹痛,崩漏带下,产后失血过多等。乌鸡白凤丸:白毛乌骨鸡、香附、熟地、生地、当归、白芍、黄芪、牛膝、柴胡、丹皮、知母、川贝、黄连、地骨皮、干姜、元胡、茯苓、秦艽、艾叶、青蒿。(《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⑤经来如绿水,全无血色,乃大虚大寒。乌鸡丸:天雄附子三钱,鹿茸、山药、苁蓉、肉桂、蒲黄炒黑、当归、萸肉、川芎各五钱,白芍一两,熟地一两五钱,乌鸡肉皮油不用,酒蒸三钱。米糊为丸。空心酒送下百丸。(《宁坤秘笈》)⑥赤白带:莲米、白果、江米、胡椒,入乌骨鸡煮食。(《本草纲目》)⑦安胎及风寒湿痹,腰脚痛。乌鸡丸:乌雌鸡一只治如食,红米三合。右煮鸡熟,切肉和米煮粥,著盐、椒、姜、葱调和,空心食之,作羹,及馄饨索饼食之。(《食医心鉴》)⑧(产后)中风口禁,舌直不得语,目睛不转:乌雌鸡一头,悉破取肠肾,以酒五升,煮取半,去滓尽服,汗出愈,不汗者,可厚覆取汗。(《补阙肘后百一方》)⑨产后血气衰弱,日渐虚羸。乌鸡汤:乌雌鸡一只除翅羽肠足以水五升煎取汁三升,当归、人参、甘草炙、桂、芎 黄芪、麦门冬各一两。右九味,除鸡外,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煮鸡汁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日三服。(《圣济总录》)⑩产后下亏,淋带癥瘕,胞宫虚寒无子,数数殒胎,或少年生育过多,年老腰膝尻胯酸痛。天根月窟膏:鹿茸、乌骨鸡、鲍鱼、鹿角胶、鸡子黄、海参、龟版、羊腰子、桑螵蛸、乌贼骨、茯苓、牡蛎、洋参、菟丝子、龙肾、莲子、桂圆肉、熟地、沙苑蒺藜、白芍、芡实、归身、小茴香、补骨脂、枸杞子、肉苁蓉、萸肉、紫石英、生杜仲、牛膝、萆薢、白蜜。(《温病条辨》) 血虚不孕症:乌骨鸡500g,当归60g,生姜七片,盐适量,煎汤,分7天服。(《现代中西医妇科学》) 乳痈:以乌骨雌鸡胆汁傅之。日三。(《普济方》)用法用量:内服:50~100g,煮食;烧存性研末,或入丸、散。

乌梢蛇

药名。出《本草纲目》。又名乌蛇、黑风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 Zaocys dhumnades ( Cantor)的干燥体。主产浙江、江苏、贵州、湖北等地。性味:甘,平。入肝、肺经。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攻毒。临床应用:①经行风疹块。防风散:防风、当归、赤芍、牛蒡子、荆芥穗、蝉蜕、生地黄、白芷、甘草、白附子、白僵蚕、何首乌、乌蛇肉、紫丹参。(《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②月经疹:麻黄5g,赤小豆20g,连翘、桑白皮、知母、麦门冬各10g,石膏、牛膝、生地黄各15g,蚕沙(包煎)、乌梢蛇各12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③子痫。羌活膏:羌活、乌蛇肉、独活各30g,天麻、全蝎、人参、白僵蚕各15g。共研极细末,和匀,用炼蜜调和成糊膏状。每次服10g,每日服2~3次,用荆芥汤入元寸少许化服。(《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妇科病》)④妊娠痒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乌梢蛇、连翘、地肤子各12g,炙麻黄5g,赤小豆、生地黄、白鲜皮各15g,蝉衣6g,牡丹皮、生白芍、苍耳子、刺蒺藜各10g,地骨皮12g。(同②)⑤产后身痛: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2g,炒白芍6g,桂枝6g,生姜5片、大枣4个)加天麻20g,细辛5g,白芥子6g,乌梢蛇10g。(同②)⑥产后中风,四肢顽痹不仁,心腹疼痛。乌蛇丸:乌蛇、釜底墨、天麻、牛膝、独活、当归、桂心、全蝎、天南星、柏子仁、干姜、芎 、朱砂、防子、龙脑、麝香、麻黄。(《太平圣惠方》)⑦产后中风口噤,四肢抽搐。乌蛇散:乌蛇肉、天麻、桂心、莽草、槟榔、麻黄、天雄、独活、天南星、蝉壳、犀角屑、麝香。以豆淋酒调下。(《普济方》)⑧妇人血风瘙痒。乌蛇散:乌蛇二两,白蒺藜、蛇床子、桂心、防风、独活、当归、藁本、细辛、枫香、凌霄花、牛蒡子、枳壳各三分,莽草二分,干蝎半两。右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一钱。(同⑥)⑨吹奶:乌蛇二两酒浸去皮骨炙微黄,穿山甲一两炙黄焦。右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钱。(同⑥)⑩肝肾阴虚外阴白色病变:枸杞子、薏苡仁各30g,乌梢蛇20g。(《妇科病妙用中药》) 妇人痔疾久不止。皂荚刺丸:皂荚刺、野狸头、猬皮、乌蛇肉、槐子仁、榼藤子、麒麟竭、麝香。(同⑦)相关现代药理:全体含有蛋白质及脂肪。本品具有抗炎、镇痛、抗惊厥、抗蛇毒作用。(《中医大辞典》)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12g;研粉吞服,每次0.9~1.5g。亦可浸酒服。

乌梅丸

方名。①出《金匮要略》卷中。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黄柏六两,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干姜十两,川椒四两(出汗)。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功效:温脏清热。主治:经期或妊娠吐蛔。或气机逆乱,冲任虚损,寒热错杂引起的经期过长、崩漏、痛经;寒热中阻引起的妊娠恶阻。加减:经期过长、崩漏加阿胶、仙鹤草;痛经加益母草、延胡索;妊娠恶阻加半夏、陈皮。②出《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组成:黄柏(炒)、细辛、肉桂、人参、川椒、当归、干姜。用法:上为末,乌梅和蜜为丸。每服五十丸,盐汤送下。主治:胎前脏毒肠风。

乌金丸录

书名。不分卷。清·汪迈园撰。该书重刊于清光绪二年(1876)。书中介绍女科良方乌金丸的专著。介绍神效乌金丸方组成及炮制方法,并阐述其与不同药引配伍,治疗在室女病、月经病、妊娠、临产、小产、产后等约八十余种病证中的应用,强调“此丸所治各证屡验,其效如神,但用药引不同,临服时必须照本对症结查确切,不可大意”。现存光绪二年扬州务本堂刻本。

乌骨鸡丸

方名。出《张氏医通》卷十三。组成:乌骨白丝毛鸡(女用雄鸡,取嫩者,溺倒,泡去毛,竹刀割肋,出肫肝,去秽,留内金,并去肠垢,仍入腹内)一只,五味子、川芎(童便浸)各一两,熟地黄四两,黄芪(去皮,蜜酒拌炙)、白术(饭上蒸)各三两,当归身(酒洗)、白芍药(酒炒)、牡丹皮(酒洗)各二两,人参三至六两。用法:先将五味子、熟地黄入鸡腹内,用陈酒、酒酿、童便于沙锅中煮至糜烂汁尽,鸡骨用酥炙,继将黄芪、白术、茯苓、当归身、白芍药五味为末,并与鸡肉捣烂焙干,与鸡骨、人参、牡丹皮、川芎共为末,另用山药末六两打糊为丸,每服三钱,晨人参煎汤或白开水送下,临卧时醇酒再服二钱,大便实者,炼蜜为丸亦可。功效:补气血,清血热。主治:妇人郁结不舒,蒸热咳嗽,月事不调,或久闭不行,或倒经、血溢于上,或产后褥劳,或崩淋不止,及带下赤白,白淫。加减:若骨蒸寒热,加鳖甲三两,银柴胡、地骨皮各一两五钱;经闭,加肉桂一两;崩漏下血,倍熟地,加阿胶二两;倒经血溢,加麦门冬二两;郁结痞闷,加香附(童便制)二两,沉香半两;赤白带下,加萆薢、香附(四制)各二两,艾叶一两;白淫,倍用人参、黄芪、茯苓、白术。

乌鸡白凤丸

方名。见《中药制剂手册》。异名:乌鸡丸。组成:净乌鸡2kg,生、熟地黄各768g,当归432g,人参、鹿角胶、白芍药、香附(醋炙)、山药、丹参各384g,鳖甲(醋炙)、天门冬、川芎、芡实(麸炒)各192g,桑螵蛸、煅牡蛎、鹿角霜各144g,黄芪、甘草各96g,银柴胡78g。用法: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服一丸,温开水送下,日二次。功效:益气养血,调经止带。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腰腿酸痛,身体消瘦。

乌药顺气散

方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组成:乌药(去木)、麻黄(去根、节)、橘皮各二两,甘草(炙)、川芎、枳壳(麸炒,去瓤)、白僵蚕(去丝嘴,炒)、白芷、桔梗各一两,白姜(炮)半两。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三片,薄荷七叶,煎至七分,空心服。功效: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主治:经来二三日遍身疼痛,及寒邪入骨,或热或不热,宜解表,发汗即愈,也治胃中有痰,凝聚血气所致的胎前瘫痪。

六甲

生理现象。即妊娠。古代称妇女妊娠为“身怀六甲”。唐·魏征《隋书·经籍志》有《六甲贯胎书》。详妊娠条。

六一散

方名。①出《宣明论方》卷十。原名益元散。《伤寒标本》卷下称六一散。异名:天水散、太白散、神白散、双解散。组成:滑石六两,甘草一两。用法:灯心汤调下。功效:清暑利湿。主治:经期、妊娠或产后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腹泻,及三焦湿热,小便淋痛。加减:暑湿身热,与香薷散合用;心烦口渴,加天花粉、石斛、淡竹叶;小便不利,加竹叶、木通、泽泻;腹泻,与五苓散合用;三焦湿热,小便淋痛,加黄柏、栀子、连翘。禁忌:孕妇慎服。②出《增订洪氏女科一盘珠》卷上。组成:白芍(酒炒黄)一两,侧柏叶(炒黑)六两。用法:二味共为末。酒调服。功效:凉血止血。主治:血热血崩。

六和汤

方名。①出《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一。组成:香薷、厚朴(姜制)各四两,扁豆(姜汁略炒)、赤茯苓、藿香叶、木瓜各二两,人参、半夏(汤泡七次)、杏仁(去皮尖)、砂仁、甘草各一两。用法: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温服。功效:解暑健脾和胃。主治:妊娠夏天感暑,吐泻如霍乱者。②出《胎产秘书》卷上。组成:藿香、砂仁各五分,陈皮、茯苓各四分,人参、木瓜各一钱,扁豆二钱,杏仁十粒,生甘草四分,夏曲六分,姜三片,大枣二枚,竹茹一团。用法:水煎服。功效:健脾化湿和胃。主治:妊娠霍乱吐泻,心躁腹痛。

六物汤

方名。出《杨氏家藏方》卷十六。组成:阿胶(蛤粉炒成珠子)、糯米(炒)、黄芪(蜜炙)、川芎、当归(洗焙)、熟干地黄(洗焙)。六味各等分。用法:上件为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葱白一寸,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服。功效:安胎和气。主治:胎动不安,腰腿疼重,恶露频下。

六神汤

方名。①出《寿世新编》。组成:橘红、石菖蒲、半夏曲、胆星、茯神、旋覆花各一钱。用法:水煎,滤清服。功效:豁痰醒神。主治:产后痰迷,神昏谵语,恶露不断,甚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②出《妇科冰鉴》卷一。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地骨皮各等分。用法:水煎服。功效:益气血,清虚热。主治:气血不足引起的经后发热。

六君子汤

方名。出《医学正传》卷三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陈皮一钱,半夏一钱五分,茯苓一钱,甘草一钱,人参一钱,白术一钱五分。用法:上切细,作一服。加大枣二个,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功效:健脾补气,和中化痰。主治:脾虚痰气阻滞引起的月经先后无定期、妊娠恶阻、妊娠心烦以及经期、妊娠或产后食欲不振。加减:月经先后无定期,加当归、川芎、淮山药;妊娠恶阻,加苏梗、藿梗;妊娠心烦,加厚朴、苏梗;食欲不振,加谷芽、麦芽。

六味地黄丸

方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原名地黄丸。《正体类要》卷下称六味地黄丸,又名六味丸。组成: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用法: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功效: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引起的月经过少、经间期出血、妊娠音哑、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加减:月经过少,加何首乌、枸杞子、当归、白芍;经间期出血,去牡丹皮,加黄柏、知母、龟甲胶;妊娠音哑,加麦门冬、北沙参、桔梗;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加茜草根、紫草、仙鹤草;不孕,加何首乌、枸杞子、菟丝子;多囊卵巢综合征,加黄柏、龙胆草、紫草。

六味合五子丸

方名。出《医学心悟》卷四。组成:大熟地八两,山药四两,山萸肉四两,茯苓、丹皮、泽泻各三两,枸杞子、菟丝子各四两,五味子、车前子、覆盆子各二两,石斛六两。用法:熬膏,和炼蜜为丸。每早开水下四钱。功效:补益肝肾。主治:不孕。

文阴

病名。文同纹。见民国·严鸿志《女科证治约旨》卷三:“如蝟阴、文阴、角花、石女之类不能交合者”。详纹条。

文晟

人名。清代医家。字叔来,江西萍乡人。自称:“余不医又膺多疾,每查取古人成方,试之辄效。中年幸增强健,因采内、外科及集验诸方,录成七卷……近复增订《达生篇》,附以《女科摘录》、《慈幼集》附以‘痘疹’,共汇为五本,总计正方四百有奇,偏方实逾五倍,非敢出以问世,亦聊备医药不便之乡村,得以随时引用焉尔。”文氏致力于医书校刊,取各科证治及方药,撰《内科摘录》4卷,《外科摘录》2卷、《慈幼便览》、《增订达生编》、《偏方补遗》、《药性摘录》等合刊为《六种新编》。另撰有《妇科杂证》、《妇科偏方补遗》各1卷,《女科摘录》、《医方十种汇编》、《本草饮食谱》、校刊《补注洗冤集录证》等。

方允淳

人名。清代(1690~?)医家。字耐庵。休宁(今安徽)人。习医,擅长妇、儿科证治,尝谓胎产诸证,历来治方散漫而欠详备,乃精选古今名方,于1750年汇成《广嗣编》2卷。

方孝基

人名。清代医家。生平里居未详。1911年编《妇科》4卷,系《医学折衷》之一。书中载录妇科理论和方药。

方金山

人名。清代医家。生平里居未详。清光绪三年(1877)成书《胎前产后神效秘方》4卷,一名《胎前产后神效秘方》。

方书慈航普渡

书名。一卷。桂人瞻编。刊于1927年。本书分总括、经闭、广嗣、妊娠等病证门,强调治病应辨证,以理法遣方用药,并附方剂百余首。现存1927年刻本。

为奶

病名。即乳疽、奶劳的俗称。见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卷二百十九引《外科精要》:“治妇人乳疽奶劳,神效瓜蒌散方,今俗呼为奶,即此之疾。”详乳疽或奶劳条。

火燥

病因。指火邪和燥邪相合为一的病邪。见清·严洁等《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中:“产后大便不通:去血过多,大肠干涸,或兼火燥,总勿用峻利之剂以亡阴,而致便秘愈甚。”

火龙散

方名。出《卫生宝鉴》卷十八。异名:火龙汤。组成:艾叶末(盐炒一半)、川楝子(炒)、茴香(炒)各半两。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功效:温胃理气。主治:胃寒气滞引起的妊娠心气痛。

火府丹

方名。出《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组成:木通、黄芩各一两,生地二两,山栀两半。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木通汤送下。主治:胎前内热,小便尿血。

火麻仁

药名。出《日用本草》。又名麻子、麻子仁、大麻子、冬麻子、大麻仁。为桑科植物大麻 Cannabis sativa L.的种子。产黑龙江、辽宁、吉林、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江苏等地。性味:甘,平。有小毒。入脾,胃,大肠经。功效:润燥滑肠,利水通淋,活血。临床应用:①月水不通:麻子,捣绞取汁服,日三。(《产经》)②妊娠恶阻:火麻仁、佛手、茯苓、苏梗各10g,蔻仁5g,半夏12g,生姜5片。(《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③妊娠损动后腹痛:冬麻子一升,杵碎熬,以水二斗,煮取汁,热沸,分为三四服。(《食医心镜》)④妊娠心痛:大麻子三升,研,水八升,煮取五升,分为五服。(《妇人大全良方》)⑤妊娠腰痛:用麻子三升。以水五升,煮取汁三升,分为五服。(《普济方》)⑥妊娠大便不通,腹胁坚胀。润肠丸:枳壳、大麻仁各一两。右再研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服。下生姜汤亦得。(同⑤)⑦妊娠淋,小便数而少,涩痛,手足烦疼:地肤草、芦根、大麻子各一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葱白七寸。(《太平圣惠方》)⑧妊娠十月,满足入月,预服甘草散方:炙甘草一两,黑豆(炒熟)一两,炮干姜半两,糯米一两,大麻子一两,白茯苓半两,吴茱萸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暖酒调下二钱。(同⑦)⑨倒产:麻子吞二七枚即正。(同⑤)⑩妇人产后有三种疾,郁冒则多汗,汗则大便秘涩。故难于用药,唯此粥能治之。麻苏粥:紫苏子、大麻仁。右等分净洗研令极细。用水再研取汁一盏,分二次煮粥啜之。(同⑤) 产后血不去。麻子酒:麻子五升捣,以酒一斗,渍一宿,明旦去滓,温服一升,先食服。不瘥,夜服一升,当吐下。(《备急千金要方》) 恶露不绝:火麻仁15g,五味子5g,荆芥炭10g,仙鹤草30g,升麻9g,生黄芪、太子参、女贞子各15g。(同②) 产后秘塞出血多:以人参、麻子仁、枳壳麸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济生方》) 产后腰痛眼涩,或浑身拘挛,牙关紧闭,或两脚弓状如中风者,因百日内过行房事所致。用虾蟆、麻子各一钱,煎汤,入陈酒三分,和药服。(《产后十八论神奇验方》) 产后通身暴肿。烦闷不食。商陆汤:商陆根二两,防风一两,炙甘草半两,炮附子一枚,赤小豆二合,麻子仁三合。上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取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同⑤) 下乳:大麻仁(去壳)、生虾。右同研烂,去滓,用酒水各一盏,瓦甖灰至一盏半。有饩,食后临温服,仍用被覆睡,乳即通流。(同⑤) 乳肿:麻子去皮,细研,和苦酒涂,已上皆干则易。(《备预百要方》)相关现代药理:所含脂肪油内服后在肠道内分解产生脂肪酸,刺激肠黏膜,促进分泌,加快蠕动,减少大肠的水分吸收而致泻。(《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使用注意:脾、肾不足之便溏、带下慎服。《有毒中草药大辞典》提出:“过服本品确能引起中毒。”

火炭母草

药名。出《本草图经》。又名喉科草、黄鳝藤。为蓼科植物火炭母草 Polygonum chinense L.的全草。产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福建等地。性味:酸、涩,凉。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临床应用:①带下:鲜火炭母60~90g,白鸡冠花3~5朵。酌加水煎成半碗,饭后服,每日2次。(《福建民间草药》)②真菌性阴道炎:火炭母30g,煎水坐浴;火炭母粉,冲洗后局部喷撒。两者交替使用,3~5次为1个疗程。(《全国中草药汇编》)③子宫颈癌:火炭母120g,茅莓60g,榔榆片30g,蛇床子12g,水煎服。先服苏铁叶20g,红枣12枚,后服本方。(同②)④乳痈:鲜火炭母根30g。水煎,调酒服。(《福建中草药》)相关现代药理:本品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痢疾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中华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45g)。

火热经闭

病证名。属闭经证型之一。指因内热火炽,血被热灼导致闭经。见清·萧埙《女科经纶》卷一设妇人经闭属火热有上中下三焦之分条目。如木火刑金,气壅热闭者,兼见喘咳唾血。治宜清金降气。方用清肺饮合地骨皮饮;心经火旺者,兼见心中懊恼,夜寐不安。治宜清心火,养心血。方用三和汤、导赤各半汤,虚者用清心莲子饮、补心丹;肝经火旺者,兼见胸乳刺痛,烦躁易怒。治宜清肝和血。方用芩连四物汤合小柴胡汤;脾经血燥者,兼见大便干结。治宜滋阴清脾。方用《证治准绳》当归饮、栀连戊己汤;肾阴不足,火伏下焦者,治宜滋阴壮水养血,方用知柏四物汤。详闭经条。

火热带赤

病证名。属带下病证型之一。指火热灼伤胞络导致的赤带。见清·傅山《傅青主女科歌括·女科》卷上:“赤带下: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沥不断,所谓赤带也。夫赤带亦湿病,湿是土之气,宜见黄白之色,今不见黄白而见赤者,火热故也。”详带下病条。

火热带黑

病证名。属带下病证型之一。指火热之极似水导致带下色黑。见清·傅山《傅青主女科歌括·女科》卷上:“夫黑带者,乃火热之极也,或疑火色本红,何以成黑?谓为下寒之极或有之。殊不知火极似水,乃假象也。”详带下病条。

火热侵胎

病因。指火热之邪侵害胎儿。见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二:“如遇内外热病,火热侵胎,故不安也。”

火热胎漏

病证名。属胎漏证型之一。指火热损伤胞脉,逼血妄行导致的胎漏。见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二:“胎漏:……若火热迫血妄行者,宜凉胎饮。”详胎漏条。

火热崩漏

病证名。属崩漏证型之一。指火热逼血妄行导致的崩漏。见清·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二:“崩漏:……究其原,则有六大端:一由火热,二由虚寒,三由劳伤,四由气陷,五由血瘀,六由虚弱。”详崩漏条。

火盛胎热

病机。即胎热。见清·陈笏庵《胎产秘书》:“受孕至三五个月,斯时相火养胎,火盛胎热,则气逆凑心,多有此症(子悬)。”详胎热条。

部位。即阴户,又称阴门。见清·竹林寺僧《宁坤秘笈》卷下:“将丸放入户内约一顿饭时,药化可行,无不灵验。”详阴门条。

户口

人体部位。即阴门。见明·龚廷贤《万病回春》卷六:“看经水之颜色何如耳。乃以洁白之物,或绵或帛,夹之于户口取而目之。金色者,乃佳期也。”详阴门条。

户中

人体部位。即阴道。见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四十九:“外以桃仁研膏,合雄黄末,鸡肝切片,醮药纳户中。”详阴道条。

户内

人体部位。即阴道。见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四十九:“温中坐药方:远志、干姜、吴茱萸、蛇床子各等分。上为末,绵裹纳户内,一日二次换。”详阴道条。

户外

其他。即阴道之外。见清·程文囿《医述·女科原旨》:“阴吹一证……阴器隐隐有声。足见精血之亏,元气之弱,根本摇摇矣。夫阳明为多气多血之海,与冲任血海之脉同声相应,下为经而上为乳,变化取汁,血气之实也。喧闻户外,胃气之虚也。”

计楠

人名。清代医家。字寿桥,号惕盦道人、甘谷外史。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博雅工诗,嘉庆五年(1800)任儒学教官。通医理,博览诸家名医典籍,撷其所长。擅长妇科,重用补法。尝谓妇女多郁症,产后虚而多挟瘀,故善用逍遥散、生化汤加减。诊治妇科病证20多年,危殆者十愈七八,以用补得宜。著《客尘医话》3卷(1803),于妇科证治颇多卓见。此书后与《质疑录》、《按部分经录》、《类伤寒集补》合刊为《一隅草堂医书》(1893)。

心气虚

病机。指心气虚弱所致的证候。多由素体气虚,汗、下太过,损伤心阳所致。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九:“产后乍见鬼神者何?答曰:心主身之血脉。因产伤耗血脉,心气虚则败血停积,上干于心。”表现为月经后期或闭经,脏躁,心悸不寐,健忘失眠,面白自汗。舌淡,苔白,脉弱或数而无力。治宜补心气,安心神。

心血虚

病机。指心血虚弱所致的证候。多由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见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四十八:“产后败血冲心……若因心血虚,神不守舍而闷乱者,则用妙香散”。表现为经行前后精神恍惚,或惴惴不安,自言自语,失眠梦多,经量减少甚或闭经等。兼见易惊健忘,面色淡黄,头晕目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宜养心血,补心阴。

心火上炎

病机。指心经火热上升的证候,可由心火亢盛或心阴亏虚而致。见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二:“气上迫肺是言心火上炎迫金,金不降而生水,宜降心火为主,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亦是。”症见经行口糜、经行失眠、妊娠心烦、产后心烦、产后情志异常、脏躁等。治宜清心降火。

心虚经闭

病证名。属闭经证型之一。指心气虚耗导致的闭经。见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一:“心虚经闭:……若忧虑伤心,心气虚耗不能生血,脾乃心之子,脾失所养,则不嗜饮食,绝生化之源矣。且心虚无以制肺金来克木,而肝脏亏损则血不藏,以致经血干枯,不营经络,斯有血枯经闭之证,宜服《竹林女科证治》补心汤。”详闭经条。

尹隆宾

人名。明代医家。字尹奭。湖北汉川人。著《薛氏女科删补》,成书年代、内容未详。

引川心秘

书名。明·陈引川撰。成书年代、卷数及内容未详。

引气归血汤

方名。出《傅青主女科》卷下。组成:白芍(酒炒)五钱,当归(酒洗)五钱,白术(土炒)三钱,甘草一钱,黑芥穗三钱,丹皮三钱,姜炭五分,香附(酒炒)五分,麦冬(去心)三钱,郁金(醋炒)一钱。用法:水煎服。功效:活血行气,止血止痛。主治:妊妇有大怒之后,忽然腹疼吐血,因而堕胎;及堕胎之后,腹疼仍未止者。

引精止血汤

方名。出《傅青主女科》卷上。组成:人参五钱,白术(土炒)一两,茯苓(去皮)三钱,熟地(九蒸)一两,山萸肉(蒸)五钱,黑姜一钱,黄柏五分,芥穗三钱,车前子(酒炒)三钱。用法:水煎服。功效:补益脾肾,清热止血。主治:妇人交合则流血不止,终年累月不得愈者。

巴豆

药名。出《本经》。又名:大叶双眼龙、虫蛊草、猛子树。为大戟科植物巴豆 Croton tiglium L.的种子。分布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性味:辛,性热,大毒。归胃、大肠、肺经。功效:破积泻下,消瘀,散结。临床应用:①经脉不通:巴豆去油,如绿豆大三丸,以乌金石末一钱,调汤送下即通,年小者,丸如菜子大。(《卫生易简方》)②通经下取方:海蛤粉五钱,苦葶苈、牙皂各二钱半,巴豆(略去油)、天花粉五钱,苦丁香、红娘子各一钱半,麝香少许。上为细末,每一钱葱汁同捣丸,薄绵裹,以五寸竹管纳阴中,候热时,先通黄水,次则经行。(《医学正传》)③瘀血经闭,小腹疼痛,骨蒸潮热。通经丸:大黄、红花、巴豆、广木香、百草霜、当归。(《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④带下有痰。导痰丸:甘遂、百药煎各二两,全蝎、僵蚕各一两,半夏六两,分作三分:一分用白矾一两为末浸水,一分用肥皂角为末浸水,一分用巴豆肉一百粒为末浸水。右为细末,薄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或十五丸,亦量人虚实,白汤下。(《元珠方》)⑤难产:巴豆三枚,萆麻子七枚(各去壳),研入射香少许,捏作饼子贴脐。(同②)⑥死胎不下,危在顷刻:巴豆肉半粒,研细,滚水调服。(《海上方》)⑦血晕。血竭破棺丹:血竭、乳香、箭头巴豆恶。研为丸,冷酒下。(《妇科玉尺》)⑧产后崩中,状似鸡肝,寒热闭闷,或产后四肢浮肿及寒热;子烂腹中不下。通宣丸:巴豆(去心膜)十五粒。上以生绢袋盛,于酽灰汁中煮十沸,取出用纸厚裹,压于重物下出油,研成霜,却取黑散(即原书琥珀黑神散)三钱匕,以无灰酒调成稀膏,入瓷器中,于铛内重汤煮令稠,入巴豆霜和合可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熟水送下。(《卫生家宝产科备要》)⑨产后中有积,结成诸疾。硃砂丸:黑附子、桂心、白姜各半两,巴豆一钱,醋浸,煮去皮,研。右为细末,入巴豆研停,醋煮,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冷茶下服之,取泻为度。(《妇人大全良方》)⑩产后痢疾。紫桂丸:桂、甘遂、丁香、芫花、木香、巴豆、硇砂各等分。右七味,捣罗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小绿豆大,每服二丸至三丸,温水下。(《圣济总录》) 产后气喘:巴豆仁一粒,北细辛三分,牙皂三分。共为末,以布包,时时嗅鼻,窍开则喘自定。(《女科一盘珠》) 产后癃闭:巴豆50g去皮,黄连2.5g为末,葱白寸长三个取汁,艾灸一壮。巴豆与黄连同捣如泥,做成小饼,如玻璃砖厚,先将葱汁敷涂脐部,覆盖巴豆饼,上置艾柱一壮,燃烧20分钟(5分钟后始觉温热,15分钟左右,热感达高峰)时觉小腹如蚁行,随即产生尿感,少顷自行排尿。(《北方医话》) 妇人干血劳,并赤白带下,种子如神。一粒仙丹:巴豆、斑蝥、穿山甲、大黄、苦葶苈、皂角。用时先以温水洗阴内,令洁净,拭干,却以葱汁浸湿药头,送入子宫极深处,整一日一夜,取出药不用。(《回春》) 妇人疝瘕及血气疼痛。巴豆丸:巴豆一分,硇砂、炒大黄各一两,五灵脂、桃仁各三分,木香半两。右为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淡醋汤、空心下五丸,热酒亦可。(同⑨) 妇人二三十年积块痃癖。乌金散:大枣一个,巴豆一个,枣分开,放巴豆在内,烧黑色。右为细末,每服一钱,酒调,临卧,三药一时服,先服乌金散,次二服紫金散,次三服胜金散,三药服罢,到天明,取下二三十年积物为效,后服紫金丹补。(《医林方》) 妇人大便卒下血不止:巴豆一枚烧灰,乱发如鸡子大烧灰。右二味,细研,以酒三合调频服之。(《太平圣惠方》) 输卵管妊娠寒实腑证。九种心痛丸:炮附子、高丽参、干姜、吴茱萸、醋炒狼毒、巴豆霜。(《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 妇科手术后腹胀便秘,防治腹胀气:巴豆霜0.01g,槟榔0.6g,做成肠溶片口服。每次1~2片,每6小时给药一次。(《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巴砂丸:巴豆一粒去壳除油,砂仁一粒研细,塞入去核大红枣内,在香油灯上熏烤,不断捏揉,使药渗入红枣肉内,最后变成黑色,制成黄豆大小丸,一次或分二次半空腹时服下。[《新中医》1977;(10~11):551]相关现代药理:①巴豆水剂对离体子宫有轻度抑制作用。(《中药大辞典》)②巴豆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巴豆提取物对小鼠宫颈癌U 14 实体型和U 14 腹水型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巴豆注射液在试管内有杀癌细胞作用。小剂量巴豆油乳剂对犬或兔肠均表现兴奋作用。(《中药药理与应用》)用法用量:内服:巴豆榨去油取霜用,每次30~90mg,入丸、散。使用注意:孕妇忌服。不宜与牵牛子同用。服巴豆油1g,可中毒致死。外用可引起皮肤发红、发疱甚至坏死。

巴砂丸

方名。见[《新中医》1977(;10~11):551]赵大国方。组成用法:巴豆一粒去壳除油,砂仁一粒研细,塞入去核大红枣内,在香汕灯上熏烤,不断捏揉,使药渗入红枣肉内,最后变成黑色,制成黄豆大小丸,一次或分二次半空腹时服下。功效:消瘀散结。主治: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注意:巴豆一定要在纸上碾碎去油,否则可能引起剧烈腹泻。如腹泻3次以上,可冷食稀饭(面糊)一碗,即可止泻。

巴戟天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巴戟、鸡肠风、兔子肠。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 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根。产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性味:辛、甘,微温。入肝,肾经。功效:温补肾阳。临床应用:①子宫久冷,月脉不调,或多或少,赤白带下。巴戟丸:巴戟、良姜、紫金藤、青盐、肉桂、吴茱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行经后少腹疼痛。调肝汤:炒山药五钱,阿胶、当归、炒白芍、山萸肉各三钱,巴戟、甘草各一钱。(《傅青主女科》)③崩漏:胡桃仁30g,巴戟天、熟地黄、山药、鹿角胶各20g,枸杞子15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④经间期出血:巴戟天、白芍、仙灵脾、菟丝子、山药、女贞子、旱莲草、肉苁蓉、首乌各15g,附子10g。(《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⑤经前泄泻。健固汤:人参、巴戟肉各五钱,白茯苓、薏苡仁各三钱,炒白术一两。(同②)⑥劳伤冲任,赤白带下。养血活血丹:大艾叶、干姜、附子、白芍药、白术、橘红、川芎、当归、人参、巴戟、五味子。(《证治准绳·女科》)⑦白浊白淫。金锁正元丹:肉苁蓉、巴戟、胡芦巴各一斤,补骨脂十两,五倍子八两,茯苓六两,朱砂三两,龙骨二两。酒丸。每二十丸。盐汤下。(同①)⑧妊娠腰痛:八味肾气丸加桑寄生15g,续断、菟丝子、巴戟天各12g。(同③)⑨妊娠小便不禁,脐腹疼痛。熟干地黄丸:熟地黄、巴戟天、肉苁蓉、五味子、山茱萸、蒺藜子、萆薢、蜀椒、山芋、续断、菟丝子、杜仲、沉香。(《普济方》)⑩胎漏:巴戟天15g,仙茅、鹿角胶、荆芥炭各10g,仙鹤草30g,山药20g。(同③) 滑胎。补肾固冲丸:菟丝子、续断、巴戟肉、杜仲、当归、熟地、鹿角霜、枸杞、阿胶、党参、白术、砂仁、大枣。(《中医学新编》) 产后遗屎。五味子丸:人参、白术、五味子、破故纸、山药、茯苓、吴茱萸、巴戟、肉果、龙骨。(同⑥) 产后诸虚不足,若伤血气,真元内弱,四肢倦乏,肌肉消瘦,及下元虚损,不入饮食,或吐痢,自汗,或寒热往来。养气活血丸:大艾叶、干姜、附子、白芍药、白术、椒红、川芎、当归、紫巴戟、人参、五味子。(同⑨) 不孕症见有子宫发育欠佳、月经量少、后期者:当归、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各10g,女贞子、杞子各12g,山药、潼蒺藜、生熟地各15g,白术、炙甘草各6g。(同④) 更年期综合征。紫芍口服液:紫草、白芍药、巴戟天、淫羊藿、麦门冬、五味子、当归、知母、竹叶。(《集验百病良方》) 女子生殖机能减退,子宫冷感,月经不调等症。巴戟天浸膏溶液:由巴戟天一味制成。每次2~6ml,日服2次。(《中药制剂汇编》) 鬼胎如抱一瓮:茱萸、川乌、秦艽、柴胡、巴戟、白僵蚕、巴豆、芫花各一两。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蜜吞下,取出恶物即愈。(同⑨) 阴道前、后壁膨出:猪大肠250g,巴戟天50g。将大肠翻洗干净,再翻还原,巴戟天洗净,装入大肠内,置锅中。加入葱、姜、盐、味精、水适量。将锅置武火上烧至大肠熟烂即成。食用时,加味精、盐。隔日1次,常食。(《食品集》) 阴冷:八味丸加小茴、巴戟肉。(《女科指要》)相关现代药理:给大鼠灌胃巴戟天水煎液20g/kg,每日2次,连续5日,可使大鼠卵巢和子宫、垂体前叶的重量明显增加,但对正常雌性大鼠血中黄体生成素(LH)水平没有明显影响;能提高卵巢HCG/LH受体的特异结合力,能使去卵巢大白鼠垂体对注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RH)后LH分泌反应明显增加,注射后90分钟时血浆LH水平为51.20ng/mL。推测:巴戟天可能不是直接刺激垂体促黄体激素的分泌,而是提高垂体对LRH的反应性及卵巢对LH的反应性来增强下丘脑-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及有湿热之证禁服。

少女

其他。指年轻未婚的女子。见战国或两汉时期的《素女经》:“宜知交接之法,法之要者,在于多御少女而数泻精”。

少子

其他。指生育少。又称少子息、微嗣。见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二:“或子宫久冷,多病少子,能久服之,见效立致。”

少母

其他。指年少的孕妇。见宋·齐仲甫《女科百问》卷下:“横生逆产者,皆因少母未经生育,将产之时,不肯忍痛,务欲逼下为妙……”

少妇

其他。指已婚的年轻女子。见清·傅山《傅青主女科》上卷:“有少妇甫娠三月,即便血崩,而胎亦随堕,人以为挫闪受伤而致,谁知是行房不慎之过哉!”

少乳

病名。即缺乳。见民国·张锡纯《张锡纯女科要旨》卷中:“滋乳汤:治少乳。”详缺乳条。

少媍

其他。媍:古同妇。少媍即少妇。见清《朱丹溪先生胎产秘书》卷上:“若老夫得其少媍,宜寡欲以候经期。”详少妇条。

少嫁

其他。指年龄过轻出嫁。见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六:“产乳论云:三十后嫁者,谓之晚嫁也;少嫁则筋骨软懦易产也,晚嫁则筋骨坚强,所以难产。”

少子息

其他。即少子。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下:“娶娼妓者,多少子息,以其子宫滑而惯于小产也。”详少子条。

少腹肿

病症。指少腹胀满。出战国《马王堆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称“厥阴眽(脉):……妇人则少腹种(肿)……”详少腹胀条。

少腹胀

病症。指少腹胀满。又称少腹肿、少腹满。出战国《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 酸”。治宜调气。方用加味乌药汤。

少腹痛

病症。少:通小。少腹痛即小腹痛。亦指小腹两旁疼痛。出战国《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妇人少腹痛”。宋·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治月水不利,或将下少腹痛,桃仁汤方。”明·朱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一:“艾叶丸治妊娠小便利,少腹痛。”清·陈念祖《医学从众录·心痛续论》:“小腹两旁谓之少腹,少腹痛者,乃厥阴肝脏之部,又为胞中之血海。盖胞中之水,主于少阴,而胞中之血,主于厥阴也。痛者,厥阴肝气,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脏不虚者,当疏通以使之上;肝脏虚者,当补益以助其下。”少腹痛作为一个病症,可以见于经、带、胎、产诸多疾病,应当辨证论治。详小腹痛条。

少腹满

病症。即少腹胀。出战国《黄帝内经·刺腰痛篇》:“少腹满,刺足厥阴。”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卷一:“《千金》云:漏血,少腹满如阻,体寒热,腹偏肿,女子血不通,会阴主之。”详少腹胀条。

少腹坚痛

病症。指少腹部胀硬疼痛。出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十二:“妇人少腹坚痛,月水不通,带脉主之。”少腹坚痛见于多种疾病,当随病辨证论治。

少腹逐瘀汤

方名。出《医林改错》卷下。组成:小茴香(炒)七粒,干姜(炒)二分,元胡一钱,没药(炒)二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官桂一钱,赤芍二钱,蒲黄(生)三钱,灵脂(炒)二钱。用法:水煎服。功效: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种子,安胎,孕妇体壮气足,饮食不减,并无伤损,三个月前后,无故小产,常有连伤数胎者;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非炎性带下、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征、经闭、恶露不绝。

少腹急迫不孕

病证名。指少腹拘急不孕。见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少腹急迫不孕:自觉有紧迫之状而不舒,不能生育。是带脉之拘急也。宜服宽带汤。”详不孕条。

双生

其他。指一胎生二婴。又称二胎、双产、双妊、双怀、双胎、双躯、孙生、孖生、孪生、骈孕、骈产、骈胎、 子、釐孳。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十九:“永明五年,吴兴东迁民吴休之家女人双生二儿,胸以下齐以上合。”

双产

其他。即双生。见明·孙文胤《丹台玉案》卷五:“其左脉疾者为男,右脉疾者为女,左右俱疾,当生双产。”详双生条。

双身

其他。即妊娠。见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五设双身大小便不利、双身病疟、双身伤寒条目。详妊娠条。

双怀

其他。即双胎。见宋·施发《察病指南》卷下:“寸关尺脉大小迟疾皆相应,双怀一男一女。”详双生条。

双妊

其他。即双胎。出晋·王叔和《脉经》卷九:“设复阳盛,双妊二胎。”详双生条。

双胎

其他。即双生。指妇人一次怀二胎。见晋·王叔和《脉经》卷九:“何以知此妇人双胎,其一独死,其一独生?”详双生条。

双躯

其他。即双胎。出晋·王叔和《脉经》卷九:“阳施阴化,精盛有余,阴阳俱盛,故成双躯。”详双生条。

双补汤

方名。见刘敏如、谭万信主编《中医妇产科学》。组成:米炒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淮山药、土炒当归、芍药、菟丝子、枸杞子、甘草、生姜、大枣。用法:水煎服。功效:补益脾肾。主治:脾肾两虚型妊娠合并贫血。

双柏散

方名。见《中医妇科学》1986年版。组成:大黄、侧柏叶各二份,黄柏、泽兰、薄荷各一份。用法:研末,混合,用开水或蜜调均,局部外敷。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适应证:急性乳腺炎炎症期,以及包块型宫外孕的辅助治疗。

双胎脉

诊断。指诊断双胎的脉象。见清·郑元良《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胎前门》卷下:“双胎脉法:歌曰:双胎脉法问如何?两尺俱洪断不诬,欲识是男并是女,纵横详见叔和歌。”

双橘散

方名。见《集验中成药》。组成:柴胡6g,枳实10g,赤芍药10g,橘叶15g,橘核15g,甘草9g。用法:共研极细末,和匀。每次服9g,每日服2~3次,温开水冲服。功效:疏肝理气。主治:肝气郁结引起的经前乳房胀痛。

生理物质。即胎水。见宋·薛辛《女科万金方》:“无忧散:治产时尚未落胞,水先放尽,此药主之。”明·李时珍《濒湖脉学》:“水下乃产,未下勿惊。”详胎水条。

水气

病名。即子肿。见明·赵贞观《绛雪丹书》卷上:“孕妇胎成三月后,两足面渐肿至腿膝,行步艰难以致喘闷,饮食不美,状似水气,至于脚趾间出黄水,名曰水气”。详子肿条。

水分

病名。指妇人先水肿,后月经闭止的病证。出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治宜健脾利水为主,水去肿消,月经自通。方用茯苓导水汤。参见闭经条。

水衣

人体组织。即胞衣。见清·冯兆张《女科精要》卷三:“有用力太早,致令水衣先破”。清·唐容川《血证论》卷四:“妇人胎中有血衣以裹儿,血衣之下又有水衣以衬垫之。”详胞衣条。

水浆

生理物质。即胎水。见宋·杨子建《十产论》:“水浆未破,血未出者,非正产之候。”详胎水条。

水期

生理现象。即经期。出宋·叶大廉《叶氏录验方》卷中:“艾煎丹治女人诸虚不足,气血衰耗,长育劳伤,水期不匀”。详经期条。

水蛭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蜞、马蜞、水麻贴。水蛭科动物蚂蟥 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 Hirudo nipponica Whitman或柳叶蚂蟥 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的干燥全体。主产山东、江苏等地。性味:咸、苦,平,有毒。入肝,膀胱经。功效:破血,逐瘀,通经。临床应用:①月经不通,心腹绞痛欲死。通血止痛:当归、大黄、芍药各三两,吴茱萸、干地黄、干姜、川芎、虻虫、水蛭各二两,细辛、甘草、桂心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桃仁一升。上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为五服。(《普济方》)②经水不利下。抵当汤:水蛭三十个,虻虫三十枚,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金匮要略》)③漏下去血不止:取水蛭治下筛,酒服一钱许,日二,恶血消即能愈。(《备急千金要方》)④月经不调,变为带下。桂心饮:桂、芍药各一两,虻虫、水蛭、硝石、土瓜根、面尘、大豆、续断、牡丹、当归各半两,野狐肝(焙干)一分,桃仁一百粒。右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同①)⑤儿枕痛:牡丹半两,水蛭一分,当归半两,没药半两,炒川大黄半两。右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一钱。(同①)⑥产后恶露不下:取水蛭烧作灰,每服,以牛膝酒调下一钱。(《太平圣惠方》)⑦产后恶露方行,忽然断绝,腰腹重痛,或流注腿股作痛。桃仁汤:桃仁、苏木、生地黄各五钱,虻虫、水蛭各三十枚。右为粗末,每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恶血下即止。(《妇人大全良方》)⑧产后胎衣不下:虻虫、水蛭、斑蝥、蚖蜻各七个,地胆十个,硇砂一钱,巴豆七粒,朱砂、血竭各一钱。右为细末,醋和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空心温酒调下。(同①)⑨产后血晕:血结聚于胸中,或偏于少腹,或连于胁肋。用水蛭、虻虫、没药、麝香各一钱,为末,以四物汤调下。血下痛止。仍服四物汤。(《保命集》)⑩产后吃硬食,变作血气食块。朱砂斑蝥丸:皂角末三分,巴豆(去油)四枚,硇砂一皂子大块,干蝎、斑蝥十个,红娘子五个,水蛭三个,朱砂一钱。上为末,蜜和丸都分作十五丸,每服一丸至二丸三丸,以温酒下。(同①) 产后血栓性静脉炎。抵当通脉汤:水蛭、虻虫、桃仁各6g,大黄、木通各3g,银花、冬瓜仁各30g,当归、赤芍、泽泻各9g。(《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妇人立身以来全不产,及断绪久不产三十年者。朴硝荡胞汤:朴硝、牡丹、当归、大黄、桃仁、细辛、厚朴、桔梗、人参、赤芍药、茯苓、桂心、甘草炙、牛膝、橘皮、附子、虻虫、水蛭。(同③) 月闭癥瘕之证,其脉不虚弱者,恒但用水蛭轧细,开水送服一钱,日两次。虽数年瘀血坚结,一月可以尽消。(《医学衷中参西录》) 人流宫腔粘连瘀阻胞宫证。血竭化癥汤:血竭、乳香、没药、五灵脂、桃仁、制大黄、皂角刺、炮山甲、水蛭、地鳖虫、鹿角片。(《中医妇产科学》,主编刘敏如等) 由输卵管炎症使黏膜粘连,而致管腔阻塞,管壁增厚呈结节状,并与周围粘连致输卵管不通:芒硝60g,夏枯草、路路通各30g,鲜水蛭20g(干水蛭10g),均研细装入一布袋,蒸热外敷输卵管在腹部体表的相应部位,早晚各敷1次,每次1小时。(《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 输卵管、卵巢肿块:生水蛭晒干研细末,早晚用黄酒冲服3g。一般服药2~6个月左右。(《中医妇科学》,成都中医学院编) 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淤血症。寄生异位丸:桑寄生、丹参各15g,赤芍药、仙灵脾、续断、补骨脂、水蛭、延胡索各10g,菟丝子12g。每次服9g,每日服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名医治验良方》) 子宫肌瘤:桂枝6g,茯苓、赤芍、丹皮、桃仁、水蛭各10g,三棱、莪术、茺蔚子、荔枝核、橘核各12g,制乳香、制没药各5g,海藻15g,牡蛎30g。(《子宫肌瘤诊治》) 鬼胎,腹内 痛,日夜不止。牡丹散:牡丹、炮干姜、桂心、紫葛、赤芍药、当归、赤箭各半两,延胡索、虻虫、水蛭、买子木、枳壳、白僵蚕、地龙各一钱。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同①) 早期宫颈癌无大出血症状者。通瘀粉:生水蛭研服,每日2次,每次3g。(《中医妇科临床手册》)相关现代药理:水蛭抗凝抗和抗血栓形成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水蛭素。水蛭素是凝血酶特效抑制剂,对凝血酶有高度亲和力……水蛭素不仅能防止血栓形成,尚有溶解血栓的作用……水蛭水提取物溶解血栓的有效成分可能是前列腺素和去稳定酶,前列腺素能促进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从血管壁释放,去稳定酶在试管内有溶血栓活性。水蛭素能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结合,促进凝血酶与血小板解离,抑制血小板受凝血酶刺激的释放和由凝血酶诱导的反应。水蛭煎剂2.5~3g/kg,于妊娠第1、6或10日,皮下注射上述剂量2次,对小鼠有极显著的终止妊娠作用,在妊娠第15日给药,对晚期妊娠也有明显终止作用。黄体酮能对抗水蛭的抗早孕作用。水蛭终止妊娠的有效剂量为1.25g/kg,相当LD 50 的1/2,安全范围较大。低浓度水蛭液对家兔离体子宫就有明显收缩作用。妊娠第7~11日小鼠每日灌服水蛭煎剂500mg/kg或1000mg/kg,均可使胎鼠体重下降,有明显致畸作用,死胎和吸收胎比例升高,堕胎作用显著。(《中华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研末入丸、散,每次0.5~1.5g,大剂量每次3g。使用注意:体弱血虚、孕妇、妇女月经期及有出血倾向患者禁服。

水中金

生理物质。即月经血的别名。见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卷六:“房术云:女子一身属阴,惟月水属阳,故名水中金。”详月经血条。

水牛角

药名。出《名医别录》。为牛科动物水牛 Bubalus bubalis Linnaeus的角。主产华南、华东地区。性味:苦、咸,寒。功效:凉血,止血,解毒。临床应用:①崩中单方:牛角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亦治带下。(《普济方》)②经行吐衄:山栀子、牛膝各15g,生地50g,荷叶、水牛角粉(冲)各30g。(《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③经行发热。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生地黄、紫草各15g,牡丹皮、白芍、白薇、地骨皮、鳖甲、知母各12g,青蒿、柴胡、荆芥各1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④血上逆心,烦闷刺痛。水牛角,烧末,酒服方才匕。(《子母秘录》)⑤妊娠鼻衄:旱莲草、白茅根各20g,生地黄15g,荆芥6g,女贞子、炒栀子、杜仲、藕节、水牛角、玄参各10g。(同③)⑥妊娠发热:寒水石、苎麻根各20g,水牛角30g,大青叶、淡豆豉、金银花各12g,炒栀子10g,薄荷6g,六一散15g。(同③)⑦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复方犀角茵陈汤:水牛角(先煎)、绿豆、黑芝麻各30g,茵陈、生苡仁各15g,鲜生地12g,丹皮、赤芍、鲜芦根、土茯苓、山栀、车前草各9g,防风3g。(《中国中医秘方大全》)⑧产褥感染:水牛角、鸭跖草、半枝莲、银花、益母草、丹参各30g,连翘15g,黄连10g,赤芍、丹皮各12g。(《百病良方》)⑨急性乳腺炎炎症期。清开灵口服液:胆酸、水牛角、黄芩甙、珍珠层粉、栀子、板蓝根、金银花提取物等。(《广东中成药》)⑩宫颈糜烂。牛角散:牛角50g(烧灰存性),紫草50g,冰片5g。共研极细末,和匀,高压灭菌,蘸线棉球紧贴糜烂面上,12小时后取出,每日局部上药1次,待好转后改为隔日上药1次。(《集验中成药》)相关现代药理:小鼠灌服水牛角煎剂每只2.5g。服药2小时后测出血时间。结果表明,水牛角具有明显缩短出血时间的作用,其缩短率为14.5%。但也有报道,小鼠灌服水牛角淀粉混悬液,连服3天(总量为3.75g/kg),对出血时间无明显影响。(《中药药理与应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120g,先浸半小时,先煎15分钟以上;研末每次3~9g。

水晶胎

病名。即子肿。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引江天览《妇女病自疗法》:“子肿乃系胎气泛滥所致,俗名水晶胎。”详子肿条。

水红花子

药名。出《滇南本草》。又名水荭子、荭草实。为蓼科植物红蓼 Polygonum orientale L.果实。主产江苏、辽宁等地。性味:咸,微寒。功效:功能消瘀,破积利水。临床应用:①月经后期:水红花子30g,丹参20g,桃仁10g,茜草15g,川牛膝30g,赤芍15g,益母草30g。(《妇科用药400品历验心得》)②经量过少:水红花子30g,丹参20g,桃仁10g,茜草10g,泽兰10g,川牛膝30g,牡丹皮10g,益母草15g,王不留行15g。(同①)③癥瘕(异位妊娠包块):水红花子30g,卷柏15g,急性子20g,马鞭草30g,三棱10g,莪术10g,凌霄花15g,瓦楞子100g。(同①)④壁间肌瘤:生地10g,熟地10g,生甘草10g,生白芍20g,海藻20g,鬼箭羽20g,苎麻根20g,天葵子20g,水红花子20g,玉米须20g,生贯众30g,半枝莲30g,鹿衔草30g,蚤休30g,参三七粉(分吞)2g。(《子宫肌瘤诊治》)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30g。使用注意:血分无瘀滞及脾胃虚寒便溏者忌服。

水期不匀

病名。即月经先后无定期。出宋·叶大廉《叶氏录验方》卷中:“艾煎丹治女人诸虚不足,气血衰耗,长育劳伤,水期不匀”。详月经先后无定期条。

水陆二仙丹

方名。出《洪氏集验方》卷三。异名:水陆丹。组成:芡实、金樱子各等分。用法:芡实连壳捣碎晒干为末;金樱子去刺捣碎,甑中蒸令熟,用所蒸汤淋二、三遍,取所淋金樱子汁入银铫内慢火熬成稀膏,与芡实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送下。功效:补益脾肾,收敛固涩。主治:脾肾两虚引起的崩漏、带下、经行或者产后出汗。 2tiApALU4PHBopDeTxlWc4WtO48LlyCbTtX/Z21l9JND5/R3t5aIEfVtsPLcxr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