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学术访谈

(一)名医之路

问: 高老师,今天难得闲暇,能否劳您为我等后学简单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学习中医,终成一代名医的?以期对我等后学的中医学习有所裨益。

答: 名医不敢当,裨益也谈不上,你们都学得不错,各有所长,都很勤谨认真。

问: 之后就是您到中研院师从路老的经历了,这段您得着重为我们讲讲。

答: 1979年我考取了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1980年之后,有幸拜师,开始跟路志正老师上临床。

问: 如老师所讲,您的求学经历着实丰富精彩,当为我辈后学效仿,我们后辈在学习中医的路上多少有些疑惑之处,不知您能否对我们后辈学子的求学之路提点一二?

答: 你们今日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当年也遇到过。当年我刚留下工作,也时常思考中医之路当如何走,后来我们一共归结了三条。告诉你们或许会有些用处。其一,传习名家当不避门户。其二,医不离患如鱼不离水。其三,重视养生健康长寿。

问: 老师,您提到的这三点问题,着实是真知灼见,都是传统中医学界存在的,我们应该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而专科化是近代中医发展的新情况,而新的弊端也需要我们解决。

(二)学术渊源——路志正、董德懋学术思想解析

问: 高老师您好,您跟随路老学习多年,路老一生治患无数,学术上尤重调理脾胃和辨治湿邪。谈及路老的学术思想时,提到了路老的十八字诀等,学生们回去细细品来,似有所得,又模蒙难懂,今天难得有闲,不知您是否能为我们讲一讲路老的学术思想?

答: 路志正老师可谓是我的开蒙老师,对我恩同再造。谈及路老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当离不开脾土中元。后来路老又把调理脾胃的思想凝炼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十八字诀。

问: 听老师谈起董老,学生肃然起敬。由此晚辈们也很想了解一下董老的主要学术思想,还请老师不吝赐教。

答: 董老从小立志从医,师承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成为施今墨先生的入室弟子,1936年起在院长施今墨先生诊所襄理业务5年,任针灸医师,兼诊内科,颇受施老器重,尤得施派真传。1941年起在北京打磨厂开业,悬壶济世,名声渐噪,有北京四小名医之誉。董老对于中医有独到的见解,终而形成其独有的学术思想体系。他问诊时善于抓住患者所述的主症,治疗疾病时如遇到外感病多善于用清解法,内伤病则善于用调理脾胃法,崇尚整体观,注重人体的内外关联,强调“内畅遂、外疏通”,“里气通、表自和”。当遇到较棘手的疾病时则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同时配合运用气功,往往取得显著的疗效。其学术思想体系主要包含了清解外邪、调理脾胃和调气积精全神。

(三)浅谈肺系疾病治疗

问: 高老师,您治疗肺系疾病尤其是慢性咳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对肺系病的认识?

答: 我临床看呼吸病较多,积攒了一点经验。我用的方子,不过是学习继承路老师、董老师的验方,稍微变动而已。中医对肺系外感疾病,尤其是咳嗽的认识,肇端于《黄帝内经》,成熟于《伤寒》,发展于温病诸家。

问: 多谢您的指点。通过学习和临床,我们开始慢慢明了肺系疾病的病因病机,但是在辨证诊治方面,仍自觉有所欠缺,不知您可否传授这方面的一二经验?

问: 老师,虽然临床跟您随诊多年,但学生愚钝,仍有很多不解,今天机会难得,还望老师能指点一二。

答: 你太谦虚了,你自己已经独立行医多年,临床上的一些体会可能比我还要深刻,我只能说咱们互相学习交流一下吧。

问: 老师时间宝贵,我就直奔主题了。平时跟您出门诊抄方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有白术、茯苓、半夏、陈皮这些调理脾胃的药,这些药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脾胃为后天之本,《素问·经脉别论》记载脾气具有“散精”之功,只有脾胃功能正常,四肢百骸才能及时得到濡养,其余的脏腑才能保证其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

问: 怪不得老师这么喜欢使用调理脾胃的中药。那调理脾胃方面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吗?

答: 这个问题又问到点子上了。调理脾胃可是很有讲究的。在用药上就不能只是健脾行气的药物,必须依照脾升胃降的原则,把升发肃降不及的,用药物帮它恢复正常。比如:柴胡、升麻、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柿蒂这一类的,当然还要结合辨证,选取药性适宜的,切不可寒证用寒药,热证用热药,因为我们的脾胃是很敏感的脏器,而且一定要注意在使用这些调理气机药物的药味和药量不可太大。

问: 多谢老师毫不吝啬的指点迷津,能有幸拜于您门下真是荣幸至极,在未来行医路上,我定不负老师厚望,潜心钻研,不辱师门。

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ggTyp5SzIMC4xmTuzGvX4WX3H8fU63cZKfEJMqEzyKLuf/ziUfFuemUzQqR3HPU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