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荣林教授师承国医大师路志正,熟谙中医经典,崇尚仲景学说,重视人整体的协调统一,辨证注重脏腑关系,临床讲求权变调理,擅治内科心肺疾病、睡眠障碍、内科疑难病证。
高荣林老师师从路志正主任医师。路老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精于脾胃学说,临床论治博采众长,治病重视调理脾胃,辨证注重湿邪为患,用药轻灵活泼,常针药并施,内外同治,并特别重视食疗。路老将其调理脾胃的思想概括总结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十八字诀。高荣林教授跟随路老学习工作38年,深谙路老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高荣林老师随师母徐凌云主任医师从学于董德懋老师。董老知识渊博,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厚积薄发。精于脾胃学说,诊察疾病提纲挈领,抓主症;治疗疾病,外感擅用清解法,内伤擅用调理脾胃法,并注重内外关系,强调“外疏通,内畅遂”,“里气通,表自和”,对于疑难大症则注重整体,辨证论治,配合站桩功,疗效卓著。
高荣林教授临床擅调理脾胃治疗五脏疾病。诊疗过程中,重视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协调统一,辨证注重理清脏腑关系,临证讲求权变调理,高荣林教授以为调理脾胃既可用于治疗脾胃本身之疾病,亦可广泛应用于治疗其他脏腑的疾病中。
水谷精微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协同完成了饮食纳化及水谷精微输布。人体精气,皆由脾胃化生而来。元气是生命活动中最根本的动力,由先天精气所化生,然后依赖后天精气补充滋养而成。人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都靠脾胃运化水谷而养;气血津液皆依赖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运化作用。现代人饮食失调,脾胃损伤,是为常态。临床常见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痰湿阻滞、气机紊乱等病证。中医治疗疾病,应该注重调理脾胃,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素问·玉机真藏论》说:“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疑难病证往往病机复杂,正气虚馁,邪气留恋,治疗更需要脾胃精气的滋润濡养,脾胃健旺,或正安邪消。
脾主运化,胃司受纳,脾胃功能贵在能健通和畅。脾宜健运,胃宜和降,以维持纳化、升降、燥湿间的平衡。脾胃所司,升降有序。脾之清阳主升,津液皆赖脾之升以输布周身。五脏中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气随脾升发,肾水赖脾气升腾。肺气随胃气而肃降,心火借中焦以下交,脾胃是交通三焦心肾之枢。仓廪在中,降浊升清,上下通达,以调节周身气机。胃为阳明燥土,胃燥则饮食能纳而腐熟;脾为太阴湿土,脾湿则水谷精微得以吸收输布。胃燥脾湿,相互作用,饮食才能消化吸收。脾湿则健运如常,胃燥则和顺下行。升降、燥湿、运纳相互平衡、相互作用,是健通和畅脾胃的重要因素。中医治疗疾病,以调畅气机先,调气之方,非脾胃中州莫属。
中土脾胃不主于时,而旺于四季。脾胃者后天之本,脾胃旺健,润燥济济,升清降浊,纳化有司,则本脏不受邪。脾胃通健,则四脏气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机体不受外邪所侮,故不易受外感。脾胃元气虚弱,是各种内伤疾病的主要病因。健壮脾胃,是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预防疾病,以及防治疾病传变的根本所在。
人的身体是统一的整体。脾胃后天之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脾胃化生滋养。故脾胃疾病,必干他脏。所谓“脾胃一虚,四脏皆无生气”,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面对疑难重症无从下手时,亦可从调理脾胃入手;反之,调理五脏也可治疗脾胃病。调理脾胃为治疗疾病之先务,同时也应重视其他脏腑对脾胃影响,临床上掌握好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调五脏治脾胃、调脾胃治五脏,当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升降出入是中医学对人体功能的重要认识,是中医学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的基本理论,也是最好的诠释天人相应的重要理论。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无不赖之变化,升降出入,变化之四形矣。升降与出入,关系密切,升降如木,纵可贯天地,出入似水,横不见边止,而人身乃统一整体,升降出入,纵横交理,协调顺畅,则气化不息,生化无穷,反之则纵横无度,诸症丛生,百病乃起。
高荣林教授治各系疾病,非常重视气机的调理,灵活运用诸如宣发肃降、和解枢机、益气升阳、理气宽中等法。而诸法之中,以和解枢机为最常用之法。
高荣林教授认为三焦的功能,一是通行诸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二是运行水液的通道。大凡气津之病,不离三焦。三焦通行诸气,自然包括卫气,也就是说三焦也是卫气升降出入之路。调和营卫,发表解肌,宣肺行水,降气化痰均离不开三焦的升降出入。少阳三焦为其津气升降出入之枢,与表里上下相连,邪气可从体表和上下窍隧侵入,而现少阳病变。若风寒之邪入自皮毛,由太阳传入少阳;亦有疫毒随天气侵犯肺系,留恋少阳;或因过饱食反,滞中焦之气升降,胃气上逆犯肺而久咳;再有恣食肥甘,中焦气壅,湿热内生,横逆肝胆;还见太阳膀胱经感邪,初起小便不利不愈,进而湿热之邪弥漫三焦,而现寒战,呕恶,身痛腰痛等。以上诸症,均可致少阳三焦病变。此时正法,当和解半表半里,分消上下之势,均属正治。
从整体上看,气机乃脏腑功能之实现,气机失常必然伴随着脏腑功能失调。特别容易出现两脏或多脏关系失调。高荣林教授特别强调明辨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所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各传其所胜”。在诊查肺系疾病中,高荣林教授结合先贤论述和肺病临床实际,尤重肝肺、肺胃之关系。注重调整脏腑的同时,高荣林教授认为,调畅气血不仅可用于内伤疾病,肺病多外感,亦为治疗外感疾病重要治法。外感病气血调畅,可利余邪透达,防其遗复。是为中后期善后之要法。
高荣林教授治病善用调和,然亦常以蒲辅周言告诫我们:“和而勿滥,和而有据”。而此“据”当为气津逆乱,脏腑失调,诸邪错杂,表里同病,枢机不利等。而高荣林教授尤重气津逆乱和脏腑功能失调的调整。
外感病注重顾护胃气,保存津液。内伤病首重健运脾胃,以保证脾胃的“纳运相得”。高荣林教授强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是人体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胃的“纳”和脾的“化”是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者关系密不可分,任一方出现失调,均会表现出病态。
高荣林教授提到,食物、药物要被吸收,并发挥营养或治疗的作用,须先通过胃的受纳过程,然后再经过脾的运化作用来完成。因此在运用补脾药之前,需考虑到,防止太过使胃气闭塞。针对可能引起胃气闭塞的因素,或用芳香之品,或用开胃之物;或用补益胃阴之药,以保证食欲可,胃纳佳,促进药物更好地吸收并发挥作用。另外,脾胃用药,宜甘淡轻灵,甘淡之味入脾,用甘淡药物调补脾胃,具有重要的意义。脾胃之病,贵在用药轻灵,重病轻取,起四两拨千斤之功,勿伐天和,勿伐无过,并注重食疗。
高师在应用脾胃之法时,治病多尊崇《黄帝内经》要旨,从“百病生于气”之病机到“调其气,使其平”,“调气之方,必别阴阳”之治则,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善调燮气机。高师凡治,调理脾胃,尤重其气机升降条畅,常取升清与降浊之法并用,如升清时则稍添降逆、消导或降浊之品,降逆、降浊时而少予升清之味,使其升降相济,出入相因。高师强调调理脏腑,燮理五脏气机,临证首重脾胃与肺、肝的关系,因肺主气之出入治节、肝主气机升发疏泄,如肝肺对气的调节功能出现异常,常造成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故临证辅以少量宣肺降气、疏肝理气之药,以促使脾胃升降如平。
脾与胃相表里,脾属阴喜燥恶湿,而胃属阳喜润恶燥,说明胃只有在充分的津液滋润下,才能有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不单依赖胃气的蒸化和推动,还依靠胃之津液的濡润。只有当胃之津液丰足,才能正常维持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功能。即使必要时需用苦寒泻下之剂,也应以祛除燥结实热为度,做到中病即止,不可用之太过,以免苦寒败胃,伤阴化燥。另外,还应注意顾护胃气,也称胃阳,若胃中阳气不足,出现纳呆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或食而不化导致食积,则需通过温中理气,使胃气恢复。脾喜燥而恶湿的脏腑特点,决定了脾燥不湿是保证脾的升清功能必要条件。临床治疗中,高师强调对湿困脾,脾生湿的病证,宜采用利湿与健脾齐下。并指导我们要同时顾护到脾胃的升降润燥。
调护脾胃,要因地、因时、因人,来制订相应的调治方案。如:瘦人多火,故在立法处方之时,需忌多用补益之品;肥人多痰,故在选择用药之时,多用化湿理气之属;老人体虚,多伴有阳气虚衰或阴液不足之候,故在使用泻法之时,应该慎用;年轻气盛之人,常常由于气血较为旺盛,故在施药之时需留心少施补法。根据四季变换特点遣方用药,春夏之时阳气生发,不可过用升、柴、参、芪之属,以防止升阳助火;秋冬之时阴长阳消,遣方临证之时,需防苦寒伤阳。此外,需考虑地域特点,北方冬季寒冷,因此多选用温热之剂,但也需要注意过用生燥,南方雨水较多,因此药物多用芳香清淡之属。
高师强调,古人将脾胃上升到后天之本的地位,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提到《脾胃论》中“……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说明后天的脾气充养着元气,《素问》中的“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谷气通于脾”,“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也旨在说表明脾胃在人体内所扮演的非同寻常的角色。脾胃功能正常,饮食水谷才能正常受纳腐熟从而化生气血津液,人体四肢百骸、官窍、筋骨才能得以濡养,各种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因此,临床诊断脾胃的常态与病态,可以从“纳化”的功能失调来窥探,所谓司外揣内。
高师常用治法有:健脾和胃法、升举中气法、温中散寒法、辛开苦降法、益胃养阴法、健脾燥湿法、消食导滞法、清热泻火法等
“脾胃功能健全则五脏安康”,倘脾健胃旺,气化正常、气血旺盛,则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皆能得其所养;反之,若脾胃功能受损,气化不利、气血乏源,则可能易殃及其他脏腑,五脏六腑俱受其害,进而功能紊乱。高师临证中注重脾胃与肝、脾胃与肺、脾胃与心、脾胃与肾的相互关系。
高师常用治法有:健脾调肝法、健脾益肺法、健脾宁心法、健脾补肾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