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学术访谈

(一)五脏何以“贵肝”

问: 冯老师,《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如何理解?

答: 《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里的气就是指气机。它强调疾病的发生责之为七情内伤,情志失调可导致人体气机的异常变化,影响气的正常升降出入,最终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灵枢·百病始生》曰:“猝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着而不去,而积成矣。”《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怒伤肝”,强调情志过激可伤及相应脏腑,大怒最易伤肝。“怒则气上“指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黄帝内经》涉及“怒”者达47篇,共计93个词条。怒为肝志,为五志之首,在七情致病因素中具有特殊地位。肝在志为怒,肝主疏泄,肝气疏泄功能,对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问: 冯老师在读经典、勤临床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痹证“贵肝”的学术特色。“贵肝”即五脏之中“肝”为贵,您如何理解?

答: “痹证贵肝”指“肝”在痹证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素问·阴阳类论》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乏主时,臣以其脏为最贵。”这里的“是脉”指肝之脉,揭示了五脏贵肝的思想,其因有五:①肝气通于春,主一身生升之机,能启迪诸脏气,并司其升降出入之活动。②肝胆与脾胃同处中焦,共“主沤”“以生血气”,为诸脏腑之化源。③肝胆居中焦,为三焦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对血液之运行有枢调作用,对人的生命活动亦起着重要作用。④《黄帝内经》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本于血(精)而动之以气,肝为气血之枢,故神气亦赖以治乱。⑤肝合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因而肝(胆)对诸脏腑有着重要的决断作用。由此看出,五脏之中,“肝为贵”。

问: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老师在临床中提出“痹证从肝论治”,突破了《黄帝内经》外感风寒湿之说,何为“痹证从肝论治”?

答: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认为痹证是由风、寒、湿邪气夹杂所致。《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多遵循《黄帝内经》外感风寒湿之说。随着时代变迁,环境变化,人们饮食结构不同,对疾病病因的认识逐渐加深。事实上痹证的病因非独为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所致,痹证的病因亦可因内伤七情,饮食失节或其他疾病发展而形成。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是常见的导致痹证的病因,因此我提出痹证当“从肝论治”。

问: 古代医家有无相关的论述?

答: 当然有。其实在古代医家也已认识到,某些痹证发病是非因感受外邪所致。《素问·痹论》中曾提到“痹聚在肺,淫气 忧思 ”。《中藏经》记载“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最为良矣”,”明·李梴《医学入门》说:“周身擎痛麻者,谓之周痹,乃肝气不行也。”清·罗美在《内经博义》说:“凡七情过用,则亦能伤脏气而为痹,不必三气入合于其合也”,亦说“肝痹者,肝气郁而血不荣筋之症也”。

问: 有无相关的医案记载?

答: 据我了解的信息,至少清代有五位医家记载了相关的医案。下面就特举一例,傅山《傅青主男科·腰腿肩臂手足疼痛门》有一医案记载,“满身皆痛,手足心腹一身皆痛,将治乎手?治足乎?治肝为主,盖肝气一舒,诸痛自愈,不可头痛救头,足痛救足也。方用柴胡一钱,甘草一钱,陈皮一钱,栀子一钱,白芍五钱,薏仁五钱,茯苓五钱,当归二钱,苍术二钱,水煎服。此逍遥散之变化也,疏肝而又去湿、去火,治一经而诸经无不愈也。这是气痹从肝论治的典型医案。“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多,则所结于上。”本病多因情志失调,忧思郁怒使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行受阻而致周身疼痛而发病。本病常见周身手足皆痛,并伴焦虑、疲乏、寐差、头痛诸症,不能单治手足,亦不能独治腰背,治疗痹证的常用方法如祛风散寒除湿、舒经通络等治疗难获良效。通过辨证多属肝气郁结,气血不畅。治疗以疏肝解郁,调和气血为法,治肝为主,盖肝气一舒,气行血畅,气滞血瘀得解而诸症渐除。

(二)痹证发病责之肝气枢失和

问: 老师,从三焦理论讲“肝”属下焦,但又有“肝为气枢”的说法,这如何理解?

答: 这要从空间位置和脏腑功能两个方面分析:①空间位置而言: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与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密切相关。人体可分上、中、下焦,肝(胆)既为三焦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就必然处于中焦这个枢纽之地。《医贯》云:“膈膜之下有肝……膈膜下有胃……其左有脾,与胃同膜。”肝胆居胁部偏右,左与脾胃相邻,肝胆与脾胃同处中焦。肝胆化生胆汁,与中焦脾胃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体现了中焦“主枢”的功能。从诊法而言,寸口脉诊,肝胆居于左手关部,脾胃则应于右手关部,两脉均在中焦诊部。而舌诊也将肝胆置于中焦位置。因此,从空间位置而言肝处中焦,中焦乃气机上下内外通达之枢纽,肝(胆)之气在中焦运动对这个“枢纽”起关键性作用。②脏腑功能而言:疏泄即疏畅发泄枢调气机之意。周学海云:“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所以,虽云中焦脾胃为气机之枢,但脾胃之气的运动却赖于肝(胆)之气的疏泄。因此,若论气之枢实质上以肝(胆)为主导。

总之,不论从空间位置,还是从功能而言,“肝”对人体气机上下升降、内外出入都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所以“肝为气枢”的说法有道理。

问: “肝为气枢”,对三焦气机及脏腑功能有什么作用?

答: 三焦为诸气运行之道路,中焦为其要冲,是承上启下之枢纽。肺主气,居上焦,所主之气赖于肝之枢调而得以正常宣降。若肝气郁滞,气枢不和,则肺气不利。心位上焦,主血而藏神。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的正常宣达有赖于气枢的调畅。若肝气郁滞,气枢失和,则宗气不畅。脾胃处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但必借肝气以枢调之。只有肝气和顺,气枢常运,脾胃升降方得调和不病,共成“中焦如沤”之功。若肝气不和,气枢失常,则可直接影响脾胃之运化。肾居下焦,主水。水虽赖于肾阳的蒸化,但与肝气之枢达亦不无关系。若肝气不畅,气枢失调,影响肾的蒸腾气化功能,致水液代谢失常。因此,肝对三焦气机起着重大的枢调作用,肺之宣降、心之主血,脾之运化、肾之气化,无不赖于肝气之枢转,气机之调畅。

问: 肝主疏泄中包涵“肝主情志”,情志调畅与肝主气枢的关系如何?

答: 肝主情志,情志以血(精)为本,以气为用,其活动均借气的推动。肝为气枢,又藏血液,故必对情志、神志者有着枢调作用。杨上善云:“肝脏……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即强调了肝气对情志、神志的枢调作用。若肝(胆)气枢失和,则常会出现惊、狂、癫、郁等情志失常疾病。因此,情志调畅与肝主气枢密切相关。

问: 痹证发病是否因“肝气枢失和”?

答: 答案是肯定的。痹证的病因从《黄帝内经》起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同时感受外界的风、寒、湿邪气所致。自此之后,历代医家多崇尚痹证发病因外感风寒湿之说。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对痹证病因认识逐渐加深。我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痹证患者,除了有关节疼痛、肿胀、变形等症状外,多伴有精神抑郁、焦虑、自卑感、恐惧、心烦易怒、睡眠障碍等肝气疏泄失职的表现。因此,伴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生存压力加大;痹证多为慢性,病程较长,迁延难愈,往往给病人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外界环境、七情内扰,气机失调,“肝”气枢失和,而发为痹证,辨证当属肝郁气痹,治疗上强调痹证当从肝论治。

(三)痹证“贵肝”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表现

问: 痹证“贵肝”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 痹证“贵肝”或者讲“痹证从肝论治”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肝主疏泄,调理气血。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气血的运行输布。肝气的疏泄作用,调畅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肝气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血液的运行和输布代谢,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说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因此,肝气的疏泄功能,对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达舒畅,气行则血行,血的运行就不会发生瘀滞。若情志失调,抑郁不疏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气抑郁,气机不畅,则血行受阻而发生瘀滞。表现在肢体上可出现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这种病证由于临床表现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故亦当诊断为痹证。②肝主藏血,主筋。《素问·痿论》说:“肝主一身筋膜”,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即所谓“肝主筋”,同时肝有藏血的功能,肝主筋的功能有赖肝血的滋养。肝血充盈则筋膜得养,关节活动自如;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可出现关节肌肉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肌肤麻木等,而发生痹证。

问: 痹证最为常见的症状为疼痛,“诸痛皆属于肝木”,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 痹证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疼痛,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产后身痛、纤维肌痛综合征等。而“痛从肝论”在古代医典多有论述,《素问·咳论》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灵枢·胀论》也认为肝经受寒而引起胁和少腹痛。《备急千金要方》有谓“小户嫁痛”,即妇女性交时阴痛,也因肝经郁热所致。《千金翼》记述“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也,上攻头脑”。朱氏丹溪指出“痛多肝郁”,《本草从新》亦云“痛为肝木鼓脾土”。因此,清代医家汪讱庵根据前人所述“痛多属肝”的见解,在其著作《医方集解》中明确提出“诸痛皆属于肝木”。

问: 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足厥阴肝经循行如何认识“诸痛皆属于肝木”?

答: 肝居胁下,体阴用阳,主足厥阴经脉,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由此可见,足厥阴肝经上至督脑,下连阴器,分支于筋,筋束骨,其经分支上通下达,沟通五脏六腑,牵系四肢百骸,正因为如此。汪冰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运行诸经”。肝脉贯注于肺,肺主气,气通百脉“气行则血亦行”。肝与脾同居中焦,是气血生藏之地。肝与肾为母子之情,血水一体,滋养全身,可见肝与整体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肝病已影响整体,而且会导致一系列疼痛。

《诸病源候论》说:“足厥阴之络也……其经络虚,遇风邪则伤于筋,使四肢拘急,不得屈伸;诊其脉,急细如弦者,筋急足挛也。”

《针灸学》(第五版)统计发现:肝/胆经穴有93.1%的穴位有治疗疼痛作用。

问: 老师,临床中如何诊断肝郁气痹?

答: 肝郁气痹的诊断主要遵从临床表现,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①疼痛或轻或重,重则可因疼痛彻夜不眠,或窜痛(状似风痹);②疼痛程度常因情绪波动的改变;③大小关节、肌肉均可受累;④关节功能不受限;⑤关节无肿胀;⑥中年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⑦多伴肢冷恶畏风寒,状似寒痹;⑧常有工作紧张,心情焦虑或有情志不遂病史;⑨伴有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胸闷、腹胀、胁痛、嗳气频繁、头痛、不寐等症状或抑郁不安、悲观欲哭、甚者痛不欲生等;⑩如不合并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常无X线及实验室检查的异常; 常见舌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有了上述临床表现,肝郁气痹的诊断就不难了。

(四)痹证“贵肝”治法

问: 老师,有了肝郁气痹的诊断,痹证从肝论治您常用什么治疗方法?

答: 治肝治法非常多,我在临床中常用八法:疏肝理气法、疏肝健脾法、疏肝泻火法、清肝泻火法、理气化瘀法、平肝息风法、滋补肝肾法和滋水清肝法。

问: 对于我们临床经验不是很丰富的学生,如何在临床中施用八法?

答: 我结合各法的含义及临床特点讲一讲八法的应用。

(1)疏肝理气法:适用于肝气郁结证,症见:周身关节窜痛,伴情志抑郁,胸胁甚至少腹部胀满窜痛,心烦易怒、善太息,失眠多梦,舌黯,苔薄白,脉弦者。常用于纤维肌痛综合征、产后风湿症、雷诺现象、强直性脊柱炎、不安腿综合征等风湿病合并抑郁临床表现者。纤维肌痛综合征多数伴有抑郁症,临床表现身体多处压痛,不寐、情志抑郁等肝气不舒的表现,需用疏肝理气法治疗。妇女产后风湿症多数为产后抑郁症,表现为身体关节疼痛,畏恶风寒,心情不畅,胸胁胀满,此时仅用传统的补气养血,祛风散寒的方法治疗,疗效不显著,需用疏肝理气法治疗。雷诺现象,表现指端动脉痉挛,手指冷痛,手指皮肤变白、变红、变紫,然后恢复正常。雷诺现象往往因情绪波动而诱发,需用疏肝理气法治疗。我常用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气。

(2)疏肝健脾法:适用于肝郁脾虚证,症见:周身关节窜痛,伴情志抑郁,胸胁胀满,善太息,急躁易怒,纳呆,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泄泻,舌淡红,苔白或腻,脉弦。常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纤维肌痛综合征等风湿病等合并脾胃不和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病程长,肢体关节的疼痛等痛苦的折磨,有人把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称为“不死的癌症”,以及听说系统性红斑狼疮10年生存率是多少等,这些给患者精神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以致肝气郁结,脾虚失运。此时仅仅治疗原发病疗效往往有限,需在这些疾病的基础治疗上加疏肝健脾的方药才能收效。我在临床常用逍遥散,脾湿重见纳呆、脘腹胀满者合平胃散治疗。

(3)疏肝泻火法:适用于肝郁化火证,症见:四肢关节烦痛、胸胁疼痛、目赤、口舌生疮、耳鸣、耳聋、头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本证系由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证候发展而成。“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而火性炎上,上扰清窍,每致目赤,口舌生疮,耳鸣耳聋、头痛等症,治疗当取疏肝泻火法,往往收效,如白塞病虹膜炎,白塞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见口疮反复者皆可用此法。该法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风湿病见上述证候者。我临床常用丹栀逍遥散疏肝泻火。

(4)清肝泻火法:适用于肝经湿热证,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发热,伴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耳郭红肿、黄疸、目赤肿痛,咽痛,口渴,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者。常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白塞病、干燥综合征、成人斯蒂尔、胆汁瘀滞性肝硬化、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尤其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虹膜炎、多发性软骨炎耳软骨肿、干燥综合征干眼症。强直性脊柱炎、白塞病等在疾病过程中常常见到目赤肿痛的症状,西医诊断突然红肿疼痛,虹膜睫状体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软骨炎患者耳郭红肿疼痛,“肝开窍于目”,耳郭为肝胆经脉所过之处,故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治以清肝泻火,除湿消肿,方选龙胆泻肝汤治疗。皮肌炎出现皮疹见肝火旺者、成人斯蒂尔病高热已退、身体皮疹不消以及皮肌炎皮疹伴有湿热表现者均可使用本法。胆汁淤积型肝硬化者可用茵陈蒿汤。

(5)理气化瘀法:适用于气滞血瘀证,症见关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疼痛日久,疼痛夜甚,肢体晨僵,肢体麻木,或伴有情志不遂,胸胁胀满。舌色黯红或有瘀斑等。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骨关节病、雷诺现象等。上述诸病均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病久入络,多兼有血瘀。血之与气,相并而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每兼气滞。活血祛瘀,需同时予以行气。肝主疏泄,调理气机,所以此时理气应当理肝气。我临床常用身痛逐瘀汤以理气化瘀,身痛逐瘀汤用香附、羌活、秦艽旨在行肝气以化瘀。

(6)平肝息风法:适用于四肢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伴心烦易怒,头胀、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肢体抽搐、震颤或恶寒发热,舌淡,苔白,脉弦者。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产后风湿病、纤维肌痛综合征者,尤其适用于狼疮肾炎、狼疮肾病综合征、狼疮引起的脱髓鞘病变、狼疮脑病(癫痫)引起肢体抽搐者,肾炎导致的高血压。冯老师常用天麻钩藤饮以平肝息风。

(7)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证,症见:四肢多关节疼痛,伴情绪低落,腰膝酸软,胁肋胀痛,头晕耳鸣,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眼干无泪、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舌红,少苔,脉细数。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合并干眼症、肺纤维化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妇女,这与妇女的生理特点有关,女性以精血为本,精血不足,肝肾阴虚是该病之本,当这些疾病出现上述证候时则需补益肝肾。干燥综合征日久肝阴暗耗,下汲肾水,在用养肝阴的同时需补益肾水,法取滋水涵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继发干燥综合征者,亦可使用本法。我临床常用大补阴丸、四物汤以滋补肝肾之阴。

(8)滋水清肝法:适用于四肢多关节胀痛,伴精神抑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四肢震颤、耳鸣耳聋,失眠多梦,健忘耳鸣,腰膝酸软,胁肋胀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弦数。本法主要适用于干燥综合征眼干日久,眼睛干涩无泪。肝开窍于目,干燥综合征日久肝阴暗耗,下汲肾水,在用养肝阴的同时需补益肾水,法取滋水涵木。本方适用于患者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火上炎之证。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继发干燥综合征者,亦可使用本法。我常用滋水清肝饮以滋肾水、清肝火。

问: 药物归经理论是中医的特色,也是中药应用的重要依据。老师提出痹证当“从肝论治”,在临床中老师如何用归肝经的中药?

答: 我在临床使用药物时喜用归肝经的药物,如柴胡、当归、白芍、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初步将临床常用的归肝经的药物总结如下:

(1)疏肝药:①疏肝理气药:柴胡、香附、青皮、川楝子、玫瑰花、防风、薄荷;②疏泄利湿药:虎杖、萆薢、茵陈、泽泻、金钱草、五加皮等;③暖肝散寒药:吴茱萸、小茴香等。此类药物主要功效为疏肝理气,利水消肿,祛风除湿,暖肝散寒,主要用于肝郁气痹的治疗,常用于产后风湿病、纤维肌痛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的治疗。

(2)清肝药:我常用的清肝(火)药包括夏枯草、龙胆草、黄芩、栀子、蒲公英、山慈菇、土茯苓、赤芍、青蒿、决明子、密蒙花、青葙子等。此类药主要功效为清肝火,散郁结,散结明目。我们可以用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等属热毒的风湿病。

(3)荣筋药:临床常用的荣筋药有:穿山龙、独活、乌梢蛇、伸筋草、路路通、桑枝、桑寄生、狗脊、生牡蛎、天麻、钩藤、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等。此类药主要功效为:祛风止痛、舒筋活络、息风止痉、补益肝肾等。我们可以用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骨性关节病等。

(4)理血药:常用的理血药有三类:①止血药:生地榆、槐花、三七、茜草、血余炭、棕榈炭、艾叶等;②活血化瘀药:川芎、元胡、郁金、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骨碎补、穿山甲、三棱、莪术等。③补益精血药:淫羊藿、菟丝子、杜仲、川断、当归、熟地、白芍、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山茱萸、龟板、鳖甲等。此类药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凉血止血、养血柔肝、滋阴潜阳、补肝肾、强筋骨等。这类药主要用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过敏性紫癜、硬皮病、血证等。

(5)收涩药:常用的收涩药有:乌梅、山萸肉、覆盆子、桑螵蛸、海螵蛸、海藻、昆布等。此类药主要功效为:收敛固涩、固精止带、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等。此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过敏性紫癜、硬皮病、血证等。冯老师常用于治疗硬皮病、结节性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风湿病。

需要强调的是,疏肝解郁法是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治法,但许多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纤维肌痛综合征、产后关节痛、不安腿等)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可配合疏肝解郁法。

问: 冯老师,作为一名泌尿科医生,我在临床发现泌尿系统一些疾病病程较长,如慢性前列腺炎、泌尿系肿瘤、不育症、尿石症、早泄、反复尿路感染等,其中有很多患者合并抑郁、焦虑。学习了老师痹证“从肝论治”学术思想,学生很受启发,请问老师“从肝论治”是否同样可以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

答: 异病同治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病机相同,就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前面我已讲过,许多风湿性疾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可用疏肝解郁法。同样,泌尿系统中很多疾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病机相同,就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另外,从经脉循行来看,《灵枢·经脉》所言:“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属肝,络胆。”泌尿系统病位在足厥阴肝经,因此,从肝论治泌尿系统疾病有其理论依据。具体应用需结合疾病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方法,或清肝、养肝、疏肝,将逍遥散、加味逍遥散等方剂灵活应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 8GX3G+KgPPuu5dC5yWkkrb3vZ3vkvEZYHhCDSSCA3V7UmkXK/kH6nng/r55NrYw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