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液或渗出性分泌液,亦可为黏液。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曾称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glue ear)等。本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延续8周,若8周后未愈者即可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亦可缓慢起病而没有急性中耳炎经历。
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黏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因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而就医。如一耳患病,另一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察觉,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急性者可有轻微耳痛,常为病人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噼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哈欠、捏鼻鼓气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患耳周围皮肤可有阻塞感、耳内闭塞或闷胀感,反复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急性者松弛部或全鼓膜充血、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锥骨柄向后上移位,锥骨短突明显外突。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慢性者可呈灰蓝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短突显白垩色,锥骨柄呈浮雕状。若液体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称为发状线,凹面向上,头位变动时,其与地面平行的关系不变。透过鼓膜有时尚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
鼓膜活动受限。
音叉试验及纯音听阈测试结果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程度不一,重者可达40dB左右。因积液量常有变化,故听阈可有一定波动。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但由于中耳传声结构及两窗的阻抗变化,高频气导及骨导听力亦可下降,积液排出后听力即改善。声导抗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负压型(C型)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
可见中耳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影,CT值大多为40Hz以下。
询问病人发病前是否有感冒、腺样体肥大、鼻炎、鼻窦炎、中耳感染等情况。
评估病人是否存在听力减退、耳痛、耳鸣、耳内闭塞感等症状。
小儿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察觉,而于体检时被发现。或者小儿常因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前来就医。症状明显者因耳痛、耳鸣与听力下降而产生焦虑心理。慢性病人因病程长、病情易反复而产生焦躁不安和失望情绪。
与中耳负压及积液引起听力下降有关。
与咽鼓管阻塞、鼓室积液引起的耳鸣、耳痛、耳闷塞感有关。
缺乏与本病有关的治疗和护理知识。
1.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本病的原因和治疗原则,以积极配合治疗。
2.鼓膜置管术后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及疼痛的改变,如有异常及时通知手术医生。
3.遵医嘱给予抗生素类药物控制感染,并给予类固醇激素类药物,以减轻炎性渗出和机化。
4.指导病人正确的滴鼻和擤鼻方法,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
5.根据医嘱行鼓膜穿刺抽液,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行鼓膜切开或中耳置管的病人,术前护士应向病人解释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利配合。
6.鼓膜切开或置管的病人术后自由体位。术后2d偶有伤口疼痛或短暂抽痛,耳内有脉搏跳动感、水流声或耳鸣加剧,及轻微头晕、恶心属正常现象,护士做好必要的沟通与解释。
7.术后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防止感冒。高空飞行上升或下降时,可做吞咽或张口伸舌动作,使咽鼓管两端压力平衡。
2.嘱病人积极治疗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发疾病。
3.可告知患儿家长定期带患儿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婴幼儿喂奶时应注意头部不要太低。
4.已行鼓膜切开或置中耳通气管的病人,暂停一切水上活动。洗头和沐浴时可用干棉球或耳塞塞住外耳道,避免耳内进水,以防中耳感染。
5.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避免接触烟雾等不良气体刺激呼吸道,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
6.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避免接触变应原。饮食上应避免引发个体过敏的食物,如海鲜食品等。
7.擤鼻涕时勿双手同时捏紧前鼻孔用力擤鼻涕,应按压一侧鼻孔,轻轻清理分泌物。术后不可使用棉花棒挖耳,以免耳膜损坏。
(瞿颖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症病程超过6~8周时,病变侵及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造成不可逆损伤,常合并存在慢性乳突炎,称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病之一,以反复耳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特点,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常为间歇性或持续性。急性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液增多,可伴有耳痛。脓液性质为黏液性或黏脓性,长期不清理可有臭味。炎症急性发作期或肉芽、息肉等受到外伤时可有血性分泌物。
患耳可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质与鼓膜穿孔的大小、位置、听骨链的连续程度、迷路破坏与否有关。
部分病人有耳鸣,多与内耳受损有关。部分病人的耳鸣与鼓膜穿孔有关,行鼓膜修补后耳鸣可消失。
一般慢性中耳炎病人较少出现眩晕症状,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出现迷路破坏时,病人可出现剧烈眩晕。
仔细评估病人是否曾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否有鼻咽部慢性疾患,是否有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分三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
间歇性耳流脓,量多少不等。分泌物为黏液脓性,或稀薄或黏稠,一般不臭,鼓膜常呈中央性穿孔。听觉损伤为轻度传导性聋。
耳持续性流黏稠脓性分泌物,常有臭味,可有血丝或耳内出血。鼓膜边缘性穿孔、紧张部大穿孔或完全缺失。病人多有较重的传导性聋。
长期耳流脓,量多少不等,有特殊恶臭。鼓膜松弛部穿孔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听觉检查一般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聋。
病人可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表明炎症已由骨质破坏处向颅内扩散。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最容易产生颅内并发症。
鼓膜穿孔大小不等,可分为中央性和边缘性两种。如穿孔四周均有残余鼓膜环绕,无论其位于鼓膜的中央或周边,皆称中央性穿孔;如穿孔的边缘有部分或全部已达鼓沟,该处无残余鼓膜,则名为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壁黏膜充血、肿胀,或增厚、高低不平,或有肉芽、息肉;大的肉芽或息肉可循穿孔伸展于外耳道,穿孔被遮盖而不可见。鼓室内或肉芽周围及外耳道内有脓性分泌物。
纯音听力测试显示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程度轻重不一,少数可为重度感音性听力损失。
有助于诊断。单纯性无骨质破坏症。骨疡型有骨质破坏征象。胆脂瘤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
病人因不知其危险性,常不予重视。有些病人因为长期流脓或担心手术效果而焦躁不安。因此,应评估病人的性格特征、文化层次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等。
耳流脓与中耳长期慢性炎症有关。
听力下降与鼓膜穿孔、鼓室肉芽或胆脂瘤破坏听小骨有关。
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及对手术不了解有关。
颅内、外感染,面瘫等。
缺乏与本病有关的治疗和自我保健知识。
1.体位护理 术后取平卧或健侧卧位。进食后如无不适症状可起床适当活动。行人工听小骨植入或人工镫骨植入术者,应避免头部剧烈运动,防止植入物移位,影响术后听力恢复。
2.术耳切口观察 出血及敷料包扎情况。若外层敷料被渗血污染面积大于3/4以上,则认为渗血较多,可通知医生更换外层敷料,重新加压包扎。如出现以下情况则认为有出血倾向,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①若发现不仅外层敷料全部被渗血污染,还出现血迹不断滴下的现象。②在更换敷料后短时间内又出现外层敷料全部被渗血污染。
3.术后并发症观察 密切观察有无眩晕、恶心、呕吐、面瘫、眼球震颤、头痛、意识障碍、昏迷等颅内并发症的症状出现。同时需鉴别是内耳刺激症状(有眩晕、恶心、呕吐),还是麻醉副作用(只有恶心、呕吐)。如术后病人立即出现面瘫时,可能为手术损伤面神经或麻醉药暂时阻滞,应立即报告医生。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改变,以防颅内并发症发生。疑有颅内并发症者,禁用镇痛、镇静类药物,以免掩盖症状,影响诊断和治疗。若病人出现颅内压升高等症状,应遵医嘱及时、准确使用降颅压药物,全身使用足量抗生素,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脑疝的发生。
5.预防感染 按医嘱给予适量敏感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一旦发现切口红肿、溢脓、耳内剧痛,应及时报告医生。
6.沐浴或洗头时,耳道用干棉球堵住,以免水进入耳内。
7.安全护理 若病人术后因眩晕引起感知改变,要正确评估病人眩晕的程度。嘱病人眩晕发作期间闭目养神,避免头部活动,待症状好转后再坐起或下床活动,预防跌倒。
1.向病人和家属讲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对人体的危害,特别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的严重性。
2.告知病人有鼓膜穿孔或鼓室成形术后短期内不宜游泳,在沐浴或洗头时可用干棉球堵塞外耳道口,以免诱发中耳感染。
3.教会病人正确的滴耳和擤鼻方法。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感冒。
4.行鼓膜修补的病人短期内不要乘飞机,防止气压突然变化不利手术效果的巩固。告知病人术后3个月内耳内会有少量渗出,为正常现象,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防止感染。定期随访。
(瞿颖华)
胆脂瘤性中耳炎(middle ear cholesteatoma)又称为中耳胆脂瘤,它是指一种能产生角蛋白的鳞状上皮在中耳、上鼓室、乳突、岩尖的聚集,可以进一步限定为:独立生长、代替中耳黏膜、吸收骨质的三维上皮结构。它不是一种肿瘤,由于破坏吸收颅底骨质,可侵入颅内,对病人有潜在的危险。
胆脂瘤性中耳炎病因可分为两大类:先天性和后天性。后天性中耳胆脂瘤又可进一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早期可无症状。
长期耳流脓,脓量多少不等,有时带血丝,有特殊恶臭。后天性原发性中耳胆脂瘤早期可无流脓史。
可能是不伴感染的中耳胆脂瘤的唯一主诉,早期多为传导性聋,程度轻重不等。上鼓室内小胆脂瘤,听力可基本正常。即使听骨部分遭到破坏,但因胆脂瘤可作为听骨间的传声桥梁,听力损失也可不甚严重。病变累及耳蜗时,耳聋呈混合性。严重者可为全聋。
多因耳蜗受累之故。
(1)评估病人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
(2)评估近期有无过度疲劳、受凉、感冒等。
观察病人有无耳流脓。
主要为鼓膜松弛部内陷、穿孔,紧张部内陷、增厚;或鼓膜后上部边缘穿孔,鼓室内可见灰白色胆脂瘤痂皮或红色肉芽组织、息肉组织,常伴有脓性分泌物。
听力可基本正常,或为传导性听力损失,也可混合性听力损失甚至感音神经性聋。
可为正常或不良。
乳突X线片上较大的胆脂瘤可表现为典型的骨质破坏空腔,其边缘大多浓密、整齐。颞骨高分辨CT扫描为鼓室乳突密度增高影,可伴有骨质的吸收破坏,边缘整齐硬化,可有“鸡蛋壳”征。
评估病人及家属心理状况,评估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与耳流脓和中耳慢性炎症有关。
与术后头晕及直立性低血压有关。
与头痛及术后眩晕有关。
与听力下降和中耳结构被破坏有关。
缺乏有关本疾病相关的预防和保健知识。
(1)保持居家或病室环境安静,光线稍暗,有条件者可安置于单人房间,注意休息,放松紧张心情。
(2)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戒烟酒。
(3)术前准备:指导备皮范围,术前清洗头发。全麻者术前成人最少禁饮2h,清淡饮食禁食6h,高脂食物禁食8h。婴儿禁食母乳2h,食用奶粉者禁食4h。
术后取平卧或健侧卧位。进食后如无不适症状可起床适当活动。行人工听小骨植入或人工镫骨植入术者,应避免头部剧烈运动,防止植入物移位,影响术后听力恢复。
(1)遵医嘱术前给予抗炎治疗,指导并教会病人正确的滴耳方法。
(2)术后病人给予抗炎、止血治疗,必要时给予镇痛治疗。
(1)术后切口加压包扎,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松脱,如渗血、渗液较多,应更换敷料,重新加压包扎。若出血过多,应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并观察疗效。
(2)观察病人有无迷路炎、面瘫等症状,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高热、剧烈头痛、眩晕、平衡障碍、颅内感染等,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如有面瘫、眼睑闭合不全的病人可在入睡前遵医嘱涂用油性眼膏,避免暴露性角膜炎的发生。
术后给予病人半流质饮食,3~5d后视病情改为软食,以后逐步过渡为普食。健侧进食,并注意加强营养,保持大便通畅,促进伤口愈合。
关心体贴病人,做好解释工作,缓解其紧张、不安心理,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
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保暖,保持病室空气的流通,预防感冒,洗脸、洗头时避免脏水进入术耳。
(1)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劳逸结合,戒烟酒,保持良好睡眠。
(2)预防感冒,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
(3)避免噪声刺激,远离车辆喧嚣、人声喧哗的地方。
(4)避免过度使用手机和耳机。
(5)禁用各种耳毒性药物。
(6)保持良好心态,情绪稳定,忌大喜大悲。
(1)洗头或洗澡时用干棉球堵塞外耳道口,以免进水;术后半年内不宜游泳,不宜乘飞机或到高海拔地区,不能潜水,避免气压变化影响中耳结构。
(2)进食营养丰富的饮食,保持口腔卫生。
(3)定期复查。术后三个月左右,耳道内会有渗液。若有异常应立即就医。
(周 敏)
中耳癌(cancer of the middle ear)是发生在中耳和乳突区的恶性肿瘤,病理多为鳞状细胞癌,其次为乳头状瘤癌变。中耳癌多为原发,亦可继发于外耳道、耳郭或鼻咽癌。多数病人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好发年龄为40~60岁。
常见主要症状为耳深部跳痛或刺痛、耳流脓或脓血性分泌物、耳闷、耳鸣、听力减退、眩晕和面瘫等,晚期可出现其他脑神经受累、颅内与远处转移症状。由于病程长短、病变部位及扩展方向不一,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或被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症状所掩盖。
最早的症状为耳道出血或有血性分泌物,是中耳癌的一个重要信号。晚期癌细胞侵袭骨质,破坏血管,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
早期仅有耳内发胀感,稍晚出现疼痛,晚期疼痛剧烈。疼痛的特点是持续性耳道深部刺痛或跳痛,并向患侧颞额部、面部、耳后、枕部和颈侧部放射,在夜间和侧卧时加重。
多数病人因原有中耳炎所致的耳聋,故不引起重视。早期为传导性耳聋,晚期迷路受侵犯后为混合性聋,多伴耳鸣。
早期可因炎症、疼痛而反射性引起颞下颌关节僵直,晚期则多因癌细胞侵犯下颌关节、翼肌、三叉神经所致。
癌细胞侵犯面神经可引起同侧面神经瘫痪,侵犯迷路则引起迷路炎及感音神经性耳聋,晚期可侵犯第Ⅴ、Ⅳ、Ⅹ、Ⅺ、Ⅻ对脑神经,引起相应症状,并可向颅内转移。
颈淋巴结肿大,颈淋巴结转移可发生于患侧或双侧。晚期内脏或骨骼也可能会发现转移性病灶。
(1)评估病人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卒中等病史。
(2)评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量表(ADL)。
(3)评估病人的症状特性和时间特性。
(4)评估病人各阶段心理状态。
(5)评估病人是否疼痛,疼痛的性质、程度。
(6)评估病人是否有伴随症状或并发症。
观察病人有无耳深部跳痛或刺痛、耳流脓或脓血性分泌物、耳闷、耳鸣、听力减退、眩晕和面瘫等症状。评估病人是否存在眩晕、平衡障碍、定向功能障碍等情况。
(1)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或中耳腔有肉芽或息肉样组织,甚至可阻塞外耳道,触之较软,松脆易出血,并有血脓性分泌物,有时恶臭。肉芽组织去除后可很快复发。
(2)病理检查:对可疑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3)全身检查除外继发性和转移性癌。
CT、MRI可明确肿瘤侵犯范围,并可以协助制订治疗方案。
评估病人及家属心理状况,评估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与伴随症状眩晕、平衡失调有关。
与听力损失有关。
缺乏有关本疾病相关的预防和保健知识。
与健康状况和感到死亡威胁有关。
与疾病晚期,对疾病治疗丧失信心有关。
与肿瘤压迫及肿瘤的生物学因素有关。
与化疗药物副作用有关。
(1)保持居家或病室环境安静,光线稍暗,有条件者可安置于单人房间,注意休息,放松紧张心情。
(2)给予低盐、低脂、清淡饮食,戒烟酒。
(1)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抗感染。
(2)术后应用消炎、止血、营养治疗,针对性应用抗眩晕、镇痛等药物。
(1)术后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灵敏度,球结膜水肿与否,有无持续性烦躁或嗜睡、昏迷状态,有无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颈强直及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症状,防止颅内压升高。
(2)保持术腔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量、引流液颜色及性状。
(3)术后并发症:密切观察脑脊液的量和流速,加强抗感染治疗;观察病人术后反应,如恶心、呕吐等;观察手术切口愈合及肌皮瓣成活情况。
术后病人完全清醒后给予少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健侧进食。对术后体质较差、张口疼痛或咀嚼困难、有胃病史者可进行鼻饲饮食,以补充身体所需热量,保护胃黏膜,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治疗要尽早开始,鼓励病人参与康复训练,做好解释工作,缓解其紧张、不安心理,使病人对术后康复治疗更加有信心。
伴有眩晕、恶心、呕吐者,遵医嘱给予止吐、镇静等对症治疗,留专人陪护,谨防跌倒。
(1)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劳逸结合,戒烟酒,保持良好睡眠。
(2)预防感冒,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
(3)避免噪声刺激,远离车辆喧嚣、人声喧哗的地方。
(4)避免过度使用手机和耳机。
(5)保持良好心态,情绪稳定,忌大喜大悲。
(1)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改药。
(2)放化疗期间,注意保护皮肤和血管,定期复查,加强营养供给。
(3)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4)保证合理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5)注意休息,尽量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合,预防感冒。
(6)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周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