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血管、神经和淋巴系统

一、动脉系统

外鼻的动脉血供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的面动脉分支和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分支(图2-13),大部分走行在筋膜肌肉层浅面。外鼻的血供类型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常是不对称的广泛血管网形式存在,通常可区分为鼻尖部、鼻背部、鼻翼部和鼻根部血管网。其中鼻尖和鼻翼部动脉血管网最稠密,其次是鼻根部动脉网,以鼻背部动脉网最为稀疏(视频3)。鼻尖和鼻翼动脉网由鼻翼动脉、侧鼻动脉、鼻背动脉、鼻小柱动脉等共同构成,其中,部分鼻尖部细小动脉网分布于深脂肪层的下外侧软骨膜表面。

图2-13 外鼻动脉分布示意图

1.眶上动脉

根部外径为0.7~0.8mm,与眶上神经伴行,在距正中线约2.5cm处出眶上切迹(孔),转而向上至额肌的深面,并逐渐穿额肌行于皮下,供应额部、头顶部皮肤 [2] (图2-14)。

图2-14 外鼻部相关血管:眶上、滑车上、鼻背动脉

2.滑车上动脉

根部外径为0.9~1.0mm,与滑车上神经伴行,在眶内上角处穿眶隔,距正中线约2.0cm处出额切迹(孔),转而向上至额部皮肤 [2] 。此动脉在额上部与对侧同名动脉及同侧眶上动脉、颞浅动脉额支的分支相吻合(图2-14)。临床上,可根据眶上动脉和滑车上动脉的行程和走向设计额部正中皮瓣,转位修复鼻部缺损或再造。

3.鼻背动脉

是眼动脉的终末支之一,在滑车与内侧韧带之间穿过眶隔、眼轮匝肌,通常在内眦角处分为2支,较细的分支分布至鼻根;较粗的分支趋向于中线下行至鼻尖上区,并与侧鼻动脉、鼻小柱动脉,以及面动脉或眶下动脉分支相互吻合,形成鼻尖动脉网(图2-14)。有24%的病例无鼻背动脉存在 [2]

4.筛前动脉鼻外支

来自眼动脉,沿鼻骨腹侧面下行,从鼻骨与上外侧软骨交界处穿出,下行达鼻尖部。

5.侧鼻动脉

面动脉在鼻唇沟向上方走行,形成内眦动脉,在经过鼻外侧时发出侧鼻动脉,主要分布于鼻背和鼻翼,但有25%的侧鼻动脉起自于眼动脉。在其走行过程中,发出多条分支与邻近动脉分支和对侧动脉相吻合。下外侧软骨外侧脚头侧缘中点附近的上方,81.3%的侧鼻动脉向下发出1~2条分支,穿过上外侧软骨尾侧缘与下外侧软骨外侧脚头侧缘之间的筋膜,向内行至鼻腔,参与构成鼻前庭血供的一部分,此穿支血管位置相对恒定 [2] (图2-15)。

图2-15 侧鼻动脉和鼻翼动脉

6.鼻翼动脉

85.5%起自面动脉,少数起自眶下动脉或眼动脉。起点的变异较大,但均自翼面沟下部进入鼻翼 [2] (图2-15)。

7.翼下缘动脉

93%起自面动脉,少数起自于眶下动脉或眼动脉分支。自口轮匝肌深面沿鼻翼基底外侧行向内、前,最终分布至前庭内壁的膜性鼻中隔 [2] (图2-16)。

图2-16 翼下缘动脉

8.眶下动脉

与眶下神经伴行,穿眶下孔,在提上唇肌深面的眶下间隙内分出下睑支、鼻翼支和上唇支,分布于同名区域,并与内眦动脉、上唇动脉、鼻背动脉和面横动脉等相吻合。

9.鼻小柱动脉

起自上唇动脉。上唇动脉在口角水平由面动脉发出,在人中区向上发出2~3条较粗大分支,上行至鼻小柱基底部转向前行,称为鼻小柱动脉,走行于皮下组织深层至鼻尖(图2-17)。

图2-17 鼻小柱动脉

开放式入路鼻整形手术行鼻小柱切口时会破坏鼻小柱动脉,但并不会对鼻尖部血供产生太大的影响,亦没有因鼻小柱动脉被切断而引起鼻尖部缺血坏死的报告。其原因在于鼻尖部是以动脉网形式供血(图2-18),具有足够的代偿机制,且鼻小柱动脉对鼻尖部供血的范围较小。因此,在鼻尖动脉血供分型中,可以去除鼻尖部供血的鼻小柱因素,以鼻背动脉和侧鼻动脉为主对鼻尖部血供进行分型。其中,双侧侧鼻动脉供血占40%,最为常见;双侧鼻背动脉供血占5%,最少见。另外,除双侧鼻背动脉供血型和单侧鼻背动脉供血型(共占25%)外,其余分型中均包括有侧鼻动脉对鼻尖部供血。所以,手术中应格外重视对侧鼻动脉的保护(图2-19),并且熟知血管走行的层次及手术中正确的分离平面(图2-20),以及正规的手术操作,防止术后鼻尖部血供障碍 [3]

图2-18 鼻部动脉网分布情况

图2-19 侧鼻动脉在鼻翼沟上方约4mm位置走行,行鼻翼基底切除、鼻唇沟皮瓣转移等手术操作时,注意避免损伤

图2-20 术中正确的分离平面可避免损伤较大的血管分支

术中鼻前庭切口明显的出血点基本来自侧鼻动脉、面动脉的鼻翼动脉分支或眶下动脉的鼻翼分支,位置也基本处于切口末端(图2-21)。熟知这类不可避免需切断的血管的走行方向及位置,有助于快速控制术中出血,使术野清晰。

图2-21 软骨下缘切口切开时,损伤的血管分支及其位置

二、静脉系统

既往书籍都强调外鼻的静脉与动脉伴行,但我们的解剖结果显示,与动脉伴行的静脉并不多见,且走行规律性较差。静脉同样分布于筋膜肌肉层浅面,向上可经内眦静脉至眼静脉回流入海绵窦;向外可经面深静脉入翼静脉丛仍回海绵窦;向下可经面静脉回流入颈内和颈外静脉。临床上,将鼻根至两侧口角连线和口裂所围成的三角称“危险三角区”,该区静脉无瓣膜,当外鼻发生疖肿时,如果挤压,感染可经过面静脉、眼静脉至海绵窦引起颅内感染。

三、神经

鼻肌的运动主要由面神经颊支支配。此外,尚有发自面神经颞支、颧支的部分神经纤维参与。面神经的各大分支之间可能存在交叉支配,临床上可见某些病人的鼻部肌肉活动与眼轮匝肌同步,应予以具体分析,采用终末阻断的方式治疗。

鼻部感觉神经主要为三叉神经的分支(图2-22):

图2-22 外鼻神经分布示意图

1.滑车上神经

为眼神经分出的额神经在眶内的分支,穿眶隔和眼轮匝肌,分布于鼻根部皮肤、额中线两侧和上睑内1/3的皮肤。

2.滑车下神经

为眼神经的鼻睫神经终支之一,沿上斜肌和内直肌之间前行,经滑车下方出眶,分布于鼻根部皮肤和内眦部皮肤。

3.筛前神经

由鼻睫神经分出后,向上穿眶颅管入颅前窝,沿鸡冠两侧在筛板与硬脑膜之间前行,伴筛前动脉入鼻腔,除分布于鼻腔上部黏膜外,鼻外支穿鼻骨与鼻软骨之间达鼻背,经鼻肌横部下方下降,分布于鼻背下部、鼻尖和鼻翼的皮肤。鼻外支在鼻整形手术中常被切断,引起术后早期鼻尖的感觉麻木,但3个月左右可以恢复。

4.眶下神经

为上颌神经主干的直接延续,经眶下裂入眶后易名为眶下神经,与眶下动脉伴行,经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分布于睑裂和口裂之间的皮肤;其鼻外支行向内侧,布于鼻外侧皮肤;鼻内支行向下内,经鼻翼外侧达下缘,再向内钩绕鼻翼外下缘,分布于鼻前庭皮肤。

四、淋巴管

外鼻上部有数条淋巴管,向外侧经上、下睑注入腮腺淋巴结。下部的淋巴管向外侧走行,主要沿面静脉下行,注入下颌下淋巴结。外鼻的淋巴管和鼻腔的淋巴管相吻合。 xyiFuvGGGAmb7+8VHALH65FPeHyVC4qtIZ3icYAyQDGy/YnrKfaTKiEeNHwMPQe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