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整形术中,外鼻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变化特征对手术切开、分离、愈合及术后最终外观呈现等都起着重要作用。既往传统的鼻部解剖学多注重于骨-软骨支架的描述分析,这是由于其被视为最重要的手术改变部位。但近年来,随着手术理念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发现外鼻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缓慢、持久的力量对鼻整形结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外鼻被覆软组织也因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外鼻部的皮肤软组织由浅至深可分为以下几层(图2-1,视频1):表皮、真皮、皮下脂肪、肌肉和筋膜(肌肉筋膜层)、网状组织,以及覆盖软骨和骨表面的软骨膜和骨膜。通过浅部脂肪层和网状组织层(深部脂肪层)这两个自然平面,可将鼻部软组织分离成皮肤层,肌肉筋膜层和骨-软骨支架三个部分。在骨-软骨支架和网状组织层之间这个平面进行分离,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图2-1 鼻部皮肤软组织层次
鼻上三分之二的皮肤软组织和支架结合疏松,活动度较大,而鼻下三分之一皮肤软组织与支架结合紧密,活动度较小。鼻部外形是深部支架结构与皮肤软组织相互结合之后的呈现,鼻部支架结构起伏不一,与之对应的软组织厚度也各不相同(图2-2)。一般来说,鼻根和鼻尖的皮肤软组织较厚,鼻背较薄,以鼻缝点处最薄,而鼻缝点处的支架结构则呈明显的突起。即使外观平直的鼻背,鼻缝点处的支架通常也是突起的,如果该处支架结构是平直的,那么,在皮肤软组织覆盖后,势必造成一个凹陷的外观。这点在行驼峰鼻畸形纠正时应予以特别重视:鼻背驼峰不可去除过多 [1] (图2-3)。
图2-2 鼻部中线区皮肤软组织厚度变化规律:鼻根、鼻尖的皮肤软组织较厚,而鼻背则较薄,以鼻缝点处为最薄(当进行鼻背部轮廓调整时,不同位置的皮肤软组织厚度差异必须被考虑在内)
图2-3 驼峰鼻去除术中,由于鼻部软组织厚度的区域性差异,支架的直线形轮廓消减,将产生驼峰区凹陷的外部轮廓曲线;驼峰处微凸的支架结构才能获得直线形的外鼻轮廓
有学者对皮肤软组织进行广泛分离以减轻皮肤张力;有学者主张对鼻尖部分做双平面软组织分离以改善皮肤顺应性;也有学者在鼻整形术中选择增加软组织的厚度,尤其是鼻尖部,以避免后期的移植物显形等等。但无论何种理念与操作的变化,都必须建立在对鼻部皮肤软组织解剖的充分理解之上。因此,通过触诊等检查方法,判断鼻部皮肤厚度、弹性、软组织特征,进行精确评估、完善手术方案,应成为术前准备的常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