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温病

◆山药一两

案1

高振之,山西人,年二十八岁,来天津谋事,寓居其友家一区陈宅,于仲秋得温病。

病因:朋友招饮,饮酒过度,又多喝热茶,周身出汗,出外受风。

证候:周身骨节作疼,身热三十九度四分,心中热而且渴,舌苔薄而微黄。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时或干嗽,身体酸软殊甚,动则眩晕,脉数逾五至,浮弦无力。自始病至此已四十日矣,屡次延医服药无效。

诊断:此证乃薄受外感,并非难治之证。因治疗失宜,已逾月而外表未解,内热自不能清。病则懒食,又兼热久耗阴,遂由外感之实热酿成内伤之虚热,二热相并,则愈难治矣。斯当以大滋真阴之药为主,而以解表泻热之药佐之。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生怀地黄一两,玄参一两,沙参六钱,生杭芍六钱,大甘枸杞五钱,天冬五钱,天花粉五钱,滑石三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一大碗,分三次温饮下,其初饮一次时,先用白糖水送服西药阿斯必林半瓦,然后服汤药。

复诊:初服药一次后,周身得汗,骨节已不觉疼,二次三次继续服完,热退强半,小便通畅,脉已不浮弦,跳动稍有力,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生怀地黄八钱,玄参六钱,沙参六钱,大甘枸杞六钱,天门冬六钱,滑石三钱,甘草二钱,真阿胶三钱(捣碎);药共九味,先将前八味煎汤两大盅,去渣入阿胶融化,分两次温服。其服初次时,仍先用白糖水送服阿斯必林三分瓦之一。此方中加阿胶者,以其既善滋阴,又善润大便之干燥也。

效果:将药先服一次,周身又得微汗,继将二分服下,口已不渴,其日大便亦通下,便下之后,顿觉精神清爽,灼热全无,病遂从此愈矣。(《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门》)

案2

一周姓叟,年近七旬,素有劳疾,且又有鸦片嗜好,于季秋患温病,阳明府热炽盛,脉象数而不实,喘而兼嗽,吐痰稠黏。投以白虎加人参汤,以生山药代粳米,一剂,大热已退,而喘嗽仍不愈,且气息微弱,似不接续。其家属惶恐,以为难愈。且言如此光景,似难再进药。愚曰:勿须用药,寻常服食之物即可治愈矣。为开此方(指宁嗽定喘饮),病家视之,果系寻常食物,知虽不对证,亦无妨碍。遂如法服之,二剂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治伤寒温病同用方·宁嗽定喘饮》)

●宁嗽定喘饮:

生怀山药一两半,甘蔗汁一两,酸石榴汁六钱,生鸡子黄四个。主治伤寒温病,阳明大热已退,其人或素虚,或在老年,至此益形怯弱,或喘,或嗽,或痰涎壅盛,气息似甚不足者。

案3

见一两医案·温病·白芍药·案1。

案4

见一两医案·温病·滑石·案1。

案5

见一两医案·温病·石膏·案6。

案6

见二两医案·温病·白茅根案。

案7

见二两医案·温病·地黄·案1。

案8

见二两医案·温病·地黄·案2。

案9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3。

案10

见三两医案·温病·地黄·案12。

案11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

案12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4。

案13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5。

案14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9。

案15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0。

案16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

案17

见十二两医案·心悸·地黄案。

案18

见五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

◆石膏一两

案1

奉天鼓楼南,连奉澡塘曲玉轩得温病。恶心呕吐,五日不能饮食,来院求为诊治。其脉浮弦,数近六至,重按无力,口苦心热,舌苔微黄。因思其脉象浮弦者,少阳、阳明二经之气化挟温热之气上逆也。按之无力者,吐久不能饮食,缺乏水谷之气也。至数近六至者,热而兼虚,故呈此数象也。因思石膏之性能清热镇逆,且无臭味,但以之煮水饮之,或可不吐。遂用生石膏(细末)两半,煎汤两茶杯,分二次温饮下。初次饮未吐,至二次仍吐出。病人甚觉惶恐,加以久不饮食,几难支持。愚曰:勿恐。再用药末数钱,必然能止呕吐。遂单用生赭石(细末)四钱,俾以开水送下,须臾觉恶心立止,胸次通畅,饥而思食。遂食薄粥一瓯,觉下行顺利,从此不复呕吐,而心中犹觉发热,舌根肿胀,言语不利。遂用生石膏一两,丹参、乳香、没药、连翘各三钱,两剂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治伤寒温病同用方》)

案2

奉天商业学校校长李葆平,得风温证,发热,头疼,咳嗽。延医服药一剂,头疼益剧,热嗽亦不少减。其脉浮洪而长,知其阳明经府皆热也。视所服方,有薄荷、连翘诸药以解表,知母、玄参诸药以清里,而杂以橘红三钱,诸药之功尽为橘红所掩矣。为即原方去橘红,加生石膏一两,一剂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

案3

李芳岑督军之太夫人,年八旬有三,于孟夏得温病,兼项后作疼。

病因:饭后头面有汗,忽隔窗纱透入凉风,其汗遂闭,因得斯证。

证候:项疼不能转侧,并不能俯仰,周身发灼热,心中亦热,思凉物,脉象左部弦而长,右部则弦硬有力,大便干燥,小便短少。

诊断:此因汗出腠理不闭,风袭风池、风府,是以项疼,因而成风温也。高年之脉,大抵弦细,因其气虚所以无甚起伏,因其血液短少,是以细而不濡,至于弦硬而长有力,是显有温热之现象也。此当清其实热而辅以补正兼解表之品。

处方:生石膏一两(轧细),野台参三钱,生怀地黄一两,生怀山药五钱,玄参三钱,沙参三钱,连翘二钱,西药阿斯必林一瓦。先将阿斯必林用白糖水送下,继将中药煎汤一大盅,至甫出汗时,即将汤药乘热服下。

效果:如法将药服下后,周身得汗,表里之热皆退,项之疼大减,而仍未脱然。俾每日用阿斯必林一瓦强约三分,分三次用白糖水送下,隔四点钟服一次。若初次服后微见汗者,后两次宜少服,如此两日,项疼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门》)

案4

天津北门里,杨姓媪,年过五旬,于季春得温病兼呕吐。

病因:家庭勃谿,激动肝胆之火,继因汗出受风,遂得此证。

证候:表里壮热,呕吐甚剧,不能服药,少进饮食亦皆吐出。舌苔白厚,中心微黄。大便三日未行。其脉左部弦长,右部洪长,重按皆实。

诊断:此少阳阳明合病也。为其外感之热已入阳明胃腑,是以表里俱壮热,而舌苔已黄,为其激动之火积于少阳肝胆,是以其火上冲频作呕吐。治此证者欲其受药不吐,当变汤剂为散,且又分毫无药味,庶可奏效。

处方:生石膏一两(细末),鲜梨两大个;将梨去皮,切片,蘸石膏末细细嚼服。

复诊:将梨片与石膏末嚼服一强半未吐,迟两点钟又将所余者服完,自此不复呕吐,可进饮食,大便通下一次。诊其脉犹有余热,问其心中亦仍觉热,而较前则大轻减矣。拟改用汤剂以清其未尽之热。

处方:生石膏一两(捣细),生杭芍八钱,玄参三钱,沙参三钱,连翘二钱,甘草二钱,鲜白茅根三钱;药共七味,先将前六味水煎十余沸,入鲜白茅根再煎三四沸,取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将药如法煎服一剂,热又减退若干,脉象已近和平,遂即原方将石膏改用六钱、芍药改用四钱,又服一剂,病遂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门》)

案5

一人年三十许。得温证,延医治不效,迁延十余日。愚诊视之,脉虽洪而有力,仍兼浮象。问其头疼乎?曰:然!渴欲饮凉水乎?曰:有时亦饮凉水,然不至燥渴耳。知其为日虽多,而阳明之热,犹未甚实,太阳之表,犹未尽罢也。投以寒解汤(见一两医案·感冒·石膏·案1),须臾汗出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温病方》)

案6

邑城东赵家庄,刘氏女,年十五岁,于季春患温病久不愈。

病因:因天气渐热,犹勤纺织,劳力之余,出外乘凉,有汗被风遂成温病。

证候:初得周身发热,原宜辛凉解肌,医者竟用热药发之,汗未出而热益甚,心中亦热而且渴。此时若用大剂白虎加人参汤清之,病亦可愈,而又小心不敢用。惟些些投以凉润小剂,迁延二十余日,外感之热似渐退。然午前稍轻而午后则仍然灼热,且多日不能饮食,形体异常清瘦。左脉弦细无根,右部关脉稍实,一息六至。舌苔薄而微黄,毫无津液。大便四五日一行,颇干燥。

诊断:此因病久耗阴,阴虚生热,又兼外感之热留滞于阳明之府未尽消也。当以清外感之热为主,而以滋补真阴之药辅之。

处方:生石膏一两(捣细),野党参三钱,生怀地黄一两,生怀山药一两,生杭芍四钱,滑石三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服下。

复诊:将药煎服两剂后,外感之热已退,右关脉已平和,惟过午犹微发热,此其阴分犹虚也。当再滋补其阴分。

处方:玄参一两,生怀山药一两,甘枸杞五钱(大者),生杭芍五钱,滑石二钱,熟地黄一两,生鸡内金一钱(黄色的,捣),甘草二钱;共煎一大盅,分两次温服。

效果:日服药一剂,连服三日,灼热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门》)

案7

友人刘干臣之女,嫁于邻村,得温病,干臣邀愚往视。其证表里俱热,胃口满闷,时欲呕吐,舌苔白而微黄,脉象洪滑,重按未实,问其大便,昨行一次微燥。一医者欲投以调胃承气汤,疏方尚未取药。愚曰:此证用承气汤尚早。遂另为疏方用生石膏一两、碎竹茹六钱、青连翘四钱,煎汤服后,周身微汗,满闷立减,亦不复欲呕吐,从前小便短少,自此小便如常,其病顿愈。(《医学衷中参西录·竹茹解》)

案8

愚临证二十余年,仅遇一媪患此证(瘟疫自肺传心,无故自笑,精神恍惚,言语错乱),为拟此方(指护心至宝丹),服之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瘟疫瘟疹方·护心至宝丹》)

●护心至宝丹:

生石膏一两,人参二钱,羚羊角二钱,朱砂三分,牛黄一分,犀角二钱。主治瘟疫自肺传心,无故自笑,精神恍惚,言语错乱之危候。

案9

见二两医案·温病·代赭石·案1。

案10

见三两医案·温病·山茱萸案。

◆地黄一两

案1

见一两医案·温病·山药·案1。

案2

见一两医案·温病·石膏案。

案3

见一两医案·温病·石膏·案6。

案4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

案5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

案6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3

案7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9

案8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0。

案9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3。

案10

见五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

◆知母一两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0。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6。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3。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1。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6。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7。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8。

见四两医案·温病·石膏·案6。

见六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

◆玄参一两

案1

见二两医案·温病·地黄·案1。

案2

见一两医案·温病·山药·案1。

案3

见一两医案·温病·石膏·案6。

案4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5。

案5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6。

案6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9。

案7

见三两医案·温病·地黄·案12。

案8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3。

◆白芍一两

案1

天津大胡同,范姓媪,年过五旬,得温病兼下痢证。

病因:家务劳心,恒动肝火,时当夏初,肝阳正旺,其热下迫,遂患痢证。因夜间屡次入厕又受感冒,兼发生温病。

证候:表里皆觉发热,时或作渴,心中烦躁,腹中疼甚剧,恒作呻吟。昼夜下痢十余次,旬日之后系纯白痢,其舌苔厚欲黄,屡次延医服药,但知治痢且用开降之品,致身体虚弱卧不能起,其脉左右皆弦而有力,重按不实,搏近五至。

诊断:此病因肝火甚盛,兼有外感之热已入阳明,所以脉象弦而有力。其按之不实者,因从前服开降之药过多也。其腹疼甚剧者,因弦原主疼,兹则弦而且有力,致腹中气化不和,故疼甚剧也。其烦躁者,因下久阴虚,肾气不能上达与心相济,遂不耐肝火温热之灼耗,故觉烦躁也。宜治以清温凉肝之品,而以滋阴补正之药辅之。

处方:生杭芍一两,滑石一两,生怀山药一两,天花粉五钱,山楂片四钱,连翘三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将药煎服一剂,温热已愈强半,下痢腹疼皆愈,脉象亦见和缓,拟再用凉润滋阴之剂,以清其余热。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生杭芍六钱,天花粉五钱,生怀地黄五钱,玄参五钱,山楂片三钱,连翘二钱,甘草二钱;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将药连服两剂,病遂全愈。惟口中津液短少,恒作渴,运动乏力,俾用生怀山药细末煮作茶汤,兑以鲜梨自然汁,当点心服之,日两次,浃辰之间当即可复原矣。盖山药原善滋阴,而其补益之力又能培养气化之虚耗。惟其性微温,恐与病后有余热者稍有不宜,藉鲜梨自然汁之凉润以相济为用,则为益多矣。(《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门》)

案2

见一两医案·温病·白芍·案1。

案3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5。

案4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4。

案5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

案6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4。

案7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9。

案8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3。

◆滑石一两

案1

汲海峰之太夫人,年近七旬。身体羸弱,谷食不能消化,惟饮牛乳,或间饮米汤少许,已二年卧床,不能起坐矣。于戊午季秋受温病。时愚初至奉天,自锦州邀愚诊视。脉甚细数,按之微觉有力。发热咳嗽,吐痰稠黏,精神昏愦,气息奄奄。投以滋阴清燥汤,减滑石之半,加玄参五钱,一剂病愈强半。又煎渣取清汤一茶盅,调入生鸡子黄一枚,服之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温病方》)

●滋阴清燥汤:

滑石一两,甘草三钱,生白芍四钱,生山药一两。主治温病外表已解,其人或不滑泻,或兼喘息,或兼咳嗽,频吐痰涎,确有外感实热,脉象甚虚数者;或温病服滋阴宣解汤(见于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3)后,犹有余热者,亦可继服此汤。

案2

见一两医案·温病·白芍·案1。

案3

见二两医案·温病·白茅根案。

案4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0。

案5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3。

案6

见四两医案·温病·茅根案。

◆代赭石一两

案1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3。

案2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2。

案3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23。

案4

见三两医案·温病·山茱萸案。

◆党参一两

案1

一壮年得温病,延医服药二十余日,外感之热尽退,精神转益昏沉。及愚视之,周身皆凉,奄奄一息,呼之不应,舌干如磋,毫无舌苔,其脉象微弱而迟,不足四至,五六呼吸之顷必长出气一次。此必因服开降之药太过,伤其胸中大气也。盖胸中大气因受伤下陷,不能达于脑中则神昏,不能上潮于舌本则舌干,其周身皆凉者,大气因受伤不能宣布于营卫也;其五六呼吸之顷必长出气一次者,因大气伤后不能畅舒,故太息以舒其气也。

遂用野台参一两,柴胡一钱,煎汤灌之,连服两剂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案2

见三两医案·温病·地黄·案12。

案3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0。

案4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2。

案5

见三两医案·温病·山茱萸案。

◆枸杞子一两

案1

见二两医案·温病·地黄·案1。

案2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5。

案3

见三两医案·温病·地黄·案12。

案4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2。

◆莱菔子一两

见二两医案·温病·白茅根案。

◆白术一两

见三两医案·温病·山茱萸案。

◆甘草一两

见二两医案·温病·白芍案。

◆桂圆肉一两

见二两医案·温病·石膏·案5。

◆龙骨一两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8。

◆牡蛎一两

见三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8。

◆天花粉一两

见六两医案·温病·石膏·案1。 BYSqwHWLGyiNz2rQUxoIx0garZLeHRB/nF5BKnOwggNe409HQdnTyhfZx/BJpLw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