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学古籍文献中,没有贫血这个名词。西医学所指的贫血是指凡循环血液单位体积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参考值,即称为贫血。在中国古典医籍中虽没有贫血这个名词,但依据西医学所称谓的贫血的临床表现,在古典医籍中却早有类似之描述。《内经》中所述的“血虚”、“血枯”类似于当代血液病中的贫血。如《素问·腹中论》云:“有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灵枢·决气》中说:“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金匮要略》中的虚劳某些脉证也类似于当今血液病的贫血。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中说:“男子脉虚而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又说:“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医宗金鉴》中说:“失血过多,面及爪甲之色俱浅淡苍白,乃脱血症也。”这与失血性贫血相类似。清代《类证治载》指出:“黄胖多肿,其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多虫与食积所致。”这与虫及食积引起的缺铁性贫血颇似。而喻嘉言的《医门法律》中说:“虚劳之征,金匮叙于血痹之下,可见劳则必劳其精血也,营血伤,则内热起,五心常热,目中昏花见火,耳内蛙聒蝉鸣,口舌糜烂……不死何待也。”这里既有贫血、出血之症状,又有发热感染症状,与当今再生障碍性贫血颇为相似。《千金翼方》有:“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少腹满急,小便难。”这非常类似阵发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时出现的发热恶寒,下腹疼痛,甚则尿闭的表现。关于酱油色尿的临床表现,则早在《内经》中即有述相似论,经云:“血色黑黯,面色枯白,尺脉沉迟,下元虚冷也。”孙对薇《丹台玉案》说:“人有病黄肿者,不可误以为黄疸。盖黄疸者,遍身如金,眼目俱黄,黄肿之黄,则其色白,而眼目如故。”又说:“黄肿症,多因食积、虫积为患……经久不消,脾胃运化失职,浊气升腾,故面色黄而且浮,手足皆无血色。”可见古之黄肿与今之缺铁性贫血何其类似,古人还专门将其与黄疸加以区别,极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在中医学文献中无“白血病”这一称谓,但依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本病与中医学所言的“虚劳”、“热劳”、“温病”、“瘕积”、“痰核”、“瘰疬”、“血证”类似,可大致归到其范畴,随着认识水平的深入,现代中医界将“白血病”作为独立的疾病和病名来对待。《圣济总录》说:“热劳之证,心神烦躁,面赤,头痛,眼涩,唇焦,身体壮热,烦渴不止,口舌生疮,食饮无味,肢节酸痛,多卧少起,或时盗汗,日渐羸瘦者是也。”这种有稽留热,汗出多,进行性消瘦,口舌溃烂等症与今之急性白血病的某些临床表现颇为类似。《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中说:“内热,把手肘骨而内热甚,其根在五脏六腑,其人……骨肉自消,饮食无味,或皮燥而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肤肿起。”这里所描述的“内蒸”,其临床表现,则和急性白血病导致代谢紊乱,消耗性低热,逐渐出现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及恶病质类似。《灵枢·五变》中说:“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丹溪心法》也说:“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盛,坏及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这里有关积聚的症状描述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大伴贫血类似。《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说:“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这段描述疑似白血病的淋巴结肿大。《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这里“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的症状描述与今之急性白血病的高热及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陈实功《外科正宗》所称“口破色淡为虚,色红为实”,而急性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牙龈增生并发感染,单核细胞型白血病口腔黏膜、牙龈浸润,或因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真菌和厌氧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炎,与古之所称“口破”确实类似。
中医对出血性疾病认识较早且深刻,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记载。如在《灵枢·百病始生》说:“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一热至则……血溢血泄……之病生也。”《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载:“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平治会萃·血属阴难成易亏论》说:“阴气一亏伤,所受之证,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外则虚劳,妄行于下则便红。”《医学正传·血证》将各种出血归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也即是说血液循行不走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外渗于肌肤而形成的出血疾患。《丹溪心法》说:“咳血者,嗽出痰内有血者。”又说:“呕吐血出于胃也。”这里明确地对咳血与吐血进行了区别。《外科正宗·葡萄疫》说:“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而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入,斑渐方退。”《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说:“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又说;“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蜀椒、雄黄主之。”这里无论是葡萄疫,或阴阳毒均与当今紫癜之临床表现颇为相似。可以说《金匮要略》中不但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之描述,而且还具体地指出了治法方药。如柏叶汤、黄土汤、赤小豆当归散、泻心汤等方,在今日临床应用治疗血液病方面仍有较好的效果。而唐容川的《血证论》更不失为论述血证的真知灼见。唐氏对各种血症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均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的治血四法,实为通治血证的大纲。《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吐血三要法,他说:“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这对当今血液病之临床辨证用药,仍具有较高的实际参考意义。
西医学所指出的肝、脾、淋巴结肿大与中医学论著中的“癥积”、“马刀侠瘿”等证有相似之处。如《难经·五十六难》中说:“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脾之积名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这里息贲类似于右叶肝大,痞气类似于左叶肝大,肥气类似于脾大。《灵枢·痈疽》载:“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侠瘿,急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也说:“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从《内经》及《金匮要略》对其症状的描述上看,与今之血液病所出现的以质地坚硬为临床特点的淋巴结肿大颇为相似。中医所称的“癥积”指的是实质性脏器肿大,相当于今日肝脾大。如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说:“盘牢不移动者是积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又说:“积者,脏病也,为阴气所结,发有常处,始终不移。”
在中医学文献中早就有血病引起发热的描述。《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说:“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这些症状描述类似于急性溶血性反应。其女劳疸是房劳伤肾所引起,肾虚则阴精不足,阴不敛阳而生热,故见手足中热,微汗出,薄暮即发等症。《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这里汗出辄复热者,是指精气虚衰,不能胜邪,邪郁而发热。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说:“虚劳之人,血气微弱,阴阳俱虚,小劳则生热,热因劳而生,故以名客热也。”再生障碍性贫血,其慢性虚弱症状伴有非感染性发热似属虚劳客热证候。《金匮要略》不但有虚劳客热症状的描述,还有其方药化裁,可谓维妙维肖。《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说:“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圣济总录》中说:“热劳之证,心神烦躁,面赤,头痛,眼涩,唇焦,身体壮热,烦渴不止,口舌生疮,饮食无味,肢节酸痛,多卧少起,或时盗汗,日渐消瘦者是也。”这里邪热客于气血,气血不和,脏腑壅滞,积热在内,不能宣通,郁而化火化热。这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感染性发热所表现之发热颇为类似。《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载:“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腰痛,两足逆冷,手心常热。”这里骨蒸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所载早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手心常热的阴虚内热、心肾失交证候,与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及代谢亢进时所产生的临床表现颇为类似。
(孙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