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下肢畸形

一、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一)概述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患儿为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10。单侧者多见,约占75%。脱位前期无症状。全脱位的患儿症状较明显。单侧者有跛行。双侧者走路时左、右摇摆,如鸭子步态。体检发现患肢短缩,患侧臀部皱襞加深、加多,会阴部加宽、股三角凹陷,Trendelenburg征阳性。牵拉小腿时,股骨头如“打气筒样”上、下移动。

(二)X线表现

1.髋臼

髋臼浅,髋臼角加大。髋臼角正常值为30°~12°。随年龄增长髋臼角逐渐变小:周岁小儿为23°,两岁小儿为20°,以后每增加一岁,髋臼角减小1°,到十岁时为10°(即成年人的髋臼角)。髋臼发育不良者可达50°~60°。

2.股骨头

股骨头骨骺出现晚于健侧,外形小且不规则。股骨头脱位时容易辨认,股骨头向外上方移位,脱出髋臼以外(图7-2-1、图7-2-2)。股骨头半脱位时,X线上表现不明显,应做X线测量(图7-2-3)。测量所见:①股骨头向外上方移位,位于Perkin方格的外上象限;②上弧线(Calvé线)和下弧线(Shenton线)不连接;③高度小于5mm;④距离大于20mm。

图7-2-1 左侧先天性髋脱位

图7-2-2 双侧先天性髋脱位

图7-2-3 髋关节X线测量

3.股骨颈 短缩,股骨颈前倾角加大。此角在侧位上测量,小儿正常值约25°~35°成人缩小为15°左右。

4.股骨 发育细小。

5.骨盆 患侧坐耻骨支和髂骨翼发育均小。

6.CT扫描可获得明确诊断。

二、先天性髋内翻

(一)概述

先天性髋内翻(congenital coxa vara)为少见病,女孩发病率较男孩高。双侧发病者约占30%。患儿多在2岁左右开始走路时出现症状。主要症状为无痛性跛行。体检发现患侧大粗隆向上移位,Trendelenburg征常为阳性,腰椎前弯显著,髋关节活动受限和患肢缩短。

(二)X线表现

1.股骨颈干角缩小,可小于90°(正常均值127°),骨骺角增大(正常值为20°~35°),而Shenton线连续。

2.股骨头向下移位。

3.股骨大粗隆向上移位。

4.股骨颈的骺软骨板增厚,周围骨质密度不均匀性增高。

5.股骨颈短,股骨颈干骺端的下缘出现三角形游离骨块(图7-2-4、图7-2-5),为特征性X线表现。

图7-2-4 左侧先天性髋内翻

三、股骨头骨骺滑脱

股骨头骨骺滑脱少见,常为单侧病变,也可双侧同时发病。早期X线表现为股骨颈骺软骨板增厚、不规则,股骨颈干骺端骨质稀疏。当出现骨骺滑脱时,骨骺向下、后方移位。严重的病例骨骺的骨骺面位于股骨颈的后、下面。X线检查时,必须投照前后位和侧位方能获得正确诊断。CT扫描可以明确滑脱程度。MRI对发现早期病变有助,在滑脱前期即可发现骺软骨板附近骨髓水肿。

图7-2-5 双侧先天性髋内翻

四、下肢先天性肢体骨骼缺损

下肢的肢体骨骼缺损也分为短肢畸形和轴旁半肢畸形:

(一)短肢畸形

短肢畸形(phocomelia)属间位横向缺损,分为完全性短肢畸形、近位短肢畸形和远位短肢畸形。完全性短肢畸形是股骨和胫腓骨全部缺损,足与躯干连接;近位短肢畸形是股骨缺损,胫腓骨与躯干连接(图7-2-6、图7-2-7);远位短肢畸形是胫腓骨缺损,足直接与股骨连接。下肢短肢畸形由于下肢短小,形如海豹的腿(图7-2-8),故又称“海豹肢”畸形 [3]

图7-2-6 左侧近位不全短肢

(二)轴旁半肢畸形

小腿有胫骨和腓骨两条长骨,其中任何一骨的缺损即称为间位轴旁半肢畸形,或称为腓骨缺损(图7-2-9)和胫骨缺损。腓骨缺损较多见。腓骨缺损合并腓侧趾、跖骨缺损则称为腓侧轴旁半肢畸形(图7-2-10、图7-2-11)。胫腓骨远段缺损称为半肢畸形属末端横向缺损(图7-2-12)。

图7-2-7 双侧不全近位短肢

图7-2-8 远位短肢

图7-2-9 左下肢间位轴旁半肢

图7-2-10 腓侧完全性轴旁半肢畸形

五、先天性膝关节畸形

(一)膝外翻和膝内翻

正常人胫骨长轴略向外倾斜,与股骨长轴形成一个外开角,正常值为170°~179°,女性的略小。外开角小于170°者为膝外翻(genu valgum),大于180°者为膝内翻(genu varum)。膝外翻比膝内翻多见。膝外翻又称碰膝和“X”形腿,可由于股骨外髁发育不良所致;膝内翻又称弓形腿和“O”形腿,是由于胫骨近端骨骺内侧或胫侧干骺端内侧发育不良所致,常见于软骨发育不全和骨骺发育异常。膝外翻和膝内翻可继发于佝偻病。

图7-2-11 腓侧不全轴旁半肢畸形

图7-2-12 左下肢不全半肢(末端横向缺损)

小儿在发育过程中,可出现膝外翻和膝内翻:在两岁以前表现为膝内翻;2~12岁间又表现为膝外翻。这种现象属正常现象,在发育过程中能自行修正。因此,诊断小儿膝内翻或膝外翻时应特别慎重。

(二)髌骨发育不良和脱位

先天性髌骨缺损和脱位(congenital defect and dislocation of paella)有遗传性,常合并先天性髋脱位或畸形足。X线片显示无髌骨或髌骨小,向外侧脱位,股骨外髁常发育不良。

临床检查发现髌骨脱位体征时应投照膝关节轴位像(图7-2-13、图7-2-14),它能明确显示髌骨脱位。髌骨脱位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为全身病变的一种表现,如髌甲肘骨发育不全。

图7-2-13 双髌骨脱位(轴位)

图7-2-14 双髌骨脱位

六、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pseudoarthrosis of tibia)也称先天性胫骨不连,病因不明,女性居多。假关节多发生在胫骨中和下1/3交界处。胫骨断端变尖,有硬化,形成假关节(图7-2-15)。腓骨正常或同时出现假关节。

七、先天性胫骨弯曲

先天性胫骨弯曲(congenital bowing of tibia)又称胫、腓骨骨干弓状骨质增厚和Weismann-Netter综合征。病因不明。其特点是先天性、无痛性、双侧非进行性小腿弯曲。大多数病例胫、腓骨骨干中段对称性向前凸(也有向内凸、向后和向外凸者),后侧皮质增厚(图7-2-16)。弯曲多发生在胫骨中下1/3处。根据临床表现将该病分为三种类型:Ⅰ型,胫骨向前弯曲伴腓骨缺如,主要体征是肢体不等长;Ⅱ型,胫骨向前弯曲,同时髓腔硬化、变窄或闭塞。其周围为增厚的纤维组织。一旦骨折,断端多变尖,常合并神经纤维瘤;Ⅲ型,胫骨向前弯曲,弯曲部位可见囊变,囊内充满发育不良的纤维组织。

图7-2-15 右胫腓骨假关节

图7-2-16 双侧先天性胫骨弯曲

八、先天性胫腓骨联合

先天性胫腓骨联合常发生于胫腓骨远端,也可发生在近端,两骨间有骨性联合(图7-2-17)。这种畸形有遗传性。

图7-2-17 胫腓骨联合

九、先天性踝关节畸形

先天性踝关节畸形是由于胫、腓骨在发育过程中交叉换位所致:胫骨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变细,不与距骨形成踝关节,而在内侧形成异常的内踝;腓骨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变粗,不形成外踝,反与距骨形成异常的踝关节(图7-2-18)。这种畸形罕见,文献上尚无报道。

十、先天性巨肢症

先天性巨肢畸形可发生于单一肢体或发生于一侧肢体。单个肢体肥大称为先天性巨肢症(congenital macromelia);一侧肢体较对侧增大称为偏身肥大(hemihypertrophy)。偏身肥大病因不明,以右侧多见,分完全性和局限性两型:完全性肥大累及一侧所有器官,包括成对器官的一侧增大;局限性肥大又分为经典偏身肥大、面形肥大(累及头面或其他任何一部分)和交叉性肥大(累及一侧上肢和另一侧下肢)。肥大的肢体不但累及骨骼,还累及肌肉、神经、血管、脂肪、韧带和皮肤等成分,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多种组织的体积异常增大。X线片显示肢骨增长、加粗,环肢骨软组织均明显肥大、丰满,骨纹理表现正常(图7-2-19)。偏身肥大与色素痣、皮下肿瘤、颅骨异常及巨指(趾)症并存,则称为Proteus综合征。

图7-2-18 踝关节胫腓骨交叉畸形

图7-2-19 偏身肥大

十一、不全双下肢畸形

不全双下肢畸形是一种很罕见的畸形,肢体外形增粗。在X线片上,软组织内可见不完全的肢体骨骼(图7-2-20)。

图7-2-20 不全双下肢

十二、先天性足部畸形

(一)马蹄内翻足

先天性足部畸形(talipes equinovarus)以马蹄内翻足最多见,约占90%。发病原因不明。病变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两者发病率近似。

X线表现为距骨扁而宽,近端关节面呈切迹状。通过距骨中轴线(正位观)的延长线远离第一跖骨(正常情况下通过距骨中轴线的延长线穿过第一跖骨)。跟骨短而宽,有内翻及上移位,几乎与胫骨后缘接触(图7-2-21)。舟骨呈楔状。前足内翻并呈马蹄形。足弓凹陷,跖骨相互靠拢。第五跖骨肥大,第一跖骨萎缩(图7-2-22)。

图7-2-21 马蹄内翻足

(二)弓形足

弓形足(talipes cavus)又称空凹足,足弓凹陷呈弓形,内弓(正常值113°~130°)和外弓(130°~150°)均缩小,舟状骨呈楔形(尖端向下),跟距骨的外形及位置均正常。由于跖骨向跖侧倾斜,形成跖趾关节半脱位,趾骨上仰(图7-2-23)。

图7-2-22 马蹄内翻足

(三)扁平足

扁平足(flat foot)属于软性扁平足,持重时足弓变平,非持重状态时足无畸形。

X线表现为距骨头向下移位。舟状骨、楔骨及骰骨均向下移位,距、舟关节形成增生性骨关节病。足外弓变平,内弓下压,有时呈负弓。跟骨变平,并向外翻。侧位上,距骨长轴与跟骨长轴夹角(正常25°~50°)加大,距骨中轴线与第一跖骨中轴线不成一条直线,而形成向上的开角(图7-2-24)。

(四)先天性垂直距骨

先天性垂直距骨(congenital vertical talus)又称舟形足或摇篮足,是少见的足部先天性畸形,属于僵硬型扁平足。主要临床表现是足底突出,前足和足跟翘起,使足底呈舟状。

X线表现:侧位照片上,距骨长轴呈垂直状态,几乎与胫骨长轴平行。距骨腰部窄呈沙时计状。距、舟关节脱位。舟骨直接与距骨体接触。第一跖骨远端抬高,形成背屈和第1跖趾关节僵硬。前足外展。跟骨呈外翻状态,前端变尖,形似鸟嘴。晚期舟状骨呈楔状变形,楔形尖指向足底(图7-2-25、图7-2-26)。

图7-2-23 双侧高弓仰趾足

图7-2-24 双侧扁平足

图7-2-25 垂直距骨(一)

图7-2-26 垂直距骨(二)

(五)跟骨距骨桥

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因运动障碍而就医。内踝下方可摸到硬性肿块。距跟关节活动受限。跟骨距骨桥分为两型:

1.完整的跟骨距骨桥

骨桥间没有间隙。侧位像上,骨桥呈长舌状骨块自后上向前下斜形,将距骨内侧结节和跟骨载距突连接在一起,骨块边缘致密。正位像上,骨块向胫侧凸出(图7-2-27A、B)。

图7-2-27 右侧跟距关节增生

2.不完整的跟骨距骨桥

骨桥的中间由软骨或纤维组织连接,或形成关节。不完整骨桥有很多变异。侧位X线片上,跟骨和距骨的异常骨块间有很细的一条裂缝,骨的边缘略致密;正位片上,跟骨、距骨内侧面向胫侧突出,两者间有裂隙或形成关节(图7-2-27C)。

(六)趾外翻

第1~2跖骨头间距离加大。趾近位趾骨与第1跖骨中轴线交角加大(正常10°~12°)。第1趾向腓侧倾斜,第1跖趾关节半脱位且合并创伤性骨关节病。常合并第2跖骨干增大(图7-2-28)。

图7-2-28 双侧趾外翻

(七)“驼鸟足”畸形

“驼鸟足”畸形(“ostrich foot” deformity)是罕见的骨缺损畸形,是由于足的中央三趾缺损,只保留胫侧和腓侧各一趾,与跟骨形成三个支点支撑体重,形如驼鸟的足,故称“驼鸟足”畸形(图7-2-29)。此种畸形为显性遗传,可为单侧性或双侧性病变。

图7-2-29 鸵鸟足 YG9MM4cNAqr64Lio8a74Jc1asfoZ22o8cQhayN9wHmenTdj9lsPDUf1xYwX73WC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