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骨关节正常影像表现

一、正常X线表现

(一)四肢骨关节的正常X线表现

骨和关节的X线表现有其共性,现将主要组成分述如下:

1.成人管状骨的X线解剖

成人管状骨可分为骨干和骨端(图4-1-1)。

图4-1-1 正常成人长管状骨

1.骨干;2.骨皮质;3.骨髓腔;4.骨端;5.松质骨

(1)骨干:

①骨膜:正常骨膜和骨周围的软组织密度相同,在X线片上不显影。②骨皮质:骨皮质为密质骨,密度均匀致密,在骨干中段最厚,向两端逐渐变薄。骨皮质内缘与骨松质连续,外缘光整,在肌腱韧带附着处可出现隆起或凹凸不平,如桡骨的二头肌粗隆和胫腓、尺桡骨间的骨间膜附着处的骨间嵴。骨的滋养动脉穿过骨皮质时形成一条纤细的隧道,在X线片上可因投照位置不同而显示为圆形、卵圆形或细条状低密度影,勿将后者误为骨折线。较大的管状骨的滋养血管的走行方向(由骨外向骨内),在上肢均朝向肘关节,在下肢均背离膝关节。③骨松质:其影像由骨小梁构成,在X线片上显示为网络样骨纹理。骨小梁的排列、粗细和数量因人和部位而异;其排列方向与负重、肌肉张力及特殊功能有关。在压力作用下,一部分骨小梁排列与压力方向一致,称压力曲线;另一部分与张力方向一致,称张力曲线。在股骨近端和跟骨的X线片上可清楚见到这种不同方向的骨小梁。单位面积上骨小梁的数量及其粗细可因年龄、血液供应障碍、新陈代谢异常及内分泌疾病等而改变。④骨髓腔:骨内无骨小梁占据的充满红、黄骨髓的空间(包括小梁间隙)为骨髓腔。在骨干中段可几乎无骨小梁、完全为骨髓所充填,因而表现为密度较低的中空管状。

有几种情况虽非正常解剖所必见,但常可遇到,并无临床意义,不可误为病变:①致密骨岛(bone island)(图4-1-2):是一种松质骨内局限性骨质生长变异,在2013年WHO骨肿瘤分类第四版中又称为内生骨瘤,表现为一边缘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致密影,直径约数毫米,有时可见清楚的骨纹,位于正常的骨松质内,多见于腕、足和骨盆;②软骨岛:是松质骨内未能转化为骨质的遗留软骨团块,X线表现为小圆形透光区,边界清楚且常绕以硬化环,常见于股骨头或颈部。当软骨岛钙化时,则呈圆形高密度影,与骨岛相似但无骨纹结构;③生长障碍线(图4-1-3):在相当于干骺区的部位,有时可见一或数条横行致密线,为长骨在纵径生长过程中受到一时障碍,骨小梁不能被正常地改建而留下的痕迹;④骨骺瘢痕:在相当于儿童期骺板软骨的部位,可见一条细的致密线横贯骨干,为干骺愈合的痕迹,能在干骺愈合后数年内见到,也可终生存在。

图4-1-2 股骨颈骨岛

股骨颈松质骨内椭圆形致密骨岛

图4-1-3 生长障碍线(A、B)

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可见数条横行致密线

(2)骨端:

成年骨两端较膨大的部分。该部骨皮质一般较菲薄且多光滑锐利,并能见到较清楚的骨小梁。

2.关节的X线解剖

活动关节在X线片上可见关节间隙、骨性关节面、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内外脂肪层(图4-1-4)。

(1)关节间隙(joint space):

为两个骨端的骨性关节面之间的透亮间隙,是关节软骨、关节盘和关节腔这些软组织密度结构的投影。当关节软骨和关节盘钙化时,可在X线片上显示。

(2)骨性关节面(bony articular surface):

关节骨端的表面是关节软骨,X线所见的关节面实际上是关节软骨深层的菲薄钙化带和其下的薄层致密骨质,可称为骨性关节面。X线片上表现为边缘锐利光滑的线样致密影,通常凹侧骨性关节面较凸侧厚。

图4-1-4 儿童膝关节解剖

1.股骨远端干骺端;2.股骨远端临时钙化带;3.骨骺板;4.骨骺;5.关节间隙;6.胫骨近端骨骺;7.胫骨近端临时钙化带;8.胫骨近端干骺端

(3)关节囊(joint capsule):

由于其密度与周围软组织相同,一般X线片上不能显示,有时在关节囊外脂肪层的衬托下或当关节肿胀时可见其边缘。

(4)韧带(ligament):

某些大关节,如膝、髋和踝关节周围的韧带,可在脂肪组织的对比下被显示,如髌韧带。其他关节的韧带,除非发生钙化,一般不能显示。

(5)关节内外脂肪层:

关节内脂肪在关节囊内外层之间,见于大关节,如肘关节囊前后两个脂肪垫及膝关节的髌下脂肪垫。关节外脂肪层位于关节囊和周围肌肉之间,层次清楚。这些脂肪层可衬托出关节囊的轮廓。

3.儿童骨关节的X线解剖特点

儿童期的骨处在发育阶段,在X线解剖上与成人骨有所不同(图4-1-4)。

(1)骨骺:

位于长骨骨端或某些突出部位如股骨大粗隆和肱骨大结节,除股骨远端骨骺在出生时已有骨化中心形成外,其他骨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骨化。骨骺内的骨化中心称二次骨化中心,初期为一个或多个小点状骨化影,逐渐增大形成骨松质,其边缘由不规则渐变为光整,最后与骨干愈合。若为多个骨化中心,则先彼此融合然后再与骨干愈合。

(2)干骺端:

儿童骨骨干两端增宽部称为干骺端,是骨骼生长最活跃的部位。干骺端远侧为一不规则的致密线,即先期钙化带,由骺板软骨内钙化的软骨基质和初级骨小梁所组成。在内分泌和代谢障碍时,干骺端可有明显的变化。

(3)骨骺板(epiphyseal plate)和骨骺线(epiphyseal line):

是干骺端和二次骨化中心之间的软骨的投影。儿童期显示为一较宽的透亮带,称骨骺板;随年龄增长,骨骺板逐渐变窄,以至表现为一透亮线,称为骨骺线。

(4)关节间隙:

儿童骺软骨未完全骨化而较厚,因而关节间隙较成人宽。

(5)骨龄的估计:

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每一个骨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时的年龄和骺与干骺端完全愈合都是依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的、与个体实际年龄密切相关的。这个二次骨化中心出现和愈合所代表的时序,就是骨龄(bone age)。根据正常男女各骨骨化中心的出现和骺与干骺端结合时期的差别范围可制定一个正常骨龄标准(图4-1-5),用这个标准估计骨的发育情况即骨龄判断,虽不够准确,但简便易行,为较多人采用。估计骨龄是了解被检查者实际骨发育的年龄,并与正常儿童骨龄标准相比。如果骨龄与被检查者实际年龄不符,且相差超出一定范围,常提示骨发育过快或过迟,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图4-1-5 中国人四肢骨龄标准

方格外数字为最早出现年龄到最迟出现年龄之范围,格内数字为骨骺与干骺完全联合年龄之正常范围,括号内数字为女性材料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一般是选择适当的部位(如手、腕和肘部)作为估计骨龄的代表。通常在7岁以前主要观察腕部,腕骨在7岁以前平均每年出现一枚;7岁以后观察肘部。估计1周岁以内婴儿的骨龄,以选择足和膝部较为妥当,因为足和膝部的骨化中心大多出现在出生后较早期。对于1~5岁的小儿,统计左半躯体的二次骨化中心总数较为有效。此外,由于髂骨嵴的骨化中心的出现以及指骨骨骺的闭合均与女子月经初潮相近,且坐骨结节和肩峰骨化中心亦多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判断女性儿童是否进入青春期,除应摄手部片外,还可观察骨盆及肩胛骨。

必须指出,健康儿童的骨发育速度也有个体差异,同一个体两侧肢体的骨化中心的出现亦非完全一致,但骨骺闭合的时间却绝大多数是两侧对称的。一般而言男性骨化中心出现时间和骨骺闭合时间皆晚于女性1~2岁。以上因素在分析时均应加以考虑。

4.四肢骨关节的正常X线解剖
(1)手腕部(图4-1-6):

①指骨(phalanges of fingers):属短管状骨,只有一个骨骺,位于基底部。末节指骨末端膨大呈簇状,为甲粗隆。指骨滋养管大多在骨干中部,走行方向背离骨骺,亦即指向远端。②掌骨(metacarpal bones):亦属短管状骨,各有一个骨骺,除第一掌骨的骨骺位于基底部外其余的位于远端。第一掌骨最短而第二掌骨最长。骨滋养管位于骨干中点,其走行方向也是背离骨骺,即第一掌骨的滋养管由近端起向远端,而其余四个掌骨的则相反。③腕骨(carpal bones)和腕关节(wrist):腕骨共八块,排成远近两列,但并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背侧面凸隆,掌侧面凹陷形成腕骨沟,各腕骨的相邻面都有关节软骨覆盖,彼此形成腕骨间关节。腕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和腕掌关节(图4-1-6)。尺骨远端和腕骨间有一三角纤维软骨盘。除第一腕掌关节为一单独关节外,上述三个关节互相通连。

图4-1-6 腕关节正、侧位像

1.小多角骨;2.大多角骨;3.舟骨;4.桡骨;5.掌骨;6.钩状骨;7.头状骨;8.豆状骨;9.三角骨;10.月骨;11.尺骨

桡骨前倾角:在腕关节侧位片上,桡骨远端关节面与桡骨长轴的垂线所形成的夹角,正常为9°~20°。

桡骨内倾角:在腕关节正位片上,桡骨远端关节面切线与桡骨纵轴垂线的夹角,正常为20°~35°。

腕骨角:在腕关节正位片上,分别作舟、月骨及三角骨、月骨近侧面的切线,两线间的夹角为腕骨角,正常均值为130°。

桡骨远端关节面尺侧缘和尺骨远端关节面可不在同一水平上,二者的间距不超过5mm。

(2)肘部:

肘关节(elbow joint)由肱桡、肱尺和近端尺桡三个关节组成。X线正位片上肱桡关节间隙显示清楚,侧位片上可显示肱尺关节全部。肱骨远端前面有冠突窝、后面有鹰嘴窝,两窝前后相对,其间骨质很薄,有时甚至为一小孔,为滑车上孔;侧位片上两窝皮质靠拢形成“X”状(图4-1-7)。肘关节有两个脂肪垫分别位于冠突窝和鹰嘴窝,在正常侧位片上前者可以见到;肘关节肿胀时脂肪垫受推移使得两者都可见到。肘部二次骨化中心较多,包括有肱骨小头及滑车外侧部、滑车内侧部、内上髁和外上髁骨化中心,以及桡骨头骨化中心和鹰嘴骨化中心。

肘部各轴线关系和测量如下:

前臂外翻角:肱骨干轴线与前臂轴线相交成角,顶端向内,正常为165°~170°,小于此值为肘外翻,反之为内翻。

肱骨小头骨骺位置:应位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近侧干骺端外缘连线之内,如靠近或越过此线,则为肱骨小头骨骺向外移位。

肱骨小头骨骺角度测量:肘关节侧位片上,肱骨轴线与肱骨小头骨骺中心线的下方夹角正常为30°~50°,如肱骨小头向前移位时此角度增大。

桡骨头测量:不论肘关节处于何种位置,桡骨纵轴延长线必须通过肱骨小头中心。

(3)肩胛部

包括锁骨、肩胛骨以及肩锁关节和肩关节。锁骨呈“S”形,锁骨体为膜内成骨,其内侧段下缘骨质凹陷,称为菱形切迹。肩胛骨体部呈倒置的三角形,脊柱缘外侧相当于冈下窝,骨质菲薄甚至见不到,易误为骨质破坏。肩锁关节(acromioclavicular joint)由锁骨的肩峰端和肩胛骨的肩峰构成,两骨端下缘平齐,上缘锁骨端高出约1/3。肩关节(shoulder joint)由肱骨头和肩盂构成,肱骨头对向肩盂。正位片上肩盂的前缘在内侧,后缘在外侧,后者与肱骨头有部分重叠,重叠部呈双凸透镜样(图4-1-8)。

图4-1-7 肘关节正、侧位像

1.外上髁;2.肱骨小头;3.桡骨头;4.内上髁;5.滑车;6.尺骨喙状突;7.桡骨粗隆;8.鹰嘴窝;9.尺骨鹰嘴;10.半月切迹;11.桡骨颈;12.喙突窝

图4-1-8 肩关节及肩胛骨后前位像

1.肱骨头;2.肱骨大结节;3.结节间沟;4.肱骨小结节; 5.肱骨外科颈;6.肩峰;7.肩锁关节;8.锁骨肩峰端;9.喙状突;10.肩胛冈;11.肱骨解剖颈;12.肩关节;13.盂下粗隆;14.腋缘;15.肩胛内上角;16.脊柱缘;17.肩胛下角

锁骨内端为软骨化骨,内端有一半月状骨骺,其出现和愈合均较迟。肱骨近端有肱骨头、大结节和小结节三个骨骺,在投照时若肱骨头内外旋的程度不同,骺线形状各异勿误为肱骨近端骨折。

肩部各轴线关节和测量:

肱骨颈干角:为肱骨轴线与肱骨头中心线的内侧交角,正常为130°~140°,如角度变小或增大即为肱内翻或外翻。

肩肱曲线:肩关节轴位片上,肩胛骨外缘和肱骨颈干下缘可连为一条光滑的曲线。

(4)足踝部:

1)趾骨(phalanges of toes):

属短管状骨,各骨只有一个骨骺,位于基底部。

2)跖骨(metatarsal bones):

亦为短管状骨,各有一个骨骺,除第1跖骨骨骺位于基底部外,其余4个跖骨的位于远端。第1跖骨最粗短,第2跖骨最长。

3)跗骨(tarsal bones):

共有7块,每块有多个面,其中某些面为关节面,覆有关节软骨,有些面因韧带、肌腱附着而呈粗糙状。距骨下面和跟骨构成前、后距跟关节,其间有一不规则间隙称为跗骨窦。跟骨形成足的跟部,其前内侧面有一个明显的突出部分,用来支持距骨叫载距突。跟骨与其他跗骨不同,它在跟骨结节处有一二次骨化中心。从解剖看,足骨借关节、韧带和肌肉紧密相连,在纵、横方向都形成凸向上方的弓形,称足弓(arches of foot)。足弓可分为:内侧纵弓,其最高点在距骨头;外侧纵弓,其最高点在骰骨;横弓,最高点在中间楔骨(图4-1-9)。

在足的正位片上,距骨纵轴延长线与第一跖骨纵轴线一致;跟骨纵轴延长线应通过第4跖骨纵轴。两线的夹角在5岁以前为30°~50°,5岁以后为15°~30°。先天性畸形足、跗跖关节脱位时此种X线解剖关系丧失。跟骨角(Boehler角)在足侧位片上测量:从跟骨的距跟关节后上缘画两条直线分别到跟骨前突的上缘和跟骨后上缘,两线夹角称跟骨角,正常为25°~42°。若跟骨压缩骨折,此角变小。

4)踝关节(ankle joint):

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踝关节的各轴线关系如下:胫骨干的中轴线与距骨的垂直轴线一致。胫骨关节面和距骨关节面平行。内、外踝关节面与胫距关节面成80°角(图4-1-10)。

(5)膝部:

图4-1-9 足正、斜位像

1.舟骨;2.骰骨;3.距骨; 4.跟骨;5.距舟关节; 6.跖骨;7.第1趾末节趾骨;8.第1趾近节趾骨;9.籽骨;10~12.楔骨;13.第4趾中节趾骨

图4-1-10 踝关节正、侧位像

1.后踝;2.跟距关节;3.距骨;4.跗骨窦;5.外踝;6.内踝

膝关节(knee joint)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髁、胫骨髁、髌骨、关节内半月板、交叉韧带、侧副韧带和几个滑液囊等结构组成。胫骨上端两髁间有一嵴状隆起称为髁间隆起(intercondyloid eminence),两髁前下方有胫骨粗隆(tibia tuberosity),是髌韧带的附着处。在膝关节的侧位片上,股骨内髁比外髁大。髌骨为全身最大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其前面粗涩,后面光滑覆有关节软骨,与股骨髌骨面形成关节。股骨外髁后方常见一籽骨,为腓肠小骨,位于腓肠肌外侧头肌腱内。髌骨上方有髌上滑液囊,膝关节积液时常增大。髌骨下方有髌下脂肪垫,在侧位片上显示为髌骨下方的低密度透亮区。半月板和交叉韧带在X线片上不显影。

膝部的各种轴线关系如下:正位片上股骨干轴线与膝关节平面在内侧形成约100°的角,股骨内外髁关节面的切线与胫骨两侧髁关节面的切线平行。在膝完全伸直的侧位片上,股骨下1/3段的轴线与胫骨干轴线相接续(图4-1-11)。

图4-1-11 膝关节正侧位像

1.股骨外上髁;2.股骨外髁;3.外侧髁间嵴; 4.腓骨小头;5.胫骨骨间嵴;6.股骨内上髁;7、12.髌骨;8.股骨内髁;9.髁间窝;10.内侧髁间嵴;11.骺线痕迹;13.股骨松质骨;14.胫骨粗隆;15.膑韧带;16.股四头肌腱

(6)髋部:

髋关节(hip joint)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18岁以上的成人和2~3岁小儿的髋臼边缘光滑,其余年龄的髋臼边缘可不规则,但两侧对称。股骨头为球形,正位片上在内上方有一浅凹即股骨头凹(图4-1-12A)。股骨颈干以粗隆间嵴为界,髋关节囊前面附着于粗隆间线,后面附着于股骨颈中下1/3交界处,因此股骨颈大部分在关节囊内。

(7)成人髋关节各种轴线关系和测量:

Shenton线:髋关节正位片上,闭孔上缘和股骨颈内缘的连线正常为一光滑的曲线,髋关节脱位和股骨颈骨折时此线可不连续。

Skinne线:由股骨大粗隆顶端作股骨干轴线的垂线,正常时此线通过股骨头凹或在凹的下方。

股骨颈干角:为股骨颈轴线与股骨干轴线的内侧夹角,正常为120°~130°,大于130°为髋外翻,小于120°为髋内翻(图4-1-12B)。

(8)儿童髋关节的轴线关系和测量:

Perkin方格:作直线通过两侧髋臼的Y形软骨,再经髋臼的外缘向该线作垂线,两直线相交构成四个象限。正常股骨头骨骺二次骨化中心位于内下象限,若向外或向上移位均表示髋关节脱位。(图4-1-12C、D)

髋臼角:由髋臼髂骨部斜面所引的直线与两侧Y形软骨连线所成的锐角。在儿童能行走前此角小于28°,若大于此说明髋臼发育不良,可能是髋关节先天性脱位的因素(图4-1-12C、D)。

图4-1-12 髋关节正位像和髋关节测量

图A、B:1.坐骨棘;2.股骨头凹;3.髋臼内缘(Koehler泪滴);4.髂前下棘;5.股骨头上缘;6.髋臼前缘;7.髋臼后缘;a.Shenton线;b.髂颈线;cd.Skinner线;ef.股骨头颈中轴线

图C:ab.股骨中轴线;ab、ef两线的内侧夹角为股骨颈干角

图D:Perkin方格和髋臼角的线图显示右侧髋关节正常,左侧髋关节脱位。a为髋臼角

(二)躯干骨的正常X线表现

1.脊柱
(1)脊柱的生长发育:

脊柱为软骨内化骨。每个脊椎有三个原始骨化中心,一个形成椎体,另两个形成椎弓,出生时均已完成骨化。婴儿椎体侧位像如横卵圆形,形成椎体和左右椎板的骨化中心尚未愈合。约1岁时,两侧椎板开始在棘突处愈合形成完整的椎弓,这种愈合最初见于腰部。于4~8岁时,椎体与椎弓愈合,开始为颈部最后为下腰部和骶部。学龄前儿童的椎体侧位像呈钝角的矩形,约在8~13岁时,椎体上下面边缘的环状骨骺内各出现一个继发骨化中心;约16岁时,在每个横突和棘突的顶端各出现一个继发骨化中心,这些骨化中心逐渐增大并于25岁左右时与其所附着的结构愈合(图4-1-13)。脊柱在婴儿时只有一个后突的弯曲,到能站立时脊柱即显示四个弯曲,近于成年人的曲度。

图4-1-13 脊椎的发育过程

1.新生儿;2.6岁;3.14岁

(2)脊柱的正常X线解剖:

脊柱(vertebral column)呈纵形柱状,由椎骨连接而成。脊柱形成4个生理性弯曲:颈椎段前突,以C 4 明显;胸椎段后突,以T 7 明显;腰椎段前突,以L 4 明显;骶尾段则明显后突,尤以女性为甚。除C 1 外,每个脊椎分为椎体(vertebral body)和椎弓(vertebral arch)两部分。椎弓由椎弓根(pedicle)、椎弓板(lamina)、棘突(spinous process)、横突(transverse process)和关节突(articular process)组成。同侧上下两个关节突组成脊椎小关节(facet joint)。 成年脊椎椎体呈短圆柱状,上下面平直。椎弓由两个椎弓根和两侧椎弓板构成,椎弓板后方联合成棘突。每侧椎弓都附有一个横突和上、下关节突。每个椎体和椎弓围成椎管,内纳脊髓。C 1 无椎体,由前、后弓和两个侧块构成,侧块的上关节突与枕骨髁构成寰枕关节;前弓后面与枢椎齿突构成寰齿关节。枢椎椎体上方有一骨性突起为齿突,此为与其他脊椎骨的不同之处。

在正位X线片上,椎体呈长方形,从上向下依次增大,主要由松质骨构成,纵行骨小梁比横行骨小梁明显,周围为一层骨皮质,密度均匀,轮廓光滑。椎体两侧有横突影,其内侧可见椭圆形环状致密影,为椎弓根的横断面投影,称椎弓环。椎弓根的上下方为上下关节突的影像。椎弓板由椎弓根向后内方延续,并于中线联合成棘突,呈尖向上的类三角形线状密影,投影于椎体中央偏下方。椎体上下缘的致密线状影为终板(end plate),彼此平行,其间的透亮间隙为椎间隙(intervertebral space),是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的投影。

在侧位X线片上,椎体也呈长方形,其上下缘与后缘成直角。椎弓居于后方。椎管在椎体的后方为纵行半透明区。椎弓板位于椎弓根和棘突之间,棘突指向后下方。上下关节突分别起于椎弓根与椎弓板连接处之上、下方,下关节突在下一脊椎的上关节突的后方,以保持脊柱的稳定,不向前滑。同一脊椎的上下关节突之间为椎弓峡部。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en)居相邻的椎弓根、椎体、关节突和椎间盘之间,颈椎的在斜位上显示清楚,胸腰椎的在侧位X线片上显示清楚。侧位X线片上可以更好地观察椎间隙,胸椎间隙较窄,自下胸椎起,椎间隙有向下逐渐增宽的趋势,以L 4/5 间隙最宽,而L 5 /S 1 间隙又变窄。颈椎各椎间隙自上而下亦逐渐增宽。在侧位X线片上椎间隙前后部并不等宽,随脊柱生理弯曲有一定的变化。老年人的椎间隙较年轻人略窄(图4-1-14)。

在正位脊柱X线片上还可见一些软组织影,如胸椎旁线和腰大肌影。胸椎旁线是纵隔后部结构与含气的肺的分界面,是一条与胸椎平行的中等密度线样影,以左侧的较常见且较右侧的宽。腰大肌影起于T 12 下缘,两侧对称,斜向外下方,其外缘在片上易于辨认。

2.胸骨

胸骨由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组成。胸骨柄上方两侧各有一关节面与锁骨形成胸锁关节。柄和体部两侧有多个肋切迹,分别与两侧第1~10肋软骨相连接。正位片上除柄外其他部分不能见到,故常用斜位或侧位观察。

图4-1-14A 正常腰椎正位X线片

1、3.椎弓根;2.骶孔;4.上关节突;5.下关节突;6.棘突;7.横突

图4-1-14B 正常腰椎侧位X线片

1.椎弓根;4.小关节面;5.下关节突;6.棘突;7.L 5 /S 1 椎间隙;8.L 4/5 椎间隙;9.椎间孔

图4-1-14C 正常颈椎正位

9.甲状软骨;11.C 3/4 椎间孔;12.C 5 棘突

图4-1-14D 正常颈椎侧位

1.C 1 棘突;2.C 2 棘突;3.C 5/6 小关节;4.C 6 椎板;5.C 1 前弓;6.齿状突;7.C 2 椎体;8.甲状软骨;9.会厌软骨;10.气管

图4-1-14E 张口位

1.齿状突;2.C 1 侧块;3.C 2 椎体;4.C 2 上关节面;5.C 1 下关节面

3.肋骨

肋骨包括头、颈、结节、体和肋软骨五个部分。肋骨起于胸椎两侧,后段呈水平走向,前段自外上斜向内下且其形态扁薄,影像不如后段清晰。第1~10肋前端有肋软骨与胸骨相连接,25岁后第1对肋软骨首先钙化,然后其他肋软骨随年龄增长自下而上逐条钙化,表现为条状或斑片状密影,钙化前的肋软骨在X线片上不显影。

(三)软组织的正常X线表现

骨骼肌肉系统的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关节软骨、血管和神经等。由于各种软组织的密度差别不大,缺乏明确的天然对比,在X线片上无法显示各种软组织的形态和结构,观察受到较大的限制。在一帧对比度良好的X线片上,仅可通过较低密度的皮下、肌间和关节囊内、外脂肪组织的衬托,观察某些肌肉、肌腱和韧带的轮廓,如跟腱、髌韧带,腰大肌外缘等;此外均表现为一片中等密度的影像。对血管的观察可作血管造影,将高密度的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其与周围的软组织形成良好的人工对比,可显示局部血管的解剖结构。通过快速摄影或X线电影摄影,还可显示动脉期、静脉期等不同时相的表现,用以临床诊断。

二、正常CT表现

(一)躯干和四肢骨骼

在以骨窗显示的CT图像上,可以很好地观察骨皮质和骨小梁,前者表现为致密的线状或带状影而后者表现为细密的网状影。骨干的骨髓腔因骨髓内的脂肪成分而表现为低密度。在软组织窗上,中等密度的肌肉、肌腱和骺软骨在低密度的脂肪组织的衬托下也能清晰地显示。

在脊椎CT的横断面像上,在经过椎体中部的层面上可见由椎体、椎弓根和椎弓板构成椎管骨环,环的两侧有横突,后方可见棘突;椎体的断面呈后缘向前凹的凸月形。在经过椎体上部和下部的层面上椎体断面呈后缘前凹的肾形,其后方可见椎间孔和上下关节突。黄韧带为软组织密度,附着在椎弓板和关节突的内侧,厚约2~4mm。侧隐窝(lateral recess)呈漏斗状,其前方是椎管前缘外侧部,后方是上关节突,侧方为椎弓根内侧壁,侧隐窝的前后径不小于5mm。硬膜囊(dural sac)居椎管中央,呈软组织密度,其与椎管壁间有数量不等的脂肪组织。硬膜囊内的脊髓和马尾神经在脊髓CT造影(CT myelography,CTM)图像上易于辨认。脊神经根位于硬膜囊外侧呈软组织密度,在椎管内和椎间孔内的脂肪衬托下显示清楚,进入椎间孔前脊神经根走行于侧隐窝内。在相邻椎体之间,可见椎间盘影,其密度低于椎体(图4-1-15,图4-1-17)。

图4-1-15 正常脊柱CT平扫图像

A.椎体层面;B.椎间盘层面

(二)关节

CT能很好显示关节骨端和骨性关节面,后者表现为线样高密度影(图4-1-16)。关节软骨和关节内结构常难以区分。正常关节腔内的少量液体在CT上也难以辨认。

(三)软组织

CT不仅能显示软组织结构横断面解剖的空间关系而且可分辨脂肪、肌肉和血管等组织和器官。在CT图像上,躯干和四肢的最外层是线样中等密度的皮肤,其深部为厚薄不一低密度的皮下脂肪层,其内和骨的四周是中等密度的肌肉。由于肌肉之间有低密度的肌间隔存在,因此根据各肌肉的解剖位置和相互关系,不难将它们辨认。血管和神经多走行于肌间,在周围脂肪组织的衬托下呈中等密度的小类圆形或索条影,增强扫描血管呈高密度影,显示更清楚且易于与并行的神经区别。关节囊可因囊壁内外层间或囊外的脂肪而呈现其轮廓;关节附近的肌腱和韧带亦可为其周围的脂肪所衬托而得以显示,上述结构也均呈中等密度影。

图4-1-16 正常髋关节CT平扫图像

三、正常MRI表现

(一)躯干和四肢骨骼

骨组织中因缺乏能发生磁共振的氢原子核,在任何扫描序列的图像中骨皮质均表现为极低信号影,但在骨髓组织和骨外软组织的衬托下可清楚显示低信号骨皮质的形态和结构。在分辨率较高的MRI图像上,在高信号的骨髓组织的对比下可见低信号的骨小梁以及生长障碍线和骨骺瘢痕等。

在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上,可显示脊柱的连续解剖结构。矢状面上椎体后缘中部有短的条状凹陷,为椎基静脉所致。MRI图像上可显示椎间盘的结构。在T 1 WI上椎间盘呈较低的信号,分不清髓核和纤维环;在SE T 2 WI上髓核呈高信号而纤维环呈低信号。在30岁以下的人群中,约90%在矢状面T 2 WI上髓核中央有一水平的线样低信号影,为纤维组织所造成,属正常表现。位于椎体前、后缘的前、后纵韧带在各种序列上均呈低信号,与低信号的椎体骨皮质和椎间盘的最外面的纤维层不能区分。MRI并能显示椎管内软组织,包括硬膜外脂肪、硬膜囊、脑脊液和脊髓等结构。MRI对脊柱解剖结构和病变的显示及了解病变与椎管内结构的关系优于CT(图4-1-17)。

图4-1-17 正常腰骶椎解剖结构的MRI/CT矢状位

A.T 2 W;B.T 1 W;C.T 1 增强;D.CT重建。MRI较CT矢状位更很好地显示了腰骶椎的骨结构、椎间盘、椎间韧带、硬膜囊及脊髓圆锥、马尾神经

骨髓的MRI表现取决于其所含的脂肪和水的相对量。红骨髓含水约40%、含脂肪约40%,含蛋白约20%;黄骨髓含水约15%、含脂肪约80%,含蛋白约5%。在SE T 1 WI上红骨髓的信号强度等或稍高于肌肉,在T 2 WI上红骨髓的信号强度稍高于肌肉但低于皮下脂肪。黄骨髓的信号与皮下脂肪的类似。红骨髓向黄骨髓的转换在生后第一年就开始,在四肢骨,当骨发育成熟时,骨髓转换基本完成;中轴骨的骨髓转换速度低,其过程可持续终生。骨髓转换在四肢骨的发生遵循从外周到中心的规律,指骨先发生,最后是肱骨和股骨;具体到一个管状骨,骨髓转换首先发生在二次骨化中心,然后是骨干、远侧干骺端、最后是近侧干骺端。当因贫血或应用造血生长因子等情况而发生骨髓逆转换(即黄骨髓转换为红骨髓)时,顺序则相反。

(二)关节

MRI能较好地显示关节的各种结构。关节软骨位于关节骨端的最外层,在SE T 1 WI和T2WI分别表现为一弧形中等和稍高信号影,在PDWI信号较高,表面光滑。关节软骨下的骨性关节面为一薄层清晰锐利的低信号影。骨性关节面下的骨髓腔在T 1 WI和T 2 WI均为高信号,在分辨率高的图像上可见其间低信号的纤细的骨小梁。关节囊的纤维层表现为光滑连续的低信号,在分辨率高的MRI图像上还可显示一些大关节的滑膜结构。关节囊内外韧带和关节盘在各种加权图像上均为低信号(图4-1-18A、B)。关节腔内的少量滑液在T 1 WI呈薄层低信号影,在T 2 WI表现为高信号。

(三)软组织

骨关节周围的肌肉、脂肪和纤维组织间隔在MRI上均可清晰显示。骨骼肌在T 1 WI呈中等偏低信号,在T 2 WI呈低信号;脂肪在T 1 WI和T 2 WI上均为高信号;纤维组织间隔和肌腱、韧带等在各种序列上均为低信号。血管内血液流动较快时,出现流空现象,在SE T 1 WI和T 2 WI上均呈低或无信号的圆形或条状结构,常位于肌间隙内。粗大的神经呈中等信号。

图4-1-18A 膝关节半月板及关节软骨MRI表现

图4-1-18B 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MRI表现

左图为膝关节矢状T 1 WI,箭头指示前交叉韧带,右图为膝关节矢状T 2 WI,箭头指示后交叉韧带 n9sgTRhnGK3e1KXbGEvBf+OkiFktR5RG+uu4nHYVRmCrYQn3Dy4DZEJZJSkiwD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