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错骨缝”和“筋出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中医骨伤医师及民间捏骨师通过相应的推、拉、扳、压,揉、顺、拨、弹等手法使之复位,治法简约独到,常获立竿见影、手到病除之效,是千百年来深为广大民众所知晓和拍手叫绝的一种骨伤科疾病的医治方法。传承至今数千年,延绵不断,就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一古老的中医手法治疗术,仍凸显出其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

一、“错骨缝”与“筋出槽”的核心观念

“错骨缝”和“筋出槽”属于中医骨伤科学范畴,因此中医骨伤科的整体观念、动态观念、微创观念和兼容观念,也是“错骨缝”和“筋出槽”的核心观念。

(一)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体生命活动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反映,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脏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通过经络联系全身的皮肉、筋骨等组织,构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不论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生命活动的特殊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整体活动中,体内各系统功能活动之间是通过神经、体液使之相互调节、相互配合,以保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部各组织、各器官的统一。

人体的损伤,虽有外伤与内伤之分,从表面上看,外伤似乎主要是局部皮肉筋骨的损伤,但人体受外力影响而遭受的局部损伤,每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紊乱,因而一系列症状随之而来。正如《正体类要》所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明确地指出了外伤与内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人体的皮肉筋骨遭受损伤可影响体内,引起体内气血、营卫、脏腑等一系列的功能紊乱,外伤与内损、局部与整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在损伤的治疗过程中,均应从整体观念加以分析,既要重视局部皮肉筋骨的外伤,又要对外伤引起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功能的病理生理变化加以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损伤的本质和病理的因果关系,这种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观,是诊治损伤疾病的重要原则。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亦显示:机体遭受创伤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不仅有局部损伤,严重者可引起复杂的全身反应,这些变化原本是生理性的和防御性的(如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等),但如有反应过强或过弱,则会出现继发性损害(如全身过度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反应等)。机体对致伤因子刺激后的应激反应常常是多元的,严重创伤后多引发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的网络反应,造成脏器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治疗上亦要求能从整体出发,不仅要注意调整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还要调整心理与生理的整体系统的心身稳定状态,更要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适应稳定状态,以便进行心理病变和身体病变的综合治疗,使人在精神上、身体上、社会上全面康复,从而处于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亦即健康状态。

目前医学界正兴起一个整体疗法运动,所谓整体疗法,其实亦称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利用多种治疗方法来同时或先后对病人进行治疗。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整体性的变化,而各种治疗方法的作用多少有其局限性,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对各方面都起作用,因此治疗疾病的方法也应该是综合的、立体的。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正是现代医学在新技术革命中追求的目标。骨伤科的治疗原则之一是强调“内外兼治”,这无疑是对综合疗法精辟的概括和认识。我国骨伤科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包括手法、手术、医疗练功、内外用药等一整套的传统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不但在骨伤疾病的治疗中有极好的效果,而且是骨伤疾病康复中不可缺少的措施,是创立中国特色骨伤科学的重要内容。

(二)动态观念

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结果均表明:创伤的修复和肢体功能的恢复,与肢体运动、血流流动和应力刺激密切相关。因此用动态的观念对待创伤的治疗,贯彻“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是创立中国特色骨伤科学的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

肢体是人体的运动器官,其生理功能就是活动。恢复肢体功能是骨伤科医师的目标,现代骨科的奠基人之一Robert Jones早在1921年就曾说过:“功能是矫形外科医师的目标,其专业就是了解并选择最好的方法去获得功能,手法或手术是治愈骨折的开端,最卓越的功绩,只能以在功能上的成功来衡量。”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家尚天裕教授认为:“功能是骨折治疗的生命。”因此,骨伤科医务工作者应该努力争取患者受伤肢体功能的完全复原,由于创伤本身的严重性、广泛性和复杂性,也必须考虑到有不能完全复原的可能性,在估计肢体功能尚难以完全复原的情况下,应首先考虑保证患者主要功能的恢复。对确实存在有较严重的功能障碍或伤残者,应采取一切可行的康复手段使其功能得到部分甚至完全恢复,或用器具固定予以补偿、人工骨关节替代、人工智能等促使其功能获得满意的恢复。从恢复肢体功能的要求出发,骨伤科领域已有所扩大,需要多学科的介入和集体协同,已超越了单纯治伤的概念。

功能活动不仅是治疗的目的,同时也是骨伤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及时正确的功能活动不仅可防止肌肉萎缩、筋膜粘连、关节囊挛缩,可促进静脉回流,增加软组织和骨内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对骨折来说,还可使骨折断端得到有益于骨折愈合的间断性生理应力刺激,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但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往往需要采用固定方法,如骨折和脱位整复后必须进行固定,筋伤疾病、某些骨关节疾病以及矫形术后常需采用固定。长期不恰当的固定可以造成关节僵硬,导致功能活动障碍,而未经固定但长期不运动的关节也会产生同样的后果。因此,正确处理固定与关节功能活动之间的关系,应是骨伤科医师在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医“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是对固定与活动这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的科学精辟概括与认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骨折,“动静结合”中“动”是绝对的,也是治疗的最终目的,“动则通”,能促进气血流通,濡养关节,避免关节粘连,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微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骨折能否快速愈合,关键在于“动”,“动”也是骨折修复的重要手段。“静”是相对的,相对的静,有利于软组织及关节在静止状态下得到修复,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防止遗留后遗症。动与静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相对的静止状态,组织就无法修复;没有恰当的运动,组织、关节就无法恢复原有的活动功能。因此,我们在选择固定方式、固定器材和固定方法时,应考虑有利于动静结合。

(三)微创观念

无创和微创的诊断和治疗方式已是医师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微创观念、微创理念、微创技术已愈来愈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其意义已绝非仅仅是小切口才是微创,它涉及诊断、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应注重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创伤与形态审美等各个方面。无创和微创可以理解为不要“伤上加伤”,或用尽可能小的损伤的诊疗方法,使患者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得到恢复,尽可能地保持形态的完善,不增加患者心理上的创伤,并力争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传统“错骨缝”和“筋出槽”的治疗,比较好地体现了中医微创观念。

骨伤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伤筋动骨”,中医骨伤科治疗原则之一是“筋骨并重”,“筋骨并重”是对人体中骨与软组织关系处理的准则,其实质是无创与微创理念的精辟写照。在中医学里,筋的概念是广泛的,筋是指肌肉、肌腱、筋膜、神经、血管等骨周围一切软组织的统称。“筋骨并重”体现了在骨伤科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中,所追求的是完美的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要自始至终在诊断、复位、固定和康复各个治疗阶段都应该强调筋骨并重,治筋不能伤骨,治骨应特别注意对软组织要充分加以合理的维护,而不要伤上加伤,要尽可能地减少诊治中所带来的损伤。

在疾病的诊断上,对各种辅助检查方法的选择,应首选无创或微创的检查方法,若是用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确诊,如果不是为了临床研究的需要,就没有必要做更多的检查。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微创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条件,如B超、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CT、螺旋CT、MRI等。这些高技术手段使得很多病理现象一目了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手术检查术,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

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它们各有其适应证,应根据具体情况,如设备条件、技术能力和个人经验辨证施用。多数学者一致认为,如果非手术疗法治疗有效的,当然无需手术,人们应该做那些非做不可的手术,而不要做那些你能做或想做的手术。对骨折的治疗,主张能闭合复位的就不要切开复位,非要切开复位的应尽量做到少剥离骨膜,注意减轻对软组织的损伤,能有效固定即可。手术不论做得如何精细,总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侵袭或损伤,把闭合性骨折变成开放性,会影响骨折局部血运,减低骨折部的自身修复能力,有时还会发生一些并发症,造成不良后果。在诊疗过程中做到尽可能地减少对机体的损害,这是医生应一贯遵循的原则。

微创观念还不仅仅限于手术操作和手术技术,手法治疗和其他非手术疗法也同样存在无创、微创与有创的问题,如骨折粗暴的手法复位,甚至是在无麻醉下猛力整复,不仅无谓地给病人增加痛苦,而且很有可能造成筋的损害,理应吸取教训和加以避免,要提倡在无痛下施行轻柔娴熟的手法整复,对一些难以整复的骨折还可以再选用其他一些微创治疗法。总之,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本身的副作用,在选用时应权衡利弊,兴利除弊,选择尽可能无创或微创的治疗方法。

以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的兴起,虽属狭义上的微创技术,但它给微创观念赋予新的生命力,使过去认为非做不可的某些手术,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效果。随着影像学的进步,不仅使众多的骨折可在电视X线监测下达到满意复位,而且使古人金针拨骨发展到现今的撬拨复位,使得一些用手法复位难以获得成功的骨折,通过较小的侵入性损伤的撬拨复位法可获得满意复位,有的还可以同时闭合穿针内固定。由此提示:骨伤科医生应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融会贯通各家之长,坚持继承创新,吸取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制更多的微创技术和设备,使微创技术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树立微创理念,是要使病人付出尽量小的代价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强化微创观念,要像强化无菌观念一样,在医生的诊疗工作中无处不在,选择任何形式的诊疗措施都不能忽略微创观念。提倡微创观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总的指导思想是要遵循“筋骨并重”的原则,面对各种复杂的疾病,均应在时间、空间各种客观条件方面,选择适宜当时、当地,该疾病治疗的最佳方案,不要给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损伤。

(四)兼容观念

开放兼容是学科发展的杠杆和动力。传统中医学是兼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一体的伟大宝库,其理论体系除生命科学外,还兼容哲学、地理学、天文学、数学、气象学、植物学、古代物理学和化学等而形成的。西医是在近代工业化的基础上,兼容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而发展的。现代骨科学的一些新成就,几乎都是超越纯医学而兼容现代科技最新成果而取得的,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如生物医学工程、激光医学、遗传工程等在骨科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现代骨科面貌为之一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将骨伤科学置于整个现代科学的视野之下,运用现代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加以研究,主动地兼容现代科技成果,加以融合、创新和运用,把我国骨伤科学提高到既具有现代科学水准,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科学。

由于创伤本身的严重性、广泛性和复杂性,其治疗往往不完全是针对创伤的本身,不可就伤论伤,一些复杂的损伤和疾病常常是超越骨伤科学而需要临床多学科的协作进行诊断和治疗。如一些复杂的骨科手术有时需要血管外科、普通外科或整形外科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密切配合,这就意味着临床骨科学必须兼容其他临床学科的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另外,从伤残者现代康复学的意义来看,对创伤的治疗,不仅仅是局限于恢复伤残者肢体形态和功能,而是要使伤残者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上获得全面的康复,而处于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需要当今骨伤科学兼容一些有关医疗练功、物理疗法、矫形器具学、创伤心理学和职业训练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中西医骨伤科学各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两者都是长期以来在不同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医学科学,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通过比较中西医骨伤科的特色,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兼容,把两者之长有机结合起来。随着中西医骨伤科学的不断发展,已有较多的西医骨伤科学的治疗成分被中医骨伤科学所兼容,西医骨科学也逐渐借鉴和吸取了某些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尽管如此,但这与创立中国特色骨伤科学还相距甚远。其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医骨伤科学面对现代科技、现代医学、现代疾病碰撞的严峻形势,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兼容新知,进行创新,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中医特色而西医尚乏其述的某些骨伤科疑难病症找到突破口,“错骨缝”和“筋出槽”就是可考虑的内容之一,而使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更多地被现代医学兼容。在我国西医骨科学则应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我国的国情出发,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兼容更多的中医骨伤科学的先进成果,做到双向接轨、有机结合,以逐步创立中国特色骨伤科学。

二、“错骨缝”与“筋出槽”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错骨缝”与“筋出槽”在临床中的意义,不仅仅是单独和(或)同时发生以及“隐藏”在软组织损伤之中时,对其准确诊断和治疗。更重要的是,很多病理改变和诊断病名合并了它们就出现临床症状,反之就不出现。这时,它们就是治疗的核心和关键。例如:

1.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突出、先天性畸形等变化,并发有“错骨缝”和(或)“筋出槽”时就出现临床症状,反之就没有临床症状。如下所示:

2.在临床诊断病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脊椎相关疾病等)的病理改变中,也包括“错骨缝”和(或)“筋出槽”。如下表所示:

诊断病名与可能合并的错骨缝和筋出槽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肩周炎与第9胸椎、肋椎关节错骨缝有关,肱骨外上髁炎与第3、5胸椎、肋椎关节错骨缝有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第三腰椎错骨缝有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第10肋椎关节错骨缝有关。这些是根据中医“八虚”理论,肩关节与肝,肘关节与肺、心,髋关节与脾,膝关节与肾相关而来。详见《筋伤手法治疗术》)。

这表明,矫正“错骨缝”与“筋出槽”是消除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突出、先天性畸形等临床症状的实质;也是治疗临床诊断病名的必要考虑和选项。

由此可见,“错骨缝”与“筋出槽”在临床中的意义,已经大大超出其本身,而是遍及所有软组织损伤和疾患之中,成为诊断和治疗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全书涉及的43种错骨缝和18种筋出槽

1.全书涉及的43种错骨缝

别卡型颞下颌关节错骨缝、旋转型颞下颌关节错骨缝;

胸肋关节错骨缝、胸锁关节错骨缝;

肩锁关节错骨缝、肩胛胸壁关节错骨缝、下移型肩肱关节错骨缝、嵌夹型肩肱关节错骨缝;

旋转型肘关节肱尺部错骨缝、错移型肘关节肱尺部错骨缝、嵌夹型肘关节肱尺部错骨缝;

肘关节桡尺部错骨缝、肘关节肱桡部错骨缝;

桡尺远侧关节错骨缝、桡腕关节错骨缝、腕骨间关节错骨缝、腕掌关节错骨缝、掌骨间关节错骨缝;

掌指关节错骨缝、指间关节错骨缝;

错大胯、落小胯;

髌骨错骨缝、膝关节错骨缝、胫腓近端关节错骨缝;

胫腓远端关节错骨缝、距骨错骨缝、跟骨错骨缝;

足舟骨错骨缝、楔骨错骨缝、骰骨错骨缝、跖骨错骨缝、跖趾关节错骨缝、趾间关节错骨缝;

寰枕关节错骨缝、寰枢关节错骨缝、第3~7颈椎错骨缝;

倾倒型胸椎错骨缝、肋椎关节错骨缝;

嵌夹型腰椎错骨缝、倾倒型腰椎错骨缝、旋转型腰椎错骨缝;

骶尾错骨缝。

2.全书涉及的18种筋出槽

肩胛提肌筋出槽、三角肌筋出槽、肱三头肌筋出槽、桡侧腕伸肌筋出槽、骶棘肌筋出槽、下后锯肌筋出槽;

肱二头肌长头腱筋出槽、肱二头肌短头腱筋出槽、掌长肌肌腱筋出槽、膝内侧肌腱筋出槽;

膝外侧肌腱筋出槽、腓骨肌肌腱筋出槽;

枕大神经筋出槽、副神经筋出槽、臀上皮神经筋出槽、隐神经筋出槽、腓浅神经筋出槽腓深神经筋出槽。

四、目前在“错骨缝”与“筋出槽”诊疗中存在的问题

1.未纳入学术主流,尤其是在教学和临床中,以致严重影响了它的推广和发展。

2.诊断依据不够明确,诊断方法欠缺直观,诊断结果重复性差、过于依赖经验。

3.对临床应用的理解,仅狭义地局限于“错骨缝”与“筋出槽”本身,未能广义地扩展到软组织损伤和疾患范畴。

4.安全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脊椎错骨缝的矫正。

5.尚未将“对患者最小的心理和生理干扰,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中医微创理念,作为“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的核心理念。

6.扩大化倾向急需遏制。

7.过于微观及量化的研究趋势,不利于发展;过于依赖影像学诊断,不利于临床应用。

8.忽视中医传统诊断方法(脉诊、舌诊等),不察虚实,不明补泻,纯用手法治疗的现状,急需纠正。正如《正体类要》序中所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认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

9.挖掘民间诊断与治疗“错骨缝”与“筋出槽”的传统绝技,加以整理和提高。 7jlPq1TCRMRziFWnvZu/4rz72JmLWcLkRk0E13gJSqiLq7CsjbEqyPza8jBySW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