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心理异常表现

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异常的心理(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为了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否属于病态或属正常范围,一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①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心理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②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心理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③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在观察精神症状时,不但要观察精神症状是否存在,而且要观察其出现频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精神症状一般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来的,因此必须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反复检查。

每一精神症状均有其明确的定义,并具有以下特点:①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③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④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在检查中,首先应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且确定存在哪些症状;其次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评定其严重程度;第三,应善于分析各个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哪些症状是继发的,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第四,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将减少疾病的误诊;第五,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

异常的心理(精神)活动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且个体差异很大。心理异常的表现受到以下因素影响:①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使某一症状表现有不典型之处;②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影响患者的症状表现。因此,在检查、发现和分析症状时,须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以便于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人的正常心理(精神)活动按心理学可分为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为了便于对精神症状的描述,以下按心理活动的各个心理过程分别叙述。

一、感知觉障碍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大小、重量和气味等。知觉(perception)是一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的印象。正常情况下感知觉与外界客观事物相一致。

(一)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disorders of sensation)多见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和癔症。

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案例】

女 51岁 更年期综合征

患者入院后常用手护着腹部,好像怕什么东西压着腹部似的。她对医生说:“我(指患者)喜欢穿特别宽松的衣服,晚上睡觉时都要用手把压在肚子上的睡衣提起来,不然,我就感到睡衣压在肚子上特别重,难受,整晚上都睡不着”。

2.感觉减退(hypoesthesia)

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感觉阈值的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后者称为感觉缺失,anesthesia)。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感觉缺失见于癔症,称转换症状(conversion symptoms),如失明、失聪等。

3.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senestopathia)

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

【案例】

男 34岁 精神分裂症

患者入院后常对医生讲:“我感觉到我的脑子里像有个瘤子塞在里面,胀得满满的,使我的脑子胀延伸到颜面,又延伸到了颈子,经过颈子,再延伸到了胸腔了。”

(二)知觉障碍

知觉障碍(disturbance of perception)主要有错觉和幻觉:

1.错觉(illusion)

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和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产生错觉,经验证后可以认识纠正。临床上多见错听和错视。如将地上的一条绳索看成一条蛇。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如谵妄的患者把输液瓶标签上的一条黑线看成是蜈蚣在爬动。

2.幻觉(hallucination)

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1)根据其所涉及的感官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1)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最常见,患者可听到单调的或复杂的声音。非言语性幻听属原始性幻听,如机器轰鸣声、流水声、鸟叫声,多见于脑部局灶性病变。最多见的是言语性幻听,常具有诊断意义。幻听的内容通常是对患者的命令、赞扬、辱骂或斥责,因此患者常为之苦恼和不安,并产生拒食、自伤或伤人行为。有时“声音”把患者作为第三者,内容是几个人议论患者。幻听常影响思维、情感和行为,如侧耳倾听,甚至与幻听对话,破口大骂,也可能出现自杀以及冲动毁物的行为。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病,其中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和命令性幻听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案例】

男 36岁 精神分裂症

患者入院后常对医生讲他听到空气中有人说我的坏话,污蔑我,说:“我(指患者)这个人是坏人,讲我在小区里到处偷别人家的东西,并且与外面黑社会有关系,说我是毒贩子,要我把住在我对面的邻居杀掉,公安局来调查后,就能证实我不是毒贩子,并且叫我快点动手。”

2)幻视(visual hallucination):为常见的幻觉形式。内容也十分多样,从单调的光、色,各种形象到人物、景象、场面等。在意识障碍时,幻视多为生动鲜明的形象,并常具有恐怖性质,多见于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在意识清晰时出现的幻视见于精神分裂症。例如:一位精神病患者说:“看到自己家的房顶上有一闪光的十字架及一具可怕的骷髅头,十字架发出的光在我家中扫来扫去,他们找死亡女神和希望女神……”

3)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患者闻到一些难闻的气味。如腐败的尸体气味、化学物品烧焦味、浓烈刺鼻的药物气味以及体内发生的气味等,往往引起患者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常与其他幻觉和妄想结合在一起。如患者坚信他所闻到的气味是坏人故意放的,从而加强了迫害妄想,可表现为捏鼻动作或拒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单一出现的幻嗅,需考虑颞叶癫痫或颞叶器质性损害。

4)幻味(gustatory hallucination):患者尝到食物内有某种特殊的怪味道,因而拒食。常继发被害妄想,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5)幻触(tactile hallucination):也称皮肤与黏膜幻觉。患者感到皮肤或黏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感、针刺感等,也可有性接触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病。

6)内脏幻觉(visceral hallucination):患者感到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如感到肠扭转,肺扇动,肝破裂,心脏穿孔,腹腔内有虫爬行等,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或被害妄想伴随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

(2)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1)真性幻觉(genuine hallucination):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形象一样,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患者常叙述这是他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因而患者常常坚信不疑,并对幻觉作出相应的情感与行为反应。

2)假性幻觉(pseudo hallucination):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如听到肚子里有说话的声音,可以不用自己的眼睛就能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虽然幻觉的形象与一般知觉不同,但是患者却往往非常肯定地认为他的确是听到了或看到了,因而对此坚信不疑。

(3)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可分为功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入睡前幻觉和心因性幻觉。

1)功能性幻觉(functional hallucination):是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的知觉与幻觉并存。常见于功能性幻听。例如,患者在听到脚步声的同时听到议论患者的声音。前者是真实存在的声音,后者是幻觉,两者同时为患者感知,互不融合。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心因性精神病等。

2)反射性幻觉(reflex hallucination):当某一感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感官的幻觉。如听到广播声音的同时就看到播音员的人像站在面前等。见于精神分裂症。

3)入睡前幻觉(hypnagogic hallucination):此种幻觉出现在入睡前,患者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幻觉形象,多为幻视,如可见到各种动物、风景或人体的个别部分等。它与睡梦时的体验相近似。

4)心因性幻觉(psychogenic hallucination):是在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幻觉内容与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见于心因性精神病、癔症等。

(三)感知综合障碍

感知综合障碍(psychosensory disturbance)是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常见以下几种形式:

(1)视物变形症(metamorphopsia):

患者感到周围的人或物体在大小、形状、体积等发生了变化。看到物体的形象比实际增大称作视物显大症(macropsia),如看到他的父亲变成了巨人,头顶着房顶;比实际缩小称为视物显小症(micropsia)。如一成年男性患者感到自己睡的床只有童床那么大小,认为容纳不下自己的身体而坐着睡觉。

(2)空间知觉障碍:

患者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如候车时汽车已驶进站台,而患者仍感觉汽车离自己很远。

(3)时间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对时间的快慢出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如感到时间在飞逝,似乎身处于“时空隧道”之中,外界世界的变化异乎寻常地快;或者感到时间凝固了,岁月不再流逝,外界事物停滞不前。

(4)非真实感(derealization):

患者对周围事物和环境感到发生了变化,变得不真实,视物如隔一层帷幔,像是一个舞台布景,周围的房屋、树木等像是纸板糊成的,毫无生气;周围人似没有生命的木偶等。对此患者具有自知力。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二、思维障碍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由感知所获得材料,经过大脑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而形成概念(conception),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这整个过程称为思维。思维是通过言语或文字来表达。正常人的思维有以下几个特征:①目的性,思维指向一定的目的,解决某一问题;②连贯性,指思维过程中的概念前后衔接,相互联系的;③逻辑性,指思维过程符合思维逻辑规律,有一定的道理;④实践性,正确的思维是能通过客观实践检验的。

思维障碍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disorders of the thinking form)包括联想障碍以及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的症状如下:

1.思维奔逸(flight of thought)

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地不断涌现出来。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而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或字意联想(意联)。多见于躁狂症。

【案例】

女 45岁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

医生请患者朗读当天的报纸,标题是朝着光明的道路前进,患者边读边加以说明:“朝即是朝廷的朝,革命不是改朝换代,我们家门是坐北朝南,朝字上下有两个十字,中间有个日字,子曰学而时习之,朝字左半有日字,右半有月字,两字合起来念明,光明黑暗,开灯关灯,电灯管儿灯。(医生催她念报)朝中方、四方形、三角形、几何面、方的、圆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此时,进来一位老医生,患者马上站起让座,说向白衣战士学习,向白衣战士致敬。(音联、意联、随境转移)。

2.思维迟缓(inhibition of thought)

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患者自觉脑子变笨,反应慢,思考问题困难。患者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迟钝了”,多见于抑郁症。

3.思维贫乏(poverty of thought)

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患者体验到脑子空洞无物,没有什么东西可想。表现为沉默少语,谈话言语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回答简单。严重的患者也可以什么问题都回答不知道。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

4.思维散漫(looseness of thought)

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障碍。患者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说话东拉西扯,以致别人弄不懂他要阐述的是什么主题思想。对问话的回答不切题,以致检查者感到交谈困难。

5.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

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各句含意互不相关,变成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语词杂拌(word salad)。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如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出现语词杂拌,称之为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 of thought)。例如:“鸡在叫,人生,人生,我是周老爷(患者姓周),宝莲灯,保养身体……”。

【案例】

男 23岁 精神分裂症

医生问:“你在哪里工作?”,患者答:“这是多余的问题,卫星照在太阳上,阳光反射到玻璃上,跟着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马马虎虎,捣捣浆糊。”问: “你近来好吗?”答:“我不是坏人,家中没有房产,计算机病毒是谁捣的鬼,我想回家。”问:“你吃饭了吗?”答:“吃饭?天要下雨了,小心汽车被撞了,冬天必须穿棉袄。”

6.病理性赘述(circumstantiality)

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的描述,无法使他讲得扼要一点,一定要按他原来的方式讲完。见于癫痫、脑器质性及老年性精神障碍。

【案例】

男 44岁 麻痹性痴呆

当医生问“你们工厂几点上班时”,患者答:“我每天七点起床,洗脸,漱口,到厂对面的锅炉房打水,那里的开水很热,锅炉房有值班的老头,六十多岁了,他有一个孩子,大概是七八岁的样子,孩子的妈妈常来,提着一个篮子,里头放着吃的东西,我打开水时碰见过她。洗完脸后才去食堂吃饭,人很多,要排队,我每天吃一大碗稀饭两个馒头,一分钱咸菜,工人常常吃完饭打乒乓球,我不会打,所以吃完饭就上班了,不到八点就开始工作……”

7.思维中断(blocking of thought)

又称思维阻滞。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若患者感到当时的思维被某种外力抽走的感觉,则称作思维被夺(thought deprivation)。两症状均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8.思维插入(thought insertion)

和强制性思维(forced thinking)思维插入指患者感到有某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不受他的意志所支配,是别人强行塞入其脑中。若患者体验到强制性地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称为强制性思维。两症状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对诊断精神分裂症有重要意义。

9.思维化声(thought hearing)

患者思考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思维扩散(diffusion of thought)

和思维被广播(thought broadcasting)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即为尽人皆知,感到自己的思想与人共享,毫无隐私而言,为思维扩散。如果患者认为自己的思想是通过广播而扩散出去,为思维被广播。上述两症状亦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11.象征性思维(symbolic thinking)

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如某些患者经常反穿衣服,以表示自己为“表里合一、心地坦白”,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正常人可以有象征性思维,如以鸽子象征和平。正常人的象征是以传统和习惯为基础的,彼此能够理解的,而且不会把象征当作现实的东西。

【案例】

男 34岁 精神分裂症

患者经常双臂舞动,有时将左腿放在右腿上,有时以右腿放在左腿上,有时双手捧着肚子或抱着头,患者对此行为不予解答。病情好转后回忆左臂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右臂代表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双臂摆动代表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左腿代表依靠群众,右腿代表克服困难,左腿放在右腿上代表依靠群众克服困难,右腿放在左腿上则代表克服困难依靠群众,双手捧着肚子代表保护人民,抱着头代表保护领导。

12.语词新作(neologism)

指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拼凑。患者自创一些新的符号、图形、文字或语言并赋予特殊的概念。如“犭市”代表狼心狗肺;“%”代表离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13.逻辑倒错性思维(paralogism thinking)

主要特点为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如一患者说: “因为电脑感染了病毒,所以我要死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狂等。

【案例】

女 28岁 精神分裂症

患者大学毕业后长期休息在家,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相处较好。半年来认为母亲对自己态度生硬,家中的事也不告诉自己。患者说:“我认为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由于2009年转换到2010年对地球的磁力发生改变,这种磁力影响了我妈妈,使妈妈对我的态度发生改变,妈妈现在疏远我,有事情隐瞒我。”

14.强迫观念(obsessive idea)

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强迫性思维可表现为某些想法,反复回忆(强迫性回忆)、反复思索无意义的问题(强迫性穷思竭虑)、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思想(强迫性对立思维)、总是怀疑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强迫性怀疑)。强迫性思维常伴有强迫动作。见于强迫症,它与强制性思维不同,前者明确是自己的思想,反复出现,内容重复;后者体验到思维是异己的。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delusion)

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有以下特征:①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疑;②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害有关;③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④妄想内容则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妄想按其起源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可分为原发性妄想(primary delusion)和继发性妄想(secondary delusion)。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他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包括突发妄想;妄想知觉(患者突然对正常知觉体验赋予妄想性意义);妄想心境或妄想气氛(患者感到他所熟悉的环境突然变得使他迷惑不解,而且对他具有特殊意义或不祥预兆,但很快即发展为妄想)。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对诊断分裂症具有重要价值。继发性妄想是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基础上的妄想,或在某些妄想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等。见于多种精神障碍。

按照妄想的结构可将其分为系统性妄想和非系统性妄想。系统性妄想是指妄想内容前后相互联系、结构严密、逻辑性较强的妄想,反之则称为非系统性妄想。

临床上通常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常见有:

(1)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

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患者坚信他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例如某精神分裂症患者认为他吃的饭菜中有毒,家中的饮用水中也有毒,使他腹泻,邻居故意要害他。患者受妄想的支配可拒食、控告、逃跑或采取自卫、自伤、伤人等行为。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案例】

男 28岁 精神分裂症

患者近半年来,觉得上下班的路上有好几个人装扮为便衣警察跟踪自己,说:“我乘公交汽车他们就跟着上车,我换乘地铁,他们也乘地铁,我提前下车,他们也下车……”,并认为这些人在自己的办公室和家中装有微型摄像机监视自己的行动,说:“他们怀疑我是间谍,盗窃国家机密,吓得我不敢外出。”

(2)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是与他有关。如周围人的谈话认为是在议论他,别人吐痰是在蔑视他,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与他有一定关系。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案例】

女 22岁 精神分裂症

患者近半年来自感痛苦,不愿与人接触,也不愿去上班,说:“马路上人的一举一动都针对我,有的人看到我就咳嗽,甚至吐痰,就是看不起我,故意贬低我;有的人看到我冷笑,认为我这人没有修养,素质差;商店里的营业员对我态度也很生硬,说我这人很小气,没有派头;单位里同事也指桑骂槐,讲我这人是垃圾,看到我进办公室,故意扫地,赶我出门。”

(3)物理影响妄想(delusion of physical influence):

又称被控制感。患者觉得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如受到电波、超声波,或特殊的先进仪器的控制,而不能自主。如患者觉得自己的大脑已被电脑控制,自己已经是机器人。此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案例】

男 39岁 精神分裂症

患者3年来始终感到脑子里被植入了一个芯片,外部有一种特殊的仪器通过脑子里的芯片控制自己,控制其思想、言语、行为、甚至包括大小便,认为自己处于“全控制”状态。当受到控制时,头脑非常难受、有紧束感、反应迟钝、不听自己指挥;四肢肌肉抽痛,背部发热难熬,早晨不让他起床,也不允许料理个人卫生。而当仪器关掉时,才是一个自由人。

(4)夸大妄想(grandiose delusion):

患者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大量的财富和发明创造,或是名人的后裔。可见于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及某些器质性精神病。

【案例】

男 39岁 双相Ⅰ型障碍

患者近1年来心情特别好,胡乱花钱,到处和别人说: “我是毛主席流落在外的儿子,这个秘密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中央马上会来接我回北京,我现在有用不完的钱,马上将去继承我爸爸(指毛主席)的遗产,不久,我就要住在中南海了,到时候接大家去中南海做客。”

(5)罪恶妄想(delusion of guilt):

又称自罪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不可宽恕的罪恶,应受严厉的惩罚,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以致坐以待毙或拒食自杀;患者要求劳动改造以赎罪。主要见于抑郁症,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6)疑病妄想(hypochondriacal delusion):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如认为脑内长有肿瘤,全身各部分均被癌细胞侵犯,心脏已经停止跳动等。严重时患者认为“自己内脏腐烂了”“脑子变空了”“血液停滞了”,称之为虚无妄想(delusion of negation)。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更年期及老年期精神障碍。

(7)钟情妄想(delusion of love):

患者坚信自己被异性钟情。因此,患者采取相应的行为去追求对方,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而认为对方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仍然反复纠缠不休。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案例】

男 20岁 精神分裂症

患者系大学生,半年他来常去图书馆看书,发现一女同学也在看书,认为对方对自己有好感,主动写信表示自己爱慕之心,但遭到拒绝,并将信退回。患者认为对方是在考验他,故又多次写信给这位女同学,但对方均未理睬,患者认为对方已默认。一天这位女生穿了一件红色外套,患者认为对方向自己表露一颗赤诚的心,觉得其他同学都很羡慕他们。当同学告诉患者,“对方已有男朋友,她根本不喜欢你”,但患者坚信这事不是真的,认为默默相爱是独特的方式,周围人是不理解的。

(8)嫉妒妄想(delusion of jealousy):

患者无中生有地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实,另有外遇。为此患者跟踪监视配偶的日常活动或截留拆阅别人写给配偶的信件,检查配偶的衣服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寻觅私通情人的证据。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障碍。

【案例】

男 42岁 精神分裂症

患者近年来坚信妻子有外遇,认为妻子和她单位里的同事有染,经常打电话了解妻子是否上班,有时到妻子单位,在窗外张望,看到妻子与男同志讲话,回家就要盘问妻子,并叫她交代,有时要检查妻子的内裤。弟弟劝告患者不要多疑,患者怀疑弟弟和妻子有“暧昧”关系。妻子在厨房烧饭和邻居打招呼,认为妻子和邻居眉来眼去,肯定有不正当关系。

(9)被洞悉感(experience of being revealed):

又称内心被揭露。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该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

男 28岁 精神分裂症

患者坚信有人在他身上安装了特殊的发射装置,自己头脑中想的事,周围人都知道,他说:“我想去南京路,出门就看到一辆出租车就停在马路边等我;我在一家饮食店吃小笼包子,想要一碟醋,服务员就将醋送到我的餐桌上;在家我想听一首某人的歌,打开收音机,就听到她在唱‘心酸的浪漫’……你们不要再问我,我的事你们都知道,对我来说没有秘密。”

2.超价观念(overvalued idea)

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的根据。此种观念片面而偏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明显地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其他心理活动,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没有逻辑推理错误。超价观念与妄想的区别在于其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与现实基础,内容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例如:一位抑郁症患者特别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女儿患精神分裂症,有段时间甚至担心与自己关系不好的同事在监听自己的电话,为此,不敢用办公室电话与外界联系。

三、注意障碍

注意(attention)是指个体的精神活动集中地指向于一定对象的过程。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保持性。注意的集中性使注意的对象鲜明和清晰。注意过程与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意识等活动密切相关。

注意有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主动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为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定向反射;主动注意为既定目标的注意,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和既往体验有关。被动注意也称作不随意注意,它是由外界刺激被动引起的注意,没有自觉的目标,不需任何努力就能实现。

通常所谓注意是指主动注意而言。注意障碍通常有以下表现:

1.注意增强(hyperprosexia)

为主动注意的增强。如有妄想观念的患者,对环境保持高度的警惕,过分地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是针对他的;有疑病观念的患者注意增强,指向身体的各种细微变化,过分地注意自己的健康状态。见于神经症、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更年期抑郁症等。

2.注意涣散(aprosexia)

为主动注意的不易集中,注意稳定性分散所致。多见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多动综合征。

3.注意减退(hypoprosexia)

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的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多见于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伴有意识障碍时。

4.注意转移(transference of attention)

主要表现为主动注意不能持久,注意稳定性降低,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注意的对象不断地转换。可见于躁狂症。例如:患者在与医生交谈时,有其他患者家属来探视,患者马上与探视家属打招呼,反映患者在病房的情况,马上又和从身旁走过的护士开玩笑。

5.注意狭窄(narrowing of attention)

指注意范围的显著缩小,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见于意识障碍或智能障碍患者。

四、记忆障碍

记忆(memory)为既往事物经验的重现。记忆是在感知觉和思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神活动。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识记是事物或经验在脑子里留下痕迹的过程,是反复感知的过程;保持是使这些痕迹免于消失的过程;再认是现实刺激与以往痕迹的联系过程;回忆是痕迹的重新活跃或复现。识记是记忆保存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某种客体在记忆中保存下来的结果和显现。对既往感知的事物不能回忆称作遗忘。人们感知的事物不可能都能回忆起来,所以正常人也存在遗忘。根据Ribot定律,越是新近识记的事物越是遗忘得快,遗忘的发展总是由近事记忆逐渐地发展到远事记忆。

临床上常见的记忆障碍如下:

1.记忆增强(hypermnesia)

病态的记忆增强,对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主要见于躁狂症和偏执状态患者。

2.记忆减退(hypomnesia)

是指记忆的四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临床上较多见。轻者表现为回忆的减弱,例如记不住刚见过面的人、刚吃过的饭。严重时远记忆力也减退,如回忆不起个人经历等。可见于较严重的痴呆患者。神经衰弱患者记忆减退都较轻,只是记忆困难。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

3.遗忘(ammesia)

指部分或全部地不能回忆以往的经验。一段时间的全部经历的丧失称作完全性遗忘,仅仅是对部分经历或事件不能回忆称作部分性遗忘。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即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不能回忆。遗忘的产生是由于意识障碍而导致识记障碍,不能感知外界事物和经历。如脑震荡、脑挫伤的患者回忆不起受伤后一段时间内的事。逆行性遗忘(retrograde amnesia)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多见于脑外伤、脑卒中发作后。遗忘阶段的长短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长短有关。界限性遗忘(circumscribed amnesia)指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通常与这一阶段发生的不愉快事件有关。见于癔症,又称为癔症性遗忘。

4.错构(paramnesia)

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疑。多见于老年性、动脉硬化性、脑外伤性痴呆和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5.虚构(confabulation)

是指由于遗忘,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自身经历的记忆缺损。由于虚构患者常有严重的记忆障碍,因而虚构的内容自己也不能再记住,所以其叙述的内容常常变化,且容易受暗示的影响。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当虚构与近事遗忘、定向障碍同时出现时称作柯萨可夫综合征(Korsakov syndrome),又称遗忘综合征。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精神障碍、颅脑外伤后所致精神障碍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五、智力障碍

智力(intelligence)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精神活动的功能。反映的是个体在认识活动方面的差异。是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运用,用以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智能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它涉及感知、记忆、注意和思维等一系列认知过程。

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可以从解决实际问题中反映出来,临床上常常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与操作,了解患者的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判断力、一般常识的保持、计算能力、记忆力等,可对智能是否有损害进行定性判断,对损害程度作出粗略判断。另外,通过智力测验方法,得出智商(IQ),对智力进行定量评价。

智力障碍可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及痴呆两大类型。

1.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

是指先天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中毒、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受阻碍,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儿童。

2.痴呆(dementia)

是一种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但没有意识障碍。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临床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行为精神症状,如情感淡漠、行为幼稚及本能意向亢进等。根据大脑病理变化的性质和所涉及的范围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性痴呆及部分性痴呆。DSM-5中取消了“痴呆”,改用了新的诊断名词“神经认知障碍”。

1)全面性痴呆:

大脑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散性器质性损害,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均受到损害,从而影响患者全部精神活动,常出现人格的改变。定向力障碍及自知力缺乏。可见于阿尔茨海默病和麻痹性痴呆等。

2)部分性痴呆:

大脑的病变只侵犯脑的某些局限的部位,如侵犯大脑血管的周围组织,患者只产生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削弱,分析综合困难等,但其人格仍保持良好,定向力完整有一定的自知力。可见于脑外伤后以及血管性痴呆的早期。但当痴呆严重时,临床上很难区分是全面性或部分性痴呆。

3)假性痴呆:

临床上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可产生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称之为假性痴呆。预后较好,可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障碍。

(1)刚塞综合征(Ganser syndrome):

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如一位20岁的患者,当问到她一只手有几个手指时,答“4个”,对简单的计算如2+3=4以近似回答。患者能理解问题的意义,但回答内容不正确。行为方面也可错误,如将钥匙倒过来开门,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而能正确解决,如能下象棋、打牌,一般生活问题都能解决。

(2)童样痴呆(puerilism):

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即成人患者表现为类似一般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声调。自称自己才3岁,逢人就称阿姨、叔叔。

(3)抑郁性假性痴呆(depressive pseudodementia):

是指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能力的降低,表现为痴呆早期的症状,如计算能力、记忆力、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缺乏主动性。但患者有抑郁的体验可予鉴别。抑郁消失后智能完全恢复。

六、定向障碍

定向力(orientation)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的状态的认识能力。前者称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自我定向力。时间定向包括对当时所处时间、白天或晚上、上午或下午的认识,以及年、季、月、日的认识;地点定向或空间定向是指对所处地点的认识,包括所处楼层、街道名称;人物定向是指辨认周围环境中人物的身份及其与患者的关系;自我定向包括对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及职业等状况的认识。对环境或自身状况的认识能力丧失或认识错误即称为定向障碍(disorientation)。定向障碍多见于症状性精神病及脑器质性精神病时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是意识障碍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有定向力障碍不一定有意识障碍,例如酒精中毒性脑病患者可以出现定向力障碍,而没有意识障碍。

双重定向,即对周围环境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现双重体验,其中一种体验是正确的,而另外一种体验与妄想有关,是妄想性的判断或解释。如一患者将医院认为又是医院又是监狱,或认为这里表面上是医院而实际上是监狱等。

七、心境障碍

情感(affect)和情绪(emotion)在精神医学中常作为同义词,它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因之而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心境(mood)是指一种较微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心境障碍必定涉及情绪和心境。

在精神障碍中,心境障碍通常表现三种形式,即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波动性的改变及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一)情感性质的改变

可表现为躁狂、抑郁、焦虑和恐惧等。正常人在一定的处境下也可表现上述情感反应,因此只有当此种反应不能依其处境及心境来解释时方可作为精神症状。

1.情感高涨(elation)

情感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自我感觉良好,有与环境不相符的过分的愉快、欢乐。语音高昂,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表情丰富。表现可理解的、带有感染性的情绪高涨,且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常见于双相I型障碍;表现不易理解的、自得其乐的情感高涨状态称为欣快症(euphoria)时,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或醉酒状态。

【案例】

女 49岁 双相Ⅰ型障碍

患者入院时,话语特多,逢人就说自己心情太好了,并在病房里高声歌唱,赞美自己幸福的生活,唱到声音嘶哑了也停不下来。看见新来的病友,显得非常热情,主动介绍自己,要病友安心住院。

2.情感低落(depression)

患者表情忧愁、唉声叹气、心境苦闷,觉得自己前途是灰暗的。严重时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观念及企图。常伴有思维迟缓、动作减少及某些生理功能的抑制现象,如食欲缺乏、闭经等。情感低落为抑郁症的主要症状。

3.焦虑(anxiety)

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患者表现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致搓手顿足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panic attack),常体验到濒死感、失控感,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一般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多见于焦虑症、恐怖症及更年期精神障碍。

4.恐惧(phobia)

是指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害怕、提心吊胆,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恐惧常导致逃避。对特定事物的恐惧是恐怖症的主要症状。恐惧亦可见于儿童情绪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

(二)情感波动性的改变

1.情感不稳

表现为情感反应(喜、怒、哀、愁等)极易变化,从一个极端波动至另一极端,显得喜怒无常,变幻莫测。与外界环境有关的轻度的情感不稳可以是一种性格的表现;与外界环境无相应关系的情感不稳则是精神障碍的表现,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情感淡漠(apathy)

指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身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可见于单纯型及慢性精神分裂症。

3.易激惹性(irritability)

表现为极易因小事而引起较强烈的情感反应,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暂。常见于疲劳状态、人格障碍、神经症或偏执型精神病患者。

(三)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1.情感倒错(parathymia)

指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不相协调。如听到令人高兴的事时,反而表现伤感;或在描述他自己遭受迫害时,却表现为愉快的表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情感幼稚

指成人的情感反应如同小孩,变得幼稚,缺乏理性控制,反应迅速而强烈,没有节制和遮掩。见于癔症或痴呆患者。

八、意志障碍

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及行为紧密相连而又相互影响。认识过程是意志的基础,而人的情感活动则可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在意志过程中,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称作意志行为。

常见的意志障碍有以下几种:

1.意志增强(hyperbulia)

指意志活动增多。在病态情感或妄想的支配下,患者可以持续坚持某些行为,表现出极大的顽固性,例如有嫉妒妄想的患者坚信配偶有外遇,而长期对配偶进行跟踪、监视、检查;有疑病妄想的患者到处求医;在夸大妄想的支配下,患者夜以继日地从事无数的发明创造等。

2.意志减弱(hypobulia)

指意志活动的减少。患者表现出动机不足,常与情感淡漠或情感低落有关,缺乏积极主动性及进取心,对周围一切事物无兴趣以致意志消沉,不愿活动,严重时日常生活都懒于料理。工作学习感到非常吃力,即使开始做某事也不能坚持到底,甚至不能工作,整日呆坐或卧床不起,患者一般能意识到,但总感到做不了。常见于抑郁症及慢性精神分裂症。

3.意志缺乏(abulia)

指意志活动缺乏。表现为对任何活动缺乏动机、要求,生活处于被动状态,处处需要别人督促和管理。严重时本能的要求也没有,行为孤僻、退缩,且常伴有情感淡漠和思维贫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晚期精神衰退时及痴呆。

4.犹豫不决

表现为遇事缺乏果断,常常反复考虑,不知如何是好。对于两可之间的事,更是不能作出选择和决定。矛盾意向(ambitendency)表现为同一事物,同时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意向和情感。例如,碰到朋友时,一面想去握手,一面却把手马上缩回来。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九、动作与行为障碍

简单的随意和不随意行动称为动作。有动机有目的而进行的复杂随意运动称为行为。动作行为障碍又称为精神运动性障碍。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病态思维及情感的障碍,常可导致动作及行为的异常。

常见的动作行为障碍如下:

(一)精神运动性兴奋(psychomotor excitement)

指患者动作和行为增加。可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类: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时称作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并和环境密切联系配合。患者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整个精神活动是协调的,多见于躁狂症。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

主要是指患者的言语动作增多与思维及情感不相协调。患者动作单调杂乱,无动机及目的性,使人难以理解,所以精神活动是不协调的,与外界环境也是不配合的。如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兴奋、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愚蠢淘气的行为和装相、鬼脸等。谵妄时也可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性行为。

(二)精神运动性抑制(psychomotor inhibition)

指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的减少。临床上包括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和违拗症。

1.木僵(stupor)

指患者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患者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如不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轻度木僵称作亚木僵状态,表现为问之不答、唤之不动、表情呆滞,但在无人时能自动进食,能自动大小便。严重的木僵见于精神分裂症,称为紧张性木僵(catatonic stupor)。较轻的木僵可见于严重抑郁症、反应性精神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蜡样屈曲(cerea flexibility)

是在木僵的基础上出现,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不舒服的姿势,也较长时间似蜡像一样维持不动。如将患者头部抬高似枕着枕头的姿势,患者也不动,可维持很长时间,称之为空气枕头,此时患者意识清楚,病好后能回忆。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3.缄默症(mutism)

患者呈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有时可以手示意。见于癔症及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4.违拗症(negativism)

患者对于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而且表现抗拒及相反的行为。若患者的行为反应与医生的要求完全相反时称作主动违拗(active negativism),例如要求患者张开口时他反而紧闭口。若患者对医生的要求都加以拒绝而不作出行为反应,称作被动违拗(passive negativism)。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三)特殊行为

1.刻板动作(stereotyped act)

指患者机械刻板地反复重复单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2.模仿动作(echopraxia)

指患者无目的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常与模仿言语同时存在,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3.作态(mannerism)

指患者做出古怪的、愚蠢的、幼稚做作的动作、姿势、步态与表情,如做怪相、扮鬼脸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十、意识障碍

在临床医学上,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大脑皮质及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兴奋性对维持意识是起着重要作用。当意识障碍时精神活动普遍抑制,表现为:①感知觉清晰度降低、迟钝、感觉阈值升高;②注意难以集中,记忆减退,出现遗忘或部分性遗忘;③思维变得迟钝、不连贯;④理解困难,判断能力降低;⑤情感反应迟钝、茫然;⑥动作行为迟钝,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⑦出现定向力障碍,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不能辨别,严重时自我定向力,如姓名、年龄、职业也不能辨认。定向力障碍为意识障碍的重要标志,但仍应根据以上几点综合地判断有无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意识清晰度的降低,意识范围缩小及意识内容的变化。临床上常见的意识障碍,以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有嗜睡、混浊、昏睡、昏迷,其他伴有意识范围缩小或意识内容变化等。

1.嗜睡(drowsiness)

意识清晰度水平降低较轻微。在安静环境下经常处于睡眠状态,但接受刺激后可以立即醒转,并能进行正常的交谈,只是比较简单,刺激一旦消失患者又入睡。见于功能性及脑器质性疾病。

2.意识混浊(confusion)

意识清晰度轻度受损,患者反应迟钝、思维缓慢,注意、记忆、理解都有困难,有周围环境定向障碍,能回答简单问题,但对复杂问题则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吞咽、角膜、对光反射尚存在,也可出现原始动作如舔唇、伸舌、强握、吸吮和病理反射等。多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3.昏睡(sopor)

意识清晰度水平较前者更低,环境意识及自我意识均丧失,言语消失。患者对一般刺激没有反应,只有强烈的疼痛刺激才引起防御性反射,如以手指压患者眶上缘内侧时,可引起面肌防御反射。此时角膜、睫毛等反射减弱,对光反射、吞咽反射仍存在,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可出现不自主运动及震颤。

4.昏迷(coma)

意识完全丧失,以痛觉反应和随意运动消失为特征。对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反应,吞咽、防御,甚至对光反射均消失,可引出病理反射。多见于严重的脑部疾病及躯体疾病的垂危期。

5.朦胧状态(twilight state)

指患者的意识范围缩窄,同时伴有意识清晰度的降低。患者在狭窄的意识范围内,可有相对正常的感知觉,以及协调连贯的复杂行为,但除此范围以外的事物都不能进行正确感知判断。表现为联想困难,表情呆板或迷惘,也可表现为焦虑或欣快的情绪,有定向障碍,片段的幻觉、错觉、妄想以及相应的行为。常忽然发生。突然中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长,数分钟至数小时。事后遗忘或部分遗忘。多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脑外伤、脑缺氧及癔症。

6.谵妄状态(delirium)

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视幻觉及视错觉的内容多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性的情境,如见到昆虫、猛兽等。有的内容具有恐怖性,患者常产生紧张、恐惧情绪反应,出现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思维不连贯,理解困难,有时出现片段妄想。患者的定向力全部或部分丧失,多数患者表现自我定向力保存而周围环境定向力丧失。谵妄状态往往夜间加重,昼轻夜重。持续时间可数小时至数日,意识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或全部遗忘。以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中毒所致精神障碍较多见。

7.梦样状态(oneiroid state)

指在意识清晰程度降低的同时伴有梦样体验。患者完全沉湎于幻觉幻想中,与外界失去联系,但外表好像清醒。对其幻觉内容过后并不完全遗忘。持续数日或数月,常见于感染中毒性精神障碍和癫痫性精神障碍。

十一、自知力

自知力(insight)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障碍认识和判断能力。在临床上一般以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是病态的,即为自知力恢复。

一般的精神障碍患者有自知力,主动就医诉说病情。但重症精神病患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失,他们不认为有病,更不承认有精神病,因而拒绝治疗。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

自知力缺乏是重症精神病特有的表现。 Ci5RgbYzOAsiSHnnh+AaeKCp7EHoJPgu1Qgj3agXcC/jtokUAKuwemyoy+IMhL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