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诸病,其治则有三要:
“产后气血骤伤,百脉空虚”,故其治总以温补为先,常用大补的参芪、当归、阿胶、龙眼肉等,佐以温通的桂枝、鹿角、炮姜、乌药之类。应当注意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常常配用砂仁、木香、焦三仙、生鸡内金,以及寒性反佐的公英、连翘、黄柏等。产后如感风寒切忌过汗,遇忧郁勿专耗散,如有停食必兼醒脾,如有热象不宜过凉。
“先审少腹痛与不痛,以征恶露之有无;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征津液之盛衰;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及乎饮食之多少,以征胃气之充馁。”由此立法行滞、通便和下乳便成产后治则的三个关键。行滞常选用乌药、香附、桔梗、薤白、木香、郁金。通便常选用菊花、当归、草决明、全瓜蒌、莱菔子、桃仁。下乳常选用生谷芽、生麦芽、生芪、路路通、公英、炒橘核。
“产后必有败血”,如停于脾胃则见腹胀痛、呕吐逆,流注肌肤则见水肿麻木,留滞关节则见痛楚挛急。当投祛瘀生新之品,如三七、泽兰、益母草、丹参、鸡血藤、地龙等。
调治胎前产后诸病切忌攻伐,亦不能峻补。因为这两个期间是妇女特殊易损之时,过者有害,不足亦有害,以和为妥,求其平矣。
1.痰瘀互结,治当祛痰化瘀,药用竹茹、枳壳、当归、益母草、香附、炮姜等。
2.气血虚弱,治当益气养血,药用生芪、当归、生地、黄精、桂枝、仙鹤草等。
3.阴虚火旺,治当滋阴清热,药用知母、黄柏、生地、女贞、川断、藕节。
1.热入血室,治当和解表里,药用柴胡、黄芩、青蒿(后下)、连翘、防风、芦根等。
2.气分实热,治当清热解毒,药用生石膏、知母、生苡仁、公英、莱菔子、制军等。
3.营血两燔,治当清营凉血,药用生地、丹皮、赤芍、黄连、水牛角、双花炭等。
产后保养不慎,感受风寒,骨节酸楚一症最难治愈。除遵古训:“产后宜温”以温补气血为治外,不可忽视温通之力,补而不通其楚难除。另外还要配伍引经药增其药力。
生黄芪15g 当归10g 鸡血藤10g 老鹳草10g
桂枝10g 生杜仲10g 秦艽10g 川 断15g
怀牛膝15g 防风10g 桃仁10g 桑寄生10g
蚕沙10g(包) 三七粉3g(冲) 防 己10g
颈部加葛根10g,上肢加桑枝30g,下肢加木瓜10g,腰部加狗脊15g。
产后乳痈西医称乳腺炎,系感染所致,故医者常投清热解毒之品,殊不知清解药常常苦寒,可伤胃气,并致寒中胞宫而后患无穷。产后乳痈少投清热解毒,立法最宜补托活络。
生芪15g 当 归10g 鹿角霜15g 公 英10g
炒橘核15g 丹 参30g 香 附10g 赤 芍10g
路路通10g 制大黄10g 青 皮10g 王不留行10g
同时还应分期辨治:
治当疏肝清热,通乳散结,药用柴胡、黄芩、党参、牛蒡、全瓜蒌、路路通等。
治当清热解毒,通乳透脓,药用黄连,黄芩,黄柏,制军,公英,野菊花等。
治当排脓托毒,调理气血,药用生黄芪、川芎、生甘草、桔梗、炒橘核、生苡仁等。
妇人低热常以虚证为主,也就是古称的“劳热”,最宜甘温除热法,再佐清退虚热之品。
生芪15g 太子参15g 当 归10g 银柴胡10g
黄精10g 炒白术10g 云 苓10g 陈 皮10g
升麻5g 白 菊5g 地骨皮10g 青 蒿15g(后下)
产后3天乳汁不下或下之甚少,速投温补之剂,并从脾肾着手,还要三佐:一是佐和血通络,通利乳络;二是寒性反佐以防上火;三是和胃消导以免腻滞。
生芪15g 当 归10g 蛇床子10g 菟丝子10g
炒白术10g 川 芎10g 公 英10g 王不留行10g
炒橘核15g 路路通10g 生谷麦芽 各 30g
气血虚弱者,治重补气养血,通脉活络,选加黄精、生地、白芍、桔梗、麦冬、生杜仲、桑寄生等。
肝郁气滞者,治重疏肝解郁,通络下乳,选加柴胡、赤芍、陈皮、丹参、丝瓜络、全瓜蒌等。
产后缺乳,针灸可通。主穴取气会膻中,针尖向下平刺,得气后退至皮下,再向两侧横刺,捻转使乳房内有酸胀感;乳根针尖向上斜刺,进针1寸,捻转使乳内有酸胀感,2穴均可施灸法。再配少泽点刺放血,脾俞、足三里艾条灸15分钟;内关、合谷、太冲施泻法,留针15分钟,间歇行针2次。耳穴埋豆法,取胸区痛点、内分泌、脾、胃、肝、交感,双侧埋豆,自行按压数次,3天换豆。
针灸通乳可行,但要掌握时间,一般在产后第2天开始,最迟不能超过1周,否则影响通乳。此外,还可应用陈皮、葱白煎汤,热敷乳房,多喝猪蹄汤、鲫鱼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