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胃气为本,纠正腻苔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气为本。”《灵枢·五味》曰:“五藏六腑皆禀气于胃。”李东垣在此基础上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师承张洁古“养胃气”的治法而创立“脾胃论”,主张治虚的重点宜放在调治脾胃上,倡导“补中益气”法。

胃气在生理上讲,代表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是人体抗病能力的标志。在病理上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保护胃气是防病、治病的首要。

治病首先要注意“胃气”,也就是把开胃纳谷要放在首位。纳呆一证造成两个后患:一是影响消化吸收,降低抗病能力;二是再对证的汤药,也会由于纳呆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因此在投药前必须问一问患者的食纳。如见纳呆,则要分清两类证情:

一是苔腻纳呆,属于湿阻中焦,宜芳香开胃。腻苔无论厚薄均主实邪,多见为痰浊,也有食阻。黄腻者痰热或食阻热化,临床常见;白腻者痰浊或食阻寒化,临床少见。痰浊和食阻是实邪致病中的重要病因,也是病理产物。由于“胃气为本”,痰浊、食阻均影响中焦脾胃的运化吸收,加之中医汤剂治病,主要由脾胃吸收而发挥药效。临床见到腻苔如不及时祛除,一则病势多变,二则影响药效发挥,腻苔的危害显而易见。

纠正腻苔应以温胆汤合保和丸化裁,主要的药味有竹茹、枳壳、云苓、陈皮、莱菔子、焦三仙。黄腻化热宜选加连翘、公英、桑白皮之类;白腻寒化宜选加半夏、木香、厚朴之属。还应配用透窍行气的石菖蒲、郁金;分利两便的车前草、草决明,这是第一步。投之腻苔不退,可以“三竹”换用:平时用竹茹即可,若便干热盛改用天竺黄,痰多咳促改用竹沥水,这是第二步。不效再加茵陈15g(后下),泽泻10g,以增利湿祛痰之功,这是第三步。再不效,加入散结的海藻15g,昆布15g,这是第四步。腻苔依然不退,最后可加软坚的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海蛤壳30g,这是第五步。见腻苔先退腻是临证取效之道,上述五步退腻法,一般能达到退腻目的。

二是苔薄纳呆,属脾不健运,宜健脾开胃,投香砂六君丸、养胃汤化裁,以党参、炒白术、云苓、陈皮、木香、砂仁、乌梅、芦根、生杜仲、生白芍、车前草、生山楂为主。

经芳香开胃或健脾开胃施治后,患者食纳振奋,消化吸收功能恢复。再据病证投以辨证论治方药,其效必定大增。故治病要注意“胃气为本”,不可一味辨证论治而疏忽胃气之重要性。 Trwtfo2I85WsM9kJcQZfHFX8kdd1KPy/wxU1WvgIKuQBoDhQC1kqYA6oDxW5SIT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