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们也都是雾霾的制造者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其实是没有资格谈论雾霾的治理的,但是我也作为一个市民,谈谈我对它的看法。

我完全相信我们的政府有能力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雾霾问题,我相信这一定需要几年,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需要几代人携起手来解决。而雾霾的治理需要满足这样一种平衡,就是:雾霾的治理速度,雾霾对人体真实的伤害以及治理雾霾所要付出的代价,这三者必须要在达成互相妥协的平衡当中前进。

雾霾的治理速度,我们都希望越快越好,甚至希望今年有雾霾,明年就必须要杜绝。其实,雾霾的治理在发达国家一样是个老大难问题,问题的严重程度一点不比我们轻,解决起来也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耗时多年才终究见了一点成效。例如,洛杉矶从1943年第一次雾霾的出现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有整整27年的时间,其中遇到了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阻力。完全治理雾霾也用了近50年时间。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最重要的还是先看经济发展。没有一个吃不饱的国家可以谈理想,谈环境。必须要先让大多数人吃饱、穿暖,才有可能让人去思考如何能更好地生活。在解放初期,人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浩劫,生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环保是有代价的,往往都是要以发展的停滞为前提的,因此当一个社会充分进步的时候,教育和文化领域发达,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

雾霾对人体真正的伤害,我们上面也已经说了很多,但是我们也都承认,在雾霾之下我们依然可以生活,虽然痛苦但依然活着,我们固然希望每天醒来的时候,天都是蓝色的,空气中也能弥漫着花香。但是现在哪怕PM2.5能低于100,可能就都觉得还好了。但是我们仍然希望PM2.5下降到国际的标准,也就是25以下,我们会觉得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都是值得的,因为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能代替。

但是这样想的人们常常忽略一个问题,大家是不是总天真地设想雾霾是由一类黑心的工厂带来的?如果让那些排污量超标的厂子都倒闭,把那些厂长和官员都严办,很快就可以每天活得“APEC蓝”一样的美景了呢?

并不是。其实你只有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改变会为你带来怎样的影响。强行关闭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真的好吗?恐怕未必,你的家人可能就在那个工厂工作,可能就指望着每月的那点微不足道的收入,但就是因为老百姓都需要蓝天,于是这家几万人的钢铁厂就倒闭了,几万个人面临失业,之后政府又可以拿怎样的岗位来安置这些下岗职工?

没错,我们有时会摆着一副圣人的姿态来居高临下地认为,那些任何与污染有关的机构也许应该统统消失,但是我们又何曾设身处地地去想,那里面的人也是和我们一样的同胞,他们也爱蓝天,但他们不能没有工作,毕竟他们也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职员,天塌了他们的人生就垮了。

这里就自然说到了为了治理雾霾所需要的代价。我们知道,雾霾的产生有种种原因,其中不完全的燃料燃烧可能占30%~50%,而汽车尾气也要占20%~30%,我们在提到这方面问题的时候总会认为,主要问题在于重工业,而其他国家的汽车更多,不是也没有中国的雾霾么?相当于,我们总在希望别人改进,希望别人妥协和放弃,而不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实际是一种非常自私的想法,而这种想法遍布于各行各业当中。似乎我们认为可以继续开着车,抽着烟,对雾霾和政府破口大骂,自己却丝毫不认为应当做出一点努力。

我们总是在希望别人改变,但是却不能允许自己的生活出现一丝一毫的损失。

另外我们都知道,农村有着烧秸秆的习惯,原来的农民烧秸秆是用于做燃料,这样燃烧的时间不固定,因此随着大风吹散,就很难成为严重的污染源。而现在由于秸秆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作为燃料的能量效率极其有限,因此通常会在收割之后大量地集中焚烧,而家家户户这样做,会产生大气无法短时间内净化的PM2.5。资料显示,以北京地区为例,2011年农业秸秆产量为224.7万吨,其中有45%被露天焚烧,因焚烧秸秆而排放的PM2.5总量为2.48万吨。又例如在2008年10月底江苏暴发的一次重度雾霾事件当中,江苏本地秸秆焚烧对雾霾的贡献达到了32.4%,这也就是有些城市竭尽所能地搬走了化工厂,控制汽车上路,鼓励清洁能源,但是空气质量还是得不到改善的原因。

那么中国也会像欧美等发达国家一样,需要四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治理雾霾吗?

英国政府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领导的比佛委员会,在比佛委员会的推动下,1956年英国出台专门针对空气污染的《清洁空气法》,而经过了近50年,英国政府先后出台了《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 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 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环境法》(1995年)、《国家空气质量战略》(1997年)、《大伦敦政府法》(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1999 年)。在法律的约束下,也是经过如此长的时间英国伦敦才成为了现在这样的花园城市。

但是中国可能不需要走这么长的路,因为发达国家花了很长的时间用于清洁能源的研发工作,而学习和借鉴对中国人来说从来就不是难事,可以说我们的科研能力具备创造如此能源的能力,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仍然需要进行不断地转型,才能够给新能源更广阔和宽松的市场。

我相信雾霾的改造非一日之功,我也相信柴静和我们一起手术的那个下午没有白费。我们让这个社会看到了一些真实的东西,我们需要给它一些时间,让它冷静地转型,理智地进步,终将有一天,我们的蓝天越来越多。 fJaeSfWlac6I4SSLgbC82zECH3YKmVJ6dQuDuIE5518SfOJsOxIYIj2avOBFQu+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