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枝木为床,蓍艾为席,饮水食菽,垦山播种。人或言于楚王,王于是驾至莱子之门。莱子方织畚,王曰:“守国之政,孤愿烦先生。”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樵还,曰:“子许之乎?”老莱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铁钺。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妻,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仲尼尝闻其论,而蹙然改容焉。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人莫知其所终也。
现代人知道老莱子,多半是因为二十四孝中有个老莱娱亲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汉代赵岐的《孟子注》。孟子说,大孝之人能做到终身仰慕父母,舜就是这方面的榜样。赵岐作注释,就补充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说老莱子七十岁了,还穿着婴儿的衣服在地上爬,以此逗父母开心。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解乃至反感的,他认为这种行为中隐藏着诈伪,孰是孰非姑且不论,只是二十四孝中这个故事确实因为鲁迅的议论而出名。至于老莱子究竟是何许人也,其实并没有很多的记载可供证明,有一种说法认为上古时候“老”、“李”音近,老子姓李,所以也称老子。老莱子是不是也姓李没人说起,但据历代的零星记载,老莱子跟老子同是楚国人,时代也相接,并且据《史记》的说法,老莱子也是道家中人,有十五篇著述,所以,有人认为老莱子其实就是老子。《战国策》中的老莱子则剿袭了商容的故事,用舌头和牙齿的对比来开导老子,这就越发让人怀疑老子和老莱子有着密切的关系。相比《史记》和《孟子》注,皇甫谧的《高士传》年代较晚,他这段故事大抵取材于刘向的《列女传》,当然传记的主体是老莱子妻。根据这个故事,老莱子就成了一个合格的高士形象:王公贵族前来相邀,置之不顾,拂袖而去。至于是不是因为听了老婆的话才这么做的,并不重要,高士的定义和夫妻关系并无瓜葛。这样说来,关于老莱子这人,几个不同的源头说法不一,有说他是道家人物的,有说他是高士的,也有说他是孝子的。尽管这些概念并非互斥,未尝不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但既然老莱子跟着老婆逃到江南隐居去了,难道后来又把更年迈的父母也接了去,在他七十岁的时候才有娱亲的事?这样的疑惑真是有点说不清的,好在对历代读书人来说,《孟子》是必读书,《史记》也很熟悉,而《列女传》、《高士传》则都属于并不重要的读物,所以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还是孝子兼道家学者。这里任渭长作画是为《高士传》服务的,所以还是画了夫妻二人对话的场景,老莱子编着畚箕,而老莱妻身边有一捆柴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