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弦高者,郑人也。郑穆公时,高见祝为秦晋所逼,乃隐不仕,为商人。及晋文公之返国也,与秦穆公伐郑,围其都。郑人私与秦盟,而晋师退。秦又使大夫祀于等三人戍郑。居三年,晋文公卒,襄公初立。秦穆公方强,使百里、西乞、白乙帅师袭郑。过周反滑,郑人不知。时高将市于周,遇之,谓其友蹇他曰:“师行数千里,又数经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无备也。示以知其情也,必不敢进矣。”于是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犒秦师,且使人告郑为备。祀于亡奔齐,孟明等返至都,晋人要击,大破秦师。郑于是赖高而存。郑穆公以存国之赏赏高,而高辞曰:“诈而得赏,则郑国之政废矣。为国而无信,是败俗也。赏一人而败国俗,智者不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返。
弦高的故事即使不能说是家喻户晓,至少还是很有名的。说到古代的爱国故事,弦高犒师是经常被提到的。这件事的记载最早是在《左传》,弦高也算是名列经传,此后《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等都屡屡提及,看来这事情确实是有的。但这个故事从事理上想来又实在可疑,一个完全没有贵族生活经历的商人,如何能成功地冒充外交使节,骗过他国的军事将领呢?问题又并不只出在他事迹的疑点,事成之后的后续故事也有问题。在《左传》中,弦高不过是一个插曲,没有更多下文。到了汉朝人拿来说事,便被演绎成一个苏格拉底式的伦理诡辩命题:欺骗一定是不好的吗?弦高这样的欺骗保全了国家利益,有什么不对吗?如果只是到此为止,弦高还是进不了《高士传》,因为评判高士的指标从来就没有救国救民这一条。在《淮南子》里,这故事就有了下半截,因为弦高救了郑国,所以郑伯要重赏他,弦高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我只不过跟秦军耍了个诡计,如果诡诈能够得赏,那郑国就是不讲信义的国家,一国的风俗将由此败坏,所以万万使不得。于是,弦高远远地逃到东夷去了。这么一逃,看上去跟许由一类人的行径就很有些类似了,或许就因为这个,弦高才成了高士,不过是一个对军政事务并不冷漠的高士,也是高士中唯一一个商人。本来,高士是逃避名利的,而弦高却以商人的精明做了一笔大买卖,即便弦高真的什么赏金都没拿,还是让人觉得他不属于真正的高士,哪有他这样在军事政治圈子里赚这样一大笔的高士呢?要知道,高士每每都是不会玩这一套的,但嘴上绝对不说不会,而要说不稀罕。
从画面演绎角度说,弦高是很容易体现特色的,因为十二头牛的道具是别的故事里不具备的,可不知道为什么,在画面里连根牛尾巴都没出现,所画的这个弦高也并没有什么个性化的特点,说他是谁都有点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