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壤父者,尧时人也。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馀,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壤父这个人物只出现在《高士传》系列中,壤父故事的核心其实就是里面这首歌谣。其中的前两句在一些关于善卷的记载中也有,就主题看起来属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无政府主义,但后来的人们一直拿它来标榜尧时的太平盛世。这个老头本无名无姓,因为他唱歌的同时在击壤,所以就称为壤父——击壤的老头。比较传统的注解认为击壤是一种游戏,《太平御览》引《风土记》是这么说的:“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四十三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这个记载虽不够详尽,但也能看出个大概,估计是比较原始的保龄球或冰壶一类的玩法。也有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地认为尧时代的百姓是无比纯朴的,绝不会玩这种博弈类的游戏,所以击壤还应该是用拐杖敲击地面的意思。画面中的壤父似乎只是拿了一根小竹棍,和传统的对“击壤”的解释都对不上号,可能是画家对文史的杂识缺乏储备,但这样画壤父,无疑把一个本来很有特色的形象处理得没什么特色了。
后来人们从文学角度欣赏,也都很喜欢《击壤歌》,它年代早,可以上溯到尧的时候,清代的沈德潜编纂《古诗源》,收罗唐之前的古诗,就把它列为第一首。壤父尽管可以看作是道家者流的高士,但他并没有拒绝权力、蔑视权力的表现,最多只说到帝力何有于我——权力和我没关系。他只是满足于简单快乐的生活,今人所谓农家乐,也是同样的境界。所以,儒家的士人对某些过于出世的高士或许心怀不满,但绝不讨厌《击壤歌》,反而很羡慕那满含田园之乐的生活。《高士传》里的高士,多少都有些凄苦的色彩,尤其是入选的孔门弟子,那简直都是生活穷困潦倒的典范,但壤父的故事就特别甜美。北宋著名的学者邵雍就非常喜欢击壤的故事所蕴含的平易、自然的田亩之乐,他虽然精通易数,对天地造化、事理玄机有着深邃的领悟,但他的为人和诗作却都是极其浅易的,他的一首《安分吟》写道:“安分身无辱,知几心自闲。虽居人世上,却是出人间。”圣贤的头衔实在有些累赘,既然不做官,把自己看作一个普普通通的壤父型的农夫,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态度。于是,他的诗集就被命名为《击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