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唐九经题章侯画博古页子

此牌凡四十八叶,计树之老挺疏枝、秀出物表者得二十七,小几大案之张,汉瓦秦铜之设,其器具得五十八,衣冠矜饰,备须眉,横姿态而成人物者,得佰四十有九,一切牛羊狗马之类不计焉。其大抵也,古雅精核,较《水浒页子》似又出一手眼。《列子》谓宋人刻沐猴棘端,纪昌以燕角之弓、搠蓬之箭射虱贯心而悬不绝。噫,人皆以为寓言耳。请观《博古牌》,世岂乏此手此眼哉!后有作者能再有此手与眼也哉!

癸巳榴月若耶樵者唐九经书。

刻猴于棘刺之端的故事并不出于《列子》,而是出于《韩非子》的《外储说左上》,并且是个骗局,即使在寓言中也是当成不可能的事的。这骗局的主角有二说,一说是宋人,一说是卫人,而上当的呆子却是同一个,那就是燕王。内容一详一略,我们取较详的“卫人说”:燕王雅好微雕工巧之技。大人物有了爱好,就给下边人打开了生财之道,有一卫人便来自荐道:“我能在棘刺之端刻一母猴。”燕王大喜,遂养之以五乘之奉,也就是高官之禄了。这里先插入几句,说起微雕,龙凤龟蛇,雕什么不好,为什么要雕猴子?我想这猴子大约是微雕中常见的题材。从现在倒回二三十年,街头巷尾的玩具摊上常摆着一种“滑石猴”,长短形制如印章,上面刻一猴,寥寥数刀,形神俱现,又省工,又不浪费材料,因为滑石猴是孩子们用来在墙壁或地上写字的,精雕细缕不但不值得,也失去了实用性。如今想起,这滑石猴的雕刻造型也许在韩非先生那时就已经存在了。但猴则已矣,何必母乎?真的猴子坐在那里,常人也难辨雌雄,况且是刻出来的?所以这“母猴”也是特定题材,即怀里揣着一只小猴的猴子也。且说燕王对卫人道:“我想看你是怎样在棘刺上刻母猴的。”卫人道:“大王呀,这事可是心急不得。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于是燕王就只好用高薪供养着卫人,自己却要把饮食男女这两种欲之大者控制到穷光棍的水平,而且还要坚持半年,否则即不得观其母猴。

此时有位郑人,是个冶匠,大约也是来燕国打工的,听说燕王之事,便来拆穿河南同乡的骗局。他对燕王说:“我是专造刻刀的。众所周知,诸种微雕之物必以刻刀刻之,而所刻之物又必大于刻刀。如果棘刺之端容不下刻刀之锋,那就难以治棘刺之端。那个卫人既然不让大王看他怎么刻母猴,那么大王何不要求看看他刻母猴用的刀呢?那样的话,他能与不能即可知也。”

燕王茅塞顿开,便把卫人叫来,问道:“你是用什么来刻棘刺之端的?”卫人道:“当然用刻刀了。”燕王说:“那么让我看看你那刻刀吧。”这卫人没想到燕王会如此聪明,一下子被问得慌了神,就只好说:“那刻刀没带在身边,请让我回住处去取吧。”于是他便赶紧乘机逃走了。

我想,这燕王此时可能会在后悔:这小子骗了我几个月的薪水倒是小事,害得我守了那么久的斋戒,真是该死。可我为什么不派人跟着他,却让他溜了呢!可是那卫人在路上也一定会后悔:如果当时能急中生智,对燕王伸出一只空巴掌,说:“请大王看吧。只是它实在太小了,怕是大王看不清楚的。”那么燕王八成会像西洋那位好穿新衣的国王一样,来赞叹那莫须有的刻刀的锋利的。

纪昌学射的故事确是见于《列子》的《汤问篇》:甘蝇,是古代善射者,只要他一拉弓就兽伏而鸟下。他的弟子名叫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又学射于飞卫,飞卫對他说:“你要先学会不眨眼,然后才谈得上学射箭。”纪昌回家,就偃卧在他妻子的织机之下,以目接近织机那一上一下的“牵挺”(就是织工用脚蹬踩的那东西)。二年之后,即使是把锥子尖逼到他眼睛上,他也不眨一下。他把这成绩对飞卫说了,飞卫道:“这还不行,你必须能视小如大,视微如著,学成之后再告诉我。”纪昌就用牛毛拴了只虱子挂在南窗上,每天就盯着看。旬日之间,那虱子就渐渐变大;三年之后,已经大如车轮了。再看其他的物件,皆如丘山一般。于是他便以燕角做的弓、蓬毛做的箭来射虱子,一箭直穿虱子的心脏,而那悬着它的牛毛依然如故,动也不动。他再去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跳着脚道:“哈,你小子成功了!”

但飞卫高兴得太早了,他哪里知道徒弟正琢磨着自己呢。纪昌想:普天下能与我射技相敌的只有师父了,我索性让他彻底成全我,让我成为天下第一吧。这天二人相遇于野,纪昌“嗖”的就是一箭,飞卫也射出一箭相迎,二箭中路端锋相触而坠于地。二人交射,飞卫的箭先光了,纪昌却多带了一支,但飞卫以棘刺之端相迎,又是毫发无差。结果是理想化得有些牵强:二人“泣而投弓,相拜于途,请为父子,克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癸巳,是顺治十年,此时老莲已经辞世一年了。“榴月”,榴花盛开之月,在农历为五月,正是初夏。明清书画界好给时令加以雅号,以花令代指月份即其中的一套。如二月称杏月,三月称桃月之类。“若耶”,会稽有若耶溪、若耶山,其实同指一处,都在“山阴道上”。但溪比山有名,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其题就是《入若耶溪》。而李白的诗句“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则更可以想见西子故里的风情了。 fxte0xgO44T+FwO6rqlKCVckjV/o/6xaO8JnC9Mc7HwwJHzVdvVP79+1dh0smmT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