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同一天,周恩来以外交部长的名义向各国政府发出公函,上面写道:“毛泽东主席已在本日发表了公告。我现在将这个公告随函送达阁下,希为转交贵国政府。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需要的。”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外交文件,也是通过使领馆向外国政府发出的第一个照会。首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的苏联。10月2日晚9点45分,苏联副外长安德烈 · 葛罗米柯致电周恩来,表示苏联政府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

中苏一建交,毛泽东就着手进行访苏的具体准备工作。他希望同斯大林直接会商两国间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加强中苏关系。1949年11月9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告诉他中共中央已经请在中国的苏联经济专家组组长科瓦廖夫通知斯大林,请他决定毛泽东去莫斯科的时间。11月12日,毛泽东接到斯大林的正式邀请。毛泽东立即复电表示感谢,并告知:他准备于12月初动身,同时希望科瓦廖夫能与他同行。

11月25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作出决定,毛泽东定于12月初赴苏访问。12月6日,正值北国的隆冬季节。北京西直门火车站,毛泽东登上北上的专列,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走出中国故土,出国访问。毛泽东这次访苏的目的,一是参加斯大林七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二是同斯大林进行商谈,重点是处理1945年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及有关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的《雅尔塔协定》的产物,基本恢复了沙俄时代在中国东北的特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按照新中国“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中苏旧约也应予以废除而另订新约,以适应中国革命胜利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变化。

12月16日,毛泽东在抵达莫斯科雅罗斯拉夫车站发表的书面演说中指出:“目前的重要任务,是巩固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反对战争挑拨者,巩固中苏两大国家的邦交,和发展中苏人民的友谊。”当晚,毛泽东前往克里姆林宫,拜会斯大林。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同斯大林见面。他们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又各自领导着一个伟大的国家。他们的首次会面,意义非凡。当时担任中方翻译的师哲回忆说:“斯大林在他的克里姆林宫办公室的小会客厅会见毛主席。六时整,厅门大开了。斯大林和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及维辛斯基外长站成一排迎接毛主席。这是很破例的,因为斯大林一般不到门口迎接外宾。他为了表示对中国人民及其领袖的尊重、信任及特殊的礼遇,所以特地作了这样的安排。”

毛泽东和斯大林的这次会谈,涉及保障和平、中苏条约、贷款等问题。尽管双方进行了坦诚的交流,也在贷款问题上达成了一致,但在最主要的问题上,即要不要签订新的中苏条约、废除旧的中苏条约的问题上,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12月21日,毛泽东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并作为第一个致祝词的外国领导人发表了讲话。毛泽东的祝词受到热烈欢迎,三次全场起立,长时间鼓掌。然而,毛泽东心里牵挂的,始终是中苏条约的问题。12月24日,应毛泽东的要求,毛泽东与斯大林举行第二次会谈。让毛泽东失望的是,他关心的中苏条约依然没有进展。就连他希望周恩来来莫斯科的要求,斯大林也婉言拒绝了。

由于毛泽东参加祝寿活动后,中苏双方都没有关于他的活动报道,国际上出现种种猜测,英国通讯社甚至散布谣言说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起来。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开始调整对华政策,一个重要的动向是印度和英国准备承认新中国。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斯大林终于改变了态度。1950年1月2日,《真理报》针对英国通讯社散布的谣言,在头版刊登了塔斯社记者对毛泽东的访问,特意披露毛泽东访问苏联的目的是: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首先是现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贷款问题及两国贸易和贸易协定问题等。当晚,斯大林派莫洛托夫和米高扬会见毛泽东,征求他对处理中苏条约的意见,表示同意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令毛泽东的心情豁然开朗,兴致勃勃地到列宁格勒、波罗的海等地参观。

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同斯大林举行会谈,并在中苏条约问题上达成一致。毛泽东强调:“要把新条约和原来的条约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过去说的是对日战争时的合作,现在应是防止日本侵略;过去国民党只是口头上谈友谊,现在具备了真正友谊与合作的一切条件。新条约应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文化合作的各项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合作。”

从1月23日起,双方经过多次会谈,于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第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条约,使新中国“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实践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它同一百多年来旧中国与帝国主义列强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宗旨是:加强中苏“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并明确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长春铁路的前身,是始建于1898年6月9日的东清铁路。它是沙皇俄国胁迫中国清政府以哈尔滨为中心,在我国东北修建的一条具有侵略性质的铁路。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有关协定,将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合并为中国长春铁路,由中苏共同所有、共同经营,由苏联境内到旅大往返的货物免征关税,期限为三十年。这显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对中长铁路的归还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缔约国双方同意苏联政府将共同管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此项移交一俟对日和约缔结后立即实现,但不迟于1952年末。”这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成果。正因为这样,周恩来在归国途中很兴奋地说:“我们这次把历史上的一些悬案作了一个总的解决,这只有我们人民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才能和苏联得到这样的解决。”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结束了历时两个月的第一次访苏,离开莫斯科,登上回国的专列。尽管此行出现过一些曲折和不愉快的事情,但从总体上说是成功的,取得了有利于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成果。4月11日,中苏新约及有关协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正式批准生效。在批准这一条约时,毛泽东强调指出:“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事实证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保障双方的安全,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加强中苏人民的友谊和促进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有重大意义。1979年4月3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一年后即告期满,中国将不同苏联继续延长这一条约的期限。一年后该条约废止。 Sdc253fNND6LOcJhlqbVJW9yAu0kcEJxkzSc0KLN1b0njeVthTY1YpzFsjye1P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