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实质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一方面,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级文明形态,源于人类对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生态危机和资源问题的深刻反思,是实践不断发展、认识持续升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特征的文明,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又要坚持以自然为基,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一)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升华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人类诞生就客观地存在,但人类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则是人们处理与自然界关系的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不断升华的产物。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其一经产生便与自然发生关系,并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在原始社会,人类进入石器时代,劳动工具简陋,只能被动地依赖自然、顺从自然,从自然界获取很少的资源,维持着自身极低水平的生存和繁衍,人口规模和平均寿命都很低。这一阶段,人类主要生产方式就是捕猎和采摘,对自然的利用能力极为低下,其破坏作用也很小,没有也不可能产生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维持着以人对自然的完全被动服从为特征的天人混沌一体的共存关系。

在农业社会,大约距今八九千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生产力水平有了进步;约距今5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人类主动利用自然、开发资源的能力增强,相应地对自然有所破坏,局部地区甚至还较严重;同时,随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局部地区出现过人口增长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状况,乃至引发争夺资源的战争。但从总体上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然低下,对自然的破坏也很有限;相对于人口规模和消费水平,资源环境还有较大容量,没有出现全面性的生态危机。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维持着以局部性、阶段性不和谐但整体相对平衡为特征的融洽关系。

到了工业社会,距今300年左右,人类进入机器时代,科技进步加快,大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人口数量大幅增加、人均寿命大幅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工业化的这些成果都是历史的进步;但同时传统工业化道路也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自然资源日趋匮乏,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生态系统恶化加剧,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生态危机的重大威胁,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紧张,变得很不和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化国家环境公害事件频发,以及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引起了人类对传统工业化道路弊端的警醒。民间环保组织纷纷涌现,环保运动此起彼伏。有识之士不断呼吁,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和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就是其重要代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地球生态系统。与此同时,一些中外学者陆续提出并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可见,“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的产物,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传统工业化增长模式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二)生态文明要求树立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一方面,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而存在和发展,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人类绝不是可以任意支配自然的“主宰”;另一方面,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又有不同,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断改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并创造着人类自身的文明,因此人类也绝不是只能被动适应自然的“奴仆”。大自然本身是极其富有和慷慨的,但同时又是脆弱和需要平衡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可阻挡,相应地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也不断扩大,但人类归根结底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活动不能超过自然界容许的限度,即不能使大自然不可逆转地丧失自我修复的能力,否则必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文明所强调的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取有度,既要利用又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动态平衡,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从内心深处老老实实地承认人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宰,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绝不能有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狂妄错觉。顺应自然,就是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当然,顺应自然不是任由自然驱使,停止发展甚至重返原始状态,而是在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就是要求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之需的同时,要呵护自然、回报自然,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三)生态文明的方向是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发展道路

潘家华 等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价值理念、目标导向、生产和消费方式等方面,是全方位的发展转型。工业文明的价值基础是功利主义,评判的尺度是效用,通行的法则是竞争,崇尚物竞天择;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源于古代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寻求生态公正,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工业文明追求利润、财富积累和效用最大化,导致GDP崇拜;而生态文明建设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可持续和社会繁荣。工业文明依赖化石能源,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可持续的能源支撑。工业文明下实行“原料—生产过程—产品加废料”的线性生产模式,生态文明下实行“原料—生产过程—产品加原料”的循环经济模式。工业文明下盛行占有型、奢侈型的高消费,而生态文明倡导低碳、品质、健康的理性消费。

我们所追求的生态文明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一条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境界,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种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树立了一切为了人(包括当代和后代)的全面发展的观念,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从而使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不但成为发展的必需,而且成为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选择。 HyulqccO2Q5OPCJL6kq3bTZYE16mFK62MbtDe8X8B++EkRoKi9RGYGD1j8ns7ym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