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加快推进能源转型的重大机遇

(一)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党中央对中国发展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中国不仅要经济上有竞争力,而且要“宜居适度、山清水秀”,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强国富民目标的升华和完善。

建设美丽中国,就需要在适应中等发达国家人们生产生活的要求的同时改善修复生态环境,让中国空气质量(因能源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回到20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水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需下降55%~75%甚至更多。在末端治理手段已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加快实施能源转型发展,从根本上改变高强度开发和利用化石能源的状况,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利用30~40年的时间恢复生态环境质量,适应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宏伟蓝图的要求。

(二)加快能源转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落实国际承诺的战略任务

中国是拥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仅是中国保障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

气候变化已逐步成为全球性议题,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升温。IPCC提出,如果到2050年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话,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不足110亿吨。国际社会也正积极推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制定2020年后和更长远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不少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如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均制定了自身的温室气体限量减排目标。中国已承诺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迅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其中超过80%由能源消费所致。在碳汇潜力有限、碳捕获技术难以取得较大突破的背景下,减排二氧化碳归根结底是要限制高碳的化石能源消费,未来化石能源将不被允许或者不能够被低价地加以利用,这给中国长期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已难以拥有发达国家曾以敞口式、低价的能源消费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机会。加快能源由高碳模式向低碳转型,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经济新常态为加快能源转型、调整能源结构提供了重大机遇

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中国已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将逐步迈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将成为重要增长点,经济增长方式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加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提升和技术进步。相应地,中国能源需求也将由中高速增长转向低速增长,近两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已降至3%以下。

能源保供压力大大减轻。过去十多年间由于能源需求增长远超各种规划和预测,而大多数能源品种通常需要较长的准备和建设周期,使得煤炭成为唯一在短时间内可以大量增加供给的能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依赖大规模煤炭开发来快速满足需求增长的状况将一去不复返。经济新常态为发展可再生能源带来了机遇,只要可再生能源能够稳步、逐渐加速增长,新增可再生能源量即可满足新增经济量对能源的需求,这将为中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带来重要机遇。

可再生能源产业不仅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绿色能源支撑,同时也是绿色GDP,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趋势符合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对产业发展的要求。能源需求增速放缓创造了绝佳的能源结构调整空间,我们不能错失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结构的良机。2015年,我国电力消费增速仅为0.5%,全年新增电力消费不足300亿千瓦时。与此同时,全年弃风、弃光的电量就达到了350亿千瓦时,这也说明我国新增电力需求足可以使用以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电力来满足。而且随着用能终端电气化比例的提高,像电动汽车、公共交通和高铁等,都需要更多的电力,这就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四)全面深化经济和生态体制改革为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提供了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提出一系列战略举措,把生态文明提高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加强能源、经济、环境领域的综合政策体系和制度建设的统筹设计,有望在价格、财税、电力市场、行业管理等关键领域和环节取得突破,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巨大政策改善空间和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与动力。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健全能源节约集约使用制度等均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再加上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财税体制等改革内容也均涉及能源体制,将为能源体制变革进而为能源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逼近上限,党和政府越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将努力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掀起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高潮。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共识,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最大驱动力,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营造良好氛围。

(五)技术创新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能源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能源科技装备是制造业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是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领域。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提出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在电力装备领域,提出推动大型高效超净排放煤电机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进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水平。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发展。突破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温超导材料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形成产业化能力。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为创新能源发展方式、提高能源装备制造竞争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的趋势下,电动汽车、新型电力装备的发展将加速能源转型进程。电气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当年,不少发达国家提出了持续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的目标,到2030年美国和日本将分别达到25.4%和30.2%,欧盟《2050能源路线图》更是提出到2050年将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高到36%~39%。中国目前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仅为22%左右,随着政府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推动电动汽车、新型电力装备的大发展,中国有望将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也将势必带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显著加快能源转型进程。 lCbnPo6HEDKIilH3yFssp7eHQJixVSTFeA1846JO+05/of43QL9V834Cv8ltMx4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