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对投资方,还是吸引外资方,了解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因素,对其均有重要意义。按照长期以来经济学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主要因素归纳为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三大方面。宏观因素包括国与国之间生产要素成本的差别、市场规模和特性、自然资源赋予程度、外资政策、汇率、地理位置以及各民族的文化差异等;中观因素包括工业特点、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寿命周期等因素;微观因素包括公司的产品组合和技术特点、公司的战略目标及投资公司管理层的素质等。
东道国与投资国之间生产要素成本的差别、市场规模和特性、自然资源赋予程度、外资政策、汇率、地理位置以及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等,都是影响FDI的宏观因素,反映了东道国和投资国的国家的特点。
生产要素成本是指资金、劳动力、技术、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价格。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及质量是决定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而国际金融市场,东道国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效率,以及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是影响东道国资金价格的重要因素。比如,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是导致英国到海外设立企业的重要因素。当时英国是资本相对富裕的国家,资本在英国本土的盈利率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因此,许多英国企业家输出资本到世界各地建立企业。同样,美国国内市场劳动力较为昂贵而资金相对富裕。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促使美国跨国公司广泛投资于劳动力相对便宜而自然资源相对丰裕的亚洲和南美洲国家或地区。Brainard(1997) 采用两国劳均国内生产总值差额来反映和研究要素禀赋差异对美国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影响时发现,该变量与出口而不是外商直接投资呈正相关。然而,有证据表明劳动技能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决策有正影响。Carr等(2001) 分析发现,东道国与母国熟练劳动力供应相对差异越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越多。Yeaple(2003) 延伸该方法,将国家要素丰度与具体产业的要素密集性,尤其是技能密集性进行联合分析,发现东道国相对熟练劳动力丰度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随产业不同而不同,进入熟练劳动力丰富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是技能密集型产业,反之则反。
市场规模和特性包括东道国和投资国的市场状况。投资国国内市场不仅塑造了其公司的特点,而且影响它们对国外市场的偏好。东道国市场规模的大小和特性,是决定能否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因素。瑞士和瑞典的国内市场规模都相对较小,但消费水平却比较高。因此,这两个国家拥有了许多世界驰名的跨国公司,比如瑞士的雀巢公司。这些跨国公司以其精美的产品、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越的管理方式称誉世界市场。雀巢公司在世界60多个国家建有原材料基地、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产品在世界130多个国家销售,海外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70%以上。美国国内市场不仅规模大,而且层次丰富,便于美国公司合理地进行大规模批量生产,也即利用规模经济优势。Kravis等(1982) 通过跨国比较,发现市场规模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正效应。Coughlin等(1991) 以美国作为东道国的研究,Rahman(2006) 分析中国吸引日资最突出的因素,Miguel D.R.(2006) 研究影响智利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等,也都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市场规模正相关。
制度的合理性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对欠发达国家更是特别重要。好的制度会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反之会使外商直接投资望而却步。但要对制度进行精确量化评估却非常困难。良好而稳定的制度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Dunning(2006) 认为,制度的内容与质量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区位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Wei(2000) 的研究发现许多腐败指标与外商直接投资强烈负相关。
东道国和投资国自然资源的赋予程度,一方面影响其产业结构的形成,同时也制约资本的投资方向。日本和德国自然资源相对缺乏,日本和德国公司被迫一方面积极开发和普及节能生产技术,同时积极地向国外投资,特别是投向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日本在中东的投资以及日本大商社对世界各重要原材料市场的控制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东道国和投资国政府的外资政策影响和制约FDI的投资行为。投资国的贸易政策、税收政策和反垄断法,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和形式。美国严格的反垄断法迫使美国公司到国外寻求新市场。例如,美国最高法院强行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分散成七大公司的举动,不仅使美国国内的长途电话服务和电信设备市场保持相当程度的竞争性,而且也促使各公司竞相投资于国外市场,目的是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巩固其竞争实力。从资本输入国这方面来说,政府对外国企业税收、信贷、外汇管理和所有权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法令,以及政府政策的稳定性,是影响外国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因素。良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在税收、融资、外汇管理和关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也是吸引外国投资者的有效手段。20世纪70年代,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全部撤出在印度的投资,原因是当时的印度政府坚持要与IBM分享在印度所属子公司的所有权,改建为合资企业,而IBM在世界各地坚持独资的投资战略,导致双方谈判破裂。
地理位置以及文化差异性也是影响FDI的重要因素。投资国和东道国相对的地理位置不仅影响运输成本,而且影响产品的使用条件、生产技术条件和市场特性。一般说来,跨国公司倾向于在与本国地理接近、文化相似的国家或地区投资。例如,许多美国公司最先进入相邻的加拿大市场,而日本在东南亚有大量的投资。文化相似不仅包括语言相同,而且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大众生活方式类似等等。因此,文化因素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者特性,而且间接影响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内部通信是用哪种语言,如何协调公司内部雇员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以哪种方式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都属于文化所引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公司在当地的经营成果。
汇率是怎样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美国经济学家弗罗特和斯坦因于1991年提出的解释是:国际间各主要流通货币价值的变化,即汇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国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价值的短期波动。这种波动一方面会导致企业在国内外融资成本的变化,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财富储量的短期变化。一般来说,一国汇率贬值将使本国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财富储量减少,而使外国企业融资成本下降、财富储量增加。例如,20世纪80年代美元曾一度持续贬值,而日元相对于美元则不断升值,因此,在以美元标价时,日本跨国公司在美国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相对来说要低于美国企业的融资成本,而其财富储量则相对高于美国企业的财富储量。
汇率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尽管许多经验性的研究表明,外国企业的兼并和收购活动与各国货币间汇率的变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是还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理论来准确解释这种现象。
跨国公司是进行外商直接投资的典型代表,其之所以进行跨国投资,与其所在的行业的特点分不开。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并没有在所有的行业领域出现,而是相对集中在某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复杂型的行业,如食品、化工、石油、机械、冶金、汽车以及电子仪器、家用电器、计算机等行业。这些行业都有以下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1)它们都具有生产批量化、规模化的特点,生产技术适用于大规模地批量生产和销售,从而迅速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2)这些行业产品的行销一般需要针对性的特殊的资产投资。这些投资不仅包括有形的资产,如机器设备、销售网点等,而且包括无形的资产,如专业销售人员、售后技术维修服务人员等。比如,在食品工业,大规模批量生产出来的罐装食品的销售,需要销售者在仓储、运输以及柜台展示等物流方面进行投资,诸如特殊的冷冻设备、冷藏柜等等。
可见,跨国公司集中的工业一般需要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对原材料供应、中间产品质量和成品销售渠道的控制,以及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去协调维持和控制整个复杂的生产销售过程。
跨国公司生产过程和技术特点促使公司大规模的行业间的纵向整合。一方面向前整合至产品的销售渠道,组织公司自己的销售网点;另一方面向后整合至原材料工业,以控制原材料的来源。从历史上来看,包装食品、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运输设备等工业的大多数跨国公司都经历了这一纵向整合的过程。由于原材料来源地和销售渠道是不会局限于在某一个国家疆界内的,在跨国公司纵向整合过程中,国际直接投资得以迅速发展。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商业社会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形成已不局限于行业间纵向整合的这一过程,行业内水平横向联合的例子屡见不鲜。那么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现代商品社会中,技术、知识和市场营销经验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些技术、知识和经验的效益可以从一个行业领域扩展到另一个行业领域,也可以从一个地区扩展到另一个地区:无形资产(即技术、知识和经验)的转移,极大地促进了企业进行行业内横向联合,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经验研究表明,在现代许多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如制药行业,跨国公司出现的比例比劳动密集型行业高。
从竞争战略的角度来讲,进行外商直接投资的公司的行业地位以及所拥有的市场份额,也是影响它进行FDI重要的原因。公司之间的关系,一般包括以下三种状况:
(1)当某一行业只有一家或不足4家公司生产和销售时,公司在本国市场拥有垄断地位,那么它们相互合谋的可能性大于竞争的可能性。
(2)当20家以上的公司在市场上进行竞争,彼此间的竞争战略很难相互影响,所以公司之间产生直接反应的可能性也不大。
(3)当参与竞争的多于4家而少于20家公司时,彼此间的竞争战略相互影响或制约,一旦某一家公司率先改变竞争战略,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种反应一般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跟随战略。当某一家公司率先投资于某一国外市场,其余几家公司也随后而入。否则,先驱企业会利用其在国外市场获得的实力,反回来打败国内竞争者。另一种是交换战略。这种战略一般指同一行业的竞争者们各自占有自己的传统市场,一旦对方侵入,马上就会采取报复措施,同时打入对方的市场。比如,英国的米其林(Michelin)轮胎公司在北美市场以削价竞争的手段蚕食美国的固特异(Goodyear)轮胎公司的市场份额;固特异并没有在北美市场,而是在米其林公司的大本营——欧洲市场采取削价策略,反过来蚕食米其林在欧洲的传统市场。
再举一个例子。日本本田公司首先闯入美国轿车市场。本田公司原来以生产摩托车起家,很难在日本国内与丰田、日产等众多的大公司在轿车市场上竞争,因此,它抓住机会,率先瞄准了美国大众轿车消费市场,利用世界二次石油危机引起石油价格猛涨的因素,设计出品质高、节油、廉价的小型轿车,成功地打入了美国市场。后来本田公司利用其在美国市场所形成的实力,反过来在日本本国市场与丰田、日产等大众公司竞争。
从公司这一层次来分析,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资源拥有状况、管理层的素质和经营文化等,也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或鼓励公司在外国的投资活动。
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决定一家企业是否到国外进行投资的原始动力。如果一家企业仅仅是为了在国内市场生存下去,或者满足于国内市场的某一特殊生存环境,那么它就不必到国外投资。大多数美国中小企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多商业机会,所以它们缺乏到国外冒险的积极性。而新兴工业国或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国内市场或地区市场狭小,它们只有到国际市场才能施展其才能,因此,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中小企业的战略目标往往是以出口为导向或到海外投资。
公司的资源拥有状况是指公司在生产技术、知识、市场经验、资本和专业人员等方面的数量和质量状况。比如,许多中小企业即使它们再有雄心壮志,但由于受到人、财、物各方面客观条件的约束,也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大展宏图。
公司管理层的素质和经营文化是制约或鼓励公司在国外进行投资的“软”因素。因为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不仅意味巨大的资本转移,同时也意味公司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甚至公司文化的转变。在世界市场上与外国公司竞争可能大不同于在国内市场上与本国公司的竞争,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进行经营管理需要学习许多新的东西,改变许多在国内早已习惯的常规。一个朝气蓬勃、上下沟通、同心协力的公司,与一个死气沉沉、官僚拖拉、满足于现状的公司相比,在寻求新的市场方面会有不同的表现和成果。